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洛阳古代墓葬
千古墓葬大观园一简介洛阳古墓博物馆_说明文
千古墓葬大观园一简介洛阳古墓博物馆进门数十步,就到序幕大殿。
殿门两侧各有一个汉白玉雕成的汉代避邪兽。
那兽张牙舞爪,栩栩如生。
走进殿门,只见正面挂一块长匾,上写“九朝古都,八方风情”。
下面是一个巨大的沙盘,沙盘上是洛阳地貌立体模型。
伹见“市区”内,“街道”纵横,“楼房”林立,郊区则“村落”棋布,“古迹”甚多,特别是“郎山”岭上,下冢―累累,更引人注目。
人常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
听老师说过,邙山黄土深厚,干燥’加以这里物秀景明,所以历来就是王侯将相的理想葬地。
据说这里仅帝王之墓就65座,至于官宦之墓,则多不胜数,农谚说:“邙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古坟上面起新坟,新坟古无定主。
”序幕殿两侧的厢房是历代葬具股览馆和殡葬仪式展览馆。
历代葬具展览馆里陈列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葬具模型;还有皇帝仪仗队用的“满朝銮驾”、“金瓜钺斧、刀枪剑戟、殡葬仪式展览馆,是清代一组大型殡葬仪式彩塑;30多个真人大小的彩像,表现的是富贵人出殡情景:绸锻棺罩,龙头凤尾,金库银斗,礼相引路,和尚做斋,鼓乐齐奏,“儿子”披麻带孝,“孙子”跟隨打幡广媳妇”白衣素裙,“老伴”丫环挽扶,场面宏阔极了。
听老人讲,旧社会长工佃农死了老人,买不起棺材寿衣,只得草苫席卷,草萆安葬。
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呀!从这里,人们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是农民的地狱,地主的天堂。
历阶而下,是地下墓区,共分四个大厅:西汉厅、魏晋厅、休息厅、唐宋厅。
各厅之间有装饰精美的墓道通连。
墓道两侧有几十座墓室。
讲解员说这都是从解放后洛阳发崛的古墓中,选择出有代表性的原型搬迁来的,砌墓室用的空心汉砖,都是原墓中的。
墙上的壁画也是照原型移来的,汉墓型都是砖砚拱短建筑,前面是石『1,后面是主室,里面的葬具除石棺、陶棺外,还有陶制的厅院,车马模型,还有很多陶俑:演奏俑,吹拉弹奏,惟妙惟肖,耿舞俑輥翩起舞,各具情态。
主室两侧还有耳室。
耳室中的陶器,主要是陶甑陶罐。
讲解员说,出土时这些器皿中放有五谷杂粮,以备死者“享用”。
洛阳白马寺古墓佛教墓葬文化的瑰宝
洛阳白马寺古墓佛教墓葬文化的瑰宝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刹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历史上最早的寺庙之一。
白马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作为佛教圣地,白马寺不仅有着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还保存着许多珍贵的佛教墓葬文化瑰宝。
白马寺古墓群是白马寺佛教墓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古墓群分布在白马寺周围的山坡上,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墓地系统。
这些墓葬大多为石室墓,墓室内保存着丰富的佛教壁画和雕塑,展示了当时佛教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
白马寺古墓佛教墓葬文化的瑰宝之一是白马寺石窟。
白马寺石窟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窟之一。
石窟内保存着大量的佛像和壁画,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八窟的“千佛洞”。
这个石窟内有上千尊大小不一的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这些佛像的制作精细,栩栩如生的表情和细腻的雕刻技艺,展示了当时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
除了石窟,白马寺古墓佛教墓葬文化的另一个瑰宝是白马寺塔林。
白马寺塔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佛塔群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塔林的代表之一。
塔林内保存着众多的佛塔,塔身上刻有佛教经文和佛像,塔顶上有金刚宝座和宝塔。
这些佛塔的造型各异,风格独特,展示了当时佛教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
白马寺古墓佛教墓葬文化的瑰宝还包括白马寺石刻和佛教经文。
白马寺石刻是中国佛教石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刻上刻有佛教经文和佛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这些石刻的刻制精细,内容丰富,展示了当时佛教文化的繁荣和佛教信仰的深厚。
白马寺古墓佛教墓葬文化的瑰宝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这些瑰宝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通过研究和保护这些瑰宝,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总之,洛阳白马寺古墓佛教墓葬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洛阳古代墓葬文化探析
洛阳古代墓葬文化探析洛阳位于中原地区的南部,历史上一直是中原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洛阳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古代墓葬文化更是独具特色。
本文将从洛阳古代墓葬的发展历史、墓葬结构、墓葬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析,旨在深入了解和认识洛阳古代墓葬文化,同时也对我国古代墓葬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洛阳古代墓葬的发展历史洛阳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人类在此居住繁衍。
随着时间的流逝,洛阳地区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古代墓葬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战国时期,洛阳地区处于中原诸侯国的割据阶段,墓葬文化开始有所发展。
秦朝统一六国后,对于墓葬的规范更加严格,墓葬结构和墓主人身份有着明确的规定。
西汉时期,洛阳地区出现了一批大型豪华墓,墓主人多数是当时的朝廷官员或权贵人物。
随着历代政权更替,洛阳墓葬文化的风格也不断变化,东汉时期的五狱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墓、唐代的葬马坑墓、宋代的地宫墓等都在墓葬文化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洛阳古代墓葬的结构主要包括墓穴、墓门、墓道、墓室和墓道两侧的陪葬品等。
不同时期和墓主人身份的不同,洛阳古代墓葬结构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战国时期的洛阳墓葬结构多数是依据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来设计的。
贵族墓多为大型的竖穴墓,墓穴深度一般为1-2米,墓门多为方形,墓道两侧铺设砖块或石板,顶部多有木制棚架或瓦当覆盖。
而普通百姓的墓葬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比较简单,墓穴深度一般不超过1米,墓门和墓道也较短。
随着历代政权的更替,洛阳古代墓葬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唐代的葬马坑墓就是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式,其结构以大型土坑为主体,坑底铺设木板或砖石,再把数百匹马尸体以及相关的陪葬品全部放入其中。
这种墓葬形式既考虑到了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又是对高质量马匹的特殊需求的体现。
洛阳古代墓葬文化内涵丰富多彩,除了体现了历史时代的特征外,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文化和生活状态。
洛阳烧沟汉墓名词解释
洛阳烧沟汉墓名词解释
洛阳烧沟汉墓是一处西汉时期的古墓群,位于洛阳市东南方向。
该墓群共有十二座古墓,布局呈规律性的放射状,主要葬着汉代官员和贵族。
其中,烧沟汉墓是最为重要的一座,被认为是洛阳地区汉代文化的代表之一。
烧沟汉墓的发掘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汉代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据考古学家介绍,该墓的建筑风格独特,采用了传统的汉式建筑形式,包括屋顶、墙壁和门楼等。
同时,墓内也发现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包括铜器、玉器、陶器、瓷器和金银器等。
这些文物反映了汉代时期的文化和艺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除了文物外,烧沟汉墓还发现了一些神秘的符号和文字,被称为“烧沟文”,被认为是汉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通过对烧沟文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烧沟汉墓的发掘还让人们了解到汉代时期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
据考古学家介绍,汉代时期实行封建制度,每个墓主人都有自己的家族和社会地位。
通过烧沟汉墓的发掘,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烧沟汉墓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不仅反映了汉代时期的文化和艺术水平,还展示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
通过对烧沟汉墓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对推动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洛阳邙山墓葬文化
邙山北带黄河,南望伊阙,在古洛阳人的眼里,是绝好的风水宝地。
大批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葬于北邙,他们把他们所创造或目睹的辉煌也部分地带入了墓葬。
在这些各具特色的古墓间穿行,可以隐约看到洛阳城苍凉远去的辉煌。
邙山缘何恁多古墓《红楼梦》中,黛玉因婚姻受挫,奄奄一息之时,宝玉的寡嫂李纨闻讯赶去照料,哀叹道:“竟这样小小年纪,就做了北邙山乡女。
”“北邙山乡女”是对林黛玉生命之花即将凋谢的一个委婉说法,但也可以看出来,“北邙”已经成为葬地的代名词。
“‘生居苏杭,死葬北邙’这话其实很晚才有。
早在苏杭成为鱼米之乡之前千年,邙山就已经是古人心目中的最佳安息地。
”洛阳考古学者黄明兰这话有道理,从汉代到唐代,洛阳北邙一带一直是人们向往的长眠之地。
“北邙山上朔风生,新冢累累旧冢平。
”一代又一代的洛阳人,还有数不清的异乡、异国人,把邙山当成了自己的人生终点。
于是邙山上历朝历代的古墓冢连冢,墓压墓。
关于邙山古墓之多,有很多夸张的说法。
白居易有诗道:“洛阳城北山,古今葬冥客。
聚骨朽成泥,此山土多白。
”这是说邙山作为墓地由来已久。
“黄河渡口人,北邙山下路。
但见冢累累,无地栽松树。
” 这是说邙山古墓密布。
20世纪上半叶,洛阳之所以能出土那么多古文物,正是因为数千年来一代代洛阳人在北邙留下了大批墓葬。
邙山脚下的洛阳,在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上非同寻常。
在七大古都中(洛阳、西安、开封、南京、北京、杭州、安阳),洛阳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
从四千多年前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起,曾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在累计1000多年的时间里,洛阳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历史上洛阳城建了毁,毁了再建,但经常是“城池雄伟,宫苑壮丽,为天下之冠”。
繁荣的洛阳常常有数十万人居住,最辉煌的时候城市居民超过百万。
洛阳城外的邙山北带黄河,南望伊阙,在古洛阳人的眼里,是绝好的风水宝地。
洛阳古代墓葬文化探析
洛阳古代墓葬文化探析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中国古代文明之源地之一,其古代墓葬文化更是非常丰富,成为了人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本文将从墓葬类型、墓葬结构与墓主人身份三个方面来探析洛阳古代墓葬文化的特点。
一、墓葬类型洛阳古代墓葬类型主要有土墓、木构墓、砖石结构墓和岩石墓等多种形式。
其中,土墓是洛阳古代墓葬的主要表现形式。
土墓是洛阳古代最常见的墓葬类型,其形制多见于河南平原、淮河流域及其北部地区。
在洛阳地区,土墓的发现有:东周晋墓王墓、东周晋靖公墓、西周石乐毅墓、战国第一坑、西汉昭帝墓、新莽大司马王、唐柳州马俑等。
二、墓葬结构洛阳古代墓葬的结构形式十分丰富,主要表现为开洞式、封门式和地下室式。
开洞式的墓葬居多,一般由一条直通的墓道通向墓室。
墓道与墓室之间无垂直的转折,长短不一,有的长达十余米,也有短至一米左右。
封门式的墓葬则采用石头或夯土砌成的石门或陶罐封闭,门墙上装饰有剖刻窗花、雕刻图案,门盖一般为石板或木板,有的墓门还用鬼脸朝向人世,既可挡住鬼怪,又可起到“凶煞消散”的作用。
地下室墓葬是三种墓葬形式中建设难度最大、安全系数最高的一种,常见于宋代以后的富豪大户的墓葬中。
三、墓主人身份洛阳古代墓葬文化的研究也涵盖了墓主人的身份问题。
洛阳地区的一些墓葬以其墓主人的身份而闻名于世。
洛阳地区的大墓较多,其中有不少为皇帝的陵墓。
如东周晋墓王墓、西周石乐毅墓、西汉长陵、晋高陵、北魏墓群等。
洛阳地区还出土过不少公主墓。
例如北魏公主石棺、唐贞观二年晋阳公主墓和薛道衡之女墓等。
此外,洛阳地区还出土了不少文化名人墓葬,例如唐代顾恺之、石涛等著名画家、王勃、孟浩然等著名文人、宋代“洛阳葫芦醋”创始人薛真和明代推广米酒之人邓拱等。
总的来说,洛阳古代墓葬文化丰富多彩,无论是墓葬类型、墓葬结构还是墓主人身份,都呈现出其独特魅力。
洛阳的墓葬文化,不仅记录着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更反映了古代城市建设、宗教文化、科技发展等多种方面。
洛阳金村大墓,中国考古界最大的痛,数千件文物流亡海外
洛阳金村大墓,中国考古界最大的痛,数千件文物流亡海外在近代中国由于积贫积弱,导致外国列强在我中华大地上为所欲为,许多珍贵的文物都流亡海外,敦煌莫高窟中珍贵的文物和精美的壁画都被外国人洗劫一空,但是在中国考古界中损失最大的还不是敦煌莫高窟,而是洛阳金村大墓的盗掘。
洛阳金村位于洛阳市郊区,距离白马寺不远,在东周时期,这里曾经是周天子的领地,曾经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所以才会有了洛阳金村大墓。
其实,洛阳金村大墓并不是一个大墓,而是一个墓葬群,是东周历代周天子的墓葬所在。
公元1928年的一天,由于洛阳一带连降大雨,在雨水的冲刷下,泥土层变得松软,果然,在洛阳东面的一处农田忽然塌陷,露出了一个大坑,在雨水的冲刷下,有些村民发现大坑中居然有一件青铜器。
村里懂行的人跑过来看过之后,发现这是一个青铜编钟,在雨水的冲刷下,竟然和新的一样,敲击起来,还有清脆悦耳的声音。
如此一来,金村发现青铜编钟的事就不胫而走,周边的许多农民纷纷拿着锄头到金村去挖宝,他们争相奔走相告说金村发现了宝贝,都纷纷去挖宝,但是金村下面的宝贝到底值多少钱,有多大的文物价值,他们一概不知,挖出的一件青铜器能换一匹骡子就能让老百姓们心满意足了。
因为当时正值乱世,河南也不例外,当时的河南有许多外国传教士,有些传教士就利用外国人的身份在河南以及关中一带寻宝盗墓,哪里发现了大的墓葬,都逃不过他们的耳朵。
其中加拿大人怀履光就是这样一个打着传教士幌子的文物贩子。
其实怀履光早在1910年就来到了中国,在中国居住了40年之久,在中国的这40年时间里,他在河南兴建教堂,开办学校也算是做了一些善举,但是他却利用传教士的身份大肆攫取河南文物,尤其是洛阳金村大墓,被他挖掘的体无完肤,大量珍贵的文物流亡海外。
而怀履光也因为盗掘洛阳金村大墓而成为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馆长。
好了,言归正传,当怀履光得知洛阳金村发现大墓的消息后,立刻马不停蹄的赶到了金村,到了这里,他发现,洛阳金村简直是文物的天堂,于是他和美国人华尔纳立马就召集人手,对洛阳金村大墓开始了挖掘。
洛阳地区战国秦汉墓葬研究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洛阳地区战国秦汉墓葬研究洛阳地区战国秦汉墓葬研究 一、前言 本文讨论的洛阳地区主要指的是历史上的两周地区,即现代意义上的洛阳市区附近;研究对象是该地区已发现并见诸报导的战国秦汉时期墓葬,其年代上限为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以《洛阳中州路》1第四期墓葬为代表[1];年代下限不超过西汉中期——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以墓葬中是否随葬有五铢钱来划分。
这一时期的墓葬绝大多数发现在洛阳市区的附近,其中以五十年代发现的中州路墓葬群、烧沟墓葬群,以及九十年代发现的洛阳邙山墓葬群最为集中并具代表性,而在白马寺镇附近发现的九座大墓因是20年代发掘,资料不全,并已有专门文章指出它们可能是周王陵2,在本文中不再涉及。
1、洛阳地区的地理环境。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南岸,因地当洛水北岸而得名(图一)。
洛河自西南向东北流过洛阳市区,最后注入黄河;涧河自西向东流经洛阳市区西北,在五女冢附近折向南,穿越市区后注入洛河。
瀍河自北向南穿越市区注入洛河。
邙山是洛阳北面的天然屏障,又名北芒,为崤山支脉,东西绵亘一百九十余里,海拔二百五十米左右,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
市区海拔150米,东西长二十八公里,南北宽十六公里,面积五百四十四平方公里(图二)。
2、 洛阳地区的历史沿革 公元前十一世纪初,武王灭商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武王去世,成王继位,派周公营建洛邑,时称新邑[2]。
西周末年,幽王无道,犬戎侵占宗周畿地。
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东迁洛邑。
当时的东周王都包括王城与成周,均在西周时期的城址基础上修葺而成。
春秋时,从平王到悼王,共有十三王居王城。
战国时,从敬王到慎靓王十一王,居成周城(下都),周赧王时复居王城。
《战国策》上有“苏秦过洛阳”之说,据此,洛阳的名称,当始于[1]中州路三期至四期随葬器物的组合发生了剧烈变化,由鼎、豆、罐变为鼎、豆、壶,这种变化预示着由春秋向战国的转变。
[2]《汉书・地理志》河南郡条曰:“洛阳,周公迁殷民,是为成周。
洛阳古墓博物馆的生死观
洛阳古墓博物馆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场所,这里展示了许多古代墓葬和遗迹,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死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洛阳古墓博物馆中的生死观,以及它对我们今天生活的启示。
首先,让我们关注墓葬的保存状况。
洛阳古墓博物馆中的许多墓葬都保存得相当完好,甚至可以看到古人留下的壁画、陶器、石刻等文物。
这些文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使我们能够一窥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
这些墓葬的存在提醒我们,生命是短暂的,但文化遗产是永恒的。
无论我们是否在世,我们的遗产都将留存下来,供后人学习和欣赏。
其次,洛阳古墓博物馆中的生死观也体现在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和态度上。
古代人通常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是生命旅程的终点,同时也是另一个世界的开始。
在墓葬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陪葬品,如珠宝、武器、生活用品等,这些物品被视为死者进入另一个世界所需的物品。
这种生死观反映了古代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
然而,洛阳古墓博物馆中的生死观也强调了生命的珍贵和有限性。
古代人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因此更加珍惜每一天的生活,努力追求幸福和满足。
这种生死观提醒我们,我们应该珍惜我们所拥有的每一刻,尽可能地丰富我们的生活,追求我们的梦想和目标。
此外,洛阳古墓博物馆中的生死观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古代人尊重生命,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关怀。
这种生死观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不论他们的身份、地位或财富如何,都应该受到平等和尊严的对待。
最后,洛阳古墓博物馆中的生死观也提醒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古代人通过墓葬和遗迹来表达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理解。
他们认为生命不仅仅是生存和繁衍,更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种生死观提醒我们,我们应该珍视生命,追求更高的目标和理想,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总之,洛阳古墓博物馆中的生死观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它提醒我们珍惜生命、追求幸福、尊重他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洛阳古代墓葬文化探析
洛阳古代墓葬文化探析洛阳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
古代墓葬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意义。
洛阳的古代墓葬文化不仅代表着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反映了古代文化的演进和变迁。
洛阳的古代墓葬主要包括贵族墓葬和平民墓葬两大类。
贵族墓葬通常规模宏大,建筑精美,设有豪华的陪葬品和祭祀器具。
这些墓葬大多分布于洛阳市区的辖区范围内,其中尤以洛阳市南首阳山区域最为集中。
而平民墓葬则多分布在城市周边的乡村和农田中,规模较小,陪葬品和祭祀器具也相对简单。
洛阳的贵族墓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这些墓葬建筑多采用土木结构,如土堆墓、土坑墓等,建筑技术相对简单。
而在墓葬内部,常常可以见到精致的壁画和彩绘,描绘了古代贵族生活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陪葬品的种类也非常丰富,如金银器、玉器、陶器、马匹和乐器等。
这些墓葬不仅反映了贵族墓葬的奢华和风尚,还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阶层和经济状况的重要线索。
平民墓葬虽然规模不如贵族墓葬,但也有其独特的价值。
平民墓葬主要以土坑墓和石棺墓为主,建筑简单朴实,没有豪华的陪葬品和祭祀器具。
由于这些墓葬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所以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当时社会的人口状况和居住分布,为研究古代社会结构和农民生活提供了重要参考。
平民墓葬中也常常发现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器物,如针、线、陶罐等,有助于还原古代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洛阳的古代墓葬文化还体现了古代文化的演进和变迁。
在洛阳的墓葬中,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文化元素和艺术风格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常常采用方形墓和圆形墓,建筑简单,陪葬品较少。
而到了汉唐时期,墓葬规模逐渐扩大,建筑技术也得到了提高,陪葬品丰富多彩。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还为研究古代文化的演进提供了重要线索。
洛阳地区魏晋墓葬研究
洛阳地区魏晋墓葬研究洛阳地区魏晋墓葬研究引言洛阳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使得该地区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魏晋时期(220-420年)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洛阳地区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
魏晋墓葬作为研究该时期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制度、宗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墓葬形式、墓主人身份以及墓葬器物等方面,探讨洛阳地区魏晋墓葬的特点与价值。
一、墓葬形式在魏晋时期,洛阳地区墓葬形式较为丰富。
主要有单人竖穴墓、家族墓、墓园等形式。
其中,单人竖穴墓是最常见的一种墓葬形式。
这种形式表明了当时墓葬的个人化特征,也反映了墓主人在生前的社会地位和家族财富。
而家族墓和墓园则暗示着当时一些富裕家族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这些墓葬中,还发现了一些陪葬品,如玉器、铜器、陶器等,这些陪葬品的数量和质量也可以反映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
二、墓主人身份通过对洛阳地区魏晋墓葬的研究,可以推测出墓主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在魏晋时期,洛阳地区的社会结构逐渐形成了士农工商四等人的格局,因此墓葬主人的身份主要包括士人、农民、工匠和商人。
根据墓葬形式和墓主人陪葬品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士人墓葬主要分布在城区附近,墓中陪葬品较为丰富,如书籍、文房四宝等;农民墓葬主要分布在郊区,墓中陪葬品相对较少,如农具、五谷等;工匠墓葬主要与工坊相连,墓中陪葬品包括工具、艺术品等;商人墓葬则一般位于城市商业区,墓中陪葬品较多,如货币、商标等。
三、墓葬器物洛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墓葬器物丰富多样,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征。
陶器在墓葬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绘有壁画的陶罐尤为常见。
这些壁画包括了宴会、游乐、耕种等生活场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此外,墓葬中还发现大量的瓷器、玉器、铜器等,这些器物的精美程度与制作工艺都反映了当时的高超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
结论通过对洛阳地区魏晋墓葬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魏晋时期洛阳地区墓葬的形式、墓主人的身份以及墓葬器物的特点。
洛阳古代墓葬文化探析
洛阳古代墓葬文化探析洛阳,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具有丰富的古代墓葬文化。
在洛阳的许多地方都能找到古代墓葬的遗迹, 这些墓葬不仅具有历史价值, 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艺术造诣。
洛阳古代墓葬文化深厚而广泛, 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宗教和艺术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古代洛阳墓葬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与洛阳所处的地理位置、政治地位、经济实力、精神信仰等多方面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洛阳位于中原地区, 地处黄河流域, 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曾经是多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 这些都为洛阳的墓葬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特别是在古代, 作为帝王都城的洛阳, 蕴含着大量的皇家陵墓和名人墓葬, 这些墓葬均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特点。
在洛阳地区, 最为著名的古代墓葬莫过于洛阳周口店遗址。
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 也是中国考古学的发源地之一, 其间出土的遗物, 不仅在中国, 也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周口店遗址的发掘, 为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提供了宝贵资料。
而在周口店遗址中发现的古代墓葬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直观地展现了古代洛阳地区的社会生活和墓葬风俗。
这些古代墓葬中出土的陶器、玉器、玉石器、青铜器等文物, 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也对于研究古代洛阳的文化、宗教和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除了周口店遗址, 洛阳地区还有着众多古代墓葬, 这些墓葬反映了不同时期洛阳地区的墓葬风俗和文化特点。
例如, 洛阳的八公山汉墓, 这是一组罕见的西汉时期墓地, 其中出土的文物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铁器等, 这些文物不仅在数量上丰富, 在工艺水平和艺术造型上也颇具特色, 对于研究西汉时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另外, 洛阳的龙门石窟更是以其丰富的佛教艺术墓葬而著称, 这些佛教艺术作品不仅在规模上庞大, 在工艺和造型上也极具艺术价值, 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佛教文化和艺术风格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试论洛阳汉代墓葬的装饰
罗微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伊川穆店、临汝张湾、渑池任村、洛阳凯旋路等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存,说明至迟在!" 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这块沃土之上。
巩县、偃师发现的裴李岗文化遗存,揭示了七、八千年前河洛地区的原始先民已步入农耕时代。
到了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和距今四、五千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伊洛河沿岸原始文化遗址的分布,已和今天这里所有的村庄的密度相差无几。
著名的渑池仰韶、伊川土门、洛阳王湾遗址就是这个时期原始聚落的典型代表。
到距今四千余年的龙山文化晚期,河洛地区的华夏先民,已率先迈进了人类文明的门槛!。
此后洛阳一直为帝都王里之所在。
西周以降,建都洛阳的朝代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以及五代时期的后梁、后唐、后晋等。
如再把洛阳作为陪都的历史计算在内,洛阳的都市发展史可近#"""年之久,其都城时间约有$#""多年之久,都居帝王近百位之多。
悠久辉煌的历史,使洛阳成为历史文化积淀颇为丰厚的历史文化名城。
丰富的地上与地下的文化遗迹和遗物,又使古都洛阳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开发不尽的宝藏。
仅就汉代来讲,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多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及其近郊先后发现了宫殿王城遗址、太学遗址、灵台遗址、砖瓦窑遗址和数千座墓葬。
其中在已发掘的墓葬中,就清理出土了数十万件历史文物,获得了丰富而详实的研究汉代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的实物资料。
如此丰硕的考古成果能集中于洛阳,无疑是和洛阳在汉代这一历史时期的特殊地位分不开的。
公元前! 世纪末,秦灭六国到楚汉战争,中州大地一片金戈铁马,刀光剑影。
公元前%"&年,刘邦称帝建立西汉王朝,初都洛阳,四个月后迁都长安。
但又因长安宫室营造未就,仍多居洛阳处理政务。
据史载:从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年间他曾$" 多次到洛阳巡查寓居,召见列侯诸将,处理内乱和外患事件。
洛阳帝王陵墓
洛阳帝王陵墓
洛阳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
其中,洛阳帝王陵墓是中国古代陵墓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类,也是中国王朝统治者的象征。
以下是一些洛阳帝王陵墓的介绍和特点:
1. 洛阳东周墓群:位于洛阳市东南郊,是东周时期的贵族墓葬,主要分布在龙山、河滩、甘泉、三仙台等地。
其中,河滩墓群是东周时期墓葬中最为庞大的一个群体,已发现墓葬6000余座,是研究东周时期墓葬制度、文化、社会结构的重要遗址之一。
2. 洛阳汉阳陵:位于洛阳市南郊,是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和王后的陵墓,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陵墓规模宏大,被誉为中国陵墓艺术的杰作,其主要墓室长达212米,内有诸多精美的文物和壁画。
3. 洛阳北魏皇陵:位于洛阳市北郊,是北魏时期的皇陵群。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孝文帝拓跋宏的陵墓,墓葬规模巨大,有“北方秦陵”之称。
陵墓内有大量的壁画、石刻和文物,对于研究北魏时期的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洛阳唐明皇陵:位于洛阳市西南郊,是唐朝时期唐明皇李隆基和王后的陵墓。
陵墓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被誉为“东方金字塔”。
陵墓内有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如唐代著名的“西施凫短裘”、“董永蟠龙袍”等。
洛阳帝王陵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
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是中国建筑、艺术、工艺等方面的杰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薛儆墓石椁介绍
薛儆墓石椁介绍1. 引言薛儆墓石椁是中国历史上一座重要的墓葬,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南的薛儆山上。
该墓葬建于北魏时期,是中国古代墓葬艺术的杰作之一。
薛儆墓石椁以其精美的石雕工艺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2. 墓葬背景薛儆墓石椁建于北魏晚期,主人公薛儆是北魏末年的重要官员。
薛儆在北魏朝廷中担任要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墓葬地点选择在薛儆山上,显示了他对家族和地方的重视。
3. 墓葬结构薛儆墓葬采用石椁结构,由巨大的石块堆砌而成。
石椁的外形呈长方体,高约10米,长宽各约30米。
墓葬的入口朝向东方,有一道石阶通向墓室。
墓室内部分为多个房间,包括主墓室、侧墓室和陪葬品存放室等。
主墓室是薛儆的主要安葬地,墓室内有一座石棺,用于安放薛儆的遗体。
侧墓室用于安葬薛儆的家人和亲信,陪葬品存放室则用于存放丰富的陪葬品。
4. 石雕工艺薛儆墓石椁以其精美的石雕工艺而闻名。
墓葬内外的石材均经过精细的雕刻和装饰,展示了北魏时期石雕艺术的高超水平。
墓葬外部的石雕主要包括石椁的装饰和石阶的雕刻。
石椁上刻有精美的花纹和文字,展示了北魏时期的装饰风格和文化内涵。
石阶上的雕刻则以各种动植物为主题,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
墓葬内部的石雕主要体现在墓室的装饰上。
墓室的壁画和石雕像展示了薛儆生前的形象和事迹,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同时,墓室内的石柱、石柜等也经过精细的雕刻和装饰,彰显了石雕工艺的精湛技艺。
5. 陪葬品薛儆墓石椁的陪葬品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薛儆的身份地位。
陪葬品主要包括金银器、玉器、陶器、青铜器、漆器等。
金银器是陪葬品中最为珍贵的一类,包括金银首饰、金银器皿等。
这些金银器工艺精湛,雕刻细腻,展示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
玉器在陪葬品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薛儆墓石椁中的玉器包括玉璧、玉琮、玉佩等,造型各异,雕刻精美,体现了当时对玉石的崇拜和追求。
陶器、青铜器和漆器则展示了北魏时期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
这些陪葬品丰富和多样,为研究北魏时期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洛阳地区的丧葬习俗一
洛阳地区的丧葬习俗棺木盛尸后,称为“灵柩”,将灵柩抬放于长凳之上,叫做“升棺”。
棺前垂白幔,幔前放供桌,桌上设“魂牌”(灵牌)、摆供品、置香炉、配蜡台构成灵堂。
灵柩暂不下葬,称为“停灵”。
其周围满铺干草,孝眷坐卧其上,昼夜不离虔诚护灵,直到起灵为止,意在报答父母生养之恩。
守灵期间,凡来灵前祭奠者,孝子必须一一跪谢。
升棺前,孝子的两只鞋是蹋拉着,不穿好,入棺后,才可以穿好。
伊川一带讲究踢拉一只鞋,父丧踢拉左脚鞋,母丧则踢拉右脚鞋。
男女孝眷头部所戴的孝带和罩头布,都是生白棉布,并且佩带时都是随便一勒,不求整饰,所谓丑孝。
这些孝称为“生孝”。
带着生孝,不能随便进入别人家门。
升棺后,孝眷齐跪灵前,竖香焚箔,将生孝除下,雾上清水,折叠整齐,这叫做“熟孝”,带熟孝时方可进入别人家门。
但佩带时比较讲究,在洛阳西郊一带,升棺前后孝带的戴法不一样。
升棺前,孝带在头上是从前向后在脑后系结;升棺后,孝带是从后向前,在前额打结分成两条,双双搭过头顶,披在背后,垂于腰部。
垂梢要上下错开,切勿两齐,为的是有所忌讳,怕犯“重丧”(再死人)。
成服备葬死者大殓之后,所有亲属按同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分别穿着不同的丧服,叫做“成服”。
成服之俗来源于周代的“五服制度”。
周代的丧服,按亲疏分为五级,故曰“五服”,即斩缭、齐、大功、小功、缌麻五种。
两千多年来,洛阳民间的丧服形制基本上是按五服制度从繁到简,沿续至今。
民国以后,洛阳农村男孝眷头上皆勒白布条,名曰“孝带”。
宽度约2.5分米,长度按关系亲疏,最长者可达2.5米(亲生儿子佩戴),最短者仅约1.5米。
子辈孙辈,皆为白色,曾孙辈则用黄色棉布或白孝带末稍蘸红。
女孝眷裹头用的白孝布口旷罩头布”,宽约5公分,长约1—2米。
未出阁之女孝眷,只在头上勒窄带一周,名曰“锅圈”。
男女孝衣均为大襟,且都无小领,又因有“丑孝丑孝”之说,故皆松而宽。
在男女孝衣上合缝处和边沿处,子、女、媳为毛边,其他则为光边。
谁葬在龙门石窟河南洛阳千佛洞古墓考古解密
谁葬在龙门石窟河南洛阳千佛洞古墓考古解密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南部的龙门山上。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佛教造像和壁画,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杰作之一。
而在龙门石窟的附近,还有一个神秘的地方,那就是千佛洞古墓。
千佛洞古墓是龙门石窟的一个分支,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古遗址。
多年来,人们一直对千佛洞古墓中葬着的人物身份进行猜测和解密。
千佛洞古墓位于龙门石窟的东南侧,距离主石窟约500米。
这个古墓群由多个洞窟组成,其中最大的洞窟有两个,分别被称为“大洞”和“小洞”。
这两个洞窟的内部都有佛像和壁画,但是与主石窟相比规模较小。
然而,正是这个古墓群中的一座小洞窟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
这座小洞窟被称为“千佛洞”,因为洞窟内壁上刻有大量的佛像,据说有上千尊之多。
这些佛像的风格和造型与龙门石窟的佛像非常相似,都具有浓厚的北魏风格。
考古学家通过对佛像和壁画的研究,发现这些作品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北魏晚期至北齐时期,也就是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
然而,千佛洞古墓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并不是这些佛像和壁画,而是洞窟内的一座石棺。
这座石棺是由一块整块的石头雕刻而成,非常精美。
石棺的盖子上刻有一幅壁画,描绘了一个身穿华丽服饰的人物,手持宝剑,似乎在进行某种仪式。
这个人物的身份成为了考古学家们研究的焦点。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推测,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个人物很可能是北魏时期的一位贵族或官员。
首先,这个人物的服饰非常华丽,与北魏时期贵族的装束相符。
其次,他手持宝剑,可能是象征着他的身份和地位。
最重要的是,这个人物被葬在千佛洞古墓中,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许多贵族和官员都信仰佛教。
因此,这个人物很可能是一位信仰佛教的贵族或官员。
然而,考古学家们并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个人物的身份。
由于千佛洞古墓的墓志铭已经失传,墓中的其他文物也没有提供太多的线索。
因此,这个人物的身份仍然是一个谜团。
洛阳古墓博物馆观后感
洛阳古墓博物馆观后感介绍洛阳古墓博物馆是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的一座著名博物馆,馆内收藏了丰富的古代文物和墓葬,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历史。
本文将对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参观体验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馆内陈列古代墓葬文物展示1.陶俑–馆内陈列了大量的陶俑,包括官员、士兵、仆人等各种身份的人物形象。
–陶俑的制作精细,栩栩如生,给人以逼真的感觉。
2.随葬品–洛阳古墓博物馆收藏了丰富多样的随葬品,包括玉器、铜器、金器等。
–这些随葬品的铭文和图案揭示了古代墓葬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
古代墓葬文化解读1.墓葬制度–通过展示墓葬的布局和墓主人的身份,深入解读了古代墓葬制度的变迁和发展。
–古代人对墓葬的重视程度以及其中的仪式和礼仪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特征。
2.藏品解读–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为参观者提供了详细的文物解读服务。
–参观者可以了解到这些文物的年代、功能和历史背景,增加对古代墓葬文化的认识。
参观体验博物馆布局1.展览设计–博物馆内展览区域的设计简洁而明亮,展示文物的场景恰到好处。
–不同的展览区域之间通过廊道连接,使参观者能够自由穿梭于各个展示区。
2.交通便利–博物馆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有公交车和地铁站点在附近。
–参观者可以轻松到达博物馆,提高了参观的便利性。
服务设施1.导览服务–博物馆提供免费的导览服务,为参观者提供专业且个性化的讲解。
–导览员对展品的背景知识和艺术特点有深入了解,能够为参观者提供良好的参观体验。
2.休息区–博物馆内设有舒适的休息区,供参观者休息和观景。
–参观者可以在休息区放松身心,同时欣赏洛阳市区的美景。
总结洛阳古墓博物馆是一座展示古代墓葬文化的重要场所。
通过丰富多样的文物展示和专业的解读服务,博物馆深入探讨了墓葬文化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参观者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中,全面了解古代墓葬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同时,博物馆的交通便利和完善的服务设施也提高了参观体验的便捷性和舒适度。
洛阳古墓博物馆是一次充实且愉悦的文化之旅。
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保存完整,时间最长的千年古墓
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保存完整,时间最长的千年古墓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保存完整,时间最长的千年古墓。
这座古墓位于中国河南省的洛阳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53年,属于东周时期。
这座墓葬被发现于1978年,当时是在一次新建公路的工程中。
由于墓葬保存完整,因此可以提供大量的历史信息,对于研究东周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座墓葬的主人是当时的王子,名叫东宫公主。
根据发掘的物品和陶俑,可以看出她生活的十分富裕,且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地位。
墓内还发现了一些精美的乐器,说明当时的王室人员对音乐的非常重视。
除了主人的陪葬品,墓内还发现了大量的文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件青铜长剑,长度达到了100厘米,上面刻有精美的图案和文字。
这件剑被认为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之一,它的出现说明东周时期的军事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此外,墓内还发现了许多精美的陶俑,其中包括十分珍贵的象鼻陶俑。
这些陶俑被认为是当时最高艺续。
此外,墓内还发现了许多用来装饰墓室的精美瓷器,其中包括许多古董级别的瓷器。
这些发现都说明了东周时期的陶瓷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此外,墓内还发现了许多用来装饰墓室的精美绘画,这些绘画描绘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这些绘画被认为是东周时期最精美的绘画之一,它们的出现说明当时的艺术水平已经相当高。
总的来说,这座千年古墓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保存完整,时间最长的古墓之一。
它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东周时期历史和文化的宝贵信息,对于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续写:此外,这座古墓的发现也对当时的考古学有着巨大的影响。
由于墓内的文物保存完好,因此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大量的实物证据,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此外,这座古墓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东周时期的军事技术的信息。
例如,墓内发现的青铜长剑表明当时的军事技术已经相当发达,而这些信息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军事状况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这座千年古墓是一座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东周时期的历史信息,并对当时的考古学有着巨大的贡献。
洛阳古代墓葬文化探析
洛阳古代墓葬文化探析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在洛阳的地下深处,隐藏着丰富而神秘的古代墓葬文化。
这些古代墓葬不仅是洛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本文将探析洛阳古代墓葬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首先,洛阳古代墓葬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
自西周时期以来,洛阳一直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在洛阳长达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各个朝代都在这里修建了大量的皇家及贵族墓葬,葬有历代帝王、皇后、贵族等显贵人物。
这些墓葬不仅见证了洛阳历史的发展,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水平。
其次,洛阳古代墓葬文化具有多样的形式。
洛阳地区的古代墓葬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坟墓、地宫、地下陵等。
其中,以洛阳汉墓最为著名。
洛阳汉墓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墓葬群,早在20世纪初就引起了世人的浓厚兴趣。
洛阳汉墓多为地下宫殿式建筑,结构复杂,陈设丰富,蕴涵着大量的艺术瑰宝。
比如洛阳汉墓中的彩绘壁画,绘制精美,主题丰富,是研究古代绘画、服饰、家居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再次,洛阳古代墓葬文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墓葬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死者的尊重和礼仪,也广泛涉及了社会各个层面的事物。
比如洛阳汉墓中出土的随葬品,可以从中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如商品流通、制造工艺等;墓主人选择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观念。
此外,洛阳古代墓葬文化还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差异。
洛阳古代墓葬中,帝王、皇后的陵墓较为庞大豪华,随葬品也更加丰富奢华;贵族阶层的墓葬规模适中,装饰典雅;而普通百姓的墓葬则相对简朴。
这种墓葬的差异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阶级差距。
总的来说,洛阳古代墓葬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
通过对洛阳古代墓葬文化的探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洛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同时也能够窥见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制度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洛阳古代墓葬
摘要:洛阳古代墓葬在中国各地古代墓葬中的独特之处:一是皇家墓葬多,仅葬于此的帝王就有七个朝代、40余位,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最多;同时,在皇家寝陵制度史上,洛阳帝陵每每有许多创新开风气的地方。
二是贵族和名人墓葬多,与皇家陵墓互相辉映,形成众星捧月之势。
三是平民墓葬同王公墓葬交叉杂处,具有公共墓地的特点。
四是洛阳墓葬被盗严重,可谓是“十墓九空”。
五是洛阳墓葬出土文物多,影响大,被称为是实物的、石刻的中国历史。
关键词:洛阳古代墓葬
洛阳地区自商周以来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而洛阳在中国和世界上享有盛名,主要是洛阳悠久的历史和繁盛的文化。
洛阳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施加巨大、深远影响的还有它的古代墓葬。
在古人的观念中,事死如事生。
死和生,是同等重要的,历代的皇帝几乎把国家收入的三分之一用来营造陵寝。
洛阳历为帝都,皇帝、后妃、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安葬在这里的不可胜数。
因此,洛阳古代墓葬在中国各地古代墓葬中具有资源丰富且独特的性质。
一、洛阳古代墓葬具有皇家墓葬的特点。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除了西汉后来把首都迁到西安,唐代实行两京制外,其他几朝的天子几乎终生在洛阳坐天下,死后也大都葬在洛阳。
洛阳的北邙山,从西到东,依次排列着东周、北魏、东汉、曹魏、西晋、北宋等朝代的皇陵,绵延数十公里,蔚为壮观。
这样集中布局的古皇陵群,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它不仅是历史奇观,也是文化奇观。
洛阳古代墓葬,其主体是皇家墓葬,因而就具有皇家墓葬的特点。
首先从数量上来看,洛阳作为皇家墓葬的上吉之地,帝陵数量是最多的,比西安的西汉陵、唐陵,北京的明十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都多。
其次从内涵质量上看,洛阳的皇家墓葬在中国皇家墓葬发展史上有许多创新性的东西。
其一,虽然它在体量上和陵墓的规模上不如西汉陵墓高大,但在地宫的规制上有了新的变化,东汉地宫抛弃了西汉地宫的“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的建筑规制。
其二,东汉的一个创举是以帝后同穴取代了西汉的帝后同茔不同穴。
其三,东汉在西汉的基础上还扩大了寝的建筑,确立了中国皇家墓葬的上陵礼,形成了规范的上陵制度。
到了东汉,开始每年定期举行“上陵”的朝拜祭祀仪式,把寝的建筑扩大,既用来日常伺奉墓主,又用于定期举行朝拜祭祀[ 1] (p67)。
这种上陵制,起到了陵寝代替宗庙的作用,逐步废除了使每位皇帝各有一庙的制度,改为许多祖先神主都供在同一座神庙内,接受同宗的供奉和祭祀。
这种做法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同时也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皇权、加强统治的需要。
二、洛阳古代墓葬具有贵族和名人墓葬的特点。
墓地,作为死者的归宿之处,其择选营建一向受到人们的重视。
秦汉以后,墓地堪舆之术兴起,使墓地的选择成为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
洛阳是著名的风水宝地,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它不单单是皇家的设陵禁地,王公大臣、皇亲国戚也纷纷在邙山之巅选择自己和家族成员的归宿之所。
故而洛阳除了是皇家的墓葬地以外,也出现了众多的贵族和名人墓葬,这也构成洛阳古代墓葬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洛阳历代的贵族和名人墓葬比较多,著名的有元怿墓、元邵墓、狄仁杰墓、颜真卿墓、白居易墓、范仲淹墓等。
他们的墓葬与皇家墓葬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构成了洛阳墓葬的另一个独特层面和景观。
洛阳以地下古墓众多而闻名。
从西周到北宋,历代贵族和名人墓葬不可胜数,如洛阳的北窑西周墓,从墓葬的形制、出土随葬的器物的规格来看,应是一处集中埋葬西周王室贵族
的公共墓地。
墓地背靠邙山,面对洛河,东临瀍水,西至洛孟公路,地势北高南低[2] (p1)。
三、洛阳古代墓葬同时具有平民墓葬的特点。
一般都市的近郊都有公共墓地,公共墓地里既有一姓的家族墓葬,也有别姓的墓葬[1] (p124)。
在洛阳烧沟汉墓中,就包括了若干个家族墓地。
烧沟和金谷园主要是丙类墓,二处的墓地比较高,墓主主要是地主和下级官吏。
而在涧河西岸低洼之地,则主要是戊类墓,墓主主要是贫苦农民和手工业工人。
把两处墓地加以对比,可以发现有两个特点:其一是社会地位和财富数量相近的人,自然会购买地价近似的墓地。
于是,同一墓地各墓的规模大小程度、随葬品多少往往相近;其二是除家族成员外,即使有较近血缘关系的同宗族人,也不一定埋在同一墓地。
这样,不同墓地之间贫富差别显明得多[3] (p245)。
洛阳也有东汉时代典型的刑徒墓,刑徒属于死后无处可葬的人,由官府择地而葬。
皇家墓葬、贵族墓葬、名人墓葬和平民墓葬在区位上相互夹杂是洛阳墓葬的一个显著特点。
四、洛阳墓葬出土文物精品众多,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巨大。
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洛阳的地下文物首屈指。
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洛阳是举世闻名的东方圣城,建都的王朝最多,都居的帝王最多,帝在洛阳职掌政权的时间最长。
其次洛阳是中国史上最著名的墓葬地,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葬中殉葬的物品极为丰盛。
“洛阳为九朝都会,先民遗址,随处皆是,地宝藏,不知既极。
”[ 6] (p125)在洛阳出土的文物中最盛名的是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陶器,顾名思就是具有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低温彩釉陶器,是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
唐三彩之所以誉满古今,蜚声中外,是因为继承了我国彩塑的优良传统,吸收了绘画、雕等艺术的优点,广泛采用了印花、堆贴、刻划等式的装饰图案,成就了一种新奇的民族艺术。
唐三彩的绚丽多姿及其塑造的高超技艺,是我国艺术宝库中难觅的珍品。
在洛阳出土文物中影响比较大的还有古代铜镜。
古代铜镜起源于人们的审美意识,铜镜的发明是冶铜技术出现以后的事情,洛阳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也是誉满中外的文物渊蔽。
洛阳出土的铜镜为数不少,除见于民国以前著录的以外,仅解放以后发掘和征集所得即达2000面之多。
从战国、两汉、魏、晋、北朝、隋、唐直到宋、金、元、明各朝代,出土的铜镜始终延续不辍。
洛阳古墓葬中引人注目的还有洛阳西汉墓葬中的壁画。
汉墓壁画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汉代文化艺术的水平。
壁画墓首先发现于西汉晚期洛阳的两座空心砖墓室,其中一座墓的主人叫卜千秋。
墓室绘制的部位主要在门额和主室的顶部、中间隔墙及后室后壁上。
壁画的题材,以表示墓主人死后升天为主要内容,墓中门额上绘人首神鸟,主室墓顶脊上东西两端分绘伏羲和日象、女蜗和月象,其间有持节仙人引导,随在双龙、白虎、朱雀等仙禽神兽之后,绘出墓主人夫妇乘龙、凤升天的图像,主室后壁绘一个驱邪的“方相氏”,猪首大耳,双目前视,其下绘青龙和白虎。
千古兴亡多少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洛阳的古代墓葬虽然说没有外表的富丽堂皇,但它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历史的真实写照,反映着封建王朝的时运兴衰。
研究它的特点和历史发展变化,能使我们加深对中国历史变革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加深对中国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认识。
“昨天的文化,今天的经济”。
对洛阳古代墓葬文化的重视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在经济律设中拓宽思路,因势开发,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地方旅游事业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看文献:
章用秀. 中国帝王丧葬[M] .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洛阳文物工作队. 洛阳北窑西周墓[M] .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李发林. 战国秦汉考古[M] .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
范晔. 后汉书[M] . 北京:中华书局,1965.
河南省政协.河南文史资料(23)〔R」.J987. 河南省政协.河南文史资料(9)〔R」.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