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研究综述
甘草综述

甘草综述甘草作为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1],应用历史悠久,中医界素有“十方九草”之说,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挛急疼痛、痈疽疮毒,并能够缓解药物毒性,调和诸药,故又有别名为“国老”。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100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为主。
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A )是一个最重要的甘草甜素类化合物,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调节免疫反应,还有抑制溃疡、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毒、降脂、保肝、镇咳、祛痰、抗利尿、解痉、镇痛等作用[2],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它以18H的两种差向异构体存在(α体和β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3],如甘草酸二铵(甘利欣)为α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β体制剂。
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其确实的疗效。
甘草也是我国的常用工业原料,在制药、食品、化工和印染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同时甘草制品还作为食品和化妆品添加剂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4],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都很大,我国对甘草的年需求量就为6万多吨,位列诸药之首。
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逐年减少,甘草的市场行情逐年上涨,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甘草市场需求量大,价格不断攀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我国出现了采挖甘草的狂潮,同时由于对西北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甘草的生存空间日益减小,使我国野生的甘草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
本文就近年来对甘草的资源现状及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1 甘草资源的现状分析1.1 甘草的分布及资源状况甘草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域的温带荒漠区域和温带草原区域,北纬37°~50°、东经75°~123°的范围内,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全境,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西部。
甘草药理作用综述

甘草药理作用综述甘草(Radix Glycyrrhiza),是一味补益中药,根、根茎是其药用部位,根呈圆柱形,直径0.6~3.5cm,长25~100cm,属于蝶形花亚科,呈灰棕色或者红棕色。
本品味甘性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还能润肺祛痰而止咳喘。
甘草分布甘草资源分布要是产自俄罗斯、土耳其、希腊、伊朗、中国、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叙利亚、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野生和半野生的甘草。
中国甘草资源丰富,分布广而且多,目前己知有8种,包括:1 乌拉尔甘草,分布很广,中国西北、东北、华北地区均有分布(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辽宁、黑龙江)。
2 光果甘草,仅产于新疆。
3 胀果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向东可到达甘肃西北部及疏勒河沿岸。
4 刺果甘草(Glycrrhizapallidiflora Maxim.),主要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河南、陕西。
5 粗毛甘草(Glycrrhiza aspera Pall.),仅分布在新疆的东部和北部。
6 黄甘草,主要分布于甘肃。
7云南甘草(Glycrrhiza yunnanensis Chengf. etL. K. Tai)[1]。
近年来,随着甘草的药用价值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学者也对甘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甘草具有抗炎、抗病毒、抗癌、抗菌、抗肿、抗氧化、抗肝损伤、减毒作用等药理作用。
一抗炎含甘草酸的甘草提取物可以有效治疗过敏性皮炎如湿疹、瘙痒症和皮肤囊肿。
Abe 等用甘草酸治疗感染了伴刀豆球蛋白诱导的肝炎时小鼠三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甘草酸可以促进抗原肝树枝状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从而减轻炎症。
此外,甘草中分离到的甘草黄烷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基转移酶活性抑制的IC50 值为7.7 μmol/L,具有抗炎活性,有望作为天然抗炎药物[1 ]。
原皓等[15-16]报道了甘草酸二铵对大鼠结肠炎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6、IL-8 的产生和表达可能是其治疗机制之一[2 ]。
甘草的研究报告

甘草的研究报告甘草的研究报告甘草是中药材中常见的一味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本文旨在综述甘草的研究进展,探讨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甘草是一种庄稼植物,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以及北非。
其主要成分是甜菜碱、黄酮类、甘草皂苷等。
甘草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炎、抗氧化、降血压和抗溃疡等。
其中,甘草中的甘草皂苷具有强烈的抗炎作用,可抑制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甘草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甘草可用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甘草具有抗溃疡作用,能够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的愈合。
其次,甘草还可用于治疗慢性咽炎和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甘草具有抗炎作用,可缓解喉咙和气管的炎症症状,改善呼吸道状况。
此外,甘草还可用于治疗肝炎、肾炎以及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近年来,甘草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
首先,研究人员发现,甘草中的甘草皂苷具有抗癌活性。
甘草皂苷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血管生成等途径,发挥抗癌作用。
其次,研究人员还发现,甘草可以改善肝损伤。
甘草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以保护肝脏免受损伤,并促进损伤的修复。
最后,研究人员还发现,甘草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
甘草中的甜菜碱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总结起来,甘草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甘草中的甘草皂苷、黄酮类和甜菜碱等成分对抗炎、抗氧化、降压和抗癌等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甘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药理机制的不明确、药效结构与活性的关系等。
因此,今后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以探明甘草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甘草的研究现状综述

甘草的研究现状综述摘要:在我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医与中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越来越相信天然植物药对人体有一定的好处,全世界对天然药物的需求持续增加。
甘草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含甘草酸、甘草多糖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癌、提高免疫力等药理活性,是我国广泛种植的一种重要的传统珍贵中药材。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加紧对甘草中营养成分的研究,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关键词:甘草多糖;含量测定一、甘草的本草学研究甘草(GlycyrhizauralensisFisch) 属豆科草本植物,在古代是一味特别重要的民间常用中药,又被称为美草、蜜草、路草、粉草、甜草等称呼,其主要药用部分都是直接取植株的全部地下部分,比如嫩茎根叶及部分肉质根茎。
我们根据科学数据统计,目前在全球甘草科属的本科植物约有20种,其中中国的分布区域范围内有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无腺毛甘草、粗毛甘草(又称念珠甘草)、圆果甘草、刺果甘草、云南甘草共8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中被收入记载的甘草中药材有甘草、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这3种,这三种甘草均是具有相当高价值的中药材品种,且具有较好的地方传统和药用历史价值。
根据内蒙古生产实践调查数据表明,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一带、呼和浩特市巴盟及包头市阿拉善、察哈尔右翼左旗牧区,这几个地区出产的甘草品质较高,具有十分有效药用价值[2]。
甘草因性味苦涩而得名,远在原始社会东周及战国两汉南北朝时期,就曾记载,人们用生甘草汁入药来治病强身的最早确切应用实例,距今也已经有了将近2500多年[3]。
远在我国的晋代时期及两汉以前,我们在中国各地的中医药祖先们就已经有人发现并记载了,甘草确实是一种天然的解毒强身的一味良药,可以被称誉之为是“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的中药。
东汉建安末年南北朝时期,中医第一部实用之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书上就曾首次明确提出把中药甘草列为一种滋补上品[4]。
甘草苷研究

甘草苷研究摘要:甘草苷是一种天然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甘草根中。
它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菌和抗肿瘤等作用。
本文综述了甘草苷的化学结构、生物合成途径、药理学特性和临床应用,并对其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在价值进行了讨论。
通过对甘草苷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用机制,为其进一步应用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甘草苷,化学结构,生物合成,药理学特性,临床应用引言:甘草苷(Glycyrrhizin)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天然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甘草(Glycyrrhiza)属植物的根部。
自古以来,甘草根就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中,具有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
这些药理活性主要归功于甘草苷这一重要成分。
甘草苷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引起了广泛的科学兴趣。
本文旨在综述甘草苷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一、甘草苷的化学结构甘草苷是一种二萜类化合物,其结构由一个甘草酸(glycyrrhetinic acid)和一个葡萄糖分子组成。
甘草酸是一种三环四烯酸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葡萄糖分子的连接位置和构象对甘草苷的生物活性起着重要作用。
甘草苷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其生物活性和药理特性。
二、甘草苷的生物合成途径甘草苷的生物合成途径已被广泛研究。
甘草酸是甘草苷的前体,可以通过多种酶的作用,包括萜类合成酶、糖转移酶和糖苷酶等,将葡萄糖与甘草酸结合形成甘草苷。
了解甘草苷的生物合成途径有助于理解其生物合成机制和调控途径。
三、甘草苷的药理学特性甘草苷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首先,它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炎症介质的释放。
其次,甘草苷具有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此外,甘草苷还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可以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和复制。
最重要的是,甘草苷对肿瘤具有抑制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四、甘草苷的临床应用由于其多种药理活性,甘草苷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
中药甘草中提取物的分析研究

中药甘草中提取物的分析研究收集整理国内外对中药甘草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文献资料,对中药甘草提取物基源、相关成分性质、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
发现中药甘草从提取工艺优化化学成分分离到药理作用都有许多新的研究进展但还有待完善。
因此,为进一步给全面进行中药甘草提取物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笔者作一综述如下。
标签:甘草;甘草酸;甘草苷;甘草次酸我国是世界上认识和研究甘草最早的国家。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
甘草是常用药材,在中药材中产量和销量均居于其余药材的首位,同时也是食品加工、轻工业的重要原料。
传统医学认为,甘草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血、缓急止痛等功能,有“十药九草”之说。
因此探讨甘草中提取物的成分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甘草是一种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中药,《神农本草经》称之为“美草”、“蜜甘”,并将其列为上品。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一部)记载,甘草药材原植物有三种,即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俗称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
他们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1]。
1 基源评价不同品种甘草质量有别,利用基源的不同可对甘草质量进行部分程度的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收载的甘草药材原植物有三种,即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俗称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和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其中以乌拉尔甘草分布最广,产量最多,质量最好[2]。
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是甘草主产的故乡。
伊克昭盟杭锦旗甘草的开发与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东汉(公元25-220年)年间被认为地道优质甘草的产地。
甘草对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研究与应用

甘草对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研究与应用甘草,又称甘草根、甘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拥有丰富的药用成分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甘草具有调和脾胃、补充元气、清热解毒等功效。
近年来,关于甘草对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研究也表明,它在促进女性生殖健康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综述甘草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及其相关研究。
一、甘草对子宫疾病的研究与应用1. 保护子宫黏膜研究表明,甘草中的甘草酸具有抗炎和抗溃疡作用,能够保护子宫黏膜,减轻炎症反应。
这对于患有子宫颈炎、宫颈息肉等炎症性疾病的女性来说,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
2. 调理月经甘草中的甘草甜素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用于疏通经络、调理月经。
对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量过多等问题,甘草都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3. 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甘草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抗炎镇痛、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能够缓解疼痛、改善生育功能。
二、甘草对卵巢疾病的研究与应用1. 促进排卵甘草中的某些成分可以促进卵巢功能的调节,增加卵泡的发育和排卵的机会,对于排卵障碍引起的不孕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2. 抗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卵巢疾病,患者常伴有月经紊乱、多囊卵巢和不孕等症状。
研究发现,甘草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抑制雄激素合成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3. 调节性激素水平甘草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影响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合成和代谢,对调节性激素水平具有一定的作用。
这对于调理卵巢功能、改善月经不调等问题非常重要。
三、甘草对乳腺疾病的研究与应用1. 缓解乳腺炎症状乳腺炎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常伴随乳房胀痛、红肿等不适症状。
甘草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可以缓解乳腺炎的炎症症状,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2. 预防乳腺增生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乳腺良性疾病,常引起乳房不适、肿块等症状。
研究发现,甘草中的某些成分可以抑制乳腺细胞的增生,有助于预防乳腺增生的发生。
甘草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甘草,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传统中药材,其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甘草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中药方剂中,以调和药性、增强药效,而且其独特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也引起了现代科学研究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甘草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甘草的深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我们将首先介绍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等,并分析这些成分在甘草中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
随后,我们将重点讨论甘草的生物活性,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等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
我们还将对甘草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以期为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甘草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的概览,为甘草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甘草的化学成分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等。
这些成分不仅为甘草的药理作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也为其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甘草酸是甘草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分之一,其结构独特,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和保肝等作用。
甘草次酸则是甘草酸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同样具有抗炎和保肝活性。
甘草素和甘草苷则是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除了上述主要成分外,甘草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如钙、铁、锌、锰等,以及甘氨酸、亮氨酸等。
这些成分虽然含量较低,但也在甘草的药理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甘草中的新成分也在不断被发现和确认。
例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先进技术,研究人员在甘草中发现了多种新的黄酮类、皂苷类和多糖类化合物,这些新成分的研究将为甘草的药理作用和应用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甘草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等黄酮类化合物,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甘草研究开发与利用现状

甘草研究开发与利用现状甘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和丰富的药用价值。
它来源于多种甘草属植物的根部和茎部,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区。
甘草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药性等多种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
随着人们对甘草的认识和需求的不断提高,甘草的研究开发与利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
甘草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主要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氨基酸类和有机酸类等成分。
近年来,随着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甘草化学成分被分离鉴定。
同时,药理研究表明,甘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
这些发现为甘草的新药开发和保健品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目前,甘草的研究开发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研究人员正在不断探索甘草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掘其药用价值。
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甘草产业的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甘草的产量和质量,推动甘草相关药品和保健品的发展。
虽然甘草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甘草的种植和管理缺乏规范化,导致产量和质量不稳定;甘草的深加工技术不够成熟,无法充分发挥其药用价值;甘草的成分复杂,质量控制难度较大,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体系。
未来,甘草的研究开发和利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发展。
需要加强甘草种植和管理的规范化,提高产量和质量;需要加大甘草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力度,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需要完善甘草质量控制体系,保证药品和保健品的安全有效性。
甘草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和保健品原料,其研究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甘草的产量和质量,推动甘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当我们谈论美食和手工皂时,我们通常会想到两种完全不同的领域。
美食是指各种美味的食物,而手工皂则是一种清洁用品。
然而,随着人们对天然、环保和舒适生活的追求,美食柔肤手工皂应运而生。
甘草综述

甘草综述甘草作为我国著名的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1],应用历史悠久,中医界素有“十方九草”之说,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挛急疼痛、痈疽疮毒,并能够缓解药物毒性,调和诸药,故又有别名为“国老”。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含有100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以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和甘草多糖为主。
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A )是一个最重要的甘草甜素类化合物,有显著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调节免疫反应,还有抑制溃疡、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毒、降脂、保肝、镇咳、祛痰、抗利尿、解痉、镇痛等作用[2],可用于人体抗衰老、抗炎、降压、增强肌体免疫力、提高生理机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它以18H的两种差向异构体存在(α体和β体),两者均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3],如甘草酸二铵(甘利欣)为α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而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β体制剂。
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表明了其确实的疗效。
甘草也是我国的常用工业原料,在制药、食品、化工和印染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同时甘草制品还作为食品和化妆品添加剂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4],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都很大,我国对甘草的年需求量就为6万多吨,位列诸药之首。
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逐年减少,甘草的市场行情逐年上涨,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甘草市场需求量大,价格不断攀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我国出现了采挖甘草的狂潮,同时由于对西北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甘草的生存空间日益减小,使我国野生的甘草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
本文就近年来对甘草的资源现状及甘草酸丰富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1 甘草资源的现状分析1.1 甘草的分布及资源状况甘草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域的温带荒漠区域和温带草原区域,北纬37°~50°、东经75°~123°的范围内,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全境,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西部。
微生物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微生物论文范文精选3篇甘草是豆科甘草属(Glycyrrhiz)植物,其根及根茎为常用中药,市场需求量大。
近年来,随着野生甘草资源的急剧减少,且GJ明令禁止采挖野生甘草,使甘草供求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种情况下,对甘草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及栽培甘草势在必行。
近年来,随着人工甘草种植面积的逐年加大,提高甘草的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植物有益微生物可以产生促植物生长的活性物质,提高植物固氮性能,促进植物对恶劣环境的适应,加强系统的生态平衡,保证寄主植物健长。
因此本文就近年来甘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提高栽培甘草的质量有指导意义。
1甘草内生菌的研究现状内生菌是指一生或至少一生中的某个阶段能进入活体植物组织内,并且不引起明显组织变化的真菌或细菌[1,2]。
1993年,Strobel等[3]从短叶红豆杉TxusbrevifoliNutt的树皮中分离出二百多种微生物,其中有一株内生真菌Txomycesndrene 能产生紫杉醇,这一研究结果引起学者对内生菌的广泛兴趣。
目前,人们已经从长春花、千层塔、银杏、厚朴等多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了内生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有学者对甘草内生菌也进行了研究,发现内生菌对甘草产生一系列作用。
宋素琴等[4]对采自新疆的健康野生胀果甘草不同组织中的内生菌进行分离,并纯化得到149株细菌和2株真菌,鉴定得出149株细菌分属于13个属,2株真菌分属于青霉菌属Penicillium和镰刀菌属Fusrium。
有学者发现内生菌可通过拮抗病原菌促进甘草生长。
饶小莉等[5]从乌拉尔甘草健康植株的根茎叶ZG分离到内生细菌98株,并采纳平板对峙方法筛选出6株菌株,其对植物病原菌有明显体外拮抗活性,鉴定这6株拮抗菌株分属萎缩芽孢杆菌(Bcillustropheus)、多粘类芽孢杆菌(Penibcilluspolymyx)、枯草芽孢杆菌(Bcillussubtilis)、Penibcillusehimensis。
甘草研究进展word版

甘草抗氧化作用的研究概况摘要:目的介绍近些年来甘草在抗氧化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方法查阅国内外近年来有关文献并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甘草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甘草;抗氧化;作用Abstract: to review recent years progress of licorice in antioxidant effect.Methods: the literatures in recent years in combination with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 is expounded. Result and conclusion: licorice has the very good antioxidant effect, has a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Key Words:Licorice root ; antioxidant ; effect甘草为豆科(Leguminosae)甘草属(Glycyrrhiza Linn.)乌拉尔甘草(G. u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 inflate Bat.)和光果甘草(G.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1]。
甘草具有抗炎、抗溃疡、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等诸多方面的生理活性[2]。
其中,甘草有效成分的抗氧化活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应用到医药、保健品、食品以及化妆品等各个领域,现对甘草的抗氧化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主要成分1.1 甘草根及根茎含三萜类化合物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甘草内酯(Glabrolide)、乌拉内酯(Uralsaponin)、乌热酸(Uralnic acid)、乌拉尔甘草皂苷甲(Uralsaponin A)、乌拉尔甘草皂苷乙(Uralsaponin B) [3]、甘草皂苷(A3,D3,B2,C2,E2)等;1.2 黄酮化合物甘草苷(Liquiritin)、甘草素(Liquiritigenin)[4]、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甘草利酮(Licoricone)、芒柄(Formononetin)[5]、芒柄花苷(Ononin) 、夏佛托苷(schaftoside)、佛来心苷(violanthin)甘草查耳酮(Licochalcone)等。
甘草药用价值及其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

1 甘 草 简 介
白1 9 6 4 年 荷 兰 报 道 甘 草 提 取 物 对 于 治 疗 胃 溃
疡 有 较好 效 果 后 , 国 内外 有关 研 究 人 员对 甘 草 给 予
并对其化学成分 、 药 理 作 用 及 提 取 分 甘 草 为 豆 科 植 物 甘 草 属 乌 拉 尔 甘 草 了高 度 重 视 ,
l i c o r i c e i n c l ud e l i c o ic r e f l a v o n o i d s ,g l y c y r r hi z i c a c i d,g l y c y r r he t i ni c a c i d ,l i c o ic r e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 ,e t c .I t h a s b e e n r e po r t e d t h a t l i c o ic r e h a v e bi o l o g i c a l a c t i v i t i e s s uc h a s a n t i — t u mo r , a n t i — v i r u s , a n t i o xi d a n t , a n t i — c o mp l e me nt a n d i mmu n e r e g u l a t i o n. Th i s p a pe r r e v i e ws t h e me d i c i n a l v a l u e a n d p h a r ma c o l o g i c a l e f f e c t s o f s e v e r a l k i n d s o f ma i n a c t i v e
Fa ng F a n g Xi ng We n qi a n Wa ng Sh a s h a Wa n g Yi h ua ng Ha n We i
甘草的研究报告论文

甘草的研究报告论文甘草(Glycyrrhiza)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具有多种功效,如止咳祛痰、抗炎、促进消化等。
本篇研究报告论文将对甘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甘草酸,这是一种三萜类化合物。
研究表明,甘草酸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
它可以抑制白细胞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具有抗炎作用。
此外,甘草酸还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具有抗肿瘤活性。
此外,甘草酸还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害,具有抗氧化活性。
除了甘草酸外,甘草还含有甘草苷、异甘草苷等多种有效成分。
这些成分具有保护肝脏、促进胃肠道健康、抗过敏等作用。
甘草苷主要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发挥抗过敏作用。
异甘草苷可以增加胃黏膜的黏液分泌,保护胃黏膜,促进消化。
临床上,甘草被广泛应用于咳嗽、气喘、胃炎、溃疡等疾病的治疗。
研究表明,甘草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止嗽、抗溃疡、抗菌等作用。
它可以缓解咳嗽、促进痰液排出,减轻气喘症状。
此外,甘草还可以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减少消化道感染的发生。
因此,在胃炎、溃疡等疾病的治疗中,甘草常常被用作辅助药物。
在临床应用中,甘草的使用方法有多种。
一种常见的应用方式是制成甘草煎剂或颗粒剂,然后口服。
此外,甘草还可以制成外用制剂,如甘草酸乳膏或甘草酸软膏,用于治疗皮肤炎症、烫伤等。
甘草酸口服液也是常用的甘草制剂之一,用于缓解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疾病的症状。
尽管甘草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但其使用仍需谨慎。
甘草的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水钠潴留、高血压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甘草时,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剂量和疗程的调整,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甘草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肿瘤、抗过敏、保护胃肠道健康等。
它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咳嗽、气喘、胃炎、溃疡等疾病的治疗。
但需要注意的是,甘草的使用仍需谨慎,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甘草的研究报告范文

甘草的研究报告范文甘草(Glycyrrhiza)是一种常见且广泛使用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用价值。
本研究报告旨在总结甘草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临床应用以及潜在的研究方向。
一、药理作用:1. 抗炎作用:甘草中的甘草酸通过抑制促炎因子的产生和细胞因子的释放,发挥明显的抗炎作用。
2. 抗溃疡作用:甘草中的甘草酸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和促进胃黏膜修复来发挥抗溃疡作用。
3. 抗病毒作用:甘草中的甘草酸具有抑制病毒复制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等疾病。
4. 抗氧化作用: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帮助清除体内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二、化学成分:甘草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主要活性成分为甘草酸、黄酮类化合物、甘露醇以及多种氨基酸等。
这些成分对甘草的药理作用起到重要的贡献。
三、临床应用:甘草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抗炎、止咳、化痰、抗过敏、解热、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
例如,甘草可以作为胃药,用于治疗胃溃疡和胃酸过多等疾病;甘草还可以作为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等疾病。
四、潜在的研究方向:1.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甘草作为一种常用中药,常与其他药物联用。
研究甘草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机制和结果,有助于指导合理用药。
2. 抗肿瘤作用研究:近年来研究发现甘草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进一步研究甘草的抗肿瘤机制和适用范围,有助于开发新的抗肿瘤药物。
3. 抗糖尿病作用研究:甘草中的甘露醇具有一定的抗糖尿病作用,可以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受体等途径来改善糖尿病病情。
4. 抗氧化作用研究: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进一步研究其抗氧化机制和效果,有助于开发新的抗衰老和抗氧化药物。
综上,甘草作为一种常用中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未来的研究应该注重甘草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抗肿瘤作用、抗糖尿病作用以及抗氧化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以期发掘其更多的药用价值。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抗炎与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抗炎与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药理学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综述甘草及其活性成分在抗炎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其潜在的抗炎机制,为甘草的药理作用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甘草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及其传统药用价值。
随后,重点综述了甘草及其活性成分在抗炎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等主要活性成分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本文还讨论了甘草及其活性成分在抗炎过程中的信号转导通路、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甘草及其活性成分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为深入了解甘草的抗炎机制提供参考,并为甘草在抗炎药物研发、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本文也期望能够推动传统中药材的现代化研究和应用,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甘草活性成分及其抗炎作用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活性成分丰富多样,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在众多甘草活性成分中,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素和异甘草素等是研究最为深入、应用最为广泛的几种。
甘草酸,是甘草中最具代表性的活性成分之一。
研究表明,甘草酸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的关键分子如核转录因子NF-κB的活性,从而减轻炎症的发生。
甘草酸还能调节免疫功能,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细胞,达到抗炎的效果。
甘草次酸是甘草酸的代谢产物,也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甘草次酸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如前列腺素E2和白细胞介素-1β等,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同时,甘草次酸还能通过调节细胞凋亡和自噬等过程,保护细胞免受炎症损伤。
甘草素和异甘草素是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也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
这些化合物能够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甘草素和异甘草素还能通过调节信号转导通路,如MAPK和PI3K/Akt等,抑制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达到抗炎的目的。
中药甘草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综述

中药甘草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XXX:周浩楠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学号:1246128摘要:查阅近年有关文献,对甘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分为黄酮类、黄酮醇类、异黄酮类、查尔酮类、双氢黄酮类、双氢查尔酮类等;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抑菌、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了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中的化学成分。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可将三萜、黄酮及香豆素等50余种化学成分较好的分离。
关键词:甘草;黄酮类成分;药理作用;化学成分测定方法;综合利用。
甘草来源于豆科(Leguminosae)甘草属(Glycyrrhizin)植物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e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
在西方国家甘草主要用作矫味剂、烟草添加剂和祛痰药。
自1964年Revers[1]发现甘草提取物可以治疗胃溃疡以来,甘草的药用价值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化学和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和三萜皂苷成分。
但是,自从1969年Chihara[2] 在日本首先发现的香菇多糖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以来,多糖的研究越来越广泛的被重视。
另外,还从甘草中分离得到香豆素类、氨基酸、生物碱、雌激素和有机酸等化合物。
截至目前,甘草中共分离得到300多个黄酮类化合物、60多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及15多个多糖类成分[3]。
近几年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人们对甘草的认识和应用也逐渐深入和广泛。
它不仅广泛应用在医药上而且也应用于食品、轻工业等方面。
此外,甘草还具有防沙固沙,改良土壤等作用。
人们也将应用于环境保护等方面,以防水土流失及改良生态环境。
甘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特性的研究进展

甘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特性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全面了解中药甘草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从甘草的化学成分、药理学特性及其生物活性进行综述研究,在了解重要甘草的基础上,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配伍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特性;研究进展随着药学及其相关学科以及科研设备的发展,甘草中主要含有的甘草酸、甘草次酸、黄酮、生物碱和氨基酸等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学特性。
本文通关对目前对中药甘草的研究进行整理和总结,探索其研究进展和临床研究水平,对研究理论进行整理和归纳,综述如下。
一、化学成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甘草的化学成分作了大量的研究。
药用甘草质量与其化学成分的组成、积累变化有直接的关系。
在目前研究的10余种的甘草属植物中,通过对植物的提取,其中发现了多达200余种的化学成分。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在甘草中发现和已经确认化学结构的有:三萜皂昔、黄酮、香豆素、甾醇、生物碱、挥发油、有机酸、搪类、氨基酸等,其中三萜皂苷类和黄酮类是其主要成分,当前涉及到其相关研究也较多较为成熟。
二、药理学特性(一)三萜皂苷类化合物药理学活性1、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睢大员,陈满秋等[1]研究结果表明人参皂苷、三七皂苷、西洋参总皂苷在局部及体外均能防止动物心肌细胞局部缺血和再灌注引起的心肌损伤,其主要机制是降低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的释放,减少心肌Ca2+的累积,防止过氧化歧化酶(SOD)的活性降低,缩小心肌梗死面积,降低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降低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及过氧化脂质(LPO)的含量,纠正心肌缺血时FFA代谢紊乱和防止脂质过氧化。
绞股蓝皂苷、麦冬皂苷、短毛五加总皂苷等对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均有良好的作用。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三萜皂苷在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作用主要有改善学习记忆功能、抗抑郁、镇静催眠、镇痛等功效。
对学习记忆的影响较为显著,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发现,通过大鼠实验得出,人参总皂苷有改善去卵巢所致大鼠记忆功能障碍的作用[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草研究综述中国药科大学摘要:本文主要讲述甘草的化学成分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分离、提取、纯化;甘草的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中成药使用情况;专利状况。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学、临床研究、专利1.概述甘草为豆科(Leguminosae)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inflataBat.)、光果甘草(G.glabraL.)的根及根茎。
最初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有调和诸药、解毒、补虚、止咳润肺等多种功能,为常用处方药,故又名国老,甘草在方剂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尤其因该药能调和诸药性而广泛配入复方,但由于甘草在方剂中多以从属地位出现,因而容易被医生忽略,妄加取舍,结果常影响临床疗效。
在我国,甘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
但近年来,我国甘草资源呈快速下降的趋势,据2001年草场资源调查统计,全地区甘草场面积为13.74万hm2,但到2007年,由于滥挖、滥采、滥开等原因,甘草面积减少到9.33万hm2,已减少的甘草面积占总甘草面积的47.62%。
为了保护生态和资源,2002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下达文件,规定甘草的采挖、运输、经营必须具有专业许可证,同时国家《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亦把甘草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药材,以限制对甘草的过量应用,保护生态环境。
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
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
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
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之别。
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
[1]2.化学成分研究2.1化学成分大量的研究表明,甘草酸和黄酮类物质是甘草中最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还有甘草多糖,主要存在于甘草根表皮以内部位上。
甘草黄酮类物质包括甘草素(Liquiritigenin)、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甘草苷(Liquiritin)、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新甘草苷(Neoliquiritin)、新异甘草苷(Neoisoliquiritin)、异甘草素-4-β-葡萄糖-β-洋芫妥糖苷(Licurazid)等。
2.2甘草酸甘草酸异名甘草皂甙,甘草甜素为一种五环三萜皂苷。
分子式C42H62O16,分子量822.92。
由冰乙酸中结晶出的甘草酸为无色柱状结晶,mp约220℃(分解),[α]D27+ 46.2°(C2H5OH),易溶于热的稀乙醇,几乎不溶于无水乙醇或乙醚,其水溶液有微弱的起泡性及溶血性。
甘草酸在甘草植物中常以钾盐、钙盐形式存在,是甘草甜味成分,其盐易溶于水,于水溶液中加稀酸即可析出游离的甘草酸。
这种沉淀又极易溶于稀氨水中,故可用作为甘草酸的提制方法。
甘草酸与5%稀H2SO4在加压下,110℃-120℃进行水解,生成2分子葡萄糖醛酸及1分子甘草次酸。
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是甘草甜素的皂苷配基,也是甘草甜素的有效活性成分之一。
2.3甘草次酸甘草次酸是甘草酸的水解产物,分子式C30H46O4,分子量470.64,18-βH构型为针状结晶,mp256℃,[α]D20+86°(乙醇),易溶于乙醇或三氯甲烷;甘草酸单钾盐在酸性溶液中加热提取、过滤、干燥,可得白色甘草次酸粗品。
2.4甘草黄酮甘草黄酮又名甘草甙,分子式C21H22O9,分子量418.39,水合物为无色针状结晶,mp:212℃-213℃。
2.5甘草多糖为葡聚糖,GBW是从甘草中分离出的一种多糖,它是由单一葡萄糖残基组成,分子量4000,[α]D20+86°= +120°(c= 0.1,H2O),该多糖溶于水及二甲基亚砜,不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其水解产物经薄层色谱法(TLC)及其衍生物的气相色谱法(GC)分析,发现仅含单一葡萄糖,为α-D-葡聚糖。
2.6质量控制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标准操作程序》测定。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甘草苷(C21H22O9)不得少于0.50%,甘草酸(C42H62O16)不得少于2.0%。
[2]3.药理学研究3.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甜素对由组胺及幽门结扎形成的大鼠实验性溃疡无抑制作用,但除去甘草甜素的甘草浸膏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有疗效,甘草中的黄酮苷类成分对大鼠实验性溃疡亦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甘草煎剂所含黄酮苷类对兔、豚鼠的离体肠管呈抑制作用,使收缩次数减少,紧张度降低,对氯化钡,组胺引起的离体肠管平滑肌痉挛有解痉作用;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对平滑肌则无抑制作用。
分别从甘草及光果甘草中提得7个同样的黄酮苷及苷元,经实验证明都具有解痉和抗溃疡的作用。
甘草甜素能增加输胆管瘘兔的胆汁分泌,对兔结扎胆管后的胆红质升高有抑制作用。
3.2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对健康人及多种动物都有促进钠、水潴留的作用,这与盐皮质激素去氧皮质酮的作用相似,长期应用可致水肿及血压高,但亦可利用此作用治疗轻度的阿狄森氏病;小剂量甘草甜素(每只100微克)能使大鼠胸腺萎缩及肾上腺重量增加,产生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大剂量时则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不明显,只呈现盐皮质激素样作用。
3.3解毒作用甘草浸膏及甘草甜素对某些药物中毒,食物中毒,体内代谢产物中毒都有一定的解毒能力,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
3.4止咳平喘作用甘草次酸有明显的中枢性镇咳作用,其胆碱盐皮下注射或氢琥珀酸双胆碱盐口服,止咳作用与可待因相似;大剂量的甘草次酸(1250mg·kg-1)可使小鼠呼吸抑制;甘草次酸对5-羟色胺等物质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较弱的保护作用。
3.5抗炎症及抗过敏作用甘草甜素具有保泰松与氢化可的松样抗炎作用,甘草次酸盐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和棉球肉芽肿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小鼠静脉注射甘草甜素,可明显抑制天花粉引起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3.6抗肝损伤甘草甜素可明显阻止四氯化碳中毒大鼠谷丙转氨酶(SGPT)活力的升高,减少肝内甘油三酯的蓄积,病理切片观察,可明显减轻肝损伤。
3.7抗促癌大戟酯二萜醇对二甲苯蒽致小鼠皮肤癌的促发作用,可被甘草甜素显著的抑制。
3.8降胆固醇甘草甜素对兔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及胆固醇升高的高血压病人均有一定的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
3.9抗菌和抑杀原虫、滴虫作用甘草的醇提取物及甘草次酸钠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及滴虫均有抑制作用,但在有血浆存在的情况下,其抑制和杀灭阿米巴原虫的作用则有所减弱。
3.10抗艾滋病病毒作用甘草甜素于试管内,0.5mg·ml-1对艾滋病病毒的抑制率为98%,0.125mg·ml-1的抑制率为50%。
3.11毒性临床上以甘草浸膏等制剂治疗溃疡病,常由于甘草甜素所致的水肿,血压升高等副作用而受到限制。
除去甘草甜素的甘草制剂或提取其黄酮类等化合物用于临床,可能有利于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3]4.临床应用4.1解痉镇痛作用甘草具有解痉、镇痛作用,尤其在痉挛状态下更明显。
甘草中解痉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异甘草素镇痉作用最强。
4.2用于X线及大肠内窥镜检查日本报道芍药甘草汤可作为胃X线及大肠内窥镜检查的解痉剂。
芍药甘草汤有松弛骨骼肌和镇痛作用;大肠内窥镜检查时给予芍药甘草汤确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作为胃X线检查前处理剂所具有的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芍药甘草汤仅比解痉剂略弱。
4.3对肌痉挛的作用给予芍药甘草汤同时并用当归芍药散或桂枝茯苓丸等活血祛瘀剂可治疗由类风湿性关节炎,哮喘,角膜溃疡引起的以及不明原因的眼睑肌痉挛。
由脑血管障碍引起的肠肌痉挛,给予甘草汤提取剂,其症状有明显或轻度改变,且显效较早。
该效果与服用肌松弛剂及弱安定药相当。
4.4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人体内由葡萄糖还原为糖醇的活性增强,血小板的凝聚性增高。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机理可部分解释为对醛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
试验证明异甘草素是一种最强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它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大鼠体内醛糖还原酶的活性。
4.5对皮肤病的作用主要成分为甘草提取物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对特应性皮炎有一定疗效,用浸浴式疗法浴疗4周,测定临床皮肤表现和角质层含水量,与浴疗前相比,角质层含水量上升,临床皮肤表现改善率为76.2%。
4.6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有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老年性疾病,如腰背痛,腰椎压迫性和疲劳性骨折引起的疼痛给予甘草附子汤有较好疗效。
因疼痛而卧床不能翻身,服用甘草附子汤数日后可自行或借助于外力活动,2周左右疼痛消失,多数病例可简单料理日常生活。
[3]5.中成药研究就目前甘草的临床应用来看,甘草在方剂中功用很多:其一补脾益气,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一般与其它补气健脾药同用,代表方剂如四君子汤;其二润肺止咳,用于寒热喘咳,代表方剂如麻杏石甘汤,三拗汤;其三缓急止痛,用于脘腹疼痛或咽喉疼痛,代表方剂如小建中汤、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其四甘缓和中,用于益气和血,养心安神,代表方剂如甘麦大枣汤;其五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痈疽以及食物、药物中毒,代表方剂如黄芪六一汤;其六调和诸药,甘草缓和药性,可调和百药,与附子、干姜同用能缓其燥热;与石膏、知母同用能缓其寒凉;与大黄、芒硝同用能缓其泻下;与党参、白术、当归、川芎同用能缓和补力使其作用持久;与半夏、黄芩、黄连同用又能起协调作用;与全蝎、蜈蚣等毒虫药同用可减缓其毒性作用;治上、中焦病用甘草可免药力下行之虑,起到舟楫之功。
[4]6.专利情况甘草已有好多项专利申请,有甘草浸膏、甘草酸、甘草锌、甘草次酸等制成的不同剂型的药品。
还有炮制后的炙甘草颗粒、合剂等药品。
甘草也被开发为保健品,如可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江绿牌甘草片;清咽的江绿牌甘草良咽糖。
[5]7.小结国内外学者在甘草生物学、化学、药理学、栽培技术等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甘草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奠定了基础。
但目前仍存在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人工种植甘草的质量普遍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这就需要多学科交叉对甘草开展研究,进一步探索影响甘草药材质量的内在因素。
在充分认识甘草的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甘草生长发育过程与有效成分积累之间的关系和机制,探讨甘草有效成分积累特点与植物结构、生长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甘草的规范化种植。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甘草种植主要是野生种的驯化,尚无培育的优良品种,这就需要对我国甘草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的多水平的认识和评价,从而为甘草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总之,为了使甘草植物资源更好的造福人类,还需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6][1]百度[2]吴宗耀,牛李义,梁喜爱;甘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分析;河南中医;2010年第30卷12月第12期[3]王敏;甘草研究综述;齐鲁药事2005年第24卷10期[4]程东旗,程海英;从方剂组方中看甘草的临床应用;北京中医杂志2003年2月第22卷第1期[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6]彭励,胡正海;甘草生物学及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中草药2005年11月第36卷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