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专题综合测评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九戊戌变法测试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测试人民版选修1(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1.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
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
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 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荣禄等顽固派反对变法,却无力解决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
故选A。
答案 A2.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
这反映出(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解析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向是与维新派一致的,二者的区别是学什么的问题。
洋务派主张只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能学习西方的制度;维新派主张既要学习西方的器物,更要学习西方的制度。
张之洞不属于保守势力,故A错;《劝学篇》的流传说明B错误;张之洞只是一个总督,不能代表清政府,故C错。
答案 D3.下图为拿起武器保家自卫的高山族战士。
这是由下列哪个条约引起的现象(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
《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
答案 C4.19世纪中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开始出现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其主张是( )A.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解析根据题干的时间和内容可以判断是林则徐、魏源等人的主张,故选A。
答案 A5.“(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单元检测
专题九戊戌变法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5.0分,共100分)1.最先规定帝国主义国家有权对中国进资本输出的不平等条约和最早掀起瓜分国狂潮的国家分别是()A.《马关条约》、德国B.《北京条约》、英国C.《天津条约》、德国D.《马关条约》、英国2.光绪帝支持、参与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答谢康有为救驾B.挽救民族危亡C.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D.做一个有为之君3.“西人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
”提出这一主张的是中国近代()A.地主阶级改革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4.促使维新变法运动迅速掀起的主要动因是()A.甲午中日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C.甲午中日战后民族资产阶级妥协退让D.康、梁具有强烈的爱国救亡思想5.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
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
”这奏折针对的是()A.太平军B.洋务派C.维新派D.义和团6.“儒教之所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持有此主张的是 ()A.李贽B.林则徐C.张之洞D.梁启超7.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也”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8.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的活动有( )①进呈《上清帝第六书》②成立保国会③帮助光绪帝推行变法④写了著名的《劝学篇》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9.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一评论指的是()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10.在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没有涉及的是()A.废除旗人的特权B.改革科举制度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D.改变中国的政体11.戊戌变法具有强烈的爱国性,主要表现在它()A.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B.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C.主张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D.促进了人民的觉醒12.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①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②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坎坷的③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④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13.康有为在受光绪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主,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一 酝酿中的变革练习(含解析)1
酝酿中的变革一、选择题1.右图是19世纪末法国发行的一张明信片,它形象地反映出当时( )A.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B.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C.清政府腐朽无能D.清政府的财政被列强控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明信片中的内容是列强将一张圆饼进行分割,这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真实写照。
答案:B2.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曾说:“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晏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缝苟且于目前.”这表明鸦片战争之后( )A.社会上层未能警醒 B.中国社会和平繁荣C.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D.士大夫醉生梦死解析:根据材料“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缝苟且于目前”可知,在经历对外战争失败后统治集团仍然不思进取,因循守旧。
答案:A3.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康、梁等人的宣传活动解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
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觉醒,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社会基础;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则是其兴起的经济条件。
答案:A4.郑观应曾这样批判洋务运动:“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他指出的洋务运动的弱点是( )A.片面依赖西方,缺乏自主创新B.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C.没有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学习西方D.忽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企图解析: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在于“遗其体而求其用",即没有学习西方的“体"—-政治制度。
答案:B5.下列对早期维新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②以解救民族危难、缓和社会矛盾为目的③以振兴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为目标④为戊戌变法做好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为戊戌变法做好思想和理论准备的是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思想,故④的表述不符合题意。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检测: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综合检测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检测(九)(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洪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 19世纪末,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与19世纪中期相比侵华的主要角色发生重大变化B •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C. 19世纪末中国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D .参加侵华的国家空前增多解析:选B。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19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列强侵华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但这一时期商品输出仍然是列强对外侵略的重要方式,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为本题正确选项。
2 •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指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A .总统共和政体B .君主专制政体C.议会共和政体D .君主立宪政体解析:选D。
由题干中“三权分立”“皇上则为元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故D项正确。
3 .康有为在变法运动之前,做了很多理论准备。
他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部书。
但是,那些正宗的儒家学者却把它们视为异端学说。
这反映了()A .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B •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特点C.维新变法的艰难曲折D •维新变法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解析:选A。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受到了正宗儒家学者的批判,这反映了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因此A选项正确。
4. 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A •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B •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D .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清末的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主要在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起来,得到了社会上层精英知识分子和主张变革的统治者的支持和响应,故选C项。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9 戊戌变法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评(九) 戊戌变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日两国近代化过程中,“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作为一种思想纲领,都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成为后起的东方民族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基本主张。
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但是,以之为指导的中日改革在当时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的。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
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
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
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康有为政论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
(8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
第(2)问,从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改弦而雄视东方”“取而用之,尤易措手”中可以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结合19世纪末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答案】(1)同: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
异:“和魂洋才”主张在保留日本本土文化同时,全面学习西方;“中体西用”主张仅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维护衰落的封建制度。
(2)观点: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主张中国学习日本。
原因: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戊戌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参中西之新理”,而且“合经子之奥言,采儒佛之微旨”……——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材料二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言实施政策,则注重君权。
2019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九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日本一位外务大臣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我们的全部收入只有8 000万日元,现在一想到有2亿3 000万两白银滚滚而来,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
”日本人的富裕源于哪次战争的赔款(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后来又加上赎辽费白银3000万两,总计白银2亿3000万两。
2下图是19世纪末法国发行的一张明信片,它形象地反映出当时( )A.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B.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C.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D.清政府的财政被列强控制CHINA”字样的地图扯烂,这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真实写照。
3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清政府允许外国在华开设工厂,也不得不相应放宽对中国民间设厂的限制;与此同时,《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增加政府收入,支付战争赔款,也被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4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写道:“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C.康梁维新派D.民主革命派,可知符合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故答案选B项。
洋务派的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康梁维新派的主张未涉及商战和挽回利权,排除C项;民主革命派主张民族独立,比商战和挽回利权更进步,不符合最早提出的限制条件,排除D项。
5康有为在1888年的《上清帝第一书》中说:“日本崎岖小岛,近者君臣变法兴治,十余年间,百废俱举……北辟虾夷,欧洲大国,睨而莫敢伺。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检测(九)(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专题检测(九)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
”甲午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思想的主流是( )A.中体西用B.变法图强C.民主共和D.民主与科学答案 B解析维新变法出现在甲午战争后,是民族危机加深之后中国人的对策,故B正确。
2.近代某思想家曾说:“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而后行。
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
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
”下列思想与之吻合的是( )A.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B.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C.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D.激进派的“民主科学”思想答案 C解析根据“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可知国家大权掌握在议会手中,与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相符,故C项正确。
3.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
该历史现象应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国民大革命时期答案 B解析维新变法时期向西方学习上升到政治制度层面,符合材料内容,故B项正确。
4.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 )①改定律例,裁撤冗员②开垦荒地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④裁汰绿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 D5.读下图,图中内容是著名学者虞和平对某一事件的评价。
这一事件是( )A.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答案 C解析洋务运动局限在经济方面,不是全民的现代化动员,故A错误;义和团运动既非现代化动员,也非科学民主启蒙,故B错误;戊戌变法内容则较广泛,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故C正确;新文化运动主要是思想,未涉及经济也非经济伦理,故D错误。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九 戊戌变法同步测试
1.康有为、梁启超曾向光绪帝提出的主张,在“百日维新”中没有被采纳的是()A.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B. 设立农工商总局C.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D. 在京师办大学堂2.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厚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 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 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D. 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3.百日维新的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A. 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B. 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C. 取消重叠机构,裁汰冗员D. 裁撤绿营,编练新式陆军4.戊戌变法正式开始后,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许多方面。
但是,这些变法法令并没有涉及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方面的内容。
这表明对此次改革()A. 康、梁与光绪帝改革的根本目的不同B. 光绪帝主要是为了应付国内改革舆论C. 慈禧太后一开始就进行了直接的控制D. 维新派的宣传发动工作做得远远不够5.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早期启蒙”模式②“冲击——反应”模式③“侵略——革命”模式。
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A.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明中后期B. 明中后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C. 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D. 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6.“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
反映了维新派()①希望参与政治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③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④反对君主专制A. ①②④B. ①②③④C. ②③④D. ②③7.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
在开学校;学校之位。
在变科举。
而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对“变官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 破格提拔维新变法人士B. 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载汰冗员C. 变革政治制度D.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8.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A.《新学伪经考》的发表B. 强学会的成立C. 《中外纪闻》的创办D. “公车上书”9.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又可避祸。
2019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阶段性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60分)1.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晚清的现代化先是技术现代化即洋务运动,然后是政治现代化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并且戊戌变法在辛亥革命之前,所以最能体现晚清现代化的只能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答案:B2.戊戌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的最突出作用是( )A.变法思想宣传B.思想解放作用C.师夷长技以制夷D.实行君主立宪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最”字。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戊戌变法使国人开始认识到自身在政治制度上的落后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故选择B项。
答案:B3.甲午战争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解析:根据关键词“甲午战争后”“英日”联系到甲午中日战争,全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梁启超属于改良思想的代表,排除A项。
白话文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在甲午战前已经出现了像王韬这样的改良思想,排除B、D两项。
答案:C4.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因为( )A.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D.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解析:A项不对,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B、D两项符合史实,但与题干无关,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指批判、冲击了封建传统思想,宣传了资产阶级政治主张。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检测: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检测(九)(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19世纪末,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与19世纪中期相比侵华的主要角色发生重大变化B.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C.19世纪末中国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D.参加侵华的国家空前增多解析:选B。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19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列强侵华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但这一时期商品输出仍然是列强对外侵略的重要方式,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为本题正确选项。
2.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指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A.总统共和政体B.君主专制政体C.议会共和政体D.君主立宪政体解析:选D。
由题干中“三权分立”“皇上则为元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故D项正确。
3.康有为在变法运动之前,做了很多理论准备。
他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部书。
但是,那些正宗的儒家学者却把它们视为异端学说。
这反映了() A.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B.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特点C.维新变法的艰难曲折D.维新变法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解析:选A。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受到了正宗儒家学者的批判,这反映了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因此A选项正确。
4.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清末的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主要在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起来,得到了社会上层精英知识分子和主张变革的统治者的支持和响应,故选C项。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综合检测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检测(九)(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19世纪末,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19世纪中期相比侵华的主要角色发生重大变化B.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C.19世纪末中国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D.参加侵华的国家空前增多解析:选B。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19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列强侵华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但这一时期商品输出仍然是列强对外侵略的重要方式,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为本题正确选项。
2.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指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 )A.总统共和政体B.君主专制政体C.议会共和政体D.君主立宪政体解析:选D。
由题干中“三权分立”“皇上则为元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故D项正确。
3.康有为在变法运动之前,做了很多理论准备。
他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部书。
但是,那些正宗的儒家学者却把它们视为异端学说。
这反映了( ) A.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B.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特点C.维新变法的艰难曲折D.维新变法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解析:选A。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受到了正宗儒家学者的批判,这反映了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因此A选项正确。
4.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清末的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主要在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起来,得到了社会上层精英知识分子和主张变革的统治者的支持和响应,故选C项。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习题:专题九 戊戌变法 单元测评 含答案解析
专题九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足”为由纷纷散去。
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图2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两位“秀才”共谋国事,开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
图3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1)图1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简要说明图1所示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6分)(2)为什么说图2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7分)“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2分)悲剧: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公车上书”。
影响: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
(2)原因: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目的(政治上期望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挽救民族危机等)、变法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变法性质等角度说明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失败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且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3)含义:中国的现代化并未终止,如后来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刚被赐进士出身的康有为,痛斥科举使国人闭塞愚盲。
过去闭关自守,愚弄国之百姓,尚可天下太平;如今海道大开,万国交通,竞逐富强,生死存亡之时,再以科举闭塞民智、窒息人才,亡国灭种,则指日可待。
科举积陋已久,变科举、倡新学、开民智、求人才,在当时已有共识。
庚子之乱后,清廷变法新政,封疆大吏张之洞等要求变通科举。
终于到光绪三十一年,由直隶总督袁世凯主稿,请立废科举。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单元测评9戊戌变法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九) 戊戌变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日两国近代化过程中,“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作为一种思想纲领,都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成为后起的东方民族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基本主张。
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但是,以之为指导的中日改革在当时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的。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
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
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
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康有为政论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
(8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
第(2)问,从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改弦而雄视东方”“取而用之,尤易措手”中可以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结合19世纪末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答案】(1)同: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
异:“和魂洋才”主张在保留日本本土文化同时,全面学习西方;“中体西用”主张仅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维护衰落的封建制度。
(2)观点: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主张中国学习日本。
原因: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戊戌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参中西之新理”,而且“合经子之奥言,采儒佛之微旨”……——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材料二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言实施政策,则注重君权。
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单元测试 人民版选修1
专题九戊戌变法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
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2.19世纪末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进一步发展”是指()①要求进行政治改革②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③由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④与洋务派划清了界限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3.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中的康有为塑像,头戴举人帽,身穿黄袍马褂。
下列说法比较可信的是()A.康有为是个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举人B.康有为坚持儒家传统和君主制,其立宪思想有进步性C.康有为虽为大儒,但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投身维新运动D.康有为提醒国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应完全保留,不得改变4.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主要表现为()①公车上书②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③各地学堂、学会、书局、报馆的纷纷建立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领袖人物的涌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5.在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严复译著《天演论》的积极意义在于()A.敲响民族危亡警钟,号召救亡图存B.用科学理论阐明社会发展的规律C.用生物进化规律来解释社会发展D.宣传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理论6.维新变法时期,张之洞在其所著的《劝学篇》中说:“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
乱民必作,大乱四起。
”其基本用意是()A.减少变法的阻力 B.竭力拉拢维新派C.捍卫专制制度 D.投机变法运动7.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8.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测评9戊戌变法人民版选修1
专题综合测评(九)(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
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8分)(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分)(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4分)【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
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总结9 Word版含答案
单元总结(九
)
一、民族危机、清政府统治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维新运动的关系
1.甲午战争后,列强经济上向中国资本输出,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严重的民族危机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2.清政府要偿还的借款逐年增加,又遇天灾,造成财政危机加剧,为解决财政问题又大力搜刮百姓,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3.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造成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这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创办合法化,从而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4.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出现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二、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例题(2016·海南高考)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这说明戊戌变法()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解题模板
抓时空:清朝1898年。
审题意: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特点。
析选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综合测评人民版选修1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
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8分)(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分)(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4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可知主要意图是抵制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
第(2)问根据材料三、四可知是由皇帝主持变法;依据是俄日改革。
第(3)问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
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
钱穆认为康有为的认识不足之处是什么?(7分)(2)材料二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解析】第(1)问“政治主张”应据材料一归纳得出,联系所学知识归纳背景和不足。
第(2)问中“视角”应从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从现代化的进程看”入手,而“影响”应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回答。
【答案】(1)主张:君主立宪。
背景: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民主思想传播,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不足之处: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的强大。
(2)视角:现代化史观。
影响:触动了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3.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
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举世都为之震动。
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
——《字林西报》材料二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材料四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
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
……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时人对变法的“节奏”所持的看法。
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改革“节奏”?(6分)(2)你认为材料三中对于变法失败根本原因的认识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5分)(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历史依据。
(4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关键的词语“变法神速”“一日千里之势”回答;第二小问应结合戊戌变法兴起的背景,即维新派大刀阔斧的改革,正好反映了维新派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愿望,同时也要看到他们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不利影响,为以后改革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第(2)问可以明确材料三的观点是正确的,“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是指戊戌变法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没有出现“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是指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这些原因正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回答第(3)问的关键是对“现代化”的理解,其包括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从这三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1)看法:节奏很快。
评价:一方面反映了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为改革失败埋下了隐患。
(2)正确。
史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
(3)历史依据:倡导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宣传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民族意识觉醒。
4.(2016·襄阳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
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梁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梁启超全集》材料二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
考证当时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账,证明5月2日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
当时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
——白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变法的两种态度。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7分)(2)归纳材料二中“上书” (上奏)的特点。
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
(8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梁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等信息进行归纳判断,既有支持也有反对;第二小问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大批现职官员”“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得出上书人员有官员和举人,根据“从4月14日开始到5月8日才结束”得出上书时间长,根据“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得出有组织;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答案】(1)态度一:支持变法。
他们认识到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手段。
态度二:反对变法。
废除八股取士危害到他们的个人前途和利益。
(2)特点:上书人员有官员和举人;上书时间长,次数多:有组织,但没有统一的领导人。
地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或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
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
“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
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
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材料二(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9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维新派……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可得出实行君主立宪,根据材料“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可得出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分析揭示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保留君主权力和地位。
第(2)问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治维新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等角度揭示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之间的联系。
【答案】(1)创新:实行君主立宪;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保留:保留了君主权力和地位。
(2)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走上对外扩张道路,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为挽救民族危亡,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促进了民族觉醒,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为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提供了借鉴。
6.(2016·濮阳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康有为)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定宪法的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根据材料,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维新”的理由(不可照抄原文),并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9分)(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6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说明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从材料一“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维新矣”说明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改革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