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诗歌音韵比较研究——以《诗经·蒹葭》不同英译本对汉诗音韵处理的对比为例

合集下载

英汉诗歌音韵对比——以《雨霖铃》及许渊冲英译本为例

英汉诗歌音韵对比——以《雨霖铃》及许渊冲英译本为例

周刊英汉诗歌音韵对比----以《雨霖铃》及许渊冲英译本为例俞莺毛智慧(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212)摘要:本文基于音韵学理论,从语言音韵角度,聚焦考查柳永《雨霖铃》及其与许渊冲英译本音韵的共性及个性。

研究发 现:第一,音节结构上《雨霖铃》及英译本韵腹和韵核使用中英相近的发音字母以保持最大程度的音韵相似性,运用响音性原理感性认知诗歌情感表达;第二,《雨霖铃》的韵脚及其许渊冲英译本的韵尾在音韵上符合各自的音韵规则,具有错落有致的音乐美。

第三,柳永《雨霖铃》及其许渊冲英译本音韵节奏具有共性。

关键词:雨霖铃》英式汉语音节结构模式;响音性一、英汉语音节结构英语的音节由音节首,音节峰和音节尾构成。

以音峰为 分界点,音节首相当于汉语音节的声母,音节尾相当于韵尾的辅音。

音节的核心是音节峰,在汉语音节中就是韵母的元音部分。

汉字音节一般包括声和韵两部分,韵头、韵腹、韵尾 构成韵母,其中韵腹是每个音节中不可或缺的,而韵头和韵 尾并不一'定存在。

中文的音节模式和英语音节模式在定义上存在质的差异性,但张吉生教授在1993年中提出英式汉语音节结构模式使这两者进行纵向比较成为可能。

英式汉语音节结构模式(图1),即用英语音节结构的模式用来分析汉语音节结构的分段。

声母C和韵头M相当于英语音节中的音首,汉语音节中的韵腹V就是英语音节的韵核,汉语的韵尾E对应英语的韵尾。

英语的押韵是由音节中的N+(C)决定的,汉语的 押韵是由音节中的V+(E)决定的。

就押韵原理而言,N+ (C)=V+(E)。

通过英式汉语音节结构模式分析,选取《雨霖铃》上下阕 中典型的押韵词,归纳得出主要韵核是e、u、an。

英译本中,发现主要的韵核为a、i、ei。

通过纵横向比较发现,《雨霖铃》及英译本在发音等方面具有相似性,许渊冲巧妙地使在英文译本在不同时空和不同语言中和柳永《雨霖铃》建立了默契的共性。

N张吉生教授的英式语音节结构模式(O—R)表明音节结 构的差异性会影响音韵的响音性,而响音性越强弱会影响到诗歌的情感表达的程度深浅。

目的论视角下《诗经·蒹葭》英译比较研究——以许渊冲版本和埃兹拉·庞德版本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诗经·蒹葭》英译比较研究——以许渊冲版本和埃兹拉·庞德版本为例

2402018年43期总第431期翻译研究ENGLISH ON CAMPUS【摘要】《诗经·蒹葭》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采用目的论的三个基本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对《蒹葭》的两个典型英文译本,即许渊冲译本和埃兹拉·庞德译本,进行研究,就两种译本的词汇、语言、翻译策略、写作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本论文以期证明目的论对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蒹葭》;目的论三原则;对比分析【作者简介】石宁(1992-),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研究生,青岛大学,研究方向:英语口译。

目的论视角下《诗经·蒹葭》英译比较研究——以许渊冲版本和埃兹拉·庞德版本为例文/石宁一、 中国古典诗歌的地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文化在国际竞争中日益重要的地位,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翻译学者的兴趣所在。

笔者基于目的论,运用科学规则对不同翻译版本进行科学评价,从而探讨古典诗歌不同翻译版本比较研究的新视角。

二、 《诗经·蒹葭》介绍《蒹葭》是《诗经》中高度赞赏的抒情诗,其中充满了英雄的真诚欲望和对可能是梦想或情人的“伊人”爱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共有三章,每章有八个句子,第一个和第二个句子以秋季风景开头,三个和四个指出诗歌的主题,后四个描述追逐伊人的过程。

三、运用目的论对许渊冲版本和埃兹拉·庞德版本进行比较功能主义目的论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德国,其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

它认为,只要翻译能达到原创的目的,译者就可以采用直译或意译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完全重写的方法,或任何两种翻译策略。

该理论包括三个规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

1. 从目的原则对两个版本的比较研究。

目的原则是三个规则的核心。

它表明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也就是说,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1)单词的翻译。

在许渊冲的版本中,重复使用绿色,白色和明亮反映了芦苇的茂密,从而形成了生动多彩的画面。

认知翻译观下《蒹葭》四种英译文的比较

认知翻译观下《蒹葭》四种英译文的比较

认知翻译观下《蒹葭》四种英译文的比较由于语言的差异,翻译是一项困难又古老的任务。

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在各种不同的认知基础上,比如文字翻译、意义翻译和情感翻译。

本文将以认知翻译观下四种不同的英文翻译文本的比较作为主题,来探讨《蒹葭》的英语表达方式。

《蒹葭》是一首古老的汉诗,具有深刻的内涵。

其中以写“蒹葭”为题,蒹葭是一种禾草,它象征着精神上的贫乏。

在比较四种不同英文翻译文本中,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第一首翻译是来自英国诗人艾德加卡特的翻译,他的翻译具有巨大的灵性深度,语言流畅,易于理解。

他将蒹葭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渴望与思考──来述说,强调了它复杂的意义。

卡特的诗句“Along the river, reeds whisper this story”,以一种带有强烈浪漫色彩的语言对蒹葭与河流作了对比,展示了蒹葭象征着深沉思考的能力。

第二首翻译是著名诗人斯蒂芬萨克斯翻译,他认知翻译,注重内容的写作意识,而不是字面意义。

他将蒹葭比喻为竞争,让读者感受到压力的存在。

在他的诗句“Enemies to the reeds make life rough”中,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蒹葭生存的困境,强调了拼搏的重要性。

第三首翻译是英国诗人约翰罗斯的翻译,他采用文字翻译,注重表达的准确性。

他把蒹葭比做一种生命的力量,让人感受到蒹葭的存在,感受它在前进的挣扎与坚持。

其中,诗句“Reeds of the river, forever making the journey”表达了蒹葭永恒前行的精神,激发起人们不懈努力的勇气。

最后,考虑到英美文学传统,由贝瑟尔翻译的第四首翻译更加回归原作,强调蒹葭抽象的概念,表达出思想深刻,文字抒情。

他的翻译把蒹葭比做姥姥描绘出一片孤独的景象,诗句“Granny’s reeds, with the song of loneliness”表达了蒹葭所蕴含的无奈的情绪。

综上所述,随着认知翻译的不断发展,《蒹葭》的英译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出其丰富的内涵。

识解理论视角下《蒹葭》英译文对比分析

识解理论视角下《蒹葭》英译文对比分析

识解理论视角下《蒹葭》英译文对比分析谷晓帆 吴艳一、引言翻译是一类复杂的识解过程,近年来认知翻译研究成为了焦点问题。

《蒹葭》是教科书中的经典篇目,出自中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

许多中外翻译大家都对此诗进行了翻译。

本文从识解理论的四个维度出发,对《蒹葭》的三个英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

通过分析可知,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识解方式,呈现出的译文将各有侧重,译文的信息传递和意义内涵会有差异。

因此,在诗歌翻译中,识解理论的指导具有重大意义。

二、识解理论与翻译识解理论最早是由Langacker提出的。

Langacker将识解定义为人们具有以不同方式来感知和描述同一情景的能力,他认为“识解”由辖域与背景、视角、突显以及详略度构成(Langacker 1987)。

从识解的角度来分析翻译,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译文,就是因为译者根据自己的认知,确定了不同的辖域与背景,即故事发生的场景及其相关背景知识;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进行解读;通过自己对原文的理解传递信息时选择要强调或简略的内容,即突显和详略度。

这四个维度的划分是识解理论中最受认可的模式。

翻译同一语篇时,不同的译者由于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等不同,他们的心理活动、感知体验会有差异,因此识解方式会不同。

不同识解方式下呈现出的译本各有特色。

古典诗歌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拥有简洁明快,韵律优美的特点,其翻译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译本层出不穷。

诗歌用词简洁,但是往往含义深远,且文化与社会背景与今日多有不同,因此留给了译者足够的认知空间。

因此从识解理论的角度对《蒹葭》英译本进行对比很有意义。

三、译本分析《蒹葭》是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小诗。

本文作者希望通过对《蒹葭》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究背后的识解过程,进而指导翻译实践。

本文选的三个英译本分别是汪榕培、许渊冲和理雅各的译作。

前两位都是国内翻译领域的著名学者,译作极具代表性;理雅各是英国著名汉学家,其著作在西方汉学界占有重要地位。

《蒹葭》四种译本的多视角分析

《蒹葭》四种译本的多视角分析

《蒹葭》四种译本的多视角分析李锐;赵敏【摘要】通过对《蒹葭》现行四种译本的比较分析,着重从风格、译者对原诗的解读、翻译策略、表意以及对模糊语处理等视角进行逐一阐述,旨在揭示多视角分析对诗歌翻译的方法论指导,尤其对于提高译文的质量和美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2页(P105-106)【关键词】蒹葭;多视角;风格;翻译策略;模糊语【作者】李锐;赵敏【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昆明650500;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2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自中西方文化交流之始就是被关注的焦点。

其中《蒹葭》以其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为译者的宠儿,各种译文不断涌现[1]253。

限篇幅原因,本文仅对《诗经》中比较有名的《蒹葭》的现行四个主要译本做一多视角比较分析,分别从风格,译者对原诗的解读,翻译策略,表意以及对模糊语的处理等方面展开。

解读:这是我们最早的朦胧诗之一,也是人类诗歌史上的艺术珍品。

在水一方的“伊人”既可以是诗人的意中人,又可能是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象征。

这首诗寓物象象征与氛围象征于一身,具有永恒的多层象征的魅力[2]。

以上对《蒹葭》作了比较详细的解读,下面就风格、译者对原诗的解读、翻译策略、表意以及对模糊语的处理几个方面逐一探讨。

2.1 风格比较James Legge说:“我的目标是翻译出原文的意义,尽量做到不增加意义,也不释义……我本人倾向于尽量做到直译。

”[1]253他把注意力集中于对原意的传达,故其译本有失音韵美之嫌。

对于Arthur Waley来说,过多地关注诗歌的韵律(rhythm)会使得对原诗意义的传达大打折扣,因为他认为英汉分属两种不同语系(language family),那么对于完全地将汉语韵律嫁接到英语上是不现实的,故他将译文处理为无韵诗(blank verse)。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诗经.蒹葭》的四种英译文-精选文档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诗经.蒹葭》的四种英译文-精选文档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诗经.蒹葭》的四种英译文1.引言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又称接受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于德国,后来发展为一个重要的文艺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

接受美学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重建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姚斯认为,“文学史的更新,要求建立一种接受和影响的美学”(姚斯,1987:26),文学史不应该局限于研究作家生平及作品,而应该考虑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理解及阐释。

传统的翻译研究或者是以作家为中心,或者是以文本为中心,而接受美学强调意义来源于读者和文本的相互作用,翻译研究应该重视译者这个特殊的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

本文主要是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分析《诗经?蒹葭》的四种英译本,以探讨译者的翻译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译者所发挥的主体性。

不同的译者根据自己的“期待视野”对诗中的“未定点”、“空白处”进行具体化,对诗的意义作出了不同的阐释,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译文。

2.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期待视野”是姚斯接受美学理论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然而姚斯并未在其著作中给“期待视野”一个明晰的定义。

后来研究接受美学的学者根据姚斯的论述,给这个术语赋予不同的意义,Robert C.Holub认为“期待视野”指的是“一个超主体系统或期待结构,‘一个所指系统’或一个假设的个人可能赋予任一本文的思维定向”(1987:341),周宁和金元浦认为“期待视野”指的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者先在结构”(1987:6)。

笔者根据姚斯著作中提及的有关“期待视野”的描述,认为“期待视野”可作两种理解。

狭义上而言,指的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标准或者诗学传统,由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主题、形式、叙事角度等组成。

这是接受者在以往的阅读体验中所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

论英汉诗歌互译中的对应问题

论英汉诗歌互译中的对应问题

论英汉诗歌互译中的对应问题一直以来,我对中外诗歌、诗词都很感兴趣,不仅喜欢品位其中的韵律和节奏,而且热衷于揣摩字里行间的意趣和内涵。

诗歌往往有很高的境界,文字的运用既灵活洗练又独创新颖,一般都会通过对气氛、情节、人物、情绪等的刻画和描写来谈一些人生的重大问题,发人深省。

著名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将翻译思想浓缩为“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三似”(形似、意似、神似)、“三化”(深化、等化、浅化)、“三之”(知之、好之、乐之)。

而在诗歌翻译中,意境的有效传承则主要依赖于其音美、形美、意美的有效对应。

诗歌是音乐、意象、神韵的综合产物,所以,诗歌翻译在传达诗歌内容的同时,必须注意兼顾音形才能真正再现原诗的意境。

对于大学生来说,接触较多的是英文诗歌。

中外诗歌有其共通之处,又各有千秋,两种语言的互译关键就在于把握好其中的异与同——英诗常常直率深刻绵长,中诗通常委婉微妙洗练;中诗言简意赅,用的是文学的语言,英诗精确理性,用的是科学的语言。

本文就以若干英汉诗歌互译的译本为例,重点分析英汉诗歌互译中的“对应”问题。

一、音的对应音韵的审美价值在于它能给人带来一种听觉上的满足。

英文格律诗和中文旧体诗都有它们一套具体明确的音韵节奏模式;中文白话诗在音韵节奏方面没有严格的模式可言,但仍有规律可循,这一切都使得诗歌互译中音美成为可能,当然,这种“可能”不是绝对的,但是值得追求的。

(一)英汉诗歌音韵的比较与中国诗歌一样,英文诗歌也有其独特的音韵节奏。

(1)汉语的发音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分;英语的发音有重读和非重读音节之分。

(2)就韵而言,汉语里有尾韵、双声和叠韵等韵式;英语里也有尾韵(end rhyme)、头韵(alliteration)、元音韵(assonance)和辅音韵(consonance)等诸多韵式。

(3)就节奏而言,汉语借助于“平仄”的交互来表现声律的美;英诗按每行诗中“重-轻”或“轻-重”音步分布方式的不同构成抑扬格(Iambus)、扬抑格(Trochee)、扬抑抑格(Dactyl)、抑抑扬格(Anapaest)等节奏类型。

《诗经·蒹葭》英译之审美对比赏析

《诗经·蒹葭》英译之审美对比赏析

中坻


/ 葭 采 采 ,白露未 已 蒹

所 谓 伊 人 ,在 水 之 涣 。 / 洄 从 溯
/ Wa s
a
t he
o t
r iv e r

s
ba
k / ps U

s e a r
c
h

for

址 之 道 阻 且 右 。 溯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l 。
h im

l o n / Th e g
ils
f
a s

t ha t m a n
” ’
(他 们 讲 的
译文二
T he
s
m
ds
g
R e e ds
r o w
那 个 人 )展 示 了 抒 情 主 人 公 既 想 承 认 又 想 掩 盖 既 甜 蜜 又 羞 怯

r e e
g
re e n
/ ;F r o s
te
d de

w

dr op
a m
s
g le
a m
Th e
高 教 研 究


是 要 :《 经 蒹 葭 》 诗


首 感人 的 古 老 情 歌


情文 并茂 音韵 和 谐

、 、

多位 名 家 曾将 它 译 戍 英 语


本丈选
取 两 个有代 表性 的 英译 的

并试 图从 音 形




关 理 论 对它们进行对比 分析 认 为体现 原文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2019年文档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2019年文档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2019年文档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诗作为模仿的艺术,亚里士多德指出,“诗的特征便是在于用节奏、语言、音调来模仿”“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

他也谈到诗的起源,认为这是“出于模仿的本能,”同时,亚里士多德是用“音调感”“节奏感”来概述诗在表现上的特征。

诗歌的音调感,节奏感,主要是通过韵律表现。

英国十四行诗形式要求韵律节拍,严格押韵合辙,原本是由行吟诗人创造,以琵琶伴奏演唱.从意大利传入英国,在这块土地上茁壮成长,清芬竞吐,成为文坛的一颗奇葩。

体裁样式多种多样。

最为著名的是莎士比亚式以及斯宾塞体。

莎士比亚式:行: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韵:a b a b c d c d e f e f g g共有七个韵脚。

最后两句对仗。

如:Sonnet 18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ei/)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t/)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ei/) And summer's lease hath too short a date,(/t/)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ai:ns/)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md/)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ai:n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untrimm'd(/md/)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eid/)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ou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rest in hisshade,(/eid/)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ou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ei/)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ei/) 格律严谨,与欧洲鸣奏曲相似,短短的十四行诗中,完成对于时间,变化,美与永恒等主题的深刻思考过程。

认知翻译观下《蒹葭》四种英译文的比较

认知翻译观下《蒹葭》四种英译文的比较

论指导 , 从 译文的体验性 、 互动性 、 创造性、 语篇性 、 和谐性及译 文体现的现 实和认知“ 两个世界” 等方面进行 比较分 析, 进而探 讨认 知 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 : 认知翻译 ; 《 蒹葭》; 源文本 ; 目标语
中图分类号 : H 0 5 9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8 5 0 5 ( 2 0 1 4 ) 0 4— 0 1 0 2— 4 0
m o a n g t h e m a r e c h o s e n i n t h i s p a p e r .Ac c o r d i n g t o c o g n i t i v e t r a n s l a t o l o g y,a c o mp a r i s o n f r o m t h e a s ec p t s o f e x er p ie n c e ,i n t e r a c t i v i t y,
Vo 1 . 3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J o u na r l o f X i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S o c i M S c i e n c e s )
A C o mp a r i s o n o f F o u r E n g l i s h Ve r s i o n s o f J i a n j i a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Co g n i t i v e Tr a n s l a t o l o g y

和认知世界 。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六方面 : 翻译具 有体验性、 翻译具有互动性、 翻译 具有一定 的创造 性、 翻译 的语篇 性 、 翻译 的 和谐 性及 翻译 的 “ 两个 世 界” 。翻译 活动 是 人 类 重 要 的语 言 交 际 活 动 , 同 时又是 人 的一种 认 知 活 动 。从认 知 的角 度 、 运 用 认 知语 言学 的研究 方 法来 研 究 翻 译 , 将 会 给 翻译 研 究 及实践带来全新 的启迪 。

三种翻译策略下的《诗经》英译本之比较

三种翻译策略下的《诗经》英译本之比较

三种翻译策略下的《诗经》英译本之比较《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中西学者对《诗经》的翻译由来已久。

早在1733年左右,法国的Lacharme 神父将其全本译成拉丁语;19世纪以后,各种文字各种版本的《诗经》在世界各国相继问世,全译本有之,选译本亦有之。

本文选取了理雅各的译本(The She King,1893),韦利的译本(The Book of Songs,1937),和庞德的译本(Shih-Ching:The Classic Anthology Defined by Confucius,1976)为比照对象,一是由于三种译本使用了截然不同的三类翻译策略,可比性强。

按照汪榕培先生的说法,理雅各的译本可以称之为“学者型翻译”;韦利的译本为“半形似型无韵体”;庞德的翻译为“神似型自由体”。

二是因为三个译本及译者在西方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理雅各的译本是第一个《诗经》的英译全本,也是学者型翻译中的典范。

韦利作为影响深远的汉学大家,其汉典翻译被多人奉为经典。

庞德是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领导者,是英美20世纪文坛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二、翻译策略1/ 8(一)理雅各——学者型翻译理雅各对《诗经》的翻译被称为“学者型翻译”,亦或“学术性翻译”。

“他的这部译诗达千页之多,除了原文和译文以外,还有详尽的注释和评论,长达182页的绪言和长达137页的索引……他几乎逐字逐句地对原文进行注释和评论,并附有主题索引、专有名词索引和汉字索引,便于读者理解这些中国诗歌的精神实质。

”在译本的序言中,理雅各写道,“希望这部著作能被称职的学者们视为原诗的可靠译本。

”可见译本的目的在于学术研究,对象为专家学者。

如此便不难理解他所采用的“学者型翻译策略”了。

理雅各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华,初时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传教。

他精研中国文化,也是为了“了解你的敌人”,终究还是与基督教有关。

理雅各意图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也正是因此,他在翻译中十分重视汉、宋两代的经学研究成果,即汉代的《毛诗》、《邓笺》和宋代朱熹的《诗经传集》。

模糊语翻译在《蒹葭》两英译本中的比较

模糊语翻译在《蒹葭》两英译本中的比较
语言文字 ■
模糊 语翻译在《 蒹葭》 两英译本 中的比较
吴 海 霞
( 河海 大学外 国语 学院
中 图分 类 号 : 0 9 H 5 文献标识码: A
江苏 ・ 南京
209 ) 10 8
文章 编 号 :6 2 7 9 ( 0 9)1 2 3 0 17 — 8 420 2 —5 - 1
摘 要 《 蒹葭》 以其 优美明快的音韵 , 脍炙人 口的诗 句, 成为 诗 经翻译的热点, 译者 的宠儿。原诗 中的模糊语言更是要求译者在 翻译 时把握 中国文化 , 深刻 了解原诗 意境。本文 旨 比较来 自 同 在 不 文化背景的两名译者 的《 蒹葭》 译本中的模糊语翻译, 赏其优美的 欣 译文 同时, 探出中西思维差异乃是模 糊语翻译 的一大原 因。 关键词 模糊语翻译 《 蒹葭》 理雅各 许渊冲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 自中西方文化交流之始就是 被关注的焦点 。 其中《 蒹葭 》 以其脍炙人 口的诗篇, 成为译者的宠儿, 各种译文不断涌现。《 蒹葭 》 中的模糊语在翻译时又是译者需 考量 和揣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谈及语言的模糊性 , 自系统科学家札德 ( L AZd h 【 出“ . s) e ‘ 喂 模糊 ” 这个概念 , 模糊语言也是 自然科学中另一重 要方面。根据 C an l的分类 , hn e J g 模糊语 言有两种 。 一是语言表达 的 意思本身就是模糊的 ; 另一种是作 者有意不把所指表明 。因此 , 在 翻译中处理模糊语言现象需注意两种情况 : 一是原作语言本身是模 糊 的, 译文可以照原文一样 处理为模 糊语 言 ; 另一种则是原 文并不 模糊 , 可由于跨文化障碍, 翻译时若不作任何处理 , 就有可能导致读 者费解或误解[ 3 1 糊语 翻译建立在透彻 理解原文 , 。模 创造性地将原 文语言的模糊意味用适 当的 目的语表 达出来的基础之上 。本文将 介绍 两个具 有代表 性 的《 蒹葭 》 荚译 本 , J e Lg 的 T e h 及 a se m g o h i S Kn ( 8 1 另一个则是许渊冲 的 B o P e y 9 3 通 过比较 i 17 ) g ok f o ( 9 , o t 1 r 两译本 中的模糊语翻译折射出中西方 思维差异造成对模糊语 言理

《诗经》英译本的比较

《诗经》英译本的比较

《诗经》英译本的比较《诗经》英译本的比较《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集,英译本版本众多,且各具特色。

本文将比较其中影响力较大的理雅各译本和许渊冲译本。

两位译者都是顶尖的翻译大家,但因两位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份、经历等都不尽相同,且由于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两个译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理雅各是完整翻译《诗经》的第一人,强调忠实原文,翻译更偏向直译。

其译本通常不仅包括原诗及其翻译,还增加了详尽的解释和评注,因此译本较长。

而许渊冲的译本践行了自己提出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

许渊冲认为翻译最重要的是要尽可能保持原作的美,为了不损害《诗经》的简洁之美,译文没有过多的注释。

例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理译:And no one knows our sadness.At first, when we set out,The willows were fresh and green;Now, when we shall be returing,The snow will be falling in clouds.许译:When I left here,Willows shed tear.I come back now,Snow bends the bough.解析:两种译本通过不同的诗歌形式,都保留了原诗的意义。

理雅各的译本提供了大量详细注释和评论,读起来更像散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而许渊冲的译本通过运用韵律,在保留原诗美学的同时,韵脚工整,格律严格。

原诗结构一致,讲究押韵。

理雅各严格遵守原诗的句子结构和顺序,但没有押韵,读起来更像是富有乐感散文。

许渊冲煞费苦心来保留原诗音韵美,译文韵律格式采用:AABBCC,每行四个音节,双行押韵,且语言力求简短。

例2、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理译:There he is gathering the dolichos! Is like three seasons!A day without seeing him There he is gathering the mugwort!Is like three months! A day without seeing himThere he is gathering the oxtail-southerwood! Is like three years!A day without seeing him许译:One Day when I See Her Not When her I do not see, To gather vine goes she One day seems long as seasons three.When her I do not see, To gather herbs goes she.One day seems longer than months three. When her I do not see,To gather reed goes she. One day seems longer than years three.解析:该诗用重调叠咏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相爱青年男女彼此思念的心情。

汉英诗歌韵律的对比

汉英诗歌韵律的对比

第21卷第6期衡水学院学报Vol. 21, No.6汉英诗歌韵律的对比吕汝茵(石家庄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5)摘要:韵律构成了诗歌的音乐美。

汉英诗歌的韵律特征主要表现在:汉诗长于音韵,而英诗长于节奏;汉语是声调语言,易韵,而英语是重音语言,难韵,但各自都以其特有的优势和风格展现着诗歌的音乐美。

汉英诗歌在韵律上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在语言结构、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揭示其背后的逻辑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汉英诗歌和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关键词:诗歌;韵律;音韵;节奏;汉语;英语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9.06.020作者简介:吕汝茵(1985-),女,河北石家庄人,讲师。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院校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SQ192042)中图分类号:H0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9)06-0123-06 收稿日期:2019-06-10诗歌是最高级、最具艺术表现力的文学形式,诗歌的艺术魅力源于其典型的审美特征,即韵律美。

韵律(metrics)由节奏(rhythm)、音韵(rhyme)和韵式(poetic line)构成。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诸多因素的不同,其诗歌在韵律形成和表现上有着较大的差异。

汉诗利用汉字一字一音节的特点,借平仄的交错,构成了鲜明的节奏,在音响上获得了对立统一的抑扬之美;英诗则利用英语双音节词、多音节词的特点,借轻重音节的排列,构成了鲜明的节奏,在音响上也同样获得了对立统一的抑扬之美。

由于汉字“辅音+元音”的构成特点,音韵主要体现在押尾韵上,获得了前呼后应的回环之美;由于英语单词“辅音+元音+辅音”的构成特点,音韵主要体现在头韵上,获得了和谐美妙的音乐之美。

可以说,在节奏和音韵两个方面,汉英诗歌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产生了听觉审美满足(aesthetic satisfaction)。

为了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把握汉英诗歌的韵律特征,本文拟从历史文化传统、语言构成特点以及美学角度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期对汉英诗歌理论和实践研究有所裨益。

论诗歌音韵与情感表达

论诗歌音韵与情感表达

论诗歌音韵与情感表达
沈国辉
【期刊名称】《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诗歌音韵与情感表达的关系非常密切。

应根据音韵特性有所取舍以更好
地表达诗情。

音韵涉及声、韵、调三个部分,影响情感表达的主要因素是韵和调:1、洪音与细音适宜表达不同类型的情感;2、诗韵关键字的对诗的情调影响很深;3、一韵到底与换韵对于全诗情感抒发有不同影响;4、平声韵、仄声韵各有其适合的情感表达。

【总页数】1页(PF0004-F0004)
【作者】沈国辉
【作者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52
【相关文献】
1.高考诗歌鉴赏应体现对古诗音韵审美特征的考察r——以近十年全国高考试卷诗歌鉴赏试题为例 [J], 陈原
2.生命的律动:藏族汉语诗歌的协畅化音韵追求——以新时期以来的诗歌为例 [J], 卓玛;
3.读出诗歌的音韵美--浅谈古典诗歌的诵读教学 [J], 刘静
4.探析诗歌中的音韵节奏美——以英汉诗歌为例 [J], 刘愫雯
5.英汉诗歌音韵比较研究——以《诗经·蒹葭》不同英译本对汉诗音韵处理的对比为例 [J], 斯笑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诗歌音韵比较研究——以《诗经·蒹葭》不同英译本对汉诗音韵处理的对比为例————————————————————————————————作者:————————————————————————————————日期:英汉诗歌音韵比较研究——以《诗经·蒹葭》不同英译本对汉诗音韵处理的对比为例-汉语言文学英汉诗歌音韵比较研究——以《诗经·蒹葭》不同英译本对汉诗音韵处理的对比为例斯笑彩摘要:英汉诗歌在措辞、意境及修辞上都有着各自的语言特色,有同有异。

其中,音韵在体现诗歌的音乐美上起到极大的作用,它在英汉诗歌中的运用也不尽相同。

研究英汉诗歌音韵的异同点,可以有助于提高对英汉语言和其诗歌特点的掌握,并进一步促进英汉诗歌翻译过程中“音美”和“形美”的一致。

关键词:英汉诗歌音韵比较诗歌翻译英汉语言中的音韵虽有类似,却大有不同。

“音韵”在汉语中指和谐的声调、韵律,汉字发音的声调和音律或诗文的音节起伏转折和谐。

汉语诗歌通常会运用押韵、双声、叠韵和声调变换等手法来体现音韵美。

在英语诗歌中,音韵的表现方式则更加多样化,包括头韵和尾韵、全韵和半韵、雄韵和雌韵以及抑扬格的变化等。

本文选取了极具中国诗歌音韵特色的《诗经·蒹葭》篇,从其不同英译本对原诗的音韵处理角度入手,比较汉英诗歌文本的音韵特色,以期为促进诗歌翻译中“音美”和“形美”的实现提供借鉴。

一、汉语双声和英语头韵“双声”指的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同,例如:“玲珑”“辗转”“淋漓”等,这样的词语也叫双声辞(词)。

双声辞(词)的构成有两大标准,即两个字的辅音字母(声母)必须相同,且语义上两个字不能拆开理解和使用,如“踌躇”中的“踌”和“躇”各自都不包含“踌躇”义。

汉语诗歌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白居易的诗句“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其中“寥落”和“流离”都是双声辞(词),且在上下句中均处于同一位置,对仗工整。

双声词的应用使诗歌更富音韵美,读起来别有韵味。

英语中的“头韵”(alliteration)与汉语中的“双声”颇有类似之处,但也略有区别。

“头韵”是英国诗歌韵律的开始,是基础格律,最古老的英国诗歌通常都是用头韵写成的,中世纪时格外兴盛。

如果两个音节中第一个辅音是相同的,那么两个音节便构成了头韵;在重读音节中以元音开始的都构成头韵,但是辅音群“st-,sp-,sc-”等被看成是不同的音,相互不构成头韵(陆晓燕,2010)。

英语诗歌中头韵随处可见,如英国诗人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古舟子咏》中写到:(1)Thefairbreeze blew,thewhitefoamflew,the furrow followed free;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at silent sea.(惠风吹拂,白浪飞溅,船儿轻快地破浪向前;我们是这里的第一批来客,闯进这一片沉寂的海面)。

此处的“breeze blew”“foam flow”“furrow followed free”和“silent sea”都很好地运用了“b-,f-,s-”的头韵,生动地描写出船儿在海上轻快航行的景象。

在《蒹葭》一诗中,整篇唯一一处双声词便是“蒹葭”二字。

蒹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或芦苇。

在翻译过程中大多数版本均将其译为“the reed”或“reeds”,只有詹姆斯·理雅各(James Legge)用了“reeds and rushes”。

从音韵上看,前者的译法中“蒹葭”二字的双声特点已完全在语言的转化过程中省略,只有理雅各的翻译较好地展现了原诗的音韵特点。

这也反映出汉字这种组合发声的特点极难用英语的头韵法译出,往往是一个英文单词就可表达,而英语中头韵总是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才能构成。

二、汉语韵脚与英语尾韵诗歌创作中,常常在某些句子的末尾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更加和谐优美,这种手法被称为押韵,也叫压韵或叶韵。

这些使用了同韵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韵脚的使用让诗歌在朗诵时更加铿锵有力、和谐优美或气势磅礴,这在古代诗歌中尤为常见。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每一句的末尾一词都押的是“an”这一韵母,且一韵到底。

汉语其他诗歌中也常有偶句押韵,或第一、二、四句押韵等情况。

英语虽然只有26个字母和48个音标,但因为英语单词有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其单词的押韵方式也因此而丰富多样。

严格意义上说,英语中的“押韵”其实指的是“全韵”,也就是押不同辅音后面出现的元音或元音和辅音的组合,而末尾只押辅音的方式称为“半韵”,这在汉诗中是没有的,因为汉诗不用声母押韵,如英国著名诗人济慈的《希腊古瓮颂》一诗开头写到:(2)Thou still unravishacute;d bride of quietness,Thou foster-child of silence and slow time,Sylvan historian,who canst thus express,A flowery tale more sweetly than our rhyme.(你委身“寂静”的、完美的处子,受过了“沉默”和“悠久”的抚育。

呵,田园的史家,你竟能铺叙一个如花的故事,比诗还瑰丽。

)”其中“quietness”和“express”押“s-”的半韵,而“time”和“rhyme”虽然单词字母形式不一样,但仍然押的是“aim”的全韵。

此外,英语诗歌的尾韵还有雄韵和雌韵之分,即单音节单词的重复称为雄韵,双音节单词的重复称为雌韵。

以这种方式看汉语诗歌的韵脚,通常意义上都是雄韵,因为汉字只是一个音节的押韵。

(3)《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第一小节押“ang”韵,如“苍”“霜”“方”“长”和“央”,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都是押“i”韵,如“凄”“晞”“跻”“坻”“已”“涘”和“沚”。

第一小节是一韵到底,第二小节是一、三、四句押韵,第三小节是一、二、四句押韵。

在詹姆斯·理雅各(Janes Legge)的英译本中,没有做到尾韵,因为他更注重于对原诗意思的表达,故其译本有失音韵美。

再看许渊冲译本:Green,green the reed,Dew and frost gleam. Where’s she I need?Beyond the stream.Upstream I go,the way is long.Downstream I go,she’s among.// White,white the reed,Dew not yet dried.Where’s she I need?On the other side.Upstream I go,Hard is the way.Downstream I go,She’s far away.// Bright,bright the reed,Dew and frost blend.Where’s she I need?At river’s end.Upstream I go,The way does wind.Downstream I go,She’s far behind.音韵美非常之强烈,原诗韵脚规律为“AABA BABA”,许渊冲译本处理为“ABAB CDCD”,除了“long”和“among”以及“wind”和“behind”用的是半韵,其他押的都是全韵,这也体现出这位翻译大家的“三美”主张,即“意美”“音美”和“形美”。

只从音韵美的角度评判,许渊冲的版本无疑大胜。

汪榕培译本中也使用了韵律,与许渊冲不同的是,他的译文形式上更加自由松散(李锐、赵敏,2012)。

另外,笔者还发现有“仿叶芝风”的译本,虽不像许渊冲译本那样严格押韵,但每一句也都有相似的元音或辅音结尾。

可见,在诗歌翻译中,汉语韵脚与英语尾韵的转化还是能够实现的,音韵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三、汉语声调和英语轻重音汉语有一个英语所没有的语言特点,即现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分别为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和去声(四声)。

另外,还有一种在汉语拼音中不标声调的“轻声”。

古代诗歌常用“平仄”来说明诗歌的声调,中古汉语的四种声调为“平、上、去、入”。

入声在语言演变中已不复存在,平声演变成了现在的阴平和阳平,上声一部分变为去声而一部分仍是上声,去声保持不变。

平声字是高调、扬调,仄声字是低调、抑调,汉语诗歌通过声调的高低相间表现得抑扬顿挫,使诗句产生音乐美,变得更加优美(唐希,2002)。

《蒹葭》一诗的平仄规律呈现如下:平平平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

从中可以看出,第一、二节的声调变化几乎是一致的,除了一个地方有所不同,韵脚处完全一致。

第三小节开始,韵脚处由原先的平声全变成了仄声,给人一种谐和转变的过渡感。

英语中类似这种平仄变化的方式是以轻重音的改变来体现诗歌的节奏。

在英语诗歌中,轻音和重音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出现的,这种重读与非重读的特殊性组合就叫作“音步”。

一个音步的音节数量不能少于两个,也能多于三个音节,而且其中只有一个必须重读。

如果一个音步中有两个音节,前者为轻,后者为重,则这种音步叫抑扬格(Iambus),比较典型的代表作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第十八首。

此外,音步种类还有扬抑格(一重一轻)、抑抑扬格(两轻一重)、扬抑抑格(一重两轻)等。

根据一首英诗组成的音步数量,每一诗行有一个音步称“单音步”(monometer);每一诗行有两个音步称“双音步”(dimeter);含有三个音步称“三音步”(trimeter);此外还有四音步(tetrameter)、五音步(pentameter)、六音步(hexameter)、七音步(heptameter)和八音步(octameter)。

相对来说,许渊冲译本比较富有节奏感,但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某一类音步或抑扬格,杨宪益、戴乃迭以及理雅各等人的英译本则是无法进行音步划分,尤其是理雅各译本,趋向于自由体诗。

四、结语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曾说,“Poem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诗是翻译中丢失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