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测试题及比较阅读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原创预测题及中考对比阅读(附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预测题及中考对比阅读(附答案)《桃花源记》《贞观政要》对比阅读原创预测题(附答案)【甲】晋太元中,……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出处: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在皇帝左右侍候的人;②炀帝:隋朝皇帝;③黩:随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
⑤丰稔:丰收。
⑥本根:本,树干;根,树根。
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遂.与外人间隔/遂.得徭役不兴B.炀帝意犹不足./不足.为外人道也C.遂得徭役不兴./水波不兴.D.夫治国犹.如栽树/然志犹.未已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3.翻译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4.请根据唐太宗的治国之道,谈谈如何治理国家?(3分)答案:1.A(A.于是,就 B.满足/值得 C.盛行/起来 D.像/仍,还)2.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3.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因此我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努力、毫无厌倦,只求清净无为,使天下不生事端。
4.答案:治国以民为本(重视民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乙】译文: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当年刚刚平定京师,宫中的美女、奇珍玩物,没有一个宫院不是满满的。
可隋炀帝还是不满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加上东征西讨,穷兵黩武,弄得百姓无法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
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
”“因此我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努力、毫无厌倦,只求清净无为,使天下不生事端,从而做到徭役停罢,五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对比阅读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对比阅读题《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
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
(1)屋舍俨然(2)阡陌交通(3)或请重法以禁之(4)自是数年之后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问所从来,具答之B民之所以为盗者C上哂之曰D或请重法以禁之3.翻译下面的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4.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和。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附答案】1.(1)整齐的样子(2)交错相通(3)有的人(4)这或此2.B3.(1)老人和孩子,都神情愉悦,过得很快乐。
(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4. 赋繁役重,官吏贪求。
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二)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5~9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 一) 【甲】【乙】两段 文,完成【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 ,屋舍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犬相 。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
黄 垂髫,并怡然自 。
( 自《桃花源 》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 公, 与能, 信修睦。
故人不独 其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 ,壮有所用,幼有所 ,矜、寡、孤、独、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 。
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力 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 己。
是故 而不 , 盗窃乱 而不作, 故外 而不 , 是 大同。
自《礼 ·礼运》)在大道施行的 候,天下是人 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 拔出来, 求 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 不 奉养自己的父母,不 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 其天年,中年人能 社会效力,幼童能 利地成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 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 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 ,女子有 宿。
于 ,人 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 ,却不一定要自己 私藏;人 都愿意 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 自己 私利。
因此奸邪之 不会 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 生。
所以大 都不用关上了, 叫做理想社会。
1.解 下面加点的 。
( 4 分)⑴屋舍 然 () ⑵阡陌 交通 ()....⑶不独子 其子() ⑷ 其弃于地也( )..2.下面各 句子中,加点 意思相同的一 是( )(2 分)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 之.如外人事元大小,悉 以咨之B .男女衣着,悉..C .矜、寡、孤、独 、 疾者皆有所养 此独 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 D .大道之 行也 跪而 之. .3.翻 下面句子。
( 4 分) ⑴ 黄 垂髫,并怡然自 。
⑵ 与能, 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 句填空。
(2 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 》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 [粮食作物 ]随 [种植 ] ”的 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 似的句子是: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5.陶渊明描 的 “世外桃源 ” 地再 了“大同 ”社会的生活 貌,因此二者有 多相似的地方。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题
3.(2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李缤纷,山花夹道(每空1分)
4.(4分)【甲】文通过对桃林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乐的理想生活的向往。【乙】文通过对土地岭美不胜收的桃源胜境的描绘,表达了对山中美景的赞美之情,表现了游览的乐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①缘溪行 缘: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
③可濯足于床下 濯:④见辄除去 辄: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②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译文:3、【甲】文第一段描写春季景物,从“忽逢桃花林”可以看出;【乙】文描写季景物,可以印证的句子是“”。 (第二空引用文中句子回答)
题干要求比较甲乙两段文字写作的季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从原文的字句去判断。甲文从“忽逢桃花林”可判断是春季;乙文从“山树为盖”可判断是夏季。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要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首先理解题干的要求,然后找到答题的区间,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归纳概括即可。
桃花源最大的特点是环境优美,人们的生活惬意滋润,正如文本中所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而乙文中的冷泉,风景宜人,“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即人们一看到冷泉亭,那些眼耳之尘,心舌之诟就可以摈弃,心灵变得澄澈空明。
译文:3、【甲】【乙】两个文段有多处地方,相互照应。其中,【甲】文中“鸡犬相闻”与【乙】文中“______”一句相照应;【乙】文中“有万物得所之意”与【甲】文中“_______”一句相照应。(请用原文回答)(4分)
4、【甲】【乙】两个文段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3分)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桃花源记》考试题精选(有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期末考试题精选一、(2023山东·烟台中考模拟)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甲】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不足为外人道也大道之行伐竹取道万道霞光B.与外人间隔选贤与能与游者相乐与人为善C.屋舍俨然怡然自乐佁然不动杂然相许D.妻子邑人不独子其子子固非鱼也孺子可教2.翻译文段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理解:渔人首先经过了一片风光优美的田园,然后才进入到桃花源,见到桃源人。
【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详细地告诉了桃源人,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理解:听了渔人的讲述,桃源人都为没有赶上桃源外的朝代变迁感到无比惋惜。
【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翻译: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桃花源记测试卷(含部分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完成文后各题。
(一)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渔人甚异..之(4)欲穷.其林(5)仿佛..若有光(6)才.通人(7)屋舍俨然..(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9)阡陌交通..(10)其中往来..种作(11)悉.如外人(12)并.怡然自乐(13)具.答之(14)便要.还家(15)咸.来问讯(1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8)遂.与外人间隔(19)遂与外人..间隔 (20)遂与外人间隔..(21)乃.不知有汉 (22)无论..魏晋 (23)具.言所闻 (24)各复延.至其家 (25)辞去. (26)此中人语.云 (27)不足..为外人道也 (28)便扶向.路 (29)处处志.之 (30)及.郡下 (31)诣.太守 (32)寻.向所志 (33)欣然..规往 (34)欣然规.往 (35)寻.病终 (36)后遂无问津.者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桃花源记》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11套)
桃花源记》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11套)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XXX避XXX时乱,率妻子XXX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
甫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n):确(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XXX(xú实。
④浣:洗衣。
12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④③①②2)悉如外人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4)自恨不如远甚也1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具答之盖江北之俗B.乃不知有汉乃悟前狼假寐C.便舍船偶舍骑步行D.不足为外人性也觉得此一家之中128.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29.(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答案】126.(1)通邀,邀请2)全,都3)正,正在4)遗憾127.C128.(1)白叟和小孩都落拓舒畅、自得其乐的样子。
2)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
129.和谐安宁、自得其乐。
二)浏览上面的白话文,完成各题。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如有光。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⑴屋舍俨然..交通()..()⑵阡陌⑶不独子.其子()⑷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含答案
眉内容《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一、 2006 包市(改卷)(甲)土地平,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犬相。
此中来往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垂髫,并怡然自。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公,与能,。
故人不独其,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壮有所用,幼有所,矜、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
,不用藏于己;力其不出于身也,不用己。
是故而不,盗窃乱而不作,故外而不,是大同。
6.在原文划横的空缺填写原句。
7.解文中加点的。
交通::8.甲、乙两文都反响了祖先人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样的是,甲文理想社会行了,乙文是。
9.乙文中与甲文“黄垂髫,并怡然自”相的句子是。
10.概括甲文的马虎。
(一) 6.信修睦其弃于地也7.交相通8.描述述9.老有所幼有所10.描写了桃花源美的境和幸福的生活二、 2008 南充市:(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溪行,忘路之近。
忽逢桃花林,岸数百步,中无,芳草美,落英;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忧如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犬相。
此中来往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垂髫,并怡然自。
(乙)陶潜,字元亮,少崇敬,博学善属文,脱不,任真自得,之所。
著《五柳先生》曰:“ 堵然,不蔽日,短褐穿,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这样,人之。
甚朋好事,或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大适①融然②。
或无酒,亦雅咏不。
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而和之,曰:“但琴中趣,何弦上声 !” ( 自《晋》 )[ 注 ]①适:足。
②融然:和悦快的子。
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志。
24.解以下句子加点的( 2 分)⑴ 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⑶ 脱不()⑷ 或无酒,亦雅咏不()25.从 [乙 ]文中摘出与“土地平,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的理想生活形成烈反差的句子。
桃花源记中考典型对比阅读含答案译文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2008南充市)(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5.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1分)答:26.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
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 分)答:27.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译:二、(2008太原市)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
(13分)〔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
《桃花源记》中考对比阅读高效训练【含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林尽水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二)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
或阻之,燮曰: "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上有谴,我任之。
"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节选自《郑板桥开仓济民》①留牍:公文。
②潍县: 地名,今山东潍坊市。
③值:遇,遇到。
④谴:谴责、责备。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异渔人甚异.之属引凄异.(《三峡》) B.舍便舍.船屋舍.俨然C.去停数日,辞去.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道不足为外人道.也伐竹取道.(《小石潭记》)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景色有什么作用?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总结概括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1.C(A.异:对……感到惊异/异常;B.舍:舍弃/房屋;C.去:离开/离开;D.道:说/道路。
)2.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
3.第一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展现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4.①国家太平,没有战乱;②民风淳朴,生活富足;③政府官员勤政爱民,体恤百姓。
参考译文:(二)郑燮,号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
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民如子。
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得很快,没有积压。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有时到了忘记自己是长官的地步。
(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做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得吃人。
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五篇(含答案)
僧曰:“我人也。”妇人笑云:“宁⑥有人形骸⑦如此?”僧曰:“我事⑧佛。佛须摈落⑨形骸,故尔。”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顾笑曰:“语甚有理。”复问:“宗旨如何?”僧为 讲《金刚经》。 称善数四。 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⑩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 。初食草根, 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 不复至人间。 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恬 多 使 妇 人 我 等 不 胜 其 弊 逃 窜 至 此。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便要.还家:(2)无.论.魏晋:
(3)并 衣 草叶:
__(4)僧具言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不知有汉/汝乃.何人
B.寻.病终/遂 寻.洞入
C.皆出酒食/初食草根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五篇
班级: 姓名:
一、阅读下面 甲、乙 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 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 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 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 以为此一家之中, 有万物得所之意, 自恨不如远甚也。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完整版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甲】【乙】两段文,完成【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犬相。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
黄垂髻,并怡然自。
(自《桃花源》)【乙】大道之行也,天下公,与能,信修睦。
故人不独其,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 壮有所用,幼有所,矜、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
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力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己。
是故 而不,盗窃乱而不作,故外而不,是大同。
自《礼•礼运》)在大道施行的候,天下是人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拔出来,求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不奉养自己的父母,不 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其天年,中年人能 社会效力,幼童能利地成,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 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女子有宿。
于,人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却不一定要自己 私藏;人都愿意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自己私利。
因此奸邪之不会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生“所以大都不用关上了,叫做理想社会。
1•解下面加点的。
(4分) ⑴屋舍然 ( )⑶不独字箕子()2.下面各句子中,加点 意思相同的一是( )(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之 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B .男女衣善,悉.、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C ・矜、寡、孤、独 .D ・大道之行也 跪而之3. 翻下面句子。
(4分) ⑴黄垂髻,并怡然自。
⑵与能,信修睦。
4. 理解文意,用原文句填空。
(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种植]”的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 似白勺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 5. 陶渊明描的“世外桃源”地再了“大同”社会的生活貌,因此二者有多相似的地方。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六篇(含答案)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六篇班级:姓名: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水益涩①,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②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③,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④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⑤“雪窦山”字。
注:①涩:不通畅。
②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③陇:通“垄”。
④牧竖:牧童。
⑤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1)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2)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3)曳.舟不得进_______________(4)遂.缘小溪_______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樵童牧竖相征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检测题(100分)姓名学号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填词0.5分一个,解释2一个)1.xián()来问讯2.便yāo()还家3.yuán()溪行4.xún()病终5.欣然ɡuī()往6.后suì()无问津者二写出画线字古义及今义(古义2分一空,今义1分一空)1阡陌交通古义今义2.率妻子邑人古义今义3.来此绝境古义今义4.诣太守,说如此古义今义5.无论魏晋古义今义6.芳草鲜美古义今义三翻译下列句子(每句4)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四.填空。
(每空1分,③题一个一分)(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名,字,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朝。
文章虚构了一个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2)《桃花源记》以为线索,为顺序,照桃源,桃源,桃源的行踪描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3)很多成语出自本文,请写下来(至少3个)五.用原文填空(2分一题)(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任写一句):。
(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4)“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5)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6)文中突出村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六.阅读理解(20分)1文章①段描写桃林美景有何作用?(3分)2第③段为何村人听完渔人的话后皆叹惋?(3分)3第④段村人为何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4本文描绘来了一个怎样的社会?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3分)5我们应怎样评价这种社会理想?(4分)6文章表现了作者崇高的政治理想,你面对眼前的世界想说点什么?(4分)七能力拓展(选作)1理解文章,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
归隐田园,安贫乐道。
2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场所,在我国四大名著中也各有一处这样的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明是何人居住?《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陶渊明归隐田园,刘禹锡安贫乐道三国演义卧龙岗诸葛亮;红楼梦太虚幻境金陵十二钗;西游记花果山水帘洞孙悟空和猴子们水浒传水泊梁山梁上108好汉2016·吉林卷】(一)古诗文阅读(15分)【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敷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0.本文作者是东晋诗人____(人名)。
(1分)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1)屋舍俨然(2)便扶向路____12.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2分)答:13.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2分)答:14.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3分)答:答案:【甲】(10分)10.陶渊明(1分)(1)整齐的样子 (2)沿、顺着(共2分,每小题1分)12. 围绕“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源美好作铺塾”回答出两点即可。
(共 2分,毎点1分)13. 围绕“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机朝代更竹;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回答出两点即可。
(共2分,每点1分,用原文语句回答亦可)14. 围绕“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淳朴的社会风尚;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回答出三点即可。
(共 3分,每点1分)【2016·湖北省十堰卷】(一)阅读《桃花源记》,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2分,每小题3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见渔人,乃大惊乃:就乃不知有汉乃:竟然B.无论魏晋无论:更不用说便要还家要:要求C.问今是何世是:表判断吾尝疑乎是是:这句话D.未果,寻病终寻:很久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21.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诣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
B.村人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C.全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各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
D.文中也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22.本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都描写了老人与小孩的生活情景,用意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乃:竟然/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乃:竟然。
B.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通“邀”,邀请。
C.问如今是什么朝代.是:表判断/我曾经怀疑这句话.是:这句话。
D.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寻:不久/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入:在国内。
故选:C。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平:平坦.旷:开阔;宽阔.屋舍:房屋.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句子翻译为: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的能力.《桃花源记》中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再借渔人“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说明这种理想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与“出世”和“入世”没有太大的关系,如果要说,也只能是“出世”的思想.故选:A。
(4)崩溃考查分析作者写作目的能力.分析写作目的要了解文章主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写桃花源内生活的安定幸福,“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是写滁州百姓和太守一同出游的情形.《桃花源记》是用桃源民风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醉翁亭记》用“滁人出游”场景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
答案:(1)C(2)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3)A(4)《桃花源记》用桃源民风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醉翁亭记》用“滁人出游”场景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
【点评】词类活用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语(此人语(yu第四声)云):名词作动词,告诉。
通假字:“要”通“邀”,邀请(不属于150实词范围内)。
具:通“俱”,完全、详尽。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