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现状及进展
2023年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脏缺陷的器械,用于关闭出生时存在的在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动脉导管)。
目前,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因为越来越多的婴儿和成年人被诊断出患有这种心脏病。
本文将探讨当前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市场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市场的趋势和发展进行预测。
1. 市场规模根据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全球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市场的规模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达到惊人的数十亿美元。
据报道,这一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预计将达到16.3%,这一趋势将持续至少到2026年。
2. 主要驱动因素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市场的增长可归因于以下因素:(1)生育率不断增加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育率也在不断上升。
这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新生儿出生,并受到了大规模筛查的影响。
由于动脉导管未闭非常常见,因此更多的患者被发现并在诊断后接受手术。
(2)技术进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的性能和安全性不断提高。
不断改进的技术更有效地控制了封堵器的位置和大小,从而减少了患者的不适和风险,并使治疗过程更加简单和快速。
(3)政府和私人投资政府和私人机构不断增加对医疗设备和治疗的投资,这为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市场提供了足够的资金。
这些资金不仅用于研究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而且还用于扩大和加强设备的生产和分销。
3. 地域分布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市场分布在全球各个地区。
在销售额方面,美国市场是最大的市场之一,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
随着亚洲的经济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和印度等国家也在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亚太地区的人口增长和医疗保健方案的改进也推动了该地区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市场的增长。
4. 主要生产商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市场是全球性的,并且拥有许多竞争对手。
产品的主要生产商包括美国公司Boston Scientific、St Jude Medical、Edwards Lifesciences和WL Gore&Associates。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15%。
动脉导管未闭通常发生于生后48小时内,是由于胎儿在胎内保持的动脉导管未闭所致。
动脉导管未闭会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肺循环高压和肺淤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患儿生命。
临床诊断动脉导管未闭需要综合考虑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心动图、心磁共振成像和CT等。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首选方法,通过观察动脉导管的位置、大小和血流速度等指标来确定是否存在导管未闭。
对于已经确诊的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治疗方案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保守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控制心脏负荷、降低肺循环压力和减少肺淤血等措施来缓解患儿症状,常用药物包括洛贝林、吲哚美辛等。
手术治疗主要通过介入性导管闭合或开胸手术修补等方法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性导管闭合是目前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在导管中插入封堵器将动脉导管封闭。
介入性导管闭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和不需要开胸手术等优点,对于部分患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然而,由于患儿年龄和导管位置的不同,介入性导管闭合并不适用于所有患儿。
开胸手术修补是一种传统的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方法,通过在胸腔内直接修补动脉导管来达到治疗目的。
虽然开胸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成功率高,但手术风险大、恢复时间长等因素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
总之,临床医生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动脉导管未闭的诊疗方案也将不断完善和改进,为患儿提供更加安全、便捷和有效的治疗服务。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治进展

2 一般治 疗措施: ( 1) 限制液体 量: Bell等 [ 15] 的系统评价提示, 对早产儿的补液方案是限制液体 量的同时保证满足生理需要。此补液方案可大大降
低 NEC 和 PDA 的发生率。印度儿科学 会 2008年 提出的新生儿液体治疗指南 [ 16] 指出, 早产儿补液的 重点是保持生理状态, 尽量避免不显性失水而减少 输液量。 ( 2) 避免低氧血症和酸中毒。 ( 3) 适当的 高呼气末正压和短吸气时间。
3 吲哚美辛的应用: 吲哚美辛是非选择性环氧 化酶 ( COX) 抑制剂, 同时抑制 COX 1和 COX 2的活 性, 肾脏和胃肠道的不良反应也较大。静脉制剂是 首选的剂型。由于国内静脉制剂无法得到, 而口服 制剂胃肠道不良反应多见, 所以国内吲哚美辛通常 被制成肠溶片。常用剂量每剂 0 2 m g / kg, 间隔 12
6 其他: 内源性的一氧化氮 ( NO ) 和前列腺素 均可导致动脉导管开放, 联合 NO 合成酶抑制剂 ( L NMMA ) 和吲哚美辛可以提高动脉导管的关闭率, 减 少重开放, 但是 L NMMA的急性期不良反应限制了 这一疗法的应用。其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血管阻力 升高、血压升高, 以及血清肌酐水平的升高 [ 25 ] 。
参考文献
[ 1 ] 刘群, 刘瑞霞. 吲哚美 辛及布 洛芬防 治早产 儿动 脉导管 未闭 的进展.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8, 23: 189 192.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生率约为0.02%-0.04%。
该疾病主要由于胎儿在子宫内生长过程中动脉导管未闭所引起。
动脉导管是一种连接主动脉和肺动脉的血管,胎儿在子宫内依赖导管输送氧合血到体循环中。
一旦婴儿出生,肺部充气,导管就应该关闭。
如果动脉导管未闭,会导致心血管系统有正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而引发症状,如心血管功能降低,肺循环血流增加等。
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可以通过超声检查进行。
该检查可以确定导管的直径、长度和血流情况,从而判断导管是否应关闭。
目前,对于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主要有两种方法: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通常使用非选择性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非选择性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的合成或影响其受体,从而引起动脉张力降低,导致导管的关闭。
尽管药物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但其疗效相对较低,成功率约为35%-60%。
药物治疗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如低血压和肾功能损害。
介入治疗是目前动脉导管未闭的首选治疗方法。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导管封闭(catheter-based occlusion)和经导管导管插入。
经导管封闭是通过置入支架或翻转型U型个人飞机(螺旋型coil)等设备来封闭导管。
经导管插入则是通过在导管内放置一种称为阻断装置(occluder)的设备来堵塞导管。
这些方法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安全性和疗效也得到了验证。
尽管介入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仍然存在争议。
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进行介入治疗可能会导致不良结局,如反复开放的导管、残余的引流和心衰等。
介入治疗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如导管从动脉壁脱落、主动脉狭窄和踝、股动脉损伤等。
由于导管尺寸和位置的限制,介入治疗可能不适用于某些病例,如导管直径过大或过小及舒张期末端直径较小的病例。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先天性疾病,容易导致心功能异常以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在临床表现方面,患儿常出现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等症状;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超声心动图及心导管检查;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方式;研究进展部分介绍了最新的诊断技术及治疗手段,如介入治疗等;风险评估将有助于指导临床决策。
未来面临的挑战包括复杂性治疗及术后管理,为此需要加强多学科合作及进一步研究。
该研究有望提升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及治疗水平,为患儿带来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治疗、研究进展、风险评估、挑战、未来研究方向、总结、展望1. 引言1.1 疾病背景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约为气管导管未闭的1/3。
动脉导管是胎儿期存在的一种胎儿循环通道,连接主动脉和肺动脉,起到维持足生胎循环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在胎儿出生后几天至2周内,动脉导管会自行闭合。
有些新生儿出生后动脉导管未能及时闭合,导致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
这种情况会导致部分氧合血流由主动脉倒流至肺动脉,增加肺动脉和左心室的负荷,严重时可导致心衰、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的发生。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不仅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
对于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及早诊断和有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新生儿心血管疾病认识的加深,对于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治疗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方法,为患儿的康复提供了更好的希望。
1.2 研究意义未闭动脉导管是新生儿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上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研究动脉导管未闭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从而提高对患儿的诊疗水平。
对未闭动脉导管的研究也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降低治疗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疾病背景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通常指新生儿期及婴儿期由于动脉导管未紧闭而导致氧合血流量增加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胎儿在母体内通过动脉导管将大动脉和肺动脉连接起来,以保证胎儿的氧合血流。
在出生后,动脉导管未能紧闭的情况就成为了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会导致血液从主动脉经过未闭的动脉导管流向肺动脉,造成氧合血流增加,心脏负荷加重,严重时会引起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该疾病若不及时处理,会对患儿的生命造成威胁。
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对于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和进步,为患儿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深入分析该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的风险与效果。
通过系统回顾和总结相关文献,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未来研究方向,分析诊断与治疗方法的进步,展望该疾病的临床应用前景,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期望为医学界对于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认识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为患儿的健康带来更多希望和福音。
1.3 研究意义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病率相对较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治疗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研究对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与治疗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科学意义。
研究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随着诊断方法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如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患儿的病情,为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 是新生儿常见的心血管畸形之一,其发病率约为 1%~2%。
该疾病在出生后第一周内发生最常见,而且发病率更高的是早产儿。
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疗,其后果会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左心室扩大等心脏功能不全的情况。
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一般通过超声心动图、胸片和心电图等方法来确定。
超声心动图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它可以显示动脉导管的位置、大小、血流速度和血流的方向等信息,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胸片则可以显示心脏和肺部的情况,如果动脉导管未闭严重,会出现左心室和肺血管充血、肺部水肿的影像学表现。
心电图则可以评估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初步判断是否有左心室肥厚等异常。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方案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孩子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而定。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其通过给孩子注射一些药物来收缩动脉导管,将其关闭。
最常用的药物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indomethacin 和 ibuprofen。
这些药物可以作用于动脉导管内皮细胞的前列腺素合成酶(COX),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合成和释放,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的作用,降低动脉导管的内径,最终使其关闭。
药物治疗的成功率高达70%~90%,且有效期长,适合轻度和中度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
手术治疗是一种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重度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
手术的一般时间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周,手术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外科手术将动脉导管切断,使其关闭。
手术治疗必须在严密的监护下进行,术后还需密切观察和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还有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叫做动脉导管栓塞术 (ductal occluder device, DOD)。
这种方法是通过经皮导管插入体内,利用张力器和钢丝将动脉导管闭合,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
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和成功率高等优点,适合于轻度和中度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是指在新生儿时期,由于胎儿血管未闭合或延迟闭合,造成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血管通道未闭合的一种病理状态。
这种情况在新生儿中比较常见,尤其是早产儿。
动脉导管未闭会导致血液流向异常,可能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关于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希望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诊断方法的进展1.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和评估动脉导管未闭的首要方法。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超声心动图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的应用,能够清晰地显示动脉导管的大小、形状和血流动力学特征,对于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还可以用来观察动脉导管的血流速度和方向,及时发现异常的血流动力学情况。
2. 心脏导管检查心脏导管检查是一种侵入性的诊断方法,通过在患儿的股动脉插入导管并向心脏进入,可以直接观察动脉导管的情况,包括直径、长度、形状等,同时还可以获取血液样本进行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的检测,以进一步确认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
3.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基于无创技术的血流动力学监测装置,可以实时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外周血管阻力等,对于评估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二、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1. 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使用利尿剂、非甾体抗炎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通过影响血管张力和心排血量来缓解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的症状,但其疗效有限,不适用于所有患儿。
2.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导管介入技术,在导管的引导下向动脉导管内注入栓塞物,或者植入支架等器械,使动脉导管闭塞。
该方法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康复快等优点,适用于年龄较大的患儿。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心脏病,它是一种动脉导管未闭,导致返流血流经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通常会在出生后的数小时到数天内关闭。
有些新生儿的动脉导管无法自行关闭,导致血液在体内循环时产生异常,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影响婴儿的生命健康。
在诊断方面,目前主要依赖于体格检查和超声心动图。
体格检查常见的表现包括心脏杂音、呼吸困难和心脏扩大等。
超声心动图则可以准确地显示动脉导管的大小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如有需要,还可以进行心电图、X线胸片和心导管检查等进一步的检查。
针对PDA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保守治疗一般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常使用的药物有非选择性前列腺素抑制剂如布洛芬(ibuprofen)和美司钠(indomethacin),以及非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beclomethasone)。
非药物治疗包括采用超声波刺激、近红外光刺激和温控措施等。
这些治疗方法的目的都是促使动脉导管尽快闭合,以恢复正常的血流动力学。
对于部分无法通过保守治疗而需要手术治疗的患儿,目前主要有两种手术方法可供选择,包括传统开胸手术和经导管闭合术。
传统的开胸手术是将患儿的胸骨打开,通过外科手术直接结扎或切除动脉导管。
而经导管闭合术则是通过介入导管经血管插入到动脉导管中,释放可以堵塞动脉导管的器械,如可塑性栓塞或线圈。
这种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不过,目前尚存在一些争议,如术中并发症的风险、长期效果的评估等问题。
除了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式。
一些研究表明光动力疗法在PDA的治疗中可能具有潜力。
光动力疗法是一种利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特定光敏剂,从而引发光敏剂与氧分子之间的反应,产生活性氧和其他活性物质,从而达到杀死或抑制异常组织生长的目的。
还有研究表明微创手术和激光治疗等方法也可能成为未来PD治疗的新方向。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现状及进展

0临床 与医疗 O
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 I N F O R MA T I O N
2 1 3年
第7 期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现状及进展
王晓 东 王大成 2 ( 1 . 内蒙 古科技 大 学 包 头 医学 院 , 内蒙古 包 头 0 1 4 0 0 0 ; 2 . 乌 兰察布 市 中心 医院 , 内蒙古 乌 兰察布 0 1 2 0 0 0)
s e io r u s a l o n g wi t h t h e c h i l d g r o w t h o f t h e a g e ,c a u s i n g l o n g - t e r m e f f e c t s o n c h i l d g r o wt h a n d l i f e . Co r r e c t l y u nd e r s t a n d i n g P DA a n d c h o o s i n g t h e b e s t
【 摘 要】 动脉导管未 闭( P D A ) 是 小儿常见的先 天性心脏病 , 其发病率 高且病情随年龄 的增长而加 重 , 长期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及生命 , 正确 了解小儿 P D A及选择 最佳治疗方法, 以对机体 最小的干预治愈小儿 P D A, 是 小儿心脏 学科 的初衷和发展的方向。 【 关键词 】 』 J 、 儿动脉导管未闭 ; 治疗 【 A b s t r a c t ] P a t e n t D u c t u s A r t e i f o s u s( P D A ) i s a c o m m o n p e d i a t i r c c o n g e n i t a l h e a r t d i s e a s e . I t h a s h i g h i n c i d e n c e a n d b e c o m e s m o r e a n d m o r e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指的是新生儿出生后动脉导管未闭,导致氧合血流与非氧合血流的混合。
这种疾病严重影响了新生儿的生存和健康,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介绍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研究进展。
一、诊断1.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最基本的诊断方法之一。
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听诊可以发现患儿的心脏杂音、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有助于初步判断患儿是否患有动脉导管未闭。
2.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金标准。
通过检查动脉导管的直径、长度和血流速度等参数,可以准确地诊断动脉导管未闭,并且能够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
3. 心导管检查:对于一些病情复杂的患儿,心导管检查可以提供更为详细和准确的信息,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二、治疗1.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病情相对较轻的患儿,可以尝试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盐酸氨溴特罗等,通过药物干预可以促进动脉导管的关闭,但疗效有限,不适用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
2.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导管介入手术将血管插入患儿体内,使用特殊的器械进行闭塞或者放置支架,能够有效地关闭动脉导管,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3. 外科手术:对于一些病情较为复杂或者介入治疗失败的患儿,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能够有效地关闭动脉导管,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周期较长,适用于特定的患儿。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不俗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对于一些病情较为复杂的患儿,诊断和治疗难度较大,临床医生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手段和治疗方法,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术后的长期随访和管理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生长发育和心脏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2024年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市场分析现状简介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特点是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有一条剩余的血管连接。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是一种用于治疗PDA的医疗器械,通过封堵动脉导管来恢复正常血液循环。
本文将对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市场进行分析,包括市场规模、市场趋势、竞争态势和前景展望等方面。
市场规模根据当前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的市场规模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预计未来几年内,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封堵器市场的规模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1. 病例数量增加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数量逐年增加。
这使得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需求量不断增长,推动了市场规模的增长。
2. 医疗支出增加随着全球医疗支出不断增加,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的市场规模也得到了推动。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儿童心脏疾病的治疗,提高了封堵器市场的发展机会。
市场趋势1. 技术创新当前,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市场存在着技术创新的趋势。
一些制造商不断投入研发,推出更先进的封堵器产品。
这些新产品具有更高的治疗效果和更低的并发症风险,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2. 医疗机构合作为了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一些医疗机构开始与制造商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这种合作可以加速新产品的研发和上市,促进市场的发展。
竞争态势目前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市场存在一定的竞争。
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产品质量和性能不同制造商的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质量和性能方面存在差异。
一些制造商通过不断改进产品,提高质量和性能来获取竞争优势。
2. 品牌影响力和市场渗透率在市场竞争中,一些有较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渗透率的制造商更有竞争力。
他们通过广告宣传、医疗机构合作等方式增加品牌曝光度,增加市场份额。
前景展望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升级,治疗效果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国产蘑菇伞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一例报告

国产蘑菇伞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一例报告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儿童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经导管介入治疗已成为动脉导管未闭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报告一例使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器成功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例。
一、病例资料患儿,女,5 岁,因“自幼发现心脏杂音”入院。
患儿出生后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平素易患呼吸道感染,活动耐力较同龄人稍差。
入院查体:体重 18kg,身高 105cm,心率 100 次/分,心律齐,胸骨左缘第2 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向左锁骨下传导,周围血管征阳性。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提示:动脉导管未闭,直径约 5mm,左心房、左心室增大。
二、治疗方法经与患儿家属充分沟通,并详细告知手术风险及预后,家属同意行经导管介入治疗。
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均无明显异常。
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采用 Seldinger 技术穿刺右侧股静脉,置入5F 鞘管,经鞘管送入 5F 猪尾导管至主动脉弓降部行造影,明确动脉导管未闭的形态、位置及大小。
测量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约 55mm,选用 6/8mm 国产蘑菇伞封堵器(_____公司生产)。
将装载好封堵器的输送鞘管经股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动脉送至动脉导管未闭处,在 X 线透视及 TTE 监测下,缓慢释放封堵器的左盘面,使其紧贴动脉导管的主动脉侧,然后回撤输送鞘管,使封堵器的腰部完全覆盖动脉导管未闭处,最后释放封堵器的右盘面,使其紧贴动脉导管的肺动脉侧。
TTE 及主动脉造影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未影响主动脉及肺动脉瓣的功能,遂释放封堵器,撤出输送鞘管,压迫止血,手术结束。
三、术后处理及随访术后患儿返回病房,给予心电监护、吸氧、预防感染等治疗。
穿刺部位沙袋压迫6 小时,右下肢制动12 小时。
术后24 小时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心肌酶谱等,均无明显异常。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新生儿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之一,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动脉导管没有在出生后关闭。
动脉导管未闭会导致血液不能正常流经肺部,造成血液循环不畅通,对新生儿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本文将从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阐述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研究进展。
1.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诊断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首要手段之一。
出生后医生通过观察新生儿的呼吸、心跳、皮肤颜色等情况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动脉导管未闭。
体格检查能够帮助医生初步了解病情,但并不是诊断的唯一手段。
2.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金标准。
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动脉导管的大小、形态和血流情况,准确判断是否存在未闭情况。
超声心动图诊断准确率高,且无创伤性,是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手段之一。
3. D-二聚体测定近年来,研究发现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时血液中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因此D-二聚体测定也被用于辅助诊断。
D-二聚体测定简便、快速,可以帮助医生更快地判断是否存在动脉导管未闭。
1. 药物治疗对于没有严重症状的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医生通常会首先尝试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布地奈德和布洛芬,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动脉导管尽快闭合,减轻症状。
随着药物治疗的不断进步,药物的种类和用法也在不断优化,提高了治疗效果。
2. 经导管闭合术经导管闭合术是目前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主要方法之一。
该手术通过导管插入体内,进行闭合操作,不需要切口,术后恢复快,对患儿伤害小。
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经导管闭合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得到了更大的保障。
3. 外科手术对于一些复杂的、无法通过药物和非手术方式治疗的动脉导管未闭,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是一种常规的治疗方法,对患儿的身体影响较大,但能够有效解决动脉导管未闭的问题。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治疗研究不断取得进展,提高了治疗效果,降低了治疗风险。
2024年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市场发展现状引言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肺动脉和主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未在新生儿时期闭合。
这种疾病导致了血液在心脏和肺循环之间的异常分流,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治疗PDA,医疗领域发展出了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这种封堵器可以通过介入手术的方式将动脉导管堵塞,恢复正常的血液流动。
市场现状分析市场规模根据市场研究报告,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市场在过去几年中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预计到2025年,全球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市场规模将达到xx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x%。
市场驱动因素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市场的增长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推动:1.新生儿出生率增加:近年来,全球新生儿出生率持续增加,导致了PDA患者数量的增加,进而推动了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的需求增长。
2.技术进步: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的研发与创新不断推动着市场的发展。
新的封堵器技术使手术更加安全、便捷,并提高了治疗效果,吸引了更多的患者采用。
3.医疗支出增加:随着全球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心脏疾病的关注度不断增加。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作为心脏疾病的治疗手段之一,受益于医疗支出的增加。
市场挑战与机遇尽管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市场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但仍面临一些挑战:1.价格竞争:市场上存在着多个厂商提供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价格竞争激烈。
部分地区价格压力较大,影响了市场的利润空间。
2.临床实践限制: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的使用仍受到临床实践的限制。
一些医生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有限,需要更多的培训和推广工作。
然而,市场仍存在着巨大的机遇:1.新兴市场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水平逐渐提高,对于心脏疾病治疗的需求也在增加。
这些新兴市场为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
2.创新研发: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技术对于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
新型材料、更好的设计以及改进的封堵器都有望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扩大了市场规模。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进展

动脉导管是维持胎儿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通道。
动脉导管的开放使右心室血液直接进入体循环,以维持正常的胎儿循环。
出生后,随着从胎儿循环向新生儿循环的转变,血氧分压上升,动脉导管周围平滑肌收缩,呼吸建立,肺循环阻力下降,动脉导管的右向左分流受到限制。
随着体内前列腺素逐渐减少,导管组织进一步收缩,实现功能上的动脉导管关闭。
这一过程通常出现在生后72h 内。
出生后2~3周多数足月新生儿实现解剖上的动脉导管关闭。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 )是指动脉导管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开放状态。
早产儿由于其动脉导管管壁较薄,平滑肌发育不成熟,对氧气的敏感度较低,而对一氧化氮及前列腺素敏感度较高,故PDA 的发生率较足月儿明显增加。
且胎龄越小,PDA 的发生率越高。
动脉导管持续开放导致部分患儿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即血流动力学显著(异常)的PDA (ha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 patent ductusarteriosus ,hsPDA )。
hsPDA 患儿常出现喂养不耐受、心率增快、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患儿需要氧气甚至机械通气支持治疗,并伴有肾脏、肠道和脑血流的明显改变,甚至导致患儿死亡。
另有研究发现hsPDA 亦与肺出血、肺顺应性下降、重度的慢性肺疾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 )、低血压、心功能异常、脑室内出血等严重威胁早产儿生命及远期生存质量的疾病密切相关[1]。
目前对于PDA 的治疗还存在较大争议。
本文对早产儿PDA 的治疗时机、治疗方式和药物选择进行综述。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1901526)作者单位:1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邮编300100);2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中心实验室,天津市早产儿器官发育表观遗传重点实验室作者简介:赵颖(1977),女,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新生儿危重症研究△通信作者E-mail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进展赵颖1,田秀英1,边希云2△,张婉娴1摘要:动脉导管未闭(PDA )是严重影响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存活及生存质量的一种疾病。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药物治疗现状及进展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药物治疗现状及进展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连接肺动脉与主动脉的正常通道,也是胎儿在宫内生存的必要条件,正常情况下,胎儿生后24 h内动脉导管平滑肌收缩使其功能性关闭,72 h内完成解剖性关闭。
如果出生后导管持续开放>72 h,则称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
PDA是早产儿常见合并症之一,其发生率主要与胎龄和出生体重相关,足月儿在生后3 d内的关闭率高达99.95%,而早产儿,尤其是胎龄<32周的早产儿,近30%关闭延迟。
胎龄越小,PDA发生率越高,极低出生体重(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婴儿PDA发生率为25%,其中70%需要治疗;超低出生体重(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ELBW)婴儿PDA发生率为65%,其中85%需要治疗[1]。
目前关闭动脉导管的方法包括保守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在临床较为常用,并取得一定疗效,但对于药物治疗时机、种类、剂型和剂量的选择仍需进一步探讨。
本文针对吲哚美辛、布洛芬及对乙酰氨基酚的临床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吲哚美辛1.作用机制:吲哚美辛是最早用于关闭动脉导管的药物,2006年由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并正式进入新生儿临床使用,在美国及加拿大应用较为广泛。
作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吲哚美辛通过与花生四烯酸竞争前列腺素合酶的环氧化酶位点,进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尤其是前列腺素E2和前列腺素I2,使动脉导管收缩关闭。
2.剂型与剂量选择:吲哚美辛有口服制剂和静脉注射制剂两种剂型,目前早产儿PDA 治疗常规采用静脉注射剂型。
日龄<48 h者推荐首剂0.2 mg/kg,12 h、24 h分别给予维持剂量0.1 mg/kg;日龄>48 h者推荐每次0.2 mg/kg,共3次,间隔12~24 h,每次静脉注射时间不少于30 min[2]。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指的是胎儿出生后动脉导管未闭,导致氧合血与非氧合血之间产生分流。
严重的PDA可能导致血液循环功能异常,引起婴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是围产医学中的重要诊断和治疗难点。
近年来,针对新生儿PDA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诊断方面,传统的B 超检查和心电图仍然是常用的方法。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心脏超声检查已经成为PDA诊断的金标准,可对动脉导管的大小、血流速度、分流情况等进行详细评估。
近年来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也为PDA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发现与PDA相关的突变基因和遗传因素,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在治疗方面,一直以来常采用的方法是手术结扎或介入治疗。
手术结扎适用于PDA较大、临床症状较重的患儿,通过外科手术将动脉导管闭塞。
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导管插入体内,将闭塞器具放置到动脉导管内,通过生物力学原理使其闭塞。
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PDA较小、临床症状较轻的患儿。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治疗技术的提升,过去的一些传统观点亦有所改变。
近期的研究表明,对于早产儿而言,过早地关闭动脉导管反而可能增加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的风险。
对于早产儿,应更加谨慎地选择是否进行PDA的治疗。
近年来还有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
一些研究表明,在一定情况下,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促使动脉导管闭合。
这一治疗方法相对安全、简便,尤其适合早产儿或者有手术困难的患儿。
总结来看,针对新生儿PDA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主要在诊断手段的改进、治疗方法的优化以及新的治疗策略的探索等方面。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将能为新生儿PD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方法,以改善患儿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信息2013年第7期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0引言动脉导管未闭由Galen于公元181年首次描述。
1628年,Havey 正确描述了动脉导管在胎儿期的功能。
1898年,Gibson首次描述了动脉导管杂音的特点。
新生儿中单纯动脉导管未闭约0.25万~0.5万例出生存活婴儿中发生一例,早产儿与低体重出生婴儿发生率较高。
未经治疗的婴儿死亡率高达30%,42%的患者自然生存不超过45岁。
Campbell[1]指出,30%的患者死于充血性心衰且年龄越大,病情相对较重,治疗难度越大,不良反应较多,死亡率相对较高。
所以小儿早期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关键。
掌握最佳适应症,选择最佳治疗方法,以最小的干预方式治愈小儿PDA,是心脏学科的初衷。
动脉导管起源于左侧第六原始主动脉弓并连接近端左肺动脉到降主动脉,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多见于早产儿其发病率相对较高占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12%~15%。
男女比率为1:3。
根据PDA导管的长短和直径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相同,动脉导管的持续开放使机体产生相应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是影响小儿生存率和后期并发症存在的主要原因,所以PDA 一经确诊就应积极治疗。
1主要治疗方法1.1药物治疗新生患儿早期运用药物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主要的选择之一。
大量文献及临床工作证明小儿PDA的形成与早产儿对前列腺素敏感密切相关,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可有效抑制环氧酶(COX),减少PEI2合成,治疗PDA。
临床用消炎痛、吲哚美辛或布洛芬静脉给药治疗小儿PDA疗效显著,用药具体剂量取决于首次给药时婴儿的产后日龄,通常1-3个疗程关闭PDA,但对足月儿的动脉导管未闭多无效。
以吲哚美辛为例,其剂量为0.1-0.2mg/kg,8-12小时一次,静脉给药总量小于0.6mg/kg,注意检查肾功能,观察尿量。
静脉给药价格多比较昂贵[2]。
国内外报道为达到药物的可控性和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改为口服且生后3天用药治愈成功率可明显增高,且效果最佳。
E liH eym an等用口服布洛芬[3]治疗动脉导管成功率为95.5%,但对大龄患儿的疗效较差。
药物的副作用对小儿机体的影响也应得到重视。
小儿PDA合并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氮质血症、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药物治疗。
1.2介入治疗PDA介入治疗始于1967年,Postmann[4]首先采用动脉–动脉导管–静脉轨道法应用泡沫塑料堵塞动脉导管未闭成功。
1971年,Postmann首先报道用心导管技术堵塞未闭动脉导管获得成功,之后介入治疗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有Postmann法、Rashkind双面伞法、Sideris纽扣法、弹簧栓子法、Amplatzer法等。
我国开展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20多年来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在治疗小儿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上已比较成熟。
目前介入治疗PDA主要应用两种材料:一种是1997年推出的Amplatzer蘑菇伞封堵器,一种是弹簧圈封堵器。
均适用于PDA各型,现治疗小儿PDA常规方法以蘑菇伞封堵器为例:在局麻或全麻下穿刺小儿股动、静脉,位于动脉导管处造影剂显影,了解动脉导管的位置、大小、形态等。
常规右心导管从肺动脉经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置入交换丝,将输送鞘沿导丝送入降主动脉,撤除导丝和内鞘,选择PDA最窄径大3-4MM封堵器,由主控钢丝送入传送鞘,将封堵器降主动脉端释放,回收使其贴近动脉导管降主动脉开口处,释放封堵器,使封堵器腰部嵌于PDA最狭窄处,听诊无杂音观察5-10min,10min 后重复主动脉弓部造影。
封堵器位置良好,造影剂无反流,可分离封堵器,测压撤除鞘管,局部压迫止血,加压包扎。
术后卧床24小时,常规抗生素治疗。
24h,1、3、6个月,1年复查心电图、超生心动图、必要时复查心脏X片随访。
介入治疗PDA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近年来关闭动脉导管趋向首选介入治疗,但其操作在影像学辅助下治疗小儿PDA上要求术者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程度相对较高,X 线下对患儿及术者的伤害也应得到重视。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封堵材料的发展,介入治疗PDA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1.3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1.3.1体外循环体外循环(CPB)是通过人工管道将人体大血管与人工心肺机连接,从静脉系统引出静脉血,在体外人工心肺机下氧合,再经血泵将氧合血输回动脉系统的全过程。
这样血液可以不经过心脏和肺脏进行全身循环为心脏手术创造条件。
这一技术的诞生标志着现代心脏外科的开端。
从1953年美国外科医生Gibbon发明了人工心肺机为心脏外科医生提供静态无血的手术视野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体外循环技术的进步给心脏外科带来迅猛的发展,在小儿心脏外科中尤为突出。
CPB 是胸科某些复杂手术有效的辅助技术,具有提供安全、无血手术环境及充裕的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等特点。
体外循环下闭合小儿动脉导管多用于PDA合并心内畸形需要同时纠正;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尤其是年龄较大患儿;亚急性心内膜炎后或主动脉弓降部钙化;窗型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无法闭合者;合并先天性高血压患儿;术后再通或介入失败的患儿。
要求术者有熟练的手术技术和灌注师良好的配合,术中预防灌注肺和脑气栓等并发症发生是关键。
1.3.2非体外循环由于小儿的特殊解剖生理特征对CPB的反应剧烈[5]且小儿体表面积大,皮下脂肪少,低温下CPB易致血管收缩,心律失常。
所以非体外循环下手术,其不破坏血液成份,没有炎症介质干预,心脏始终处于自身氧合血灌注状态,术后低排发生率低,术后并发症少等突出特点尤为重要。
多数专家认为小儿PDA在无禁忌症情况下,运用非体外循环下实施心脏手术对患者更加安全可靠。
非体外循环下手术难度大,适应症相对窄,受到现有科技水平及医疗水平制约。
1.4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方式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是目前应用最广,疗效最为可靠的方式。
小儿与成人有着不同的生理和解剖主要是由于小儿发育不成熟决定的,所有诊断明确的患儿无论有无症状,经内科治疗无效如无手术禁忌症,均可考虑手术治疗。
外科治疗小儿PDA手术中最危险的并发症是动脉导管破裂出血,往往难以止血,危及生命[6],这也是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
所以在手术操作中要轻柔、仔细,避免损伤主要血管。
外科关闭动脉导管常规分为动脉导管结扎术、动脉导管缝扎术和动脉导管夹闭术:①PDA结扎术适用于年幼儿童,导管细长,壁柔软,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现状及进展王晓东1王大成2(1.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00;2.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摘要】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病率高且病情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长期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及生命,正确了解小儿PDA及选择最佳治疗方法,以对机体最小的干预治愈小儿PDA,是小儿心脏学科的初衷和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Abstract】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is a common pediatric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It has high incidence and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along with the child growth of the age,causing long-term effects on child growth and life.Correctly understanding PDA and choosing the best treatment method so as to cure child PDA with minimum intervention,is the original purpos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pediatric heart discipline.【Key words】PDA;Treatment;Progress作者简介:王晓东,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2010级研究生。
王大成,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临床与医疗○483科技信息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13年第7期弹性大未发生细菌感染者。
1907年,Munro 首次建议用结扎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1939年Gross [7]为一名7岁患儿成功实施了动脉导管结扎术,从此打开了外科关闭动脉导管的先河。
1944年10月国内吴英凯首次施行动脉导管结扎术成功。
1963年,郭加强等用胸膜外途径结扎导管成功。
奠定了国内PDA 结扎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基础。
②PDA 切断缝合术适用于年长儿童,导管粗而短,分流量较大或以感染的导管。
1940年,Touroff 和Vesell 用切断缝合法成功的治愈了一名动脉导管未闭合并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
1954年国内石美鑫首次用导管切断缝合法治愈患者。
PDA 切断缝合术适用于各种类型动脉导管,具有术后不会再通的优点,但血管缝合技术要求高,且术中有大出血的危险,术后易并发主、肺动脉缩窄。
③导管钳闭术适用于直径在2cm 以内、管壁弹性较好的导管。
1961年,顾恺时用钳闭器闭合导管成功。
用特制的动脉导管钳闭器,于导管的主动脉端及肺动脉端各钳闭1次,使钳闭器内装的成排钛钉穿过导管的前后壁而弯曲将其压闭。
由于局部操作空间较小,妥贴安放钳闭器有时会遇到困难,甚至引致导管壁损伤出血,应引起警惕。
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术式以最小的创伤达到最佳的治疗目的是心脏外科所追求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
术式的正确选择直接影响到患儿的预后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4.1前正中开胸胸骨正中劈开,手术视野开阔,动脉导管部位暴露好,术者易操作,是心脏外科手术切口的金标准,适用于:胸膜粘连重,显露动脉导管困难;动脉导管结扎后再通;导管太粗,或显窗型;合并心内畸形需一并做矫正的患儿。
手术方式: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患儿平躺,前正中线胸骨正中断开,显露、游离肺动脉分叉处心包反折,紧贴肺动脉游离导管左右间隙和后壁,对动脉导管行结扎术或缝扎术,放置引流,关胸,术毕。
这种手术创伤性大,失血多,术后并发症多,术后胸骨稳定性继连续性差,胸部畸形发生率高。
1.4.2左腋下小切口1994年国内北京阜外医院率先开展胸部小切口手术效果满意以来,腋下小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
手术如下: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患儿右侧卧位,上臂上举肘弯曲固定于头架,左腋下弧形切口长约4~6cm ,进第四肋间隙切开胸膜将左肺叶推开,暴露并游离动脉导管上下窗,用两更10号丝线结扎动脉导管主动脉端,肺动脉端,或切断两端缝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