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_氨气和铵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氨气铵盐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氨气、铵盐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2018-05-22考纲要求:1、了解氨的物理性质,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氨的实验室制法2、了解铵盐的性质3、掌握铵离子的检验方法学习目标:1、用变化观念和平衡的思想联系氨气、铵盐的性质2、在题目的推导和知识点整合过程中培养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3、形成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习重、难点:氨气、铵盐的性质,氨气的制法;喷泉实验;铵根离子的检验【课前复习巩固区】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某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白茫茫一片,空气中弥漫着强烈的刺激性气味,附近的行人感觉到寒气逼人。
事故造成几十人有明显症状,消防员快速赶到,对泄漏处喷水、稀释,控制氨气继续挥发。
从材料中我们能够采集到哪些信息,1.氨气的性质①写出氨气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空间构型。
②氨气物理性质氨气是一种色,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密度。
极易溶于水,通常条件下,一体积水能溶解体积的氨气。
液化,液氨气化时要大量的热,所以液氨可用作。
③氨气溶于水的过程中涉及到哪些平衡关系?(以方程式表示)④氨气的化学性质:高中阶段学习的唯一一种性气体,氮元素显价,表现出一定的性。
氨的催化氧化:氨气与氯气反应:(运输氯气的管道如何检验是否漏气?如果漏气出现何种现象?)2. 常见的铵态氮肥、、、(有机氮肥)3. 氨气的工业制法4.铵盐的性质:易溶于水的白色晶体①不稳定性:铵盐受热易分解,写出氯化铵、碳酸氢铵受热分解方程式氯化铵能否用加热氯化铵的方法制取氨气?碳酸氢铵:②与碱共热产生氨气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分析常见的快速获得少量氨气的方法,各自利用了什么原理?如何证明某种物质属于铵盐(铵根离子检验)?【互动】下发预习区资料卡片,让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汇总是否还有无法解决的疑难点。
氨气铵盐预习区知识卡片2.氨气的性质④写出氨气分子式NH3、电子式、结构式,空间构型。
⑤氨气物理性质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密度小。
高中化学_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展示一瓶无色透明的液体,引导学生探索液体有没有挥发性,对于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和未知气体应当如何闻其气味?请学生来演示闻气味的方法。
告诉学生这是一瓶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气体是氨气,氨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思考与交流]你能总结出氨气的哪些物理性质?[学生讨论] 小组讨论后,请一同学小结讨论结果。
(一)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易液化(因为氨气可液化后放在槽罐车中运输)。
[提出疑问] 氨气的水溶性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实验探究] 氨气喷泉实验。
[学生活动] 学生演示喷泉实验,思考氨气还有什么性质?[现象] 形成喷泉,溶液变成红色[结论] 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 讲解] 常温常压下,1体积的水约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气的水溶液叫做氨水。
[实验成功关键]:烧瓶干燥、装置气密性良好,氨气充满烧瓶。
[提出问题]引发喷泉的操作是怎样的,为什么会产生喷泉现象?[学生回答]挤压塑料瓶让少量水进入烧瓶,氨气易溶于水,烧瓶内气压迅速减小,外界大气压把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
[提出问题]除氨气外还有哪些气体可以用来做喷泉实验?做喷泉实验的液体一定是水吗?[学生回答]做喷泉实验的液体不一定是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产生喷泉,氯化氢等易溶于水的气体与水形成喷泉。
[总结]只要气体易被液体吸收,在短时间内产生足够的压强差,均可产生喷泉。
[过渡]氨气仅仅是溶解在水中吗?哪个实验现象能证明氨气和水反应了?[学生回答] 做过喷泉实验的溶液呈红色(水里加了酚酞)[结论] 氨气与水反应后溶液呈碱性。
(二)氨气的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 NH3+H2O=NH3•H2O[学生讨论] 氨水中的粒子:NH3、H2O、NH3•H2O 、NH4+、OH-、H+ [提出问题] 液氨与氨水有何不同?[学生活动] 讨论液氨与氨水的不同,并完成下列表格:[问题]氨气能与酸反应吗?[小魔术] 两根洁净的玻璃棒,一根玻璃棒蘸浓氨水,另一根玻璃棒蘸浓盐酸,然后相互靠近,但不接触,观察现象。
高中化学_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氨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①掌握氨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②掌握氨水的成分及主要性质2.能力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并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氨的实验室制法、喷泉实验教学难点:氨的实验室制法、喷泉实验教学方法:探究、分析、讨论、归纳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掌握了物质结构理论(分子极性与相似相溶原理等),氧化还原理论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了某些基本实验技能,喜欢挖掘问题的本质。
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效果分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 思考,在思考中找到快乐。
充分发挥学生积极 主动的思想去研究去学习,最大限度的调动学 生的积极主动性。
通过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 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 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能力。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隶属课标中的“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本节的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重要的含氧酸,氨是氮的氢化物,很好的巩固了前面所学内容。
而非金属单质、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等构成某一非金属元素的知识体系,紧扣本章主题。
氨有大多数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所具有的性质,同时它又是水溶液呈碱性的惟一气体,而且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物质,本节既是对本章的总结也是对初中所学非金属元素知识的延伸,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评测练习1.下列关于氨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氨气可用排水法收集 B .氨水呈碱性C .氨气和盐酸相遇能产生白烟D 氨气溶于水所得溶液氨水是弱碱 2.下列反应中,NH3既显还原性,又显碱性的是( )A .NH3+HCl===NH4ClB .4NH3+5O2=====Pt△4NO +6H2O C .3CuO +2NH33Cu +N2+3H2O D .8NH3+3Cl26NH4Cl +N23.(2008年高考上海卷)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
人教版高中化学 必修第2册 第五章 第二节 第二课时《氨和铵盐》
向空气要面包——氨和铵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在新课程标准中,“氮及其化合物”属于必修课程“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下的内容,在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中,是第一章第二节的重要内容。
此部分内容承载着帮助学生结合真实情景或实验探究去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物质及其转化及其在促进社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帮助学生构建“价-类”二维图的认知模型。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了氯、硫等非金属元素的基础上,有氧化还原反应等相关知识做理论支撑,学生可以构建出“价-类”二维模型,但是缺乏利用模型预测物质性质和物质转化的能力;对“生物固氮”有所了解,但是缺乏对“人工固氮”的认识;知道氮肥有助于粮食增产,但对氮肥发展史知之甚少,更无法分辨各类氮肥的优劣和使用注意事项。
三.教学目标1、通过如何向空气中要面包的预测,培养学生初步应用“价-类”模型解决问题;2、通过设计喷泉实验、白烟实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铵盐的性质相关实验等,提升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证据推理能力;3、通过由空气获取“面包”过程的研究,使学生感受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价值,增强学生对于化学可促进生产发展、化学可帮助我们建设美丽家园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通过如何向空气中要面包的预测,培养学生初步应用“价-类”模型解决问题;通过如何获取氮肥的活动,再次培养学生应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创设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六.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围绕氨的性质,将教学过程分为4个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如何向空气要面包的提出,引出工业合成氨;然后围绕合成氨工厂如何进军氮肥业,引导学生从问题解决的视角探究氨的水溶性和碱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价-类”模型,解决如何制备更优化的硝态氮肥;最后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解决铵态氮肥的施用注意事项。
七.教学流程八.教学过程放在阴冷的环境下)【任务】根据以上资料,预测氨水可能具有怎样的性质?【小结】氨水在一段时间内为我国的粮食增产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因它易挥发,运输不便等原因,已逐渐淡出了消费市场。
5.2.3铵盐、氨气的制备2023-2024学年高一化学同步备课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整个教学过程紧扣实际学情,凸显教学重难点,注重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同时,通过创新环节和核心素养能力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教学效果。
知识点梳理
1.铵盐的性质与制备
教学总结:
1.学生在知识方面的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铵盐和氨气的性质、制备方法,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技能方面的进步: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团队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通过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6.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作业反馈过程,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促进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3.针对课堂上的创新环节,设计一个小研究,探讨如何提高氨气制备的效率或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作业反馈:
1.在批改作业时,重点关注学生对铵盐和氨气制备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实验步骤描述是否清晰,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是否合理。
2.对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的描述进行详细点评,指出报告中存在的逻辑错误、语言表达不清等问题,并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1)铵盐的组成:由铵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
(2)铵盐的溶解性:大多数铵盐易溶于水。
(3)铵盐的制备方法:通过氨气与酸反应生成铵盐。
(4)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氨气的制备与性质
(1)氨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通过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
(2)氨气的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3)氨气的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具有碱性。
学生的行为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这对课程学习有一定影响。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学习兴趣和动机不同,对实验类课程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也有所区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实验问题和操作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安全意识。这些分析紧密结合课本内容,旨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中化学_氮的循环(第二课时)氨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喷泉实验,让学生感受氨的溶解性;(2)通过分析形成红色喷泉的原因,让学生理解氨与水反应的实质;(3)通过浓盐酸和浓氨水反应实验,让学生理解氨与酸的反应的实质;(4)通过分析氨分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认识氨的还原性;2、过程与方法: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运用观察法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运用实验法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通过学生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志趣。
【重点难点】知识上的重点、难点:氨的化学性质。
方法上的重点、难点: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学情分析】从知识经验上讲,此时的学生对氮肥有所了解;知道氨有异味,氨水显碱性,但不知道背后蕴含的原理;通过前面单元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
从心理发展水平讲,15、16岁的学生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且对单纯的知识讲授兴趣不高,喜欢借助一定情境自主参与对知识的探究。
通过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记录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最后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
学习本节教学所依赖的已有知识相对简单,不同水平的学生差别不很显著。
但是在探究氨与水反应和氨的还原性环节中,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的配合,要求略高,所以本节教学学生差别主要体现在自主探究水平上,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加以解决。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氨气颜色、味道(强调闻气体气味的方法,并由学生独立操作)、状态、密度(与空气相比较)。
独立归纳氨气物理性质,教师加以评价肯定。
【过渡】根据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我们研究完氨气的物理性质后继续研究其化学性质。
【板书】化学性质大家想一想氨气溶解于水仅仅是简单的溶解吗?喷泉呈现红色说明了什么?【点拨】氨溶于水时,大部分氨与水结合,形成一水合氨(NH3·H2O), NH3·H2O可以部分电离成NH4+和OH-。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及反思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及反思一、引言氨和铵盐是化学教育中的重要知识点,不仅在高中化学课程中有所涉及,也在大学化学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将针对氨和铵盐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和反思,以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 理解氨和铵盐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掌握氨和铵盐的命名规则和化学式的写法;- 理解氨和铵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理解氨和铵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 教学内容- 氨的概念和性质;- 铵盐的概念和性质;- 氨和铵盐的命名规则;- 氨和铵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氨和铵盐的应用。
3. 教学方法- 讲授结合实例: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氨和铵盐的概念和性质;- 实验展示: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氨和铵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4.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对氨和铵盐的认知,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Step 2:概念讲解(20分钟)- 讲解氨和铵盐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框架。
- Step 3:命名规则和化学式的写法(25分钟)-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规则书写练习,引导学生掌握氨和铵盐的命名规则和化学式写法。
- Step 4: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30分钟)- 通过实验展示和讨论交流,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氨和铵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加深他们对这些性质的理解。
- Step 5:应用展示(20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氨和铵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 Step 6:总结归纳(10分钟)- 对本次教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选择合理性在本次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验展示、探究学习和讨论交流等。
高中化学_氨气和铵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氨分子的结构(2)认识氨的物理性质,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氨的实验室制法,了解氨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在讨论与交流中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加深认识氮肥对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求知欲望;通过实验,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3)化学科学史中蕴藏着丰富养分,挖掘这一潜在的教育教学资源,找准化学科学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契合点,使之有效地融入中学课堂,激活课堂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氨的化学性质及铵盐的性质使化学教学成为还原生活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化学的价值。
难点:氨及氨水的区别,及铵离子的检验教学过程①学生的经验分析学生对氮肥并不陌生,以及它们放出的气味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节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易于接受,无论是学生生活经验还是知识经验。
这些都为本节课实施先行组织者策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学生的认识障碍点分析化学学习中的重要观点是物质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它深刻表达了内隐和外显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领学生通过对已有物质的联系,在想象中真切地体验微观的反应过程。
因此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联系思维能力。
另外,教学中还涉猎对比实验和控制十分关键,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有了一定要求。
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先问自己一声:这样做的效果会怎样?要紧紧围绕有效和高效这一核心要求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
当然这里所说的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效果,内容即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包括基本技能的训练效果,同时也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教育等。
《铵盐》 说课稿
《铵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铵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铵盐》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氨气的性质,而铵盐作为氨气的重要衍生物,其性质的学习不仅是对氨气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硝酸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铵盐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铵盐的检验方法。
通过对铵盐性质的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和好奇心。
但对于铵盐的性质和相关反应原理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的引导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和总结归纳方面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铵盐的物理性质。
(2)掌握铵盐的化学性质,包括受热分解、与碱反应。
(3)学会铵盐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铵盐的化学性质,特别是受热分解和与碱反应的性质。
(2)铵盐的检验方法。
2、教学难点(1)铵盐受热分解反应的原理。
(2)铵盐与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
(2)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讲授法: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高中化学_氨和铵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氨和铵盐【学习目标】1.了解氨的性质及应用,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2.了解铵盐的性质及NH4+的检验。
【学习探究过程】①在一块小表面皿中心粘附一小块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②取1-2滴NH4Cl 溶液置于另一表面皿中心③滴加6mol·L-1 NaOH 溶液1-2滴④迅速将粘有红色石蕊试纸的表面皿盖在盛有试液的表面皿上作成“气室”。
⑤将此气室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方微热。
⑥观察红色石蕊试纸的变化。
【问题5】根据氮元素化合价,推测氨的其他性质。
【问题6】阅读课本99页,简述氨的用途性质特点易液化易溶于水跟水反应跟酸反应跟氧气反应主要用途“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典型例题1. 制备干燥氨气所需的药品是()A.NH4Cl溶液、NaOH溶液、浓H2SO4B.饱和氨水、浓H2SO4C.NaOH溶液、NH4Cl晶体、浓H2SO4D.NH4Cl固体、碱石灰、氢氧化钙2.下列装置用于实验室中制取干燥氨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装置甲制备氨气B.用装置乙除去氨气中少量水C.用装置丙收集氨气D.用装置丁吸收多余的氨气3.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①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
该实验的原理是。
②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图3装置,在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________。
A.Cu与稀盐酸B.NaHCO3溶液与NaOH溶液C.CaCO3与稀H2SO4D.NH4HCO3与稀盐酸(3)某同学利用图4,在锥形瓶中加入酒精,瓶外放一水槽,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浓硫酸,他希望看到喷泉,但实际情况他没有观察到喷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3氨气与铵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氨气与铵盐”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氨气与铵盐”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氨气与铵盐”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氨气与铵盐”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分析氨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讨论减少氨气排放的措施和方法。
- 研究氨气与铵盐的实验操作安全注意事项,提高实验安全意识和能力。
内容逻辑关系
① 氨气的制备方法:以熟石灰和盐酸反应为例,讲解氨气的制备原理和实验操作步骤。
② 氨气的性质:阐述氨气的物理性质(如气味、颜色、沸点等)和化学性质(如碱性、还原性等)。
(2)铵盐的热稳定性:学生可能对铵盐的热稳定性概念理解不透,难以解释不同铵盐在加热过程中的行为。
(3)氨气与铵盐的转化关系:学生可能对氨气和铵盐之间的转化关系理解不清,难以解释在不同的条件下,氨气和铵盐之间的转化过程。
(4)化学平衡原理的应用:学生可能对化学平衡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理解不深,难以运用该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 氨气的制备方法
- 熟石灰 + 盐酸 → 氨气 + 水
高中化学_【课堂实录】氨与铵态氮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氨与铵态氮肥》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基本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熟练掌握氨、铵盐的化学性质,氨气实验室制法、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多价态元素的相关物质之间的转化;掌握喷泉实验的装置和操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学习中讨论交流共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总结的品质。
2、发展性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喷泉形成的原理,并会判断其它的物质与相应的溶液能否形成喷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新意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理解设计实验的基本原则。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思考习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良好学习品质,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氨与铵态氮肥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内容上,要求学生掌握氨及铵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
通过喷泉实验、氨气与盐酸反应的实验,氯化铵受热分解实验、氯化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及氨的实验室制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实施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究意识。
三、设计思想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对部分高一新生来说,学法陈旧,实验能力差。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化学史和新闻报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运用实验探究,层层推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法训练和思维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四、重难点分析1、重点:氨与铵盐的化学性质2、难点:掌握氨的实验室制法及喷泉实验原理。
五、教学过程新课引入NH3的性质探究活动NH3 的物理【引入】同学们,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说到肥料,我们就不得不提及一个人,他是德国化学家哈伯,诺贝尔奖获得者。
【投影】哈伯照片【讲述】1909年哈伯成功合成氨,结束人类依靠天然氮肥的历史,促进世界农业的发展,赞扬他的人说:他是天使;然而,哈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化学兵工厂的厂长,投身于毒气和炸药的研制,造成近百万人伤亡,诅咒他的人说:他是魔鬼。
高中化学_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展示一瓶无色透明的液体,引导学生探索液体有没有挥发性,对于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和未知气体应当如何闻其气味?请学生来演示闻气味的方法。
告诉学生这是一瓶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气体是氨气,氨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思考与交流]你能总结出氨气的哪些物理性质?[学生讨论] 小组讨论后,请一同学小结讨论结果。
(一)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易液化(因为氨气可液化后放在槽罐车中运输)。
[提出疑问] 氨气的水溶性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实验探究] 氨气喷泉实验。
[学生活动] 学生演示喷泉实验,思考氨气还有什么性质?[现象] 形成喷泉,溶液变成红色[结论] 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 讲解] 常温常压下,1体积的水约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气的水溶液叫做氨水。
[实验成功关键]:烧瓶干燥、装置气密性良好,氨气充满烧瓶。
[提出问题]引发喷泉的操作是怎样的,为什么会产生喷泉现象?[学生回答]挤压塑料瓶让少量水进入烧瓶,氨气易溶于水,烧瓶内气压迅速减小,外界大气压把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
[提出问题]除氨气外还有哪些气体可以用来做喷泉实验?做喷泉实验的液体一定是水吗?[学生回答]做喷泉实验的液体不一定是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产生喷泉,氯化氢等易溶于水的气体与水形成喷泉。
[总结]只要气体易被液体吸收,在短时间内产生足够的压强差,均可产生喷泉。
[过渡]氨气仅仅是溶解在水中吗?哪个实验现象能证明氨气和水反应了?[学生回答] 做过喷泉实验的溶液呈红色(水里加了酚酞)[结论] 氨气与水反应后溶液呈碱性。
(二)氨气的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 NH3+H2O=NH3•H2O[学生讨论] 氨水中的粒子:NH3、H2O、NH3•H2O 、NH4+、OH-、H+ [提出问题] 液氨与氨水有何不同?[学生活动] 讨论液氨与氨水的不同,并完成下列表格:[问题]氨气能与酸反应吗?[小魔术] 两根洁净的玻璃棒,一根玻璃棒蘸浓氨水,另一根玻璃棒蘸浓盐酸,然后相互靠近,但不接触,观察现象。
高中化学_氨与铵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氮对于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植物缺氮容易植株矮小,粮食的产量也会降低。
于是很多科学家致力于工业合成氨的研究。
直到1909年富尔茨·哈伯首次将工业合成氨变为现实。
1918年哈伯因此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过渡】氨到底具有怎样的性质使得这么多科学家为他如此着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农业生产视角切入对氨的学习,了解化学史实,初步体会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一、物理性质【创设情境—液氨泄漏新闻报道】以液氨泄漏新闻视频的形式呈现与氨的物理性质有关情境,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从以上新闻报道中,你能得到氨的哪些物理性质?【学生活动】观看阅读,交流讨论,自主归纳氨的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
【设计意图】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够读懂报纸新闻是具有科学素养的表现之一。
通过创设液氨泄漏新闻情境,引导学生从真实情境提供的信息中自主归纳氨的物理性质,培养其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从科学的视角解读新闻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探究实验1:喷泉实验【提出问题】氨能溶于水,溶解的程度有多大呢?来看这个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交流讨论】(1)氨气为什么会形成喷泉?(2)氨气溶于水是简单的溶解吗?(3)溶液为什么变为红色?【学生活动】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抛出问题组,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背后所蕴含的实质。
氨气能够形成喷泉能够说明什么?简单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得出氨极易溶于水,而变红的宏观现象说明有新物质生成,宏微结合是化学学习的特征思维,因此基于宏观现象让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实质原因能够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二、化学性质【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讲解。
【补充讲解】一水合氨属于弱碱,发生部分电离。
【学生活动】书写一水合氨的电离方程式。
高中化学_第四节 第一课时 氨 铵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引入“氨气”相关新闻工业生产上大量氨气泄露的新闻,我们点击一个来看下:仔细看视频,发现在氨气泄露时,空气中弥漫着乳白色的气体,且气味刺鼻,气温降到零下30度。
假如大家是消防员,如何对面险情?1、为什么在氨气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2、如何吸收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3、被围困在污染区的群众怎样做才能保证不吸入氨气?看视频,感受氨气在工业生产方面的安全重要性简单介绍氨气的物理性质给出样品,并结合生活实际,填写氨气的物理性质阅读课本P97;观察实物及联系生活过渡设计实验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回忆学过的气体溶解性实验,设计新的实验来体现氨气在水中溶解度大氨气的喷泉实验阅读课本实验P97【实验4-8】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
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预先在水里滴入少量酚酞溶液)。
轻轻挤压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
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氨气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了解实验装置,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2个问题:1、为什么氨气能形成喷泉?2、烧瓶中的液体为什么变为红色?氨气的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1、NH3溶于水大部分于水结合生成_____;NH3·H2O可以小部分(约1%)电离成______和______,所以氨水显________,能使酚酞溶液______;NH3·H2O很不稳定,受热就分解成______和______。
2、分析氨水成分3、“小组抢答下列问题”Q1:喷泉停止后,为什么烧瓶不能被水完全充阅读课本P97-98总结归纳3min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板书设计一、氨气1、物理性质:色、味、密度、沸点、溶解度2、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NH3+H2O≒NH3·H2O≒NH4++OH-氨水成分:H2O、NH3、NH3·H2O、NH4+、OH-、H+(2)与酸反应:NH3+HCl = NH4Cl(3)与氧气反应:4NH3+5O2====4NO +6H2O3、用途二、铵盐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1)不稳定性(2)与碱反应三、氨气制备氨教学的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时对氨、氮肥等知识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了解,而在本课学习之前又较为系统的学习了典型金属及非金属硅、氯的重要化合物知识,初步了解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这些知识为本课氨与水、氨与酸的性质探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5.2.2氨气及铵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在学生提交作业后,及时进行批改和反馈。对于正确完成作业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指出错误所在,并给出改进建议。例如,如果学生在实验作业中操作不规范,可以提醒他们注意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在反馈中,可以提供一些拓展知识或相关案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实验技能:学生将能够独立完成氨气的制备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他们能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进一步理解氨气及铵盐的性质。
3.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将能够分析氨气及铵盐的化学反应,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他们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了解氨气及铵盐的特性和重要性,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2.科学探究: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氨气和铵盐的性质,提高学生独立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氨气和铵盐的化学反应,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实践技能: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氨气的制备方法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提出新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提问和请教,提供帮助和解答,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样例作业及反馈:
作业:请简述氨气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质。
学生作业:氨气的制备方法有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通常通过反应氨水和硫酸铜溶液来制备氨气。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溶于水生成氨水,氨水是一种碱性溶液。氨气在空气中不稳定,容易与氧气反应生成氮气和水。
1.使用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氨气及铵盐的制备过程、反应方程式和溶解性曲线,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2.使用颜色标注不同的知识点,如用蓝色标注氨气的制备方法,用红色标注氨气的性质,用绿色标注铵盐的溶解性等,增加板书的视觉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氨分子的结构(2)认识氨的物理性质,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氨的实验室制法,了解氨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在讨论与交流中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加深认识氮肥对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求知欲望;通过实验,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3)化学科学史中蕴藏着丰富养分,挖掘这一潜在的教育教学资源,找准化学科学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契合点,使之有效地融入中学课堂,激活课堂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氨的化学性质及铵盐的性质使化学教学成为还原生活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化学的价值。
难点:氨及氨水的区别,及铵离子的检验教学过程①学生的经验分析学生对氮肥并不陌生,以及它们放出的气味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节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易于接受,无论是学生生活经验还是知识经验。
这些都为本节课实施先行组织者策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学生的认识障碍点分析化学学习中的重要观点是物质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它深刻表达了内隐和外显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领学生通过对已有物质的联系,在想象中真切地体验微观的反应过程。
因此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联系思维能力。
另外,教学中还涉猎对比实验和控制十分关键,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有了一定要求。
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先问自己一声:这样做的效果会怎样?要紧紧围绕有效和高效这一核心要求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
当然这里所说的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效果,内容即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包括基本技能的训练效果,同时也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教育等。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思维的速度,回答问题、练习、测试、动手操作的准确性等信息反馈,可获知教学信息的传输是否畅通,亦可看出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
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能只看少数尖子学生,大多数中下学生同样也是知识的接受体,从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
总之,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
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教材分析“氨和铵盐”是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第2节的部分内容,本节在化学键的基础上,介绍了氮的分子结构,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在此基础上又介绍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在介绍氨与水的反应通过“喷泉”实验,说明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氨溶于水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固了可逆反应的知识。
在介绍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检验时,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归纳出铵盐的共性都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然后采用讨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检验铵离子的方法。
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
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1.下列物质不与氨反应的是()A.H2SO4B.HCl气体C.NaOH D.H2O2.下列各组气体,在通常条件下能稳定共存的是()A.NH3、O2、HCl B.N2、H2、HClC.CO2、NO、O2 D.H2S、O2、SO23.下列物质中可用来干燥NH3的是()A.浓H2SO4B.碱石灰C.P2O5D.无水CaCl2 4.物质的量相等的下列气体,常温下在密闭容器中混合,完全反应后,容器压强降低最多的是()A.NH3和HCl B.N2和O2 C.H2S和SO2D.H2和CO2 5.下列气体易液化,遇挥发性酸时冒白烟,而且适宜作致冷剂的是()A. N2B. NH3C. NOD. NO26.下列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A.过量的NaHSO4和Ba(OH)2溶液:2H++SO42- +Ba2++2OH-= BaSO4↓+2H2O B.NH4HCO3和过量NaOH溶液相混合:HCO3-+OH-=CO32-+H2O C.NaHSO4溶液中滴加氨水:H++NH3·H2O=NH4++H2OD.用氨水吸收过量的SO2:NH3·H2O+SO2=NH4++HSO3-7.在8NH3+3Cl2====6NH4Cl+N2反应中,若有2 mol N2生成,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的量是()A. 16 mol NH3B. 8 mol NH3C. 4 mol NH3D. 3 mol NH38.氨水呈弱碱性的主要原因是()A.通常情况下,氨的溶解度不大B.氨水中的NH3·H2O能电离出少量OH-C.溶于水的氨分子只有少量电离D.氨本身的碱性弱9.在1 L 1 mol·L-1的氨水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之和为1 mol含有1 mol NH3分子 B. 含NH3和NH+4C. 含NH3·H2O 1 molD. 含NH3、NH3·H2O、NH+之和为1 mol410.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②NO2,进行喷泉实验。
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①>②B.①<②C.①=②D.不能确定11.已知25%氨水的密度为0.91 g·cm-3,5%氨水的密度为0.98 g·cm-3,若将上述两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氨水溶液的质量分数是()A.等于15%B.大于15%C.小于15%D.无法估算和HCl都能用来作喷泉实验的气体,若在同温同压下用12.已知NH3和HCl气体,实验后二个烧瓶内溶液的关系等体积烧瓶各收集满NH3是(两烧瓶内充满溶液且不考虑溶质的扩散) ()A.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同B.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同C.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都不同D.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都相13.有一种无色混合气体可能含有CH4、NH3、H2、CO、CO2和HCl气体。
依次进行如下实验:①此混合气体通过浓H2SO4,气体总体积不变;②在通入澄清石灰水,气体体积变小但无浑浊现象;③剩余气体在空气中引燃,燃烧物不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色。
(1)根据实验①,可推断混合气体中没有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③,可推断混合气体中没有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3)混合气体中肯定有___________。
(4)上述实验_____(填“有”或“没有”)不能肯定或否定的气体。
若有,则是_________气体。
化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健康生活离不开化学学科的参与与引导。
“百味人生,多彩生活”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以上案例尽管只是教学设计的“冰山一角”,但其辐射出的理念和价值可见一斑。
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作为学生有义务宣传好普及好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以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健康生活理念。
教学时,教学需要把抽象的化学知识生活化,把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水平上。
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入化学科的“科学世界”,然后在回归到“生活世界”中来。
将生活资源作为教学资源,确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生活问题,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构建一堂堂活力四射的生态课堂。
教学实践表明,这样的课堂会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地关注生活实际的态度,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化学科价值,增强了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应注重从社会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素材出发,促使学生对自然社会产生亲近感,拉近学生生活和学科之间的距离,又着眼于学生对学科概念和方法观点的理解,形成学生自己的观察视角,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新课程标准理念。
以史为鉴,激活课堂教学。
一部化学史就是一部科学家的奋斗史,是科学家不畏强权和艰辛坚持真理、为真理而奋斗和献身的历史;一部化学史也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史;一部化学史更是一部展现科学家聪明才智的历史。
这种科学发现的历程知识对培养未来科学家和发明家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启迪一般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灵感是很有帮助的。
课标分析:本教学设计的依据是《山东科学技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提出的对学生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氨气及铵盐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再生产中的重要应用,通过对比实验的观察、分析、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查阅资料了解氨气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认识人工合成氨的意义。
体会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故教学设计的理念就是“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帮助学生建构起“物质的组成,性质和用途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根据本课知识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了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将鲁科版和人教版教材有效整合,注重将化学史实融入教学并发挥其育人功能,根据时间安排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