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安全技术综述
物联网安全技术综述
物联网安全技术综述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 IoT)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智能家居设备到工业控制系统,物联网将各种物理设备连接到互联网,实现了智能化的管理和控制。
然而,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对物联网安全技术进行全面的综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物联网安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物联网安全的重要性物联网设备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它们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医疗保健、交通运输、能源管理等。
然而,这些设备往往存在着安全漏洞,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设备被控制、甚至危及公共安全。
例如,黑客可能通过入侵智能家居设备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或者控制智能交通系统造成交通混乱。
因此,保障物联网的安全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利益,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二、物联网安全面临的挑战1、设备多样性物联网涵盖了各种各样的设备,包括传感器、智能家电、工业控制器等。
这些设备具有不同的计算能力、存储容量和操作系统,使得统一的安全策略难以实施。
2、资源受限许多物联网设备由于成本和尺寸的限制,在计算、存储和能源方面资源有限,无法运行复杂的安全算法和软件。
3、通信协议复杂物联网中使用了多种通信协议,如 Zigbee、蓝牙、WiFi 等。
不同协议的安全机制各不相同,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难度。
4、缺乏更新和维护一些物联网设备在部署后很少得到更新和维护,导致已知的安全漏洞无法及时修复。
5、隐私问题物联网设备收集了大量的个人和敏感数据,如何确保这些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合法使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物联网安全技术1、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确保只有合法的设备和用户能够访问物联网系统是至关重要的。
常见的身份认证方法包括基于密码的认证、数字证书认证、生物特征认证等。
访问控制则可以通过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等策略来实现,对不同用户和设备赋予不同的访问权限。
物联网技术综述论文
物联网技术综述论文物联网技术综述论文1、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1.3 论文结构2、物联网技术概述2.1 物联网概念与定义2.2 物联网的组成要素2.3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3、物联网应用领域3.1 智能家居3.2 智慧城市3.3 工业物联网3.4 农业物联网3.5 医疗物联网3.6 其他领域应用4、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4.1 物联网安全威胁4.2 物联网安全防护措施4.3 物联网隐私保护5、物联网与的融合5.1 在物联网中的应用5.2 物联网对发展的影响6、物联网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6.1 技术挑战6.2 法律与道德挑战6.3 物联网未来发展趋势7、结论附件:1、附件1:物联网应用案例分析2、附件2:物联网安全技术规范法律名词及注释:1、物联网:指通过互联网等网络将各种感知装置与物理对象连接起来的通信系统,实现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共享,以及对对象的实时监控、远程控制等功能。
2、智能家居:指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家居设备和家庭功能进行互联互通,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控制的居住环境。
3、智慧城市:指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城市各个领域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资源进行互联互通和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4、工业物联网:指将工业设备、生产线和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互联互通和智能化管理,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5、农业物联网:指将农业设备、农作物等相关信息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互联互通和智能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
6、医疗物联网:指将医疗设备、医疗信息等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互联互通和智能化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物联网技术发展综述
物联网技术发展综述作者:唐鹏宋巍来源:《消费电子·理论版》2013年第06期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物联网的特点和概念,并分别从应用层、网络层、感知层介绍了物联网的体系结构,说明了物联网所需要的相关技术情况,也简单介绍了中国物联网产业目前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物联网;RFID;互联网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000-01一、前言在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称为“物联网”,它的英文全称是Internet of Things,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又有别于互联网的全新概念,可以说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物联网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是通过嵌入式技术将传感器放入实物当中,通过无线网络对没有生命的物体的进行网络互联与数据信息采集,并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海量数据信息的发送与接收。
二、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也称为M2M,是传统的物流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也是互联网延伸至物理世界的一种体现,它涉及众多技术,包括实时定位、短距离无线通信、RFID、传感器网络等。
物联网将互联网中的用户终端延伸到任何需要实时管理的物品,其目的是给没有生命的物品赋予生命,加强人与物品间的交流。
国际电信联盟(ITU)2005年的一份报告曾描绘了物联网时代的蓝图,我们在回家前先发条短信,家里浴缸就能自动放好水或者电饭煲自动做好饭等等,这些都是物联网带给我们的便利条件。
三、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信息感知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感知技术主要依靠传感器网络和RFID等技术实现。
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的技术核心,主要用来对物理世界的信息感知,就像人的皮肤一样用来感知外界信息。
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微型传感器一起组成的,其中每一个微型传感器都相当于一个通信基站,并通过无线信号组成一个网络系统,把得到的信息传送给物联网的使用者。
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
隐私协议与合规
隐 私 协 议 如 G D P R 和 C C PA 是 保 护 用 户 隐 私 的 重要法规,要求企业遵守规定,保护用户个人 信息不被滥用
用户教育与意识
隐私保护意识培训
通过教育提高用户对隐 私保护的认识 加强隐私保护意识
个人数据管理指导
帮助用户正确管理个人 数据 提供数据隐私保护建议
物联网安全标准
ISO/IEC标准 包括物联网安全性能要求和测试 方法
NIST物联网安全指南 制定统一的物联网安全实施指 导原则
法规与标准合规管理
合规框架建立
建立符合法规标准的企 业内部合规框架
合规审查流程
定期对企业的合规情况 进行审核和评估
法律风险案例分 析
在物联网应用中,数据泄露和隐私侵犯案例屡 有发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 解法律风险,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数 据泄露案例通常涉及数据安全措施不当导致信 息外泄,隐私侵犯案例则涉及个人隐私权被侵 犯的情况。
●02
第二章 物联网安全技术
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认证技术在物联网安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双因素认证是一种常见的身份验证方法, 通过结合两种或多种不同的验证要素来确认用 户身份的合法性。生物特征识别则利用个体身 体的生物特征进行识别验证,如指纹识别、虹 膜扫描等。
网络安全防护
防火墙 网络边界防护
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转移 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降低自身 承担的风险。
风险降低 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 性和影响,保障系统安全。
应急响应计划
在物联网安全中,应急响应计划是防范和处理 安全事件的关键措施。安全事件响应包括预警、 应对和处置,可以有效减少损失,保障系统和 数据安全。数据泄露应对是在数据泄露事件发 生时,通过采取相应措施限制和修复数据泄露 带来的影响,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
物联网中的物理层安全技术综述
物联网中的物理层安全技术综述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物联网设备。
这些设备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安全隐患。
物联网的安全问题,最根本的在于其物理层的安全性。
因此,在物联网应用中,物理层安全技术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笔者将对物联网中的物理层安全技术进行一份综述。
一、物理层安全技术的定义与意义物理层是指OSI七层协议中连接网络互联和通信的物理链路层。
物理层安全技术又可称为网络通讯安全技术,是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对其进行加密、解密和身份认证的技术,以保证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在物联网中,物理层安全技术的意义在于保护物联网设备之间的通信,确保网络的安全。
它可以防范黑客攻击、远程控制、恶意软件和数据泄露等风险。
二、物理层安全技术的技术原理在物理层上采用AES-128位加密算法,将明文数据加密,密钥通过身份认证的方式获得。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码分多址(CDMA)技术,将各个消息包分成若干份在传输链路上传输,接收方通过解码技术,将发来的数据包组合成完整的数据。
这样可以防止数据泄露和窥探攻击的发生。
三、物理层安全技术的应用物理层安全技术可以应用于多种场景,包括早期的无线电技术、现在的移动通信网络,以及未来的物联网通信。
它可以保护各种无线网络的通信,确保通信的安全性。
在物联网领域,物理层安全技术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智能医疗、车联网等。
智能家居领域中,物理层安全技术可以可以用于将大量家庭设备连接到家庭网络,并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通过物理层的安全措施,可以将各类无线设备的网络通信进行防火墙保护,减少潜在的网络攻击风险。
可穿戴技术是物联网生态系统中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
物理层安全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隐私。
例如,云存储服务可以确保从可穿戴设备发送到云端的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智能医疗领域是物联网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
物理层安全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保护患者隐私,防止医疗信息的泄露。
网络安全攻防技术研究综述
网络安全攻防技术研究综述摘要:网络安全攻防技术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
本文通过研究和总结现有的网络安全攻防技术,对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
文章从网络攻击的类型、攻击者和目标、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网络安全防御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最后,本文对未来的网络安全攻防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1. 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网络。
然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和威胁。
网络安全攻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成为了保护网络安全的关键。
本文旨在总结和分析现有的网络安全攻防技术,以期为今后的网络安全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2. 网络攻击类型网络攻击是指以非法手段侵犯网络系统的安全,目的是获取或破坏数据、信息和资源。
常见的网络攻击类型包括:计算机病毒、木马、网络钓鱼、拒绝服务攻击(DDoS)等。
这些攻击手段多种多样,攻击者可以通过利用系统漏洞和社会工程学手段来实施攻击。
3. 攻击者和目标网络攻击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国家,他们有不同的动机和目标。
个人黑客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获取不正当利益,而组织和国家可能是出于商业或政治目的进行攻击。
网络攻击的目标也多种多样,包括企业的商业机密、个人的隐私信息和政府的重要网络系统等。
4. 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为了更好地理解网络安全威胁,我们需要了解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类型。
恶意软件是指通过植入病毒、蠕虫或木马等恶意代码来感染计算机系统的软件。
网络钓鱼是指攻击者假冒合法的机构或个人,诱骗用户泄露个人敏感信息。
拒绝服务攻击(DDoS)是指攻击者通过使网络或系统过载,使正常用户无法访问服务。
5. 网络安全防御技术网络安全攻防技术包括各种方法和手段来预防、检测和应对网络攻击。
其中,防火墙是最常见和基本的网络防御工具,它可以监控和控制网络流量。
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是用于监测和阻止恶意网络流量的技术。
网络加密技术可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等保2.0之物联网安全技术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马远伟(1991-),男,河南,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安全、等级保护、工业互联网安全,E-mail:********************;杨盛明(1985-),男,山西,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工控安全,E-mail:*****************。
*通讯作者:程德斌(1976-),男,江西,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空间安全、智能制造安全,E-mail:******************。
等保2.0之物联网安全技术研究综述Overview of Research on IOT Security Technology of Hierarchical Protection 2.0马远伟,杨盛明,程德斌*(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10)Ma Yuan-wei,Yang Sheng-ming,Cheng De-bin (Information Security Research Center,China CEPREI Laboratory,Guangdong Guangzhou 510610)摘要: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等级保护2.0标准。
该文将通过对物联网的结构和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进行详细介绍,并对提高物联网安全以符合等级保护2.0标准的技术研究方向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物联网安全;等级保护2.0;技术研究中图分类号:TP311;TP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107(2020)11-0009-04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new security issues continue to emerge,and the country has also issued corresponding hierarchical protection 2.0standards.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in detail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the security issues it faces,and give suggestions on the technical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improving the security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o meet the hierarchical protection 2.0standard.Key words:Internet of Things security;Hierarchical protection 2.0;Technical research CLC number:TP311;TP309Document code:AArticle ID :1003-0107(2020)11-0009-040引言物联网即"万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负责交换信息和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机、物的互联互通。
物联网中的数据容错技术研究综述
物联网中的数据容错技术研究综述引言:随着物联网的迅速发展,大量的设备和传感器连接到网络中,将产生大量的数据。
然而,在物联网环境下,由于网络不稳定、设备故障或其他意外情况,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面临着挑战。
为了确保物联网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我们需要研究和应用数据容错技术。
本文将综述物联网中的数据容错技术的研究进展,并讨论其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物联网数据容错技术的概述物联网中的数据容错技术旨在解决数据丢失、数据错误和数据完整性等问题。
通常,数据容错技术包括冗余数据存储、错误检测和纠正、数据校验和恢复等方法。
冗余数据存储通过在不同的节点或服务器上存储多个副本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错误检测和纠正技术采用各种算法和编码方法,以检测和纠正数据传输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数据校验和恢复技术则用于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并在数据损坏或丢失时恢复数据。
二、物联网数据容错技术的研究进展1. 冗余数据存储冗余数据存储技术是数据容错的关键方法之一。
它通过在多个设备或服务器上保存数据的多个备份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目前,常用的冗余数据存储技术包括主-备份复制、多副本一致性和数据片散列等方法。
主-备份复制技术将数据存储在主节点和备份节点上,一旦主节点故障,备份节点即可接管并提供数据。
多副本一致性技术通过协议和算法来保持多个副本之间的一致性,以提供高可靠性和可用性的数据存储。
数据片散列技术通过将数据切分成多个片段,并在不同节点上进行存储,从而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分布性。
2. 错误检测和纠正在物联网环境下,数据传输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错误,例如位错误、丢包和重复数据等。
错误检测和纠正技术旨在检测并纠正这些错误,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常用的错误检测和纠正方法包括奇偶校验、循环冗余校验(CRC)、海明码等。
奇偶校验技术通过计算数据中的奇数位或偶数位的总和,并与存储的奇偶校验位进行比较,来检测错误。
CRC技术则采用多项式除法的方法,通过计算和比较校验码来检测和纠正数据传输中的位错误。
智能物联网中的通信技术综述
智能物联网中的通信技术综述智能物联网是指连接各种物理设备、传感器和计算机系统,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网络。
在智能物联网中,通信技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们实现了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数据交互。
本文将综述智能物联网中常用的通信技术,并分析其特点和应用。
1. 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物联网中,无线通信技术是最为常用的技术之一。
其中,蓝牙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低功耗设备之间的短距离通信,如蓝牙耳机、智能手表等。
蓝牙技术基于短距离无线通信协议,并且具有低功耗和高可靠性的特点。
另外,Wi-Fi技术也是智能物联网中常见的无线通信技术。
Wi-Fi技术通过无线局域网实现设备之间的高速数据传输,适用于家庭、办公室等小范围的局域网环境。
还有一种无线通信技术是NFC(近场通信),它主要用于移动支付和身份验证等场景。
NFC技术适用于低距离的近场通信,通过在设备之间建立短暂的无线连接来传输数据,具有安全性高、传输速度快等特点。
2. 有线通信技术在智能物联网中,有线通信技术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其中,以太网技术是最常用的有线通信技术之一。
以太网技术通过局域网连接各种设备,并且能够实现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
在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等领域,以太网技术被广泛应用。
另外,还有一种有线通信技术是RS-485技术,它适用于远距离的数据传输。
RS-485技术能够在长达1200米的距离内实现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并且能够支持多节点的拓扑结构。
3. 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在智能物联网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4G和5G技术是最为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
4G技术能够实现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领域。
它支持多用户同时访问,并且具有低延迟和高带宽的特点。
4G技术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中广泛使用。
而5G技术是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它具有更高的传输速度和更低的延迟。
5G 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智能车辆、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实现了高速的数据传输和实时的通信需求。
物联网安全隐私问题及解决策略的论文综述
物联网安全隐私问题及解决策略的论文综述引言: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和传感器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形成庞大而复杂的物联网网络。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物联网安全隐私问题的增加。
本文旨在综述物联网中存在的安全隐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物联网中的安全隐私问题1. 数据泄露风险:物联网网络中的设备和传感器通过互联网共享大量的数据。
然而,如果这些数据在传输或存储过程中未加密或使用较弱的加密算法,就会面临数据泄露的风险。
2. 身份验证问题:物联网中的设备多种多样,包括传感器、智能手机、智能家居设备等。
因此,如何有效地验证这些设备的身份成为一个挑战。
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份验证机制,黑客可以冒充设备,进入物联网网络,并进行恶意活动。
3. 安全协议脆弱性:物联网通信中使用的安全协议,如SSL和TLS等,可能存在安全漏洞。
黑客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进行中间人攻击和数据篡改,从而威胁到物联网的安全。
二、物联网安全隐私问题解决策略1. 强化数据安全性:为保护物联网中的数据,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采用强大的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确保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
其次,建立安全的数据传输通道,使用安全协议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和机密性。
最后,制定合理的数据访问权限控制策略,确保只有授权用户能够获取敏感数据。
2. 加强身份验证:为了防止未授权设备进入物联网网络,需要建立可靠的身份验证机制。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使用双因素认证,结合设备的物理特征和数字特征,以确保设备的身份合法。
另外,定期更新设备的身份认证密钥,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3. 检测与响应:及时检测物联网网络中存在的安全威胁是非常重要的。
利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NIDS)、网络流量分析和行为分析等技术,可以对物联网网络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并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
4. 安全意识培训:加强用户和设备供应商的安全意识培训是保障物联网安全的关键。
用户应当了解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避免使用弱密码和共享密码,同时也要谨慎下载和安装应用程序。
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综述
S 0F T Ⅵ E
国际 I T传媒品牌
物联 网技术 的研 究综述
刘 志 杰
( 郑 州移 动信 息支撑 服务 中心 ,郑 州 4 5 0 0 0 0 )
摘 要 :物联 网打破 了将物理基础设施和 I T基础设施分开的传统思维 ,是信息领 域一次 重大 的发展和变革机遇。物联 网涉及 众多领 域 ,当前 国内外的研 究和开发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物联网研究的现实基础 以及关键 问题展开 了讨论 ,介 绍 了物联 网的 四 种具有代表性 的定义和 三种 关键 性的基 本特征 ;分析 了基于 R F I D 的物联网应用架构、基于泛在传感 网的物联 网应用架构 和基 于 M2 M 的物联网应用架构 ;给出 了大致被公认为的四个层次的物联网关键技术框架 ;最后描述 了物联 网的典型应用领域。
I nt e r ne t o f t hi n gs Te c h no l o g y Re s e a r c h Re v i e w
LI U Zhi . J i e
( Z h e n g z h o u mo b i l e i n f o r m a a o n s u p p o r t s e r v i c e c e n t e r , Z h e n g z h o u 4 5 0 0 0 0 , C h i n a )
n e t wo r k i n g k e y t e c h n o l o g y ra f me wo r k ; F i n a l l y d e s c r i b e s he t t y p i c a l t h i n g s n e wo t r k i n g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
物联网
物联网的概念、关键技术、应用综述摘要:以往人们习惯将物理基础设施及人员、物件和IT基础设施分开,而在“物联网”时代,一切都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一个统一体。
在物联网上,通过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对网络内的生物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管理和控制,从而能让整个地球达到“智能”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管理水平,达到人与自然间的和谐。
虽然物联网普及的可能性有待商榷,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物联网会是工业乃至更多行业信息化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
那么物联网究竟是什么?这一新兴科技需要什么技术?它能够带来什么?本文将为您简单阐述。
关键字:物联网;技术;应用;前景;智能正文:一、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英文名称:the Internet of Things1.1物联网的起源物联网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1999年建立的自动识别中心(Auto-ID Labs)提出的网络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2005年ITU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正式确定了“物联网”的概念,并随后发布了《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介绍了物联网的特征、相关的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市场机遇。
1.2物联网的定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物联网思考所基于的起点各异,短期内还没有达成共识。
下面给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物联网定义:a.物联网是未来网络的整合部分,它是以标准、互通的通信协议为基础,具有自我配置能力的全球性动态网络设施,在这个网络中,所有实质和虚拟的物品都有特定的编码和物理特性,通过智能界面无缝链接,实现信息共享b.由具有标识、虚拟个性的物体/对象所组成的网络,这些标识和个性运行在智能空间,使用智慧的接口与用户、社会和环境的上下文进行连接和通信c.物联网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本文观点: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
物联网技术综述
物联网技术综述摘要:物联网是近年来信息技术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从介绍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出发,概要分析了物联网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展望了物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物联网;体系结构;数据处理;信息安全0 引言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于1999年最先提出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的概念,当时认为物联网就是在物体上增加一些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和其他传感器使物体彼此连接形成网络。
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物联网报告指出:物联网是通过RFID和智能计算机等技术实现全世界设备互联的网络。
物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将铁路、桥梁、建筑物等物理基础设施与服务器、通信网络、计算中心等IT基础设施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使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更加自由地交互、融合。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比例将达到30:1。
物联网将成为一个万亿元级的超级产业。
它包含了传感器、半导体、计算机等多个专业技术领域,在应用和推广中又将涉及大量的设备生产,这必将带动多个产业的发展。
目前,美国、欧盟、中国、日本等都已投入巨资研究探索物联网,各国都把物联网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增长的引擎。
1 概念解析物联网的概念提出之后,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至今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
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物联网定义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欧盟关于物联网的定义是:物联网是未来互联网的一部分,能够被定义为基于标准和交互通信协议的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动态全球网络设施,在物联网内物理和虚拟的“物件”具有身份、物理属性、拟人化等特征,它们能够被一个综合的信息网络所连接。
物联网概论知识点总结综述
第一章简述物联网的定义,分析物联网的“物”的条件。
1 相应信息的接收器2 数据传输通路3 一定的存储功能4 处理运算单元5 操作系统6 专门的应用程序7 数据发送器8 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9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卫衣编号简述15年周期定律和摩尔定律?15年周期定律: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被称为“十五年周期定律”。
1965年前后的大型机,1980年前后的个人计算机,而1995年前后则发生了互联网革命。
2010年正是物联网的天下。
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名词解释:RFID,EPC,ZigBee?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EPC:产品电子代码ZigBee:低速短距离传输的无线网络协议简述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分层:应用层,网络层,感知层四大部分应用,支撑,传输,感知分析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应用难点?关键技术:RFID,传感技术,无线网络技术,虚拟化技术与云计算应用难点:技术标准难题,安全问题,协议问题,IP地址问题,终端问题举例说明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及前景?应用领域: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金融与服务业,精细农牧业,医疗健康,工业与自动化控制,环境与安全检测,国防军事前景:“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
目前,美国、欧盟、中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
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二章什么是EPC中文称为产品电子代码,是国际条码组织推出的新一代产品编码体系。
请简要叙述EPC系统的组成,以及各个部分的英文简写EPC编码有几项技术要求?每项要求具体如何?条形码分为几种?请简要说明每种条形码的特点RFID系统基本组成部分有哪些?标签,应答器,阅读器,天线和中间件。
物联网文献综述
物联网文献综述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物联网文献综述【摘要】信息产业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经历了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两次浪潮,2000年后开始步入疲软阶段,整个行业的下一桶金在哪里在此背景下,物联网、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立即得到全球的热捧,其最大的动因就在于政府、企业各方都从中远望到下一桶金的影子。
物联网被称为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代表了下一代信息发展技术,被世界各国当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振兴经济的重点技术领域。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
当时基于互联网、RFID技术、EPC标准,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等,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物联网),这也是在2003年掀起第一轮华夏物联网热潮的基础。
虽然目前国内对物联网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但从物联网本质上看,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
物联网技术被称为是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性创新。
物联网的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本文介绍了物联网的相关概念、原理以及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同时讨论了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以及目前在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物联网互联网 RFID技术人工智能自动化传感网1 物联网物联网的含义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物联网安全综述
物联网安全综述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联网安全问题日益引人。
物联网设备已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等领域,然而,随之而来的安全威胁也日益严重。
本文将概述物联网安全的现状、挑战及应对策略,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物联网安全的现状物联网安全面临的威胁和隐患多种多样。
网络攻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攻击者通过漏洞利用、病毒植入等方式对物联网设备进行攻击,从而获取设备的控制权,窃取数据或者破坏设备功能。
此外,数据泄露也是物联网安全的一大问题,由于设备的连通性和数据的开放性,敏感信息容易被非法获取和利用。
另外,物联网设备的防护也是一个重要的安全问题,许多设备由于缺乏足够的加密和认证措施,容易成为攻击者的目标。
物联网安全的挑战物联网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隐私泄露和人工智能漏洞。
隐私泄露是指在物联网设备采集、传输、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采取足够的保护措施,用户的隐私信息就可能被泄露。
人工智能漏洞是指攻击者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的缺陷或者人为的恶意操作,对物联网系统进行攻击,从而获取系统控制权或窃取敏感信息。
物联网安全的策略针对物联网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提高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1、加强安全设备建设:通过采用高性能的加密芯片、防火墙等安全设备,提高物联网系统的防护能力。
2、数据加密: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保证即使数据被截获也无法被非法获取。
3、身份认证:建立完善的身份认证机制,只有经过合法认证的用户才能访问物联网设备。
4、隐私保护:通过采用差分隐私、同态加密等技术,保护用户隐私信息在采集、传输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
5、人工智能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人工智能风险管理机制,监控和发现异常行为,防止人工智能漏洞被利用。
物联网安全的未来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物联网安全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例如,更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将使物联网设备能够更准确地感知环境变化,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物联网控制系统综述
物联网控制系统综述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物联网控制系统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
本文在分析和融合了物联网体系架构和网络控制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单层物联网控制系统和双层物联网控制系统的结构,然后从改善网络性能和智能控制的角度探讨了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最后对物联网控制系统的其他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物联网控制系统;系统结构;时延;智能控制引言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深入,从智能家居、智能安防到农业物联网、工业物联网,物联网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影响到了我们的衣食住行。
物联网应用不仅仅是通过传感和识别技术获取物品的各种状态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还包括根据控制策略来对物品进行智能化的控制。
在工业控制领域,系统经历了集中控制系统、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以及网络控制系统等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
其中集中控制系统、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偏重于局域网,而网络控制系统侧重于分布式的网络,使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都通过网络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或多个控制闭环回路。
从分布式的角度来看,物联网控制系统与网络控制系统非常类似,因此在构建系统时有很多可以参考借鉴的地方。
1相关概念1.1物联网体系架构我国目前对物联网体系框架进行研究时,主要参考的是国际电信联盟描述的泛在网体系架构。
上述架构自下而上包括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感知层包括了基于Zigbee、蓝牙、WIFI等多种类型的传感网,传感网中的网络节点通过RFID、二维码等识别技术,以及各种传感技术来感知数据,并通过传感网的网关或RFID读写器把数据发送给网络层。
为了实现广泛互联,网络层支持专线、ADSL等各种接入技术来接收传感网网关发送的信息,再通过NGN(下一代网络)把数据转发给应用层。
应用层分为通用平台和面向最终用户的应用/服务层,其中通用平台采用数据库等技术对各种传感数据进行管理,对登陆的身份进行认证,按照既定的策略对数据进行分析,按照业务要求进行逻辑处理,并为应用/服务层数据的可视化展示提供WEB接口。
物联网中的位置服务技术综述
物联网中的位置服务技术综述在物联网时代,物联网中的位置服务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位置服务技术使得物联网设备能够确定其所处的准确位置,从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精确的定位信息。
本文将综述物联网中的位置服务技术,包括其概念、技术原理、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概述物联网中的位置服务技术旨在为用户提供基于位置的个性化服务。
简而言之,它是通过利用各类传感器、卫星定位系统和通信网络等技术手段,计算和确定物联网设备的准确位置,并利用这些位置信息为用户提供各种定位相关的服务。
二、技术原理物联网中的位置服务技术主要基于以下技术原理:1.卫星定位系统:主要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导航系统等。
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物联网设备可以计算出自身的经纬度坐标。
2.辅助定位技术:包括基于无线信号的定位技术(Wi-Fi定位、蓝牙定位等)和基于传感器的定位技术(加速度计、陀螺仪等)。
这些技术通过分析接收到的信号强度或者传感器数据,推算出设备的位置信息。
3.无线通信技术:包括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等。
物联网设备可以利用这些通信网络将位置信息传递给服务提供商,以便提供个性化的位置服务。
三、应用领域物联网中的位置服务技术在各个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1.智能交通:通过位置服务技术,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和管理交通流量,提供交通拥堵信息和最佳路径规划,以提高交通效率和减少能耗。
2.智能家居:利用位置服务技术,智能家居系统可以根据用户所在的位置进行智能控制,例如自动调节室内温度、开启家庭安防系统等。
3.物流管理:通过实时追踪和监控,位置服务技术可以帮助物流公司提高货物处理效率和准时配送率,同时减少货物丢失和损坏的风险。
4.社交媒体:位置服务技术可以为社交媒体用户提供基于位置的信息分享和推荐功能,例如查找附近的好友、推荐附近的餐厅等。
5.健康医疗:通过位置服务技术,可以实现医院内的实时定位和导航,提供病人的准确位置信息,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准确性。
物联网综述
物联网综述物联网综述一、引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指通过互联网将传感器、设备、网络和数据分析等技术融合在一起,实现物与物之间的智能互联和信息交流。
它推动了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二、物联网的基本概念1.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是指通过互联网将物体与物体、物体与人直接连接,实现信息的传递、控制和协作的智能系统。
2.物联网的架构物联网的架构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和管理层。
感知层负责物体的监测和数据采集。
传输层负责数据的传输和通信。
应用层负责数据的处理和应用。
管理层负责管理和控制物联网系统。
3.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物联网依赖于多种关键技术,包括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
三、物联网应用领域1.智慧城市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环境等方面的应用。
2.智能家居物联网可以实现智能家居,如智能门锁、智能家电、智能安防等,提升家庭生活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3.工业自动化物联网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包括智能制造、物流管理、设备监测等方面。
4.农业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可以实现精准农业、智能灌溉、农作物监测等,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5.医疗健康物联网可以在医疗领域实现远程监护、智能医疗设备等,提供更加便捷和精准的医疗服务。
四、物联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1.发展现状物联网已经在各个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效益。
但由于安全隐患、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仍需解决,物联网在一些方面还存在挑战。
2.未来趋势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拓展,物联网将会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将与物联网相结合,共同推动物联网的发展。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附件部分,包括相关报告、数据分析图表等。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物联网:指通过互联网将物体与物体、物体与人直接连接,实现信息的传递、控制和协作的智能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联网安全技术综述姓名:学号:班级:指导老师:一、摘要 (3)二、引言 (3)三、物联网的提出 (3)四、物联网现有实现技术及其优缺点 (3)(一)6Lowpan (3)(二)ZigBee (4)(三)TinyOS (4)五、物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与防御 (4)(一)感知识别层安全威胁 (4)1.物联网感知识别层的特点如下: (4)2.物联网感知识别层面临的威胁与防范技术如下 (5)(二)网络构建层安全威胁 (5)1.WIFI等无线局域网连接: (5)2.蓝牙技术: (6)3.超宽带技术: (6)(三)管理服务层与综合应用层安全威胁 (6)1.中间件技术: (6)2.云计算安全: (7)3.信息隐藏技术: (7)六、物联网安全威胁与防御总述 (8)(一)物理安全威胁与防护 (8)1.捕获/收集类: (8)2.损坏/耗尽类: (9)(二)软件安全威胁与防护 (9)1.架构威胁: (9)2.传输威胁: (9)(三)主观因素安全威胁与防护 (11)七、总结: (11)八、参考文献: (11)一、摘要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它在生活中的作用越发明显。
而由于目前物联网的成熟度较低,因而在具体实现中还存在较多缺陷,其中安全性的缺陷尤为严重。
本文简要论述了物联网安全技术的手段与方法,首先对物联网的发展进行阐述。
依据物联网发展再讨论物联网的现状以及具体实施中遇到的安全性问题,进而引出物联网安全技术的手段与方法。
这其中对目前的物联网安全技术进行对比与概括,得出依据目前的技术选择较为合理有效的安全措施。
关键词:物联网;安全技术二、引言物联网是12世纪发展的重点,作为一个“物物相连”概念的概括,物联网涉及方面较广,从“智慧地球到”到“智能家居”都是其范围。
但是“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且范围广泛的概念,由于其分布式、低性能等工作特点,使得对其进物理层面以及软件层面的攻击变得简单。
如何在物联网应用中保证其安全性已经是物联网发展的一个重点研究对象。
而现今某些适用于物联网的实现已经出现,比如Zigbee协议,6lowp协议,TinyOS系统等。
这些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物联网的规范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些物联网安全保护技术。
本文主要就是对现今物联网使用到的技术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以及防范技术进行论述。
三、物联网的提出“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其最初的定义就是:“把所有物体通过传感器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的识别与管理。
”这就是说,物联网其实是物体通过传感器与互联网进行连接与信息交流,进而实现对物品的识别控制。
2008年举行了首个国际物联网会议,这个会议共同探讨“物联网”的概念、理论技术、实现办法等,为“物联网”发展提出了建设性、可行性的意见。
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无锡发表讲话,提出着力发“物联网”,至此我国物联网发展开始迎来高速发展,而无锡在全国的物联网发展中起着龙头作用。
四、物联网现有实现技术及其优缺点物联网经过十几年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应用经验与实现技术,这其中较为人们所熟知的Zigbee、6Lowpan、TinyOS等。
这些实现技术各有优缺点,使用何种实现技术,这其中的权衡需要对它们进行一定的了解。
(一)6Lowpan6Lowpan是一种基于IEEE 802.15.4标准的无线网络协议。
其优点是将IP协议引入到无线通信网络,并且实现最新的IPV6通信协议,它可以使得物联网不经过中间网关以及其他中间件技术就能实现与互联网对接,这使得当前物联网与互联网无法直接通信的现状得到解决。
同时实现的是IPV6协议,能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你不会被互联网淘汰。
可以说6Lowpan是物联网未来发展的方向。
但是其缺点也显而易见,首先物联网大部分设备基于低功耗的无线通讯基础,但是6Lowpan由于加入了IP协议以及IPV6协议,使得其在低功耗方面表现并未比肩Zigbee等技术。
同时IPV6的普及并不是太大,这为其推广语发展不利。
(二)ZigBeeZigBee同样是基于IEEE 802.15.4标准。
但它是低功耗局域网协议。
根据国际标准规定,ZigBee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
因此Zigbee在功耗上有着较为理想的表现,同时其自组网的特性使得其网络拓扑结构能够随着物联网的不同而自适应的改变。
同时Zigbee技术是目前在最为熟的物联网实现技术,在设备成本上相较于其他实现技术更为廉价,适合大范围布设节点。
在开发上由于采用分层协议结构,这使得在协议栈上的开发较为方便快捷。
虽Zigbee是目前最为成熟的物联网实现技术,但依然存在很多缺点,由于是局域网协议因此并不像6Lowpan一样拥有互联网接入技术,Zigbee的联网必须依赖于网关的帮助,因此这也为Zigbee真正实现“物物相连”的物联网概念存在差距。
另一方面同样因为Zigbee的技术成熟以及研究的透彻,使得Zigbee遭遇的安全问题更为突出艰巨,怎样保护给予Zigbee技术的物联网安全是现在物联网发展的一个重点。
(三)TinyOSTinyOS无线传感网络操作系统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发的一款应用于无线传感网络的物联网协议,它借鉴6Lowpan与Zigbee技术,去除6Lowpan 目前不适用的互联网特性,以及高功耗;借鉴ZIgbee的自组网,低功耗。
专注于分布式数据采集与无线传输,它相对于以上两种物联网实现技术拥有着更为强的针对性,封装性,简洁性,模块化,使用TinyOS编程往往只需要简单的接口调用即可实现很多功能,这使得其代码量大大减小,因此TinyOS编程高效简单易于实现。
同样的存在缺点,由于封装性、模块化太强,这使得虽然开源但是在应用中需要修改底层应用变得困难,同时由于针对性太强,使得其在除了传感器以外的扩展较少,不适合物联网需要大范围实现的应用要求。
五、物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与防御结合以上物联网实现技术的优缺点以及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物联网面临的威胁也变的越来越严重与艰巨且多样化。
其面临的安全威胁依据物联网分层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进行论述:(一)感知识别层安全威胁感知识别层是物联网的底层,它由布设在环境中的大量节点构成,用是进行数据采集与传输。
1.物联网感知识别层的特点如下:(1)资源受限,通信环境恶劣:节点能量有限无法进行大运算的安全算法无法运行,采用无线通讯信号容易丢失与窃听。
(2)部署的区域安全无法保证、节点易失效:节点一般布设后一般不进行维护与守卫,因此节点容易失效与被捕获。
(3)网络无基础框架,地理位置不确定:节点易自组网方式组网,网络拓扑不固定,节点间是否存在连接不可知道,因此端到端的安全机制无法直接应用,使得节点通信容易泄露。
2.物联网感知识别层面临的威胁与防范技术如下(1)节点捕获:对环境中的节点进行捕获后对其进行软件破解,掌握节点工作原理后对整个网络进行破坏;应对这样的威胁,需要节点有较高的芯片加密技术,使得芯片级破解工作难度加大,即使获得节点也无法破译。
由于节点不能急需女性大数据运算,因此目前应用的加密算法RC4等轻元算量的加密算法。
(2)窃听、哄骗、模仿:节点间的无线通讯是容易泄露的,因此在传输中节点有可能被窃听信息,或者是被伪装模仿成节点的设备骗取信息,造成信息泄露。
为了应对这样的威胁可以采用加密技术,每个节点分配唯一的密钥和公钥对通讯进行加密,目前专用于物联网通讯的加密技术有安全网络加密协议(SNEP)和基于时间的高效容忍丢包的流认证协议(uTESLA)。
(3)注入、重放:在网络中注入破坏性的信息或者将窃听到的就信息从新注入网络中,使得网络中的信息收到破坏从而破坏网络。
应对这样的威胁,依然需要对通信进行加密并且保证信息的新鲜度不被破坏。
(4)拒绝服务类:通过在网络中发送大量的信息或者伪装成新的基站进行信息的发送,使得通信网络瘫痪或者信道拥塞,导致节点过早的耗尽能源,属于一种破坏性的攻击。
对网络使用防碰撞算法,实现CSMA/CD功能。
同时进行通信加密鉴别出伪基站的身份。
(二)网络构建层安全威胁网络构建层是无线传感网络与互联网交流的支持层面,对感知识别层传回的信息通过互联网传到管理处进行处理。
在于互联网对接的过程中,网络构建成可以使用有线练级鳄鱼无线连接等技术。
相对于有线连接,无线连接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无线连接方式与其安全防护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WIFI等无线局域网连接:此方式是物联网与互联网对接应用最为广泛与成熟的技术,使用与互联网兼容的无线AP作为无线传感网络的网关实现与互联网对接。
其优点是:技术成熟实现简单,高速低时延,遵循标准的互联网协议容易与互联网其他应用对接。
但是他也同样存在着:环境中使用过多信道容易受到干扰而通讯不稳定;对所有人可见容易被攻击与窃听;相对于无线传感网络功耗过高等缺点。
因此为了应对这样的威胁,WIFI可以使用以下措施应对以上威胁:隐藏WIFI的SSID使得非授权用户无法发现本路由器;使用MAC地址过滤把非授权用户隔离;使用信息加密技术对通讯进行加密,使得窃听与破解更为困难,目前主流的WIFI加密技术有WEP加密技术、WAP加密技术、WPA2加密技术等都能很好的保证通信不被窃听与破坏。
2.蓝牙技术:蓝牙是一种低功耗高普及率的通讯技术,其优点是:功耗与设备成本低;采用跳频扩展技术抗干扰能力强;在移动设备与低功耗设备中普及率较高等。
其缺点是:通讯速率想读与WIFI来说较低;通讯距离较近;不完全兼容互联网连接协议需要网关设备协助联网;同样面临着被窃听的危险。
但是即使如此由于其低功耗特性突出使得其在物联网应用中也是较为广泛。
其在通讯中的安全措施是鉴权方案与通讯加密技术:鉴权方案是无线传感网络通过蓝牙连接的时候与被链接对象进行相互配对的技术,只有双方进行相互授权配对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通讯;加密技术则与其他无线网络一样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加密算法进行加密后进行发送。
3.超宽带技术:超宽带是一种既距离通讯技术,低成本、传输速率高、空间容量大、低功耗使其在物联网应用中有着相当大的前景。
但是其依然受到无线传输的诸多缺点的制约与威胁比如:拒绝服务攻击、密钥泄露、假冒攻击、路由攻击等威胁,为了应对这些威胁,超宽带技术在通讯时候需要进行安全模式设定来对通讯中的加密手段进行配置使其能够鉴别出无用的数据包从而避免了拒绝服务攻击的发生;握手协议则对其假冒攻击与密钥验证进行保护,使其在密钥分发以及身份验证的时候能够识别出假冒者与攻击者。
(三)管理服务层与综合应用层安全威胁管理服务层与综合应用层是物联网的最顶层,它对底层传回的数据进行处理与保存,得出对人们有意义的数据,是人们与物联网交互的最主要界面。
它集成了中间件技术、云计算、数据库、大数据处理、分布式管理技术等强大且复杂的技术,因此结构复杂、标准过多、维护困难,这些都使其在稳定性上有一定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