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健康观..
• 健康的定义
• 1989 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 21 世纪健康新概念,即“健康是指身体、心 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 有疾病或不虚弱。”
•
1990年,WHO增加了道德健康
• 道德健康: • 指不能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能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 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具有辨别 真伪、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的能力。
• 中医的健康观
• 6 与自然和谐的健康观 • 《素问· 异法方宜论》:“故东方之域, 天地之所始生也……故其民皆黑色疏 理……西方者,金石之域,沙石之处,天 地之所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 水土,刚 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 故邪不能伤其形体”,说明不同环境对人 的体质差异的影响。
• 中医的健康观
• 3 养生防病的健康观 • 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 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 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 以明摄生之理。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 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 也。”
• 中医的健康观
• 4 扶正祛邪的健康观 • 中医认为人是否健康决定于其正气的 强弱。中医的 “正气” 指的是人体的正常 功能活动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 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有维护自身生理平衡 与稳定的功能。 • 中医的邪气指伤人致病的因素,诸如风、 寒、暑、湿、燥、热(火)、食积、痰饮 等。
• 中医的健康观
• 6 与自然和谐的健康观 • 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自然界存在着 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 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即 “天人 相应” 。
• 中医的健康观
• 6 与自然和谐的健康观 • 《素问· 六节藏象论》 :“心者……通于 夏气。肺者……通于秋气。肾者……通于 冬气。肝者……通于春气” ,说明人体五 脏各自的生理功能活动与四时季节相联系。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一、填空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
2.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是。
3.《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和。
4.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由代医家等编著。
5.温病学理论源于、、等书。
6.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7.中医学包括、、三部分。
8.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有、、、四大方面。
9.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多呈旦、昼、夕、夜。
10. 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
11.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为主宰,为中心的整体;同时认为人和以及有密切联系,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2.人体自身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大方面。
13.人身之“三宝”中,精为 ,气为 ,神为。
二、判断题1.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概括。
()2.中医认识治疗疾病,着眼于辨证而不辨病。
()3.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属于整体观念的范畴。
()4.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整体。
()5.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6.秦医医和提出了“六气病源说”。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神。
()三、名词术语解释1.中医学2.整体观念3.百骸4.人气5.证 6.辨证论治7.同病异治8.异病同治9.五脏一体观10.形神一体四、简答题1.何谓中医学理论体系?其特征是什么?2.《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要成就是什么?3.《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是什么?4.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什么?5.简述形与神各自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6.何谓中医基础理论?其课程的主要内容有那些?7.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主要可概括为几个方面?8.现代中医学理论发展的特点是什么?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何?10. 简述辨证的具体内容。
11.辨证与论治有何联系?五、论述题1.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有何指导意义?2.病、症、证的含义有何不同?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3.你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如何认识的?4.试述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5.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6.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7.如何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8.如何理解辨证与辨病的关系?答案一、填空题1.《黄帝内经》2.《脉经》3.《伤寒论》《金匮要略》4.隋巢元方5.《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6.整体观念辨证论治7.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中医临床医学8.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医药知识的积累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9.慧安加甚10.辨证论治11.心五脏自然界社会环境12.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13.基础动力主宰二、判断题1.×2.×3.√4.√5.√6.√7.√三、名词术词解释1.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1绪论
体系:《辞海》曰:“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 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整体。”
精品课件
41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精品课件
42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图 2、医药知识的积累。图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精品课件
43
战国到三国的七百多年间, 由于社会变革及政治、经济、 科学文化、 哲学、获得了很
创造性提出“独取寸口,以知五脏六腑 死生吉凶”的诊脉方法。
创“右肾为命门”说,《难经·三十六难》: “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 为命门”
精品课件
52
精品课件
53
2.辨证论治体系的创立和应用:
《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辨证 论治的专著,为临床医学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
精品课件
54
1、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2、作者:张机,字仲景,后世誉为“医圣”。 3、《伤寒杂病论》内容与成就: (1)《伤寒论》:22篇,397法,113 方,
葛洪的炼丹术,也是世界制药化学的先 声。
精品课件
13
中医学不仅在过去科学技术极其落
后的年代,是我国劳动人民与疾病
作斗争的重要武器,而且在当代科
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发挥
了西医无法替代的作用,其重要原
因就是东方文化的魅力,中医学蕴
藏着许多西方医学无法破解的科学
内涵,如经络现象便是其中之一,
可以说其中包含了许多“超前科学”
的内容。 精品课件
14
著名演员斯琴高娃患了“股骨头坏死”,当 时
她在法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就诊,那边西医
就建议说这个骨头已经不行了,应该换一个
中医学理论中的“以人为本”
中医学理论中的“以人为本”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医学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医学“以和为贵”的精神取向要求人与外界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体自身和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黄帝内经》在研究人体、自然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文章主要从生命观,健康观,医德观,医学模式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中医学起源于两千多年前,以《黄帝内经》为其理论基础,是现存最早的既有基础理论又具有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著作,是一门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也是古代特定历史阶段文化思想的产物。
由于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黄帝内经》具有浓厚的社会人文色彩,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到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注重结构与功能一体,能量与质量一体,即“形神一体”。
它的主要任务在于探索和研究与人体生命有关的基本规律,是一门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
当今社会处处提倡“以人为本”,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体现了这种思想,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思想在它的生命观、健康观、医德观、医学模式等整个医学体系中处处可见。
1生命观中的体现《黄帝内经》中讲到人是怎样产生的呢?所谓“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不是女蜗造的,而是天地之气所产生的。
受天地之气而生的人也是构成自然界的一部分。
《黄帝内经》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中包含的许多部分,其中主要有天、地、人三大类别,每一类别中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事物。
如天有方位,季节,气候,行星;地有牲畜,谷物,音调,颜色,滋味;人有形有神,还与社会人事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体现在“天人相应”的思想上。
所谓“天人相应”是说人体是与整个外部世界相对应的,是一个与外部宇宙相对应的小宇宙。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 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 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
用的工具书。
▪ 6.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现存规模最大,体例较为完善的古代类书。 ▪ 520卷,约950万字,分类辑录自《内经》至
▪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理、法、方、药悉备。第一部 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专书。
▪ “方书之祖”——载方269首(“经方”)
▪ 4.《神农本草经》
▪ 成书于汉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托名 神农所作。
▪ 书中载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有毒 无毒分为上(120)、中(120)、下 (125)三品。
▪ 1.命门学说 ▪ 命门中所藏的阴阳水火,是全身五脏六
腑阴阳的根本,命门中阴阳的盛衰决定 着全身脏腑阴阳的盛衰,所以命门是调 节全身脏腑阴阳的枢纽。
▪ 张景岳 ▪ 理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治疗:补肾阴、肾阳
▪ 赵献可,字养葵 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强调“命门之火” 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
▪ 2.李中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 2.《难经》 ▪ 秦越人撰,战国时期的医家,渤海郡人。 ▪ 以问答形式阐释《内经》精义,讨论了81个
医学问题,对脉理的探讨较为精深,尤其提 出“独取寸口”。
寸口者,脉之大会也。 为十二经脉经气汇聚 之处,可以藉此决断 五脏六腑之功能及生
死吉凶。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 3.东汉. 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 ▪ 《伤寒论》(外感病) ▪ 《金匮要略》(内伤病)
医学伦理学之先河。“大医精诚”,治病 应“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2024年学习《中医诊断学》的体会(三篇)
2024年学习《中医诊断学》的体会____年学习《中医诊断学》的体会____年,我有幸参加了一门名为《中医诊断学》的课程。
这门课程让我对中医诊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让我对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对中医诊断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应用技巧等方面都有了系统的学习和掌握,以下是我对于这门课程的体会和总结。
首先,在学习中医诊断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是一门注重整体观念的学科,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而在中医诊断学中,这种整体观念体现得尤为明显。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在进行中医诊断时,不能仅仅关注一个症状或一个部位,而是要综合考虑整个人体的状况。
例如,一个人如果出现了脘腹胀痛的症状,中医不仅会关注脘腹的状况,还会结合舌脉、脉象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其次,中医诊断学的理论体系相对较为复杂,需要进行大量的学习和记忆。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形、神态、舌象等来获取信息;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言辞、声音、呼吸等来获取信息;问诊是通过与病人的交谈来获取信息;切诊是通过触诊和脉诊等手段来获取信息。
学习这些方法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的学习需要通过阅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而在实践中,需要通过实际的病例诊断来加深对四诊法的理解和应用。
在课程的学习中,我还深入了解了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原则。
例如,中医诊断强调辨证施治,即通过辨别病因、病机和病位等,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中医还注重辨证论治的整体思维方式,即要将病情、病机、脏腑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纳入考虑,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一个病症。
此外,中医还强调辨证与治疗的个体化原则,即不同的人可能具有相同的病症,但辨证可能不同,因此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中医基础理论的含义与构成4
中医基础理论的含义与构成、形成与发展任何一门学科都受一定哲学思想的指导。
中医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首先,精气学说(又称“元气论”、“气论”)作为主导性自然观,对世界“本体”问题作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性阐述,并决定着中国传统科学包括中医学的研究思路、方式及其特质,也是整个中医理论得以建立的基石。
其次是阴阳和五行学说,它们具有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双重性质。
阴阳学说所要揭示的是宇宙万物最一般的联系和最深刻的本质,是世界运动最普遍的规律;五行学说所要揭示和证明的是宇宙万物都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具有统一的结构模式,并试图具体地刻画出系统事物错综复杂的结构关系的一般机制。
中医学家正是借用阴阳和五行学说认识生命及相关问题,分析归纳有关资料和信息,以建构中医理论体系。
另外,与元气论、阴阳及五行学说相伴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
中医学对正常人体认识的理论,主要包括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和精气血津液三大学说。
藏象学说借助以“象”测“藏”的司外揣内等方法,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联系为中心,结合研究脏腑与形、窍、志、液及外环境的关系,它与经络学说构成中医理论的核心。
精气血津液理论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及其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阐述其生成、运行输布、功能、代谢、相互关系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经络学说主要阐释机体联络通道的构成、分布、功能及病理变化等。
这三种学说相互包容渗透,互为补充,构成了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独特而精辟的认识。
另外,体质与人格,是不同个体的生理与心理特性的反映,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对疾病认识的理论,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病因学说探讨引起疾病的各种原因及其性质和致病特点、规律等。
病机学说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理及影响或诱发疾病的常见因素、发病途径和类型、疾病发展变化和转归的基本机理和一些共性规律。
中医理论基础(白话文1)
中医学基础总论中医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脏吕、组织或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因而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以维持其生活活动上的协调平衡。
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中心,配以六脏,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作用而实现的。
双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的一个统一整体。
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的统一。
一体某一局部区域内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
由于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就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了解和判断内脏病变,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如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相通。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疗局部的病变,也必须从整体出发,才能采取适当的措施。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
季节气侯对人体的影响:在四时气候变化中,春属木,其气温;夏属火,其气热,长夏属土,其气温;秋属金,其气燥;冬属水,其气寒;因此,春温、夏热、长夏温、秋燥、冬寒,就表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
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
人体也毫不例外,必须与之相适应。
同样的情况,四时的脉象也相应的变化。
春夏脉多浮大,秋冬脉多沉小。
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因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生理活动。
中医的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中医的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中医是传承上下五千年的经典,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智慧,更是中国的文化。
中医的智慧数千年来为我们的千万华夏儿女治病救人,防病养生,离不开中医的三大基本特点: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一、中医的整体观所谓整体认识观,就是中医把人看成一个整体、一个小世界,外边是一个大世界,小世界要适应大世界,小世界本身又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中医的治疗方法不仅仅是头疼治头、脚疼治脚,还可以头上的病从脚上下功夫,脚上的病从头上下功夫,因为人的精气神是通过气血、经络和生理构成的。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着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到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整体观念认为,人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其整体性与统一性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反映出来。
(1)结构上相互联系,不可随意分割人体由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组成,相互之间由经络和组织进行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机体。
对于整体来说,任何一部分都是整体中的局部,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都是协调统一的,不可随意分割的。
(2)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有着各自的生理功能,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在整体的协调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中医学从阴阳五行、精气学说出发,以五脏为中心,把人体所有脏腑组织器官分为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
各系统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反映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中医学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学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 ②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脾胃的升降与肝的疏
泄功能密切相关。
③对情志的影响:正常的情志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
的正常运行,肝的疏泄功能具有调畅情志的功能, 是调畅气机功能所派生的。
❖ ④对男子排精、女子月经的影响:男子排精、女
中医学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 精”。
❖ 先天之精:秉受于父母,是形成生命的原始
物质,与生具来,具有促进生长、发育与生殖 的功能。
❖ 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物质,
用以营养五脏,灌溉六腑,维持人体的生命活 动,所余部分藏于肾。
中医学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四)大 肠
❖ 大肠位于腹中,上端于阑门处接小肠,下端接肛 门。手阳明大肠经脉属大肠络肺,故大肠与肺相表里。 大肠的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
❖ 大肠接受小肠下输的食物残渣,在向下传导的同 时,吸收其中部分水分,将糟粕变化为粪便,经肛门 排出体外。
中医学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五)膀 胱
❖
❖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 贮尿和排尿。
功能的综合作用,将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 气和自然界清气结合起来而生成。
中医学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气的功能
❖ 1、推动作用
❖ 人的生殖、生长与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 的生理活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输布、生成和 排泄等,均有赖于气的激发和推动作用。
❖
2、温煦作用
❖ 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脏腑、 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的运行等,均依 赖于气的温煦作用。中医学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并记载了药名247个,药方283个,说明战国时期的医药水平以有
很大提高。 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使之系统化、 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古代的哲学思 想提供了思维方法,故在众多医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撰成了我国
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解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
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每一类疾病发作时,
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而这一组症状与人体外表
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又与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 有关。在治疗时,又观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位对某一组症状 有较特异的疗效,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经过反复实践,便 得出了“五脏分证”的规律。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
一、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
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既事物是一个整体,
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
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中医学从这一观念出 发,在认识生理病理与诊治疾病以及养生保健时,即重视人体自 身的完整性,又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性。这种全面认 识和处理医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就称整体观念。
由于石器和其他原因造成对体表的刺激和创伤,
人们在这些偶然的机会中逐渐发现了体表刺激 能解除某些症状的作用,从而获得了使用锐利 的石器治疗病症的经验,这就是最早针术的起 源。
(4)理疗的起源: 当在原始人知道用火之后,在长年累月的无数次火 伤中,人们有时意外的发现某些原有疾病的痛苦却因此 而减轻或消失,于是积累了经验,这就是最早的热熨、 艾灸、拔火罐等理疗法的起源。
中医学身体观的内涵及特点
中医学身体观的内涵及特点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医学身体观,是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的综合认识。
通过对中医学身体观的研究,既能了解中医学对身体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又能了解传统文化在中医学中的渗透和表达,是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相关性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中医学身体观具有重时空、重循环、重功能、重联系的特点。
身体是医学研究的基本对象。
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就是不断发现与解释身体奥妙,不断认识自我生命复杂机制的过程。
通过了解医家对身体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观察、探索、阐释的整个过程,便能清晰地发现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脉络与细节。
遗憾的是,据笔者所见,时至今日,传统中医学身体观研究在中国大陆尚未全面展开,还没有代表性的著述对传统中医学身体观进行全面分析与总结。
本论文拟弥补此不足,对中医学身体观的内涵及特点进行系统阐述。
1中医学身体观的内涵“身体观”就是对于身体的认识和看法。
身体的内涵,远非肉体所能概括。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都并非是简单的解剖学所见脏腑组织器官的总和。
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身体常常渗透进了中国人以身体为视角对于生命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理解。
简言之,身体成为了古人理解传统文化生命观、宇宙观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身体与“观”两者往往是渗透交织在一起的,身体中渗透着传统文化的观念,观念又在反向重塑和巩固身体的内涵。
可以说,身体并非是静止的,其中夹杂着生命个体对自身与宇宙的体验,以及不同社会文化观念对身体的塑造和改造。
身体总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演变而呈现出变动的内涵。
因此,我们很难单纯地从文献论述中去剥离身体与观念各自清晰完整的内涵和外延,如果为了表述的方便而简单地从“身体观”中去区分身体与“观”,我们可以把“形神统一的生命躯体”作为身体的论述基点,把围绕这个基点所产生的生命观、宇宙观统称为基于身体基础而产生的“观”。
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人们的健康观念不断发生着转变,中医学养生保健的理念正深入人心。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希望对你有用!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一、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的概括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是气的产物,精、气、神是生命的构成要素。
精、气、神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盛则同盛,衰则同衰。
三者充盈,则脏腑功能保持动态平衡,人体健康无病,益寿延年;精、气、神不足或亏虚,将导致生命活动的减退或早衰,甚至多病。
换言之,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活动是“气”,而生命的体现是“神”。
中医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是从精、气、神三个方面考虑的。
善养生者,定会养其精,精气充盈了之后气就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则长寿少病。
因此,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用精、气、神做了概括:形体壮实,比例恰当;眼睛有神,柔亮有光;面色红润,表情舒展;眼睛有神,灵气荡漾;呼吸从容,不急不慢;食欲旺盛,美食三餐;牙齿坚固,不蛀不伤;听觉灵敏,耳内不响;声音洪亮,气息悠长;腰腿灵敏,不痛不酸;二便便利,排放正常;舌红苔薄,脉象匀缓。
采用现代标准,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以下几方面: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⑤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⑥体重适当,形体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⑨头发光泽,无头屑;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影响健康的因素有:精气不足、营养不良、五脏损伤、情志失控、劳逸失度、遗传禀赋、气候环境等。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影响健康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自然因素包括空气、水质、土壤、噪音、噪光、气候、放射线辐射等;生物因素包括生物致病菌的侵袭、疾病与意外伤害等;社会因素包括职业、医疗条件、战争等;个人因素包括遗传、性别、身高、生活方式、饮食情况、心理因素、劳动强度等。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中医学》课程标准供临床专业《中医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中医学》二、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72学时,其中理论课64学时,实验课8学时。
本标准适用于临床专业。
三、课程性质地位中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通过学习祖国医学的主要精髓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医学的热爱,达到提高学生医学综合素质的目的。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及其人文背景、主要内容及特点,中医学的认知方法,中医学未来发展展望;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的病因病机;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及治疗概述。
四、课程基本理念本门课程的以课堂讲授为主,力求生动活泼,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采用布置作业,组织讨论,加强辅导及辅助多媒体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中医学概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五、课程设计思路1.进一步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鼓励学生以中医模式对疾病进行分析,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和交流中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合理改革考试模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考核4.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注意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护士素质、专业形象的培养六、课程学习策略与建议1.明确学习目标2.注重人文修养3.培养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4.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该课程的任务是介绍与专业相关的中医学的相关知识与技术,让学生了解、理解、应用中医的精髓和主要内容,学习中医学一些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常识性知识,掌握中医理论、中药理论,介绍常用的中医与中药方剂的基础理论和常用的方法、药物、方剂等。
二、分类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
2、利用中医方法对病人进行独立诊断。
3、掌握基本的中医治疗原则及用药原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课堂理论教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组织学生展开必要的讨论,以启迪学生思维,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最新精选】中医学基础习题集
第一章第一章导论一、选择题1.首先确立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本草纲目》2.下列除哪一项外是中医独特理论体系A、整体观念B、辨证论治C、恒动观念D、预防为主E、阴阳学说二、填空题1.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
2.整体观念是指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须注重__________。
3."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4."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过程。
三、问答题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中医是如何认识"人体是有机整体"的?2. 从生理、病理论述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3. 何谓"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试举例说明之?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一、单选题1.属于阴中之阴的是:A、上午B、前半夜C、下午D、后半夜E、以上都不是2.属于阴中之阳的是:A、上午B、前半夜C、下午D、后半夜E、以上都不是3. 自然界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可用阴阳学说哪一理论解析:A、交感相错B、对立制约C、消长平衡D、相互转化E、互根互用4."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A、相互对立制约B、相互转化C、互根互用D、相互消长平衡E、交感相错5.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是:A、炎上B、生化C、肃降D、滋润E、升发6.下列除哪一外均属于五行之土:A、五脏之脾B、六腑之胃C、五体之肉D、五官之舌E、五气之湿7.下列五行生克关系哪项是错误的:A、木克土B、火克金C、水克火D、金克木E、金克水8."肝火犯肺"是属于:A、子病犯母B、克C、乘D、侮E、母病及子9.下列哪一项属五行之火:A、六腑之小肠B、五体之筋C、五季之夏D、五色之赤E、五气之暑10.脾病及肝在五行学说中属于:A、相乘B、反侮C、相克D、子病犯母E、母病及子11.属于相侮的是:A、心病及脾B、脾病及肝C、脾病及心D、脾病及肾E、肾病及肺二、填空题1.阴阳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的概括。
中医药概论复习重点
一、绪论一、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经典著作是什么?答: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又名(《本经》)。
二、“金元四大家”是指哪四位医家?其各自属于哪个流派?答:分别为1、刘完素----寒凉派,代表作为《素问玄机原病式》;2、李杲----补土派,代表作为《脾胃论》;3、张从正---- 攻邪派,代表作为《儒门事亲》;4、朱震亨----养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
四、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及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答:1、分别是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五、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是什么?答:中医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形体和官窍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由经络把它们联系起来,在经络和脏腑中运行着气、血和津液。
正是依靠气、血、津液的运行和滋养,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得以维持。
六、何谓中药?答:中药是指以天然物质(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要来源,在中药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统称。
七、何谓中药学?答:1、广义是指研究中药的来源、形态、产地、产季、栽培饲养、加工、鉴别、成分、性能、功用、药理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侠义是指研究中药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八、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叫什么?问世何年代?载药多少种?以何方法分类?答:叫《神农本草经》,问世于东汉末年,载药365种,以药物三品分类法分类》。
九、《新修本草》又叫何书?是我国第一部具有何性质的药学著作?作者是谁?全书载药多少种?答:叫《唐本草》,具有药典性质的药学著作。
作者为苏敬、李季,共载药850种。
十、代表明朝药学成就最高的药学书籍叫何名?作者是谁?载药多少种?答:《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
十一、《本草纲目拾遗》是何人所著?问世于何朝代?全书共载药多少种?答:赵学敏所著,问世于清朝,共载药921种》十二、当今我国最大的药学著作叫何名?何年问世?全书共多少卷?载药多少种?答:《中华本草》,问世于当代(1999年9月)。
4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第三章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奇恒之腑、精气血津液、形体官窍、经络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脏腑、精气血津液、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以维系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和稳定,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第一节脏腑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为实质性脏器,共同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特点是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中空管腔性脏器,共同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为空管腔性脏器而属腑,但生理功能却又“藏而不泻”类似五脏,故为奇恒之腑。
在脏腑中,五脏是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形成一个非常协调统一的整体。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一)心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
心、脉、血共同组成一个循环于全身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心起主导作用。
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血液的充盈;脉道的通利。
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血行流畅,则面色红润光泽,舌淡红,脉象和缓有力。
(2)心主神志(又称心藏神)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心主神志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心主宰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即在心的主宰和调节下,彼此协调,才能共同完成整体的生命活动。
②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心的气血不足。
2、系统连属(1)心在志为喜:喜为心的神志。
在正常情况下,喜则心情舒畅,气血和调,有益于健康。
在异常情况下,暴怒或喜怒无度,则扰心神,使心气涣散,甚或内伤五脏,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2)心在液为汗:汗是津液被阳气蒸化以后,从汗孔排泄出来的液体。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辨病论治 ﹡辩证论治 对症治疗
医学课件
27
(2)临床实践中常用辩证方法: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 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等
⑶ 临床实践中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⑷ 辩证论治的应用:
1. 先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2. “四大经典”: 3.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
经》
医学课件
8
《黄帝内经》
• 是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简称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 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 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 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 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 《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19
B.病理方面: 内脏病变可反映到相应形体官窍,脏腑之间病变可相互影响, 并可以影响整个整体
C.诊断上:有诸内,必形诸外 局部症状是整体功能失调在局部的反应,与全身脏腑、阴阳、 气血的盛衰虚实有关,因此治疗时主张通过整体加以调治
医学课件
20
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有着统一的本原和属性,人产生于自然,人的生命 活动规律必然受自然界的规定和影响。人与自然的物质统一 性决定生命和自然运动规律的统一性
病性和邪正关系,能反映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医学课件
26
辩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 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 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辨 证的关键是“辨”,辨证的过程是对疾病的病理变化作出正 确、全面判断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分析 并找出病变的主要矛盾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并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
它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部分。
2.中医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包括中医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4.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认识的思想。
它是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5.恒动观念:中医学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6.辩证观念:中医学运用矛盾的、整体的和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思想,称之为辩证观念。
7.辨证论治:即辨证和论治的合称,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又是其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8.辨证: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9.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的过程。
10.体征:能被观察到的客观表现称为体征。
11.症:即症状。
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
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
12.证:又称证候。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这一作用通过肾阴与肾阳
的协调来实现。
肾阳:具有激发、推动、温煦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
肾阴:具有滋养、濡润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
•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
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 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 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性别因素
地理气候因素 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四)体质学说的应用
指导养生健体 指导诊治疾病
体质是辨证的基础、论治的重要环节。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六腑 (一)胆: 1、贮存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六腑 (二)胃:
1、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2、胃主通降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六腑 (三)小肠 1、小肠主受盛和化物
2、泌别清浊
(四)大肠 传化糟粕。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五)膀胱 贮尿、排尿 (六)三焦
(一)心
心为“君主之官”,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统领全身脏腑的功能活 动。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心主血: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原动力。
心主脉:心是心血脉系统的主导。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第一节 脏腑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一)心
(2)心主神明
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及其外在表现。心主神明又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三)脾
2、脾的系统连属
(1)脾主肌肉、四肢
(2)脾其华在唇,开窍于口
(3)脾在志为思
(4)脾在液为涎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四)肝
肝是疏畅气机、调节气血、
协助消化的重要器官。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肝藏血 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2)肝主疏泄
疏泄:疏通、畅达之意。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 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 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 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 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 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 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脾与胃
肝与胆
肾与膀胱。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气与血之间的相互联系
1、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2、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气与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气能生津,气能行津; 津能载气。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三、 体质与健康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五官、九窍、四肢、筋肉骨脉
内脏
五脏:实质性脏器。 六腑:中空管腔性脏器。 奇恒之腑:中空有腔,却藏精气。
气、血、津液
经络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本章须要掌握的重点: 1、脏腑 掌握脏腑学说的特点 掌握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系统连属 掌握脏腑之间的关系 2、气血津液 掌握气的生成、分布与功能 掌握血的生成、功能与循行 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3、经络 4、体质 掌握体质的含义
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 化水液两个方面。
脾主升清:指脾运化功能在气机方面的特点,以上升为主。一方
面,脾将水谷精微上输肺、心、头、目;另一方面,其升举之力, 可防止内脏下垂。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三)脾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2)脾主统血 统,指统摄、控制、管辖。脾主统血,指脾可以统摄、控 制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使其不能溢出脉外。
8、肝与脾:对血液的调控和消化吸
收功能的协调。
9、肝与肾:精血同源。肝肾之阴相 互滋生。
10、脾与肾:先后天相互滋生。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腑与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饮食的消化吸收、津液的输布、
废物的排泄过程的协调相继。
六腑以通为用。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三)脏与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表里关系
心与小肠 肺与大肠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 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素问· 经脉别论》 相关脏腑:肺、脾(胃)、肾(膀胱)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三)津液的功能:
滋润和濡养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 润泽皮毛,肌肉,润滑关节。
——尿液。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2、肺的系统连属 (1)肺主皮毛 (2)肺开窍于鼻 (3)肺在志为悲忧 (4)肺在液为涕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三)脾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是消化、吸收、输布营养 和水液的主要器官。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主升清
运化:消化、吸收、转输。脾主运化: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
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和膀胱。为中空管
腔结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承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包。结构中空
有腔类似腑,却藏精气而不泻类似脏。
3、中医脏腑与西医脏器的区别
功能特征与实体器官之别。不能等同。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第一节 脏腑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根据来源、分布及功能分类: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具有滋润作
用的红色液体。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血的生成:
1、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脾胃是气血 生化之源。
2、精血的互化。精血同源。
3、津液也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津血可
以互损。
肾具有摄纳肺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2、肾的脏腑系统连属
(1)肾在体合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2)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3)肾在志为恐 (4)肾在液为唾 《素问· 金匮真言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 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豕。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 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肾藏精,主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肾藏精,指肾对精气的闭藏。其作用是将精藏于肾,并
促进精气的不断充盈,防止其无辜流失,为精气充分发挥生 理作用创造条件。
肾中所藏之精,来源于先天之精,并得到后天之精的不
断充养。肾的功能通过肾中精气的作用而体现。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五)肾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第四节 生命活动的整体联系 一、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五脏之间的相互联系
1、心与肺:气血运行。
2、心与脾: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3、心与肝:血液与精神情志。 4、心与肾:水火关系。 5、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津液的代谢。 6、肺与肝:气机调节。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7、肺与肾:水液代谢和呼吸。
1、通行元气
2、运行水液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三、奇恒之腑
(一)脑 1、脑主精神活动 2、脑主感觉功能
(二)女子胞
1、主月经
2、主孕育胎儿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第二节 气、血、津液(精) 一、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1、气是人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 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 2、气是指脏腑的各种功能活动的动力。如心气、肺气、脏
(一)体质的概念
体质是指人群中的个体,在生长发育 过程中所形成的生理差异。这种差异可表 现在形态、结构、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
刺激的反应性等方面。古有禀赋、禀质等
类似名词。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二)体质的构成
体型 脏腑 精气血津液 生理功能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三)影响体质形成的因素
先天因素 年龄因素
称心主神志、心藏神。指心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心
是神志活动的主宰。其根源在于,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第一节 脏腑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一)心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2、心的系统连属
(1)心开窍于舌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3)心在志为喜 (4)心在液为汗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四)肝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2)肝主疏泄 调节精神情志
协调消化吸收
维持气血运行 调节水液代谢 调节生殖功能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四)肝 2、肝的系统连属 (1)肝主筋,其华在爪
(2)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
(3)肝在志为怒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五)肾
肾为先天之本。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以及维 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脏器。
第三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
(2)肾主水
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这一功能通过
肾的气化来实现。 肾中精气是津液生成输布和排泄的原动力。 肾的气化与尿液的生成和排泄直接相关。 水液代谢过程:胃(入口)、脾(运输)、肺(分发)、 肾(主持)、三焦(通道)——尿、汗、粪、呼出之气(终 产物)——体外。 (3)肾主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