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 读书感悟[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必读书目

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必读书目

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必读书目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必读书目行政管理专业必读书目1.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2.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4.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5.亚当斯密:《国富论》,上海三联书店6.戴维·弗里德曼:《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中信出版社7.保罗·海恩:《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世界图书出版公司8.列维特:《魔鬼经济学》,广东人民出版社9.张五常:《经济解释》,中信出版社10.米勒等:《公共问题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1.格雷厄姆?普里斯特:《牛津通识读本:简明逻辑学》,译林出版社12.弗兰克·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一个对政府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3.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格致出版社14.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上海译文出版社15.布坎南、图洛克:《同意一致的计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6.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商务印书馆17.唐斯:《官僚制内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8.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1.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22.顾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光明日报出版社23.科斯、王宁:《变革中国》,中信出版社24.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5.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上海人民出版社26.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7.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8.约翰·麦克利兰:《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南出版社29.莫提默·艾德勒:《大观念:如何思考西方思想的基本主题》,花城出版社30.陈剩勇:《政府改革论——行政体制改革与现代国家制度建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1.王春福:《公共政策论——社会转型与政府公共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2.何翔舟:《政府成本论——政府成本管控的路径与策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3.张敏杰:《社会政策论——转型中国与社会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4.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35.卡尔·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36.蔡今中:《如何撰写与发表社会科学论文》,北京大学出版社1.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822.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4.弗兰克·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一个对政府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5.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6.保罗·海恩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2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7.詹姆斯·L·多蒂:《市场经济:大师们的思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8.科斯、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中信出版社,20139.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0110.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中信出版社,200911.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2.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3.亨利·明茨伯格:《管理工作的本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4.亨利·明茨伯格:《卓有成效的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5.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6.乔纳森·R·汤普金斯:《公共管理学说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7.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格致出版社,201118.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9.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20.王浦劬、莱斯特·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2.戴维·伯恩斯坦:《如何改变世界:用商业手段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中信出版社,201323.埃德蒙?费尔普斯:《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中信出版社,201324.格利高里·迪斯等:《社会企业家的战略工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组织建设:现实、挑战与前景》,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26.陈剩勇:《政府改革论——行政体制改革与现代国家制度建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7.王春福:《公共政策论——社会转型与政府公共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8.何翔舟:《政府成本论——政府成本管控的路径与策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9.张敏杰:《社会政策论——转型中国与社会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0.格雷厄姆?普里斯特:《牛津通识读本:简明逻辑学》,译林出版社,201431.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7932.卡尔·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33.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34.蔡今中:《如何撰写与发表社会科学论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卡森:《寂静的春天》,上海译文出版社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3.冯玉祥:《我的生活》,北方文艺出版社4.德内拉?梅多斯:《系统之美:决策者的系统思考》,邱昭良译,浙江人民出版社5.丹尼尔·平克:《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高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6.朱惠荣:《徐霞客游记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7.蒲坚:《解放土地:新一轮土地信托化改革》,中信出版社8.威廉.阿朗索:《区位与土地利用》,商务印书馆,20079.R基钦:《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商务印书馆10.林肯土地政策研究所:《土地规划管理—美国俄勒州土地利用规划的经验教训》,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11.梁鹤年:《简明土地利用规划》,地质出版社,200312.华生:《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东方出版社,201313.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14.朱启臻,赵晨鸣主编:《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15.Jerry Jones,《Land value for public benefit》,Published by the Labour Land Campaign,New extended edition ,/doc/833374839.html,(网上有电子书)16.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萧正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17.朱强:《农地流转风险与防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8.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19.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蒂莫西.比特利:《绿色城市主义——欧洲城市的经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等译,华夏出版社22.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周京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沃尔特.艾萨德:《区域与空间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4.爱德华.格莱泽:《城市的胜利》,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5.汉斯·于尔根·尤尔斯:《大城市的未来》,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126.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7.威廉·M·马什:《景观规划的环境学途径》,朱强等译28.约翰·M·利维:《现代城市规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9.巴里·卡林沃思、文森特·纳丁:《英国城乡规划》(第14版),东南大学出版社30.埃比尼译·霍华德:《明日的花园城市》,商务印书馆,200031.文克·E·德拉姆施塔德等:《景观设计学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原理》,朱强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2.应佐萍:《房地产营销策划》,北京大学出版社33.叶剑平:《房地产营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34.筑龙网:《房地产营销方案实例精选集》,机械工业出版社1.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戴维·英格利斯:《文化与日常生活》,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3.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译林出版社,20124.约翰·费思克:《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5.黄浦晓涛:《创意中国与文化产业》,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6.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商务印书馆,20027.艾伦.J.斯科特:《城市文化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吕思勉:《中国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康拉德·西诺考尔、米兰达·布朗:《中国文明史》,群言出版社,200811.杰里·本特、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13.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 乔尔·科特金:《新地理:数字经济如何重塑美国地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5.小岛明:《日本的选择》,东方出版社,201016.弗里茨·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7.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吉姆·麦圭根:《重新思考文化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9.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格致出版社,201120.约翰·L.坎贝尔:《制度变迁与全球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22.埃尔顿:《历史学的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524.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25.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6.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7.科尔奈:《思想的力量》,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28.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29.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1030.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北京三联书店,1997社会工作专业必读书目1.《微光处处——28位社会工作者的心路历程》,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2.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3.吴晓波:《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米尔斯、帕森斯:《社会学与社会组织》,浙江人民出版社5.荣格:《心理类型》,上海三联书店,20096.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20047.詹姆斯.R.汤森等:《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8.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310.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许良光:《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比较》,华夏出版社12.阿德勒:《超越自卑》,黄光国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13.亚隆:《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张亚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4.吴景超:《第四种国家的出路》,商务印书馆,201015.林耀华:《金翼》,三联书店,198916.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17.郑也夫:《代价论:—个社会学的新视角》,三联书店,199518.大卫·理斯曼:《孤独的人群》,南京大学出版社19.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商务印书馆20.齐尔格特·鲍曼:《通过社会学去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1.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重庆出版社22.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23.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黄爱华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24.J.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025.古德:《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6.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199527.迪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8.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三联书店,200129.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30.达伦多夫:《现代社会冲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1.佩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3.范明林:《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34.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35.王思斌:《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读懂中国改革心得体会3篇

读懂中国改革心得体会3篇

读懂中国改革心得体会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读懂中国改革心得体会3篇《读懂中国改革》正是这样一本可以开拓我们对改革看法的一本书,它收集了国内各个领域的学者专家,通过纵向的角度纵观察中国改革进程,评判改革成败得失,总结中国改革逻辑与思路,展望了未来中国发展的道路。

政治学读书清单推荐

政治学读书清单推荐
可能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66 西达·斯考切波 找回国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政治学基础理论 国家中心主义的核心代表著作之一
书店
贾恩福朗哥·波
67
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政治学基础理论 理解国家概念的必读书目
68 安东尼·唐斯 民主的经济理论
代表了将现代经济学的标准分析方法——一般均衡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政治学基础理论
政治学基础理论 一本西方比较政治文化研究方面划时代的巨著
政治学基础理论 当代比较政治学结构功能主义著作
如果你想对利益集团理论有深刻的理解,那么这本 政治学基础理论
书无论如何是必须一读书。
本书是达尔对自己多年来民主理论研究总结的一部
民主理论
力著,也是试图以精练的语言将复杂的民主理论通 俗化的尝试。要了解民主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本
政治学读书清单推荐
序号
作者
书名
出版社
归属类型
推荐理由
奥尔森于本书所阐明的理论和方法是一种重要而独
41 奥尔森
国家兴衰探源
商务印书馆
特的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它不仅 政治学基础理论
适用于西方各国,而且对研究东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42 李普塞特
政治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以论述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为主旨的政 政治学基础理论
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 论民主 经济与社会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政治哲学导论
出版社
归属类型
推荐理由
东方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新知三联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改革开放史》读后感悟2100字

《改革开放史》读后感悟2100字

《改革开放史》读后感悟2100字1.《改革开放史》是一本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详细记录。

这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首先,这本书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中国政府对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推动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为国家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这本书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道路。

这条道路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关注民生、促进公平正义等理念,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和经验教训,这些都是我们在未来发展中需要继续坚持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最后,这本书还让我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才能更好地推动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向前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路径和方法,不断创新和完善我们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模式,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总之,《改革开放史》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

它为我们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艰辛和付出,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入研究、积极实践,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和发展。

改革开放征程感想2篇

改革开放征程感想2篇

改革开放征程感想改革开放征程感想精选2篇(一)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一段感悟和成长的旅程。

首先,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实行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引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亲眼目睹了中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逐渐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

这一伟大的历程让我深感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努力。

其次,改革开放拓宽了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封闭保守,思想僵化。

而改革开放打破了封闭的局面,引进了先进的科技和文化,让人们接触到了全新的思想和观念,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个人也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开始积极学习外部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和思维方式。

此外,改革开放也为我个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行业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

我有幸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追求,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这让我深深感受到,只要敢于追求,努力奋斗,就一定会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机遇。

在这个伟大的征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改革的力量和个人的努力的重要性。

我相信,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我会不断追求进步,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改革开放征程感想精选2篇(二)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我对改革开放有着深刻的感悟和个人心得。

首先,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落后闭塞,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的生活水平低下。

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与世界接轨,引进外资,加强国际合作,经济迅速崛起,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我亲眼目睹了中国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让我感到自豪和骄傲,也让我对未来充满希望。

其次,改革开放让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思想闭塞、僵化,人们对外来文化和思想持有排斥态度。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 读书感悟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    读书感悟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之读书感悟《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一书是美国学者李侃如博士集30年辛勤研究中国成果的结晶。

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遗产;第二部分:19149年以来的政治与政策;第三部分:政治体制;第四部分:挑战在前,总计十一个章节。

本书从中国古代,跨越中国近代,一直到中国当代,主要述及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改革以来的中国政治问题。

虽然规模宏大,跨时悠长,但通过作者精妙地刷选和高度的概括能力,倒也不显得累赘冗余,无的放矢。

本书整体上观点客观公正,文字简洁明练,虽然为外国人所著,但由于翻译作者胡国成、赵梅等人深厚的翻译功底和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仍然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可观赏性。

本书是“中国不确定论”的代表作,它给中国模式预测了五种可能的未来:成功、精英权力主义的民族主义体制、软弱而腐败的权力主义体制、虚弱的民主体制和持久的根本性不稳定。

读罢此书,虽然我从很早就开始对中国政治耳濡目染,对中国历史耳熟能详,但仍然感觉颇有收获。

本书不仅加深了我对中国政治历史的理解,同时也倍使我感慨:一个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的水平,竟然达到如此高的地步,实在让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汗颜。

当我们由于饱受闭门造车而导致的生活穷困,迫不及待地打开中国大门的时候,看到的首先是外国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完善的民主政治,发达的经济,较高的人民生活水平,于是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学习外国,如何把人家的化为自己的,却忽略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出发,总结其中有益的,更关注其中的糟粕,发现并改善它,使它成为当代中国成长腾飞的动力。

试想,当中国人对自己的认识都不够深刻的时候,又怎么能更好的学习外国了。

国家就如一个自然人,只有首先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才能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来发展自己。

本书内容庞大,我主要择取几个片段以表我的想法。

本书令我最为感慨的部分之一就是毛泽东反对知识分子的做法。

尽管毛泽东自己本身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但他却非常轻视甚至于厌恶这样一个身份。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读后感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读后感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读后感《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围绕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国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基于严谨细致的专业研究,深入阐述了中共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是如何创建、巩固、完善、发展中国国家基本制度的,并探讨了中国未来如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书中运用大量翔实准确的数据和资料,分析了政府与市场、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中央与地方关系这几对重大关系演变的历史逻辑和未来发展,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路的丰富内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开拓创新的智慧和勇气。

此外,还从政治制度、治理机制、治理能力等层面对中国与欧盟、中国与美国的国家治理绩效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得出中国明显优于欧、美的结论,进而凸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

本书以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主题,也是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解答了八个问题。

我们力争从历史视角来梳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如何进行现代国家制度建设,又是如何影响中国国家现代化总进程和总道路;也从国际视角来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及不同制度的变迁,从而展现中国道路的独特性与优越性,也从深层次角度展现中国制度的独特性与优越性,诸如中国如同东方巨人,“两只手”总是优于“一只手”,“两条腿走路”总是优于“一条腿走路”,“两个积极性”总是优于“一个积极性”。

最后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比较了中美国家治理绩效(2000—2012年),我们的结论是中国国家治理绩效优于美国,我们的总结论是“中国之路”优于“西方之路”,验证了“毛泽东预言”(1962年1月,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有许多优越性,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

”)、“邓小平预言”(1987年,邓小平同外宾谈话时指出:我们现在真正要做的就是通过改革加快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用我们的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要用两代人、三代人、甚至四代人来实现这个目标。

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真正用事实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了。

关于从革命型政党向治理型政党的转变的一点思考

关于从革命型政党向治理型政党的转变的一点思考

关于从革命型政党向治理型政党的转变的一点思考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党的国家治理能力的要求概念,表明我们的党正逐渐意识到提升党的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性,正在积极把加快建设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一、革命型政党和治理型政党相比于欧美国家产生于议会政治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成长,颇为曲折坎坷,我们经历了暴烈的武装革命,建国后又通过几代人艰辛付出,才取得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建设成就。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国共战争,到新中国城里后的社会主义改造,阶级斗争始终对我党建设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革命型政党的烙印深深印刻在一代代党员的身上。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建设成就,党和国家的事业空前发展,但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也层出不穷:经济建设发展与文化和环境的矛盾,公共利益发展与保障个人合法权益的冲突,公民对民主政治愈来愈强烈的表达诉求,港台政治乱相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地缘冲突,甚至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等等。

解决上述问题,不仅需要时俱进的路径方法,更需要耐心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抛开敌我矛盾的固有思维模式,真正回归到以人为本、和谐共存的长期治理模式的建设和发展上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从革命型政党,向治理型政党转变,是和平建设时期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党的长期发展的转型之路。

二、治理型政党的建设之路从革命型政党向治理型政党转变,归根到底是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完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因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如果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我认为具体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1、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党。

我们党历经了九十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要求中国共产党“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政治学与行政学推荐书籍

政治学与行政学推荐书籍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1.[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2.[美]加里布埃尔〃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3.[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4.[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5.[美]加里布埃尔〃阿尔蒙德《公民文化——五国政治态度与民主》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6.[德]克劳斯〃冯〃柏伊姆《当代政治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7.[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8.[美]格林斯坦《政治学手册》(上、下)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斯比9.[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0.[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1.[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2.[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13.戴维〃B〃杜鲁门《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舆论》(上、下)(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14.[美]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国社科院出版社1991年版15.[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科院出版社1997年版16.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西方政治思想1.[美] 约翰〃施特劳斯著《政治哲学史》(上、下)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美] 萨拜因著《政治思想史》(上、下)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3.[意大利]萨尔沃〃马斯泰罗内著《欧洲政治思想史:从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4.[意大利]萨尔沃〃马斯泰罗内著《当代欧洲政治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5.李强著《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6.李小兵《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主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7.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8.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9.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10.洛克《政府论》(下)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1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12.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版13.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14.柏克《法国革命论》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15.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16.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17.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18.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19.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三联书店1997年版20.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21.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22.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比较政府与政治1.[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著《比较政治学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2. [美]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3.[美]迈耶等著《比较政治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4.宁骚著《民族与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5. [中国香港]郭少《民族国家与国际秩序—西首都师范大学出版棠著方政治现代化的路》社1998年版6.[美]戴维〃伊斯顿著《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7.[美]阿尔蒙德、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8.[美]阿尔蒙德、维巴著《公民文化》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9.[美]罗伯特〃A〃达尔著《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10.[英]戴维〃赫尔德著《民主的模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11.[美]李普塞特著《一致与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2.[美]李普塞特著《政治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3.[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14.[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15.[日]山口定著《政治体制》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16.[日]冈泽宪芙著《政党》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17.[中]邓正来[英]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18.[美]戴伊、齐格勒著《民主的嘲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19.宁骚著《公共政策》(第一、二、三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0.[美]阿伯巴奇、普特南、罗克曼著《两种人:官僚与政客》求实出版社1990年版21.[加拿大]弗兰克著《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22.[美]沃勒斯坦著《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导言和第七章)第二卷(序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3.[美]西里尔〃E〃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24.[美]杰里菲、怀曼编《制造奇迹—拉美与东亚工业化的道路》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25.[美]斯梅尔塞著《社会科学的比较方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26.[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上,下)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政府与政治1.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1-5卷人民出版社 (北京) 1991年再版27.28.邓小平著29.《邓小平文选》1-3卷30.人民出版社 (北京) 1989年再版31.32.邓小平著33.《邓小平论政府管理》34.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北京)1997年版35.36.王亚南著37.《中国官僚政治研究》3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1年版39.40.谢庆奎主编41.《当代中国政府》42.辽宁人民出版社(沈阳)1991年版43.6. 44.高民政主编45.《中国政府与政治》46.黄河出版社(济南)1993年版47.48.7. 49.朱光磊著50.《当代中国政府过程》51.天津人民出版社(天津)52.1997年版53.8. 54.曹沛霖著55.《政府与市场》56.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57.1998年版58.9. 59.郭定平著60.《政党与政府》61.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62.1998年版63.10. 64.林尚立著65.《国内政府间关系》66.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67.1998年版68.11. 69.施雪华著70.《政府权能理论》71.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72.1998年版73.12. 74.谢庆奎等著75.《中国大陆政府与政治》76.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台北)1999年版77.13. 78.乔耀章著79.《政府理论》80.苏州大学出版社(苏州)81.2000年版82.14. 83.陈红太著84.《当代中国政府体系》85.华文出版社(北京)86.2001年版87.15. 88.[英]J.S密尔著。

公共管理经典书籍

公共管理经典书籍

公共管理基础:1.[澳]欧文·E·休斯著.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美]罗伯特·B·登哈特著.公共组织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美]V·奥斯特罗姆著.美国公共行政思想的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4.[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著.公共行政的精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美]费勒尔·海迪.比较公共行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美]埃利诺·奥斯特罗姆著.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7.[美]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英]克里斯托弗·波利特等著. 公共管理改革:比较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0.[英]简·莱恩著. 新公共管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1.[美]E·S·萨瓦斯著. 民营化与公私部门伙伴关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英]卡尔·波兰尼著.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3.[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 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1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分散化公共治理:代理机构、权力主题和其他政府实体.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15.[美]安瓦·沙主编.公共服务提供.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6.[美]杰伊·D·怀特等著.公共行政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7.[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美]安瓦·沙主编.工业国家的地方治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9.[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0.Mark H. Moore, Creating Public Value: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21. 曹峰主编.中国公共管理思想经典(1978-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政府改革与治理:1.[美]彼得斯著.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美]菲利普·库珀著.合同制治理:公共管理者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美]唐纳德·凯特尔著.权力共享:公共治理与私人市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美]安瓦·沙主编.发展中国家的地方治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5.胡鞍钢著.中国集体领导体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公共政策:1.[美]威廉·N·邓恩著.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谢明等译,北京:中国人大学出版社,2002.2.[美]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丁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美]弗兰克·费希尔. 公共政策评估.吴爱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美]保罗A.萨巴蒂尔编. 政策过程理论.彭宗超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王绍光、樊鹏著.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政府规制:[1]丹尼尔•史普博. 管制与市场.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史蒂芬•布雷耶. 规制及其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W•吉帕•维斯库斯、约翰•弗农、小约瑟夫•哈林顿. 反垄断与规制经济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4]安东尼•奥格斯. 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让•雅克•拉丰、让•梯若尔.政府采购与规制中的激励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政府绩效管理:[1]阿里•哈拉契米:《政府业绩与质量测评:问题与经验》,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治理理论与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研究述评

治理理论与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研究述评

治理理论与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研究述评多中心合作的网络状治理形式现已为政治形态研究、公共行政以及国家与社会治理体系研究的新思维模式。

在经济转型发展期,国家治理体系与社会治理体系都在经历深刻而不同以往的变化,治理理论的研究据此也发展出更为适应新形势的应用模式与多样化研究思路,此种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的研究与尝试应用,是为了在传统的国家管理“超级利维坦”与极端私有化之间寻找平衡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模式。

纵观多中心合作治理的研究脉络与成果,为现代化转型发展中国家的治理模式探究与应用试验提供新的可选择途径。

标签:多中心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多中心合作;研究述评一、治理理论与多中心合作治理之国外研究(一)研究现状从多中心合作治理的发展最初源头来看,“治理”(governance)一词与“政府统治”(government)英文词汇均派生自“govern”(统治、支配),政府的传统统治管理作为其最早的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形态显著于“治理”之前,因此“治理”概念的派生與治理行为主体的早期研究对象以及理论构架也常以国家政府为多见。

作为现代法治社会中社会领域自主多元治理的核心理论,治理相关理论的研究也随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治理运动而逐步升温。

在治理理论基础、治理范式规范研究方面,1989年世界银行以“治理危机”一词的提出将治理带入非国家正式制度解决机制的观察视角以来,詹姆斯·罗西瑙(James N·Rosenau)在《没有政府的治理》与《21世纪的治理》明确将治理与政府统治区分开来,将治理视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未得到正式授权仍发挥效用的管理机制,其包含正式机制与非正式机制,内涵较政府的统治管理更为丰富。

治理行为的权力责任边界视角的概念研究体现于英国学者加里·斯托克(Gerry Stocker)对治理行为从政府权力、行为、责任边界确定与治理行为最终目的为研究导向提出了有关治理的五个方面的阐释思路。

治理视角下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机制创新

治理视角下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机制创新

治理视角下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机制创新作者:钱侃侃来源:《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2期[摘要] 作为社会管理的治理应当以当前社会管理创新为时代背景,以服务民生为最终目标,以法治为强制保障。

在此理论视角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机制创新需要在政府与社会的互动中重构治理主体,在限制与开放的平衡中调配治理权力,在传统与现代的互补中优化治理方式。

[关键词] 治理;司法行政;宜昌[中图分类号] D91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3)02-0026-05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是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沿环节,因此,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机制创新的意义不容忽视。

本文在治理的视角下,以湖北省宜昌市的“法务网格工程”为个案,探索具有现实推广意义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机制创新之路。

一、理论框架:作为社会管理的治理英文“治理”的词源出自希腊文的动词“操舵、驾驶”,西哲柏拉图最先在隐喻意义上指称城邦的管理。

在西方国家,“治理”在社会科学领域隐匿两千余年后,于20世纪90年代再度勃兴,迅速成为西方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关键词,并随即移译国内,与“全球化”、“第三条道路”、“合法性”等学术新词一道成为当下学术讨论的前沿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从强调阶级统治到提倡社会治理,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转向和革新的一个标志。

因此,法学在研究分析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具体问题时,以治理为视角,对制度创新不无裨益。

治理在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得治理本身存在多种涵义。

治理学说的代表人物罗伯特·罗茨在其广为引证的《新的治理:没有政府的统治》一文中将治理归纳为6种不同的用法:(1)作为最小国家的治理,偏重利用市场或准市场的方法提供公共服务;(2)作为公司治理的治理,意指指导和控制组织的体制;(3)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提出要用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来代替官僚;(4)作为善治的治理,构建以效率、法治、责任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体系;(5)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强调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的互动和妥协;(6)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建立基于信任与互利的社会协调网络[1]。

变革中国读后感

变革中国读后感

变革中国读后感首先,本书详细叙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动因。

1978年中国决定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而《变革中国》通过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分析,清晰地阐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内外困境和难题。

作者指出,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经历了长期的封闭,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增长遇到了瓶颈,人民对生活质量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同时,世界经济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中国需要通过改革开放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这些问题和挑战成为了中国决定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其次,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和重大政策。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描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作者将改革开放分为“试验田”、“探索阶段”、“全面启动”和“全面推进”四个阶段,并详细介绍了每个阶段的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

其中,作者特别强调了中国决定经济特区建设和引入外国投资的重要意义,这些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深远,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再次,本书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了评价和总结。

通过数据和案例,作者展示了中国在经济增长、贫困减少、农村改革、城市化进程、教育医疗改革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例如,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期稳定的高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作者认为,这些成就来自于中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政策,也得益于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和人民的勤劳智慧。

最后,本书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思考。

作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包括经济结构调整、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污染等。

他指出,中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解决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同时,作者也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中国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并逐步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大国。

通过阅读《变革中国》,我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其带来的巨大变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关于改革开放心得感想_改革开放感悟与收获10篇

关于改革开放心得感想_改革开放感悟与收获10篇

关于改革开放心得感想_改革开放感悟与收获10篇改革开放,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改革开放心得感想,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前几日,我有幸参加了区委党校组织的科级干部理论培训班,课上我认真听取了教授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历程的回顾和对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形式的分析讲解,使我受益非浅。

通过切身体会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使我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更加充满了信心。

改革开放三十年,每个人都能看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经济而论无疑是大大发展大大进步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无疑得到了极大改善,也似乎更现代化了。

但是,弊端渐渐显露,保障缺失已成众矢之的。

对于如何看待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这个看起来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事实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话题。

因为,这些年来,不管是社会上还是党内,人们对过去近30年的改革开放,在认识上并不是很一致的。

有的人甚至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简单地都归咎于改革开放本身。

持有这些观点的人虽然是很少的,但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成对改革的共识,重聚改革的人气,将直接影响着未来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能否真正把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为实现小康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工作大局落到实处。

众所周知,近3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是在中国实行了30年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展开的,改革开放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又要对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一系列陈规陋习进行变革,在没有任何可资借鉴样板的环境下进行探索,其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构经济和社会秩序,同步加快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

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改革必将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巨大社会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探索从拨乱反正、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起步,紧紧围绕市场化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个中心,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实践。

读《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有感精编版

读《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有感精编版

读《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有感“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邓小平于1985年3月28日在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提出的论断,他阐述道:“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

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

”为什么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呢?邓小平于1985年9月23日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阐述道:“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

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体现的是量变,而“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讲的是量变中的部分质变。

可见,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量变中有部分质变的过程。

其主要原因有:第一,社会主义改革不是那种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但也不是个别方面和环节上的细枝末节上的修补,而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第二,改革必然会涉及和引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必然会引起人们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必然会触及到每个人的实际利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调整。

从改革引起的社会变革和深度来说,他实际上是一场新的革命;第三,改革的目标同过去革命的目标一样,都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无论从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引起的巨大作用看,还是从其所引起的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都可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因而成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

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革命胜利后,又成功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伟大革命。

特别有水平的书名

特别有水平的书名

大门口的陌生人,魏斐德:清代中国的主要“大门”是广州,“陌生人”即外国人。

顾名思义,《大门口的陌生日》是与外国人闯入广州(中国大门)的历史有关,是关于鸦片战争外国入侵中国的。

但这本书主要不以此研究为主,而是以英国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为线索,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广州和广东省的社会动态,如官府、绅士、团练、农民、宗教、秘密社团等对外国的态度;各自的活动、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变化,从而揭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阶段的某些动向。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本书所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盛世妖术”的故事。

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乾隆皇帝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

他建立并巩固起来的大清帝国达到了权力与威望的顶端。

然而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之天错地暗。

在1768年由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竟然冲击了半个中国,百性为之惶恐,官员为之奔命,连乾隆也为之寝食难安。

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人颤栗,他生动地再现了各省的恐慌是如何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除妖运动。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是作者30多年来研究中国成果的结晶。

它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中国社会变革、政府管理体系、经济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中华帝国的遗产及其式微。

作者谈到孔子和儒家思想、清朝的衰落、共和的兴起.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特殊发展道路。

书中谈及毛泽东思想、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时代的政府管理方式、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邓小平时代的政府管理方式变革:1949年以后的中国管理机构设置和结构.如中央政府、县、乡等不同层级的管理体制.以及“条”、“块”管理体系等;目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如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环境等问题。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是继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之后的又一部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的重要学术著作。

作者对中国的深度观察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之读书感悟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一书是美国学者李侃如博士集30年辛勤研究中国成果的结晶。

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遗产;第二部分:19149年以来的政治与政策;第三部分:政治体制;第四部分:挑战在前,总计十一个章节。

本书从中国古代,跨越中国近代,一直到中国当代,主要述及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改革以来的中国政治问题。

虽然规模宏大,跨时悠长,但通过作者精妙地刷选和高度的概括能力,倒也不显得累赘冗余,无的放矢。

本书整体上观点客观公正,文字简洁明练,虽然为外国人所著,但由于翻译作者胡国成、赵梅等人深厚的翻译功底和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仍然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可观赏性。

本书是“中国不确定论”的代表作,它给中国模式预测了五种可能的未来:成功、精英权力主义的民族主义体制、软弱而腐败的权力主义体制、虚弱的民主体制和持久的根本性不稳定。

读罢此书,虽然我从很早就开始对中国政治耳濡目染,对中国历史耳熟能详,但仍然感觉颇有收获。

本书不仅加深了我对中国政治历史的理解,同时也倍使我感慨:一个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的水平,竟然达到如此高的地步,实在让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汗颜。

当我们由于饱受闭门造车而导致的生活穷困,迫不及待地打开中国大门的时候,看到的首先是外国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完善的民主政治,发达的经济,较高的人民生活水平,于是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学习外国,如何把人家的化为自己的,却忽略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出发,总结其中有益的,更关注其中的糟粕,发现并改善它,使它成为当代中国成长腾飞的动力。

试想,当中国人对自己的认识都不够深刻的时候,又怎么能更好的学习外国了。

国家就如一个自然人,只有首先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才能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来发展自己。

本书内容庞大,我主要择取几个片段以表我的想法。

本书令我最为感慨的部分之一就是毛泽东反对知识分子的做法。

尽管毛泽东自己本身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但他却非常轻视甚至于厌恶这样一个身份。

在笔者眼中,毛泽东认为知识分子至少有三大原罪:他们没有卷起袖子深入民间了解真实情况;他们是一些说“不”的人,对于自己认为只要适当发动群众就能成功的行动,他们不断地指出技术上的限制;他们高人一等的姿态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因而,知识分子在很早就成了批斗大会的主要对象。

在群众运动期间,他们被迫从事体力劳动并遭受种种其他的羞辱。

他们的思想时常被嗤之以鼻。

而“反右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则把这种羞辱与迫害推向了顶点。

许多知识分子的子女眼见其父母遭受暴民威胁,并且毫不夸张地说,还有殴打和吐唾沫。

不少子女也被迫加入到这大规模的羞辱浪潮之中。

而这让知识分子更加痛苦,一位知识分子在1980年对本书作者说:“我可以原谅共产党人任何其他的事情,但我绝不原谅他们让我的孩子们鄙视知识分子。

”很难知道,这种经历给数百万生活受其触痛的的人在心智和理智上留下了什么。

但毫无疑问的是,它们给政治权威、对国家的义务、社会目标以及个人生活目标造成了大量的剧痛。

如今,当我们回过头来审视这些做法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是错误的,而且错的极其离谱。

但它为什么能够在当时如此盛行,以致于酿成众多惨剧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全党全社会对毛泽东权威的盲目崇拜和我党由于处于建国初期仍显幼稚,缺乏治国经验以及社会法治观念淡薄,民众普遍愚昧。

过去,我们歧视并打压知识分子,我们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当战后日本、韩国、新加坡正在抓紧进行变革,狠抓经济建设的时候,我们却关起门来搞内耗,最终导致了毛泽东时代,除了精神富有,其他几
乎都无的尴尬境地;如今,我们把知识分子从阶级斗争的沉重枷锁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为整个国家发展出谋划策,当21世纪的号角终于吹响,新中国的脚步伴随改革开放的浪潮继续向前时,我们国家站在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舞台,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真是国人的骄傲。

另外,本书在述及毛泽东思想的特性时,认为毛泽东的“斗争”观念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本书中写到,毛泽东鄙视儒家思想中以和谐作为绝对社会价值的理念。

这种理念认为,如果人人都清楚并接受其与社会地位相称的权利和义务的话,一个尊卑有序的社会就能够保持稳定。

而在毛泽东看来,正是这种观念,造成了中国向那些向后看的精英们支配的局面,他们的错误统治使中国无法屹立于20世纪的世界民族之林。

因此,他坚信,对于一个在性格和文化上过于消极与逆来顺受的民族,斗争能够赋予它勇气与品格。

于是,毛泽东一次又一次地制造出使人们参与个人斗争、甚至还要冒生命危险的形势。

针对作者的这些分析,我都非常赞同。

古代中国就是一个主要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的国度,“和为贵”思想不仅是统治者的真实想法,也是普通大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纵观中国古近代史,除了元朝是少数几个有过主动对外进攻、侵略扩张的朝代,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强调守内安外,也就是对内要实现和平统治,严防叛乱,对外要消极防御,严禁来犯,却不主动进攻。

普通大众也是在自己该有的社会圈层中安分守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深入人心。

这就导致中国整体社会缺乏一种与外竞争、同世界共同进步的氛围,于是,当明朝两代在闭关锁国的道路上越走越深、越走越义无反顾时,我们就不觉奇怪了。

可以说,这是一种“羊的惰性”,这种惰性就是只要有草,我就不需要为此付出竞争和努力。

当“狼来了”的时候,羊也就只能沉默不已,任其宰割。

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思想,毛泽东深谙它的可怕,于是他希望通过采取斗争手段在赋予人民一种掌权感的同时,使人民动员起来打破社会禁锢,削弱旧的社会关系,产生新的社会认同,以此推动革命变革和经济发展。

但是他做的太过了,完全忽视了人民可以接受的程度,也忘了正常的伦理道德所起的社会作用,也不顾社会秩序对社会生产的重要。

急切地希望通过一种“斗而破”运动,起到一种“破而立”的效果。

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斗争的破坏作用是极其可怕的,它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

再者,看罢此书,我再次确定了一个事实,就是:中国农民,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从最初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我们知道新中国的主力军一直是中国农民,尽管不容否定其他阶级阶层的重要性,但我们必须承认,战争主力军是中国农民,战争主战场是农村地区,战争主要供给来自于中国农业,于是当战争打起的时候,受损害的主要是农业、农村、农民;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城楼一呼,我们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

当全国为重工业的发展而集中力量时,有谁还记得农民为此付出的努力。

城市的单位制把大批农民留在了自己的土地上,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不顾客观规律的鼓吹不仅把农民的剩余产品竞相夺去,也造就了1959-1962年的三年严重困难时期;改革开放的浪潮虽然首先在农村大地试验起来,但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看到新的希望时,城市的改革也已经紧锣密鼓的进行起来,城市产品高昂的价格很快就把农民的剩余榨得所剩无几,也使农民的希望再一次破灭,户籍制度虽然有所松动,但仍然潜移默化地束缚着农民。

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在本不应该承受的负担中,依然负担着。

总的来说,本书名为《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试图主要从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追溯和社会分析,来给未来的中国选择一条发展道路,却终究也没有
得出一个明确结论。

虽然有某些缺陷,比如在历史事实的描述上有些内容尚觉得商榷,对民国部分的描述也显得力度不足,但相比它的研究贡献,那些小瑕疵都显得不足挂齿。

历史是一部书,要想把它写好,实在不易。

作为一个外国人,作者能够对中国的历史有如此深刻的见解,实在值得我们反思,这里我再提一次也不觉没必要。

当时光慢慢消逝,也许作者和他所处的时代都已物是人非,但留下来的,也终究
是应当留下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