中国古代家庭的德育习俗传统
古代家庭教育的典例

古代家庭教育的典例古代家庭教育的典例是指古代社会家庭教育的具体做法和教育理念。
在古代社会,家庭教育一直被视为培养子女德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家长们对于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
下面将介绍一些古代家庭教育的典例,并拓展一些相关内容。
1. 学习经典文化:在古代中国,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让子女学习经典文化,尤其是儒家经典。
父母会亲自教授孩子读书写字,并重点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学问修养。
这种教育方式强调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以培养子女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2. 传统礼仪教育:古代社会非常重视礼仪规范,因此家庭教育中也注重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
父母会教导孩子如何尊敬长辈、尊重他人、遵守礼仪等。
通过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们能够在社会交往中得到更好的接纳和认可。
3. 劳动教育:古代家庭教育强调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
父母会教导孩子如何务实、勤劳和自立。
孩子们通常会参与家庭的劳动,如帮助在农田种植、照料家畜等。
通过劳动,孩子们能够培养辛勤努力的精神和实际动手的能力。
4. 师徒传承教育:在古代,一些手艺或技能的传承往往通过师徒关系来实现。
父母会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老师或专家,让他们传授特定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育方式促进了知识的传承和技能的发展,也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5. 家庭道德教育:在古代社会,家庭被视为道德教育的基础。
父母会通过自身的言行和榜样来教育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他们会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在塑造孩子的品格和道德观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总体而言,古代家庭教育的典例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传承、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塑造社会的道德风尚和培养优秀的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断变化,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中国古代家庭的德育习俗传统

中国古代家庭的德育习俗传统摘要:家庭教育一直是数千年来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阵地,尽管历朝历代都以兴学来张扬教化,但受教育面仍然是极小的一部分。
无论是私塾还是筵师在家,教育除识字以外,就是做人的教育,即我们通常所讲的德育教育。
本文拟就中国古代家庭中的德育传统做一些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古代家庭教育德育思想德育传统直到近代公学的兴起,教育的普及,家庭教育的地位才逐渐削弱。
在古代,有能力的家庭请教师到家庭中教育子弟或进入私塾,有的私塾是家庭教育的延伸,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弟才起馆教学。
在启蒙读物的开篇,就是一首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姑且不论其它方方面面的问题,其受教育的目的性是十分明白的。
一、中国古代家庭德育的指导思想——家国一体的治家原则家国一体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家庭传统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确立了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地位《礼记·大学》开篇不久,即以大段论述治家修身的重要:“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一个人如果不能修身治家,何以能平天下呢!(二)明确了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与治国的关系《礼记·大学》中说:“一家仁,一国兴仁。
一家让,一国兴让。
”张九龄在《千秋金鉴录》中说得更明白:“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
这里至少可以认为一个国家的道德是由一个人、一个家庭的道德构筑而成的,每个家庭的道德都有是高水准的,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平不就是很高么。
(三)明确了家庭德育的目的是为了国家修身也好,齐家也罢,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平天下”,以身报国。
家国一体的原则就是为了国家这个大家庭:“理明身修,则推之天下国家无不顺治”。
(胡居仁:《胡文敬集/白鹿洞讲义》)因而,为了达到“国家无不顺治”,家庭教育就要紧紧围绕“理明身修”这个大纲进行。
古代中国的家族和家庭传统习俗

古代中国的家族和家庭传统习俗古代中国是一个注重家族和家庭的社会,家族和家庭传统习俗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婚姻制度、子女教育、祭祀仪式和家族规模等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的家族和家庭传统习俗。
首先,婚姻制度是古代中国家族和家庭传统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婚姻是由父母或其他长辈安排的。
父母会根据家族地位、财富和社会地位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婚姻对象。
婚姻多是门当户对的联姻,以维护家族的尊严和利益。
此外,古代中国还有一种称为包办婚姻的制度,即由媒人牵线搭桥,代替男女双方进行婚姻协商。
这种制度在古代中国一直延续至近代。
其次,古代中国注重子女教育,这也是家族和家庭传统习俗的一部分。
在古代中国,家长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
男孩通常会接受文化和武术的双重培养,以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女孩则主要接受家政和文化教育,以备嫁人之用。
子女教育注重的是道德修养、家族传统和社会礼仪等方面的培养,以培养出有责任感、孝顺父母和尊重长辈的后代。
古代中国的家族和家庭传统习俗还体现在祭祀仪式上。
祭祀是古代中国人表达对祖先尊敬和感恩之情的一种方式。
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家族成员会聚集在一起,前往祖坟扫墓,并举行祭祀仪式。
在祭祀仪式中,人们会献上食物、酒水和其他供品,向祖先表达敬意,并祈求祖先保佑家族的繁荣和幸福。
这种祭祀仪式不仅是一种信仰和传统,也是家族凝聚力和传承的象征。
古代中国的家族和家庭传统习俗还与家族规模有关。
在古代中国,家族通常由多个核心家庭组成,这些核心家庭有着共同的祖先和姓氏。
家族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助关系。
家族规模较大的家族通常会有一个家族长或族长,负责协调家族内部事务和维护家族利益。
家族规模较小的家庭则更加注重核心家庭的和睦和稳定。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家族和家庭传统习俗在婚姻制度、子女教育、祭祀仪式和家族规模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与生活方式

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与生活方式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家庭教育和生活方式。
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注重德育,重视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注重身体锻炼和技能培养。
其生活方式也充满着传统文化的影响,包括饮食习惯、居住形式、服饰习惯等等。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阐述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和生活方式。
一、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古代中国崇尚德育,认为人的品德和道德素质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一直注重德育。
家庭教育主要由父母亲和长辈来进行,他们通过言传身教来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将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在古代中国,父母亲和长辈们会把道德故事和寓言讲给孩子听,通过这些故事来让孩子了解什么是善良的品德,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念。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注重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养,强调谦虚谨慎,以及对家族、家庭和乡邻的尊重和关心。
同时,还要注重孩子的学习和技能培养,这是古代中国家庭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古代中国,孩子的学习和技能培养同样非常重要。
孩子的学习不仅限于文化教育,还包括德育教育、身体健康和运动等。
父母亲或长辈们会给孩子传授各种技能和技巧,比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插花、烹饪等等。
这些技能和技巧的传授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养,还有助于孩子日后的就业和事业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生活方式古代中国的生活方式是和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
在饮食方面,古代中国人注重健康,认为“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是饮食的重要原则。
他们也重视烹饪技巧和色、味、形的搭配,认为这些因素对身体的健康和心情的愉悦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居住方面,古代中国人通常居住在传统的木结构或石结构房屋中。
这些房屋分为四合院和单体房两种。
四合院通常是多个房屋围绕一个庭院而建成的,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单体房则是单独建造的房屋,通常用于单独居住或家庭自用。
无论是四合院还是单体房,都注重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在服饰方面,古代中国人注重穿戴的着装,认为它代表了自己的文化和社会地位。
简述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

简述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是指古代中国家庭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方法和方式。
古代中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认为家庭是培养子女品德和才能的重要场所。
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古代家庭教育注重父母的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古代父母注重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以身作则,做出良好的示范,教育子女要做到品德高尚、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等。
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孩子的家庭责任和家庭劳动。
古代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劳动意识。
父母会让孩子参与家庭琐事和家务劳动,如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等。
通过这些家庭劳动,孩子能够学会勤劳、节约和责任,培养他们勤劳努力的品质。
第三,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孩子的学习和教育。
古代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父母会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他们会亲自教育孩子,传授他们知识和技能。
在家庭中,父母会给孩子讲述历史故事、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古代家庭教育也注重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父母会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第四,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孩子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古代中国非常注重礼仪和行为规范的教育,父母会教育孩子要尊敬长辈、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德等。
在家庭中,父母会教育孩子各种礼仪和行为规范,如行走姿势、用餐礼仪、言谈举止等。
这些礼仪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规范的行为。
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孩子的情感教育。
古代中国非常注重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父母会给孩子以关爱和温暖的环境。
父母会用自己的爱心和关怀来满足孩子的需求,给予他们安全感和信任感。
同时,父母也会教育孩子要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培养他们的友爱和同情心。
古代中国家庭教育方法多样,但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强调父母的榜样作用和孩子的全面发展。
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才能,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质和才干的人。
中国古代传统家庭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家庭礼仪摘要:1.中国古代家庭礼仪的起源与发展2.中国古代家庭礼仪的主要内容3.中国古代家庭礼仪的影响与价值正文:1.中国古代家庭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家庭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家庭礼仪体系。
在封建社会,家庭礼仪尤为重视,成为维护家族秩序、增进家族感情的重要纽带。
2.中国古代家庭礼仪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家庭礼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敬奉长辈:孝顺是家庭礼仪的核心,子孙要尊敬、侍奉长辈,尽孝道。
如《孝经》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2)家庭和睦: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不争斗、不抱怨。
如《大学》所说:“一家之计在于和。
”(3)礼仪待客:中国古代家庭礼仪要求对客人以礼相待,热情周到。
如《论语》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节俭持家:家庭成员要勤俭节约,珍惜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左传》所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5)教育子女:家庭教育是古代家庭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要重视子女的教育,以身作则,培养子女的品德和才能。
如《孟子》所说:“养不教,父之过也。
”3.中国古代家庭礼仪的影响与价值中国古代家庭礼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强调的家庭伦理、亲情观念以及待人接物的原则,对于维护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古代家庭礼仪所倡导的孝道、和睦、尊重等价值观念,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提升文明素养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虽然家庭礼仪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其核心精神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古代的家风

古代的家风
古代的家风,是指家族世代传承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古代社会中,家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形式,家族中的每个成员都要遵循家风,以维护家族的尊严和荣誉。
古代的家风一般包括:尊敬父母、敬老尊贤、团结和睦、礼仪文明、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孝敬祖先等等。
这些规范不仅适用于家庭生活,也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尊敬父母是古代家风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家庭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父母是家庭的主人,孝敬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敬老尊贤则是指家族中的长辈和有功勋的人应该得到尊重和敬仰,团结和睦则是指家族成员之间应该密切合作,互相帮助,共同维护家族的利益。
礼仪文明则是指在社交场合中,家族成员应该遵循礼仪规范,表现出文明举止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勤俭节约则是指家族成员应该勤劳工作,节约开支,保持家族经济的稳定发展。
诚实守信则是指家族成员应该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孝敬祖先则是指家族成员应该对先祖进行供奉和纪念,继承和发扬先祖的优良传统和精神。
古代的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古代的家风,弘扬家族文化,传承家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 1 -。
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初探

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初探在古代社会中,家庭教育的传统起源于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教育者。
因此,古代家庭教育强调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指导子女道德修养、人格塑造和学问孜孜不倦。
首先,古代家庭教育注重道德教育。
在古代社会中,儒家思想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有着深远的影响。
父母会通过家庭教育,教导子女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和行为准则。
家长会要求子女要守时守信、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和睦相处等,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念。
其次,古代家庭教育注重知识传承。
在古代社会中,见闻非常有限,知识传承主要依靠家庭教育。
父母会亲自教导子女读书、写字和学习文化知识,通过经书和史书的阅读,让他们接触到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传统。
这种知识传承方式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子女,也是为了传承文化传统和家族的价值观。
第三,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实践教育。
古代社会没有现代的学校教育,因此家庭教育承担了更多的实践教育的责任。
父母会让子女参与家庭的劳动和生活,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比如,父亲会教导儿子农耕、狩猎和手工艺制作,母亲会教导女儿织布、烹饪和家务劳动,从而传承家族的职业技能和生活技能。
最后,古代家庭教育注重个性发展。
古代社会重视家族传承和家族利益的维护,但同时也尊重个体的个性发展。
父母会尊重子女的兴趣和潜能,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才能和特长。
有些父母会根据子女的兴趣和天赋,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和学科。
这种个性发展的传统为古代社会培养了很多有才华的人才。
然而,古代家庭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
首先,古代社会的教育途径受限,受教育的范围和内容有限。
许多平民百姓无法获取高等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和人才的浪费。
其次,古代家庭教育存在传统的偏见和歧视,对子女的自由发展和个性权益的保护不足。
再次,古代家庭教育受到封建礼教和父权制度的束缚,对子女的思维和行为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德育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德育方法中国传统文化悠久而庞大,积淀了数千年的历史和传统道德观念。
这些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在影响和塑造着中国人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塑造。
同时,中国古代也有着独特的德育方法,这些方法通过教育和培养,使得人们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品行端正。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德育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敬和孝顺长辈,这是中国古代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中,尊重和孝敬长辈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
这种尊敬和孝敬长辈的观念从小就被灌输给儿童,家长和社会的长辈都会教导孩子要尊重长辈,尊重老人。
长辈在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会秉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念,传递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念。
这种尊敬和孝顺的品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看作是德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此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通过教育培养德育的方法。
早期的中国家庭和社会注重子女的教育,德育是其重要的一部分。
家长会通过讲述各种寓言故事、道德故事和古代典籍,教育子女要做到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
家长还会向子女讲述祖辈的先人故事,以示警戒和道德规范。
古代学校和文人也注重德育方面的教育,会教授儿童道德规范和修养。
例如,传统的四书五经中,有许多经典的内容都是关于德育的,比如《论语》中强调的仁德和君子的道德规范,以及《大学》中的德行修养。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特殊的德育方法,例如业绩文化。
古代有一种观念认为,人应该通过艰苦努力工作和奋斗来取得成绩,这样的努力才能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这种观念在德育中被运用,教育人们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努力工作的态度,这样才能取得成就。
其他一些传统文化元素也对德育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中国人的传统礼节和谦虚谨慎的态度,都是中国古代德育方法的具体体现。
这些品质都在社会和家庭中被强调和灌输给人们,成为中国文化和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的德育方法密切相关。
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以及古代德育方法,都对人们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塑造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传统家庭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家庭礼仪(最新版)目录1.中国古代家庭礼仪的概述2.中国古代家庭礼仪的主要内容3.中国古代家庭礼仪的特点4.中国古代家庭礼仪的影响和启示正文中国古代家庭礼仪的概述中国古代家庭礼仪,是指在中国古代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在相互交往中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
家庭礼仪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尊重,还对家庭成员的道德修养和品行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家庭礼仪的主要内容1.尊敬长辈:在中国古代家庭中,尊敬长辈是非常重要的家庭礼仪。
长辈在家庭中地位崇高,家庭成员需要遵循尊敬长辈的原则,如对长辈的称呼、侍奉长辈的起居、听从长辈的教诲等。
2.夫妻和谐:在古代家庭中,夫妻关系是家庭和睦的基础。
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扶持,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3.亲子关系:古代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引导非常重要。
父母要关心子女的成长,教育子女遵守家庭礼仪,培养子女的道德品质。
4.兄弟姐妹关系:在古代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
他们需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维护家庭的和谐。
5.亲戚交往:古代家庭礼仪还包括亲戚之间的交往。
亲戚之间要常常走动,互相帮助,增进亲情。
中国古代家庭礼仪的特点1.强调亲情:中国古代家庭礼仪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要求家庭成员互相关爱、尊重。
2.重视道德教育:古代家庭礼仪把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家庭礼仪的传承,培养家庭成员的良好道德品质。
3.强调和谐:古代家庭礼仪追求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以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4.传统性强:古代家庭礼仪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较强的传统性。
中国古代家庭礼仪的影响和启示1.影响:古代家庭礼仪对家庭成员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家庭成员的道德修养、品行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启示: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古代家庭礼仪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弘扬家庭美德,构建和谐家庭,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家庭礼仪是古代社会家庭成员行为的重要规范,它对家庭成员的道德修养和品行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古代中国家庭教育是一种传统文化,其特点是注重家庭的重要性、强调孝道和道德价值观以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古代家庭教育方法主要包括父母示范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书香门第的文化熏陶和传统礼仪教育等。
这些方法在古代的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塑造子女的品德修养和人格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古代家庭教育非常注重家庭的重要性。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被认为是孩子最初的学校。
父母亲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示范,他们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教育孩子。
父母的示范教育在古代的家庭教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要以自己的行为和习惯影响孩子,给他们树立榜样。
通过示范,父母教育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人,不仅培养了孩子的道德观念,还塑造了孩子的个人品格。
其次,古代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在古代家庭教育中,父母亲要教导孩子学会生活自理和劳动技能。
孩子们在家庭中要学会打理自己的衣食住行,了解家庭的经济情况并学会管理家庭财务。
同时,父母还要教育孩子学会自己安排时间、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
古代家庭教育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古代家庭教育还注重培养子女的文化修养。
书香门第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大特点。
在古代,家庭往往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和文化素养,父母会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父母亲会给孩子提供丰富的书籍和学习资源,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文化熏陶。
这样的环境和条件对孩子的智力和人格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家庭教育通过培养子女的文化修养提高了其整体素质。
最后,古代家庭教育非常重视传统礼仪教育。
在古代,传统文化与礼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父母亲会教育孩子尊敬长辈、尊重他人,并传授孩子们古代的礼仪规范和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会通过各种仪式和习俗引导孩子,使他们逐渐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培养出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古代家庭教育通过传统礼仪教育,培养了孩子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交能力。
古代母亲教育的优良传统/家庭教育

古代母亲教育的优良传统/家庭教育
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史上,母亲在教育子女中的地位作用,极为显著,也曾出现过许多楷模人物。
她们重视子女教育、教子有方,被历代人们誉为“母仪”。
我国古代母教包括:
1、注重言行:母亲的言行将对子女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我国古代的母亲很注意在子女面前的言行举止。
2、注意环境:《颜氏家川》中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行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
小时候所受的环境影响,会自然而然形成品德。
古代母亲很重视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如大家熟悉的“孟母择邻”便是生动的一例。
3、反对溺爱:古代注意到母亲多性格温柔,对孩子十分爱抚,但强调母亲不能对子女娇惯溺爱。
“慈母败子”成为古代母亲的座右铭。
4、寓教于喻:古人特别注意在教育儿童中运用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某些道理。
5、教子清廉:廉洁奉公是一种美德。
我国古代的母亲,在他们的儿女长大成人当了官以后,也不放弃教育的责任,教训他们的为官清廉,不能凭借职权贪污受贿,表现了古代妇女的高尚品德。
《古代母亲教育的优良传统/家庭教育》。
古代五种家庭伦理道德

古代五种家庭伦理道德
在古代,家庭伦理道德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信仰和文化精神的体现。
那么,古代的五种家庭伦理道德都有哪些呢?
首先,守礼肃俭。
古人有言:“谦谦君子,温温小人。
”所以,家庭中遵守礼节与节俭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成员之间要尊重长辈,重视家庭中的重大节日和宗教活动。
同时,在物品使用和花费上要注意节制,不浪费不过度消费,保持家庭平衡和谐。
其次,承传家业。
在古代的家庭中,家业非常重要,家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因此,孝子须承传家业,家庭事务要积极参与,保持家庭财产完整,传承家族文化和智慧。
第三,感恩父母。
古人常说:“百善孝为首”,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让我们感恩父母,敬爱父母,为之付出自己的劳动和心血,帮助父母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体现出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道德。
第四,团结协作。
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要和睦相处,互相间要有理解和支持。
兄弟姐妹之间要共同努力,互帮互助,形成团结的力量,不仅是家庭伦理道德,也是社会的必备素质。
最后,尊重生命自由。
古代的家庭伦理道德还包括尊重生命和自由。
家庭成员要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权和自由权。
不能对家人施加暴
力,不扰乱互相的生活自由,也不让每一位成员因为种种原因感到生活压力和痛苦。
总而言之,古代五种家庭伦理道德涵盖面广,意义深远。
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家庭伦理道德的精髓,坚持不懈地实践,让其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和生活准则。
古代中国的家庭生活和礼仪文化

古代中国的家庭生活和礼仪文化古代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生活和礼仪文化的国家。
在古代,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生活和礼仪文化是古代中国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婚姻、家庭、子女教育、饮食、服饰、礼仪等方面,介绍古代中国家庭生活和礼仪文化,以便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文化和传统。
一、婚姻制度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是一种父权制度,男尊女卑,父母或长辈决定子女的婚姻事宜。
婚姻通常是由家族长辈之间商议,女方没有选人的自由。
除了婚姻的商议和决定,还有涉及婚礼和婚礼仪式的各种规定,例如,婚礼必须在几个固定的日子之间进行,请女方父母前,向女方家族祖先、家风的神明祭礼,双方敬茶、拜堂、敬酒、宴饮等环节都是必须遵守的,这些规定使得婚礼过程更加庄重、正式。
二、家庭生活古代中国的家庭生活以家尔为中心,家里的行事日程、饮食起居、柴米油盐都受到一定的规范。
家族长辈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统筹家中的行事与管理。
在家庭生活中,人们需要遵守各种规定,例如,轮流操持家务,严格节省并储存食品,尊重家族长辈,等等。
饮食文化在家庭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人们注重食物的卫生和营养,注重食物的味道和色彩,也注重饮食的礼仪和仪式。
三、子女教育古代中国的子女教育很注重品德教育和文化教育。
在家庭中,父母和长辈会对子女进行严格的教育,不仅要求他们能够尊重长辈和懂得礼仪规矩,也要求他们能够认真学习和培养良好的品德。
在学校中,教师会教授基础的文化知识,如读书、算术、乐理、诗歌、诗词等等,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四、饮食文化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有很多特色美食。
在古代,人们注重食物的卫生、营养和味道。
有很多名菜,如烤鸭、麻婆豆腐、红烧肉等等。
同时,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有一定的礼仪和仪式,例如,吃饭时要端庄、规矩,认真地对待食物,不浪费食物;对酒也有一定的仪式和礼仪,如敬酒、饮酒、贺酒、祭酒等等。
五、服饰文化古代中国的服饰文化也很特色。
古人的家庭教育

古人的家庭教育
古人的家庭教育注重孝道、礼仪、忠诚、尊重和传统价值观的培养。
以下是一些古人家庭教育的特点:
1. 孝道教育:古人强调孝道的重要性,子女应该尊敬和孝敬父母,尽心尽力地为父母分担家务和照顾他们的生活。
2. 仪容仪表教育:古人注重培养子女的仪容仪表,要求他们穿戴整洁、举止得体,从小就教导他们遵守礼仪规范。
3. 忠诚教育:古人强调忠诚和忠实的品质,子女应该对家族和国家保持忠诚,并且要尽力为家族和国家做出贡献。
4. 尊师重道教育:古人重视尊敬老师和学习,鼓励子女虚心向老师学习,尊重师长的教导和指导。
5.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古人注重培养子女的自律和自我修养,强调要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起,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奉献来推动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6. 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古人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家庭教育传授子女传统的价值观念,如尊重长辈、和睦相处、勤俭节约等。
古人的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子女的道德品质、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通过严格的教育和示范来引导子女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这种教育方式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将家庭视为培养子女的最重要的场
所。
古代五种家庭伦理道德

在古代社会,各个文化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
以下是古代常见的五种家庭伦理道德:
孝道:孝道是指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照顾。
在古代,子女被教导要尽孝道,尊重父母的权威,听从他们的指导,并在他们年老时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婚姻忠诚:婚姻忠诚是古代家庭伦理的重要价值观。
夫妻双方被期望忠诚于婚姻关系,保持忠贞不渝的婚姻誓约,遵守婚姻的道德和责任。
家族尊严:在古代社会,家族的尊严和荣誉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成员被要求以言行举止维护家族的声誉和尊严,以确保整个家族的地位和社会地位。
家庭责任:古代家庭伦理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和义务。
丈夫负责养家糊口和保护家庭,妻子负责管理家务和照顾子女,子女则有责任尊敬父母、孝顺长辈,并为家庭的繁荣做出贡献。
家庭传承:古代家庭伦理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这包括传统、价值观和财产的传承。
家族成员被期望将家族的财富、地位和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家族的血脉。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因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上述列举的五种伦理道德只是其中一些常见的范例,具体情况可能因特定文化和时期而异。
中国古代的家庭观念

中国古代的家庭观念
中国古代的家庭观念强调家庭的祖先和后代关系,尊重家族血脉的传承和延续。
1. 父权制:家庭是父亲的权力范围,父亲是家庭的核心和决策者。
尊重和服从父亲是家庭成员的职责,孝道是中国古代家庭观念的核心价值。
2. 世袭家族:家庭观念强调家族的血脉传承和延续。
子孙需要秉承祖先的传统和家训,维持家族的声望和荣誉。
家族关系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纽带。
3. 家族尊重和家庭责任: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维护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
家长有责任照顾后代,并确保家族的繁衍和延续。
4. 男尊女卑:中国古代家庭观念中,男性在家庭中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威,女性则被期望以妻子和母亲的身份侍奉丈夫和养育子女。
5. 多世代同堂:中国古代家庭观念中,多个世代的家庭成员通常居住在同一个房屋,并共同生活。
这种多世代同堂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系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的传承。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家庭观念强调家族的血缘关系和家族的利益,强调家长和尊者的权威和责任,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互
助和尊重。
这些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影响深远,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于现代中国社会中。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的内容简介
1.孝道: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孝道,即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敬。
孝道被认为是道德的基础,是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仁爱: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
仁爱不仅是对亲人的关爱,也包括对朋友、同事和陌生人的关爱。
3.礼仪: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礼仪,礼仪被认为是人们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不仅包括对长辈和上级的尊敬,也包括对晚辈和下级的关爱和指导。
4.诚信: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它强调人们应该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诚信是商业、政治和社会交往中的基本原则,也是个人品德的重要体现。
5.敬畏:敬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神,它强调人们应该尊重自然、尊重神灵和尊重道德规范。
敬畏可以使人们保持谦虚、谨慎和敬虔的态度,也可以使人们更加珍惜生命和自然资源。
这些德育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传承和弘扬,对于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和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家庭伦理道德教育

古代家庭伦理道德教育
古代家庭伦理道德教育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体系一直存在着,它以千古不易之力
塑造出了文化精髓,倡导出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同时影响了代代相传的家庭教育方式。
在古代中国,宗法和制度是家庭道德教育的基础。
宗法制度规定:“孝父养母”、“弟兄相亲”、“夫妻和睦”等,明确了子女的责任,同时强调了仁义道德的尊重与实践。
舆论则把道德融入市井生活,注重义理、礼义、德性,着力弘扬正气,开示出正确人格。
家庭教育正当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家庭中,孩子会灌输了
“孝”“敬”“义”“仁”“礼”等传统价值观。
同时,父母以身作则,倡导节约、远离官僚,传播榜样礼让、天性君子的美德,使孩子从小懂得重视道德,自觉接受伦理教育,把“孝子忠孝”的伦理深入生活和各行各业领域。
随着家庭教育的发展,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也得以发展,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
色和灵魂。
正因此,在当今的社会中,高等教育也不断强调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
重要性。
高校可以积极推动大量研究、课题学习,开展社会实践。
同时,建设和开发家庭伦理途德教育实验室,如哲学家协会和社会心理学协会,不断提高学习者的能力,提高家庭素质和成长。
总之,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是多层次、非常完整的社会现象,涉及宗法制度、行
为伦理、社会舆论等多方面。
它不仅影响着古人,它也影响着当今的高校和高等教育,成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和价值参照。
只有注重传统道德,才能继承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写出道德精华,把生活方式和仁义礼义结合,才能有效营造优质的高等教育气氛。
古代优良德育传统举隅

古代优良德育传统举隅
古代优良德育传统主要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礼仪、习俗、道德、伦理、哲学、文学等等。
中国古代德育传统是以爱国、爱人、尊师重道为核心,讲求“仁、义、礼、智、信”,以及“节、义、谨、慎、勤”等等。
它强调以“忠、孝、悌、友”为礼,以“安、宁、谦、恭”为义,以“爱、慈、恤、护”为美,以“慎、谨、耐、忍”为德,以“节、俭、勤、持”为智,以“实、实、行、行”为信,以“自、律、坚、毅”为能。
它讲求“仁者爱人,义者护法,礼者安民,智者智慧,信者守信”。
它讲求“节以保身,义以立身,谨以克己,慎以防危,勤以明智”。
它讲求“忠乎其言,孝乎其亲,悌乎兄弟,友乎朋友”。
它讲求“安乎其宅,宁乎其心,谦乎其言,恭乎其行,爱乎其善,慈乎其贫,恤乎其难,护乎其危”。
它讲求“慎则无悔,谨则不失,耐则不怨,忍则不怒,节则节约,俭则不败,勤则有成,持则不懈”。
它讲求“实言实行,实事实为,自律自觉,坚毅不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家庭的德育习俗传统摘要:家庭教育一直是数千年来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阵地,尽管历朝历代都以兴学来张扬教化,但受教育面仍然是极小的一部分。
无论是私塾还是筵师在家,教育除识字以外,就是做人的教育,即我们通常所讲的德育教育。
本文拟就中国古代家庭中的德育传统做一些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古代家庭教育德育思想德育传统直到近代公学的兴起,教育的普及,家庭教育的地位才逐渐削弱。
在古代,有能力的家庭请教师到家庭中教育子弟或进入私塾,有的私塾是家庭教育的延伸,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弟才起馆教学。
在启蒙读物的开篇,就是一首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姑且不论其它方方面面的问题,其受教育的目的性是十分明白的。
一、中国古代家庭德育的指导思想——家国一体的治家原则家国一体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家庭传统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确立了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地位《礼记·大学》开篇不久,即以大段论述治家修身的重要:“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一个人如果不能修身治家,何以能平天下呢!(二)明确了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与治国的关系《礼记·大学》中说:“一家仁,一国兴仁。
一家让,一国兴让。
”张九龄在《千秋金鉴录》中说得更明白:“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
这里至少可以认为一个国家的道德是由一个人、一个家庭的道德构筑而成的,每个家庭的道德都有是高水准的,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平不就是很高么。
(三)明确了家庭德育的目的是为了国家修身也好,齐家也罢,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平天下”,以身报国。
家国一体的原则就是为了国家这个大家庭:“理明身修,则推之天下国家无不顺治”。
(胡居仁:《胡文敬集/白鹿洞讲义》)因而,为了达到“国家无不顺治”,家庭教育就要紧紧围绕“理明身修”这个大纲进行。
家国一体的思想,发端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汉时独尊儒道以来,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历代著述十分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传统——德育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传统家庭教育中,德育是核心,是如何做人,而且这种教育是终身的。
少儿学做人,中青年要会做人,老了要教育后人,特别是以身作则。
在中国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多数人是不识字的,学文化必须请家教或到私塾中去,这是绝大多数家庭做不到的。
因此,家庭教育不可能把重点放在学习文化上。
不识字可以生存,不会做人则不行,因而家教的重点很自然地放在学做人的这个问题上。
这个重要的教育任务是由家庭——一个人的终身依托之处来完成的。
长期以来,家庭的德育教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从思想意识到行为规范,从幼儿到耋耄之年,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事不规。
以下对这个庞大的体系作一个简要的分析:(一)信仰和礼仪: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对人的人生观影响很大,甚至决定一个人的终生命运。
主要内容有宗教信仰、习俗、禁忌、各种礼仪规范等。
(二)婚姻和人伦:这方面的内容是与家庭的形成和维系密不可分的,是家庭存在的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是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
正是这种行为规范,维系和保障了家庭的稳定和发展。
这一方面的主要内容有尊老爱幼(孝道)、择偶及夫妇关系、宗亲家族、家庭成员关系等等。
(三)处世和为人: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论述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一生的处世经典:怎样认识和对待社会,如何处理人和事,在复杂的世情中,如何保存自己和寻求自己的发展,还包括经验教训的积累和运用。
(四)忠君和为官:这一方面的内容是对家庭成员,特别是男性成员进行理想教育,是属于高层次教育的范畴。
尽管能达到这种程度的人是极少数,但是在家庭教育中的存在是很普遍的。
这方面的内容包括尽忠、报效国家、为官清廉爱民等。
(五)治家和谋生: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家庭的经济问题,强调生财有道,勤俭持家、勤劳发家,强调农耕,学习技艺等等。
(六)人格和人生哲理: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人格和人生哲学的道德哲理,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要求和树立一种理想的人格。
这一方面的内容十分广泛,大致爱国,小致怜悯小动物,对名利、生死、善恶、贫富、养生、命运等多角度进行了论述。
(七)教育和家庭责任:这一方面是家庭道德的主要构成,对家庭成员的家庭责任和义务以及应有修养进行了论述,其中特别强调对子女的教育和对老人的赡养。
三、中国古代家庭德育的重要举措(一)私学的一种——“家学”家学以家族和家庭为基本范围,指家庭(族)内部的子弟教育活动,最高层次的家学以家庭(族)世代传承某种知识或技艺为特征。
“家学”的教育特点是“教先从家始”。
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
“家学”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以及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其中古代帝王对其子侄兄弟训示的篇章,都能算作是最初家学活动的记录。
追溯中国古代“家学”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有着独特的方面。
1、教授的范围——仅限于家庭和家族。
家学,顾名思义,以“家”为基础。
这里的“家”,除了现代意义上的家庭,又包括家族,它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是家庭的上一级的组织形式。
无论怎样,家学的范围不超出家族范畴。
表现为受教子弟或者由父母及其他直系、旁系长辈亲自训导,或者由家庭(族)延师设塾,但受教者应只限于本家庭(族)内子弟。
2、教授的内容——仅限于伦理道德教育、综合知识灌输及学术艺能的培养。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非常重视教育子女如何做人,重视子女人格的完善。
因此,家学内容中,伦理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
通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如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待人以礼、立志勤学、自强自立、诚实守信、重义轻利、注重节操、克己达仁、质朴节俭等,教育子女,使其提高精神品质的修养。
对世家大族来说,这其中还会包括家风教育,内容为维持家庭内部秩序的家庭道德认同。
对于综合知识灌输及学术艺能的培养主要是蒙养教育,即对子弟儿童时期的启蒙教育。
包括吃饭、说话、缝补等生活技能,识字数数等基本知识,男女礼让等基本礼仪规范。
其次是在此基础上的专经教育,除传统的经学教育,史学、文学、科技、医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都成为世族家学的内容,并根据家学传统,有所侧重,体现家学传承。
3、教授的目的——突出体现在家庭(族)对某种知识或技艺的世代传承。
当家庭(族)内部出现某一知识或技艺领域的人才,他或他们充分利用“家族”、“家庭”世袭领地,通过“家学”的教育形式,使学术在一辈或几代人之间互相继承,促成某一家庭(族)内部学术、文化传递。
(二)处世家训对于家庭德育,有多方面的表现形式,就家庭而言,主要是家训、家规、家法。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就是族规、族法。
实际上,族规族法是家规家法的延伸和扩大,是一种家庭道德的维系手段。
在长期的中国王法(官)、族规(家)、神权(自然)形成了统治社会的基本体系。
代表作有《增广贤文》、《朱子治家格言》、《庞氏家训》、《二十四孝》、《劝报亲恩篇》《弟子规》、《名贤集》等。
这类读物主要内容是道德观念、做人的要义、治家的经验,处世的规则等,对生活实际指导性很强。
在语体上有韵文、骈骥文、诗歌、故事等,既有文采,又上口,比喻生动,易理解,少时背诵,终生不忘。
(三)大量的启蒙读物对于家庭德育,就社会而言,就是社会给予了家庭德育以极大的关注,主要表现是大量的启蒙读物——特别注重从幼儿抓起。
在中国传统的幼儿启蒙读物一是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二是通俗易懂,多数为韵文,便于流传;三是具体,贴近生活,容易感受;四是唯物是主要成份。
五是数量大、品种多,知识面广。
家庭教育的启蒙读物,流行的品种有数百种之多,广为流传、久传不衰。
代表作有《三字经》、《童蒙训》、《千字文》、《教儿经》、《改良女儿经》、《童蒙须知韵语》、《闺训千字文》、《神童诗》等。
这一类的读物既有识字的作用,又有传播知识的作用,更有道德启蒙的作用。
因为是韵文,朗朗上口,容易记也容易流传,就是不识字的人也能记住一些要点。
加之在内容上通俗易懂,很能使人接受。
(四)实用读物代表作有《百家姓》、《四言杂字》、《六言杂字》、《四季雨晴星歌》、《营生歌》、《名物蒙求》等。
这类读物主要是识字教育,注重应用,于营生十分有用。
其中不少的行业道德教育和自然常识。
(五)综合教育代表作有《幼学琼林》、《小儿论》、《续小儿论》、《醉笔堂三十六善歌》等。
这类读物具有综合性,对于启迪思维,调理性情有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幼学琼林》影响很大。
辛亥革命后,还增补了新文明礼仪等内容。
另外,普及读物如《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笠翁对韵》等,也是启蒙读物,不过已经是教育的较高层次了。
这些启蒙读物,不仅注重形式的多样化,趣味性强,适合儿童口味,在内容上也十分全面,知识广泛,讲究实用。
特别形象化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把道德教育融汇到日常的生活中,容易感受。
四、中国古代家庭德育教育的借鉴意义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教育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接受教育的条件越来越充分。
由于人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挑战,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儿童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庭的重视。
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也是文明进程的一种必然。
但是,现代病也越来越突出——教育出现误区,特别是幼儿早期教育的误区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智力开发,忽视德育教育。
因此从我国古代德育教育中可以获得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一)树立幼儿家庭教育以德育为主的指导思想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从根本上讲,是为了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我们现在的家庭,在小孩稍长之后,家长对功课的辅导就已经显得无能为力了,最多只有一个形式上督促。
但是,做为家长或一个家庭成员,德育教育是可以从事终生的。
因而笔者主张,家庭应以德育教育为主,特别是配合学校的德育教育是一个课题。
(二)家规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通常认为“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但是实际上有家规的家庭是不多的。
因无家规,教育便无章可循,势必随意性强,对幼儿的教育受到情绪的影响。
我们应当看到,独生子女已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家庭中受到的关心甚至是溺爱远远超过应受到的家庭教育。
如他们中很多人由于不懂得尊重人以至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很差就是一个普遍的例子。
如果长此以往,是一个潜在重大社会问题。
(三)充分运用现代文明的多元优势强化家庭德育教育对于古代,启蒙读物只是一个门类,尽管有相当的数量,但比起现代文明的来,实在是微不足道。
现代文明的多元优势是十分明显的,问题在于轻视德育的现象令人担忧:读物、玩具、影视、游艺等等,都是围绕智力开发进行的,充分体现德育的内容比例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