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资料
盐碱地
具体措施
9.增施有机肥——盐碱地一般有低温、土瘦、结构差的 特点。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腐殖质,腐殖质可 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使孔度增加,提高土壤疏松度, 增强透水性,利于盐分淋洗和抑制返盐;腐殖质可和碳酸 钠作用形成腐殖酸钠,降低土壤碱性;腐殖酸钠还能刺激 作物生长,增强作物抗盐能力。
具体措施
盐碱地翻耕的时间最好是春季和秋季。因为春、秋是返盐 较重的季节,表层土壤盐分高,深层土壤盐分低;秋季耕 翻也有利于杀死病虫卵,清除杂草,深埋根茬,加强有机 质分解和迟效养分的释放
具体措施
7.种植吸收盐分的植物——植物将土壤中盐分吸收到植物 体中,使土壤脱盐;削弱光照,抑制蒸发返盐。
8.鱼塘--台田模式,降低地下水位——低洼地区挖泥成塘、 堆泥成田,通过提高台田高度降低地下水位,可抑制蒸发 返盐;又利于雨季时台田雨水下渗淋盐,使土壤脱盐。
垂直集聚一般是指大水漫灌导致地下盐分向地表 集聚。
盐碱地分布与类型
我国盐碱土分布极为广泛,类型也是多种多样。
盐碱地形成原因
盐碱地的成因“其实就是三个字:高、大、有。” “高”是指地下水位高,较高的地下水位使地下水中的盐分随 水位的上升,在土壤中聚集;【地下水位高一般是在地势低洼 (平)的地方】 “大”是指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量大,促进地下水中的盐分向上 运动和累积;【蒸发旺盛和降水少,一般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 区】 “有”是指有盐分积聚,致使土壤含盐量增加,最终达到一定 浓度,形成盐碱地。
盐碱地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④河流和海水的影响 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升高,易 形成盐碱地; 沿海地区,因受海水影响,地下水位高且含盐量大,易形成 滨海盐碱地; 沿海地区,台风引发的风暴潮致使海水入侵淹没陆地,水分 蒸发后,导致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盐碱地。
2023年高三二轮复习专项思维导图:水盐运动
思维导图:水盐运动【思维导图】[考点精析]盐碱地及其分布盐碱地是指土壤(表层)里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的土地。
我国盐碱土分布极为广泛,类型也是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东部滨海盐碱地、黄淮海平原的盐渍土、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地、半荒漠内陆盐土、青海新疆极端干旱的漠境盐土等。
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在不包括滨海滩涂的前提下,我国盐渍土面积为3487万公顷,约为5亿亩,可开发利用的面积达2亿亩。
盐碱地形成原因分析盐碱地的成因“其实就是三个字:高、大、有。
”“高”是指地下水位高,较高的地下水位使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水位的上升,在土壤中聚集;“大”是指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量大,促进地下水中的盐分向上运动和累积;“有”是指有盐分积聚,致使土壤含盐量增加,最终达到一定浓度,形成盐碱地。
“盐碱地的形成,是自然与人为双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盐碱地形成的主要因素1.自然因素①气候条件(气温与降水)——降水少、蒸发强,易导致盐碱化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聚;在东北、华北的半湿润地区,在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的季节,盐分在土壤表层积聚。
②地下水——地下水位的高低、含盐量大小地下水位高,含盐量大,易形成土壤盐碱化;反之,不易土壤盐碱化③地形条件——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易导致盐碱化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进而影响盐分的移动和积聚。
地势高的地区,水往低处流,水中的盐分随地下水及地表水从高处流向低处,在低洼地带积聚。
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
④河流和海水的影响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升高,易形成盐碱地;沿海地区,因受海水影响,地下水位高且含盐量大,易形成滨海盐碱地;沿海地区,台风引发的风暴潮致使海水入侵淹没陆地,水分蒸发后,导致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盐碱地。
2.人为因素①灌溉不当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致使地下水位上升而积盐,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
我国农业盐碱地分布情况
我国农业盐碱地分布情况
图:干旱盐渍区
【常见问题】什么是盐碱地,我国盐碱地怎么分布?
【专家解答】
盐碱地是受土体中盐碱成分作用的,包括各种盐土和碱土以及其它不同程度盐化和碱化的各种类型土壤的统称。
当土壤表层或亚表层中水溶性盐类的累积量超过1—2g/kg或者土壤碱化层的碱化度超过5%时,土壤就属于盐碱地范围。
盐碱地包含了盐土、碱土以及不同程度的盐化和碱化土壤。
盐碱地是我国中低产田的主要土壤类型,合理开发利用的这些盐碱地资源,对保障我国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盐碱地分布广泛,主要包括东部滨海盐土与滩涂,黄淮海平原盐渍土,东北松嫩平原盐土和碱土,半漠境内陆盐土和青海、新疆极端干旱的漠境盐土。
根据农业部组织的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在不包括滨海滩涂的前提下,我国盐渍土面积为3487万公顷。
【本人点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田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那么,你知道什么是盐碱地吗,知道我国都有哪些大型的盐碱地分布区域吗?上文本人为您揭晓答案,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盐碱土的分布与成因分析
中国盐碱土的分布与成因分析盐碱土是地球上一种普遍存在的土壤类型,而在中国,盐碱土的分布范围广泛。
了解中国盐碱土的分布区域、成因以及如何改良利用,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中国盐碱土的分布与成因展开讨论。
盐碱土是指土壤中含盐量较高,呈碱性反应,缺乏有机质的土壤。
中国盐碱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其中以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最为集中。
这些地区的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年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地形低洼,排水不畅,导致土壤中盐分积累。
中国盐碱土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地质、气候和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
地质因素包括地质背景、地下水状况等,这些因素决定了土壤中盐分来源和分布。
气候因素主要是指蒸发量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会导致土壤盐分上升。
人为因素包括土地利用方式、耕作制度、灌溉方式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土壤中的水分和盐分状况。
根据土壤质地和盐分含量,中国盐碱土可分为滨海盐碱土、平原盐碱土和高原盐碱土等类型。
不同类型的盐碱土在肥力状况、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一般来说,滨海盐碱土的肥力和生产力较好,而高原盐碱土的生态功能较为突出。
针对中国盐碱土的改良利用,可采取以下措施:耕作措施:通过合理的耕作制度,如深松耕、旋耕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性和渗透性,降低土壤盐分。
施肥措施: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同时,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施用化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
灌溉措施: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严格控制灌溉水量和次数,防止土壤盐分上升。
生物措施:通过种植耐盐碱作物、引进优良品种、合理密植等措施,提高作物的抗盐碱性,增加作物产量。
同时,加强植被保护,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抗盐碱能力。
中国盐碱土的分布与成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改良利用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盐碱土的形成机制,加强盐碱土利用技术研究,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盐碱地盐分划分标准
盐碱地盐分划分标准
一、引言
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含量高于正常水平的土地。
根据土壤盐分含量,盐碱地可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本标准旨在为盐碱地的划分提供依据,以便进行土地利用和改良。
二、盐碱地划分标准
根据土壤盐分含量,盐碱地可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轻度盐碱地:土壤盐分含量在0.2%至0.4%之间。
这类土地的表层土壤盐
分含量较低,对作物生长影响较小。
2.中度盐碱地:土壤盐分含量在0.4%至0.8%之间。
这类土地的表层土壤盐
分含量较高,可能对作物生长产生一定影响。
3.重度盐碱地:土壤盐分含量在0.8%至1.6%之间。
这类土地的表层土壤盐
分含量较高,对作物生长产生较大影响。
4.极重度盐碱地:土壤盐分含量超过1.6%。
这类土地的表层土壤盐分含量极
高,对作物生长产生极大影响。
三、注意事项
1.在进行盐碱地划分时,应考虑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类型等影响因
素。
2.土壤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应统一,以保证划分的准确性。
3.本标准仅适用于一般性的土地利用和改良。
对于特定用途的土地,应根据
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评估和划分。
江苏省盐碱地改良标准及施工规范
江苏省盐碱地改良标准及施工规范1.盐碱地主要地质形成及地理1.1盐碱地定义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其中我国为9913万公顷。
我国碱土和碱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累计有关,因而碱化度普遍较高,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
盐碱地在利用过程当中,简单说,可以分为轻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盐碱地。
轻盐碱地是指它的出苗在七八成,百分之七八十的,它含盐量在千分之三以下;重盐碱地是指它的含盐量超过千分之六,出苗率低于50%。
1.2盐碱地形成原因及地理各种盐碱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
影响盐碱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1、气候条件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
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返盐”季节。
东北、华北、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土有明显的“脱盐”“返盐”季节,而西北地区,由于早降水量很少,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2、地理条件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也就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关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
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如松辽平原。
从小地形(局部范围内)来看,土壤积盐情况与大地形正相反,盐分往往积聚在局部的小凸处。
3、土壤质地和地下水质地粗细可影响土壤毛管水运动的速度与高度,一般来说,壤质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积盐均慢些。
地下水影响土壤盐碱的关键问题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
盐碱地_精品文档
盐碱地导言:盐碱地是指土地中含有高浓度的盐分和碱性物质的土地。
它是全球土地资源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特殊类型,占据了全球耕地的相当一部分。
盐碱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不良的土地管理和气候变化导致的地下水位上升,引起了盐分的积累和土地碱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盐碱地的扩张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改良和利用盐碱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一、盐碱地的成因1. 土地管理不当盐碱地的主要成因之一是由于土地管理不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中盐分累积过多。
此外,不合理的排水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也会导致地下水位升高,进一步加剧盐碱化的程度。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也是导致盐碱地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变暖和降雨模式的改变会影响地下水位和土壤中盐分的分布。
降水量的减少会使得土壤中的盐分更难排出,从而加剧了盐碱地的发展。
二、盐碱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影响作物生长盐碱地中盐分含量高,土壤碱化严重,对作物的生长影响较大。
高盐浓度会导致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下降,碱性土壤会改变土壤酸碱度,限制植物根系的发展。
2. 降低产量和品质盐碱地的存在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了负面影响。
盐分和碱性物质的积累会阻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导致作物减产和品质下降。
3. 限制作物种植盐碱地的特殊环境条件限制了作物的适应性,只有少部分作物能够耐受高盐和碱性土壤。
这导致了盐碱地往往无法有效利用,并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多样性。
三、盐碱地改良和利用的方法1.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盐碱地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添加有机物质和饲料,可以改变土壤的酸碱性,减少盐分和碱性物质的积累。
此外,合理的翻耕和深松土壤,也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渗透性。
2. 盐耐性作物的种植种植盐耐性作物是改良盐碱地的有效方法。
盐耐性作物具有较高的盐分耐受能力,能够在高盐浓度和碱性土壤中生长并产生丰产。
对盐碱地进行盐耐性作物的种植,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微专题|土地盐碱地
微专题|土地盐碱地盐碱地是一种土壤盐分失衡导致的土壤表层盐分累积,严重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总称;根据地区和形成过程的不同可以分为滨海盐碱区,草甸盐碱区,干旱半干旱的沙漠盐碱区,以及次生盐碱区。
次生盐碱区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各大灌区,是由于不正确的灌溉模式(大水漫灌)以及不完善的排水系统导致的,土壤二次盐碱化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
次生盐碱地次生盐碱地形成:灌溉和降雨以后,不能及时的将农田内多余的水分排出,导致农田内陆下水位升高,使得地下水可通过土壤的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地表强烈的蒸发使到达地表的水分迅速蒸发,而水分中的无机盐留在了土壤表层,经过长时间的累积,表层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次生盐碱地。
土壤盐碱化(salinization of soil)又称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中积聚盐分形成盐碱土的过程。
形成:土壤盐碱化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在海滨滩涂地区,则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使海水入侵也造成盐碱化。
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
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
主要是人为原因导致的。
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
因受人为不合理措施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华北平原盐碱运动规律:华北平原夏季淋盐,春秋返盐,冬季较稳定。
防治的关键在于控制地下水位,故应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
不利影响: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
盐碱地情况说明
盐碱地情况说明一、盐碱地定义盐碱地是指土壤中含有较多的盐碱成分,导致土壤盐分高、pH 值偏高的土地。
盐碱地的特点是土壤盐分浓度高,植物生长困难,土壤贫瘠,生产力低下。
二、形成原因盐碱地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和气候过程,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地下水位、水文等;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灌溉方法不科学、施肥管理等。
三、分布情况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全球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如中亚、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北美西部、南美部分地区、澳大利亚、中国北方和沿海地区等。
在中国,盐碱地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河西走廊等地区。
四、对农作物的影响盐碱地会对农作物产生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抑制植物生长:盐碱成分会对植物造成生理干旱,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2.降低土壤肥力:盐碱地中的盐分浓度高,会使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固定或流失,降低土壤肥力。
3.病虫害易发:盐碱地容易滋生杂草和病虫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五、治理方法针对盐碱地的治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水利改良:通过排水洗盐、降低地下水位等措施,减少土壤中的盐分含量。
2.农业改良:通过合理轮作、选种耐盐作物等措施,提高农作物的耐盐性和产量。
3.化学改良:通过施用酸性肥料、化学改良剂等措施,调节土壤pH值,改善土壤结构。
4.生物改良:通过种植耐盐植物、增加有机肥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环境。
六、防治措施为了预防盐碱地的形成和保护现有耕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灌溉:避免大水漫灌,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
2.科学施肥: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
3.土地利用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4.加强监测和治理:加强对盐碱地的监测和治理,及时采取措施减轻盐碱化程度,保护耕地资源。
盐碱资料
关于盐碱的相关资料1.盐碱地及形成原因盐碱地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个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即形成盐碱地。
2.盐碱地的主要矛盾──水盐运动水盐运动规律是春季返盐,夏秋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春天由于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地下水被蒸发后土壤表层出现了反盐现象,而夏季,由于降水多,所以出现了淋盐现象,而冬季的气温比较低蒸发不太旺盛所以盐份水相对稳定.)3.我国盐碱地的分布我国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沿海平原地区。
4.华北平原盐碱地广布的原因自然因素气候位于季风区,年降水量较多,雨季集中,夏季降水多地形位于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地表起伏和缓,平均海拔不足50米地下水地下水位较浅,水位变化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人为因素灌溉普遍采用大面积漫灌,容易引起地下水位上涨水利工程兴修水利工程,引起河湖水面升高,河湖水补给地下水跨流域调水引起调出和调入区地下水位变化5.土壤盐碱化的不利影响①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
②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6.盐碱地的治理: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强烈地影响着水盐运动,因此科学地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使土壤脱盐是治理盐碱地的关键;治理以治水为中心,完善排灌系统,是调控水盐运动的基本方法。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包括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措施);农业改良措施(包括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包括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包括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四个方面。
盐碱地分布及改良方法
中国盐碱地概况分析中国盐碱地现状与分布盐碱地是我国重要土地资源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北方地区荒地资源中盐渍土占有很大比重且中、低产地的改造几乎都涉及盐渍土的改良。
在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21世纪盐渍土的持续改良利用仍是一个问题。
为此了解我国盐渍土资源情况总结过去改良利用的经验为盐渍土的持续改良利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我国盐渍土的分布及特征根据农业部组织的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统计我国盐渍土面积为亿亩不包括滨海滩涂。
其中盐土亿亩碱土万亩各类盐化、碱化土壤为亿亩。
在亿亩盐渍土中已开垦种植的有1亿亩左右。
据估计我国尚有亿亩左右潜在盐渍化土壤这类土壤若开发利用、灌溉耕作等措施不当极易发生次生盐渍化。
总之我国盐渍土面积之大分布之广是世界罕见。
从太平洋沿岸的东海之滨至西陲的塔里木、准葛尔盆地。
南从海南岛到最北的内蒙古呼伦贝尔高原从海拔152米的艾丁湖畔到海拔4500米高西藏羌塘高原到处都有盐渍土分布。
由于盐渍土分布地区生物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差异各地盐渍土面积、盐化程度和盐分组成有明显不同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片1、东部滨海盐土与海涂我国有长约3000km的海岸线估计在15米等深线内的浅海与滩涂有亿亩。
长江口以北的江苏、山东、河北、辽宁诸省滨海盐土面积达1500万亩滩涂面积则难估计据江苏省有关资料报导该省有滩涂980万亩。
且河口还在不断地向浅海推进。
仅十几年来黄河河口年平均推进速度为年平均造陆面积为平方公里即年增万亩土地。
滨海盐土的特征是整个土体盐分含量高盐分组成以氯化物为主。
长江口以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的滨海盐土面积小分布零星。
但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这些滨海盐土地处热带、亚热带、年降雨量大土壤的淋洗作用强烈滩地受海潮浸渍而形成滨海盐土通过雨水淋盐逐渐淡化为盐渍化土壤1米土体的平均含盐量小于并且受红树林生物群落的影响而形成酸性硫酸盐盐土盐分组成以硫酸盐为主土壤呈现微酸性或酸性。
浙江沿海则分布着微碱性滨海盐土PH在左右盐分组成以氯化物为主。
全国盐碱治理情况调查表(五篇范文)
全国盐碱治理情况调查表(五篇范文)第一篇:全国盐碱治理情况调查表附件2:《全国盐碱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表》指标解释一、盐碱地盐碱地是指土壤含有盐碱成分(含盐量一般大于0.1%)、对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的土地。
根据盐碱地开发利用情况,盐碱地可分为盐碱耕地和盐碱荒地。
按照土壤含盐量,盐碱地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盐碱地,一般轻度盐碱地土壤含盐量为0.1%—0.3%,中度为0.3%—0.6%,重度为>0.6%。
盐碱地总面积=盐碱耕地面积+盐碱荒地面积=轻度盐碱地面积+中度盐碱地面积+重度盐碱地面积。
二、盐碱地开发利用情况(一)盐碱耕地。
盐碱耕地是指已被开垦发展农、渔、林、草业,目前正在使用或撂荒未超3年的盐碱土地。
非盐碱耕地是指除盐碱耕地以外的所有耕地。
盐碱耕地面积=耕地总面积一非盐碱耕地面积。
按照土壤含盐量,盐碱耕地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分类标准同盐碱地。
其中,轻度盐碱耕地可使作物减产5%—l0%,中度盐碱耕地可使作物减产11%-20%,重度盐碱耕地面积可使作物减产30%以上。
(二)盐碱荒地。
是指目前尚未开垦发展农、渔、林、草业,以及已开垦但撂荒已超3年的所有盐碱土地。
按照利用价值,盐碱荒地可分为有利用价值和无利用价值的盐碱荒地。
按照土壤含盐量,盐碱荒地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盐碱荒地,含盐量分类标准同盐碱地。
三、盐碱荒地利用价值(一)有利用价值的盐碱荒地。
是指通过水利、物理、农艺和生物措施治理后,可发展农、渔、林、草业的原生盐碱地,以及已开垦但已撂荒3年以上的盐碱地。
(二)无利用价值的盐碱荒地。
是指土壤含盐量过高或较为偏远、开垦成本过高、目前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开垦发展农、渔、林、草业的盐碱地。
四、盐碱地治理情况累计治理面积。
是指2000年以来,累计开垦的盐碱荒地和累 2 计改造的盐碱耕地面积。
累计治理投入。
是指2000年以来,各级财政以及社会各界累计支持开垦盐碱荒地和改造盐碱耕地的投入,包括项目费用、工程费用、机械投入、人工费用等,但不包括年度农作物种植各项投入。
高考地理盐碱化专题归纳
盐碱化专题归纳盐碱地是中国最主要的后备土壤资源,改良利用盐碱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
但盐渍化土壤因较高的盐分含量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是限制我国农林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且治理工作十分艰巨。
目前为止,我国还有80%左右的盐渍土尚未开发利用,所以如何开发利用盐渍化土地资源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盐碱地的分类:盐碱土形成的实质是可溶性盐类在土壤中发生重新分布,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超过了正常值。
轻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1%~0.2%;中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2%~0.4%;重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4%~0.6%。
√天然形成的盐碱地滨海地区:含盐主要以氯化钠为主,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地下水形成的盐碱地内陆地区:含盐主要以硫酸钠为主。
√苏打盐碱地:含盐主要以碳酸钠碳酸氢钠为主。
√人为造成的盐碱地次生盐渍化盐碱地: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等。
二、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原因当前,土壤盐碱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盐碱地是指地下潜水位升高、矿化度增强,加上气候干旱和蒸发强烈,导致深层土壤盐分向表土迁移,表土盐化或碱化程度加重的现象。
土壤盐渍化分为原生盐渍化和次生盐碱化两类。
其中不受人为影响,自然发生的土壤盐渍化为原生盐渍化;而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土壤盐渍化为次生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不仅是限制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主要因子,也是制约滨海地区盐碱地改良绿化、沿海防护林营造等林业项目的重要影响因子。
(一)自然条件盐随水动,土壤和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分,所以土壤水分的运动对于土壤中盐分累积有重要的影响。
地下水越浅,蒸发作用越强,越易引起地表积盐,可见,地下水深浅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盐碱化。
1.气候条件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
气候条件对水的运动有重要的影响,大气降水可以对地表水、地下水进行补给,大气水分蒸发使土壤水形成向上的运动,可见气候条件是引发土壤盐碱化的重要前提。
盐碱地资料
盐碱地资料一、盐碱地的成因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
其中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
(1)气候盐碱地地区大多属于暖温带极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具有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等特点。
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土壤盐碱化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干旱少雨造成地面植被稀疏,生物积累较弱,使得土壤的淋溶作用十分微弱,土壤石灰反应通体都很强烈。
因而本区多数自然土壤及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都不高。
蒸发量大则造成本区盐土和盐渍化土壤面积的重要原因。
(2)水的作用地表水:由于有较多的含盐土层,当河流流经含盐土层时,土层中易融盐融于水中,使水中矿化度增高。
当地下水流经扇缘的尾部,由于接受了更多的回归水和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地下水浓缩,也是地下水矿化度的转移过程,由于盐分的迁移和累积,加上场地排水不畅通,致使地下水中的盐分大量聚集,这些水既是盐分搬运的动力,又是场地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水源,这就是造成了场地高矿化水的原因。
研究表明: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在5~15g/l 之间,PH值为7 ─8之间,为弱碱性咸水和盐水,不能作为灌溉水;地下水矿化度大于10克/升属高矿化度盐水、不能饮用和灌溉。
地下水:通常地下水埋深在1.0~3.0m之间,具有埋藏浅,矿化度高两大特点。
在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埋藏浅而矿化度高的地下水是土壤盐分的主要来源,也是盐土和盐渍化土壤面积大的最主要原因。
(3)人类活动影响工程区气候、水文、地形,土壤岩性及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土壤盐渍化发生与发展的基础,而人为活动的影响,则是其向一定的方向演变发展的条件。
当前大多数灌区土地采用大水漫灌方式,灌溉水量大,区内斗渠和农渠均为土渠,渗漏严重,因此大量的渠系田间水渗入补给浅层潜水,渠水及田间入渗转化的地下水一部分排泄于排渠之中,排渠坍塌、淤积严重,排水不畅,其余以蒸发作用形式排泄,水中的矿物质滞留于表层土中,致使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碱地资料盐碱地资料一、盐碱地的成因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
其中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
(1)气候盐碱地地区大多属于暖温带极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具有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等特点。
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土壤盐碱化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干旱少雨造成地面植被稀疏,生物积累较弱,使得土壤的淋溶作用十分微弱,土壤石灰反应通体都很强烈。
因而本区多数自然土壤及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都不高。
蒸发量大则造成本区盐土和盐渍化土壤面积的重要原因。
(2)水的作用地表水:由于有较多的含盐土层,当河流流经含盐土层时,土层中易融盐融于水中,使水中矿化度增高。
当地下水流经扇缘的尾部,由于接受了更多的回归水和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地下水浓缩,也是地下水矿化度的转移过程,由于盐分的迁移和累积,加上场地排水不畅通,致使地下水中的盐分大量聚集,这些水既是盐分搬运的动力,又是场地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水源,这就是造成了场地高矿化水的原因。
研究表明: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在5~15g/l 之间,PH值为7 ─8之间,为弱碱性咸水和盐水,不能作为灌溉水;地下水矿化度大于10克/升属高矿化度盐水、不能饮用和灌溉。
地下水:通常地下水埋深在1.0~3.0m之间,具有埋藏浅,矿化度高两大特点。
在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埋藏浅而矿化度高的地下水是土壤盐分的主要来源,也是盐土和盐渍化土壤面积大的最主要原因。
(3)人类活动影响工程区气候、水文、地形,土壤岩性及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土壤盐渍化发生与发展的基础,而人为活动的影响,则是其向一定的方向演变发展的条件。
当前大多数灌区土地采用大水漫灌方式,灌溉水量大,区内斗渠和农渠均为土渠,渗漏严重,因此大量的渠系田间水渗入补给浅层潜水,渠水及田间入渗转化的地下水一部分排泄于排渠之中,排渠坍塌、淤积严重,排水不畅,其余以蒸发作用形式排泄,水中的矿物质滞留于表层土中,致使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
二盐碱地现状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问题更为严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粮农组织(FAO)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面积为9.54亿hm2。
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制约因素。
中国盐碱地面广量大,西北、华北、东北西部和滨海地区都有分布, 土地盐碱化不仅危害作物赖以生存的土壤条件,而且抑制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缺苗、减产、死亡,从而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
土地盐碱化严重的地区,造成大面积农田弃耕、荒芜,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二、盐碱地的危害危害作物生长、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
(1)盐碱化使土壤理化性质变差,作物、林木和牧草的生存条件变坏,表现在:①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降低。
由于土壤盐碱化,抑制了土壤的生草化过程和土壤有机质的累积过程,因而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降低,从而影响到土壤的理化性质。
②土壤营养条件变差。
在排水、洗盐和加大定额灌溉的影响下,土壤氮素损失严重,有机质是土壤磷素的主要来源,有机质的分解产物能使磷素释放而提高其有效性,盐碱土有机质含量低,速效磷的含量也就低,加之盐碱地PH值高,碳酸钙含量高,土壤中的磷易形成难溶性磷酸盐,从而降低了磷的有效性,此外,锌、锰、铁、铜等微量元素也皆因土壤PH高而降低了有效性。
③土壤物理性状不良。
盐碱化土壤结构差,直径大于0.25mm的水稳性团聚数量少,空隙度低,非毛管孔隙少,粘结性差,保墒能力差,土壤胶体Na+含量高,透水性差,土壤胶盐困难,土壤有效水含量低,无效水含量显著增加,供水能力差,春秋地温偏低,土性冷凉,影响作物及时播种和幼苗生长,夏季地温偏高,加速了地表蒸发和积盐。
④土壤微生物活动受到盐碱的抑制,固N菌、硝化菌很少,活性差,因而土壤中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微弱。
(2)土壤溶液直接毒害作物细胞。
由于盐碱土溶液浓度高,渗透压大,使作物吸收水份和吸收养分的能力降低,与此同时植物根系选择性吸收营养离子能力也相应降低,因此非营养离子大量进入体内,而营养离子吸收减少或吸收不上,从而打乱了体内正常的离子平衡,干扰了作物正常的新陈代谢机能,破坏蛋白质的合成与水解,引起氨和可溶性盐类离子在体内的积聚,从而产生离子毒害,危及作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死亡。
不同盐类危害的程度是不同的,常见的几种可溶性盐类对作物的危害顺序是:碳酸钠>氯化镁>重碳酸钠>氯化钠>硫酸钠。
(3)作物生长不良造成缺苗、减产、死亡。
根据一般的统计,非盐化土作物不缺苗、产量正常,轻盐化土缺苗减少10-20%(平均15%),中盐化土缺苗减产20-50%(平均35%),重盐化土缺苗减产50-80%(平均65%),盐土只能个别成活,无收成。
总之,土地盐碱化不仅危害作物赖以生存的土壤条件,而且祸及作物的生长,造成作物缺苗或死亡,从而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壤盐碱化是当地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限制因素。
四各类盐碱地情况1、陕西省渭南市卤泊滩地区卤泊滩地区土壤以潮土和盐土为主,其中潮土以盐化潮土为主, 主要分布在卤泊滩外围和滩内积盐较轻的地区.土层深厚,有机质和养分中等偏高,但质地过粘,含有轻度盐分,通透性差,土温低, 难发苗或发老苗不发小苗;盐土以草甸盐土、沼泽盐土为主, 盐分含量多在 1 %以上, 高的达 2.53 %. 化学类型以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为主.地下水位1~ 4 m, 低洼地区长年或季节性积水, 地下水pH值在8.4 ~ 10.1 ,矿化度7 g /L ,耕层土壤含盐0.6 % ~ 1.6 %, 对农作物生长不利. 其中草甸土2360 hm2, 约占盐土类面积的90 % ,主要分布在卤泊滩内, 多为盐荒地, 着生盐蓬、盐蒿等盐生杂草,表层有盐结皮和盐霜, 质地粘重. 沼泽盐土面积233.78 hm2, 约占盐土类面积的10%,分布在卤泊滩内和卤泊滩周围的积水洼地上.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为0.5 % ~ 1.4 % ;含全氮为0.063 % ,速效氮含量中等,为49.36 ×10-6;全钾2.48 %, 速效钾含量为188.55 ×10-6,氮磷比例不协调.2、山东省滨州地区滨州市地处中纬度,受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双重影响,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基本气候特征为: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
春季多风干旱,初春冷暖无常,时有倒春寒现象出现,春末温度回暖较快,时常引发春旱;夏季炎热多雨,温度高湿度大,有时受台风侵袭;秋季秋高气爽,气温降低,降水骤减;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盛行北风和西北风;四季温差明显,年平均气温11. 7-12. 6℃;年均日照时数为2590-2830小时;年均降水量为530-630毫米,七成分布在夏季;年均蒸发量为750-2400毫米。
滨州市近邻黄河入海口,海潮影响频繁,海水容易倒灌,地下水含盐量较大,潜水位偏高,特别在春秋旱季,经常导致盐分在地表聚集形成盐结皮;土壤母质多为黄河水系游积的质地黏重的滨海沉积物,土壤盐分含量高,pH值7. 5以上,结构點滞易板结,通透能力较差,渗透水平较低,养分释放慢,足受海陆特殊自然环境影响形成的典型滨海盐碱地。
滨州市的盆盐铃荒地,主要集中在无棣、沾化两县的中北部,滨城区和阳信县的部分乡镇也有分布。
位于北部沿海养殖、海洋化工带与南部农业开发带之间,相对而言,村庄分布稀少,人口密度小,土地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低,有利于进行生态湿地开发建设。
滨州市北部的盐碱荒地,地处古代黄河三角洲范畴,系黄河冲积形成,绝大部分属于盐土类。
其基本特征,一是地表有盐结皮,呈盐霜或结皮状,厚度一般为1~ 2cm,多由氯化钠和硫酸钠组成,由于有较强的吸水性,常有返潮和夜潮现象.二是无明显的发育层,一般无腐殖质,不少为光板地。
三是地下水位浅,一般在1.5 ~ 2.0 m,矿化度高,一般在5~10g/L,易返盐。
四是蒸发量大,为降雨量的3.1~ 3.6倍,地下盐分随毛管水升力强,大量盐分积聚地表。
五是一般呈微碱反应。
PH在7.5 ~ 8.0。
六是由于经常受黄河泛滥和海潮的影响,皆是几经开垦,几经放弃的荒地。
七是多为光板地,仅生长芦苇、獐毛、盐地碱蓬、碱蓬和怪柳等盐生植被。
目前,滨州市荒碱地区域面积96670 hm2,其中,无棣和沾化两县有86670hm2。
该区的荒碱地土壤多为滨海潮土和滨海盐化潮土,土层厚度均大于30cm,土地主要障碍因素出现深度多在30 ~ 50cm之间,不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
同时,土壤贫瘠,含盐量高达l% 以上,地下水均为钠质氯化物水,矿化度一般为7~ 10 g/ L,不能用于农业生产,土壤易板结,保水性差;抗旱能力大于30 d 的耕地面积只占58.7%,比高产田低14.2个百分点。
抗早能力大于50 d 的耕地面积占9.5%,比高产田低50个百分点;从肥力状况看,有机质含量不足,只相当于国家规定的四、五级地。
碱解氮量为5 2.8mg/kg,比高产田少6.lmg /kg,磷、钾分布比例失调;对微肥来说,有71.0% 的耕地缺锌,17.1%的耕地缺硼,35.1%的耕地缺锰。
3、陕西省榆林市地区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东临黄河与山西省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古。
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逾400km,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平均海拔11300m,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00mm。
盐碱地现状,据统计2008年榆林市横山县共有淤地坝2000多座,可淤面积4459.80hm2,已淤面积4067.27hm2(其中盐碱面积1266.67hm2,占已淤面积,31.14%,已利用面积2260.60hm2,占已淤面积的55.58%)另据古水、赵石畔村6座坝的实地调查,总坝地面积174.67hm2,而盐碱面积就达占总坝地面积的114.40hm2,粮食作物在这些盐碱坝地上不能生长,造成资源闲置。
因此,治理坝地盐碱、提高坝地生产效益的任务艰巨且意义重大。
榆林沙区盐碱地总面积13 . 92 ×104hm2, 沿河流域及有排灌条件的约0 . 87×104hm2,占6 . 25 %;无排灌条件的约13. 05 ×104hm2,占93 . 73 %, 且改造利用困难。
在无排灌条件盐碱地中, 有10 .79×104hm2为盐碱荒地,农业种植不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