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的应用
《地震勘探原理》§4-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3精选全文完整版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五)多次覆盖采集参数选择
室内处理方法:水平叠加
CMP R
对于水平层状介质,假如分别在点O1 ,O2 ,…,On激发,则 可分别在对应的S1 ,S2 ,…,Sn各点接收到来自地下反射界面 上同一反射点R的反射波(R为CRP或CDP)。若对n次激发得
到的R点的各道反射波进行动静校正,使其相位一致,然
后叠加起来,便获得了共反射点R的n次叠加记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O1单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1 R1R2 2 O1O2Leabharlann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R3
O1 、O2双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shot1 shot2 shot3 shot4
offset = 2⊿x ⊿shot = 2⊿x
n =12
statio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hannel
1
5
9
地震勘探技术野外工作方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
(3) 干扰波少,强度弱,并易于分辨。图5.9 大地衰减和检波器特性曲线
2.检波器的频率特性 高频检波器:高频响应好, 低频响应差。如图5.9所示。
① 大地滤波衰减曲线; ② 检波器频率响应曲线; ③ 检波器+大地特性。高、低频信号的输出基本均一。
1.单边观测系统 定义:在炮点一方接收的观测系统。适应折射界面较浅的情况。 折射波法规测系统
2.相遇观测系统
定义:两个单边时距曲线组成的 观测系统。时距曲线存在互换关系。 在讨论倾斜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时已 提及过。
3.追逐观测系统 主要作用:界面弯曲,判断波有无 穿透;断层,判断是否绕射。在前面已地震波的激发
1.地震勘探对激发条件的基本要求
激发条件:影响地震记录好坏的第一因素,得到好的有效波的 基础条件。
(1) 有一定能量,保证获得勘探目的层的反射; (2) 有效波能量强,干扰波相对微弱,有较高的信噪比; (3) 频带较宽,尽可能接近δ脉冲(尖脉冲),以利提高分辩率; (4) 同点激发,地震记录重复性好。 2.震源类型
把激发点和排列向一个方向移动,重复以上工作,得一连续长反射 界面。图中,T=Tˊ(互换时间)。
观测系统图示
2. 如图(b)示。 O1激发,O1O2接收,用O1A表示,O1A在测线上投影O1A1对应 反射界面R1R2;
O2激发,O1O2接收,用O2A表示,相应反射界面为R2R3。 两次激发,得连续反射界面段R1R3。 折射法:多用时距平面图表示。
(2)相干干扰
定义:指外界产生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干扰。
特点:在地震记录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振动,具有一定的 频率和视速度。
相干干扰产生:在 大型厂矿附近,机器有 规律地连续振动,江、 河波浪冲击岸坡等。如 图5.13所示。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观测系统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MS V 2n
V 炮点移动道数 单边放炮S=1,
双边放炮S=2 d 炮点移动距离
M 排列道数 n 覆盖次数 Dx 道间距
单 边 放 炮
M x d 2n
综 合 平 面
图
M 1 2n 1 M / 2n
叠加段放炮次数
法
每放炮一次得到地下反射点个数? 为什么图中1-6炮的21,17,13,9,5,1道 是共反射点?
覆盖次数与面元关系
600 500 400 384 600
可 变 面 元 特 例
面 元 扩 大 - - 覆 盖 次 数 增 加
覆盖次数 300 216 200 100 24 0
覆盖次数 5 * 24 5 10 * 10 96 15 * 15 216 20 * 20 384 25 * 25 600
96
面元网格
阅读文章并思考 1、二维地震过障碍观测系统模式及其参数设计-梁顺军 2、宽方位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设计-
以新场气田三维三分量勘探为例-唐建明
3、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赵殿栋 海上观测系统设计方面的文章……
共接收点波列图—帮助判断岩性变 化,帮助选择最佳偏移距。
七、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三维地震 — 在个观测面上进行 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迭 加处理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三维空 间的特征。 1、路线型 特点:获得沿路线附近一条窄带上 的资料 1)、宽线剖面: a、沿测线布置接收点;
b、激发点布在与测线交叉(正交或 任意角度)的线上。
六次迭加炮号与道号关系表:
反 射 点
道号 炮号
A 21 17 13 9
B 22 18 14 10
C 23 19 15 11
基于高精度卫星遥感的极复杂地区三维地震勘探应用技术
1932021年第5期牛争华:基于高精度卫星遥感的极复杂地区三维地震勘探应用技术基于高精度卫星遥感的极复杂地区三维地震勘探应用技术牛争华(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山东 济南 250104)摘 要 传统的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很难满足在极复杂地形条件下进行勘探的需要。
为了达到勘探目的,经过专门研究,通过高精度卫星遥感成像并融入三维地震勘探要素[1] ,将地形地貌和设计炮点、检波点导入到高精度卫星地图,实现快速定位和监测每个炮点、检波点的施工条件及施工完成情况,科学合理布置施工队伍和施工设备,保证了在极复杂地形条件下三维地震勘探工作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安全并达到勘探目的。
关键词 高精度;卫星遥感;极复杂地区;三维地震中图分类号 P63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5-2801.2021.05.070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3D Seismic Exploration in Extremely Complex Area based on HighPrecisi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Niu Zhenghua(Geophysical Survey Team of Shandong Coalfield Geology Bureau, Shandong Ji'nan 250104)Abstract : The traditional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exploration in the extreme terrain condit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xploration, through special research, through high-precisi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ing and integr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elements[1], the topography, design shot points and detection points are imported into the high-precision satellite map to quickly locate and monitor the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and construction completion of each shot point and detection point.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construction team and construction equipment ensures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struction progress, construction safety of 3D seismic exploration under extremely complex terrain conditions, and achieves the exploration purpose.Key words : high-precisi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extremely complex area; 3D seismic收稿日期2020-12-18作者简介 牛争华(1987—),男,山东济南人,2012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士,工程师,现从事煤青龙煤矿属于国家总体规划云贵大型煤炭基地黔北矿区黔西区,工业广场占地面积0.303 km 2,规划设计120万t/a ,服务年限54 a 。
地震勘探方法分类与应用
地震勘探方法分类与应用作者:马海波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09期[摘要]文章简单介绍了地震勘探方式地方几个分类,又对地震探勘方法的实际应用做出了几点总结,希望文章对相关专业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震勘探;地质勘探;分类;应用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9-0380-01前言地震勘探技术对我国地质勘探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了解地震勘探的各种方法以及方法的实际应用可以从根本上帮助地震勘探工作者有效开展地质勘探工作。
一、地震勘探方式的分类1、解决模糊成像区成像的技术在勘探工作者执行工作的过程中,模糊成像区的成像效果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勘探工作者的勘探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所以说对于地质工作者来讲怎样保证模糊成像区可以顺利成像是地质勘探工作的重要内容,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以及结合勘探工作者的日常工作,要解决成像区的成像效果不良好的问题要以广角地震勘探技术为主。
2、山区地带的勘探技术山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非常复杂的自然环境,大多为深浅不一的沟壑以及复杂的土层结构,在山区,很难使用常规的地震勘探技术进行作业,面对山区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地带,地质勘探比较常用的技术就是山前带地震勘探技术,山前带地震勘探技术是山区地震探勘中比较常用的勘探技术并且勘探效果比较明显。
3、优化数据处理技术在探勘过程中观测系统所收集的数据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相位差,在所有的相位差之间问题如果不能得到顺利的解决最后就会积攒成为勘探效果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偏差,这对以后的石油开采工作也会造成不良影响,为了保证勘探效果避免出现以上问题,在勘探工作中比较常用的技术就是大排列相位校正技术。
二、地震勘探方法的实际应用1、广角地震勘探方式在广角地震勘探方式中有许多的应用方式,但是比较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有效利用折射波获取截屏层底层和截屏层基底的构造形态,与此同时利用折射波有效获得屏蔽层顶面与基底之间的有效距离。
绿山设计软件在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第 l 4卷 3期
2 02 年 9月 0
文 章 编 号 : 0 4—9 7 ( 0 2 0 10 1 7 2 0 ) 3—0 5 0 7—0 3
中
国
煤
田
地
质
V0 .1 I 4 No. 3
CO AL EOLOG Y G OF CH I NA
震 工作成果 ; 目的层 的 双 程 旅 行 时 间 ; 底 深 度 ; 靠 基 紧
目的 层 的上 方 的层 速 度 ;目的 层 处 的优 势 频 率 ; 目的
软 件 , 束 了 多 年 来 手 工 设 计 烦 琐 的 工 作 , 计 简便 , 结 设
易 于施工 ,性能 比较 高 ,并 能及时提供 同一测 区不同 类 型观 测 系统 予 与 选 择 ,优 化 设 计 变 成 了现 实 。并 在 物 探 研 究 院 近 几 年 的 三 维 地 震 勘 探 项 目设 计 中 取 得
S o. e
2002
绿 山设 计 软 件 在 三 维 地 震 勘 探 中 的 应 用
牛 鹏 程
( 国煤 炭地 质总 局物探 研 究院 , 北 涿 州 中 河 摘 0 25 ) 7 7 0 外 观测 系统 的设计 软 件 , 依 据测 区 的地质 、 球 物理 参数 以及地 理 条件 , 绿 其 地
键 参 数 , 可 以进 行 计 算 机 设 计 工 作 。 并
3 三 维 观 测 系 统 的 质 量 控 制
3 1 炮 检 距 分 布 .
计 工 作 变 成 了 一 门 艺 术 ,要 使 震 源线 及 接 收 线 的 布 置 能 达 到 接 近 期 望 的结 果 ,因而 就 要 考 虑 到 各 种 参 数 的
地表建筑物下的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及效果
21 年 9 02 月
安徽地质
Ge lg f h i oo y o An u
V0 -2 l No3 2 .
S p e e 2 1 e t mb r 0 2
文章 编号:0 5—6 5 ( 1)3—16—3 10 172 20 0 9
地表建筑物 下的三维地震 勘探方法及效 果
民房密集分布 ,各类建筑物及道路 、高压线路 、地下 好 ,有 利 于地震勘 探 。
收稿 日期 :2 1— 4 1 0 2 0 —1 作者简介 :姚磊 (9 4 ,男 ,山东枣庄人 ,工程师 ,现主要从事煤 田物探工作 。 17 一)
第 2 卷 2
第3 期
姚磊 :地表建筑物下 的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及效果
一
M 面元信息 的 炮 点 和检 波点 都有 自己唯一 的编号 ,以利 于野外 施 板分析、各种观测系统 自动布设、种C P
工及 资料 处 理 。施工 前完 成仪 器 的各 项调 试及 年 月检 实 时计 算 、显示 、分 析 、激 发点 、接 收点 实 时动态 编 工作 ,保 证仪 器 正常 运行 。生 产前 组织 有关 人 员进 行 辑等 。通过 现场实测 ,施 工前 ,使用 K S I软件 ,通 L ES
n w 操作平台上用 V +开发而成 ,它采用了最先 d C+ 统 (6 4 1线 炮观测系统 ) ,在村庄内使用大井深 、小药 Wi o s 量 激 发 ,力 争 使村 庄 中心处 覆 盖次 数达 到设 计满 覆 盖 进 的软件 技术 。三维 观测 系统设 计 是地 震采 集 工程 软
次 数 的 一 半 以上 。采 用 三 维 理 论 观 测 系统 图进 行 炮 件系 统 的子 系统 之一 ,也 是采 集 系统 的核心 部 分 。具 点 、检波 点设 计 ,确保 炮 点准 确无 误 。整个 工 区 的每 有如 下 功能 :偏 移镶 边处 理 、创建 各 种类 型模 板 、模
特殊观测系统在某黄土塬区的应用效果
获得高信噪比的原始资料 以及 看 , 区在 野外 施工 上 除 了在 该 黄土层 内激 发 和接 收 困难 外 , 有 地 表 地 物及 较 隐 还 蔽的地窖 的影 响。因此必须从数据采集上下功夫 ,
较 强 的 范 围 内进 行 有 选 择 地 叠 加 , 而 增 强 有 效 从
波 能 量 , 高 时 间 剖 面 信 噪 比 , 到 了提 高 剖 面 提 达
质 量 的 目的 。
h啦
I
n
● ∞ ■
l ∞
1
●
l ¨
1 ■
珊
l 2 ●
中图分 类号 :6 14 P 3 .
文献标 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6 1— 4 X(0 8 0 05 0 17 79 20 )4— 0 1— 3
0 引 言
勘 探 区地形 为塬 、 、 、 壑地 貌景 观 , 面标 梁 峁 沟 塬 高 一般 110m左 右 , 7 沟谷 标 高一般 9 0m 左 右 , 5 相 对 高差 一般 20m 左 右 。地 表条 件 复 杂多 变 , 厚 2 有
维普资讯
5 2
陕
西
煤
炭
2 0 年 08
次 。采用特殊观测 系统后 , 为使 满覆 盖区均 达到 2 4次 以上 , 必 须 增 加 炮 点 , 样 某 些 地 方 将 高 就 这
达7 O多 次 覆 盖 ( 图 2 。 这 样 通 过 高 次 叠 加 , 见 ) 可 以消 除 时 间剖 面 多 次 波 的 干 扰 ; 外 通 过 一 些 另 处 理 手 段 的选 择 , 炮 检 距 限 定 在 反 射 波 能 量 比 将
较 隐蔽 的地 窑 。
宽方位角观测法在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宽方位角观测法在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应用为了解决煤矿勘探问题,进行三维地震勘探方案的应用是必要的。
宽方位角观测法是三维地震勘探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在文章中,作者详细陈述了宽方位角观测系统的分布特点、应用优势等,以地质构造复杂、地形特征显著的鄂尔多斯盆地的某矿区为实例进行分析,进行了宽窄方位角观测系统的勘探成果对比,旨在优化宽方位角观测方案,汲取先进的工作经验,解决三维地震勘探工作中的存在问题,实现煤区勘查工作的稳定开展。
标签:宽方位角;观测系统;地震观测数据;煤田构造勘探;勘探成本刖言实践证明,宽、窄方位角观测系统具备各自的应用特点,相对于窄方位角观测系统,宽方位角观测系统具备较高的覆盖速度,在野外数据采集中,更容易实现地表障碍物的观测。
通过对宽方位角观测系统的应用,可以大幅度提升横向上的观测能力,非常有利于观测方位角的观测,能够获得更加完善的地震数据信息,使得方位角的分布更加具备均匀性。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为了提升工作效率,有必要进行子波保真、远道动校正环节的开展,从而保证所获得地震数据信息的完善性,保证地震数据的高质量、高清晰性。
宽方位角地震勘探观测的勘探成本比较高,但其具备良好的勘探效益。
1宽方位角观测的性质及特点(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勘探工程体系不断健全,国家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探力度不断提升,其煤炭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社会对于地质成果的精确性要求不断提升,这极大推动了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宽方位角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以其良好的应用优势被人们所熟知。
在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过程中,宽方位角的横纵比值为0.8到1.0。
在勘探领域中,通过对宽方位角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查找资源储层及其裂缝,具备良好的煤田构造勘探效益。
目刖来说,虽然宽窄方位角体系不断健全,国际界对于宽窄方位角的认识依旧存在差异性。
通过对窄方位角观测的应用,可以方便查看DMO及其速度的变化情况,有利于进行AVO的分析,通过对该方法的应用,有利于静校正求解,有利于进行多次波衰减的分析,宽方位角观测有利于进行地下采样。
Klseis软件在煤田三维地震资料采集特观设计中的应用
Klseis软件在煤田三维地震资料采集特观设计中的应用作者:尚晓光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第22期摘要:KLseis软件是一个是用于三维地震勘探采集的大型工程软件系统,尤其在山地、水网、黄土塬及密集障碍区等复杂地表条件下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中,其灵活的特殊观测系统设计,为提高叠加次数,确保勘探区内工覆盖次数,满足勘探设计要求提供了保障。
本文以邢台矿某三维地震勘探为例,详细介绍了该软件的使用方法及步骤,针对该区大村庄造成的设计不当形成的“天窗”问题,提出了块状观测系统的方法,以确保覆盖次数满足设计要求,保证了资料采集的完整性,有效提高了野外施工质量。
关键词:KLseis软件;三维地震勘探;束状观测系统;块状观测系统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识码:A目前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田地质勘探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勘探成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矿区构造解释精度,同时也关系着煤矿生产安全。
野外资料采集质量是获得良好勘探成果的重要前提条件,如何在复杂地表条件下对观测系统进行的有针对性的优化设计,从而获得高质量野外采集资料是物探技术人员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Klseis软件在三维地震勘探设计方面有强大的功能,在地表复杂地区,利用Klseis软件进行三维地震勘探特观设计,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可以确保完成地质任务。
1 Klseis软件系统简介1.1 地震采集工程软件系统简介Klseis软件系统是用于地震勘探采集的大型工程软件系统,它涵盖了整个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的全过程,具体包含的内容有:①采集参数分析;②二维、三维观测系统设计;③测量数据处理;④试验资料分析;⑤二维、三维静校正处理;⑥二维、三维地质模型分析;⑦勘探标准辅助格式处理。
1.2 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子系统简介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是地震采集工程软件系统的子系统之一,也是采集系统的核心部分。
功能主要有:①创建各种类型模板;②模板分析;③各种观测系统自动布设;④多种CMP面元信息的实时计算、显示、分析;⑤激发点、接收点实时动态编辑;⑥电子表格自动生成;⑦障碍物处理;⑧地理信息处理;⑨工作量统计;⑩输入、输出SPS格式文件和自由文本格式文件。
GPS新技术在石油地震勘探测量中的应用
GPS新技术在石油地震勘探测量中的应用摘要:GPS技术正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石油勘探测量中,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石油勘探测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GPS测量的技术特点和最基本的定位模式,然后对目前几种比较成熟的GPS新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事实证明,GPS新技术在石油物探测量中作用巨大,必将有力促进石油地震勘探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GPS 石油地震勘探与开发定位模式石油是支撑世界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是各国的“工业血液”,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其勘探与开发对于我国的经济影响深远。
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的石油勘探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文章就GPS新技术在石油地震勘探测量中的应用做了简要论述。
1 传统石油勘探测量存在的问题1.1 施工方法和设备性能的缺陷(1)在地形复杂的山区、林地等地区作业时,采用全站仪逐点布设,放样精度低、效率低,受气候影响大,成本高。
(2)必须建立大量基准站。
(3)现有的设备、技术达不到远海海域石油工程作业的要求。
1.2 技术瓶颈(1)RTK电台数据链传输距离太短。
(2)卫星轨道自身存在较大的误差。
(3)RTK系统数据处理的解算方式不可靠。
2 GPS技术的特点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技术的进步,石油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近年来,GPS系统在陆地石油地震勘探测量和海洋石油地震勘探测量中被广泛应用。
这主要依赖于GPS系统能够在各个领域内向用户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通过GPS卫星发送的导航定位信号能够进行静态定位、动态定位、速度测量等,促进了陆地石油地震勘探测量和海洋石油地震勘探测量的顺利实施。
3 GPS测量技术最基本的定位模式3.1 静态定位在石油地震勘探野外生产中,主要用静态定位的方法来建立工区内的GPS控制网和用GPS快速静态定位的方法来建立相应的检查点或者加密、延伸控制点等。
高精度可变面元三维地震勘探与实践
高精 度 可 变 面元 三维 地震 勘探 与 实践
向晓丽L , 陈世 军。刘洪 雷。袁 红军。 , ,
(.中 国科 学院地 质 与地 球 物理 研 究所 , 京 10 2 ;.中 国石 油化 工 股份 有 限公 司东 北 油气 1 北 00 9 2 分公 司勘探 开发 研 究院 , 吉林 长 春 106 ;.中国石 油化工 股份 有 限公 司石油勘 探开 发研 究院 , 302 3
第5 O卷第 1期 21年 1 01 月
石
油物Leabharlann 探 V0I 0。 . l5 No 1
GE0PHYS CAL P I ROS EC NG OR ETROLEUM P TI F P
J n 2 1 a .,0 1
文章编号 :0 0 4 1 2 1 ) 1 0 8 — 7 10 —14 (0 1 0 — 0 2 0
北京 1 0 8 ) 0 0 3
摘要: 可变面元三维地震观测 系统采用 了不 同于常规三维 观测系统 的参 数 , 可形成不 同尺寸 的面元资 料。 松辽 , 盆地南部十屋断 陷四五家子一八屋地区断裂系统发育 , 小断层 较多 。为 了提高破碎 小断层 的成像精 度 , 用可 采 变面元 观测系统进行地震 资料采 集。在地 震资 料处 理 中, 采用 了层 析静 校 正、 域去 噪 、 表一致 性反 褶积 、 多 地 C MP重排 与基准面重新计算和叠前时 间偏移等关键技术 。对 松辽盆地 南部四五家子- ] 屋地 区高精度可 变面 - k 元三维地震资料进行 了分析、 处理和解释 , 解决 了该 区特殊 的地质 问题 , 取得 了好 的勘 探成 果。 关键词 : 高精度三维 ; 三维 观测 系统 ; 可变面元 ; 覆盖次数 ; 噪比 ; 信 分辨率
节点仪器地震勘探辅助数据处理技术及应用
节点仪器地震勘探辅助数据处理技术及应用摘要:随着石油勘探和开采的不断发展,地质对象日益复杂,对精确识别油气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国外的高密度地震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解决了噪声抑制、分辨率和保真度的改善。
为加速中国油田开发利用高密度地震技术,笔者对节点仪器地震勘探辅助数据处理技术进行了归纳整理。
关键词:节点仪器;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一、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现状由于有效的可控震源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野外地震勘探的采集范围越来越复杂,采集工作的效率和接触面也越来越大。
由于线路容量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常规的地震数据采集设备已经没有了。
该方法能够满足复杂环境下高精度地震勘探的需要。
由于其体积小,采集独立,稳定可靠,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该观测系统具有设计灵活、适用范围广、工作效率高等优点,适用于油气勘探、煤矿地震勘探、在地质监测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此外,结点仪表在经济上也有较大的优越性。
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有四个共性:(1)储层厚度:中国东部地区1~5 m,中国中西部地区5~10 m,超出了传统地震勘探技术的极限。
(2)储集层的异质性较高:大陆沉积面变化迅速,砂岩与泥岩间的交叠较多;碳酸盐岩储层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
火山岩储层的发育机理和物性差异较大。
传统的地震技术无法满足对低分辨率目标的横向识别和各向异性的研究。
(3)地表复杂情况下,地层构造及断裂块体十分复杂。
地面和地下的复杂构造,使得地震图像难以进行,而波场的复杂性也影响了图像的准确性。
传统的地震技术在改善图像的准确性和纵向分辨率方面是不够的。
(4)在含油气丰富的凹陷(带)中进行精细储层评价、剩余油量监测、新地层系列寻找、动态开发监测是当前地球物理研究的热点。
因此,为了提高成像的准确性,必须在石油勘探和开发中增加信噪比;增加地震频带以改善解析度;为了提高油气藏的保真度,提高油气藏的准确性,已成为地震技术发展的当务之急[1]。
针对复杂储层勘探与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富集油气储层进行精细评估与开发,必须开展高密度地震实验与研究。
克浪设计软件在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克浪设计软件在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徐亚兵,王云红,汤玉娟(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安徽宿州234000)摘 要:克浪三维观测系统设计软件,可根据用户给定的地质目标、成像面积、覆盖次数、现有设备和工区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观测系统和布设方案。
此软件还能帮助野外技术人员根据野外实际情况现场指导生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施工成本,对工程质量进行实时监控。
关键词:克浪软件;观测系统;叠加次数;偏移距;方位角中图分类号:P631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716(2008)09—0163—03 随着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逐步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普遍开展的采区勘探,对地震勘探各项技术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地表条件复杂地区(村庄、河流多),利用手工画观测系统,很难准确计算村庄下叠加次数,造成村庄下叠加次数的不均和工作量的浪费,而且十分繁琐。
克浪三维地震设计软件,结束了多年来手工设计繁琐的工作。
1 系统功能简介克浪软件(K L Seis)是一套观测系统设计软件,它功能十分强大,具有以下特点。
(1)能最佳完成山地、水网、城镇、沙漠等各种复杂地表的三维设计。
(2)加载工区背景图片,指导实际生产,提高工作效率。
(3)生成各种复杂模板,如线束状模板、斜交模板和钮扣模板等。
(4)可以设计线束、斜交、砖块、锯齿、镜像锯齿、钮扣、辐射等常规观测系统。
(5)可以设计各种复杂的特殊观测系统。
(6)观测系统布设方法灵活,自动化程度高。
(7)激发点、接收点编辑具有实时、交互、智能化的特点。
(8)方便、智能的障碍物输入、编辑和显示功能。
(9)编辑炮检点时,各种面元信息的实时、动态计算和显示,可以大大提高采集质量。
(10)多种面元信息统计、分析,显示方式多样化。
(11)可以输入、输出SPS格式文件和各种自由格式文本文件。
(12)方便快捷的数据管理。
(13)详细的工作量统计功能,直接输出工作量统计文本文件。
(14)系统可用于施工前的理论设计、施工中的现场指导、质量控制和施工后的分析。
三维(3D)地震勘探
1
2
一维勘探是观测一个点的地下情况;
二维勘探是观测一条线下面的地下情况;
三维勘探是观测一块面积下面的地下情况;
四维地震勘探是在同一地区不同时间重复做三维地震 勘探,则可称之为四维地震勘探(时移地震)。四维 是观测同一块面积下面不同时间的地下变化情况。根 据地质任务和达到的目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维的勘探 方法。
二是发展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技术。为提高处理精度,必须发展海量机群 并行处理和海量存储技术。海量机群并行处理技术是指PC-CLUSTER(针对大型 数据库及大负荷运算量的集群计算机)的节点要多,同时发展相关的静校正处理、 组合处理、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全三维各向异性等处理技术,以提 高地下成像精度和储层描述精度及含油气分析精度。海量存储技术指发展大容 量的磁盘和自动带库,以满足大数据量的存储需求。
a、三维地震模型 b 、原始剖面 c 、二维偏移剖面 d 、三维偏移剖面
6
7
三维地震勘探与二维地震勘探相比的优越性
三维数据采集不存在二维数据采集时来自非射线平面 内的侧面反射波。 三维采集的数据按三维空间成象处理,可以真实地确 定反射界面的空间位置。 三维观测可以避开地形、地物的障碍,对地表条件适 应性很强。 三维观测可对资料有更大的保真度,相位数据更齐全, 便于研究地层的岩性。 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的完整统一性及显示技术的现代化, 更便于人工联机解释。
×× ×× ×
1 50cm
61 121
181
100m
四线六炮端点激
发
60 200m
120
180
240
这种观测系统的的优点:可以获得从小到大均匀的炮检距和均匀的覆 盖参数,适应于复杂地质条件的三维地震勘探。此外在多居民点、多 农田地区可改变偏移距和发炮方向进行施工,亦可获得满意的资料。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观测系统[高级课件]
严选内容
22
炮点移动道数计算式
V MS 2n
d M x 2n
注:M—接收道数,n—迭加道数,S—单 端放炮时, S=1;双端放炮时, S=2
d 炮点移动距离 单边
例:6次迭加,24道,单端放炮时:
V 241 (道间距数) 26
严选内容
23
M道接收,n次覆盖的1个迭加段,需放炮次。
M 1 2n 1 M / 2n
叠加段放炮次数
每放炮一次得到地下反射点个数? 严为选内什容 么图中1-6炮的21,17,13,92,15,1道
是共反射点?
六次迭加炮号与道号关系表:
道号
反 射
A
B
C
D
E
F
点
炮号
1 21 22 23 24
单
2 17 18 19 20
边
放
3 13 14 15 16
炮
4
9 10 11 12
5
5678
6
1234
的记录 csp--crp
注:共反射点与共炮
x3
点区别:前者为一点, 后者为一段
x1 x2
o
反严射选内段容
18
观测系统的分类
根据观测系统的迭加特性,可以把观测系统分 为两大类,单边放炮观测系统和双边放炮观测系统。 单边放炮观测系统是指炮点位于排列的一侧的观测 系统,炮点位于左侧的叫小号放炮,位于右侧的叫 大号放炮。双边放炮观测系统指炮点位于排列两侧 的观测系统。
第二节 观测系统
严选内容
1
地震测线布置
一、基本要求: 1、测线为直线; 2、垂直构造走向。 二、不同阶段测线布置: 1、线路普查—大剖面(未做地震区) 任务:了解区域地质构造情况
蛇形观测系统变观技术及其处理在滩浅海某工区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蛇形观测系统变观技术及其处理在滩浅海某工区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关键词:障碍物蛇形观测系统变观空洞补偿一、工区现状及技术难点1.工区现状滩浅海某工区地表情况极为复杂,存在“三多、二大、一少”的特点,即工区障碍物多、作业渔船较多、工程机械干扰源多,潮间带漫滩施工面积大、养殖、捕捞区面积大、通行道路稀少。
本次滩海施工较以往工区障碍物多、连片面积大,主要障碍物有工区西南角的盐池、码头等。
2.障碍物特点2.1盐池特点2.1.1盐池位于工区西南角防潮坝内,防潮坝周围50m内不允许放炮;2.1.2盐池区域内的卤水池和结晶池内不允许布设排列和炮点;2.1.3盐池区域内的排水沟和道路内允许布设排列和炮点;2.1.4通过实地踏勘,发现极少激发点可以在正点激发,可以正常南北恢复的点几乎没有;2.1.5排列无法正常穿越盐池。
2.2码头特点2.2.1码头位于工区东南部,在满次覆盖范围内,码头东西向最宽达400m,南北向长达2000m;2.2.2码头内大型机械设备多,物流运输大型车辆较多,排列不能正常布设;2.2.3码头及其周围200m内不允许使用炸药震源;2.2.4码头四周除港池内水较深外,其余部分在低潮时水较浅,气枪无法靠近。
3.技术难点工区障碍物多,连片面积大,涉及到的炮点多,浅层资料缺口难以控制,如何减少资料缺口,是变观及处理的技术难点。
二、变观技术措施1.原理分析由中间对称激发观测系统图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障碍物区域内不能放炮的情况下,无论采取任何变观方法变观,最多只能增加某些区域的覆盖次数,而资料缺失区的大小不会得到改善。
2.以往滩海施工方法及存在问题2.1以往滩海施工方法(以穿越大坝为例)2.1.1大坝特点a、大坝南部气枪船无法到达,只能采用炸药震源激发,因此大坝两边200m内不允许放炮,即宽度为400m的区域不能布设激发点;b、防潮大坝有两个交叉口,使得不能放炮的区域更大;c、通往码头的防潮大坝走向几乎与测线方向平行;2.1.2变观假设炮点距为100m,障碍物本身跨度为400m,理论上障碍物区域内空3个炮点就能穿过障碍物。
老油田城区极浅目的层三维地震勘探及效果
动 校拉 伸畸变 决定 ,一般 情 况下仅 由动 校拉 伸畸变 值 确 定 ,因此缺 口深度时 间可 由下式 计算 :
似地表 区 的地震勘 探方法 和思路 。 开发 , 之受 地表 条件限制 , 内大部分 区域为 地震资 加 区
料空 白区。 为了查清扶余、 杨大城子油层的构造形态、 断 裂展布及 储 层分 布特征 , 开辟 新的油 气资源 , 加快 油 松辽盆地南部 中央坳陷区扶新隆起构造带上发育 藏 开发进 程 ,吉林油 田公司在 该 区进 行 了三维 地 震勘 各 种小高 点 、 断块 背斜 等圈 闭 , 主要储 油 层系为下 白垩 探 部署 ,由东方地球 物理 公 司东部 勘探 事业部 新 区经
第一作者简介 :胡超俊 ,男 ,19 年毕业 于中国地质大学 ( 97 武汉 ) ,工程师 ,现任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东部事业部新 区经理 — 8 4 o7 4 0 07 0 —2
3 62 7Ci eo u xlao 、 7 0 h aPtlm E o tn 0 n re p ri
野外采集资料的完整性难 以保证 ,提高资料信噪 比困难。通过特殊观测系统设计 ,利用高精度地理信息辅助选 线选点 , 采取炸药震源与可控震源联合激发、电钻打眼埋置检波器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 ,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 填补 了复杂城
区地震 资料空 白,满足了油田公司开展综合调查研究和增储上产的需 求。实践表 明,该方法科学合理 、可操作性强 ,为 大面积城 区极浅 目的层地震勘探提供了借鉴 。
关键词 :城 区勘探 ;高精度航 片;特殊观测系统 ;联合激发
中图分类号 :P 3 . 6 14
GPS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在山区煤炭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1 前 言
山区煤 炭 地震 勘 探测 量 作 业 , 由于 受到 地 形 、
根 据 转换 参 数及 投 影方 法 实 时计 算 出流动 站 的平 面 坐 标和 海 拔 高程 。参 考 站包 括 一 个 由接 收机 天线 、
测绘第 3 卷第 3 2 1年 6 3 期 00 月
G S实 时动态测量 (T )技术在 山区煤炭地 P RK 震勘探 中的应用
刘 中安 徐 军
( 安徽省煤 田地 质局物探 测量队,安徽 宿州 2 4 0 ) 3 0 0
[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树木茂密 ,地表条件很差的沁水盆地南部,采用 G S实时动态测量 (T ) P R K 技术进行 山区地 震勘探 、测线放样的实验情 况;并对 RK技术在 山区地震勘探 中推广应用的可行性进 行了探讨 。 T [ 关键词]实时动态测量 (T ) R K ;山区地震勘探 ;测线放样 [ 中图分类号] 2 8 P 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7 — 0 9( 0 0 3 0 2— 4 6 4 5 1 2 1 )0 — 19 0
测绘第 3 卷 第 3期 2 1 3 0 0年 6月
分布 在 河谷 、村庄 、 山体 之 间的鞍 部地 带 。 3 2 测量 任务及 精度 要求 . 煤 田地 震勘 探 测 量 的主 要任 务 是 :依 据地 震 勘 探设 计 ,采用 卫星 定位 R K技术 和全 站仪 导线两 种 T
测量 方 法 ,将 煤 田地 震勘 探 测 线 ( 网) 测 的物 理点 放
W S8 G 一 4系 参考坐 标 ,借助 于 电台数据 链 实时地 传送
给 流动 站 。流 动 站将 本 机接 收 到 的卫 星信 息 和 参考 站 发来 的信号 ,现场 实 时处理 出 W S8 G 一4系坐标 ,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的应用
地震勘探是地质勘察的一种方法,关系到地质分析的效率和效益。
地震勘探中的特殊观测系统,有利于提高地震勘探的水平,优化地震勘探在地质分析中的应用,落实特殊观测系统中的实践性,进而发挥特殊观测系统的优势。
因此,本文通过对特殊观测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其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标签:特殊观测系统地震勘探炮点
地震勘探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增加了地质勘测的压力,引发了多项勘探问题。
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具有实践性的价值,加强地震勘探在野外环境中的控制力度,提高地震勘探的作业水平。
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取得良好的应用效益,完善地震勘探的环境,体现了特殊观测系统的积极性与控制性,强调地震勘探的准确度。
1地震勘探中特殊观测系统的原理与布置
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的原理是:在矿区地震勘探的过程中,地震波传输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障碍物,不能保障地震勘测的质量。
特殊观测法在地震勘探中,取代了传统的勘探方法,通过研究激发点得出地震勘探反射波的路径,记录相关的反射点,合理安排信息处理。
地震勘探中特殊观测系统的布置方法为:首先确定地震勘探的震源点,在震源处实行放炮激发,途中会经过需要勘探的障碍物,而障碍物的另一侧需要安置接收装置,便于获取地震勘探的数据资料;然后根据震源点和接收点的数据信息,得出相关的数据资料,利用特殊观测系统移动震源位置,比对数据后得出障碍物的信息;最后将震源位置与接收位置相互调换,重新安排特殊观测系统的应用,获得另一部分障碍物的信息,由此得出整个障碍物的信息,找准矿区勘探中的障碍物[1]。
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的布置方法,需要加强准确性的控制,保障数据处理的准确性,消除潜在的误差信息。
2地震勘探中特殊观测系统的设计
特殊观测系统的综合性强,需要根据地震勘探的方法进行设计,确保其符合地震勘探的需求[2]。
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主要是勘探地下障碍物的信息,得出障碍物的准确信息。
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需要采取灵活修改的方式,合理安排修改,落实特殊观测系统的设计方法。
分析地震勘探中特殊观测系统比较常见的设计方式,如:(1)安排专业人员执行修测,按照地震勘探的方式,设计出灵活的特殊观测系统;(2)充分准备特殊观测系统应用中所需要的设备,促使系统设备能够满足实际设计的需求,避免出现发送或接收问题,还能保障炮点分配的准确性;(3)特殊观测系统中应该保障覆盖次数设计的准确性,尽量设计出高于正常值的次数,便于特殊观测系统应用的调节,辅助地震勘探能够准确的得出障碍物的信息,满足现代地震勘探的需求,表现特殊观测系统
的应用优势。
3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以煤层矿区为地震勘探的对象,分析特殊观测系统的具体应用,辅助地震勘探方法的应用。
3.1特殊观测系统施工
地震勘探在煤层矿区中设计了多个接收点,用于满足特殊观测系统的施工需求,炮点应该实行灵活的布设方法,保障特殊观测系统的可靠性。
特殊观测系统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重点结合煤层矿区的形势,如果遇到煤层覆盖稀薄的区域,还要适当增加炮点的数量,提高地层叠加的稳定性。
地震勘探中布设的接收线,需按照特殊观测系统设计,一般选择20条,同时每条接收线在规划出24道,共计480道。
3.2分析特殊观测系统的效果
特殊观测系统在煤层矿区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其效果表现可以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是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的表现效果,即:激发效果,同时依据勘探的记录,得出勘探的结果[3]。
特殊观测系统需要按照相关的规定勘探煤层矿区,由于煤层矿区的炮点可以处于半坡状态,所以限制了地震勘探的应用,此时可以通过特殊观测系统,收集炮点反馈出的信息,特殊观测系统在炮点中有特定的表现,例如:特殊观测系统在底层炮点上的表现,表现出了能量吸收的特性,促使地震波反射中表现出加强的趋势,不会产生有干扰的反射波,体现了高质量的勘探,由此,当炮点处于煤层矿区的地层时,推进使用激发效果,明确地震勘探的效果。
第二是剖面分析,利用特殊观测系统中的叠加次数,主要用于地震勘探的空炮位置,解决炮点布置困难的问题。
特殊观测系统在煤层矿区的剖面位置,正常的叠加次数是24次,如果煤层矿区中存在空炮,叠加次数会明显的少于正常次数,所以带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完成应用后,需要适当增加炮点的数量,防止剖面处的勘探干扰,还可引用叠加控制的方法,目的是加强地震勘探中的能量,保障剖面分析的质量[4]。
例如:在地震勘探的空炮位置,采取叠加的方式增加覆盖的高度,促使特殊观测系统的叠加次数达到70次,如图1所示,表明剖面分析中叠加次数的形态。
3.3特殊观测系统结论分析
特殊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具有灵活的特性,解释了煤层矿区的具体特性。
特殊观测系统能够得出煤层矿区的三维数据,提供了优质的结果,由图2所示,即可看出特殊观测系统的应用效果,图中明显表示了时间段内地层缺失的变化特
点以及断点位置,即使在水平切片上也能表现出地质变化的情况。
4结束语
特殊观测系统解决了地震勘探中的问题,利用技术性的手段辅助地震勘探。
特殊观测系统应该以地震勘探的实际情况为主,固定特殊观测系统的应用,避免地震勘探期间特殊观测系统出现变动或误差,由此控制特殊观测系统的应用,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能体现出特殊观测系统的价值,保障其在地震勘探中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张忠喜.特殊观测系统在某黄土塬区的应用效果[J].陕西煤炭,2008,04:51-53.
[2]李飞.煤矿三维地震勘探树枝型特殊观测系统研究[J].煤炭工程,2014,02:92-94.
[3]唐汉平.特殊观测系统在三维地震勘探中的设计及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4:160-161.
[4]赵岩.城区浅层盐岩矿床精细三维地震勘探特殊观测系统设计与应用[J].科技创新,201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