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

合集下载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修订条文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修订条文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90180-93(2002 年版)1、修订原则1、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 号)的精神,实事求是、科学修订。

2、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统筹兼顾、优化配置的指导思想,充分结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有效落实有关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和技术措施,与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指南》有效衔接,保证标准实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主要修订内容增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涉及对城市排水防涝有利的做法、设施等技术措施,主要将涉及现行规范的第1章“总则”、第7章“绿地”、第8章“道路”、和第9 章“竖向”。

第 1 章“总则”现有条文 1.0.5 条(共包括八款 1.0.5.1-1.0.5.8)中修改1.0.5.3 款,增加1.0.5.3a 款;第7 章“绿地”增加两个条文,7.0.6 、7.0.7 ;第8 章“道路”增加一个条文8.0.7 ;第9 章“竖向”删除第9.0.4 条,在现有条文“9.0.2 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共包括六款9.021-9.026 )”中,增加两款9.027、9.0.2.8 。

3、具体修改条款1 总则本章建议修改第1.0.5.3条文,并增加一个条文,即:1.0.5.3 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气候条件、民族习俗、传统风貌等地方特征条件;1.0.5.3a 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满足内涝灾害防治、面源污染控制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的要求;【条文说明】为提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居住区规划应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地、坑塘、沟渠,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同时控制面源污染,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落实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备考干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逐条解读

备考干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逐条解读

备考干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逐条解读导读《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发布的国家标准。

标准旨在适应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以高标准支撑和引导我国城市建设、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

2018年7月10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发布,标准于2018年12月1日起实施。

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用地与建筑;5.配套设施;6.道路;7.居住环境。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是:1.适用范围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扩展至城市规划的编制以及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2.调整居住区分级控制方式与规模,统筹、整合、细化了居住区用地与建筑相关控制指标;优化了配套设施和公共绿地的控制指标和设置规定。

3.与现行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建设标准进行对接与协调;删除了工程管线综合及竖向设计的有关技术内容;简化了术语概念。

《标准》全文逐条解析1总则1.0.1 为确保居住生活环境宜居适度,科学合理、经济有效地利用土地和空间,保障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质量,规范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制定本标准。

1.0.1 本条是制定本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城市居住区(小区)的实践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1964年原国家经委和1980年原国家建委,先后颁布有关城市规划的文件,对城市居住区规划的部分定额指标作了规定。

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以下简称93版《规范》)是我国颁布实施最早,也是使用普及率最高的城市规划标准之一;是在吸取国外经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建城市居住区规划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为规范我国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00年,伴随着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的深化,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居民居住水平的提高以及住宅市场化变革,对93版《规范》进行了局部修订,形成了2002年版《规范》。

2013年,为配合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请组织开展城市排水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函》(建标标函2013[46]号)要求,2002年版《规范》针对低影响开发再次进行了局部修订,主要对地下空间使用、绿地与绿化、道路、竖向等技术内容进行了局部增补和修改,形成了2016年版《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共12页文档

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共12页文档

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居住区规划在平面布局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做出第三度空间的规划布置,以充分利用和塑造地形,并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场地等相互结合,达到功能合理、技术可行、造价经济和环境宜人的环境要求。

一、竖向设计内容与要求竖向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设计地面形式、组织地面排水;确定道路、建筑、场地及其它设施的标高、位置以及土石方工程量计算等。

1、设计地面根据功能使用要求、工程技术要求和空间环境组织要求,对基地自然地形加以利用、改造,即为设计地面。

设计地面按其整平连接形式可分为三种:平坡式,台阶式,混合式。

(1)平坡式将地面平整成一个或多个坡度和坡向的连续的整平面,其坡度和标高都较各缓,没有剧烈的变化。

一般适用于自然地形较平坦的基地,其自然坡度一般小于3%。

对建筑密度较大、地下管线复杂的地段尤为实用。

(2)台阶式标高差较大的地块相互连接形成台阶式整平面,相互交通以梯级和坡道联系。

这种台阶式设计地面适用于自然地形坡度较大的基地,其自然地形坡度大于3%。

建筑密度较小,管网线路较简单的地段尤为适用。

(3)混合式即平坡式和台阶式混合使用。

如根据地形和使用要求,将基地划分为数个地块,每个地块用平坡式平整场地,而地块间连接成台阶。

或重点在局部彩一种整平方式,其余用另一种方式等等。

设计地面形式的主要考虑因素是:基地自然地形坡度、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及建筑间的关系、基地面积大小及土石方工程量的大小。

此外,还需考虑地质条件(如土质类型等)、施工方法、工程投资等,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

2、设计标高合理确定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场地的标高及位置是设计标高的主要内容。

(1)主要考虑因素与要求A 防洪、排水。

设计标高要使雨水顺利排除,基地不被水淹,建筑不被水倒灌,山地需注意防洪排洪问题,近水域的基地设计标高应高出设计洪水位0.5米以上。

B 地下水位、地质条件。

避免在地下水位很高的地段挖方,地下水位低的地段,因下部土层比上部土层的地耐力大,可考虑挖方,挖方后可获较高地耐力,并可减少基础埋设深度和基础断面尺寸。

浅谈居住区规划中的竖向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区规划中的竖向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区规划中的竖向规划设计『摘要』居住区竖向设计属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内容。

本文阐述了竖向规划与平面布置、空间环境、管线规划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在竖向设计中用地与建筑、地面排水、道路交通、土石方与防护工程、景观环境等关系的处理。

还有充分合理地利用地下复合空间,节约土地,节省工程投资和改善人居环境,建造有鲜明特色的居住区景观等问题。

『关键词』居住区竖向设计景观环境地下复合空间1.居住区竖向设计的内容及重要性居住区竖向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结合居住区的周边环境及自身规划要求,对整个场地进行分析,确定地形的利用和改造,确定建构筑物、道路场地的控制高程和地面排水及绿化景观等内容的规划。

竖向规划设计对居住区而言,就是要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平衡土石方及减少防护工程量,并且要满足工程管线的敷设条件和各种场地坡度,防止洪、涝和水土流失。

其对外联系道路标高与城市道路标高要妥善衔接,并做出有利于建筑物的布置和空间环境设计的条件。

1.1竖向规划与平面布置、空间环境居住区竖向规划与平面布置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合理的竖向规划,能防治水土流失,通过减少土方工程量来降低工程投资,并且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的居住区规划,十分重视空间环境设计,为了创造良好的居住空间,需要用三维空间的概念指导规划设计,就是要从平面和竖向的双重角度综合考虑规划问题。

如果我们只注意建筑物的平面关系,而忽略竖向概念,忽略对管网综合及绿化的考虑,那么这个规划就容易产生空间上的平淡无味,并且埋下许多内在的矛盾,而影响规划的实现。

因而,我们需要通过详实的调查研究,反复比较调整,从实际出发,尽量尊重场地的地形条件,努力保持原有场地的景观特色,作好高程上的完美安排。

使用地适宜于建构筑物布置、管线敷设、排水防洪等需求,从而作出经济、科学、适用的居住区规划方案。

同理,对地势起伏变化较大的居住区合理进行竖向设计,我们可以设计出有鲜明特色的居住区空间景观环境:在一个住宅区内,环境设计往往需要建筑,广场,交通道路,绿化,水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竖向规划方式,安排好不同高程上的建筑出入口,行人和车行道路,停车库,休闲广场,绿化等。

GB50180-9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年版)

GB50180-9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年版)
表1.0.3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1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一_ -一一一
户數(户)
10000-16000
3000—5000|
300〜1000
人口(人)
30000-50000
10000〜15000
1000^3000
1.0.3a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組团、居住 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前 言
根据建设部建标[1998]94号文件《关于印发“一九九八 年工程建设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要求,对现行国家标 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进行局部修订。
本次规范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凡个方面:增补老年人设施和停 车场(库)的内容;对分级控制规模、指标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 的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进一步调整完善住宅日照间距的有 关规定;与相关规范或标准协调,加强了措辞的严谨性。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规范参编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技 术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员:涂英时、吴晟、刘燕辉、杨振华、赵文凯、 张播。
其他参加工作人员:刘国园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
'建标[1993]542 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 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 冇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 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 - 93为强 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执行。
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 - 93(2002 年版)局部修订的条文,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同时废止。
局部修订的条文及具体内容,将刊登在我部有关网站和近期 岀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9竖向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9竖向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
9竖向
9.0.1居住区的竖向规划,应包括地形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和地面排水规划等内容。

9.0.2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9.0.2.1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
9.0.2.2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应符合表9.0.1规定;
9.0.2.3满足排水管线的埋设要求;
9.0.2.4避免土壤受冲刷;
9.0.2.5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
9.0.2.6对外联系道路的高程应与城市道路标高相衔接。

9.0.3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居住区地面连接形式宜选用台地式,台地之间应用挡土墙或护坡连接。

9.0.4居住区内地面水的排水系统,应根据地形特点设计。

在山区和丘陵地区还必须考虑排洪要求。

地面水排水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
9.0.4.1居住区内应采用暗沟(管)排除地面水;
9.0.4.2在埋设地下暗沟(管)极不经济的陡坎、岩石地段,或在山坡冲刷严重,管沟易堵塞的地段,可采用明沟排水。

居住区竖向与道路

居住区竖向与道路
24
7
8
9
5、人车分流
• 人车分流可为行人提供舒适环境 ,减少 步行距离。
• 主要步道可结合景观轴线及绿化廊道设 置。
• 小区入口人车可分流 、合流。
10
11
12
13

15
二、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的内容
• 1 、 制定利用与改造地形的方案,合理利用地形, 满足各项建设用地的使用要求(前期) 。
• 2 、 确定道路控制点的坐标、标高 , 以及道路的 坡度、 曲线半径等;
• 3 、 确定建筑的定位、正负零标高及室外地坪的 规划控制标高、室外排水方向。
• 4 、 结合建筑物布置、道路交通、工程管线敷设 , 设计居住区内其他用地的标高与坡度;
• 5 、 确定挡土墙、护坡等室外防护工程的类型、位 置。
• 组团级道路: 一般人车混行 ,路面宽度为3~5m , 为满足地下管线的埋设要求, 其两侧建筑控制线宽度非采暖区不小于8m , 采暖区则不小于10m 。
• 宅间小路: 考虑机动车辆低速缓行的最小通行宽度要求 , 以及行人步行的舒 适性,一般为2 . 5~3m。
4
3 、居住区 、小区入口及道路技术要求

车行入口一般宜放在次要道路及支路上。
• 离主要路口距离大于70米(弧线路沿切点以外)
• 人行人口与车行入口可分开设置或合并设置 , 各有利弊。

道路线形要考虑通车速度 ,转弯半径不宜过小
(大于20~50米) ,路口半径不小于6米
• 尽端道路长度不超过120米 ,在末端、中部结 合停车场地设回车场。
• 居住区道路各构成部分的最小宽度如下。 • (l) 机动车车行道单车道宽3~3.5m ,双车道宽6~6.5m。 • (2) 自行车单车道宽1.5m ,双车道宽2.5m。 • (3) 人行道设于车行道的一侧或两侧 ,布置单排行道树的人行道最小宽度为

建筑法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建筑法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居住区用地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 的平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的规定。
13
表3.0.2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用地构成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1.住宅用地(R01) 50~60 2.公建用地(R02) 15~25 3.道路用地(R03) 10~18 4.公共绿地(R04) 7.5~18
居住区用地(R) 100
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
的边缘指路面边线。当小区路设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
便道边线。
51
9、竖向
、居住区的竖向规划,应包括地形 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和 地面排水规划等内容。
52
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原则
、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 、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居住区地面连接
40
绿地面积计算起止界示意 41
绿化植物种植最低土层厚度
42
树木与建筑物、构筑物外缘最小距离
43
8、居住区内道路分级
8.0.2 、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 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路宽度,应符合下 列规定: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小区路: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 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供热管线 的无不宜小于10m; 、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 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8m; 、宅间小路: 路面宽不宜小于m;
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 构; 、无电梯住宅不应超过六层。在地形起 伏较大的地区,当住宅分层入口时, 可按进入住宅后的单程上或下的层数 计算。
31
6、公共服务设施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 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 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 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设施。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2016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Code for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Planning&Design (2016年版)1993-07-16发布 1994-0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修订说明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请组织开展城市排水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函》(建标标函2013 [46]号)的要求,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2年版)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增补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对地下空间使用、绿地与绿化设计、道路设计、竖向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进一步完善道路规划和停车场库配置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表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1 总则【条文说明】1.0.5 本条是编制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一、居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从全局出发考虑居住区具体的规划设计。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坚持《城市规划法》提出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三、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在一定的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对其各种规划要素的考虑和确定,如日照标准、房屋间距、密度、建筑布局、道路、绿化和空间环境设计及其组成有机整体等,均与所在城市的特点、所处建筑气候分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现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利用和强化已有特点和条件,为整体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创造条件。

四、城市居民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居住区内度过,因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研究居民的行为轨迹与活动要求,综合考虑居民对物质与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及确保居民安全的防灾、避灾措施等,以便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浅议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

浅议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
地形。
取 何 种 方 式 排 除 ,都 要 借 助 道 路 来 实
一 O■ ¨戈 一计 N n● 设 几 I 一 _ 】 一 ‘ ■
道 Z H O 路 U 纵 坡 及- 长 ■ r. 11 ■ _坡 - _ J
现 。道 路 交 通 的竖 向设计 体 现 在 道路 标
高 场 地 标 高 的 措 施 , 填 方 过 大 , 只 若 则 考 虑 抬 高 居 住 区入 口处 标 高 , 计 局 部 设 道 路 的反 坡 排 水 , 者 用 排 水 泵 站 排 除 或 内部 雨 水 。 具 体 采 用 哪 一 种 , 通 过 经 应 济 技 术 比较 确 定 。 2 与市 政 管 线埋 深 的 协调 )
成 本 , 易 打 造 居 住 区 的层 次 感 , 成 又 形
错 落 有致 的 景观 效 果 。 2) 势 造
效 的排 水 , 两者 是相 辅 相 成 的 。
道 路 是 居住 区 的 骨 架 , 雨水 无 论 采
竖向设计前 , 对于 场地 四周 敷 设 的 市 政 管 线 要 做 到 足 够 的 了解 , 种 工 程 各 管 线 的埋 深 、 管道 节 点 的 标 高 等 等 。 如
麻烦 。 如何 实 现 土 方 的平 衡 或者 尽 量减
少土 方 的开挖 , 竖 向设计 的技术 难点 。 是 在 进 行 居 住 区场 地 的 竖 向 设 计 时 ,
般 情 况 下 , 住 区 场 地标 高 要 高 居
于 市 政 道 路标 高 O2 .m。这 种 高 于 市 政
协 调 的 目的 , 更要 能够 结合 生 态 设 计 的 理 念 在 经 济 合 理 的 前 提 下 组织 出愉 悦
行 居 住 区 的竖 向设 计 时 , 结 合 居 住 区 应

2021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版

2021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16年版)欧阳光明(2021.03.07)368791总则2术语、代号3用地与建筑4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5住宅6公共服务设施7绿地8道路9竖向10管线综合11综合技术经济指标附录A附图及附表附录B 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附录A 附图及附表总则1总则1.0.1 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1.0.3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的规定。

1.0.3a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1.0.4 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1.0.5.3 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气候特点与环境条件;1.0.5.3a 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充分利用河湖水域,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1.0.5.4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1.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1.0.5.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1.0.5.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1.0.5.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1.0.6 居住区规划设计除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方案》GB50180_93[2016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方案》GB50180_93[2016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36879 50180-93(2016 年版)目录1 总则2 术语、代号3 用地与建筑4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5 住宅6 公共服务设施7 绿地8 道路9 竖向10 管线综合11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附录A 附图及附表附录B 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附录A 附图及附表1 总则1总则1.0.1 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1.0.3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 1.0.3 的规定。

1.0.4a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 小区- 组团、居住区- 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1.0.5 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1.0.6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1.0.5.3 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气候特点与环境条件;1.0.5.3a 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充分利用河湖水域,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1.0.5.4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1.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1.0.5.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1.0.5.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1.0.5.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1.0.7 居住区规划设计除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浅析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

浅析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

浅析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摘要:就目前来说,居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对小区服务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住宅小区的环境建设是小区服务的一部分,良好的小区环境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而住宅小区的前期规划设计是十分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因为后期如果发现设计不合理,很难返工或是要造成特别大的时间和经济的损失,也会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

关键词: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1引言居住区的竖向设计主要内容是结合居住区的周边环境,针对居住区自身的规划要求,对整个规划区域统筹规划,以现状地形为基础,确定建构筑物结构形态,道路分布,地面排水及绿化景观等整个居住区的规划。

居住区的竖向规划设计,就是要因地而异,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对环境的改造,平衡土石,减少防护工程,还要满足各类管线的铺设,保证水土,具有泄水能力等特点。

确定居住区的标高,妥善衔接各个部分的标高,如外联系的道路的标高与城市道路标高,并做出合理的建筑物排布和空间利用。

2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主要内容及规划设计原则2.1规划设计内容(1)对小区的地形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利用,尽可能减少土方量的使用,各个建设指标都应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建筑效果。

(2)在实际规划设计过程中,不仅要避免各种不合理状况的存在,如管道和管道之间的交叉或线路与管道之间的冲突等多种情况都应进行充分考虑,尽量保证各种设施之间的统一和协调性。

(3)须确保整个小区排水畅通无阻,这就要求一定要对排水设施和方式进行最为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从而为小区的住户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4)土石工程和土方工程之间的平衡问题也应重点关注,避免在工程建设后期出现土石不够用现象的发生,如果后期需要增加运送土石,那么势必会增加一定的运送成本。

2.2规划设计原则(1)合理利用地形。

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合理利用地形、地貌的特点,依据标高与地形特征,规划各类设施,使居住区设计有层次感,并且应注意设计标高与自然地形应相符,尽量减少土方量,减少工程量。

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

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

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详细规划阶段竖向规划的方法,一般有设计等高线法、高程箭头法和纵横断面法。

1、设计等高线法以居住区为例,根据规划结构,在己确定的干道网中确定居住小区内的道路线路,定出这些道路的红线。

对每一条道路作纵断面设计,以己确定的城市干道的交叉口的标高及变坡点的标高,定出支路与干道交叉点的设计标高,从而求出每一条路的中心线设计标高。

以道路的横断面,求出红线的设计标高。

居住小区内部的车行道由外面道路引入,起点标高根据相接的城市道路的车行道的设计标高而定。

在布置建筑物时应尽量配合地形,采用多种布置方式,在照顾朝向的条件下,争取与等高线平行,尽量不要过大改动原有的自然等高线或只改变建筑物基底的自然等高线(即定出设计标高)。

要定出建筑物四角的设计标高及室内地坪的设计标高,如建筑物的长边与较密的等高线垂直,也可以错层布置。

设计等高线(或不用设计等高线而只标明一些设计标高)全部标出后,应估算一下土方量,尽量做到土方量基本就地平衡。

2、高程箭头法根据竖向规划设计原则,确定出区内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的地面标高,道路交叉点、变坡点的标高、以及区内地形控制点的标高,将这些点的标高注在居住区竖向规划图上,并以箭头表示区内各种类用地的排水方向。

高程箭头法的规划设计工作量小,图纸制作快,并且易于变动、修改,为居住区竖向设计一般常用的方法。

缺点是比较初略,确定标高要有充分经验,有些部位的标高不明确,准确性差,仅适用于地形变化比较简单的情况。

为弥补上述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也有采用高程箭头法和局部剖面的方法,进行居住区的竖向规划设计。

3、纵横断面法纵横断面法多用于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

先在所需的居住区平面图上根据需要的精度绘制出方格网,在方格网的每一个交叉点上注明原地面标高和设计地面标高。

沿方格网长轴方向者称为纵断面,沿短轴线方向者称为横断面。

此方法的优点是对规划设计地区的原地形有一个立体的形象概念,容易着手考虑利用或改造地形;缺点是工作量大,花费时间多。

2023-居住小区竖向设计(PPT33页)

2023-居住小区竖向设计(PPT33页)
③改善小气候环境——影响风向,有利通风、防风,改善日照,起隔 离噪声的作用。
④组织交通——引导和影响行走、行车的路线和速度。
⑤美学作用——使景观更丰富生动,有立体感,反映自然,加强建筑 艺术表现力。阴影造成的效果具有雕塑感。
地形围合限定空间 地形设计影响人行走速度 地形设计隔离燥声
地形设计使你感到含蓄
错 层:将建筑相同设计成不同标高。 常利用双跑楼梯使室内错半层 条件:垂直等高线布置:4~8%
平行登高线布置:15~25%
跌 落:建筑垂直等高线布置,以单元或 开间为单位,顺坡势处理成台阶状。
条件:垂直等高线布置:4~8% 平行登高线布置:不行
掉 层:错层或跌落的高差等于建筑层高时 的特殊情况。
条件:垂直等高线布置:20~35% 平行登高线布置:45~65%
理;非机动车道尽可能不垂直等高线布置,机动车道那么 可随意选线。地形起伏可使建筑及环境绿地景观丰富多彩 ② 5~10%: 建筑、道路最好平行等高线布置或与之斜交。如果与等高 线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建筑需结合地形设计,作跌落、 错层处理。机动车道需限制其坡长 。
中坡:10~25%:建筑应结合地形设汁,道路要平行或与等高线斜 交迂回 上坡。布置较大面积的平坦场地,填、挖土方量甚大。人 行道如与等高线作较大角度斜交布置,也需做台阶。
错 跌:垂直等高线,逐层或隔层沿水平 方向错动或重迭形成台状。 条件:垂直等高线布置:50~80%
平行登高线布置:不行
七 道路、广场和场地的竖向设计
1.道路与地形的配合 ①道路应尽量结合地形布置,使之有适宜的坡度,利于行车、步行和排
水,并和两侧的建筑、场地有方便的联系,不必追求平面形式,以减少土 方工程量。
②设计等高线法:用设计标高 和等高线分别表示建筑、道路、 场地、绿地的设计标高和地形。 此法便于土方量计算和选择建 筑场地的设计标高;容易表达 设计地形和原地形的关系和检 查设计标高的正误,适合在地 形起伏的丘陵地段应用。但设 计等高线法表示的竖向设计图, 图上设计等高线密布,施工时 应用读图不够方便。为此,也 可以应用设计等高线法进行设 计,在完成地形设计,确定建 筑标高后,根据设计等高线确 定室外场地道路的主要控制点 标高,在图上略去设计等高线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修订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修订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Code for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Planning&Design(2016年版)修订说明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请组织开展城市排水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函》(建标标函2013 [46]号)的要求,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2年版)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增补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对地下空间使用、绿地与绿化设计、道路设计、竖向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进一步完善道路规划和停车场库配置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表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气候特点与环境条件;,充分利用河湖水域,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条文说明】1.0.5 本条是编制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其它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4.0.1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地下空间、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适度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合理控制建设用地的不透水面积,留足雨水自然渗透、净化所需的生态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