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③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味,合人之脏腑形身,清浊气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乎阴阳之道。
致于诊脉察色,治疗针砭,亦皆取法于阴阳。
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道者,阴阳之理也。
太极静而生阴,动而生阳,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总之曰纲,周之曰纪。
万物得是阴阳,而统之为纲,散之为纪。
变化之父母,《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阴可变为阳,阳可化为阴,变化之道,由阴阳之所生,故谓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神明之府也,阴阳不测之谓神。
明者,阴阳合而灵显昭著也。
神化天之五气,地之五行,以生万物,故为神明之府。
治病必求于本。
本者,本于阴阳也。
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之二气;致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其本。
谓求其病之本于阳邪本于阴邪也,求其病之在阳分、阴分、气分、血分也。
审其汤药之宜用气之升,味之降,温之补,苦之泄也。
此篇论治道当取法乎阴阳,故首提曰治病必求于本。
后节曰治不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则灾害并至。
天地者,阴阳之道也。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积阳至高而为天,积阴至厚而为地,承上文而言,治病者,当法天地阴阳之理。
阴静阳躁,地之阴,主静而有常;天之阳,主动而不息。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春夏者,天之阴阳也,故主阳生阴长。
秋冬者,地之阴阳也,故主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
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阴成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寒阳热,乃阴阳之正气。
寒极生热,阴变为阳也;热极生寒,阳变为阴也。
邵子曰: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此阴阳反作??;娲右病?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一阴阳应象大论第五篇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一阴阳应象大论第五篇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一阴阳应象大论第五篇阴阳者,太极初开,始为一昼之所分也。
应象者,天地之阴阳,人身之阴阳,皆有形象之可应也。
天地之阴阳,应象于人身,人身之阴阳,应象于天地,五运五行,应象无方,此篇为《五营运大论》之提纲,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阴阳者,有名无形,本于太极,乃上天下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天地之大,万物生焉,故阴阳者,乃万物之纲纪。
纲,大纲;纪,散纪也。
变化之父母。
万物之多,变化出焉。
物极,谓之变;物生,谓之化;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
变化之道,本于阴阳,故阴阳者,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变化之父母,即生杀之本始。
杀,犹死也,化则生,变则死,本始,父母之谓也。
神明之府也。
阴阳主万物变化生杀,是神明之府也。
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昭着之谓明。
府者,神明之所居也。
治病必求于本。
神明所居,乃阴阳之本,故治病必求于本。
如阴阳反作,病之逆从,必求于本之所在而治之。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
阴阳者,万物之纲纪,故阴静阳躁,静而有常,则为纲,躁而散殊,则为纪。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长,上声,下同。
藏如字,下收藏同。
阴阳者,生杀之本始,故阳生而阴长,阳杀而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阴阳者,变化之父母,故阳化气,阴成形,言阳化而为气,阴变而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音真,余篇仿此。
治病必求于本,故寒极生热,是热之本于寒也。
热极生寒,是寒之本于热也。
寒气为阴,故生浊,热气为阳,故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言轻清之气,不从于上,而逆于下,则生飧泄之病矣。
浊气在上,则生胀,言重浊之气,不从于下,而逆于上,则生胀之病矣。
是阴阳相反,从逆失宜,故曰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知反作逆从而为病,则治病必求于本矣。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⑤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说:“阴阳是宇宙中的一般规律,一切事物的纲领,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
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亦不外乎阴阳二字。
从阴阳变化来看,清阳之气,积聚而上升,就成为天;浊阴之气,凝聚而下降,就成为地。
阳主萌动,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
阳能化生,阴能构成形体。
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
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
清气在下,入不得上升,就会发生飧泄的病。
浊阴在上,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的病。
是因为违反了阴阳运行规律,导致疾病。
”“因此,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
地气上升为云,云气下降变成雨;雨下降于天,是地气之所化;云成于地气,却赖天气的蒸发。
这是阴阳相互为用的关系。
人体的变化也如此,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
清阳从腠理发泄,浊阴从五脏流走。
清阳充实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
”“水属于阴,火属于阳。
阳是无形的气,而阴则是有形的味。
饮食五味滋养形体,使真气得到充实。
真气进而产生精,精又可以化生一切。
精是由真气产生的,形体是由五味形成的。
饮食经过生化作用变成精。
又经过气化作用充实形体。
如果饮食不节,就会伤害形体,气偏胜了,也会有损于精。
真气产生了精血,如果精血充足的话,又能够化而为气;如饮食不节,不但物质之精受伤且功能之气亦受损。
”“属阴的五味从下窍排出;属阳的真气从上窍发泄。
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阴,味薄属于阴中之阳;阳气之中,气厚属于纯阳,气薄属于阳中之阴。
对于五味来讲,味厚会使人泄泻,味薄能使胃肠通利。
作为阳气,气薄能渗泄邪气,气厚会助阳发热。
亢阳使元气衰弱,微阳能使元气旺盛。
亢阳侵蚀元气,元气赖于微阳的煦养;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
气味之中,辛甘并有发散作用的属阳;酸苦并有涌泄作用的,属阴。
”“人体内,阴阳是相对平衡的。
如果阴气偏盛,阳气必然受损害。
同样,阳气偏盛,阴气也必受损害。
阳气偏盛就会生热,阴气偏盛就会生寒。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题解】该篇是《内经》阐述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最重要的篇章,所以称为“大论”。
该篇首先给出了阴阳的概念,论述了阴阳对整个自然界万事万物发生发展消亡的重要意义。
进而详细地论述了阴阳水火、精气味形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阴阳偏盛偏衰所造成的疾病及依照阴阳学说确立的养生原则。
“象”指万物之现象。
根据《周易》的原理,纷繁的万象可以归结为不同的种类。
《周易》之八卦即是八种象,五行就是五种象,而最基本的象就是阴阳之象,所谓“阴阳应象”就是把纷繁的万象归属于阴阳。
该篇实际上又结合五行学说,把万象分属于五行,建立了以五方、五脏为核心的天人一体的整体医学宇宙观。
古人认为天人都由一气所化,遵循共同的生化规律和运动法则,天地万物与人类可以通过“气”和“象”联通起来。
“象”是“气”的显现,同样的“气”有同样的“象”,彼此之间具有感应亲和关系,所谓‘‘同气相求”、“同类相动”。
古人所理解的“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功能之象,即功能相同或相通的事物具有相同的“象”,所以才能通过“象’’把外形不同,但功能相关的事物联系成一个以阴阳五行为内在结构的整体网络系统,这个系统的各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开放体系。
这成为古人认知世界的基本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最后该篇根据阴阳学说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特点、早期治疗的意义,针刺、诊病及治疗的基本原则。
本篇名言:“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②,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臏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⑧。
【注释】①纲纪:有纲领的意思。
心和肾哪个是人体的主要脏器?
心和肾哪个是人体的主要脏器?内容简介:历来人们都认为心脏是人身体最主要的脏器,而把一个更主要的脏器忽略了,最主要的脏器就是肾脏!肾脏起的作用大于心脏,不信您就仔细看吧!关键词:心脏肾脏黄帝内经中医正文:⑴、①《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这里说的是心脏,在心包于心脏之间必须有神明之炁,而神明之炁又是来源肾(包括外肾),即,心肾相交!心肾必须相交!②《中医理论基础》中说:“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为阳中之阳(指心包),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称其为“君主之官”。
这里说心脏是“君主之官”,即,心脏在每一个脏腑之上的,可是这君主的神明之炁还得由肾供给啊。
③《中医理论》又说:“因为只有心炁才能推动血的运行,使血液流动,脉管搏动,全身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才能得到血液的濡养,以维持生命活动,若心炁衰竭,则血行停止,心与脉的搏动亦消失,生命也随之终结。
正如《灵枢·经脉》所说:“少阴(足少阴经为肾经)炁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mao)色不泽,故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
”正是由于心在心、血、脉三者中居于主导地位,故《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
”这里的“心炁”是指由肾脏来的神明之炁;“心炁衰竭”人就死,就是指没有肾炁了人就死啦!④《中医理论》还说:“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但是,要知道没有肾炁,心脏就没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功能!⑤《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先世不殆(dai),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宫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这里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脏是不会产生神明之炁的,神明之炁只能出于肾。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qì shāng xíng yě
气 伤 形 也;
rén yǒu wǔ zàng huà wǔ qì
人 有 五 藏 ,化 五 气,
xiān zhǒng ér hòu tòng zhě
先 肿 而 后 痛 者,
yǐ shēng xǐ nù bēi yōu kǒng
qì shāng tòng xíng shāng zhǒng
气 伤 痛,形 伤 肿 。
yǐ shēng zhǎng shōu cáng
以 生 长 收 藏,
gù xiān tòng ér hòu zhǒng zhě
故 先 痛 而 后 肿 者,
yǐ shēng hán shǔ zào shī fēng
以 生 寒 暑 燥 湿 风。
rè jí shēng hán hán qì shēng zhuó
热 极 生 寒。寒 气 生 浊 ,
biàn huà zhī fù mǔ
变 化 之 父 母,
rè qì shēng qīng qīng qì zài xià
热 气 生 清 。 清 气 在 下,
shēng shā zhī běn shǐ
生 杀 之 本 始,
此 阴 阳 反 作,
gù jī yáng wéi tiān jī yīn wéi dì
bìng zhī nì cóng yě
故 积 阳 为 天 ,积 阴 为 地。 病 之 逆 从 也。
-1-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gù qīng yáng wéi tiān zhuó yīn wéi dì zhuó yīn guī liù fǔ
zhuó yīn zǒu wǔ zàng
浊 阴 走 五 藏;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三)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三)Q0514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所以说:疾病初发时,针刺即可痊愈;疾病严重时,可待病衰再治。
就是说因其病微而扬刺它,因其病重而衰减它,因病衰而调理它。
Q0515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体温不足的,用热气温补;精气不足的,用五味食补;Q0516【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邪在上部的,用涌吐法治疗;邪在下部的,用导引法泻尽;体内胀满的,从内部外泻;Q0517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邪在体内的,浸泡身体以发汗;邪在皮肤的,出汗使邪发散;Q0518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邪气轻漂、活跃的,按抚而收敛它;邪气实的,发散而泻出它。
Q0519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审察疾病阴阳,用来区别柔刚。
阳之病治于阴,阴之病治于阳。
确定血气类型,各守血气病位。
血实的宜决口排泄它,气虚的宜按摩导引它。
‖SW67—D1301‖→‖SW05—Q0519‖SW67—D1301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黄帝问:寒暑燥湿风火六气,作用于人类,如何应象?作用于万物,如何生化?SW05—Q0201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岐伯回答:东方生出风气,风气化生草木,草木滋生酸味,酸味促进生肝,肝生然后生筋,筋生然后生心,肝脏主管眼睛。
Q0202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东风在天上是玄妙,在人间是规律,在地上是风化。
Q0203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风化产生五味,规律产生智慧,玄妙产生自然神。
黄帝内经注音版_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22阴yīn 阳yáng 应yìng 象xiàng 大dà论lùn 篇piān 第dì五wǔ黄huáng 帝dì曰yuē:阴yīn 阳yáng 者zhě,天tiān 地dì之zhī道dào 也yě,万wàn 物wù之zhī纲gāng 纪jì,变biàn 化huà之zhī父fù母mǔ,生shēng 杀shā之zhī本běn 始shǐ,神shén 明míng 之zhī府fǔ也yě。
治zhì病bìng 必bì求qiú于yú本běn 。
故gù积jī阳yáng 为wéi 天tiān,积jī阴yīn 为wéi 地dì。
阴yīn 静jìng 阳yáng 躁zào ,阳yáng 生shēng 阴yīn 长cháng ,阳yáng 杀shā阴yīn 藏cáng 。
阳yáng 化huà气qì,阴yīn 成chéng 形xíng 。
寒hán 极jí生shēng 热rè,热rè极jí生shēng 寒hán 。
寒hán 气qì生shēng 浊zhuó,热rè气qì生shēng 清qīng 。
清qīng 气qì在zài 下xià,则zé生shēng 飧sūn 泄xiè;浊zhuó气qì在zài 上shàng ,则zé生shēng 䐜chēn 胀zhàng 。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③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③■原文【 XJ】这是《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的第三篇,也是最后一篇,继续解读阴阳调和与阴阳失调的重要性。
文章以大量的笔墨,通过自然界相关的现象,即“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来解读人体内的阴阳,继续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③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
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天地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右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
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7.“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方法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指针法而言,但同样适于药物治疗。 8.归纳诊候(阴阳学说诊法上的运用)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审清浊(望诊):清—阳,浊—阴 视喘息,听音声(闻诊): 清亢明亮—阳,重浊低沉—阴 观权衡规矩(切诊): 权衡—阴,规矩—阳 按尺寸(按、切诊): 按尺肤:滑—阳,涩—阴; 切寸口脉:浮—阳,沉—阴
辛走气而性散(如麻黄味辛,发汗解表) 阳 甘走脾而灌溉四旁(如党参、甘草味甘,益气补中) (桂枝汤: 用辛味桂枝与甘味甘草)
阴 酸主收敛,又依赖春生木性而上涌(如乌梅) 苦主泻下,又炎上作苦(如大黄味苦,通泄) (瓜蒂散: 用酸味赤小豆与苦味瓜蒂相配伍)
气火关系
壮火
药食气味纯阳的作用
病理上亢盛的邪火
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 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
治疗耳目失聪—益气升提法 治疗表证—宣肺发散法 治疗手足厥逆—温阳法 治疗肠胃积滞—攻下法 治疗水肿—利水逐水法
治病必求于本(中医的基本治则) 如何“求本”:“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 以 平为期.” 诊法、辨证:寻求阴阳失调征象和机理 治疗:协调阴阳.
(2)从病机角度来说,则指阴阳偏胜偏衰的 病机.阴阳之间一方偏胜则致另一方受损 ,从 而失去平衡协调而致病。
阴阳偏胜病机: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对立、斗争) 表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转化病机: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重、极为转化条件)
5 .五气偏胜病机
“风胜则动”:风气内盛,使肢体振掉动摇或头目昡晕.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寒则
《黄帝内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内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应,即相应、对应;象,事物可见的现象或摹拟物象的像。
本篇以阴阳为理论的认本,论述阴阳与自然之象、人体生理、病理之象的相应,故篇名为“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引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黄帝说: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分析和归纳千变万化客观事物的总纲,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也是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根本,自然界中的无穷奥妙都是从阴阳对立统一之中变化出来的,所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也务必求之于阴阳这一根本。
再拿阴阳的变化来说,阳气轻清上浮,积而为天;阴气沉浊下降,积而为地。
静止属阴,躁动属阳;阳主生发,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
阳易动散,故能化气;阴易凝敛,故能成形。
阴阳之气,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对立面转化,故阴寒至极可转化为阳热,阳热至极可转化为阴寒。
寒气凝敛,能生浊阴;热气长散,能生清阳。
如果人体中脾脏的阳气下陷而不升,就会产生完谷不化的腹泻病;苦胃中的浊阴之气堵塞在上而不降,就会产生胃脘胀满类疾病。
这就是阴阳运行失常反映出来的一种病理现象。
清阳之气上升蒸腾而为天,浊阴之气下降凝聚而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由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下降之雨蒸发而成的。
人体的变化也是如此,清阳之气从上窍耳目口鼻而出,如呼吸、声音、听觉、视觉等,都要依靠清阳之气才能维持;而浊阴之气从下窍而出,如大小二便等秽浊之物从前后二阴排出。
王正龙讲《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王正龙讲《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王正龙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用耳熟能详的事物来论述阴阳)黄帝曰:(只要不是“黄帝问曰”而是“黄帝曰”,就是本篇的纲领要点)阴阳者(阴阳是什么呢?是),天地之道也(人身天地运化的自然规律),万物之纲纪(人身万物生长收藏的位置规矩),变化之父母(人身生理心理变化的根本),生杀之本始(生发和收敛的先后次序),神明之府也(统摄全身脏腑组织的府第衙门。
府~总统府),治病必求于本(这是治病的原则和关键。
常先身生是谓精,凡治病必须想到先前一步,并且必须想到下几步,不可只论当前)。
故积阳为天(所以,真阳元气逐渐积累,阳的功能归属为天),积阴为地(阴的功能归属为地)。
阴静阳躁(阴归属静定,阳归属躁动),阳生阴长(阳主生发,阴主生长。
星火可以燎原,土厚则生长有力),阳杀阴藏(阳主收敛,阴主收藏。
反之,阳邪盛能消耗元气,阴邪盛能闭塞经脉)。
阳化气(阳能使精化成气),阴成形(阴能使经气聚成有形的精气)。
寒极生热(收敛收藏凝聚到了极点,精气极为充足自然就能生发生长。
反之,寒邪凝聚到了极点就会出现“阴盛格阳”的躁动发散虚脱征候),热极生寒(生发生长输布到了极点,精气极为充足自然就能收敛收藏。
此为万物之纲纪。
反之,热邪不能及时疏导就会使人痿厥拘挛静卧的厥阴征候)。
寒气生浊(只有收敛收藏凝聚才能使经气汇聚成元精。
反之,寒邪能使人体垃圾汇聚),热气生清(只有生长生发发散才能使元精气化升腾为能量元气。
反之,过度发散的热邪能使人体经气向上向外飘散而不能汇聚)。
清气在下(如果清阳之气或功能在下),则生飧泄(就会出现像拉痢疾那样的元气妄行发散而不能收敛的情况);浊气在上(如果浊阴之气或功能在上),则生瞋胀(就会出现像腹胀食不下那样的真阳被抑郁而不能舒布的情况)。
此阴阳反作(这就是阴阳的作用和功能在“正常与异常”情况下。
反~相反,作~正常。
或反作~与作相反),病之逆从也(病情向“好与坏”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规律。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原文+译文)自【易文言】上卷素问篇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本章要点】一、说明人的阴阳和天地四时之阴阳息息相通,无论养生、治病,率皆法于阴阳,才能取得临床效应。
二、具体说明人如何取法于阴阳。
【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①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②,生杀之本始③,神明之府④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⑤,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
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
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⑥,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⑦,湿胜则濡泻⑧。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⑨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⑩,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11、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11、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 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 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浊,痰湿之类 的病理产物。 水谷精微。 的病理产物。清,水谷精微。 1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残渣, 1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又叫完 谷不化。 谷不化。 13、月真(chēn)胀:此指胸膈胀满。 此指胸膈胀满。 13、 14、反作:即反常。阳应升而反在下, 14、反作:即反常。阳应升而反在下,阴应降而 反在上,是谓阴阳反作。 反在上,是谓阴阳反作。 15、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指上述飧泄、 15、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指上述飧泄、 月真胀 是阴阳升降反常的表现。 月真胀,是阴阳升降反常的表现。
[分析] 分析]
1、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 亡。 指出了阳主化气、主动、主升;阴主成形、主静、 指出了阳主化气、主动、主升;阴主成形、主静、主 降的阴阳特性。 降的阴阳特性。 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 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 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 二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 阴阳两方, 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二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既是 对立的 又是相互依存 相互为用的 相互依存、 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并在一定条件 能够相互转化 相互转化的 下,能够相互转化的。 并提出“阴阳” 并提出“阴阳”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及临床治疗 的指导思想就是“治病必求于本” 的指导思想就是“治病必求于本”。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选读
16、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指耳、目、 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后二阴。清 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 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浊阴,为二 便污秽之物。
17、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指卫气。 浊阴,指精血津液。即卫气布散于腠理,精血津 液濡养于五脏。 18、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清阳,指饮食物化 生的精微物质。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即 饮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充养于四肢,所化生的 糟粕内归于六腑。
3、“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句的含义: 本句原文的意思是:在属阴的季节, 感受阴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为阳性病 证。反之,在属阳的季节,感受阳邪,邪 气内伏,就可能发生阴性病证。 体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说明了阴阳 之间相互转(1)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在冬季感受寒邪,若当时发病,则表现为 寒邪侵袭的外感伤寒病。若当时邪不即发,则 寒邪内伏,至春季阳气生发之时,逢阳化热。 若复感春令风邪,风为阳邪,外感引动伏邪, 两阳相合,则发为温病。 后世医家据此将温病分为新感、伏气两大 类,奠定了“伏邪温病”理论的基础。
[学习要求]
掌握阴阳的含义和主要内 容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 上的具体运用 掌握阴阳的可分性 理解阴阳运动变化的特点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原文] 201 一级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 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 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 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 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胀,此阴阳反作,病 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 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 四支,浊阴归六府。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黄帝说:阴阳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是万事万物的纲领和变化之源,是产生和消亡的根本,也是一切事物从产生,到成长、变化,到最后消亡的基本规律。
所以,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一定要从阴阳这个根本上去分析诊断。
在大自然中,阳气轻清上升,积聚成为了天,阴气重浊下降,积聚成为地。
阴气沉静,阳气焦躁;阳主生发,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潜藏;阳能产生能量,阴能构成形体。
寒到极点就会生热,热到极点就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
清阳之气下降而不能上升,就会发生泄泻病症;浊阴之气上升而不能下降,就会引发胀满病症。
这是由于阴阳的正常变化和异常变化,而导致疾病也产生顺症和逆症的分别。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因此,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成为天,浊阴之气下降成为地;地气蒸发上升成为云,天气凝结下降成为雨;雨是由地气蒸发上升后所形成的云转变而成,云是由天气蒸发后的水汽所形成。
人体也是如此,清阳之气从人的耳、目、口鼻等上窍出来,浊阴之气从人的前、后阴等下窍出来;清阳之气向外发泄于腠理,浊阴之气内注于五脏;清阳之气充实四肢,浊阴之气归流到六腑。
以水火来划分阴阳,水属阴,火属阳。
人体的能量属于阳,五谷食物属于阴。
五谷食物要依赖身体来消化,身体要依赖能量来保证,能量又是依赖阴精而产生,阴精又是依赖食物的转化而形成。
【中医课堂《黄帝内经》注解】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下)
【中医课堂《黄帝内经》注解】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下)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下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
肾主耳。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
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恐伤肾,思胜恐。
寒伤血,燥胜寒。
咸伤血,甘胜咸。
冬季时寒冷由北方南下,故寒生在北方,寒气带来水,水中含咸,此咸乃生出肾脏,肾脏生出骨髓,骨髓乃化生出肝臓,肾管耳窍。
在自然界中为寒,在地下为水,在体内为骨骼,内脏即为肾。
其色为黑,五音律中为羽音,即吹声,发出口中为呻吟,有变化时为战栗,开窍在耳,味道为咸味,情志上为恐惧,过度恐惧必伤及肾臓,唯思念可战胜恐惧。
寒过盛则血必伤,唯燥能胜寒。
过食咸味亦伤血,唯甘能制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
所以说天地之道,即是万物上下交流循环之道理也。
所谓“阳”者,如男女之不同性也。
左右之分乃阴阳流通之道路也。
所谓“水火”者,意指阴阳外显之表象也。
因此阴阳消长之定律,亦即为万物消长动能之始也。
故有言,阴能停留体内生长循环,乃因外有阳之固守也,而阳能随心所欲的在外固守,也因为有阴之在内控制,提供其源源不断之能源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黄帝问,阴阳变化消长是如何呢?请说明。
歧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仰。
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
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
寒则厥,厥则腹满死。
能夏不能冬。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歧伯说,体中之阳过热,则身体会出现热症,如毛孔开则热气外泄无灾,若正好毛孔闭塞,则呼吸会变为粗大而会俯仰不定。
汗不出而内热盛时,造成牙齿干燥,情绪苦闷烦燥腹部胀满而死。
此种情形如在冬季因外寒或可保存生命,若正值夏令则必凶。
体内阴过盛则生寒症,若毛孔闭锁,阳气不外出,则较无问题。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目录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第七十六---------------------------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③■原文【 XJ】这是《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的第三篇,也是最后一篇,继续解读阴阳调和与阴阳失调的重要性。
文章以大量的笔墨,通过自然界相关的现象,即“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来解读人体内的阴阳,继续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③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
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天地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右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
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原文】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
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点评】此段仍然是用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映射人体的阴阳变化。
天人相应图①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这段话,字面上不难理解,但要从原理上理解,还确有困难。
下面从网上摘了一段对此话的解释,大家可以参考。
中国地势东南低西北高,西北地多天少,故“天不足西北”;东南天多地少,故“地不满东南”。
人呈靠北朝南位(古人常规位)如上图:左侧靠东,“阳者其精并于上”;右侧靠西,“阴者其精并于下”。
左耳目获得精气大于右耳目,故“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右手足获得精气大于左手足,故“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本段为古人根据“天人相应”学说的推测,实际上与人的生理不很相符,多数学者认为临床意义不大。
但暨南大学医学院张万水等根据《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的论述,用此原则指导临床用于温热药治疗疾病。
可供参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东南西北划分,重要的一条,是以我国地理中气候的差异为依据的,在相同的时间,温度最高的为南,最低的为北,升温多于降温的为东,降温多于升温的为西。
因此,不论在一年中的何时,南方温度总是最高的,故南方定为南,同理,北方定为北。
东方的温度常年高于西方,早于西方升温,因此东方定为东,西方定为西。
这是我国地理东南西北的划分依据。
人秉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与自然习习相通,是自然的全息产物,也是自然的缩影,因此,人的结构、生理、病理皆与自然相似。
系统与系统间的相互影响,以系统越大则影响越大。
如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环境对人的影响最大,地球有东南西北之分,人有东南西北之分;人生活的地球处于太阳系中,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也是其最高温区,心为人体阳中之太阳,也为最高温区;星球是宇宙的基本单位,细胞则是人体的基本单位。
人的东南西北划分是,左足为东,左手为南,右手为西,右足为北。
正因为人体中有这样的方位划分,左为东南,右为西北,故东南的阳气并于上时则下虚,西北的阴气并于下时则上虚,所以左手足不如右强,右耳目不如左强。
(注:人的东南西北划分,与人的最高温区心脏有关,心是阳中之太阳,主一身之火,它偏于左,因此,在人体的三部九候内部,左侧体温高于右侧,而在三部九候的外部,右侧温度高于左侧。
多数人的右腋温度较左腋温度高0.2度左右,此现象也缘于此。
)②帝曰:何以然:然,这样;何以,为什么。
③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见前段注解④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见前段注解⑤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俱,都;【整段翻译】西北地多天少,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的右耳也不及左边的聪;东南方的天多地少,所以东南方属阳,而人的左手足也不及右边的强。
黄帝问道,为何会这样呢?歧伯说:东方属阳,阳性向上,所以人体的精神集合于下部,集合于下部则下部强盛而上部虚弱,所以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利。
如果左右同样感受了外邪,邪如果在上部,则身体的右侧会较重,如果邪在下部,则身体的左侧较重,这是天地阴阳之所不能全,而人身亦有阴阳左右之不同,所以邪气就能乘虚而居留了。
■故天有精,地有形......【原文】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点评】这段是总结的话,总结天人相应的理论①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天有八纪,就是指二分、二至、四立,也就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和冬至,代表着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地有五理,就是指五行;万物之父母,这段还是来自于“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②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这段的意思,已经在前面论述过了。
【整段翻译】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体;天有八节之纲纪,地有五方的道理,因此天地是万物生长的根本。
无形的清阳上生于天,有形的浊阴下归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与静止,是由阴阳的神妙变化为纲纪,而能始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复始,循环不休。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原文】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天地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点评】本段继续以自然现象的变化,来论述天人相应理论。
①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惟贤人,只有懂得养生道理的人;②天地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嗌(yì),咽喉;【整段翻译】懂得这些道理的人,他把人体上部的头来比天,下部的足来比地,中部的五脏来比人事以调养身体。
天的轻清通于肺,地的水谷之气通于咽喉,风木之气通于肝,雷火之气通于心,溪谷之气通于脾,雨水之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原文】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右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点评】继续解读天人相应的理念。
①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六经,指的是三阴三阳;为川,人体的经,都是从上往下的,像河川一样贯通人体上下;②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右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右之,左青龙,右白虎,左主肝气为升,又主肺气为降,所以,下雨,实为下降的过程,所以称为右之;名之,命名,称作;③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此话皆形容人体的气机走向,与天象的关系。
④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故,所以;治,治理,治病;不法天之纪,法在这里当动词,指,不依照天体运行的规律做;【整段翻译】六经犹如河流,肠胃犹如大海,上下九窍以水津之气贯注。
如以天地来比类人体的阴阳,则阳气发泄的汗,象天的下雨;人身的阳气,象天地疾风。
人的暴怒之气,像天有雷霆;逆上之气,象阳热的火。
所以调养身体而不取法于自然的道理,那么疾病就要发生了。
■故治不法天之纪......【原文】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点评】此段重点说明了,上医治未病的道理。
不要等病入五脏了才治,那样,即使再高明的医生,也基本上无力回天了。
①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这段说的是疾病侵入人体的一个过程,治病要先从轻开始,等病及五脏了,就不好办了。
②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换言之,病入五脏了,人的生死机率就各半了。
【整段翻译】所以外感致病因素伤害人体,急如疾风暴雨。
善于治病的医生,于邪在皮毛的时候,就给予治疗;技术较差的,至邪在肌肤才治疗;又更差的,至邪在五脏才治疗。
假如病邪传入到五脏,就非常严重,这时治疗的效果,只有半死半生了。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原文】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点评】①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感,感受,外感,感染,下同;心肝脾肺肾的病,与自然界的邪气有关。
②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而六腑的病,多是吃出来的。
③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现代人,多受寒湿,轻者导致肌肉酸痛,重者导致腰椎间盘突出。
④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这是中医的左病右治,和右病左治理论。
⑤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见微得过,见,观察了解;微,指表象或病初起;得,知道;过,指病症所在;不殆,不危险。
【整段翻译】所以自然界中的邪气,侵袭了人体就能伤害五脏;饮食之或寒或热,就会损害人的六腑;地之湿气,会损害皮肉筋脉。
所以善于运针法的,病在阳,从阴以诱导之,病在阴,从阳以诱导之;取右边以治疗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疗右边的病,以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以在表的症状,了解里面的病变;并且判断太过或不及,就能在疾病初起的时候,便知道病邪之所在,此时进行治疗,不致使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