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物理奖的擦肩而过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八位华人科学家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八位华人科学家1957年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T sung-Dao Lee,1926年11月24日-),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1957年,31岁的他与杨振宁一起,以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
李政道和杨振宁是首两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
李政道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李政道曾在苏州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
因抗日战争,中学未毕业。
1943年在贵阳以同等学力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走上物理学之路。
1944年日军进入贵州,浙江大学停学。
1945年转学到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为二年级生。
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与合作者一起从事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
1953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工作是在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
三年后,在他29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1984年获得全校级教授这一最高级职称。
至今他仍活跃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线,不断发表科学论文。
李政道于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
自从1970年代初,他和夫人秦惠莙开始回中国访问,他为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
他向有关方面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和协助建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于1980年代设立CUSPEA考试,对优秀本科毕业生提供奖学金赴美攻读物理学博士;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
1996年11月29日李政道的夫人秦惠莙因患肺癌离开人世。
为纪念夫人,1997年李政道及其亲友捐赠30万美元“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莙政基金。
莙政基金现支持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兰州大学与国立清华大学(台湾)等五所高校的优秀本科学生进行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入选的学生则被命名为莙政学者。
吴有训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龙源期刊网 吴有训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作者:来源:《科学大观园》2019年第09期吴有训,出生于江西省高安县,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后任该大学物理研究室助手和讲师。
与康普顿合作对康普顿效应进行系统研究。
1924年与康普顿一起发表论文《钼的Ka射线被轻元素散射的波长》,1926年秋回国,1945年10月任中央大学校长。
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長。
195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1977年逝世于北京。
吴有训于1897年 4月 26日出生在江西高安石溪村,7岁时他入家塾学习。
1912年这个农家子弟先到县城又到省城度过了他的中学时代,191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1年考取官费留美资格,赴美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康普顿教授。
康普顿通过研究 X射线经过石墨等物质时发生散射后的光谱组成,提出了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即康普顿效应。
但康普顿只进行了石墨等少量实验,验证尚不够充分,对这一理论的普遍性缺乏可靠的说服力。
吴有训接受了验证康普顿效应的课题,夜以继日埋头于实验室里,进行艰苦的实验和严格的计算、分析、整理,终于获得了15种元素散射X线的光谱图。
他的实验不管是在精细度还是在可靠性方面都无可挑剔,形成了对康普顿效应广泛适用性的强有力证明,引起科学界的关注。
康普顿效应很快为物理学家们所接受,1927年康普顿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吴有训的工作也得到了物理学界的重视,他的名字随之而闻名中外。
1925年吴有训以“康普顿效应”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
取得博士学位后,康普顿盛情邀请他继续留在实验室工作,但他毅然决定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为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贡献力量。
1928年,吴有训被聘为清华物理系教授,先后任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与清华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注重为学生打好基础,强调“本系自最浅至最深之课程,均注重于解决问题及实验工作,力矫现实高调及虚空之弊”。
虽然已是知名的科学家,但他亲自讲授《普通物理学》等基础课程。
中国科学家们的故事
中国科学家们的故事
1.屠呦呦:她是我国获得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她通过研发新型抗疟疾药物,帮助数百万人远离了疟疾的威胁。
2.郑南宁:郑南宁是中国有机化学界的泰斗,他成功合成了多种天然产物,如人参皂苷、紫杉醇等,通过药物研发,帮助治疗肿瘤等疾病。
3.李政道:他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研究方面的开拓者之一,他首先提出了导带理论,奠定了半导体物理学的基础。
4.钱学森:他是中国火箭航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导弹。
5.王恩哥: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他在核物理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6.华罗庚:他是我国数学家的杰出代表,他是中国现代数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他发明华罗庚逆天数学方法,让许多非线性问题得到了解决。
7.邓稼先:他是我国航天领域的先驱者,他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并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8.张爱萍:她是我国著名的遗传学家,她在基因编辑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成为人类基因编辑领域的重要代表。
浙大荣耀
浙大荣耀1945年,英国《自然杂志》(Nature Magazine)刊登了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李约瑟的一篇文章:“在重庆和贵阳之间叫遵义的小城里,可以找到浙江大学;那是中国最好的四所学校之一……”关于另外三所大学,据说,有两个版本,一说是被李约瑟分别称为“东方剑桥”的浙江大学加上被称为“东方牛津”的西南联大的三所大学——青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
另一个版本是说战时的前两所大学加上中央大学和交通大学。
战时的这两所大学之所以被李约瑟称为“东方剑桥”和“东方牛津”,根据现有的资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流的大学校长,强大的教授阵容,相对较好的教育资源。
从校长看在中国,大学校长的作用远较西方各国重要,甚至决定了一个大学的兴衰成败。
北大蔡元培开创“兼容并包”学风经蒋梦麟等发扬后蔚然成风,青华校长梅贻琦的“大师大楼”的办学理念,严谨厚实的学风得以传承……。
战时青华、北大、南开在昆明合办,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并由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组成的校务委员会主持校务,融合了清华“严谨求实”,北大“民主自由”、南开“活泼创新”、弘扬三校科学与民主的优良传统,一时间西南联大气象万新;并且三校校长都为一代教育名家,作为校务主席的梅贻琦更是公正无私、宽容待人,博得全校上下一致好评。
竺可桢出长浙大真可谓一时之选。
1936年浙大爆发驱郭(任远)运动,当时蒋介石看保不住郭,遂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位学养、资历、才能都深孚众望且能安定学运的校长。
与联大的三位校长相比,竺可桢不仅是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并且是一直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四位校长中唯一的一位。
他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早年在美国就是中国科学社的领袖之一,回国后从教授到系主任,领导创建新兴学科,主持创办中国的气象科学事业。
是教育家更是科学家,为人为学堪称师表。
从教授阵容看竺可桢说:“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
”三校联合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阵容强大。
祖国的科学家创造着世界的奇迹
祖国的科学家创造着世界的奇迹科学家是祖国的骄傲,他们用智慧和勇气探索未知的领域,为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不仅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还为世界带来了一系列的奇迹。
本文将介绍一些祖国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展示他们在不同领域中开创的新纪元。
一、杨振宁、李政道的“破镜重圆”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科学家以超强的智慧和人类的超常科学素养,打破了物理学界的教条,合作提出了著名的“破镜重圆”理论。
这一创新性成果颠覆了人们对物理学界的认知,引领了新时代的到来。
他们凭借着这一理论,为物理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为中国物理学界树立了标杆。
二、屠呦呦的“青蒿素”屠呦呦是一位杰出的医药科学家,她发现了青蒿素这一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
青蒿素的发现使得抗疟疾药物领域得到突破性的进展,极大地改善了世界各地疟疾患者的生存条件。
屠呦呦的成就使得中国在医药科学领域声名远扬,也为全球抗击疟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郭永怀的“复方人免疫球蛋白”郭永怀是一位著名的生物工程科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复方人免疫球蛋白的发现和应用,为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医疗手段。
这一新型药物不仅可以有效治疗免疫系统疾病,还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郭永怀科研成果的突出贡献,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健康状况,对于现代医学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屠呦呦、陈晓华的“中医药”屠呦呦和陈晓华是中医药领域的两位杰出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使得中医药走出国门,为世界健康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中医药的独特治疗方式和疗效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认可。
屠呦呦和陈晓华的成就,不仅让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承和发展,也为中医药的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五、张嘉淦的“石墨烯”张嘉淦是材料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他发现了石墨烯这一具有革命性应用潜力的材料。
石墨烯具有极高的导电性和导热性,以及出色的机械强度和柔韧性,被誉为“未来之材料”。
张嘉淦的科研成果在能源、电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改善人类生活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诺贝尔奖十大争议事件
诺贝尔奖十大争议事件1.爱迪生拒绝领奖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和托马斯·爱迪生这对“冤家”水火不容,两人拒绝共享同一奖项,并声称如果一个人抢先获得了该奖,另外一人就绝不会接受。
1915年11月,当特斯拉与爱迪生两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传来时,他们都选择了拒绝接受。
2.和平奖首次颁给“良心犯”1936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德国非战主义记者卡尔·冯·奥西埃茨基。
但是纳粹当局不允许奥西埃茨基本人去奥斯陆领奖。
1937年,震怒的希特勒颁布一项法令,禁止德国人领取诺贝尔奖,因为他认为和平奖颁发给奥西埃茨基是对他的侮辱。
获奖的奥西埃茨基被送进一个民间医院,但始终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
1938年,由于在集中营长期遭受酷刑和虐待而重病身亡。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和平奖颁发给良心犯,开创了此奖“干涉内政”的先例。
正如勃兰特所说:颁奖给奥西埃茨基,“是对掌权的野蛮主义的道义上的战胜”。
从此,诺贝尔和平奖开始面向人权。
3.希特勒获和平奖提名1939年,瑞典一个国会成员提名阿道夫·希特勒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该提名随后便被取消。
4.前苏联阻止作家接受文学奖1958年,鉴于《日瓦戈医生》取得的艺术成就和世界性影响,瑞典文学院授予帕斯捷尔纳克诺贝尔文学奖。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变得十分微妙。
有关小说问题的政治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西方有些人借小说中的某些情节和字句攻击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苏联也开始反击。
一时间气氛非常紧张,那些从未读过这部小说的人也开始批判起帕斯捷尔纳克。
紧接着在11月4日,苏联政府授权塔斯社发表声明,如果帕氏出席颁奖大会并不再回国,苏联政府对他决不挽留。
帕斯捷尔纳克对事态的发展始料未及,便提前在10月29日宣布拒受诺贝尔文学奖。
帕斯捷尔纳克的委曲求全终于起了作用,加上世界舆论的帮忙,他仍得以留在自己的祖国,住在莫斯科郊外的小村庄里,直至1960年5月30日病逝。
他是诺贝尔奖百年历史上唯一一位不仅未曾因获奖而取得荣誉,反而招致耻辱和灾难的作家。
爱国求真育人——纪念我国核物理研究的先驱者赵忠尧诞辰120周年
爱国求真育人——纪念我国核物理研究的先驱者赵忠尧诞辰120周年摘要:赵忠尧先生赤忱爱国,两度放弃西方优越的研究条件,归来为国效力。
他正直刚毅、坚持实事求是,为国家的核物理研究和核物理实验设施建设倾注毕生的精力。
他强调学生在理论与实验两方面均衡发展,为国家培养大量理论与实验并重的优秀人才作出了杰出贡献。
关键词:赵忠尧;核物理;加速器;人才今年6月27日是赵忠尧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日。
赵忠尧先生以毕生精力从事科学和教育事业,为我国发展核物理研究和原子能人才培养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国原子核物理研究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1忠心报国,义无反顾赵忠尧先生赤忱爱国,他认为科学家的天职就是要进行科学研究,以此来为国家服务。
他两度放弃西方优越的研究条件,归来为国效力。
1.1第一次归国,共赴国难赵忠尧深感国内外科学研究差距巨大,自筹经费于1927年去美国留学。
他师从密立根教授,争做难度大的“硬γ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吸收系数”研究课题,发现了硬γ射线在重元素上的反常吸收,并主动请缨进一步研究硬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制,观测重元素对硬γ射线的散射现象,发现了一对正负电子湮灭并转化为一对光子的湮灭辐射。
结束加州理工学院的学业后,赵忠尧先后到德国哈罗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求学。
九·一八事变,国难当头,赵忠尧决心尽快回国,卢瑟福特意将50毫克镭赠送给他,鼓励他回国后继续科学研究。
1931年底,赵忠尧踏上了归国之路。
1.2第二次归国路上的斗智斗勇l946年夏,美国在太平洋的比基尼岛进行原子弹试验,陈诚推荐的侯腾少将和萨本栋推荐的赵忠尧教授作为中国代表前去参观。
核试验后,赵忠尧留在美国利用萨本栋先生筹的五万美金购买核物理器材和七万美金购买其他学科器材。
1948年冬季,赵忠尧完成了建设静电加速器的准备工作,并为中央大学定制了一个多板云雾室及配套的照相设备和电子学器材。
1950年8月29日,赵忠尧和钱学森夫妇、邓稼先、涂光炽等登上了美国的“威尔逊总统号”,却遭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搜查,幸好赵忠尧之前已经将重要资料和器材托人带回国,把其余的零部件拆散任意摆放,成功地迷惑了美国特工。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自1901年创立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科技大国,在物理学领域也有不少杰出的科学家获得了这一殊荣。
下面是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名单:1. 杨振宁(1957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也是首位因物理学研究而获得该奖项的华人科学家。
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杨-李理论”,对于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和弱相互作用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李政道(1957年获奖)李政道与杨振宁共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基本粒子和物理学的基本规律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政道还在物理学领域的其他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3. 高斯古(1957年获奖)高斯古是中国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也是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独立研究者。
他的研究成果在理解基本粒子的强相互作用和量子色动力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杨振宁(1963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的第二次获奖是因为对于非守恒性理论的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宇宙学和相对论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5. 杨振宁(2004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位三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的第三次获奖是因为对于超导性和超流动性的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在理解凝聚态物理学和低温物理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6. 高锟(2012年获奖)高锟是中国第六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量子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7. 丁肇中(2016年获奖)丁肇中是中国第七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对中微子振荡的发现而获得了这一奖项。
他的研究成果在粒子物理学和中微子物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要影响。
8. 陈建功(2018年获奖)陈建功是中国第八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对于激光的产生和应用的发现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三位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物理奖的擦肩而过详解
发表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年11期三位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物理奖的擦肩而过河北省内丘中学侯建敏1895年11月27日,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巴黎写下了薄薄的一页纸。
他逝世以后,他的家人在整理遗物时才发现了这页纸,也就是这页纸上的短短几十行字,成就了如今在全球享有盛名的奖项——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从1901年颁发第一届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有占全世界1/5的人口,至今没有一位大陆的科学家获此殊荣。
难道我们中国人真的不行?不是的。
其实在中国科学史上,单在物理学方面就曾有过三位物理学家作出了达到“诺贝尔物理奖”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
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都与诺贝尔物理奖擦肩而过,最后却失之交臂。
这三位物理学家分别是吴有训、赵忠尧、王淦昌。
1、吴有训的伯乐难求吴有训(字正之)(1897~1977),江西高安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教育家。
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的前身)。
1922年1月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
正好在这两年,康普顿以访问学者身份在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吴有训就随康普顿从事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
1923年,他正式成为芝加哥大学教授,吴有训也正式成为他的研究生。
所以几乎从一开始,吴有训就和康普顿一起进行 X射线问题的研究。
1922年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量子散射时他发现:当用单色X射线作射线源,对一些较轻的元素(如碳)进行散射实验时,经元素散射后的X射线的波长发生了一些微小的变化,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看,这完全是一种异常现象。
康普顿把这种现象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对异常现象选择了量子论式的解释,这就是他著名的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
但这个发现当时并没有立即获得物理学界的广泛承认,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效应与经典理论有很大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康普顿所获得的实验证据还不充分,使相当多的物理学家不敢贸然相信,大家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感兴趣的观望态度,都在等待着进一步的实验事实。
“原子能之父”赵忠尧:27岁被黑掉诺贝尔奖,97岁又错过两弹一星
“原⼦能之⽗”赵忠尧:27岁被⿊掉诺贝尔奖,97岁⼜错过两弹⼀星01被遗忘的王者赵忠尧的名字许多⼈都很陌⽣。
但他的学⽣却是如雷贯⽿,邓稼先、王淦昌等是“两弹⼀星”的元勋,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奖。
⽽他⾃⼰却因为各种原因,和这些荣誉擦肩⽽过。
不少⼈说,世界⽋他⼀个诺贝尔奖,中国⽋他⼀个”两弹⼀星“。
赵忠尧究竟做了什么,值得如此纪念?年轻时期赵忠尧02被”种族歧视“⿊掉的物理1927年,赵忠尧早年进⼊美国的加州理⼯⼤学,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学位。
算得上是钱学森等⼈的师兄。
两年后,赵忠尧充分的发挥出,绝佳的实验天赋,在实验中,他发现硬γ射线的⾼能量光⼦束,在通过重⾦属铅时出现了“反常吸收”现象。
通俗来讲,他发现了电⼦的涅没,发现暗物质存在的证据!1930年,赵忠尧写成名为《硬Y射线的散射》的论⽂,并且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
这⼀成果⽆疑震动了物理学界,这意味着,赵忠尧成是世界上,⾸位准确预测正负电⼦对撞结果的科学家!但在崇尚的⾃由的美国,也逃离不了”学术种族歧视“,哪怕在物理学界。
1930年,赵忠尧的研究成果,但是⼀些不怀好意的篡改,恶意的篡改赵忠尧论⽂的发表时间,把1930年改成了1931年。
甚⾄引述离奇的“系列错误”,来指责赵忠尧的论⽂中,不存在的漏洞。
赵忠尧早该获得的诺贝尔奖,被⼀拖再拖。
以严谨著称的诺贝尔奖,竟被这种卑劣的⼿段混淆视听。
赵忠尧90岁⽣⽇直到193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颁给了赵忠尧隔壁的同事安德森,⽽安德森观测到正电⼦径迹是在1932年,整整⽐赵忠尧晚了两年!这⼀结果,引起华⼈华侨科学家的不满,但这⼀离奇错误,并没有得到更正。
后来丁肇中杨振宁等科学家,多次在公开场合,为赵忠尧打抱不平。
⽽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有谁会关⼼这⼀科学成果呢?在50年后,安德森也承认了当年的研究,是受到了赵忠尧研究的启发,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任,爱克斯朋也公开承认了当年的错误。
赵忠尧在27岁的研究成果,本可以让他名⾔天下。
王淦昌核物理学家事迹
王淦昌核物理学家事迹王淦昌核物理学家事迹是什么样的呢?王淦昌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事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3王淦昌核物理学家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淦昌核物理学家事迹精选篇1提起“两弹一星”元勋,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这样几个名字: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孙家栋……但是有这样一位“两弹一星”元勋,为了保守国家机密,他的名字被隐藏了十几年,他甚至为了国家任务,放弃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机会。
直到今天,依然有许多人对他的名字很陌生,他就是王淦昌。
他曾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的试验,也曾被授予“两弹一星”元勋的称号。
1907年,王淦昌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县(现为常熟市)丰塘湾的一个中医家庭。
在他的印象中,他的童年记忆是灰色的。
4岁时,父亲去世,13岁那年,母亲也撒手人寰,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的他,只能和自己的外婆相依为命,靠着放羊维持生计,补贴生活。
但即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依然没有放弃学习。
“中国不缺放羊娃,但是缺少有学问的人”,这是王淦昌的外婆一直以来坚定的想法,凭着外婆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他一路从江苏的农村私塾走到了清华大学。
1925年,他成为清华大学第一届本科生。
193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王淦昌考取了江苏省官办留学生,前往德国柏林大学留学,那一年,他只有23岁。
在德国柏林大学,王淦昌师从物理学家迈特纳女士。
迈特纳是世界核物理学的先驱,被爱因斯坦称为才华比肩居里夫人的女科学家。
王淦昌核物理学家事迹精选篇2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核物理学家。
生于江苏常熟。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33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等职。
我国科学家几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原因初探
中 图分 类 号 :5 G2
文献标识码 : A
一
百 多 年 前 出 生 于 斯 德 哥 尔 摩 的 瑞 典 化 学 家 、 程 工
里奥 ・ 居里 发现用带电粒子去轰击元素会产 生一 种不带 电 的中性粒子 , 这种粒子是什么?王 当时预测这是 一种未被 发现 的新粒子 。当时和王 淦 昌一起作 研究 的奥地 利女科 学家麦特勒和王 的导师都认 为研究 这个 中性 粒子没 有意
了穿 透 力 极 强 的 中 性 粒 子 — — 中 子 。 中 子 的 发 现 一 方 面
打开 了人类认识原子核 内部结构 的大门 , 为人类 进一步 又
进 行 人 工 核 反 应 研 究 提 供 了 更 有 效 的 实 验 手 段 。查 德 维 克 因 此 获 得 13 年 诺 贝尔 物 理 学 奖 。 95
义, 不愿 将 实 验 继 续 下 去 , 接 受 了 这 个 建 议 。 后 来 这 个 王
师、 实业家阿尔弗雷德 ・ 贝恩哈特 ・ 贝尔( oe,83 1 . 诺 N bl13 .0 2 —19 .2 1 ) 生致力 于炸药 的研究 , 1 86 1 . 一 0 共完成 30多项 5 发 明( 以其发明的硝化甘 油炸药 最著名 ) 积 累了巨额 财 并 富, 对人类文明和生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 年 他写 85 了一份遗 嘱 , 布献 出大 部 财产 ( 90万美 元 ) 为 基 宣 约 2 作 金, 用其 产生的利息设立 5项奖 : 理学奖 、 学奖 、 物 化 生理
摘
要: 本文介绍 了我 国科 学家最接近摘取诺 贝尔奖的成果 , 并从 以下六方面分析 了失利的原 因: . 1科研
经 费投入不足 ; . 2 基础理论研 究尚待加 强 ;. 3 创建 良好 的科研 环境 ; . 4 注意人才储 备与 警惕 国际人 才掠夺 ; . 5
中国物理学家的故事
中国物理学家的故事1. 引言中国物理学家在世界科学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在理论物理学、粒子物理学、量子力学等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还通过实验验证了多个重要理论。
他们的故事展示了中国物理学家们的努力、智慧和勇气。
2. 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发现中国籍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发现了宇称对称性的破缺而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他们在1956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非守恒性弱作用的实验和理论探索》的论文,该论文为他们赢得了这一殊荣。
这项发现为后续的物理研究打开了全新的方向。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成就使得中国在物理学领域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3. 陈省身的工作陈省身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量子理论、统计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省身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模型,如陈-西蒙斯散射、陈-乔伊斯理论和陈式几何。
他的工作不仅对中国物理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 曾谨言的历史性实验曾谨言是中国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他领导了中国科学家在2010年成功实现的高能量超导磁体的实验。
这项实验证实了理论上预测的高能量超导磁体的存在,为未来的粒子物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
曾谨言的工作使得中国在高能物理实验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并赢得了国际物理学界的赞誉。
5. 荣誉与成就许多中国物理学家因其杰出的贡献而成为国际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
例如,高锟因在超导电性领域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发现,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郭永怀则因在聚变和等离子体物理学领域的工作而成为国际知名科学家。
这些荣誉和成就展示了中国物理学家在世界科学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6. 培养新一代物理学家中国政府一直注重培养新一代的物理学家。
他们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了许多物理学专业,并提供经济支持和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从事物理学研究。
这些举措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物理学家,他们正在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赵忠尧
�
1927年夏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师从1923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校长密立根(R. A. Millikan),1931年获博士学位。1931年赴德国Halle哈勒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1932年返国,回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37年抗战爆发,全家辗转南下到昆明,利用休假在云南大学任教;1938年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建西南联合大学,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5年,应吴有训校长邀请回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并担任物理系主任。
赵忠尧介绍
1920年浙江诸暨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改建为国立东南大学)数理化部,修读化学、数学、物理课程,师从任鸿隽、王季梁、孙洪芬、张子高、胡刚复、何鲁、熊庆来等人;因家父去世,家境困难,1924年春留校在物理系担任助教,一面教书,一面听课、考试,补足学分,1925年获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理学士学位。1925年夏随同东南大学物理系教授叶企孙转往北京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清华大学)任教。
1998年5月28日在北京逝世。
主要成就
一、发现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观测到正电子,实验发现反物质。1930年,赵忠尧发表《硬γ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系数》和《硬γ射线的散射》等论文,发现了γ射线通过量子物质时的“反常吸收”,即正负电子对湮灭现象,实验观测到正电子。该发现是量子电动力学理论发展的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碑。赵忠尧并没有因该项成就被授予诺贝尔奖。两年后,他的同学安德逊(C. D. Anderson)在威尔逊云雾室中观测到宇宙线的反物质——正电子的径迹,获诺贝尔物理奖。实际上,赵忠尧最早观察到正负电子对产生与涅没,但因种种原因,诺贝尔奖第一次与华人科学家擦肩而过。安德逊在50年后承认,他的发现受到了赵忠尧的实验结果启发。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教授曾经评论:“要不是赵教授在30年代对正负电子湮没发现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就不可能有正负电子对撞机,也就没有今天的物理研究。”
四代同堂
赵忠尧:世界欠他一个诺贝尔奖,时代欠他一枚“两弹一星”勋章
赵忠尧是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研霸。1929 年,他在实验研究中首先发现:当硬g射线通过重 元素时,存在着反常吸收,并产生一种特殊辐射。 这些工作说明其是正电子发现的先驱,遗憾的是, 当时并没能受到足够重视。两年之后,赵忠尧的 同 学 菲 利 浦 ·安 德 逊 因 观 测 到 正 电 子 的 足 迹 而 获 得 了诺贝尔物理奖,而这个最先发现正电子的人— —赵忠尧却被遗漏了。
谢 谢 观 赏 此 幻 灯 片
第 一 代 : 裂 变 弹 即 原 子 弹 。 235,在化学炸药爆炸力的推动下迅速合拢而形成超临界状 态。例如,沿着一管子可以把亚临界的裂变材料推进到另一
块球状亚临界裂变材料块中,也就是射进“枪管”,投在日
有两种或三种类型:枪式原子弹、内爆式原子弹 和加强型原子弹。从原理上说是前两种,从名称 上说增加第三种。如下面3图所示。
• 张劲夫同志为我国和中科院的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不 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在他的领导下,中科院在制定 “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参与“两弹一星”研制过 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张劲夫同志尊重知 识、尊重人才,在当时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帮助解决 科研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困难,并敢于担当,保护了一 大批科学家免受政治冲击。(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 白春礼评价)
历史影响
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 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但是核武器从此开始威 胁全人类。
截至2010年,死亡的人数:广岛接近27万,长崎已逾14 万。……
华人科学家在粒子物理领域的成果和事迹
华人科学家在粒子物理领域的成果和事迹
华人科学家在粒子物理领域做出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和贡献,以下列举一些著名的事迹和成果:
1.李政道:李政道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与杨振宁合作提出
了弱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因此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2.王淦昌:王淦昌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是八十年代发现中微子
振荡现象的第一人,为粒子物理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3.周培源:周培源是粒子物理学家,他在八十年代提出了“周守
恒”理论,为弱相互作用和基本粒子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4.石建光:石建光是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他是LHCb实验的发
起人和领导者,该实验发现了重子共振态,为探索粒子物理提供了重要线索。
5.蒋兆和:蒋兆和是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他是日本东京大学的
教授,曾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为理解弱相互作用做出了贡献。
6.陈建功:陈建功是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他与合作者一起发现
了重大弱相互作用效应,这项成果使得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了基本粒子物理学中的关键问题。
以上是一些著名的华人科学家在粒子物理领域所做出的重要成果和贡献,他们的努力为人类认识和探索自然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突破。
赵忠尧 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乞丐教授”
2018一tl—O4 星期 日 九 月廿七 戊戌年【狗年 】壬戊 月 只 要 努 力 ,你 就 能 成 为 你 想 成 为 的 人。
忠尧 ,他们 都 没 有 意识 到 .这 个 题 目会 把 赵 忠尧 推 到 一 个 物 理 科 学 伟 大 发 现 的 门 口 1
1930年 .赵 忠尧 完 成实验 ,他 的结 论震 惊 了 当时 的物 理界 ,28岁 的赵 忠尧 在 人类 历 史上 ,第 一 次 观测 到正 电子 ,后 来 的 实验 更 让 他 成为 世 界 上 首次 发 现 反物 质 的 物理 学 家 .这 个 发 现足 以使赵 忠 尧获 得 诺 贝 尔 奖 !
然 而 ,令 人 失望 的是 ,1936年 诺 贝尔物 理 学奖 却 颁 发 给 了比赵 忠 尧 晚 了 两年 才发 现 正 电 子 径迹 的 安 德 逊 。安德逊 在 1983年也 写出了 当年的故 事 :存}JD, J小i 理 工学 院时 ,我与赵 忠尧 同为 研究生 ,办公 室只有 一墙 之隔 。我的研究是受赵 的启发 才做的
今天 ,让 我们一起认识 大师赵忠尧
1937年 10月初 ,在清华大 学长沙 临时校 门 淞 跑来一个脏兮 兮的乞丐 ,一手拄着木棍 ,一 着一个咸菜坛子 ,急切地要求见梅贻琦校 长。 门卫认 为 这是 一个 精神 不 正常 的人 ,便 要 将
乞 丐轰走 。此 时梅校 长 刚好 走 出来 ,乞 丐便 猛±{ 扑 过去 ,一 把拽 住梅 贻琦 的衣 袖 ,便放 声 大哭 。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12个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12个1. 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解开物理难题。
杨振宁和李政道是中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们合作解开了物理学上的重大难题,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成就,为中国科学家树立了榜样。
2. 丁肇中,探索宇宙奥秘。
丁肇中是中国著名的宇宙物理学家,他致力于探索宇宙的奥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为中国的宇宙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朱熹,传承中医药文化。
朱熹是中国著名的中医药学家,他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医学理论和方法,为中国的中医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屠呦呦是中国科学家中的杰出代表,她发现了青蒿素这一重要的抗疟药物,为世界的抗疟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了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5. 钱学森,探索航天科技。
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航天科学家,他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的航天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 陈景润,解开数学难题。
陈景润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他解开了许多重要的数学难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7. 丁肇中,探索宇宙奥秘。
丁肇中是中国著名的宇宙物理学家,他致力于探索宇宙的奥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为中国的宇宙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8. 朱熹,传承中医药文化。
朱熹是中国著名的中医药学家,他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医学理论和方法,为中国的中医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9.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屠呦呦是中国科学家中的杰出代表,她发现了青蒿素这一重要的抗疟药物,为世界的抗疟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了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10. 钱学森,探索航天科技。
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航天科学家,他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的航天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1. 陈景润,解开数学难题。
陈景润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他解开了许多重要的数学难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表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年11期三位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物理奖的擦肩而过河北省内丘中学侯建敏1895年11月27日,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巴黎写下了薄薄的一页纸。
他逝世以后,他的家人在整理遗物时才发现了这页纸,也就是这页纸上的短短几十行字,成就了如今在全球享有盛名的奖项——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从1901年颁发第一届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有占全世界1/5的人口,至今没有一位大陆的科学家获此殊荣。
难道我们中国人真的不行?不是的。
其实在中国科学史上,单在物理学方面就曾有过三位物理学家作出了达到“诺贝尔物理奖”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
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都与诺贝尔物理奖擦肩而过,最后却失之交臂。
这三位物理学家分别是吴有训、赵忠尧、王淦昌。
1、吴有训的伯乐难求吴有训(字正之)(1897~1977),江西高安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教育家。
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的前身)。
1922年1月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
正好在这两年,康普顿以访问学者身份在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吴有训就随康普顿从事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
1923年,他正式成为芝加哥大学教授,吴有训也正式成为他的研究生。
所以几乎从一开始,吴有训就和康普顿一起进行 X射线问题的研究。
1922年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量子散射时他发现:当用单色X射线作射线源,对一些较轻的元素(如碳)进行散射实验时,经元素散射后的X射线的波长发生了一些微小的变化,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看,这完全是一种异常现象。
康普顿把这种现象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对异常现象选择了量子论式的解释,这就是他著名的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
但这个发现当时并没有立即获得物理学界的广泛承认,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效应与经典理论有很大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康普顿所获得的实验证据还不充分,使相当多的物理学家不敢贸然相信,大家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感兴趣的观望态度,都在等待着进一步的实验事实。
科学界对康普顿量子散射理论的怀疑,首先在于他所依据的基本实验,实际上只有一种实验样品,即石墨样品。
虽然这个实验本身完全无懈可击,但毕竟只使用了一种材料,这很难说明效应的普遍意义。
作为康普顿学生的吴有训就把自己主攻方向定在了证实康普顿效应的普遍适用性方面。
他设计出了最佳的实验方案,陆续使用了15种不同的样品材料进行X射线的散射实验,结果都与康普顿的理论相符合,从而形成了对此理论广泛适用性的强有力证明。
由于吴有训高超的实验技巧,使这些验证工作不管是在精密度还是可靠性方面,都无可挑剔。
这些工作当然得到了康普顿本人的极端重视和高度评价,他把吴有训所获得的15种物质X射线散射光谱与他自己的那张石墨散射谱,一并收入了他于1926年写成的专著《X射线与电子》(这部著作于1935年再版时更名为《X射线之理论与实验》)中去,作为其量子散射理论的主要实验证据。
康普顿在书中这样写道:“实验与理论的这种吻合并非出于偶然,图Ⅲ-48(指吴有训的那张15种物质X线散射光谱)的光谱就是证明;这是一张由吴有训博士所获得的根据各种元素的散射得到的、与前述(指他本人的那张石墨散射光谱)相类似的光谱。
”后来在许多论及康普顿效应的著作中都引用了吴有训的光谱。
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的重大贡献就是用公认的精确无误的实验,消除了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X射线专家W.杜安尼及其助手G. L.克拉克对康普顿效应的两项质疑。
此外,吴有训在发展康普顿散射理论方面也有很重要的贡献,这就是他用精确的实验,解决了康普顿散射光谱中变线与不变线之间的能量或强度的比率问题。
这项工作当即就得到了美国物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1925年11月,美国物理学会第135届会议就定在吴有训所在的实验室召开。
会上宣读或交流的论文共有60篇,吴有训的论文排在第一位,他报告的题目是《康普顿效应中的变线与不变线之间能量的分布》。
这项工作被列为会议的重要议题,文章后来发表于美国《物理学评论》上,是该杂志1926年2 月号的首篇论文。
吴有训亲身参与了发现和确立康普顿效应中期以后的大量实验验证工作,1926年最终以“康普顿效应”为题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并获博士学位。
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不久,吴有训打点行装,婉言谢绝了康普顿的极力挽留,踏上了归途。
1927年康普顿因为“康普顿效应”这项工作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对证明“康普顿效应”正确性和发展“康普顿效应”作出主要贡献的吴有训却因为没有被人提名成为候选人,所以与诺贝尔物理奖擦肩而过却失之交臂。
因为诺贝尔奖候选人的提名权仅限于特别指定的人。
这些人可分成两类:有永久提名权的和每年特别甄选的。
有永久提名权的,包括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瑞典籍院士和外籍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和化学委员会的成员以及从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或化学奖的获奖人,及瑞典和其他北欧国家(丹麦、芬兰和挪威)1900年以前成立的大学中的物理教授和化学教授们。
当时只有30岁的吴有训名气又不是太大,并且已经回到了祖国,所以根本没有被“提名”,所以不可能评上。
假如当时有一个慧眼的“伯乐”将吴有训“提名”,他一定会与他的老师分享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康普顿作为一代物理学大师,他从来没有忘记吴有训在这项伟大发现中的重要贡献,在自己的多种著作和多种场合都不断地提到吴有训的实验。
他在自己的晚年,还很有感慨地特意说道:“吴有训是他平生最得意的两个学生之一,(另一位学生是L. W.阿尔瓦莱兹,在吴有训之后十年获得博士,于196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本也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6年回国之后,在清华大学讲授近代物理和普通物理学,他注重实验课,并指导许多届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
他不辞辛劳,诲人不倦,亲自指导查阅文献,制备实验装置;以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他已多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且年事已高,但仍亲自讲授大学的物理学课程,为培养人才尽心竭力。
吴有训在科学事业领导工作中始终认真负责,虚心听取各方意见,择善而从,赢得了同事们的敬爱。
他有魄力,有远见,他毕生致力于中国的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
为中国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赵忠尧的蒙受冤屈赵忠尧(1902~1998),浙江诸暨县人(今为诸暨市)。
中国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线研究的先驱和启蒙者,量子电动力学的重要奠基人。
1925年,他从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的前身)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27年,赵忠尧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密立根读博士。
1929年,赵忠尧在导师指导下,从事一项名为“硬伽马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吸收系数”的研究。
他在做相关实验时发现,硬伽马射线通过铝一类轻元素时发生的散射,完全符合已知的规律;可是通过铅一类重元素时,却出现了反常吸收。
这一结果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把它写成论文,发表在1930年5月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上。
1930年9月,他利用自己亲手制造的仪器,从实验中进一步发现,伴随着硬伽马射线在重元素中的反常吸收,还存在着一种从未见过的特殊辐射。
他通过精确测量这种特殊辐射的能量和辐射角分布,证实这种辐射是由质量与电子相当、却带有正电荷的粒子形成的。
这种粒子就是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早在1928年从理论上就预言的正电子,而且科学家一直在寻找它。
1930年10月,赵忠尧在美国《物理学评论》上发表了他的这一重要发现。
赵忠尧无疑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正电子的人,同时也是第一个证实世界上有反物质存在的人。
并且他所做的实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直接观察到由正反物质湮灭所发生的现象。
这一发现是空前的,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所以赵忠尧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轰动。
当时很多人就预言他将会获得诺贝尔奖。
但是,1936年瑞典皇家学会决定对发现正电子这项物理学史上的伟大成就颁发诺贝尔奖时,却没有授予赵忠尧,而是授予了在赵忠尧的实验启发下,比赵忠尧晚两年从宇宙线中观测到正电子径迹的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多少年来人们有着种种的议论和猜测,但始终没有人能说清其中真正的原因。
因此,它成了科技史上的一件公案。
直到2000年,曾担任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任的瑞典科学院院士爱克斯朋(G.Ekspong),才向李政道博士揭开了这个谜的谜底。
原来当年瑞典皇家学会曾经郑重考虑过授予赵忠尧诺贝尔奖,没想到当时有一位在德国工作的女物理学家,在一篇文献中报告她的实验结果却和赵忠尧的观察不同,并对赵的实验结果的正确性提出了质疑。
这件事在瑞典皇家学会内引起了争论,为慎重起见,他们决定放弃原来的意见,不再授予赵忠尧诺贝尔奖,而把它授予了赵忠尧的同学,同样发现正电子的安德逊。
几年后,当人们证实赵忠尧的实验和观察是完全准确的,而那位提出疑问的科学家由于设备灵敏度不够而造成了错误的观察,但为时已晚矣。
就这样,赵忠尧蒙受了巨大的冤屈,导致已经来到他身边的诺贝尔奖又擦肩而过,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的一大遗憾。
安德逊在1983年出版的一本著作中也承认:当他的同学赵忠尧的实验结果出来的时候,他正在赵忠尧的隔壁办公室,当时他就意识到赵忠尧的实验结果已经表明存在着一种人们尚未知道的新物质,他的研究是受赵忠尧的启发才做的。
后来,爱克斯朋(G.Ekspong)院士在他的一篇文章中专门谈到此事,肯定了赵忠尧的这一历史功绩,曾不无惋惜地说,这是一桩“很令人不安的、无法弥补的疏漏。
”他表示说:“世界欠中国一个诺贝尔奖。
”1937年赵忠尧回国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在我国首次开设了核物理课,并主持筹建我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
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内迁,赵忠尧在西南联大和中央大学任教,其间培养一批日后为我国原子能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才。
抗战胜利后,赵忠尧任中央大学物理系主任。
他深感有必要在国内建立一座较好的核物理实验室。
1946年,他接受委托去美国采购仪器。
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赵忠尧被迫滞留在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进行核物理和宇宙线方面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后,赵忠尧一心报效祖国,1950年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国,参加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即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的前身)的创建工作。
用回国时带回来的加速器部件、仪器和实验设备,他先后于1955年和1958年建成了我国最早的七十万伏和二百万伏质子静电加速器,为我国核物理、加速器技术、真空技术和离子技术提供了研究的基础。
研究所又在赵忠尧的领导下,建立了核物理实验室,并领导核物理研究。
他为新中国核物理研究方面作出巨大的贡献。
3、王淦昌的生不逢时王淦昌(1907-1998),江苏省常熟县人,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被誉为我国“两弹之父”。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师从著名的女物理学家迈特纳(Lise Meitner)攻读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