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课后答案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b2b19ddd88d0d233d46a66.png)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第一编: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第一编:自然观](https://img.taocdn.com/s3/m/37f1695449649b6648d747fc.png)
观感性的、猜测思辨的;它从总体上把握自然界,把 物质归结为一种具体形态,缺乏实验科学基础,这是 主要的缺陷。
第二节 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公元五世
纪至十五世纪)
• 一、宗教简介: •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
公元一世纪中叶,基督教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 135年从犹太教中分裂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392年, 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封 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
元七世纪初诞生于阿拉伯半岛。它是由伊斯兰教的先 知穆罕默德所创,目前世界上有10亿多信徒,他们大 多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中非、北非、中亚、西亚、 东南亚和印度、巴基斯坦、中国;有些国家还以伊斯 兰教为国教。
佛教
•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
世纪古印度的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 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 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 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 传入我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 色的中国佛教(Chinese Buddhism)。由于传入的时间、 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 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 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0b5cdd1f650e52ea55189818.png)
铁马秋风塞外 杏花春雨江南
青藏高原隆起强烈地改变了大气环流, 青藏高原隆起强烈地改变了大气环流,中国的大西北地区从此在干旱 的内陆西风气流的控制之下,降雨减少而蒸发量却上升, 的内陆西风气流的控制之下,降雨减少而蒸发量却上升,地表裸露成为巨 大的风蚀区,千百万年来在西风的输送下,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 大的风蚀区,千百万年来在西风的输送下,面积达 万平方公里 的黄土 高原终于形成。 高原终于形成。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还 表现在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东部地区形成了 表现在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青藏高原的隆起, 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对我国冬、夏季风有促进作用。 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对我国冬、夏季风有促进作用。
公元前500年的阿那克萨哥拉提出 “种 公元前 年的阿那克萨哥拉提出 子说” 子说”,认为世界万物可以分割成无限小 的种子。 的种子。 他认为,人和自然有着共同的构成。 他认为,人和自然有着共同的构成。他 提出一个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食物为什么能够变成人的 血肉?表面上看, 血肉?表面上看,食物与人的血肉没有任 何相同之处, 何相同之处,但这些大学被我们吃了以后 却变成了人的血肉,因此应当承认, 却变成了人的血肉,因此应当承认,这些 食物中一定包含着血液、 食物中一定包含着血液、神经和骨骼等我 们身体中具有的元素。否则的话, 们身体中具有的元素。否则的话, “毛怎 能来自非毛,肉怎能来自非肉呢”?只是 能来自非毛,肉怎能来自非肉呢” 由于这些元素很小,我们才看不见他们, 由于这些元素很小,我们才看不见他们, 但我们从理性角度上可以认识到, 但我们从理性角度上可以认识到,这些很 小的东西就是人和自然物共同具有的“ 小的东西就是人和自然物共同具有的“同 类体” 类体”。 留基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留基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自然辩证法讲义 第一章 辨证唯物主 自然观的创立
![自然辩证法讲义 第一章 辨证唯物主 自然观的创立](https://img.taocdn.com/s3/m/151d761fde80d4d8d15a4f6e.png)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一章辨证唯物主自然观的创立第一编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祖本看法改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直耳组成部方.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周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寐切的联果。
古代朴素辩证去自然观,17世纪t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支思和思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它的创立为料dL技术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tE的前捶。
20世纪从来在总结概括现代自然料4L新成就的基础上产生的果续自然观和生森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路观的车宫与发展。
第一章辨证唯物主自然观的创立本章结合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阐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的演替,重点是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思想渊源、基本观点及其重大意义。
第一节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在原始社会里,人类在劳动中逐渐积累起关于自然界的知识。
“随着劳动而开始的人对自然的统治,随着每一新的进步义扩大了人的眼界。
他们在自然对象中不断地发现新的、以往所不知道的属性。
”①这些在劳动中产生并以经验形式存在于技术之中的自然知识,构成了自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式。
人类进人权隶制社会后,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文字的发明与应用,自然知识开始以科学员初形态出现,形成了巴比伦、古埃及、印度和中国的科学文明。
随着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希腊奴隶制的繁荣,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的建立,科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以自然哲学的形式、达到了奴隶制时代的发展高燎。
在古希腊文中原来只有知识“s?吁?npq”、技艺。
?*X”q”等词,后来,”e?。
,qPq,,才获得科学的涵义。
后人所说的“科学”这个词起源于拉丁文“scle此a”或“sc此”。
在整个古代,本来意义的自然科学,大体上只限于天文、气象、力学、数学以及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航海、医学等方面。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https://img.taocdn.com/s3/m/98f1363702d276a201292e7d.png)
“公用地悲剧”。
• 在几乎所有的公有资源例子中,都产生了与公用地悲剧一 样的问题:私人决策者过分地使用公有资源。政府通常管
制其行为或者实行收费,以减轻过度使用的问题。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9
分析以上材料并思考:
• 部分最优与整体最优的关系 • 一个系统应该如何实现整体最优?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0
五、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原理
•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下: • 1. 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
结 构 的 外 在 表 现 —— 结 构 功 能 规 律;——结构决定功能; • 2. 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 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
• 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 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 关系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9
• 具体来说,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又 表现为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个方面:
• 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
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 关系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自动排沙、控制进水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
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4
自然界的定义:
• 广义的自然界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 整个宇宙
• 而狭义则指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会相对 立的自然界。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5
物质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系统
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概述ppt课件
![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概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214384e58fafab069dc022f.png)
A 自然科学是直接研究自然界的; 而自然辩证法是间接研究自然界的。 B 自然科学以自然界的局部领域(或部分、个别)为研究对象; 而自然辩证法则以自然界的整体为研究对象。 C 自然科学得出的是局部的、个别的结论或规律; 而自然辩证法得出的是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看,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门类
通过研究科学技术的成果,达到其自然观的建构目的 ——这是自然辩证法与以往各种自然哲学、自然观最为不同之处 ——也是自然辩证法具有科学性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
与研究对象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 容包括三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2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3人与自然的关系
形成的基础:
是科学技术的成果。
(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定义:
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主要回答的问题:
在概括总结各种具体科研方法的基础上,探讨:科技研究如何进行? 在对科技研究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追问:科技研究何以可能?
认识论——实践观、认识观、真理观、价值观
三、自然辩证法的主线
主线: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和自然界关系联结的纽中介:科学技术 形成了如下图示:
人←→ 科学技术 ←→自然界
(人的自然化) (中介) (自然界的人化)
主体←→科学技术←→ 客体
(客体化) (中介) (主体化)
问题:①科学技术属于主体?还是属于客体? ②属于人的构成?还是属于自然界? ③人相对于庞大的自然界,为什么将自然界视为 客体而自己成为主体?
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概述
![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4af74cd4360cba1aa811da8d.png)
(三)、从机械自然观到辨证自然观的转变, )、从机械自然观到辨证自然观的转变, 从机械自然观到辨证自然观的转变 由非此即彼到亦此亦彼。 由非此即彼到亦此亦彼。 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18世纪中叶到 世纪中叶) 世纪中叶到 世纪中叶) I)、1755年和1796年 I)、1755年和1796年, 年和17星云假设,使 太阳一类天体和太阳 系的形亦有了一个辩 证运动的过程。 证运动的过程。“天” 在变了。 在变了。
将细胞学说推广到动物界,并 将细胞学说推广到动物界, 给出一般的细胞学说的是德国 (T.Schwann, 动物学家施旺 (T.Schwann, 1810~1881年 1839年 1810~1881年)。1839年,施 旺在《 旺在《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 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一书 中,把斯莱登的学说扩大到动 物界, 物界,形成了整个生物界的细 胞学说。 胞学说。由此细胞学说正式创 立。
IV)、1838、1839年 施莱登.施旺提出了植物、 IV)、1838、1839年,施莱登.施旺提出了植物、 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学说, 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学说,打破了植物与动物之 间的僵化认识 1838年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斯 莱登(M Schleiden, (M. 莱登(M.Schleiden, 1804~1881年 发表《 1804~1881年)发表《植物 发生论》一文, 发生论》一文,提出细胞 是一切植物结构的基本单 位,植物体所有器官组织 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植物 发育的基本过程就是细胞 形成的过程。 形成的过程。
II)、1824-1828年 II)、1824-1828年,维勒从无机物氰酸胺转化 为有机物尿素的实验, 为有机物尿素的实验,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 之间不能互相转化的旧观念。 之间不能互相转化的旧观念。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一章_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一章_马克思主义自然观](https://img.taocdn.com/s3/m/47179c1b55270722192ef71a.png)
的、无可否认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
(二)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自然科学的革命 牛顿的经典力学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哥白尼革命 1543 年《天体运行论》的发表揭开了近代自 然科学的序幕,引发了自然观的变革:地球不是 不动的,也不是宇宙中心;摒弃了神创世的宇宙 观。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
1.原始社会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
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 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 观念 2.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 产生了阶级的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 ,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金、木、水、火、土)、元气、太极等是自然界的本原; 自然界的发展遵循相辅相成、中庸和谐的辩证法;宇宙具有 无限性和永恒性,是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统一;人来 源于自然界,并与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关系;运用“阴 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 识自然界 2.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水(泰勒斯)、无 限者(阿那克西曼德)、数(毕达哥拉斯)、气(阿那克希米尼)、火(赫拉克 利特)、种子、“四元素”(土、水、火、气)、原子、“四 因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等是自然界的 本原;自然界在其内部各元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 地变化和发展着;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通过感知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及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3.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本原方面: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观点 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人类源于自然界
宇宙观方面:中国注重研究宇宙的时间和空间,希腊侧
自然辨证法第一章
![自然辨证法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80107d8771fe910ef12df87b.png)
3、现代哲学对物质概念认识的走向 、
——从本体论到认识论 从本体论到认识论
♦ 随着研究的深入,当代科学哲学已经从传统的
本体论研究转向了科学认识论层次,具体表现 在弱化物质实体,而强化关系实在,退却的路 径之一是:由物质论到客观实在,再由客观实 在的“属性”到“关系”: 神七火箭 物质与能量的关系 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关系 物质与测量的关系 物质存在与演化的关系
6
2、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
♦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 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或
物质运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 物质运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 ♦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 物质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世界 物质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上各种事物的产生和消失, 上各种事物的产生和消失,只是物质形 态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 态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
17
5、三代轻子和夸克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对称性 、 轻子 代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名称 e νe µ νµ τ ντ 电荷 -1 0 -1 0 -1 0 夸克 名称 上 下 奇 粲 顶 底 u d s c t b 电荷 +2/3 -1/3 -1/3 +2/3 +2/3 -2/3
18
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12
(4)物质的可分性与物质的物理特性密切相关— —宏观物体由于质量、密度等特性的不同,人们 对它分割的方式也不同;微观粒子由于电荷、自 旋等特性的不同,对粒子可分的形式也会产生影 响。“夸克禁闭”实际就是物质结构形式多样化 的体现。 (5)物质可分形式的不同,最终还是取决于物质 内部相互作用的不同。物与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多 样性决定了物质可分形式和结构形式之间的多样 性。“在现代物质结构理论中,物质由连续性的 场量所构成,和粒子一样,场也是可分的,而且 是无限可分的。”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c25806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af.png)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自然观方面,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直观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则是将自然看作一个被机械化的、可预测的系统,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则更加重视自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为自然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系统。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在于它忽略了自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将自然看作一个被机械化的、可预测的系统。
这种观点无法解释自然中的矛盾和冲突,也无法应对复杂的自然现象。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对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不同认识。
系统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一个系统,人工自然观则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而生态自然观则更加重视自然的平衡和生态保护。
这些观点的出现和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认为自然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系统,人类必须通过改造自然来满足自身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自然和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也为我们解决自然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态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系统,人类必须通过保护自然来满足自身的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在保护自然和满足人类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XXX、XXX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18、19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为XXX、XXX科学技术思想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基础。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篇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c0482f647d27284b735155.png)
四、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
(一)层次结构的基本特征 1、层次结构 :由若干系统要素经相干性关系构成 的系统再通过相干关系而构成的新系统的逐级构成 的结构关系 2、特点 低层次系统对高层次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纵向关 系] 同层次系统之间带有相干性关系[横向关系] 相干性[横向关系]使得[纵向关系]可以向更高层次 发展。如H O H2O
二、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结构统一性 宇宙万物在化学元素上具有统一性(碳、氢、氧、 氮四种基本元素,在不同生命物质中98%) 宇宙万物在基本粒子和夸克层次上具有统一性(6 夸克,6氢子,107化学元素) 质量守恒定律和质量转化定律证实了统一性 物质多样性来源于演化 实物和场具有统一性: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相互 联系
(2)演化 非细胞生命——细胞 单细胞——多细胞 多细胞——动物-无脊-有脊-人 植物-菌藻-苔藓-蕨-裸子-被子
二、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一)可逆与不可逆性 (二)时间之矢与不可逆性 (三)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作用 退化:不可逆性如果发生在近平衡附近,不 可逆过程的确是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 进化:若不可逆过程发生在远平衡的非线性 平衡区,则起到重要建设作用,产生有序结 构
(四)、系统的稳定性 1、涨落 由于要素性能偶然变异,要素耦合关系偶然起伏或 外界环境的随机干扰使得系统整体状态的宏观量很 难始终保持在平衡中。这种宏观量对平均值的起落, 叫涨落。 2、稳定 对涨落的不变性。涨落发生后,能够自动地恢复到 原来状态 3、涨落与稳定总是实现于一定条件下
3、根据人对自然的参与程度上分 天然系统 人工系统——人造系统,各种机器、交通工 具等 复合系统——部分地改造、参与:农业系统、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659ff101581b6bd97f19ea78.png)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生态自然观
所谓自然,是指非人 工的物理世界(包括 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 界)
除了外部自然还包括 人类携带的内部自然 如肉体、感性、情意、无 意识等。
自然还有 本性、本来 就有的东 西之意思
(三)主要著作与基本思想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恩格斯:反杜林论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主要著作与基本思想
(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的基本观点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 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在量上 和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 人脑的属性和技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 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他们既是 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 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一切事物处在普遍联系和相 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 和转化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 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 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 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 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 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 哲学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古典唯心主义和费尔巴 哈的人本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 科学技术方法论概论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 科学技术方法论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377d9f43312b3169a451a4cd.png)
三、研究对象:从三个层级的研究方法看
哲学方法是认识客观世界最高层次的方法,它不仅对认识 自然界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社会和思维领域也是 适用的。例如:矛盾分析法、辩证否定法、质量互变法,一切从实际
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这些方法则是由哲学来研究的。
最低层次是各门科学技术的特殊研究方法。它只能由具体 的学科、专业来确定,根据需要设置一些特殊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科技方法论历史
二、以实验和分析方法为主的近代自然科学时期(16世纪—19世 纪末) 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研究主要有如下方法: 1、以仪器观察和观测为主导(意大利伽利略1609望远镜)同 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科学仪器和设备的产生, 为科学观察和观测提供了重要工具和手段。 2、以科学实验为基础,把实验方法与数学方法相结合 达 ·芬奇非常重视实验方法,他认为,一切科学都必 须遵循实验的方法, 根据实验结果,才能决定人们对自然 界的认识。 伽利略也非常重视实验方法,被人们称之为用实验方 法打开近代自然科学大门的大师。
“科学技术方法论”定义:就是指人们有计划、有 目的地认识自然、探索未知、变革自然的手段和方式 的理论体系。
二、科技方法论内容
科学问题和科研选题; 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方法; 科学思维方法(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 数学方法;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方法; 建立假说和理论的方法等; 技术方法。
第二节 科技方法论历史
3、逻辑推理与数学方法相结合 ①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公元前320年)
②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勾股定理
(公元前580-前500年)
③阿基米德提出了浮力定律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1章简史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1章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fa035e9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4d.png)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01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
人类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资源和条件,如食物、水源、气候等。
02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
通过技术和生产活动,人类不断改造自然环境,以满足自身需求和发展。
03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深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
把握更加准确。
自然辩证法在当代的应用
01
02
03
指导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强调人与自然 的和谐共生,为可持续发 展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和指导思想。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辩证法强调对自然的 尊重和保护,为生态文明 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 持和实践指导。
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自然辩证法鼓励科学探索 和技术创新,为科技创新 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动 力和方法论指导。
以宗教和神学为背景,强调自然界与神的联系,对自然界的解释往 往与宗教教义相结合。
代表人物及思想
如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认为自然界是神的创造物,强调 对自然的认识应基于宗教教义。
近代科学的兴起
近代科学时期
这一时期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 以实证和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 对自然界的认识逐渐摆脱宗教
和神学的束缚。
近代科学特点
强调实证、实验和观察,追求 对自然界本身的客观认识。
代表人物及思想
如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 提出日心说、经典力学等理论, 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深远影
响。
02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启蒙时代的科学革命
科学方法论的确立
启蒙时代的科学革命以牛顿力学 为基石,确立了观察、实验和数 学推理的科学方法论,为自然辩 证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24e3a5846529647d272852f3.png)
技术要素之间的关系 (1)相关性与独立性 (2)互补性与主导性 (3)自稳性与变异性
2、技术的结构类型 指技术内部多种构成要素之间的组织形态 和彼此之间的联系方式。 (1)古代的单相的技术结构模式--经验型技 术结构。 (2)近代双相的技术结构模式--经验型技术 实体型技术结构。 (3)三相式技术结构模式--经验型、实体型 和知识型技术结构。
(4)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发展变化)(日本技术论专家星野芳郞) 近代以来三次技术体系更替:
技 术 发 展 Ⅰ
Ⅱ
Ⅲ
时间
Ⅰ:旧技术体系遗留的技术(传统技术) Ⅱ:主导技术群(当代技术) Ⅲ:未来技术体系的萌芽性技术(新兴技术)
(二)技术的体系和结构
1、技术的构成要素 (1)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 主要指经验、技能等主观的技术要素(能力、、技巧、诀巧)。 (2)实物形态的技术要素 工具、机器等。 (3)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 指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知识。 经验知识:关于生产过程和操作规范化的描述和记载 理论知识:关于生产过程和操作方法的机制和规律性的阐述。
问题的共同性 科学交往发展 知识专门化 形成科学共同体
(1)有形的组织 (2)无形的范式
2、范式
范式:指对人们的科学认识活动起指导和支配作用的理论框 架和模式。具体包括:共同信念、共同传统以及它所的基本理论、 基本方法和解释问题的基本范例。
3、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
(1)普遍主义--对象的客观性和标准的客观性。
3、技术的特征
服从自然规律 自然要素的组合 自然属性 (1)自然属性与 社会需要的约束 社会属性的统一 社会属性 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传统等因素的 (约束条件) 约束 (2)主体性与客 主体能力:经验、技能、知识。 体性的统一 客体条件:工具、设备、材料等有形物。 (构成要素) (3)物质性与精 技术的应用既改变身外的自然,也改变人自身的自然 神性的统一 改变人的认知能力和知识体系。 (功能效果)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一章_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一章_马克思主义自然观](https://img.taocdn.com/s3/m/0d8e442add36a32d73758138.png)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16、17世纪自然科学之革命
开普勒行星三 定律(打破天 体正圆、匀速 运动的信条)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16、17世纪自然科学之革命
伽利略运动学(从思辨式的 质的研究到数学化的量的 研究)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16、17世纪自然科学之革命
牛顿完成第一次自然 科学的大综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近代机械(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自然观
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那些最早的哲学研究者们,大都仅仅把物质性的本原当 作万物的本原。因为在他们看来,一样东西,万物都是由它 构成的,都是首先从它产生、最后又化为它的(实体始终不 变,只是变换它的形态),那就是万物的元素、万物的本原 了……这本体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不止一个,别的东西是 从本体产生出来的,本体则是长存的。至于本体有多少,属 于哪一种,他们的看法并不一致。这一派哲学的创始人泰利 士就把水看成本原。”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二、人工自然观
(4)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 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是在地球局部产生 宇宙人工物,如各种基本粒子,目前还 进行“黑洞”、“反物质”等方面探索。
“人工自然”的三个层次
根据人工自然中人为因素的多少,可将 人工自然划分为三个层次: 人工自然I 1、人类可以设想、推论到的自然 2、人类仅能感知其信息的自然 3、人类仅以身体涉及的自然
马克思说:“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 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 像波斯、美索不达比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美索不达比 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 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他们做梦也想 不到,今天这些地方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 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 水分的积聚中心和储藏库。”
自然辩证法(东南大学)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东南大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81bfdf710a6f524cdbf85e4.png)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答:(1)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其特点: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实际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其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点,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答:(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为物质以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时间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答:(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与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https://img.taocdn.com/s3/m/1c5912b9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3.png)
4)运动的规律性 4.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异同
自四然、辩什证么法是自自然然辩辩证证法法自然辩证法自然
(三)自然辩证法的结构
1、自然
——自然存在状态和运动规律 2、从自然到人
自然观
——自然的进化
3、人 ——人的认识能力
方法论
自一然、辩作证为法出自发然点辩和归证宿法点自的然自辩然证法自然
(三)作为归宿点的自然 人工自然——“第二自然”。
1.第二自然的内容 1)作为生活资料的物质产品。 2)构成生产力的生产资料。 3)表现为物化形态的科学技术。
自(然三辩)证作法为自归然宿辩点证的法自然自然辩证法自然
2.第二自然的特点 1)都深深地打上人的印记。 2)将为人们逐渐占有。 3)成为社会进步的要素。
线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自然
1、对待文献的态度 •学习文献的危险性:
而摆脱陈规戒律和解决这个问 题本身一样费劲。
•怎样学习? 要有新鲜的观点和独创精神,
阅读时必须抱批评、思考的态度。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自然
2、对待技术手段的态度
“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 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 ——培根
自二然、辩科证学法与自技然术辩的证基法本特自征然辩证法自然
(三)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从目的和任务看 2)从活动过程看 3)从形态上看 4)从评价标准看 5)从与社会的相关程度上看 6)从性质上看 7)从工作主体看 8)从意义上看
自(然三辩)证科法学自与技然术辩的证相法互自关然系辩证法自然
3.自然的分类 人类干预程度的大小是分类的依据。 1)天然自然 2)人工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讲授2学时,课外阅读和网上讨论0.5学时。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6
第一节 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辨证自然观
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三、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第一节
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它的创立 为科学技术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 价值论的前提。20世纪以来在总结概括现代自然科学新成 就的基础上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4学时,阅读和网上讨论4学时。
第一编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直至亚里士多德时代,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仍然是 一回事,并且是以脱离实用技艺、从事纯理论的探 索为目的的。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9
第一节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古代的自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 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它对大自然作出合乎理性的说 明,这种说明大体上是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的。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主要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概括总结自然科学 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揭示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以 及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因此,要密切结合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论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 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掌握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动力——自然是自我运动的。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12
三、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
第一节
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10
第一节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2.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古代自然哲学,以哲学的语言、理性思维的方式表 达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问题。
古代自然哲学家关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思想,虽 然有不少想象和虚构的成分,但是它将整个自然界 看做是由物质元素在宇宙中逐渐形成的,并且把事 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归于事物内在的力量,试图从对 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揭示产生事物的根源,包含着丰 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1.古代科学的萌芽
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劳动中逐渐积累关于自然界的 知识。这些在劳动中产生并以经验形式存在于技术 之中的自然知识,构成了自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式。
在奴隶制社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文字 的发明与应用,自然知识开始以科学最初形态出现, 形成了巴比伦、古埃及、印度和中国的科学文明。 随着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希腊奴隶制的繁荣,公元前 1世纪罗马帝国的建立,科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以自 然哲学的形式,达到了奴隶制时代的发展高峰。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第二节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
第三节 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第一节 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辨证自然观 第二节 16世纪、17世纪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三节 19世纪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11
第一节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3.“自然”的涵义
古代自然哲学家凭借敏锐的直觉,认识到“自然” 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地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
“自然”
是“事物在其自身的权利中具有生长、组织和运 动的天性。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说:“自然”的 意思,其一,是指生长着的事物的生成;其二,是 指生长着的事物所从出的内在的东西;其三,是指 天然物体原初的运动之根源,它就在物体的自身中。
第一编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编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内容介绍: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 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 切的联系。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 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
教学主要内容:
古代自然科学与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16世纪、17世纪自然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9世纪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5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教学重点和难点:
自然观在哲学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 生中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1.万物的本原
希腊文“本原”的原意是“开始”,指构成万物的 根源、元素、始基或共同基础。古代自然哲学家都 认为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
泰勒斯——万物的本原是“水”;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产生于“气”; 赫拉克利特——是“火”; 恩培多克勒——“四元素”为万物本原; 阿那克萨哥拉——“种子” 为万物本原; 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辨证自然观 16世纪、17世纪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9世纪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第一节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
第二节 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 第三节 自然界的演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8
第一节
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
2.自然哲学形式
古代哲学诞生的年代,自然科学刚刚萌芽,还没有 形成独立的、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一切有 关自然的知识差不多都包含于统一的哲学之中。
古代自然哲学作为从整体上对自然界进行思辨研究 的学说,实际上是关于普遍命题的哲学知识和关于 自然事物的具体知识的、浑然一体的一种知识形态。 在这种知识形态中,自然科学与哲学是融合在一起 的,它既包括哲学的探索,又包括自然科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