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一节 日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一节 日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2fbe5bba6c30c2258019ea7.png)
《日本》教学设计作者信息教学设计《日本》学情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本节课虽然是日本的新授课,但是之前学生都学习过大洲和地区,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已经比较熟悉:对于某一个区域来讲从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两个方面来学习,但是日本这个国家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国家,所以第一节课只讲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环特征,学生通过大洲和地区的学习已经知道自然地理主要包括这个区域的位置、范围、领土组成,地形特征,气候特征。
这对日本新授课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在处理“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这个问题是需要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来解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只需要老师帮助建立联系,学生很容易分析出这个问题。
在涉及日本的气候时,为什么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多雨,日本海沿岸多雪,这需要用到季风的知识,学生在学习亚洲的时候分析过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因为亚洲东部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差异显著,教师针对此问题录制微课,帮助学生在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关于日本的河流特点,学生在学习东南亚时分析过马来群岛的河流特征,学会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来分析日本的河流特点。
关于日本的水能资源,学生也有学习基础,在学习非洲时,分析过刚果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教师帮助学生回忆水能丰富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水量大和落差大。
学生的认知水平:初一年龄段的学生,形象思维要好于逻辑思维,更直观的图像和景观更能加深他们的印象,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搜集日本的景观图片做成小视频来导入新课,在授课过程中以地图为载体传授地理知识,和文字相比学生记忆和印象都会更深刻。
另外学生在课堂上精力持续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甚至有的能短到10分钟,考虑到这个因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自主学习、学生展示、教师讲授、微课助学、合作学习等,使得学生一节课都能保持精力集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文字,学生更喜欢景观图片,相比静态的景观图片,学生更喜欢动态的视频,为此,老师为学制作小视频作为导入,视频中有多啦a梦,蜡笔小新,柯南等学生喜欢的动漫形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
初中地理_日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日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ec1bf955727a5e9846a6132.png)
日本教案第一课时(湘教版)学生对亚洲有所学习,并且熟悉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和河流,这样对日本的学习有帮助,学生了解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知道地理位置影响气候类型,也知道地形和河流对气候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对这部分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为日本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效果分析1、选择题中,正确率较高,对基础知识掌握还算达标。
2、填图题中,对于识别日本的地理事物掌握不是很牢固,需再次加强练习。
3、个别学生出现了易错字,所以在落实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易错字的书写。
《日本》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国家地理部分的第一节,全节共分6个小标题,由“东亚岛国”“多山的地形”、“深受海洋影响的气候”、“高度发达的经济”、“东西方融合的文化”、“人口和主要城市”。
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再加上“日本与外来文化”、“日本的渔业”、“日本的交通运输业”等补充资料,使学生能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本节教材前3个小标题内容既能让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同时又成为第4个小标题内容的铺垫,让学生通过对日本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第6个小标题内容介绍了日本的主要城市,也是对日本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补充说明。
日本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A.两个大陆板块相撞的结果 B.日本四面环海C.板块张裂地结果 D.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很不稳定2.下列关于日本气候的气候叙述,正确的是()A.冬冷夏热,温差大 B.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C.降水分配不均匀 D.具有海洋性特征3.日本的气候与同纬度大陆相比()A.冬季温和、夏季高温、降水较多 B.冬季凉爽、夏季温暖、降水较少C.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降水较多 D.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较多4.日本的气候类型属于()A.温带大陆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5.日本的温泉有2000多处,这些温泉已成为日本的旅游和疗养胜地,下面与温泉相联系的是()A.日本气候温和 B.日本的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C.日本多火山、地震 D.日本降水丰富6.(2009·山东东营)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是()A.本国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资源丰富 B.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大C.农业发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D.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大量出口工业产品二、读图题1.下图是“日本略图”,读图后回答:(1)日本岛国的组成部分A______ ___;B_____ ____;C_______ __;D__ _____(2)临海:①___ ___;②_____ ____(3)最高峰③首都④(4)国家:E:F:G:H:日本教学反思日本是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中介绍的第一国家,内容比较重要。
初中地理_日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日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cf8033cdd88d0d233d46abe.png)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地理》图片导入(5分钟)多媒体展示:教师通过樱花、卡通人物等导入。
提到日本,同学们会联系到什么呢?学生可以用以下地理事物来描述日本,如樱花、富士山、和服、寿司等。
日本的位置和组成(约10分钟)1、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1)知道日本的地理位置、范围和领土组成。
(2)分析日本的气候、地形、河流特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2、位置:展示世界政区图和亚洲分区图,用不同颜色标注出日本,描述日本的海陆位置。
展示日本地图,描述日本的经纬度位置2.组成:展示日本轮廓图,观察日本的领土组成。
查找面积最大的岛屿、纬度最高的岛屿学生读教学目标【合作学习】读世界地图和亚洲分区图、日本地图,描述日本的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学生在学案上描出30°N和45°N130°E和145°E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
附近的国家有中国、俄罗斯、朝鲜、韩国,临近日本海和东海日本的经纬度位置为(30°N—46°N,130°E—150°E),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关于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备课时做了以下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地理学习的基本技能,但是学习国家还是第一次,教师就应教会学生了解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可以从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方面入手,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也较浓厚,但是仍然缺乏空间分析能力,特别是对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的分析能力欠缺,在上课时应加以适当的引导,降低问题的难度,提高学习的效率。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效果分析: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从日常生活、电视节目及课堂学习中关于日本的话题很多,正面反面都有,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敏感话题很多,同学们尽管年龄小,但爱国热情高,易受感染,情绪激昂,但日本又有很多同学们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
初中地理_【课堂实录】日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课堂实录】日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665ad99852458fb760b568d.png)
《日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的特点和方法,并会举一反三。
2.了解日本突出的自然灾害:多火山和地震,并分析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理解其工业分布的特点及原因,加深对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理解。
过程和方法1、重在培养学生对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主要灾害及成因分析。
2、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初步学会用辩证法的方法分析自然条件的优劣。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及生活技能,使他们懂得地震来临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关于探索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日本地理位置及主要城市、工业区的分布。
难点:日本主要自然灾害:多火山地震的成因;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条件。
三、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探究学案学生:教材、地理图册四、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课件展示日本的景观图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哪个国家?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你了解这个国家吗?是不是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日本。
【课件展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日本空白图和日本地图。
【活动】引导学生确定日本在世界的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提问】1、日本在世界哪个洲,在亚洲的哪个方位,太平洋的哪个方位,它四面环海,它是一个岛国还是内陆国。
2、日本由哪四个大岛组成?3、日本相邻的海洋与隔海相望的国家是什么?4、日本处于31°N—46°N之间,属于低、中、高纬度的哪个纬度?五带中的哪个温度带?【转承】那它的气候应该是什么气候,引入气候图。
从图中找出日本气候类型(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让学生简要分析这种气候的特点。
【展示】日本地形图【提问】看日本地形图,看一看日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日本国土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这狭小的平原,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初中地理_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07e0e6c4028915f804dc2f6.png)
教学过程设计:一、东亚岛国教学时建议教师充分利用世界地图及“旧本地形分布”图,分以下三步来完成:1.地理位置:(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西临日本海(属太平洋),东临太平洋。
四面临海,是个岛国。
(2)纬度位置:大部分地区位于30°N-45°N,属于中纬度地区和北温带。
(3)相对位置:在图中找出与日本相邻的周边国家。
2.范围组成:让学生在‘旧本地形分布”图上指出并识记日本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
3.曲折的海岸线:利用‘旧本地形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上找到懒户内海、津轻海峡、朝鲜海峡等,由此进一步说明日本海岸线曲折、多天然良港的特点。
为学习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打下基础。
二、多山的地形在教学时建议教师利用‘旧本地形分布”图和“世界六大板块”图,从以下三步分析日本的地形特点和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第一步:让学生阅读‘旧本地形分布”图。
结合材料。
总结日本的主要地形类型、所占比例及其分布。
在地形图上找到富士山、关东平原。
第二步:让学生阅读.‘富士山”材料,知道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第三步:利用“世界六大板块”图。
分析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三、深受海洋影响的气候教学时建议利用“亚洲和欧洲气候类型分布”图,从图中找出日本主要气候类型并说出其特点。
分析日本多台风的原因。
该部分内容可分以下三步来完成:1.利用“亚洲和欧洲气候类型分布”图,让学生读图找出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
再通过北京与东京气温和降水资料的对比,说明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并归纳出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区别。
2.针对日本的台风,可从世界主要的台风源地—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和台风行进的路线,说明日本是一个多台风的国家。
3.对于日本气候受纬度影响较大的现象,可让学生通过对樱花开放时间差异的探究来进行理解。
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学生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初中地理_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0d05260aa00b52acfc7cac2.png)
《日本》教学设计单位:姓名: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2.结合日本地形图和日本地形类型构成图归纳日本地形特征3.知道日本重要的自然资源有哪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展示日本气候资料图,通过小组合作,对比北京气候资料分析日本的气候特征及成因,掌握气候分析的方法。
2.结合亚欧河流分析方法,尝试分析日本河流水文特征,明确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掌握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大自然的魅力,培养热爱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日本气候特征及成因2.难点: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创新1.多媒体的兴趣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同样可以站在讲台上做“老师”,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地理地图的直观动态演示。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把课本上的死图变为活图,把繁图化为简图,把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图像,既生动又形象。
这样学生会学得深刻,记得牢。
3.运用导学案促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构建高效课堂。
本节课的第一个学习内容《日本的地理位置》,我通过编制导学案预习导引部分,引导学生结合长大洲、区域学习方法自主完成该部分的学习,课堂上由学生展示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积极参与意识。
学习成果的展示,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多媒体图片的放映,使学生兴趣盎然。
导学案提供的日本地形构成比例图及北京和日本的气候资料图,很好地完成了教材整合,提高了课堂的容量与效率。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及有效实施一、引入新课播放BBC 纪录片《地球奇幻之岛——日本》片段,简要介绍日本自然地理特征,感受人与自然的非比寻常的关系,领略日本的神秘,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到日本自然景观的神奇后要进一步探索这种自然环境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初中地理_日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日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05d6645650e52ea5518987c.png)
《日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日本东西方融合的文化和人口、民族等人文地理特征。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日本的自然特征,分析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1、日本经济发展和工业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岛国来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
3、引导学生相对全面地认识日本,同时反观自身,发掘日本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值得中国学习的方面。
关于《日本》教学的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从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他们刚刚升入初中半年,思维想象能力还比较弱,因而对问题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够深入。
从学生知识的储备来看:通过上一学期地理课的学习,学生们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析图、归纳的能力。
这学期学生学习了《认识大洲》《了解地区》两章的内容,为本节课进一步学习《走近国家》——《日本》做好了铺垫。
因此,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本节课内容。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1、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问题引领,先学后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我对学生进行了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1、读图分析法,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关于《日本》的教学效果分析1、情境创设到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涨。
2、教学目标清晰、明确、具体,达成率高。
老师能够按照课前设计好的目标,不断引导学生逐步去完成。
整个课堂目标的完成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
3、重视地理图像的作用,地理图表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了读图、析图、运用地图的能力。
4、教学能充分联系实际,真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增强了学生的防震意识。
5、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实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学习效率较高,习题的达标率高。
初中地理_日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日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f8ef85704a1b0717ed5dd09.png)
地理第七章第一节日本第1课时⑧洋;⑨海。
作业完成本节学检反思学情分析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对地理的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与理解,上学期是整个世界地理,本册主要学习区域地理,尤其是各个地区与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
本班共有46人,大部分同学对地理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也有个别学生有厌学情绪。
地理最重要的就是读图,多数学生已形成学习地理的良好方法与习惯,个别学生仍不会学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学习是本册的重点,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的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很轻松。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键是帮助学生形成读图、看图的好习惯!效果分析通过本次录课,收获颇多。
首先,这是我教学生涯中第一次录课,不论是学生还是我自己都为之准备了很多。
知道了什么是录课以及如何录课。
其次,通过运用多媒体、视频、图片等形式,让学生加深了对地理的认识与学习,学会了日本的相关知识。
再次,听课老师给予很中肯的建议,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很大的帮助。
教材分析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
作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强国,日本有很多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所以,在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部分,将日本选为第一个国家。
本节是第七章的第一节内容,前面学习了亚洲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亚洲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今天学习日本的相关知识打下了好的铺垫。
日本是亚洲唯一一个发达国家,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通过分析学习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文化,为后面学习其他的地区与国家打下基础。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班别:________ 姓名:_______ 学号:________读“日本政区图”,完成1-3题1、日本的四大岛按自北向南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B.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C.北海道、四国、本州、九州D.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2、日本领土主要由四个岛屿组成,其中纬度最低的是()A.本州 B. 北海道 C. 九州 D. 四国3、下列关于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山地、丘陵广布 B. 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C. 河流长,水量小,流速急D.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阅读下面的材料、“日本图”和“六大板块图”,完成4-6题2011 年3月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13时46分),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受此次日本大地震影响,日本岩手县、宫城县以及福岛县沿岸遭受特大海啸袭击,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失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教学设计单位:姓名: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2.结合日本地形图和日本地形类型构成图归纳日本地形特征3.知道日本重要的自然资源有哪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展示日本气候资料图,通过小组合作,对比北京气候资料分析日本的气候特征及成因,掌握气候分析的方法。
2.结合亚欧河流分析方法,尝试分析日本河流水文特征,明确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掌握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大自然的魅力,培养热爱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日本气候特征及成因2.难点: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创新1.多媒体的兴趣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同样可以站在讲台上做“老师”,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地理地图的直观动态演示。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把课本上的死图变为活图,把繁图化为简图,把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图像,既生动又形象。
这样学生会学得深刻,记得牢。
3.运用导学案促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构建高效课堂。
本节课的第一个学习内容《日本的地理位置》,我通过编制导学案预习导引部分,引导学生结合长大洲、区域学习方法自主完成该部分的学习,课堂上由学生展示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积极参与意识。
学习成果的展示,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多媒体图片的放映,使学生兴趣盎然。
导学案提供的日本地形构成比例图及北京和日本的气候资料图,很好地完成了教材整合,提高了课堂的容量与效率。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及有效实施一、引入新课播放BBC 纪录片《地球奇幻之岛——日本》片段,简要介绍日本自然地理特征,感受人与自然的非比寻常的关系,领略日本的神秘,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到日本自然景观的神奇后要进一步探索这种自然环境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设计意图:使用直观的手段即视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对于日本自然环境形成过程的好奇心。
】二、自学展示课前通过导学案的形式由学生自主阅读文字及日本行政区划图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构成、首都等。
(1)自主学习展示、落实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构成。
学生上讲台指图说出日本的地理位置(老师提示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板块位置等方面来分析)和领土组成,与此同时,老师在黑板简要板书。
(2)答疑解惑:针对学生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日本是名副其实的火山之国,地震之邦,每年大大小小的地震多达6000多次,为什么日本会如此多火山地震?”【设计意图:以图落实双基,真正让地图成为地理学习的工具,通过在图上指出国家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也让学生在思维上形成立体感知。
】【过渡】日本位于板块交界处的地理位置对他的地形构成会不会有影响?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ⅠⅡⅢⅣ三、探究新知【自主探究:日本的地形特征】 出示日本地形图、日本地形构成饼状图,由学生归纳总结日本的地形特征(提示从地形构成、平原与山地、丘陵的相对位置,重要的地形区等方面入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合作探究:日本的气候】【过渡】日本位于板块交界处的地理位置使得日本地形以山地为主多火山地震,借此推测,位于中纬度地区、东亚岛国对日本的气候会不会有影响呢?出示日本气候类型分布图,学生结合前面亚洲气候及日本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日本的气候类型并阐述理由。
问题1:北京和东京的纬度位置大致一致,那么他们的气候特征也是一致的吗?学生结合北京和东京气候资料图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教师提示从气温 ‘最低月气温、最高月气温、年较差’和降水两方面分析)。
(1)地上河:(图二)1、北京和东京在气温(最低月气温、最高月气温、年较差)和降水两方面图二日本的地形构成山地61%丘陵18%平原21%山地丘陵平原的主要差异有哪些?问题2.两地的气候差异体现了日本气候的_______特征显著?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气候资料对比,配合老师的问题设计,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明确对比两地气候异同点的方向、方法,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读图提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展延伸】①观看视频,《樱花》②北海道的樱花开放比东京晚一个月,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该问题感受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感受大自然的神秘】【思考探究:日本的河流特征】曾经有人评价日本的河流:“这不是一条河流,而是一个瀑布”这说明日本的河流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请结合日本的地形、气候,分析日本的河流还会具有哪些显著特征?(学案上注明水文特征的分析方向)【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形成不是偶然而是众多自然地理要素的共同作用。
】四、清点行囊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结合板书在学案上尝试简要归纳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运用新知:学生独立完成学案环节四——检测反馈,小组间互相批阅。
【设计意图:形成知识体系,学生巩固重要知识点。
】五、检测反馈及作业布置1.基础:结合老师微课,在学案上进行知识建网2.提高:结合导学案《知者加速》自主预习日本的社会经济特征【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探讨并感受自然地理要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明确各要素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造就环境和文化的整体。
《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学情分析学校地处青岛市郊,教育教学设施比较先进,有专门的地理专用教室,多媒体信息技术使用非常广泛。
在前面大洲、地区的学习中,学生基本掌握了学习区域的方法,这为这节课的有效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学习,能通过读图来完成基本知识的掌握,但概括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提高。
尤其是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但也会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一个切入点。
课前学生能够独立结合学习大洲、地区的方法,通过导学案预习的方式自主预习,了解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并尝试分析国家学习的方法本次检测反馈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包括两部分内容:1.基础知识检测:完成较好,正确率到达96%2.知者加速—中考链接:正确率78%,学生对于日本的季风气候只意识到夏季风的影响,忽略了经过海洋的冬季风的影响。
针对这一方面,将在下节课当中使用简单动画来进一步分析影响日本的季风及日本的气候特征。
在作业方面,95%的学生课后能够结合老师的视频进行知识网络的建立,有83%的学生能够根据所建知识网络说出日本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内容属于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走近国家》的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
2.本节内容学生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之后走近的第一个国家。
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时3. 《日本》部分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方面入手,寻找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以自然科学课的新授课形式呈现。
在教材内容使用上,将活动一进行分拆、重组以自学形式在导学案上体现,由学生自主学习并在课堂展示。
在地形学习上引导学生读图、读书完成,在气候上,提供资料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4.重难点:日本气候特征及成因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崔丽丽】本课是七年级下册国家学习的第一节课,本节课是学生国家学习的基础,本节课老师的亮点在于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引导,让学生明确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学生兴趣方面有待提高。
【段森】教师仪表仪态较好,教学设计条理清晰,气候部分学习引导到位,但河流部分如果能够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资料会更好。
检测反馈樱花是日本的国花。
每年春天是赏樱的季节,当第一朵樱花在九州岛南部绽放后,媒体就开始向人民播报樱花开放的时间。
据此,回答1~2题。
1.日本领土组成中的四大岛屿,纬度最高的是( )A.北海道岛 B.本州岛 C.四国岛 D.九州岛2.影响樱花开放时间自南向北逐渐推迟的主要因素是( )A.水分 B.地形 C.热量 D.树种3.下列关于日本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C.四季如春,降水较多 D.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明显4.日本的气候与同纬度亚洲内陆地区相比,()A.冬季温和,夏季高温,降水较多B.冬季凉爽,夏季温暖,降水较少C.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降水较多D.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较多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部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
读图,完成5、6题。
5.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 北海道附近海域B. 本州附近海域C. 四国附近海域D. 九州附近海域6.该次地震是哪两个板块挤压碰撞引起的()A.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B.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C.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D.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7.日本的自然资源中,比较丰富的是( )A.水能和森林B.石油和煤炭C.铁矿和水能D.森林和石油【知者加速】【中考链接】读下图,完成1 一2 题。
1.关于新瀉、东京气候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 .新瀉的温差小,东京的温差大 B东京受季风影响,新瀉不受季风影响C .东京夏季降水少 D新瀉冬季降水多2.东京降水多的季节,其盛行风向是()A .西北风B .东南风C .西南风D .东北风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国家学习的第一节课,结合前面大洲、地区的学习,学生基本可以推测国家的学习方法,以此为切入点,学生明确国家学习中自然地理部分需要了解的内容,这一点通过各环节的衔接做得较好。
另外本节课的难点加亮点在于通过板书及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各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不是偶然也不是由单一要素决定,而是在各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他们是一个整体”。
然而,本节课过于理性思维,并未完全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一方面,后面的改进将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要素,真正调动起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热情。
另外,希望后期在语言表达上能够更加简练而充满魅力,引导性更强。
通过本节课的呈现,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优点也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这将促使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当中更加注重反思自己、关注学生,吃透课标吃透教材,在专业素养上也更加关注教师技能、教学研究。
《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课标分析1.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两面内容:在地图上指出日本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2.本节是学生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之后走近的第一个国家。
因此,从课本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