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_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归纳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1. 作者- 魏征,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
以直言敢谏著称,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2. 文体- 疏,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的看法的一种文体,又称为“奏疏”“奏章”。
二、实词1. 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2. 古今异义- 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 凡百元首(元首,古义: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3. 一词多义- 安- 思国之安者(形容词,安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 信- 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求- 求木之长者(动词,追求,想要)-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动词,请求)三、虚词1. 之- 臣闻求木之长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2. 以-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表目的,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四、特殊句式1. 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表判断)2. 宾语前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应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3. 状语后置句- 戒奢以俭(应为“以俭戒奢”)五、文章内容与思想1. 中心论点-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文章开篇通过设喻引出中心论点,强调君主积德义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性。
2. “十思”的内容-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与解读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与解读《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唐代的文言文,作者是魏征。
以下是对该文章中的一些重要文言知识的归纳:1. 重点词汇:(1) 思:思考,考虑,想到。
在文章中指君主应该认真思考和注意的十件事情。
(2) 固:牢固,稳固。
在文章中指不要轻易打破或改变既有的局面或秩序。
(3) 居安:处于平安稳定的环境中。
居:处于。
(4) 戒奢:戒除奢侈和浮华。
戒:戒除,避免。
(5) 以:来,以便。
在文章中表示手段或目的的关系。
(6) 宏:广大,宽广。
在文章中指要有远大的眼光和胸怀。
(7) 易:容易,简单。
在文章中指不要看轻困难,要认真对待。
(8) 简:简单,简洁。
在文章中指不要繁琐,要简明扼要。
(9) 有善:有好的事物或优点。
有:具有,拥有。
(10) 浚:深挖,加深。
在文章中指要深入发掘好的事物和优点,加以发扬光大。
2. 语法结构:(1) “思”作为动词,表示思考、考虑。
例如:“必固其根本,思国之安危。
”其中,“思国之安危”表示思考国家的安危。
(2) 并列结构的句式,通过“则”、“必”、“故”等连词连接多个并列的句子或短语,表达多个相关的意思。
例如:“则思知足以自戒”、“必思无以欲盖而从恶”、“故思知足以自戒”、“故思无以怒而滥刑”等,都是并列结构的句式。
(3) 条件结构的句式,通过“如”、“若”等连词引导条件从句,表达某种假设或条件下的情况。
例如:“如覆薄水,如临深谷”、“若人君之欲明明德于天下”等,都是条件结构的句式。
(4) “臣闻”作为句首的固定结构,表示传闻、听说、嗅到等意思。
例如:“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等,都是以“臣闻”开头的固定结构。
(5) “也”作为句末的助词,表示肯定、强调等意思。
例如:“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也。
”等,都是用“也”作为句末助词的例子。
3. 古今异义:(1) “根本”,古义指树木的根和主干,比喻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今义指相对于枝叶而言的根和茎等。
谏太宗十思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文学常识】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一)指出句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并解释: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树的根部。
②凡百元首:元首,帝王。
③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放纵情欲。
④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路人。
⑤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把它当作⑥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
(二)一词多义:1、盖:克终者盖寡:大概2、下:①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②则思虚心以纳下:臣民(的意见)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最3、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②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4、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树木的根5、当: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执掌,主持6、得: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实现,达到7、盖: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表推测,大概8、固: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牢固②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③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形容词,顽固(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诚能见可欲:欲,动作名,想要的东西。
将有作:作,建造,兴建。
动作名,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的事情。
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名作动,居于……之下。
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刑,名作动,施刑罚。
貌恭而不心服:貌,心,名作状,在表面上;在心里。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谗邪,形作名,指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恶,形作名,奸恶小人。
居安思危:安,形作名,安乐的环境;危,形作名,危险的环境。
谏太宗十思疏_知识点
文武并用
3、倒装句:
A宾语前置:
则思知足以自戒
(2)则思谦冲而自牧
(3)则思三驱以为度
状语后置:
(1)戒奢以俭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C、定语后置
(1)居域中之大
【值得关注的成语】
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难和困难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归类
【文学常识】
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4、择善而从: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固定搭配】
岂……乎?难道……吗?
况……乎?(更)何况……呢?
《谏太宗十思疏》内容理解
主旨
当时的唐朝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国家的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频上奏疏,劝谏唐太宗。
1、貌恭而心不服
貌:表面上;心:在心里
D、名词作动词
1、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E、动词作名词
1、诚能见可欲欲,想要的东西
2、将有作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的事情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儒将魏徵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谏论文章。
该文通过十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对唐太宗的统治政策和自身修德提出了批评和建议。
以下是《谏太宗十思疏》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亲征和勤王:魏征认为太宗的亲征和勤王政策过于穷兵黩武,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资源,造成了国家的内忧外患,而应该稳定国内,减少战争。
2. 养民和敬天:魏征强调政府应该以民生为重,保障百姓的生计和安宁,而不仅仅是追求战争和征服。
同时,他还提倡敬天行道,认为太宗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做到以德治国。
3. 推行均田制:魏征建议太宗实行均田制度,即通过重新平均分配土地,解决土地集中和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
他认为这样可以消除社会矛盾,提高民众的安居乐业水平。
4. 加强法律制度:魏征认为太宗应该加强法律制度,建立科学公正的审判机构和儒家道德体系,确保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并且要加强法律教育,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
5. 提倡自强不息:魏征认为太宗应该鼓励人民自强不息,杜绝因懒惰和享乐而导致的社会腐败现象。
他强调以勤劳和创新精神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6. 建议降低苛捐杂税:魏征认为太宗应该减少苛捐杂税,降低农民的负担,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
这样可以提高社会稳定性,减轻民众的不满情绪,同时也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7. 魏征提倡教育普及:他认为太宗应该大力发展教育,普及教育机会,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还有利于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8. 谏言忠诚:整篇文章以及其中的每一个观点都展现了魏征的谏言忠诚。
他坦诚直言,毫不回避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期能对太宗的治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以上只是《谏太宗十思疏》的部分知识点,这份谏言文章以其精辟的观点和独特的写作手法,在历史上被广泛传播和学习。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通“毋”,不要。
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含贬义;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三、词类活用①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②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④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使动用法①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②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③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④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四、一词多义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虽: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虽然/即使,表示假设.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当:①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信: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治: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目的的连词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来,表目的的连词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必浚其泉源2.当神器之重3.承天景命4.虽董之以严刑5.克终者盖寡6.将有作7.则思谦冲而自牧 8.则思慎始而敬终9.则思正身以黜恶 10.简能而任之11.臣虽下愚 1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13.盖在殷忧14.终苟免而不怀仁15.虑壅蔽二、通假字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三、古今异义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
今义:尽情。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骨肉:古义:今义:亲生骨肉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2.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君人者,诚能见可欲3. 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惧谗邪择善而从之则思正身以黜恶居安思危4.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塞源而欲流长者能克终者盖寡5.形容词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知止以安人正身以黜恶思虚心以纳下宏兹九德何必劳神苦思6.动词用作名词君人者,诚能见可欲7.形容词意动用法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五、一词多义(一)实词1. 虽:(1)臣虽下愚,知其不可(2)虽董之以严刑2.诚(1)必竭诚以待下(2)诚能见可欲3.下(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2)臣虽下愚,知其不可(3)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 安(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2)燕雀安知鸿之志哉(3)项王曰:“沛公安在?”(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5)不念居安思危(6)则思知止以安人5.信(1)信者效其忠(2)愿陛下亲之信之(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4)忌不自信6.治(1)文武并用,垂拱而治(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3)不效则治臣之罪7.克(1)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2)然操虽能克绍:战胜。
(3)公乃与克日会战:约定。
(4)克己复礼为仁:约束。
(二)虚词1.之(1)臣闻求木之长者(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3)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2.以(1)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谏太宗十思疏》必备文言知识归纳(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谏太宗十思疏》必备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文化常识魏征: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人。
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其为人直言进谏,推行王道,主张“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薄赋敛”“轻租税”等,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疏:疏,奏文的一种。
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
“疏”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
“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
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诸葛亮的《街亭自贬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有时私人交往的书信也称为“疏”,如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二、重要词语释义臣闻求木之长(生长)者,必固(使……稳固)其根本(树根);欲流之远(形作动,流的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安宁)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稳固)而求木之长(生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等级低)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形作名,重任),居域中之大(形作名,重要的地位),将崇极天之峻(定语后置),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形作名,安逸的环境)思危(形作名,危险的境地),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形作动,流的远)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能够)克终者盖(大概)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下属);既得志,则纵情(放纵情感,即骄傲)以傲(形作动,傲视)物。
竭诚(诚心)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路人)。
虽董之以严刑,振(同“震”,使……震怒)之以威怒(状语后置),终(最终)苟免而不怀仁,貌(名作状,表面上)恭而不心服。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史学家魏征所著,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论文。
本文通过10个思疏,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了对于朝廷政务和国家治理的种种忧虑和建议。
以下是对《谏太宗十思疏》的知识点梳理:1.《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此书的撰写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635年,当时太宗刚刚平定了玄武门之变,文治武功的太宗开始思考并引领国家的政务。
2.《谏太宗十思疏》的目的:魏征力图用此书来挑战封建统治思想,尤其是反对刚刚建立的世袭制度。
3.第一思疏:魏征提出“文武之道,一也”、“明君臣之义,二也”的观点,强调儒家的统治思想,主张以德治国。
4.第二思疏:魏征批评传统的世袭制度,主张选拔人才,尤其是从军事中选拔将才,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5.第三思疏:魏征提出慎重使用酷刑,主张以德治罪,以减轻民众的苦难。
6.第四思疏:魏征对于边防政策进行了分析,主张积极防御边境,以保卫国家的安全。
7.第五思疏:魏征提出重视农业和国家财政,主张减税和免除劳役,以鼓励农民的生产。
8.第六思疏:魏征呼吁统筹考虑国家的经济和人口问题,主张稳定人口增长和促进社会的繁荣。
9.第七思疏:魏征对于治安问题进行了讨论,主张加强法律的实施和依法行政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10.第八思疏:魏征提出重视教育,主张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倡导儒家思想的普及。
11.第九思疏:魏征对于地方政权进行了批评,主张加强中央政权的监督和管理,以避免腐败和权力滥用。
通过对《谏太宗十思疏》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魏征主要关注政治、经济、军事、人口、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讨论。
他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建议,对于唐太宗和后来的统治者都有一定的影响。
这部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政治理论文献中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一、作家、作品简介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
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少年出家。
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
后入唐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
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
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
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二、字词梳理(1)长:生长。
这里指长得好。
(2)固:使……稳固。
(3)浚:疏通水道。
(4)德义:德行和道义。
(5)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
用作谦辞。
(6)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7)当神器之重:掌握帝王的重权。
当,主持、掌握。
神器,指(8)居域中之大:处在天地重大的地位。
域中,天地间,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9)休:喜庆,福禄。
(10)戒奢以俭:戒暂侈,行节俭。
(11)凡百元首:(历代)所有的帝王,凡白。
所有的。
(12)承天景命: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景,大。
(13)殷忧:深深忧虑。
殷。
深。
(14)能克终者盖寡: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慨很少。
克,能够、盖,表示推断。
(15)傲物:看不起别人。
物,人。
(16)吴越:吴国和越国,春秋时彼此敌对的两个诸侯国。
(17)骨肉为行路:亲骨肉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
二、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四、词类活用
1、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2、下:则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动,居……之下)
3、宏: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五、古今异义
1、根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①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
②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纵情: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①古义:放纵情感。
②今义:尽情)
3、以为: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①古义:"以之为"的省略,把它当作。
②今义:认为)
4、虚心: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①古义:使心虚。
②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六、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宾短语后置)。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一、重点实词1、必浚其泉源浚:疏通2、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斯:这4、克终者盖寡,善始者实繁克:能够;实:确实5、盖在殷忧盖:因为;殷:深6、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董:监督;振,通“震”,威吓7、终苟免而不怀仁苟:苟且8、则思谦冲而自牧冲:虚;牧:养9、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10、简能而任之简:选拔二、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
三、词类活用1、必固.其根本使动,固,使……稳固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7、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8、乐.盘游意动,乐,以……为乐9、貌.恭而心.不服名词作状语,貌:表面上;心:在心里10、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下,居于······之下11、诚能见可欲.动词作名词欲,想要的东西12、将有作.作,建造,兴建。
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的事情13、塞源而欲流长.也形容词作动词,长,流的长,流的远14、则纵情以傲.物傲:傲视15、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形容词做名词,重,重要的权利:大,重要的位置16、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17、不念居安.思危.安,安乐的环境;危,危难的时候18、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小人19、惧馋邪馋邪,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四、古今异义词1.、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感情,含贬义今义:尽情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4、人君当神器之重神器,古义:帝位,国家今义:神异的器物5、承天景命景,古义:大今义:环境的风光五、文言句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归类【文学常识】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行文思路】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第二段:通过对比和层层推导,解释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第三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写作特点】1、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
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
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
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
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词类活用】A、使动用法: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7、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B.意动1、乐盘游乐,以……为乐C.、名词作状语1、貌恭而心不服貌:表面上;心:在心里D、名词作动词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E、动词作名词1、诚能见可欲欲,想要的东西2、将有作作,建造,兴建。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一、通假字1。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简能而任之(“简"同“拣”,选拔)二、古今异义1。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
今义:指事物的本质.)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
今义:尽情。
)3。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谦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骨肉:古义:之父母兄弟子女。
今义:亲生骨肉三、一词多义1.盖(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2)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2。
诚(1)必竭诚以待下(诚心)(2)诚能见可欲(如果)3。
下(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2)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3)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地位低下的人)4。
当(1)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2)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3)安步当车(当作)5。
安(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2)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3)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5)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
(6)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6。
信(1)信者效其忠:诚实。
(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4)忌不自信:相信。
7.求(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4)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5)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8。
治(1)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3)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9。
克(1)能克终者盖寡:能够.(2)然操虽能克绍:战胜。
(3)公乃与克日会战:约定。
(4)克己复礼为仁:约束。
四、重点虚词1。
之(1)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整理一、字音求木之长(zhǎng)浚(jùn)其源塞(sè)源载(zài)舟壅(yōng)蔽谬(miù)赏二、通假字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震慑)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通“勿”,不要)三、古今异义词1.、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感情,含贬义今义:尽情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4、承天景命景,古义:大今义:环境的风光5、人君当神器之重神器,古义:帝位,国家今义:神异的器物四、重点实词1.臣闻求木之长.者(生长)2.必固.其根本..(使……稳固(扎实))(树根)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斯:这)4.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水的源头)5.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稳固,扎实)6.虽在下愚..(最愚昧无知)7.人君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8.居域中之大.(重要地位)9.塞源而欲流长.也(远)10.承天景.命(大)11.能克终者盖寡,善始者实繁克:能够;实:确实12.终苟免而不怀仁苟:苟且13.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深)14.则纵情以傲物..(看不起别人)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路人)16.虽董.之以严刑(督责)17.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18.诚.能见可欲(如果,果真)19.将.有作.(打算,计划)(兴建宫殿)20.则思谦冲.以自牧.(谦虚)(养)21.惧满溢..(指骄傲自满,听不进别人意见)22.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与……之下)23.乐.盘游(以……为乐)24.则思慎始而敬.终(谨慎)25.虑壅蔽..(指耳目被堵塞、蒙蔽)26.惧谗邪..(指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27.则思正.身以黜.恶(使……正)(排斥)28.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不恰当地奖赏)29.宏兹..九德(使……光大)(此)30.简.能而任之(选拔)31.信者效其忠效:奉献五、词类活用A、使动: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3、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B.意动1、乐盘游乐,以……为乐C.、名词作状语1、貌恭而心不服貌:表面上;心:在心里D、名词作动词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E、动词作名词1、诚能见可欲欲,想要的东西F、形容词作动词1、塞源而欲流长也长,流的长,流的远2、则纵情以傲物傲:傲视G.形容词做名词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重要的权利:大,重要的位置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3、不念居安思危安,安乐的环境;危,危难的时候4、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小人5、惧馋邪馋邪,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六、一词多义善:择善而从之 (好的人或事,名词)善始者实繁 (做得好,动词)则: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就,连词)则智者尽其谋 (那么,连词)虽: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虽然,连词)虽董之以严刑 (即使,连词)长:臣闻求木之长者 (成长、生长,动词)塞源而欲流长也 (远,形容词)下:则思江海下百川 (居于……下游,动词)必竭诚以待下 (下面的群臣,名词)虽在下愚(智力低下)公子为人,仁而下士(谦逊待人,动词)秦攻邯郸,十七月不下(攻克,动词)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使放下)诚:诚能见可欲 (如果,果真,连词)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诚心,诚意,名词)以:纵情以傲物 (不译,连词)戒奢以俭 (行,动词)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不译,连词)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连词)虽董之以严刑 (用,介词)振之以威怒 (用,介词)则思知足以自戒 (来,连词)则思知止以安人 (来,连词)则思谦冲以自牧 (来,连词)能:诚能见可欲 (能够,副词)简能而任之 (有能力的人,名词)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安定)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享受)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既来之,则安之(使动,使……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稳,安定,形容词)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安慰,抚慰,动词)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安逸,舒适,形容词)安土重迁(安于,习惯于)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够,能愿动词)彼竭我盈,故克之(战胜,攻破,动词)奉公克己(克制,动词)与克期俱至(限定,约定,动词)当:A、dāng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有大石当中流。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通“毋”,不要.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含贬义;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三、词类活用①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②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有才能的人。
善:好的意见④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使动用法①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②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③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④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四、一词多义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虽: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虽然/即使,表示假设。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当:①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信: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治: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来,表目的的连词②虽董之以严刑。
介词,用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来,表目的的连词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归类【文学常识】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行文思路】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第二段:通过对比和层层推导,解释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第三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写作特点】1、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
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
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
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
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词类活用】A、使动用法: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7、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B.意动1、乐盘游乐,以……为乐C.、名词作状语1、貌恭而心不服貌:表面上;心:在心里D、名词作动词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E、动词作名词1、诚能见可欲欲,想要的东西2、将有作作,建造,兴建。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时期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旨在劝诫太宗皇帝要有十种思考,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以下是该文言文知识的整理:
1. 通假字:
“九德”中的“俊”,通“俱”,全。
2. 古今异义:
“德不厚”中的“厚”,古义为深、重,今义为厚度、尺寸等。
3. 一词多义:
“所宜深慎”中的“深”,应当理解为十分、非常,表示程度深。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动词,整顿、整治。
4. 词类活用:
“纵情以自娱”中的“纵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纵容自己的感情。
“何必劳神苦思”中的“劳”、“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苦。
5. 特殊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是反问句。
6.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中的“以”,表示目的,来。
“总此十思”中的“此”,代词,指上述的十种思考。
7. 固定搭配:
“戒奢以俭”中的“戒奢”与“以俭”不是固定搭配。
8. 常见文化常识: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在这里是整顿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振动”的意思不同。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中的“载舟覆舟”,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存亡的根本力量,要得到人民的拥护。
9. 特殊实词: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动词,整治、整顿。
10. 文言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是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
11. 多义词: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中的“盖”,连词,表示承接上文,对前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总结或说明。
这些是对《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的文言知识的整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尽:用尽。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
简能而任之
能:有才能的人。
惧谗邪
谗:说别人坏话的人。
⑥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
正:使……端正。
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谦虚。
特殊句式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介宾短语后置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
代词,指代天下。
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
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
即使。
以: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来,表目的的连词
虽董之以严刑。
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来,表目的的连词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介词,因为
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
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
连词,表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连词,表假设。
哉: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 表反问语气,呢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表反问语气,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表反问语气,呢
所:
《谏太宗十思疏》文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
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
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
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
谏太宗十思疏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二、古今词义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
今义:事物的根源。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
今义:尽情。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义:使……心虚。
今义:谦虚。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5.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6.人君当神器..之重古义:帝位,国家今义:神异的器物三、词类活用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好的意见、好的建议)2.乐.盘游(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3.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稳固)4.则思知止以安.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5.则思虚.心以纳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心虚)6.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正)7.宏.兹九德(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光大)8.何必劳.神苦.思(形容词使动用法:劳,使……疲劳;苦,使……辛苦)9.震.之以威怒(使动用法,使……震慑)10.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11.诚能见可欲.(动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12.将有作.(动词作名词:建造,兴建。
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的事情)13.欲流.之远.者(流:动词作名词,流水;远:形容词作动词,流得远)14.塞源而欲流长.也(形容词作动词长,流得长,流得远)15.不念居安.思危.(都是形容词作名词:安,安乐的环境;危,危难的时候)16.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作名词:恶,奸恶小人)17.惧馋邪..(形容词作名词:馋邪,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18.貌.恭而心.不服(名词作状语:在表面上,在心里)19.则纵情以傲.物(形容词作动词:傲视)20.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使动用法:使……劳损,使……毁坏)四、一词多义1.固必固其根本使……稳固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2.下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必竭诚以待下下面的人,下属臣虽下愚低下则思虚心以纳下下属的建议3.诚诚能见可欲如果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4.能诚能见可欲能够简能而任之有能力的人5.盖克终者盖寡大概盖在殷忧句首发语词,不译五、虚词、实词1.以:知足以.自戒(连词,表目的用来)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用来)则思知足以.自戒(连词,表目的用来)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拿)2.而:思慎始而.敬终(连词,表并列)貌恭而.心不服(连词,表转折)择善而.从之(连词,表承接)3.所: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译成“……的事物”、“……的地方”,这里指“加恩”)六、实词1.宏.兹九德(扩大,弘扬)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错误的)3.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所有)(大)4.信.者效其忠(诚信)5.简.能而任之,(选拔)6.虽董.之以严刑(督责)7.必浚.其泉源浚:疏通8.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斯:这9.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实:确实10.盖在殷.忧殷:深211.终苟.免而不怀仁苟:苟且12.则思谦冲.而自牧.冲:谦虚;牧:约束,修养13.虑壅蔽..壅蔽:被堵塞、蒙蔽14.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15.简.能而任之简:选拔16.载.舟覆舟载:承载17.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18.信者效.其忠效:奉献19.代下司.职司:管理七、文言句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2.感受本文说理的逻辑力量,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先后结合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中主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背诵全文。
【文学常识】
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行文思路】
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段:通过对比和层层推导,解释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第三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
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
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
2、语言特点
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
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
流行的骈文不同。
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
【词类活用】
A.使动:
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
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
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
7、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
B.意动
1、乐.盘游乐,以……为乐
C.、名词作状语
1、貌.恭而心.不服貌:表面上;心:在心里
D、名词作动词
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E、动词作名词
1、诚能见可欲.欲,想要的东西
2、将有作.作,建造,兴建。
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的事情
F、形容词作动词
2、塞源而欲流长.也长,流的长,流的远
3、则纵情以傲.物傲:傲视
G.形容词做名词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重要的权利:大,重要的位置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
3、不念居安.思危.安,安乐的环境;危,危难的时候
4、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小人
5、惧馋邪馋邪,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值得积累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
1、必浚其泉源浚:疏通
2、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斯:这
4、克终者盖寡,善始者实繁克:能够;实:确实
5、盖在殷忧盖:因为;殷:深
6、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董:监督;振,通“震”,威吓
7、终苟免而不怀仁苟:苟且
8、则思谦冲而自牧冲:虚;牧:养
9、虑壅蔽壅蔽:被堵塞、蒙蔽
10、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
11、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12、载舟覆舟载:承载
13、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
14、信者效其忠效:奉献
一词多义:
固
必固其根本稳固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
下
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必竭诚以待下下面的人
臣虽下愚低下
诚
诚能见可欲如果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
能
诚能见可欲能够
简能而任之有能力的人
盖
克终者盖寡大概
盖在殷忧发语词,不译
古今异义词:
1.、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感情,含贬义今义:尽情
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4、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5、人君当神器之重神器,古义:帝位,国家今义:神异的器物
6、承天景命景,古义:大今义:环境的风光
【值得关注的文言句式】
1、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被动句:虑元
3、倒装句
A宾语前置:
(1)则思知足以自戒
(2)则思谦冲而自牧
(3)则思三驱以为度
B.介宾后置:
(1)戒奢以俭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C、定语后置
(1)居域中之大
【值得关注的成语】
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难和困难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4、择善而从: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固定搭配】
岂……乎难道……吗
况……乎(更)何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