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池拉深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doc 5页.doc

合集下载

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关于起皱的几个重要结论:
(1)起皱规律: 实践证明直壁圆筒形件的首次拉深中起皱最易发生的时刻:
拉深的初期 (2)防皱措施:采用压边圈施加合适的压边力 (3)起皱的位置:拉深主要变形区(凸缘变形区)
5.2.2 拉裂——拉深成败的关键
1.拉裂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当筒壁拉应力超过筒壁材料的抗拉强度时, 拉深件就会在底部圆角与筒壁相切处——“危险 断面”产生破裂。
中应采用稍大于极限拉深系数[mn]的拉深系数
进行拉深。
(3)拉深次数的确定
当 [m总] >[m1]时,拉深件可一次拉成,否则 需要多次拉深。
其拉深次数的确定有以下几种方法:
查表法(表5-5) 推算方法 计算方法
推算方法计算拉深次数步骤
1)由表5-3或表5-4中查得各次的极限拉深系数[mn]。
2)依次计算出各次拉深的极限直径,即 d1=[m1 ]D; d2=[m2 ]d1; …; dn=[mn]dn-1;
3)当dn≤d时,计算的次数 n 即为拉深次数。
(4)拉深工序件尺寸的确定
1)半成品的直径dn
由表5-3、5-4查得各次拉深的极限拉深系数[mn],适当放大, 并加以调整,得到实际采用的拉深系数mn。
由空心件拉 深空心件
拉深的概念
拉深是利用拉深模在压力机的压力作用下,将平板毛坯压成
各种开口的空心件或将已制成的空心件加工成其它形状 空心件的加工方法。
不变薄拉深(普通拉深)
变薄拉深
拉深变形过程、特点及拉深分类
图5-1 1—凸模2—压边圈 3—毛坯4—凹模
拉深用的模具叫拉深模
拉深件类型
a)轴对称旋转体拉深件 b) 盒形件 c) 不对称拉深件
据此可知,圆筒形件所用毛坯形状为圆形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设计说明书模板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设计说明书模板

1 d n1 kn mn dn
2、极限拉深系数 在保证侧壁不破坏的情况下所能得到的最小拉深系数称 为极限拉深系数(可查表)。拉深时,要保证拉深顺利 进行,每次拉深系数应大于极限拉深系数。
影响极限拉深系数的因素:
1)材料的内部组织和力学性能:
塑性好,组织均匀,晶粒大小适当;屈强比小,塑性应变比大,板 料的拉深性能好,极限拉深系数就小。
max

Rw 1.1 s ln ( r) r
max
1.1 s
( Rw )
筒壁传力区的受力分析 凸模的压力通过筒壁传递至法兰的内边缘,将变形区的 材料拉入凹模,筒壁区所受的拉应力由以下各部分组成 ①使变形区产生塑性变形所必须的拉应力 ②克服变形区上下两个表面的摩擦阻力所必须的力 ③克服毛坯沿凹模圆角运动必须克服的弯曲阻力
2 、拉裂
拉深时筒壁总拉应力超过筒壁最薄弱处的材料强度 时,拉深件产生破裂。
原因:
1)由于法兰起皱,坯料不能通过凸凹模间隙,使筒 壁拉应力增大 2)压边力过大,使径向拉应力增大 3)变形程度太大
防止拉裂的措施:
1)采用适当的拉深比和压边力 2)增加凸模的表面粗糙度,改善凸缘部分变形材 料的润滑条件 3)合理设计模具工作部分的形状 4)选用拉深性能好的材料.
4.2.1 对拉深件形状尺寸的要求 1)拉深件形状应尽量简单、对称,尽可能一次拉 深成形。 2)尽量避免半敞开及非对称的空心件,应考虑设 计成对称(组合)的拉深,然后剖开;
3)在设计拉深件时,应注明必须保证外形或内形 尺寸,不能同时标注内外形尺寸;带台阶的拉 深件,其高度方向的尺寸标注一般应以底部为 基准。
pg
pg
py
2.底部圆角半径rpg 底部圆角半径rpg:指壁与底面的转角半径。 要求: 1)rpg≥t,一般取:rpg≥(35)t 2)rpg<t,增加整形工序,每整形一次,rpg 可减小1/2。

拉深模具设计说明

拉深模具设计说明

8 拉深模具设计本章容:各种拉深模具结构与工作原理,单动压力机拉深模、双动压力机拉深模;首次拉深模、以后各次拉深用拉深模<后次拉深模>;单工序拉深模、落料拉深模、落料拉深冲孔模、落料正反拉深冲孔翻边模等。

本章难点:单动压力机拉深复合模的工作原理、结构。

8.1 单动压力机首次拉深模单动压力机首次拉深模所用的毛坯一般为平面形状,模具结构相对简单。

根据拉深工作情况的不同,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8.1.1无压边圈的拉深模适用于底部平整、拉深变形程度不大、相对厚度<t/D>较大和拉深高度较小的零件。

图8.1 无压边圈有顶出装置的拉深模图8.2 无压边圈工件拉深模8.1.2 带压边圈的拉深模图8.3 带固定压边圈的拉深模图8.4 有弹性压边装置的正装式拉深模图8.5 有弹性压边装置的倒装式拉深模图8.6 凸缘件拉深模<定距垫块>图8.7 凸缘件拉深模<打料块定距> 8.2 单动压力机后次拉深模由于首次拉深的拉深系数有限,许多零件经首次拉深后,其尺寸和高度不能达到要求,还需要经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拉深,这里统称为后次拉深。

后次拉深模的定位方式、压边方式、拉深方法以及所用毛坯与首次拉深模有所不同。

图8.8 无压边圈的后次拉深模图8.9 无压边圈的反向后次拉深模图8.10 有压边圈的反向后次拉深模图8.11 双动正反向拉深原理图8.12 有压边圈的后次拉深模8.3 单动压力机落料拉深模拉深工序可以与一种或多种其他冲压工序<如落料、冲孔、成形、翻边、切边等>复合,构成拉深复合模。

在单动压力机的一个工作行程,落料拉深模可完成落料、拉深两道<甚至更多道>工序,工作效率高,但结构较复杂,设计时要特别注意模具中所复合的各冲压工序的工作次序。

8.3.1凸缘制件的落料拉深模图8.13 带凸缘制件落料拉深复合模8.3.2球形制件落料拉深模图8.14 球形制件落料拉深复合模8.3.3矩形制件落料拉深模图8.15 油箱落料拉深复合模图8.16 矩形制件落料拉深复合模8.3.4 落料拉深压形模图8.17 落料拉深压形复合模8.3.5落料拉深冲孔模图8.18 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图8.19 拉深切边冲孔复合模8.4 单动压力机落料、正反拉深、冲孔和翻边复合模图8.20 落料、正反拉深、冲孔翻边复合模8.5 双动压力机拉深模图8.21 双动压力机大型零件拉深模<凸模导向>图8.22 双动压力机大型零件拉深模<压边圈导向>8.6 拉深模设计实例如图8.23所示零件,材料为08钢,厚度1mm t =,大批量生产。

轿车散热器上水池拉伸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

轿车散热器上水池拉伸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
… … 叭 螈 工
42 .
() 1浮动凸模 9 上斜楔 3 下斜楔 6 凸模 1 、 、 和 0的
, … … … …
~ 出版 1 1 q

一 …
。 。 ~
行程要进行详细 的尺寸计算 , 以保证工件 成形动作的 先后顺序 , 这是此副模具成功与否的关键 。
楔3 下斜楔6 斜面 部 分 脱 离 , 开 始 接触 时 . 个 与 的 A面 整
C lM V, r o 淬火硬度5 ~ 8 R 。 2 4 5H C () 3 下斜楔 6与轨道 8 及下固定板 2 滑动接触部 分, 应采取一定的润滑措施 , 并保证有一定的硬度。 () 4 所有弹簧 的压缩量不得超过 自由长度的 3%。 0
工件挤合 完成 ; 此时上模部分继续 向下运动 , 凸模1 0
开始接触工件 , 对工件 四角部分进 行折弯 ; 压力机滑
5 结束 语
该工件模具 已经使用半年多 , 已经生产 了近万件
块继续下行至下死点 , 工件挤合 弯曲全部完成 , 此时 ,
上固定板 l将工件 紧紧的压死在 凹模5 l 和下斜楔6 之 问, 对工件的顶 面起到一定的整形定形作用 。 此后 , 压 力机开始上行 , 上斜楔3 与下斜楔6 脱离 , 下斜楔6 在弹 簧4 的作用下向两侧移动 , 紧接着上下模分离 , 浮动凸 模9 在弹簧的作用下复位。 此时可以顺利的取出工件 . 个工作循环完成 , 模具 回复起始位置。
p r meesc luain rltd de r ein d t edesr cu ei sae , t h w a p ca- aa tr ac lt , eae isaed sg e ,h i t tr s ttd i s o st t e il o u h s s a e o a t ih se n rme t n o - y h p db xp ns hhs tpice n dn n s mmer t cu ec nb r d b n e wi a t sr tr a ef me yo c . y u o Ke r s p e itr ; omigtc n lg ; i tu t r ywo d :u p rcse fr n e h oo n y desr cu e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图8-8 拉深件的破裂
返回
8.2.4 拉深件的工艺性
拉深件的工艺性是指拉深件对拉深工艺 的适应性,这是从拉深加工的角度对拉深产 品设计提出的工艺要求。具有良好工艺性的 拉深件,能简化拉深模的结构,减少拉深的 次数、提高生产效率。拉深件的工艺性主要 从拉深件的结构形状、尺寸、精度及材料选 用等方面提出。
8.2.2 拉深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
通过分析板料在拉深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将 有助于拉深工作中工艺问题的解决和保证产品质量。 在拉深过程中,材料在不同的部位具有不同的应力 状态和应变状态。筒形件是最简单、最典型的拉深 件。图8-6是筒形件在有压边圈的首次拉深中某一阶 段的应力与应变情况。图中: ζ1,ε1——径向的应力与应变; ζ2 , ε2——厚度方向的应力与应变; ζ3 , ε3——切向的应力与应变。
8.2.3拉深过程中的起皱与破裂
1.起皱 在拉深时,由于凸缘材料存在着切向压缩应力 ζ3 ,当这个压应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板料切向将因失 稳而拱起,这种在凸缘四周沿切向产生波浪形的连 续弯曲称为起皱,如图8-7(a)所示。当拉深件产生 起皱后,轻者凸缘变形区材料仍能被拉进凹模,但 会使工件口部产生波纹, 如图8-7(b)所示,影响工件 的质量。起皱严重时,由于起皱后的凸缘材料不能 通过凸、凹模间隙而使拉深件拉裂,如图8-7(c)所示。 起皱是拉深中产生废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返回
图8-2圆筒形件拉深
如果不用模具,则只要去掉图8.3中的三 角形阴影部分,再将剩余部分狭条沿直径d的 圆周弯折起来,并加以焊接就可以得到直径 为d,高度为 h (D 2 d ) ,周边带有焊缝,口部 呈波浪的开口筒形件。这说明圆形平板毛坯 在成为筒形件的过程中必须去除“多余材 料”。但圆形平板毛坯在拉深成形过程中并 没有去除多余材料,而拉深获得的工件高度 大于了h,工件的壁厚增加了,因此只能认为 三角形阴影部分材料是多余的材料,在模具 的作用下产生了流动,发生了转移。

拉深模具设计

拉深模具设计

8.2 单动压力机后次拉深模
无压边装置的以后各次拉深模
8.2 单动压力机后次拉深模
8.2 单动压力机后次拉深模
1-推件板 2-拉深凹模 3-拉深凸模 4-压边圈 5-顶杆 6-弹簧
有压边装置的以后各次拉深模
8.2 单动压力机后次拉深模
无 压 边 装 置 的 反 向 拉 深 模
8.2 单动压力机后次拉深模
凸缘件拉深模(打料块定距)
8.2 单动压力机后次拉深模
• 在以后各次拉深中,因毛坯已不是平板形状,而是已经成形的半 成品,所以应充分考虑毛坯在模具上的定位
• 由于首次拉深的拉深系数所限,其尺寸和高度不能达到要求,还 需要经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拉深。
• 后次拉深模的定位方式、压边方式、拉深方法以及所用毛坯与首 次拉深模有所不同。
以后各次拉深模 单工序拉深模
复合工序拉深模 连续工序拉深模 有压边装置拉深模 无压边装置拉深模
8.1.1 无压边圈的拉深模
无压边圈有顶出装置的拉深模
8.1.1 无压边圈的拉深模
无压边圈落件拉深模
8.1.2 带压边圈的拉深模
• 在固定压边圈上制出缺口,安全、方便地将毛坯定位,凸模将毛 坯拉入凹模成形。
教学提示与要求
教学提示:
• 拉深在单动压力机、双动、以及三动压力机上进行。 • 常见的有单动压力机拉深模和双动压力机拉深模。 • 在单动压力机上工作的拉深模,为首次拉深模及后次拉深模。 • 可分为单工序拉深模、落料拉深模、落料拉深冲孔模、落料正 • 反拉深冲孔翻边模等。 • 拉深模又有带压边装置与不带压边装置之分。
有弹性压边装置的倒装式拉深模
8.1.2 带压边圈的拉深模
• 带凸缘工件的 拉深模结构, 毛坯用定位板 定位。

拉深模设计实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拉深模设计实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拉深模设计实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如图4.11.1所示阶梯形盖,大批量生产,材料为08钢板,料厚为1.5mm ,试进行冲压工艺分析,确定工艺方案,并设计拉深模具。

设计步骤如下:1. 零件的工艺性分析这是一个阶梯形零件,形状简单,没有厚度不变的要求,零件的各处的圆角半径满足拉深对圆角半径的要求。

其尺寸公差为自由公差,满足拉深工序对工件公差等级的要求。

材料10钢的拉深性能较好。

(1)计算毛坯直径及相对厚度毛坯计算方法有多种,下面用解析法求坯料尺寸。

先作出计算毛坯分析图,如图4.11.2所示。

为了计算方便,先按分析图中所示尺寸,计算出中性层母线的各段长度i L 及母线形心到旋转轴线的距离xi R,并将计算数据列于表4-23中。

图4.11.1 阶梯形盖 图4.11.2 毛坯计算分析图表4-23 毛坯计算汇总表 (mm )根据公式(4-11)计算得毛坯直径:D 206mm坯料的尺寸也可以根据拉深前后表面积不变,借助pro/E 等CAD 软件求出。

过程如下:(1) 先在pro/E 软件中进行造型, 如图4.11.3所示,因为零件的内、外表面积的不同,造型过程要注意,把零件的中间层设为实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以便于测量;(2) 复制曲面,点击菜单中分析→ 测量;(3) 选择类型为“面积”,曲线/边为“面组”,投影方向选择为“无”,即可计算出被选中曲面的表面积,如图4.11.4所示。

由图4.11.4可知,零件的表面积A=33434.8mm 2,坯料的直径:206mm D ==≈计算相对厚度: 1.52060.72%t D == (2)确定拉深次数54.557.50.95n h d ==;根据公式(4-21),查表4-11,得拉深次数为2。

(3)计算第一次拉深工序尺寸 为了计算第一次拉深工序尺寸,利用等面积法,求出第一次拉深后工序件的直径和深度。

由于参与第二次拉深变形的区域是从图4.11.2中的L 5开始,因此以L 5开始计算面积,并求出相应的直径。

拉伸工艺与拉深模具设计

拉伸工艺与拉深模具设计
“起皱”和筒壁传力区的“拉裂”是拉深工艺能否顺利进行的主要障碍。为此,必须了解起 皱和拉裂的原因,在拉深工艺和拉深模设计等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拉深工艺的顺利进行,提高拉深件的 质量。
1.凸缘变形区的起皱 拉深过程中,凸缘区变形区的材料在切向压应力 σ 的作用下,可能会产生失稳起皱,如图 4.2.6 所示。 凸缘区会不会起皱,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切向压应力 σ 的大小,越大越容易失稳起皱;另一方面 是凸缘区板料本身的抵抗失 稳的能力,凸缘宽度越大,厚度越薄,材料弹性模量和硬化模量越小,抵抗失稳 能力越小。这类似于材料力学中的压杆稳定问题。压杆是否稳定不仅 取决于压力而且取决于压杆的粗细。在 拉深过程中 是随着拉深的进行而增加的,但凸缘变形区的相对厚度 也在增大。这说明拉深过程中失稳起皱的 因素在增加而抗失稳起皱的能力也在增加。
图 4.2.4
在厚度方向,由于压料圈的作用,产生压应力 ,通常 和 的绝对值比 大得多。厚度方向上材料的的变形 情况取决于径向拉应力 和切向压应力 之间比例关系,一般在材料产生切向压缩和径向伸长的同时,厚度有所 增厚,越接近于外缘,板料增厚越多。如果不压料( =0),或压料力较小( 小),这时板料增厚比较大。当 拉深变形程度较大,板料又比较薄时,则在坯料的凸缘部分,特别是外缘部分,在切向压应力 作用下可能失 稳而拱起,产生起皱现象。
此外,影响极限拉深系数的因素还有拉深方法、拉深次数、拉深速度、拉深件的形状等。 采用反拉深、软模拉深等可以降低极限拉深系数;首次拉深极限拉深系数比后次拉深极限拉深 系数小;拉深速度慢,有利于拉深工作的正常进行,盒形件角部拉深系数比相应的圆筒形件的
拉深系数小。 3.极限拉深系数的确定 由于影响极限拉深系数的因素很多,目前仍难采用理论计算方法准确确定极限拉深系数。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设计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设计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设计本章内容简介:本章在分析拉深变形过程及拉深件质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介绍拉深工艺计算、工艺方案制定和拉深模设计。

涉及拉深变形过程分析、拉深件质量分析、圆筒形件的工艺计算、其它形状零件的拉深变形特点、拉深工艺性分析与工艺方案确定、拉深模典型结构、拉深模工作零件设计、拉深辅助工序等。

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拉深变形规律、掌握拉深变形程度的表示;2.掌握影响拉深件质量的因素;3.掌握拉深工艺性分析。

重点:1. 拉深变形特点及拉深变形程度的表示;2.影响拉深件质量的因素;3.拉深工艺性分析。

难点:1.拉深变形规律及拉深变形特点;2.拉深件质量分析;3.拉深件工艺分析。

拉深:利用拉深模将一定形状的平面坯料或空心件制成开口空心件的冲压工序。

拉深工艺可以在普通的单动压力机上进行,也可在专用的双动、三动拉深压力机或液压机上进行。

拉深件的种类很多,按变形力学特点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如图5-1所示。

图5-1 拉深件示意图5.1 拉深变形过程分析5.1.1 拉深变形过程及特点图5-2所示为圆筒形件的拉深过程。

直径为D、厚度为t的圆形毛坯经过拉深模拉深,得到具有外径为d、高度为h的开口圆筒形工件。

图5-2 圆筒形件的拉深1.在拉深过程中,坯料的中心部分成为筒形件的底部,基本不变形,是不变形区,坯料的凸缘部分(即D-d的环形部分)是主要变形区。

拉深过程实质上就是将坯料的凸缘部分材料逐渐转移到筒壁的过程。

2.在转移过程中,凸缘部分材料由于拉深力的作用,径向产生拉应力,切向产生压应力。

在和的共同作用下,凸缘部分金属材料产生塑性变形,其“多余的三角形”材料沿径向伸长,切向压缩,且不断被拉入凹模中变为筒壁,成为圆筒形开口空心件。

3.圆筒形件拉深的变形程度,通常以筒形件直径d与坯料直径D的比值来表示,即m=d/D(5-1)其中m称为拉深系数,m越小,拉深变形程度越大;相反,m越大,拉深变形程度就越小。

5.1.2 拉深过程中坯料内的应力与应变状态拉深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塑性变形过程,其变形区比较大,金属流动大,拉深过程中容易发生凸缘变形区的起皱和传力区的拉裂而使工件报废。

模具设计第五章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

模具设计第五章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
26627D
七、拉深模制造特点
4)由于拉深过程中材料厚度变化及回弹变形等原因,复杂拉深件 坯料形状和尺寸设计值与实际值往往存在误差,坯料形状和尺寸 最终是在试模后确定。 2.拉深模凸、凹模的加工方法
26627D
七、拉深模制造特点
表5-4 拉深凸模常用加工方法
26627D
七、拉深模制造特点
表5-5 拉深凹模常用加工方法
一、拉深变形分析
26627D
图5-3 拉深件的网格变化
二、拉深件的主要质量问题
1.起皱
26627D
图5-4 起皱破坏
二、拉深件的主要质量问题
(1)影响起皱的主要因素 1)坯料的相对厚度t/D。 2)拉深系数m。 (2)起皱的判断 在分析拉深件的成形工艺时,必须判断该冲件 在拉深过程中是否会发生起皱,如果不起皱,则可以采用无压边 圈的模具;否则,应该采用带压边装置的模具,如图5-5所示。
26627D
图5-10 圆筒形件
三、圆筒形件的拉深
解 由于t=2mm>1mm,所以按中线尺寸计算。 1)确定修边余量。 2)计算坯料展开直径。 3)确定是否用压边圈。 4)确定拉深次数。 5)确定各次拉深直径。 6)求各工序件高度。 7)画出工序图,如图5-11所示。
26627D
四、拉深模的典型结构
26627D
图5-9 多次拉深时筒形件直径的变化
三、圆筒形件的拉深
2.拉深系数
表5-3 圆筒形件带压边圈时的极限拉深系数
3.拉深次数 4.圆筒形件拉深各次工序尺寸的计算
(1)工序件直径 从前面介绍中已知,各次工序件直径可根据各 次的拉深系数算出。
Hale Waihona Puke 26627D三、圆筒形件的拉深

第四章 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第四章 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t D

Ky (1
m1 )
以后各次拉深中制件不起皱的条件是: 实践证明:
t di1

K
y
(
1 m1
1)
直壁圆筒形件的首次拉深中起皱最易发生的时刻:拉深的初期
(二)拉裂 当筒壁拉应力超过筒壁材料的抗拉强度时,拉深件就会在底部圆角与 筒壁相切处——“危险断面”产生破裂。
为防止拉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板材成形性能,采用适当的拉深比和压边力; (2)增加凸模表面粗糙度;改善凸缘部分的润滑条件; (3)合理设计模具工作部分形状;选用拉深性能好的材料等。
第四章 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拉深变形过程分析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 工艺计算
非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 成形方法
盒形件的拉深
拉深工艺设计 拉深模具的类型与结构
其他拉深方法 拉深模工作部分的设计
返回
拉伸:
拉深是利用拉深模具将冲裁好的平板毛坯压制成各种开口的空心工 件,或将已制成的开口空心件加工成其它形状空心件的一种冲压加 工方法。拉深也叫拉延。
(二)筒壁传力区的受力分析
1.压边力Q引起的摩擦力:
m

2Q dt
2.材料流过凹模圆角半径产生弯曲变形的阻力
w

1 4

b
rd
t t
/
2
3.材料流过凹模圆角后又被拉直成筒壁的反向弯曲w 力 仍按上式进行计
算,拉深初期凸模圆角处的弯曲应力也按上式计算
w
w

1 4

b
rd
t t
2)筒底圆角半径rn
筒底圆角半径rn即是本道拉深凸模的圆角半径rp,确定方法如下:
r r 一般情况下,除末道拉深工序外,可取 pi = di。 对于末道拉深工序: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的设计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的设计

第4章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的设计
图 4.2.2 拉深工序示意图
《冲冲 压压工工艺艺与与模模具具设设计计助》学课件
第4章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的设计
拉深系数旳倒数称为拉深程度或拉深比,其值为:
kn
1 mn
d n 1 dn
拉深系数表达了拉深前后毛坯直径旳变化量,反应了
毛坯外边沿在拉深时切向压缩变形旳大小,所以可用它作为
1.平面凸缘部分
主要变形区
2.凹模圆角区
过渡区
3.筒壁部分
传力区
4.凸模圆角部分
过渡区
5.圆筒底部分
小变形区
《冲冲 压压工工艺艺与与模模具具设设计计助》学课件
第4章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的设计
图 4.1.5 拉深中毛坯旳应力应变情况
《冲冲 压压工工艺艺与与模模具具设设计计助》学课件
第4章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的设计 《冲冲 压压工工艺艺与与模模具具设设计计助》学课件
第4章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的设计
在拉深后我们发觉如图:工件底部旳网格变化很小, 而侧壁上旳网格变化很大,此前旳等距同心圆,变成了与 工件底部平行旳不等距旳水平线,而且愈是接近工件口部, 水平线之间旳距离愈大,同步此前夹角相等旳半径线在拉
深后在侧壁上变成了间距相等旳垂线,如图所示,此前旳 扇形毛坯网格变成了拉深后旳矩形网格。
3
1.1
m
1
ln
Rt R
在变形区旳内边沿(即 R r 处)径向拉应力最大,其值
为:
1max
1.1 m
ln
Rt r
在变形区外边沿处压应力最大,其值为:
3 max 1.1 m
《冲冲 压压工工艺艺与与模模具具设设计计助》学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池拉深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
摘要:分析了散热器上水池的成形工艺,确定了成形工艺参数,叙述了成形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表明高台阶差、非对称异形盒件可以一次成形。

关键词:散热器;上水池;成形工艺参数;模具结构;工作原理;高台阶差;非对称异形盒件
0 引言
图1上水池是我公司为奥拓汽车开发的散热器主要零件,该零件要求外观无拉深成形缺陷,材料为H68 M 0.5 GB253281,零件尺寸为
3520-0.3×480-0.3×43。

侧壁有14条加强筋,成形台阶高度为7、14、43,高度差较大,且左、右不对称。

1 成形工艺分析
1.1 零件工艺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该零件经过成形、切边、打凸包、冲孔、翻边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

零件表面不允许有褶皱、凹陷、裂痕、拉伤、擦伤,加强筋与各段连接圆弧清晰、光滑,各面之间要平滑过渡。

由图1知,该零件
长宽比350/46=7.6
高度比7:7:29
高宽比43/46=0.93
相对圆角半径 10/46=0.22
该零件属于大圆角、高台阶差、非对称异形盒件,在盒形件不同拉深情况的分区图中的Ic区域。

就一般简单形状的高盒形件,在Ic区域都要经过多次拉深才能成形。

而且该零件前、后侧壁的成形已不再是简单的高盒形件侧壁的弯曲成形。

在R17.5向左至R8处、22°向右至R8处(即M至N处)、14条加强筋区域段的侧壁有突变现象,靠R17.5、R8、220等尺寸平滑过渡。

该区域段最容易成危险断面。

如处理不当,该区域段就会出现成形失稳。

在拉深成形过程中,各处材料流动速度不一样;应力分布复杂,该零件一次成形更加困难。

但由于材料厚度只有0.5,零件形状复杂,多次拉深又不利于成形。

我们从材料的成形性能方面分析,改进拉深工艺可以增加一次成形的成形极限。

为使拉深顺利成形,降低最大拉应力,进一步减少材料的拉深系数,设法降低材料变形区的变形抗力和材料在拉深凹模圆角处的弯曲抵抗力,改善拉深条件,减少磨擦损耗,让压边力在拉深过程中变为可调,材料在拉深成形过程中,与拉深凹模成形各面贴合并包住拉深凸模,有利于增加辅助成形;采用专用的机床设备和给予适当的润滑剂润滑。

这样就增加了材料一次成形的可能性。

1.2 成形设备的选择
根据以上零件工零件工艺分析,结合公司设备状况,成形工序的设备选择双动拉深压力机。

拉深成形时,毛坯料流动较为缓慢,压边力可调整,能有效地控制金属流动,且接触冲击小,拉深速度能满足拉深变形要求,从而保证成形零件质量。

1.3 拉深筋的设置区域
众所周知,材料变形流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材料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流动,从图1可知,该零件在R17.5向左至R8处,M处至N处的毛坯料比R17.5至M处的毛坯料要小得多,各加强筋处成形时毛坯料的进入也要进行控制。

如果仅靠压边圈压料,远远不能满足毛坯料在成形过程中的合理流动,在上述区域段设置了不同长度的拉深筋,从而改变金属的流动速度,防止更多的毛坯料流入拉深凹模。

2 成形工艺参数的确定
2.1 毛坯尺寸的确定
尽管该零件在上部(主视图中)成形,左右不对称,结构较复杂,但从零件整体形状及下部(主视图中)标注尺寸来看,仍可以看作为一般长盒形件成形。

由图1可知:
r底=2,r=10,H=43,A=350,B=46,H/B=0.93
毛坯直径通过计算:
D=107
毛坯长度
L=D+A-B=411
毛坯宽度
该零件毛坯尺寸为:
411X121 R=D/2=53.5
2.2 零件相对高度判断
H/B=43/46=0.93;r/B=10/46=0.22;t/D×100=0.47;
查资料[3]得[H/B1]=0.8~0.85
该零件材料为H68 M 0.5
查资料[1]7-13得δ10=40%
查资料[3]中[H/B1]仅对08#、10#钢而言,相应查资料[1]7-13得δ10 为32 %、29 %。

H/B 和[H/B1]非常接近,一次成形的可能性极大。

2.3 模具间隙的确定
根据1.1和2.2分析,零件一次成形的可能性极大,因此该次成形按零件最终成形设计,成形后的零件只需进行切边等其它工序,不需整形。

为保证符合产品要求,模具间隙设计时以凹模为基准。

间隙太大会造成零件起皱,间隙太小会造成零件表面擦伤,甚至拉裂、拉破而报废零件。

根据以往设计经验,模具间隙:直壁处为1.1t,四个圆角处为1.2t,各加强筋处为1.15t。

2.4 拉深筋的尺寸确定
该零件加工成败的关键是能否一次顺利成形。

所以,成形时必须有效地控制材料的流动,防止拉深成形过程中上述区段的毛坯料流入拉深凹模过多或不足,造成成形失败。

为满足上述要求,成形时要求毛坯周边的不同区域段施加不同的压边力,将毛坯边缘料压紧,以使不同变形区域段得到不同的金属流动阻力。

零件在拉深成形时,R17.5向左至R8处和M至N处,纵向压缩和横向拉伸同时存在,只有设置拉深筋,增加拉应力和减少压应力,才能使金属合理流动,零件成形变得容易。

R17.5向左至R8、M至N处区域段设置长度不同的拉深筋,与压边圈的连接方式为螺钉联接,拉深筋离凹模口边距为20,露出高度为5,长度方向尺寸略,其余尺寸见图2。

图2
2.5 凹模圆角半径
凹模圆角半径,R凹设计太大,金属流动变形阻力小,相对减少了压边面积,零件成形容易起皱,R凹设计太小,金属流动阻力增大,零件容易拉伤、拉裂甚至拉破,零件成形难度加大,根据图1及材料H68,查资料[1]得σb=294mpa,本设计取R凹=2,试模验证效果理想。

3 模具设计
3.1 模具结构设计
模具凹模采用整体式,用Cr12材料,HRC58~60。

成形板和成形凸模采用分块螺钉联接形式,便于修模和调试,拉深成形凸模成形部分用T10A材料,HRC50~55,用垫板与上模板联接。

压边圈用45#,HRC45~48。

该模具主要由拉深凸模12、拉深凹模2和5个成形板(5、7、14、15、20)、3个成形凸模(6、8、16)、压边圈1、推板19等组成,见图3。

1.压边圈
2.拉伸凹模
3.内六角螺钉
4.销钉
5.成形板I
6.成形凸模I
7.成形板
8.成形凸模Π
9.内六角螺钉 10.上模板 11.上垫板 12.拉伸凸模 13.下模板14.成形板 15.成形板16.成形凸模 17.内六角螺钉 18.推杆 19.推板 20.成形板V 21.下垫板 22.内六角螺钉23.销钉
图3
3.2 模具工作原理
模具安装在双动压力机上,压边圈1安装在外滑块上,上模板10安装在内滑块上。

(1)当外滑块向下运动时,压边圈1在外滑块的作用下,提前10°~15°压住了拉深凹模2上的坯料。

(2)推板19在推杆18的作用下向下运行。

(3)内滑块向下运动,拉深凸模12在内滑块的作用下,开始均匀速度的拉深。

(4)拉深结束时,拉深凸模12在内滑块的作用下,下行到下死点,毛坯在拉深凹模2,成形板5、7、14、15、20和成形凸模6、8、16,拉深凸模12的共同作用下成形。

(5)当内滑块下行到下死点后,内滑块比外滑块提前10°~15°回程,拉深凸模12上升,压边圈1继续压住毛坯周边,推板19处于最小位置。

(6)当内滑块回程距离约等于成形零件高度时,推板19在推杆18的作用下才开始将零件顶出拉深凹模2。

(7)当内滑块回到上死点时,外滑块已经越过自己的上死点而向下走了一段距离,保证外滑块在下次工作行程时压边圈1提前压住毛坯。

4 润滑剂的选择
由于该材料为H68 M,较软,很容易被拉伤、擦伤,因此在拉深成形时,对毛坯料涂抹一定的润滑剂,有利于金属流动,本零件选用的是植物油进行润滑,效果较好。

5 结束语
模具调试,零件成形效果理想,零件成形的废品率极低。

由此可以看出,高台阶差、非对称异形盒件的成形工艺、成形工艺参数选择得当,模具结构合理,一次成形是可以实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