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音乐的类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骆玉笙的照片
骆玉笙的照片
皮 才鼓 高金 艺喉 湛, ,响 折彻 服一 四甲 代子 人
2、骆玉笙的代表曲目
早期以《剑阁闻铃》、《丑末寅初》、《红梅阁》、 《击鼓骂曹》、《子期听琴》等最为著名;新编曲 目《珠峰红旗》、《光荣的航行)、《卧薪尝胆》、 《和氏璧》等最具影响。她为电视连续剧《四世同 堂》演唱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广为传唱, 家喻户晓。
在文人庄荫棠等人的帮助下,他还改编、 整理了一些新曲目。刘宝全把怯大鼓的唱 词、音乐、表演综合为一体,使“词为根、 腔为本、表演为枝叶”。
刘宝全对怯大鼓的革新举措
1. 运用北京音系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说京白、唱京韵,演唱短段曲目;
2. 吸取各种戏曲、杂曲的曲调,丰富了唱腔; 3. 借鉴京剧的表演程式,运用眼神、面部表情、
源自文库
(四)“金嗓歌王” 骆玉笙
1、骆玉笙简介 2、骆玉笙代表作 3、七大作品简介
1、骆玉笙生平简介
中文名称:骆玉笙 又 名:小彩舞 性 别:女 籍 贯:天津 生 卒 年:1914年7月——2002年5月5日 关 键 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 、 “骆派” 创始人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历任第五、六、七、八届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荣 誉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天津 曲艺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协会顾问,天津市文 联副主席、荣誉委员,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 委员。
后来,他们去天津行艺,和当地的瞽目艺人宋玉昆 (宋五)一起,被誉为胡、宋、霍三家,统称怯大鼓。
清末起怯大鼓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被誉为“鼓界大王” 的刘宝全
(三)“鼓界大王”刘宝全
1884年起,刘宝全往返于京津之间,先后 拜宋玉昆、胡金堂、霍明亮等人为师,并 曾为胡金堂、霍明亮担任三弦伴奏,二十 岁以后正式演唱怯大鼓,在博采众长的同 时,对怯大鼓进行了革新 。
2. 在天津曾称“卫调”、“卫调大鼓”、“文武大鼓”、 “京音大鼓”。
3. 民国三十五年(1946)北京成立曲艺公会后,遂正式统一 名称为“京韵大鼓”。
资料记载情况
梅兰芳在《谈鼓王刘宝 全的艺术创造》一文中 记载:“刘宝全说‘怯 大鼓’是从直隶河间府 传出来的,起初是乡村 里种庄稼歇息的时候, 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像 秧歌那样随口唱着玩, 渐渐受人欢迎,就有人 到城里来作场。”
抬手举足的刀枪架式,形成一套表演身段; 4. 三弦伴奏结合唱腔,托腔保调严谨自如,宣统
三年(1911)后增添了四胡、琵琶,形成珠联璧 合的伴奏小乐队。
京韵名家刘宝全、白云鹏、张筱轩并起
刘、白、张成为民国初年京韵大鼓最早期的三个流派。 白云鹏青年时在农村演唱竹板书,后改学大鼓,光绪二十六
年(1900)来北京金乐班演唱,以吐字清晰、行腔柔美、演唱 风格朴素自然见长。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于新思潮的影响, 白云鹏等人曾演唱过《大劝国民》、《灯下劝夫》等新曲目。 与此同时,旗籍票友张云舫曾将京韵大鼓改革成“改良大 鼓”,其特点是:编写了新曲词,多属诙谐幽默的题材;唱 腔高低多变、滑稽可笑;击鼓法加上了忽轻忽重不时画圈的 夸张动作。后被称为“滑稽大鼓”,成为京韵大韵的一个支 派。演员有富少舫、崔子明、叶德霖、杜玉衡等,经常演唱 《蒋干盗书》、《刘二姐拴娃娃》、《吕蒙正赶斋》等滑稽 曲目。 张筱轩自幼住北京南郊,早年票演时调小曲,后来拜朱德庆 为师改唱木板大鼓,演唱时虽曲调较原始纯朴,但京音纯正、 咬字清晰、刚劲浑厚,具有一气呵成的特色。
出版有《骆玉笙京韵大鼓演唱选集》、《檀板弦歌 七十秋》(自传)及声像作品。曾获美国纽约艺术 中心“终生艺术成就奖”,中国唱片社首届“金唱 片奖”。
骆玉笙对京韵声腔艺术的革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堪称卓越的京韵艺术革新家。
3、骆玉笙七大作品简介
《剑阁闻铃》:仅仅通过77句唱词,在20分钟的时间内,描述了唐明皇在剑阁做梦,想到杨贵妃吊 死马嵬坡的悲惨遭遇,悲从中来,辗转难眠的心理活动。这个唱段的内容不是叙事性,而带有很强的 “意识流”色彩,骆玉笙在表现人物情感上,丝丝入扣,声情并茂,每句的唱段甚至过门,都经过精雕 细刻,千锤百炼,既是骆玉笙的成名作,又是京韵大鼓的经典之作。
2. 鼓书类(讲唱文学中称“诗 赞系”)
京韵大鼓
一、曲种简介 二、曲种名家 三、代表作品 四、基本风格特征
一、京韵大鼓曲种简介: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南部流行的木板大鼓改革、发展, 于清末形成。
木板大鼓即“怯大鼓”,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叫 过很多名称:
1. 在北京曾称“京调大鼓”、“小口大鼓”、“音韵大 鼓”、“文明大鼓”、“平韵大鼓”,
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住在北京石头胡同的艺 人胡金堂(胡十),为提高怯大鼓鼓词的质量,适应 城市听众的需要,开始移植子弟书词《长坂坡》等 入怯大鼓演唱。
胡金堂(胡十)、霍明亮、宋玉昆(宋五)
与胡金堂(胡十)同时享名的还有擅唱《三国》短 段故事的霍明亮,他原是做生意的,下海卖艺以后, 也移植一些子弟书词如《单刀会》、《战长沙》等 入怯大鼓演唱。他的演唱底气足,嗓子又冲又亮, 最擅长唱武段子。
(一)京韵大鼓源头——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又名怯大鼓,以说唱中、长篇大书 为主,兼唱一些短段。
木板大鼓的唱腔为板腔体,伴奏乐器只是鼓 和板,进了北京以后,增加了三弦伴奏,艺 人们走街串巷过着“打鼓弹弦走街坊”的卖 艺生活,被称为“逛街儿”的江湖调或怯大 鼓。
(二)木板大鼓的历史
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旗籍出身的艺人金德贵, 在长期演唱中将有板没眼的木板大鼓,发展成一板 一眼的板式,称为双板,字音也改成接近北京的语 音。他曾命名为“京气大鼓”,但没有流传开,人 们仍然称他演唱的为“怯大鼓”。
说唱音乐的类别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 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 论》人民出版社,1964年 版
1. 鼓词类 2. 弹词类 3. 渔鼓类 4. 牌子曲类 5. 琴书类 6. 杂曲类 7. 走唱类 8. 板诵类
袁静芳主编,《中国传统音 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年版
1. 牌 子 曲 类 ( 讲 唱 文 学 中 称 “乐曲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