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桥涵沉降和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与技术设计书
2024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doc
2024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doc 比上面那个要有更多的内容
一、引言
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服务,为了检测和预测桥涵结构物施工后的沉降情况,特制定本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二、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XXXX公路桥涵工程
2、工程地点:XXX省XXX县
3、工程概况:工程分为A、B、C三段,A段为正线及桩基础,B段为超桩段及拱构,C段为桥涵段。
三、沉降观测项目
1、桩段沉降观测:对A段中桩基础沉降情况进行观测,从而了解桩段沉降状况.
2、超桩段沉降观测:对B段中超桩段沉降情况进行观测,从而了解拱顶沉降情况。
3、桥涵段沉降观测:对C段中桥涵段沉降进行观测,了解桥涵段沉降情况。
四、观测方式
1、桩段沉降观测:使用全站仪、放样仪或者水准仪来测量桩基础沉降量。
2、超桩段沉降观测:在拱构的中心点设置定点位置,采用激光测距仪或者梁式测距仪来进行观测。
3、桥涵段沉降观测:采用测角仪、梁式测距仪或者水准仪来测量桥涵段沉降量。
五、观测时间
A段:施工开始前1个月,施工中每月1次,直至施工结束;。
公路工程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公路工程项目名称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编制:复核:审批:项目部XXXX年XX月XX日一、工程概况XXXXXXXXXXXXXXX为新增国道主干线XXX胶南至海晏公路的重要关联路段,本项目起点位于XXX,终点位于XXX,路线全长XXXXkm,施工范围为:KXX+000~KXX+000,主线采用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4.5米。
桥涵设计汽车荷载采用公路-Ⅰ级。
本标段工程量主要有:路基主线XXXXkm、匝道XXXXkm,主线大桥XX座、通道桥XX座、匝道中桥XX座,涵洞XX道,分离式立交XX处,互通式立交XX处,服务区XX处。
二、编制及测量依据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2、《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2898-2009);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1);5、设计图纸;6、设计院交桩成果;7、控制点加密成果。
三、适用范围适用于本标段所有高填深挖路段。
四、观测目的及范围1、观测目的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工程按预期目标顺利进行,必须对路基及高边坡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充分了解边坡和路基的沉降值,沉降变化趋势和稳定情况,从而控制高填土和深挖方速率。
在实际填筑中应严密监视各种埋设仪器的观测指标,及时进行综合分析而定。
根据沉降量资料分析确定规定日期后沉降是否满足要求,根据沉降变化情况指导施工,确保全线施工质量。
2、观测范围本标段的范围KXX+000-KXX+000,包括KXX+677-KXX+000,323M的高填土路基;KXX+000-KXX+659左侧深路堑;KXX+103-KXX+655右侧深路堑;KXX+755-KXX+019左侧深路堑;KXX+267-KXX+444左侧深路堑;KXX+469-KXX+589左侧深路堑;KXX+210-KXX+390左侧深路堑;KXX+703-KXX+906左侧深路堑;KXX+219-KXX+424右侧深路堑;KXX+036-KXX+234左侧深路堑;KXX+716-KXX+925右侧深路堑。
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包括沉降观测目的、指标与方法、数量及观测点等内容。
一、沉降观测目的
1、为了准确判定本工程桥涵沉降情况,对本工程桥涵的变形和沉降
情况进行观测;
2、了解地基土体的沉降特性,评价桥涵施工和运行的安全性及性能
稳定性;
3、在桥涵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变形超出规定值时及时采取必要的补救
措施,确保桥涵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二、沉降观测指标及方法
1、沉降量观测指标:利用放置于桥墩公路桥涵基础上的支撑桩观测
桥涵基础的沉降量;
2、沉降量观测方法:利用可自动记录支撑桩的水平位移量来测量沉
降量;
3、变形量观测指标:横向、纵向及有穿越桥涵的线路的角度变形量;
4、变形量观测方法:采用倾斜仪观测变形量。
三、沉降观测数量及观测点
1、沉降量观测点:应在本工程桥涵周围设置5-6个支撑桩,支撑桩
的位置在本工程桥涵跨中向两侧分别设置2-3个支撑桩;
2、变形量观测点:应在本工程桥涵跨中、跨端各设置2-3处观测点,确定桥涵的横向、纵向及布置穿越桥涵的线路的变形情况;
3、沉降量及变形量观测周期:观测周期一般为3天观测一次,共观
测6次;。
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关于沉降观测实施方案一、概述本管段起讫里程为DK ,线路总长公里。
管区内主要构造物有:大桥,全长m;隧道,全长m。
路基段,合计路基总长m;框架涵座;小桥座。
为满足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保证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质量,依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及设计单位的相关技术交底,根据工程特点,制定本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并在以后的施工中加以实施。
二、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10.高速铁路工程设计文件;11.铁道部有关规定。
三、组织机构为顺利完成沉降变形观测任务,保证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质量,成立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沉降观测组,在其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
根据任务量和责任划分,拟成立二个专门负责沉降观测的测量班,每班设班长一人,测工三人。
沉降观测组的组织机构如下:组长:副组长:组员:沉降一班、沉降二班四、主要仪器设备根据本工区任务量和沉降观测的需要,除特定的电子元件外,十五工区项目部拟配备的用于沉降变形观测的主要仪器设备见下表:五、技术要求1.按照相关的测量规范及设计单位提供的技术交底,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下表规定执行:2.垂直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3.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六、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网方式1.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1)基准点。
路基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路基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一、引言路基、桥涵工程是公路交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性,对于其沉降情况进行观测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适用于路基、桥涵工程沉降观测的方案。
二、观测目标与内容观测目标:了解路基、桥涵工程在使用过程中的沉降情况,判断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合理性,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观测内容:包括路基、桥涵工程的垂直沉降、水平沉降、沉降速率等参数的观测。
三、观测点的设置1.路基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重要性,确定观测点的数量和位置。
(2)观测点应遍布于整个工程区域,涵盖主要的土层类型和工程结构。
(3)观测点的位置应远离施工区域和其他可能影响沉降的因素,如下水道、挖掘区等。
2.桥涵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根据桥梁结构的特点和设计要求,确定观测点的数量和位置。
(2)观测点应位于桥梁主体结构和盖板处,以及桥墩周围的土体。
(3)观测点的设置应考虑桥梁不同部分的沉降特点和对结构安全的影响。
四、观测设备和方法1.观测设备:可采用电子水准仪、全站仪、GNSS测量系统等设备。
2.观测方法:(1)采用水准测量法对路基进行垂直沉降观测。
观测标高点要选择能观测到各种工程设备的标高点,并应根据工程实际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观测方式和仪器。
(2)采用全站仪、GNSS测量系统等设备进行水平沉降观测。
观测点的选取要符合工程的要求,观测时要保证观测仪器稳定,避免环境噪声和其他干扰。
(3)对沉降速率的观测可采用连续观测法或定期观测法。
连续观测法适用于对重要工程进行长期连续观测;定期观测法适用于对普通工程进行定期观测。
五、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是沉降观测的重要环节,对于获取准确的沉降信息具有关键作用。
1.数据处理:(1)对观测数据进行计算、整理和归档,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采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和计算模型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沉降量、沉降速率等参数。
2.数据分析:(1)根据观测数据的结果,分析路基、桥涵工程沉降的趋势和特点。
桥涵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桥涵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引言桥涵是现代交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沉降观测则是确保桥涵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桥涵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以帮助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正确进行沉降观测工作,确保桥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沉降观测前的准备工作1. 设计观测方案:在进行沉降观测前,需要制定详细的观测方案,包括观测点的选取、观测时间的确定等。
观测方案应充分考虑桥涵的结构特点和周边环境条件,并与相关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
2. 配置观测设备:观测设备的选择和配置是保证观测数据准确可靠的关键。
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和仪表,并确保其精度和稳定性符合要求。
同时,还需对设备进行校准和检验,以确保其正常工作。
三、沉降观测的操作步骤1. 安装观测点:根据观测方案确定的观测点位置,在桥涵结构上进行标记,并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如清理观测点周围的杂物等。
然后,按照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观测设备的安装和调整。
2. 进行观测:在观测点安装完成后,按照预定的观测时间表进行观测。
观测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注意观测环境的稳定性,避免外界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干扰。
3. 数据处理与分析:观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是沉降观测工作的重要环节。
在处理数据时,应根据观测仪器的特点和观测要求,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数据处理。
同时,还需对观测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四、沉降观测结果的评价与应用1. 结果评价:在得出观测结果后,需要对其进行评价。
评价过程应考虑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与设计要求的符合程度等因素。
若观测结果与设计要求存在较大偏差,则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改进。
2. 结果应用:沉降观测结果的应用范围广泛,既可以用于桥涵的安全评估,也可以用于工程的设计和改进。
在应用结果时,需要充分考虑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决策和调整。
路基、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桥梁和路基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沉降观测网沉降观测网可采用全线统一的二等水准网,精度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控制,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
沉降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
以设计院交桩并经过复测合格的CPI、CPII二等水准点作为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使用时应做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应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位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1、工作基点应设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沉降观测点。
2、沉降观测点应设在能反映沉降特征的变形体上。
二、沉降观测1.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2.每次沉降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2)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3)固定观测人员(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三、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
路基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路基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的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一、简介
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是在桥涵施工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测量技术,以评
估桥涵支撑结构的基础稳定性和降低施工过程中可能的变形,并确定桥涵
工程土体变形状况,以判断施工安全性、质量可靠性与桥涵长期安全使用
的可行性,以供施工管理和施工监测决策参考。
二、观测原理
桥涵沉降观测是对桥涵施工工程中桩基、支墩、桥底及其变形的监测,以抽查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土体及支撑结构的变形情况,及早发现、排
查及预防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变形、局部沉降等问题,并在施工过程中及时
作出治理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性、质量可靠性和桥涵长期安全使用的可
行性。
三、观测要素
1、观测的要素:桥涵沉降观测要素包括桥基侧壁纵向沉降、横向沉降,桩基竖向沉降及其他毗连部件(如桥底板、桩顶、横向纤维板等)的
沉降变形情况。
2、观测方法:通过观测沉降及变形处理方法,包括水准观测、测量杆、水平模拟、沉降环状观测等多种方法,可满足桥涵沉降观测要求。
路基桥涵沉降和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与技术设计书
新建铁路哈尔滨至大连客运专线TJ-3标(DK579+140~DK602+407.3)段路基、桥涵沉降和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与技术设计书中铁十九局集团公司哈大铁路客运专线项目经理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二○○九年三月目录1 概述 (1)1.1工程概况 (1)1.2作业区自然状况 (1)1.2.1 地形、地貌 (1)1.2.2 气象特征 (1)1.2.3 地震动参数 (1)1.2.4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2)1.2.5 工程地质特征 (2)1.2.6 水文地质特征 (2)1.3沉降和变形观测的目的 (3)1.4编制依据 (3)2 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及内容 (3)2.1路基 (3)2.2桥涵 (3)2.3过渡段 (3)3 观测点布置汇总 (3)4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建立 (5)4.1沉降变形观测网的基本要求 (5)4.2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5)4.2.1 观测水准基点的布设 (5)4.2.2 工作基点的布设 (5)4.2.3 工作基点的校核 (6)4.3沉降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6)5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设计 (7)5.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7)5.1.1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7)5.1.2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 (7)5.1.3 沉降观测元件的选取、埋设 (7)5.1.4 监测方法及要求 (9)5.2桥涵沉降变形观测 (11)5.2.1 一般要求 (11)5.2.2 观测点的布置 (11)5.2.3 观测精度 (11)5.2.4 观测频次 (11)5.3过渡段沉降观测 (13)5.4作业方法与技术要求 (13)5.4.1 使用仪器 (13)5.4.2 人员组织 (14)5.4.3 技术要求 (14)5.4.4 作业方法 (14)6 观测资料的整理 (15)6.1资料整理要求 (16)6.2提交资料 (16)7 沉降观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估 (16)7.1路基 (16)7.2桥涵 (19)7.3过渡段 (20)附图: (20)1 概述1.1 工程概况哈大铁路客运专线被列为我国“十一五”期间东北地区铁路建设重点工程,是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中“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约900公里。
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一、观测目标和要求1.观测目标:监测公路桥涵工程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沉降情况。
2.观测要求: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沉降问题,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
二、观测方法1.常规观测法:采用常规的沉降观测仪器,如水准仪、测量站和测量横梁等。
2.自动观测法:利用自动化观测仪器,实时监测桥涵工程的沉降变形情况。
三、观测点布设1.观测点选择:根据工程的结构特点和施工规模,合理选择观测点,覆盖整个工程范围。
2.观测点布设原则:满足观测范围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受到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影响。
四、观测频次和时间安排1.观测频次:在工程施工期间,每周进行一次沉降观测,施工完成后每月进行一次观测。
2.观测时间安排:采用固定时间进行观测,例如每周的同一天、同一时间段进行观测。
五、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1.数据处理:对观测所得数据进行整理、校正和汇总,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数据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比对,判断工程的沉降情况是否超出规定范围,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六、观测报告编制和反馈1.观测报告编制:每次观测后,及时编制观测报告,内容包括观测数据、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和总结等。
2.观测报告反馈:及时将观测报告反馈给相关部门和责任人,以便他们根据观测结果及时调整施工和使用计划。
七、应急预案制定1.应急预案内容:根据观测结果,制定应急预案,包括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对措施和责任人等。
2.应急演练: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各部门和责任人的应急处置能力。
八、操作规范和安全要求1.操作规范: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确保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安全要求:在进行观测时,注意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观测人员和观测设备的安全。
以上是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的基本内容,通过建立完善的观测方案,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工程中可能出现的沉降问题,保障工程的安全运行。
铁路桥涵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
铁路桥在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涵基础沉降变形等符合设计要求。
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
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
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2个月。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1.桥涵沉降观测内容桥梁(梁体、桥墩、桥台)、涵洞各个施工阶段的沉降。
桥梁、涵洞的水平位移监测根据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2.桥涵观测标的设置原则每个桥墩台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
桥墩台沉降观测点可在墩顶、墩身或承台上四角布置。
观测标志应尽量靠近地面(水面),距地面(水面)高度应在1m左右。
在地质条件较好地段,每个墩台可设置一个观测点,岩石地基、嵌入岩石桩基础的桥墩,选择典型墩(台)、涵洞进行观测,其余地段的墩台应不少于2个观测点,布置于墩台两侧。
但对于地质条件复杂、变化较大的墩台,观测点总数不应少于4个。
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方便观测、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①承台观测标承台观测标原则上不少于两个观测标。
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
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②墩身观测标a.标观测点数量每墩不少于2处,位于墩身两侧。
b.墩身观测标埋设,当墩全高大于14m时(指承台顶至墩台垫石顶),需要埋设4个墩身观测标;当墩全高小于等于14m时,埋设2个墩身观测标。
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一、观测目标和要求:1.目标:准确监测公路桥涵工程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和预测潜在的问题。
2.要求:观测数据准确可靠、连续记录,并能提供及时预警和评估报告。
二、观测装置和仪器的选择:1.地下水位监测井:用于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选择直径适当的井筒,根据项目要求确定井深和井的布置方案。
2.沉降测记点:选择合适的测点布置方案,确保覆盖所有关键区域和工程构件的沉降情况。
测点可以选用传统的高程标志、测深钉、水准点等,也可以选择现代化的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
3.数据采集系统:采用自动化、实时、高精度的观测装置和数据采集系统,配备相关软件,可实现数据存储、传输和处理功能。
三、观测指标和频次:1.观测指标:主要观测公路桥涵工程的绝对沉降、相对沉降和地下水位变化。
绝对沉降指标可参考工程设计规范和相关技术要求,相对沉降量可与相邻地面建筑物进行对比,地下水位的变化可与附近的监测井进行对比。
2.观测频次:根据项目特点和要求,确定观测的时间点和频次,比如每天、每周或每月观测一次,特殊情况下,如施工期间或其他高风险周期,可适当增加观测频次和时间。
四、数据处理和分析:1.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存储,并生成观测报告。
数据处理应包括数据质量检验、异常值处理和数据分析等。
2.数据分析:参考工程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规范,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并与工程设计参数进行对比,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预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还可以进行数据曲线拟合和趋势分析,预测公路桥涵工程后期的沉降趋势和风险。
五、监测报告和应对措施:1.监测报告:按照项目要求,定期生成监测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观测数据、分析结果和评估意见等。
监测报告应及时提交给相关工程部门和设计、施工单位,并保留一定的备份。
2.应对措施: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如果发现公路桥涵工程存在沉降异常或风险,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增加支吊架、加固基础、进行补偿等,以确保工程安全和稳定。
2024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doc
2024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doc2024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一、项目背景公路桥涵是公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稳定运行对公众交通出行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交通运输需求的不断增长,公路桥涵的建设和维护工作越来越重要。
在公路桥涵的施工过程中,沉降是一个重要的安全风险因素。
为确保公路桥涵的安全运行,进行沉降观测是必要的。
本方案旨在制定2024年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为相关工作提供指导。
二、目标与内容1.目标:通过沉降观测,及时发现和监测公路桥涵的沉降变化,确保公路桥涵的安全稳定运行。
2.内容:a.选择观测点位:根据工程设计和实际施工情况,在公路桥涵上选择代表性观测点位,分别设置观测点。
b.观测参数:测量沉降量、垂直位移和沉降速率等参数。
c.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全站仪测量和GPS测量等方法进行观测。
d.观测频次:根据工程规模和时间要求,确定观测频次,并制定观测计划。
e.数据处理与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评估沉降变化趋势,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监测。
三、组织机构与责任分工2.桥梁工程师:负责确定观测点位、观测参数和观测方法,并组织实施观测工作。
3.测量人员:负责具体的测量工作,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数据处理人员:负责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观测报告。
5.监理工程师:负责监督观测工作的实施,审核观测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观测设置与实施1.观测点位: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在公路桥涵上选择6个观测点位,保证覆盖整个桥涵的不同部位,以及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区域。
2.观测参数:测量沉降量、垂直位移和沉降速率等参数,以确定桥涵的安全状态和变化趋势。
3.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全站仪测量和GPS测量等方法进行观测,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观测频次:根据工程规模和要求,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观测,每月进行一次简化观测,重点观测桥涵的安全隐患区域。
5.数据处理与分析:测量人员将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录入电脑,数据处理人员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观测报告。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摘要快速铁路轨道对路基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标准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进行沉降变形计算,采取相应的涉及措施。
客运专线铁路和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及施工技术指南均规定:路基的工后沉降达不到设计要求时,严禁进入轨道工程施工工序。
关键词路基沉降;观测;变形观测;实施方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对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涵墩台基础等分别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并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
但影响沉降计算的有很多因素,沉降计算的精度不足以控制无碴轨道工后沉降。
施工期也有严格的要求,其中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方式。
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
1 基准控制网及观测技术方案在南分路布设1个基准点(国家二等三角点)、沿线布设2~3个工作基点(约5~8km一个工作基点),加密测量控制点是要根据具体断面情况而定。
基点控制采用GPS相对静态方法,按国家GPS B级网点观测和精度要求,观测并连测GPS B级网点和国家一、二等三角点观测,建立位移平面基准控制网是需要通过观测数据基线向量外业数据质量检核、GPS网平差计算等数据处理。
基准控制网建立之后在位移和沉降观测期间,对基准控制网按位移和沉降观测的方法完成不少于三次的检核观测,若发现变化应对期间的观测成果进行必要的修正。
采用高精度数字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观测和精度要求并连测国家一等水准点,通过观测量的各项改正、概算和平差计算建立沉降高程基准控制网。
横向位移观测,以工作基点(精度控制在0.5mm以内)为起算点,采用国家GPS C级网点(国家三等三角点)观测;采用仪器标称精度不低于2″且测距精度≤5mm 的全站仪;施测精度可达到1mm要求。
以填土高、观测时间、沉降量/位移为要素,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位移关系曲线图” 。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引言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是对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或运营过程中路基沉降、变形等问题进行监测和评估的重要手段,能够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为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针对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1.沉降观测点布设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位置。
通常情况下,观测点要覆盖整个路基范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观测。
观测点要均匀分布,覆盖各种地质条件和工程环境。
2.观测点标志设置在观测点处设置具有固定位置的标志物,如地脚螺栓等,确保观测点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标志物要固定可靠,不受外力影响。
3.观测设备选择根据观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沉降观测设备。
常用的观测设备有测水管、水准仪、全站仪等。
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进行校准和养护。
4.观测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常用的观测方法有静态观测、动态观测、连续观测等。
观测方法要与设备配套,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监测的需要,确定观测的频率。
通常情况下,初期观测频率要高,随着工程的进行,观测频率可以逐渐降低,但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1.观测点布设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变形观测点的布设位置。
观测点要能够反映工程变形的情况,覆盖整个工程范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观测。
2.观测点标志设置在观测点处设置具有固定位置的标志物,确保观测点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标志物要固定可靠,不受外力影响。
3.观测设备选择根据观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变形观测设备。
常用的观测设备有测距仪、全站仪、测角仪等。
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进行校准和养护。
4.观测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常用的观测方法有静态观测、动态观测、连续观测等。
观测方法要与设备配套,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监测的需要,确定观测的频率。
桥涵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桥涵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观测目的桥涵沉降观测是为了监测桥涵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修复和加固措施,保障桥涵的安全运行。
本次观测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桥涵沉降的变化情况,提供有效的数据和分析结果,为后续的维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观测内容和方法1.观测内容(1)桥涵上部结构的变形情况,包括横向位移、纵向位移等;(2)桥涵下部结构的变形情况,包括沉降、倾斜等。
观测时还需要记录下雨情况、施工情况、桥涵使用情况等相关信息。
2.观测方法(1)上部结构观测:a.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设置测点,分别测量桥墩、梁体等部位的横向和纵向位移;b.定期观测,至少每季度观测一次,雨季和施工期间应加大观测频率。
(2)下部结构观测:a.使用沉降仪进行测量,设置测点,分别测量不同部位的沉降情况;b.定期观测,至少每月观测一次,雨季和施工期间应加大观测频率。
三、观测数据处理1.数据采集:观测结束后,将测得的数据整理并保存,包括观测日期、观测位置、观测数值等。
2.数据处理:(1)将观测数据进行质检,删除异常值和误差较大的数据;(2)根据观测数据分析,得出桥涵沉降情况的趋势变化;(3)将数据进行图表展示,以便更直观地了解沉降情况,并编制相应的沉降报告。
四、观测注意事项1.观测装置的安装应牢固可靠,避免其在观测过程中发生位移或松动;2.观测时应注意环境因素的干扰,如风力、温度等,尽量保持稳定;3.观测设备的校准和维护应定期进行,确保其准确度和可靠性;4.观测期间要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五、观测结果的应用1.通过沉降观测的数据分析和处理,为桥涵的维护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2.及时发现和解决桥涵沉降带来的问题,保障桥涵的安全使用;3.研究和掌握桥涵结构在不同条件下的沉降情况,为设计和施工提供经验和参考。
六、观测工作的安全注意事项1.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岗位证书和工作经验,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2.观测现场必须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并采取周边交通管制措施;3.观测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必须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和说明进行;4.观测时不得将观测设备放置在不稳定的地面,避免发生意外。
路基段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
路基段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一、为啥要观测路基沉降变形。
咱修个路啊,路基就像房子的地基一样重要。
要是路基沉降变形太大,那路可就容易出问题,比如坑洼不平,甚至可能塌了。
所以咱们得好好盯着它,看看它啥时候沉降、沉降多少,这样就能提前发现问题,把路修得稳稳当当的。
二、观测点咋设置。
1. 位置选择。
首先呢,要选在有代表性的地方。
比如说在路基的中间部分,这里能反映出整个路基的大概沉降情况。
还有在路基和桥台、涵洞等结构物相接的地方,这是比较容易出问题的“关节”部位,就像人的关节一样,得多留意。
在填方比较高或者挖方比较深的地方也要设观测点。
因为这些地方压力变化大,最容易沉降或者变形。
2. 具体埋设。
观测点的埋设要有一定的深度,一般来说要埋到稳定的地层里。
咱可以用专门的观测桩,就像给路基插个小标记一样。
这个观测桩要打得直直的,可不能歪歪扭扭的,不然测出来的数据就不准了。
桩的顶部要高出地面一点,方便咱们测量。
三、用啥仪器来观测。
1. 水准仪。
水准仪可是个好东西,就像一个超级精确的水平仪。
它能测量出观测点高度的微小变化,也就是沉降量。
操作水准仪的时候,可得小心点儿,要把它架得稳稳当当的,就像给它找个舒服的小窝一样。
然后通过望远镜看尺子,读取数值,这数值可就是宝贝,能告诉我们路基沉降了多少。
2. 全站仪。
全站仪就更厉害了,它不仅能测量水平方向的变化,还能测量垂直方向的变化。
当我们想要知道路基在各个方向有没有变形的时候,全站仪就派上用场了。
不过这个全站仪比较精密,使用的时候要按照说明书一步一步来,可不能乱按按钮。
四、啥时候观测。
1. 初始观测。
在路基刚修好,还没开始使用的时候,就要进行初始观测。
这就像给路基拍个“出生照”,记录下它最开始的状态。
这个初始观测的数据可重要了,以后所有的沉降变形都是和这个初始数据对比的。
2. 定期观测。
之后呢,要定期去观测。
在路基施工期间,可能每隔几天就要去看一次,就像看自己种的小树苗有没有长高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建铁路哈尔滨至大连客运专线TJ-3标(DK579+140~DK602+407.3)段路基、桥涵沉降和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与技术设计书中铁十九局集团公司哈大铁路客运专线项目经理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二○○九年三月目录1 概述 (1)1.1工程概况 (1)1.2作业区自然状况 (1)1.2.1 地形、地貌 (1)1.2.2 气象特征 (1)1.2.3 地震动参数 (1)1.2.4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2)1.2.5 工程地质特征 (2)1.2.6 水文地质特征 (2)1.3沉降和变形观测的目的 (3)1.4编制依据 (3)2 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及内容 (3)2.1路基 (3)2.2桥涵 (3)2.3过渡段 (4)3 观测点布置汇总 (4)4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建立 (5)4.1沉降变形观测网的基本要求 (5)4.2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5)4.2.1 观测水准基点的布设 (5)4.2.2 工作基点的布设 (6)4.2.3 工作基点的校核 (6)4.3沉降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6)5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设计 (7)5.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7)5.1.1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7)5.1.2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 (8)5.1.3 沉降观测元件的选取、埋设 (8)5.1.4 监测方法及要求 (9)5.2桥涵沉降变形观测 (11)5.2.1 一般要求 (11)5.2.2 观测点的布置 (11)5.2.3 观测精度 (11)5.2.4 观测频次 (11)5.3过渡段沉降观测 (13)5.4作业方法与技术要求 (13)5.4.1 使用仪器 (13)5.4.2 人员组织 (14)5.4.3 技术要求 (14)5.4.4 作业方法 (14)6 观测资料的整理 (16)6.1资料整理要求 (16)6.2提交资料 (16)7 沉降观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估 (17)7.1路基 (17)7.2桥涵 (19)7.3过渡段 (20)附图: (21)1 概述1.1 工程概况哈大铁路客运专线被列为我国“十一五”期间东北地区铁路建设重点工程,是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中“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约900公里。
中铁十九局集团哈大客运专线管段位于吉林省四平市境内,为新建铁路哈尔滨至大连客运专线站前土建工程Ⅲ标DK579+140~DK602+407.3段工程,线路全长23.2667Km,其中桥梁长13.77807km,占59.22%,路基长9.48923 km,占40.78%。
本管段内桥梁采用矩形空心桥台,桥墩采用圆端形桥墩,当墩高 14m时采用空心墩,其余为实体墩,基础均为钻孔桩基础(摩擦桩),连续梁采用悬臂挂篮施工或支架法施工。
路堤结构形式为级配碎石,中粗砂、AB组填料、改良土,地基采用CFG桩或水泥搅拌桩进行处理。
沉降和变形观测里程起始于DK579+140,终止于DK602+407.3,其中包括八棵树大桥、三叉河大桥、英城大桥、龙王庙大桥等10座大桥,13个涵洞和10段路基。
1.2 作业区自然状况1.2.1 地形、地貌本区段可分为三大地貌单元,即起点到DK579+333为属低山缓丘区,地势起伏较大,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北部有一陡坎,高差约13m;向北为微丘状剥蚀平原区。
该段地势上形成中部高南北低,东西向较为平坦,地形纵向起伏较大;DK600+400~DK602+407.3位于苏台河一、二级阶地,地势平坦、开阔,相对高差0~12.14m。
1.2.2 气象特征本区段属于中温带亚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压995.9mb;年平均气温6.7o C,极端最高气温37.3 o C,极端最低气温-34.6o C;年平均绝对湿度9.0mb,日最大绝对湿度34.5mb,日最小绝对湿度3mb;年平均降水量632.7mm,年最大降水量778.3mm,年最小降水量448.1mm,年平均蒸发量1226.0mm,年最大蒸发量1392.0mm,平均风速2.8m/s (主导风向SW),最大定时风速20m/s(主导风向SW),年最大积雪深度22cm;最大冻结深度148cm。
1.2.3 地震动参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划分、《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的有关规定,结合本段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及工程设置的实际情况,本区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采用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采用0.35s。
1.2.4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1)地层岩性本区段自上而下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残积粉质黏土、白垩系下统泥岩夹砂岩。
工程地质特性描述如下:el),呈层状分布于地表,浅灰色-灰黄色,硬塑为主,第四系全新统:粉质黏土(Q4=150KPa。
Ⅱ级普通土бoMs+Ss),泥岩为主,夹有薄层砂岩。
泥岩紫红色,含少白垩系下统:泥岩夹砂岩(K1量砂砾,泥质结构,层理构造,可见结核,成岩较差,风化产物为土状。
砂岩以灰色、紫红色为主,钙质胶结,成岩较差,风化产物为砂状,岩层走向NE,倾向WN,倾角小=200~400KPa。
泥岩具弱膨胀性。
于5 o,бo(2)地质构造本区段构造单元属黑褶皱系,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张广岭隆起带)西缘与第二沉降带东部(松辽平原)两个一级构造单元的衔接复合部位,第三纪以来以下沉坳陷为主,但不同地区的沉降幅度具有明显的差异。
1.2.5 工程地质特征本区段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残积粉质黏土层,厚1~15m,坚硬-硬塑,局部软塑。
中更新统黏质黄土厚1~20m,硬塑,粉质黏土呈层状分布于黏质黄土层下部,厚度2~6m。
底部为白垩系泥岩,风化层厚10~30m。
部分地段见第三系富峰山期玄武岩、石灰系大理岩。
沿线存在季节性冻害问题,白垩系泥岩及泥岩夹砂岩,抗风化能力差、强度低、易崩解、属极软岩,具膨胀性。
沿线露出的第四系中更新统黏质黄土、全新统残积粉质黏土都含有亲水性黏土矿物,具有弱-中等膨胀性。
1.2.6 水文地质特征沿线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河水、人工地表水垂直入渗。
第四系孔隙潜水广泛分布于河流漫滩及阶地的砂砾石层中,漫滩及一级阶地地下水位较浅,一般为1~10m ,二级阶地为5~20m;黄土台地地下水位差异较大,孔隙水附存于黏质黄土及砂砾石透镜体中,埋深3~20m ,局部可达30m以上。
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剥蚀微丘地带,该地区岩层的构造裂隙及风化裂隙发育,为地下水的储存创造了条件,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一般埋藏深度大于10m,随季节变化明显,年水位变化幅度为2~5m。
沿线部分地段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侵蚀性,以硫酸侵蚀、二氧化碳侵蚀为主,环境作用等级一般为H。
11.3 沉降和变形观测的目的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对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涵墩台基础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
而影响沉降计算的因素较多,沉降计算的精度不足以控制无碴轨道工后沉降。
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
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
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1.4 编制依据为满足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保证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质量,制定本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的主要依据有: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5、哈大高速铁路工程设计有关文件及设计图纸6、《新建铁路哈尔滨至大连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系统实施细则》,2007年12月2 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及内容2.1 路基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和地基条件,路基沉降观测的主要内容有: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路基基底沉降观测;路基本体的沉降观测;路基本体水平位移观测。
2.2 桥涵桥涵沉降观测的主要内容有:桥梁墩台沉降观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沉降观测;涵洞沉降观测。
2.3 过渡段根据过渡段的设计形式,沉降观测的主要内容有:路桥过渡段沉降观测;路堤与涵洞过渡段沉降观测;路堤与路堑过渡段沉降观测。
3 观测点布置汇总根据本标段实际情况及设计资料要求,规划了整个标段的沉降变形观测点,具体如表3-1和标3-2。
表3-1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统计表表3-2 桥涵沉降观测统计表4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建立4.1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基本要求沉降变形观测测量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要求执行。
水平位移观测网采用独立坐标系统按观测精度要求建立;垂直位移观测网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建立。
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网,布设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
高程应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并与施工高程控制网联测。
全线二等水准测量贯通后,将垂直位移观测网与二等水准点联测,统一归化为二等水准基点上(85黄海高程基准)。
水平位移观测网与CPⅠ或CPⅡ控制点联测,引入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平面坐标系统,实现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4.2 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4.2.1 观测水准基点的布设在沿线已有水准基点的基础上,设置观测水准点。
每个独立观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基准点。
本管段范围内的水准基点采用设计院提供的25个Ⅱ等水准点和56个加密点(设计院提供的高程控制网中CPI067~CPI082以及CPⅡ119~CPⅡ143)。
4.2.2 工作基点的布设为满足沉降变形观测精度要求,在两水准基点之间沿线路方向按间距不大于100m、距路基中心距离小于100m布设工作基点。
工作基点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变形观测点。
工作基点采用混凝土预制桩(预制时插入Ф28mm长60cm顶端圆滑的钢筋),桩周上部30c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号,埋深不得小于2.0m (本管段冻土层厚度1.6m),并应采取防护措施加以保护。
本管段范围内的工作基点采用设计院提供的II等网点及在其基础上加密的水准点(D120-1~D140-4)。
为便于观测,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要做好点之记,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与铁路路线平面布置图见附图4-1。
4.2.3 工作基点的校核观测网中,工作基点应定期与水准基点进行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