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贝聿铭作品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贝聿铭
摘要:贝聿铭是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他的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贝老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此外他本着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和谐、为人类服务等原则,设计了大量被世人赞颂的、划时代建筑。其代表作有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苏州博物馆等。本文就贝氏设计理念,以及他的著名作品日本美秀美术馆和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进行分析。
关键词:贝聿铭美秀美术馆建筑设计国家美术馆东馆贝聿铭,美籍华人,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 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1983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他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他的作品以抽象形式为主,常用的建筑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贝老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设计理念
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他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贝老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
宣言。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着贝聿铭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但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贝聿铭认为:“空间与形式的关系是建筑艺术和建筑科学的本质。”因此,在他的任何设计中都不会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的努力。在设计时他对空间和形式常常都做多种探求,赋予它们既能适应其内容又不相互雷同的建筑风貌。
总之,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这就是贝老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
案例分析
美秀美术馆
美秀美术馆是贝聿铭晚年时期的作品,该建筑最初的构思,来自中国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在日本,它也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古典名著。所以美术馆的策划人小山美秀子一
见这四个汉字,便立即高兴地接受了贝聿铭的构思。一位出身于中国而立业在美国的建筑家,在有大的日本,建造一座典型中国风景的美术馆,这是多么丰富而错综的情结。
通过美秀美术馆的成功设计,贝老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画面:一座山,一个谷,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而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走过一个长长的、弯弯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间的仙境。虽然到达此地山高路险,但它正是那些寻道者的旅途。
建筑与自然融合
美秀美术馆位于日本京都自然保护区内,尽管贝老是一位对自然极为敏感的人,但他依然很完美地处理好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他曾说:“幸好自然公园法的限制帮了我们的忙,他们只允许我们对外暴露部分建筑,并限制了高度。这些限制其实帮了我们,由于必须在环境的限制条件下做设计,我们的设计因此与周围的环境更加协调。”事实上也正如他所说的,建筑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地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在日本自然保护法的限制下而采取的为保护自然环境及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的建造方式。美术馆的开掘经过了精心的安排。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坡面和树木生长,人们修了专门的隧道,并搭建了一系列平台,用以减少对周围水土和植物的影响。在美术馆的填土过程中,精心设计了一道防震墙,墙高20多米,将地下二层的建筑与山体岩
石隔开,经过覆盖,几年后山上的原始风貌已经恢复,自然景观完好如初。
美术馆建在一座山头上,从远处眺望的话,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好像群山律动中的一波。它隐蔽在万绿丛中,和自然之间保持应有的和谐。
精致洗炼的造型
整个建筑由地上一层和地下两层构成,入口在一层,进正门之后仰首看去,天窗错综复杂的多面多角度的组合,成为你对这个美术馆的重要记忆。用淡黄色木制材料做成遮光格子。而室内的壁面与地面的材料特别采用了法国产的淡土黄色的石灰岩,这与贝聿铭为设计卢浮宫美术馆前庭使用的材料一样。应该说,这方面也满足了小山美秀子本人追求一流水平的希望。
贝老一向喜欢将隐藏在造型中的几何形提纯。细看美术馆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它们互相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到此并没有完。如果你将屋顶中最大的一个三角形的腰边,向两边延伸,就会自然与台阶两边的围墙斜边相连接,这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稳定的正三角,这便是贝聿铭的妙笔所在。如果说有受到日本的影响,应该是被强调了的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美术馆由巨大的北馆和南馆构成,南馆专门展示世界古代美术品,例如埃及、西亚、希腊、罗马、南亚和中国,北馆主要以日本
美术为中心,有时也举办企划与特别展览。贝老反复运用几何形的手法众所周知,他追求精致、洗炼的造型达到极致。而这次,由于美术馆在构造上的特殊要求,为了能展示一些特定的美术品,必须在内部设计一些专门的空间。比如,为在南亚美术画廊展示的,公元2世纪后叶巴基斯坦的犍陀罗雕刻的顶部,专门设计7天窗。从上面撒下的光线,极具神秘感。
先进的内部设计
除了建筑本身,其它如对美术品的安放、收藏环境等,贝聿铭都下了相当的功夫,最突出的事例是展示和收藏间的空调系统设计。在展示间没有直接的空调,而是在它的周围加以设置,目的是保护珍贵的美术品。这一新的设想是,让具有理想温度的空气渗透到展示空间中来,而内部的空气不对流,把对美术品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收藏品仓库中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而展示室的照明,取消了对展品有害的发热光源,用最近几年开发出来的光纤维材料作照明。
借景与造园
所谓借景是通过人工的手段,截取或剪裁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其纳入,这是中国传统造园中常用的手法,而日本也有着同样的传统。美术馆和神慈秀明会建筑有一公里之遥,为了体现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