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休眠性(综述)

合集下载

种子休眠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种子休眠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种子休眠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种子休眠是一种种子在一定条件下暂时停止发芽和生长的状态。

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环境条件不利:种子休眠可以使种子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生存下来,等待更适合的生长条件再开始生长。

例如,种子可能在干旱、低温或高温等条件下进入休眠状态,以避免在不利条件下发芽并无法存活。

2. 保护种子的储存物质:种子休眠可以保护种子内的储存物质,避免在过早发芽时消耗过多的储备能量。

这样一来,种子在休眠期间可以维持较高的营养储备,以备将来的生长所需。

3. 种子成熟度:有些种子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来完成成熟过程,使得种子内部结构和化学成分得以完全形成。

这种休眠状态有助于确保种子在适当的时候才开始生长,并提高生长成功率。

4. 种子传播适应性:种子休眠也可以帮助种子在适合的时间和地点发芽,以增加种子的传播适应性。

通过在休眠状态下等待适宜的环境条件,种子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并提高种子在新环境中生存和繁殖的成功率。

总的来说,种子休眠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而发展出的一种生存策略,它有助于种子在恶劣条件下生存,保护种子的储存物质,并提高种子的传播适应性。

1/ 1。

种子休眠的原理是什么变化

种子休眠的原理是什么变化

种子休眠的原理是什么变化种子休眠是种子在一定条件下暂停其生理活动,保持不活跃状态的一种自然现象。

这种状态让种子能够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芽和生长,以提高种子的存活率和繁殖成功率。

种子休眠的原理涉及到一系列生理、生化和遗传调控机制,下面将详细介绍。

首先,种子休眠的原理与外界环境因素有关。

种子休眠的触发和解除通常与外界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和化学物质等有关。

某些种子需要经历一定的低温处理(寒冷休眠)或一定的高温处理(热休眠)才能解除休眠状态。

还有一些种子需要通过光照(光照要求)或浸泡在特定的化学物质中(化学诱导)才能解除休眠状态。

这些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引起种子内部生理和生化的变化,从而促进或抑制种子发芽。

其次,种子休眠的原理与内部因素的调控有关。

种子内部存在一系列激素和蛋白质,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和调节来控制种子休眠和解除休眠状态。

激素赤霉素(gibberellin)和激素细胞分裂素(cytokinin)是促进种子发芽和生长的重要激素。

而激素脱落酸(abscisic acid)和乙烯(ethylene)是抑制种子发芽和生长的重要激素。

种子休眠的触发和解除与这些激素的相对含量和平衡有关。

一些休眠种子中存在抑制激素,使得赤霉素无法充分发挥其促进发芽的作用。

而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种子内部的激素含量和平衡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休眠的解除。

另外,种子休眠的原理与种子结构和代谢状态的调控有关。

种子表皮和内胚乳层对水分的吸收和透过性能起到关键作用。

休眠种子在表皮和内胚乳层的阻隔下减缓了水分的吸收,降低了种子的活性和代谢速率。

种子内部还有以淀粉和油脂形式储存的能量和营养物质,能够在种子发芽时提供所需的能量和营养。

休眠状态下,这些能量和营养物质在种子内部储存,保持不被使用,以延缓种子的老化和损耗。

还有一些种子休眠的原理涉及到遗传因素和进化选择的作用。

种子休眠是一种适应环境变化的机制,确保种子在合适的时间和环境条件下才能发芽和生长,提高了种子的存活率和繁殖成功率。

第五章 种子的休眠

第五章 种子的休眠

外在条件一旦适合-迅速萌发
正常条件-仍不萌发
Baskin
物理休眠-种皮透水性、透气性、机械障碍
化学休眠-被覆物中的化学物质
符合休眠
三、种子休眠的原因
胚休眠 种皮的障碍
发芽抑制物质的存在 光的影响
不良条件的影响
(一)胚休眠
1.种胚未成熟 从外表看,各部分组织已充分成熟并已脱离母 株,但内部种胚尚未成熟。 草本花卉种子:毛莨科、罂粟科,人参、浙贝 等药用植物种子;冬青树、银杏;兰花……
原因: 禾谷类种子的休眠与种被的影响有关
水稻、大麦、燕麦的休眠:由于稃壳包被籽粒,使萌发时
种胚的氧气供应受到阻碍,果种皮对种子发芽也有同样限 制作用。
小麦:果种皮阻碍了氧气的通透 实际操作: 水稻去除稃壳,小麦用机械方法擦伤籽粒的外层,或者采
用双氧水处理,改变种被的透性或提供氧气,种子就能很 快萌发。
麦类(大麦、燕麦)休眠明显,水稻、玉米休眠浅 皮大麦休眠期>裸大麦、粳稻常有休眠期、籼稻休眠性不
明显。我国栽培的一般品种通常不存在休眠期,在高温高 湿条件下容易发生穗发芽现象。
小麦休眠期—种皮颜色:红皮小麦>白皮小麦
2.生理因素
不同成熟度的禾谷类种子休眠期存在显著差异,一般从乳
熟期起,成熟度越高,休眠期越短。
抑制发芽
抑制发芽
种子对光的敏感性不是绝对的,往往受 到生长状态、种皮的完整性、成熟度、干藏 后熟、氧分压、温度、酸度以及硝酸盐或其 他化合物有无而改变。
(四)光的影响
根据光敏感性,将种子分为三类: 因白光的存在而缩短 或解除休眠的种子
因白光的存在而加强 或诱导休眠 在光下或黑暗中均能 很好萌发的种子
1.种胚未成熟

园艺种子休眠的原因

园艺种子休眠的原因

园艺种子休眠的原因
园艺种子休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种胚不成熟:种子虽然已经成熟,但是种胚没有生长成熟,此时若脱离母株,它仍需要从胚乳中吸收营养,达到成熟的状态,即后熟休眠。

种被引起的种子休眠:一是限制气体交换,有些种子在去除种皮后胚才能与氧气直接接触,以避免CO2的积累导致植株代谢失调和发芽受阻。

二是限制水分的吸收,休眠的原因在于种皮过硬导致吸胀萌发困难,这通常是由于种皮结构致密,表皮有角质或蜡质沉积物,导致表皮不透水。

三是机械限制,胚生长受到种皮覆盖层的物理阻碍,胚吸水产生的动力不足,胚根不能穿破表皮导致萌发受阻。

胚引起的种子休眠:一是胚的生理休眠,这些种子必须经过湿沙层积作用,完成生理休眠后才能萌发。

这些种子虽然胚成熟了,但是种子内部缺乏生长物质从而不能萌发,这种情况在蔷薇科种子中较多见。

二是胚的形态休眠。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园艺书籍或咨询园艺专家。

第四章 种子的休眠

第四章 种子的休眠

2. 意义:
种子休眠在生物学上和农业生产上均有重要意 义:
生物学上——种子休眠是一种优良的生物特性, 是种子植物 抵抗外界不良条件的一 种适应性,有利于世代延绵 ; 干湿 冷热交替地区生长的种子一般都 有明显休眠期。
避免成熟时遇雨穗发芽,丰产 有利方面 农业生产上 不利方面 丰收
减少贮藏时损失
影响发芽结果 有时降低种用价值 造成加工、除草困难
1.要点:
⑴ 细胞膜的物理状态随温度改变发生可逆 性变化,低温 凝胶态,较高温度 流体态。 ⑵ 膜相变化使膜结合酶活性改变,膜蛋白 位移,细胞膜透性变化和溶质渗漏,影响 与种子萌发相关的许多代谢过程。
第四节
种子休眠的控制途径
一、延长、利用种子休眠期,避免种子无 休眠的害处
育种
栽培措施
药剂处理
加工贮藏
1.育种避免穗发芽
选抗穗发芽品种和休眠期适宜的品种
例: 小麦白皮良种中选育红皮变异个体。
2.栽培措施避免穗发芽
⑴ 调节播期和成熟期,避免逆境。 ⑵ 利用栽培管理方法,延长或缩短作 物的生长期。 种植密度和肥力水平~作物生育期;
3.药剂处理避免穗发芽
穗发芽抑制剂 青鲜素MH 特点:发芽率降低,不能作为种子用 催熟剂 促麦黄(乙基磺原酸钠) 提早收获,避过雨季,减少穗发芽
乙烯
萌发
CK ②解除种子休眠的三激素——GA、CK、乙烯 有一定的提高。 乙烯 芹菜种子 CK 解除热休眠
二、光敏素调控论
1.依据萌发对光的敏感性
非感光性种子萌发不受光暗影响 喜光种子:有光萌发或促进萌发 感光性种子 忌光种子:有光诱导休眠
M-1 α-萘乙酸甲酯 例如:马铃薯与大蒜一起贮藏(大蒜素) 或M-1处理,每吨3kg药粉,播种前暴晒薯 块消除抑制作用。

关于红松育种中种子休眠原因的研究综述

关于红松育种中种子休眠原因的研究综述

·118·林 业 科 技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年第6期摘要:红松是我国最具经济价值的用材树种之一,多年来被砍伐殆尽,资源频临枯竭。

由此,尽快恢复和发展之一树种资源,就成为当下林业建设中较为迫切的任务之一。

鉴于红松种子有着较长的休眠特性,研究导致红松种子休眠的原因,对于红松育种育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红松;育种;原因红松是我国最具经济价值的用材树种之一,多年来被看法殆尽,资源频临枯竭。

由此,尽快恢复和发展之一树种资源,就成为当下林业建设中较为迫切的任务之一。

但是从红松育种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树种的种子有着较长的休眠特性,在自然条件下一般要经过一夏两冬的时间才能够得以发芽。

此外,红松较为结实由有着较为明显的大小年,如果说没有储备足够的种子,对其培育林木来说也较为不利。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红松种子的休眠问题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相关研究来看,导致种子休眠的原因有多种因素,有属于种子解剖结构的、有属于种子代谢方面的、有属于种胚自身发育的等等,这些影响因素不是单独作用的,而是在相互联系中共同发生作用。

综合这些因素,也导致种子休眠问题的研究趋向复杂化。

具体到红松种子休眠问题的研究,也是众说纷纭,各执己见,但是归结起来却是大相径庭。

1 有关种皮结构与种子休眠关系的研究红松种子外被坚硬的种皮,一般多将此种皮误认为外种皮。

在种皮结构与种子休眠关系的研究中,李正理等认为,坚硬的外表皮导致其休眠。

浅川登彦认为外表皮阻碍了水分的吸收进而导致种子不能梦发。

谭志一等在夹破外种皮的萌发试验中,提出外种皮的机械或透气性障碍导致种子休眠。

王博涛则通过实验认为,外表皮确能阻碍通透性,但不是导致种子休眠的根本原因。

王文章等通过采用剥去、保留内外种皮的8种处理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王博涛的观点。

总结这正反间的观点,不难发现,大多研究是通过间接分析获得的而非直接分析种子解剖结构获得。

相关资料也证明:对于木本植物来说,种皮厚度和结构对种子休眠是有影响的,这种影响可能是处于种皮纤维累木栓化或果胶质加厚;可能是出于细胞壁上的微团在轴面上的方向有规律的鱼鳞坑状结构有碍气体的交换,降低氧的透过率。

种子的休眠及调控

种子的休眠及调控

种子休眠概述姓名:李应龙学号:2010016010学院:农学院专业:2010级种子科学与工程(1)班种子休眠概述摘要:种子休眠(seed dormancy)有生活力的种子由于内在原因,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不能萌发的现象,是植物在长期系统发育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抵抗不良环境的适应性,是调节种子萌发的最佳时间和空间分布的有效方法。

关于种子休眠的原因主要有种皮的透性及发育程度、抑制物和激素的调节、环境因子和遗传因素。

种子休眠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能有效地调节种子萌发的时空分布。

研究种子的休眠特性和机理及其解除方法, 有助于农业生产和植物多样性保护。

关键词:种子休眠休眠原因休眠概念与学说休眠机理休眠的调控一、引言引起种子休眠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是属于解剖学上的特征,有的是属于代谢方面的特性;有的可能有一种因素造成,也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

各因素间的关系也较为复杂,有时彼此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不同的休眠类型具有不同的机制,对于休眠的调控措施也不同。

对于休眠的原因,主要有胚的不成熟和生理后熟、种皮的障碍、光和抑制物的调节和不良条件的影响。

关于种子休眠的机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至今很难用一种学说来概括所有种子的休眠,迄今比较重要的有内激素调控、呼吸途径论、光敏素和膜相变化论。

休眠的调控主要有延长、缩短和接触休眠,主要方法有品种选育、药剂处理和环境因子的控制。

二、主要内容1、休眠的主要类型种子休眠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休眠产生的时间,可以分为初生休眠和次生休眠;根据休眠的机制分为物理休眠、化学休眠和生理休眠;根据休眠的程度可以分为浅休眠、中等程度的休眠和深休眠;根据种子对控制发芽环境条件又可分为光休眠和温休眠;也可以将其分为生态休眠(有环境引起的休眠)、外休眠(有植物外部结构所控制的休眠)和内休眠(有植物内部结构所控制的休眠);根据导致休眠因子在种子中的解剖位置可分为外源休眠(种壳休眠)、内源休眠(胚休眠)以及综合休眠。

种子休眠机理的研究方法综述

种子休眠机理的研究方法综述
响 胚 的正 常 生 长 。 以上研 究 结 果 表 明 :不 同 的种 皮
基 金 项 目 : 国 家 自然 基 金 “ 纳 罗克 非 洲 狗 尾 草 种 子 休 眠 机 理
及 解 除 方 法 研 究 . 编号 3 1 2 6 { ) 5 8 2 ”
作 者 简 介 :许 文 花 ( 1 9 7 8 一 ) ,女 , 云 南 罗 平人 ,实 验 师 ,主 要 从 事 实验 教 学 工 作
摘 要 :主 要 从 不 同种 子 种 壳 、种 皮的 结 构 ,种 皮 的透 水 性 、透 气性 , 种胚 发 育 结 构 、形 态 ,种 子 内舍 物 成 分 的休 眠 机 制 进
行 综 述 .找 到 较 好 的 实验 方 法研 究种 子 的休 眠机 理 ,从 不 同 的 角度 剖 析 种 子 休 眠 。 关键 词 :种 子 休 眠 :研 究 方 法 ;种 皮 : 内含 物
壳 、种 皮 的结 构 ,种 皮 的 透水 性 、透 气 性 。种 胚 发
平 ,厚 约 0 . 1 m m 。角 质层 细 胞较 小 而 紧实 ,细胞 壁 加
厚 。 中种 皮 为 一 层 透 水 性 很 差 的 木 栓 层 ,淡 黄 色 ,
厚约 0 . 4 m m ,内种皮 膜质 ,浅褐 色 半透 明或 白色 半 透 明 。这种 结 构 的种 皮 严重 地 阻止 水 分 吸 收 和 气体 交 换 ,易 导致 种 子 休 眠 。水 浸 1 周 后 的种 皮 表 面 鳞 片 开 始模 糊 ,出现 横 向裂纹 。 剖开 种 皮 横 断 面 .细胞
结构 破坏 ,3个层 次不 再 分 明。层积 6个 月 后种 子 的
育 结 构 、形态 ,种 子 的 内含物 成 分 等 方 面对 种 子 萌 发 的 影 响进 行 综 述 ,以期 寻找 研 究 种 子休 眠生 理 机

种子休眠生理研究进展综述

种子休眠生理研究进展综述

种子体 眠是指有生命 力 的种 子受某 些 内在或 外在条 件
休 眠 , 一种 原 因是 适应 期 种子 休 眠 的主要 原 因 , 后 也是 破 除休 眠探讨 的主要 内容 , 具体 归纳起来 又分为 以下几类 。
21 种 皮 障 碍 . 种 被 障 碍 即 植 物 种 子 不 透 水 、 透 气 , 类 种 子 往 往 不 这
具 有坚 厚的果 皮或种 皮 阻碍水 分的吸 收和氧 气 的进入 。 如 东 北 红豆 杉( a u upd t ibe u c ) 皮 坚硬 , 面 Tx sc siaase t c .种 Z 表 角质 化 , 通气 和透 水 性极 差 , 重 影 响种 子 吸 胀 和 萌发 。 严
甘 草 ( lerhz Gy yria ess i h ) 种 子 种 皮 角 质 硬 实 , n i Fs .的 c
的影 响 , 其不 能 萌发 或发 芽 困难 的 自然 现象 。 使 种子 休 眠
是植 物在 长期 的演化 过 程 中对 自然 环境 的一 种 生物 学适 应, 它有利 于种 子资 源 的保存 和繁 衍 。 但是 , 如果 栽培 和育 种工 作者 不 了解种 子的 特性 , 找不 到合 适 的方法 来 打 往往 破种子休 眠 , 给农业 、 林业 生产 带来 了极 大的 困难。 为此, 众 多研 究者对 种子休 眠 的原因 、 理生化 机理进 行 了大量 的 生 研究 , 以便 进一 步 创造 适 宜条 件来 打破 种 子休 眠 , 快植 加
Ab t a t Th re y r v e d f e e r h me h d n a u e f b e k n u o o e ts e o ma c , n a e s r c : e b i f e i we o s a c t o sa d me s r so r a i g o t f f r s e d d r n y a d h v l r

种子休眠的原因和解除方法

种子休眠的原因和解除方法

种子休眠的原因和解除方法种子休眠的概念:给予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仍不能萌发的现象称种子休眠种子休眠又分为:强迫休眠和生理休眠●静止状态(强迫休眠):由于外界环境不适宜而使种子的生长处于暂时停顿状态,这些种子称为静止状态种子。

静止状态种子只要给予适宜的(非特异性)萌发条件,如足够的湿度和适宜的温度,就可以迅速萌发。

因此,静止状态又称为强迫休眠●生理休眠:休眠往往起因于内部的生理抑制或种皮的障碍,称为生理休眠,通常情况下休眠主要是指生理休眠种子休眠对植物本身来说是一种自身保护的生物学特性,是植物经过长期演化而获得的一种对环境条件及季节性变化的生物学适应性。

这种能力对于植物本身的生存、种族的繁衍都是至关重要的。

种子休眠的原因1)种子未完成后熟有些种子采收后尚需经过一段继续发育的过程,或者完成形态建成,或者进行一系列生理生化的变化,达到真正的成熟,才能萌发,这就是后熟作用●1.种子脱离母株时果实或种子虽完全成熟,但胚的发育尚未完成,因而处于休眠状态。

例如,银杏、人参、冬青、当归和欧洲白蜡树等植物的种子或果实,胚的体积很小,分化不完全,结构不完善,必须在后熟期间使种胚继续发育完全后才能达到可萌发的状态。

后熟期间胚乳的物质能向胚运输转化,促进胚发育完全●2生理上尚未完全成熟,尽管胚在形态上已经发育完全,但种子仍不能萌发,要萌发还必须在内部发生某些生理生化变化种子休眠的解除办法机械破损。

常用擦破、切伤种皮及去除种皮等方法促进萌发温度处理。

常用的是加热法,某些植物种子经日晒和用温水处理能促进萌发化学处理1.酒精处理可增加种皮的透性。

2.硬实浸入甘油可促进萌发。

3.可用浓硫酸处理,以增加种皮透水透气性。

4.GA处理能有效地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

清水冲洗。

多数植物种子外壳上含有萌发抑制剂,播前反复冲洗,能够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层积处理。

要使需要后熟的种子能够萌发,温度条件十分重要。

后熟对温度的要求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在常温下,种子含水量较低,经干藏后种子才能萌发●二是对许多需后熟的种子来说,低温常是更重要的因子,这些种子要求在湿润条件下(如湿砂)预先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然后才能萌发。

种子的休眠概念

种子的休眠概念

种子的休眠概念种子的休眠是一种生物学现象,指的是种子在一定条件下进入一种休眠状态,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延长其生存期。

种子休眠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是植物生命周期中的重要阶段。

它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使得种子能够在不利环境下暂停生长,等待适宜的时机再次生长。

种子休眠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如温度、湿度、光照、气体和化学物质等。

这些因素通过调节种子内外环境的条件,影响种子休眠的开始和结束。

在种子休眠的过程中,种子的新陈代谢和生长活动进入低水平,进而降低了种子的能量消耗和寿命损失。

种子的休眠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类型。

内源性休眠是由种子自身的特殊结构和生理机制引起的,而外源性休眠是由外界环境条件引起的。

内源性休眠的特征是种子成熟后立即进入休眠状态,无需外界因素作用。

而外源性休眠则需要外界的刺激,如温度和湿度等,来使种子进入休眠状态。

种子进入休眠状态后,其先前进程中的抑制因素被激活,从而抑制种子的发芽和生长。

这些抑制因素包括植物激素、抗氧化剂、抗质膜剂和抗营养物质等。

其中,植物激素是调控整个休眠和解除休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在种子休眠阶段,一些生长因素的合成被抑制,生长因素的水平下降,导致种子的休眠状态。

种子休眠在植物生理和生态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种子休眠有助于植物传播。

通过休眠,种子可以在不适宜的季节或环境下存活,在适宜的时机再次发芽生长,以适应其生长环境。

其次,种子休眠可以保护种子免受不利环境的伤害。

在干旱、寒冷和盗食等不利因素下,种子进入休眠状态,减少了种子的损失。

最后,种子休眠还有助于种群的维持和扩散。

种子休眠使得植物种群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稳定,并有助于种群的繁殖和扩散。

种子休眠的解除是激活种子进入萌发状态的过程。

种子休眠的解除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

其中,温度是最常见的触发因素之一。

一些种子需要经历一定的低温处理,才能解除休眠进入萌发状态,这被称为冷需期。

另外,光照、湿度和氧气浓度等因素也可以干预种子休眠的解除。

种子休眠的常见原因

种子休眠的常见原因

种子休眠的常见原因种子休眠是指种子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无法立即发芽的一种状态。

种子休眠是种子发育的一种生理特性,它确保了种子在适合生长的时机才会发芽。

种子休眠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原因。

1. 种子成熟度不够:种子在收获以后,如果成熟度不够,就会处于休眠状态。

这是因为种子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育过程,才能达到适合发芽的阶段。

如果种子收获过早,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它们就会处于休眠状态,无法立即发芽。

这种休眠状态可以通过将种子贮存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等待其完全成熟和发育成熟。

2. 种子外壳坚硬:一些种子的外壳具有较强的抗消化能力和耐腐蚀性,即使是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也无法很快地破裂和发芽。

这些种子通常具有较硬的外壳,如坚果类种子,它们可以保护内部胚胎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种子外壳的硬度需要时间来分解,以使胚胎能够顺利地发芽。

这种休眠状态可以通过人工刺激或采取一定措施,如打破种子外壳或进行热水浸泡等,来促进种子的破裂和发芽。

3. 存在抑制物质:有些种子中含有一些抑制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抑制种子的发芽和生长。

这是为了确保种子在适宜的生长环境下能够顺利地发芽。

这些物质通常存在于种子的外层或内核,它们可以防止种子在不适合的时机发芽,以免受到不良环境的伤害。

这种休眠状态可以通过一些处理方法,如水洗、破壁和发酵等,来去除抑制物质,促进种子的发芽。

4. 需要特殊的环境条件:有些种子只能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发芽。

这些种子通常对光照、温度、湿度和营养物质等有较高的要求,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顺利地发芽。

如果种子没有得到满足其生长条件的环境,它们就会进入休眠状态。

这种休眠状态可以通过为种子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和湿度等,来促进种子的发芽。

5. 需要一定时间的休息:有些种子在长时间的休眠后,才能恢复其发芽能力。

这是因为种子在休眠状态下积累了足够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以支持其后续的发芽和生长过程。

这种休眠状态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解除,种子需要在适宜的条件下继续休息和积累养分。

种子的休眠性(综述)

种子的休眠性(综述)

种子的休眠性——导致穗发芽的遗传本质记得添加小标题,将其并入休眠基因精细定位开题报告!前言种子是人类食物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仅禾谷类作物种子就占了全世界食物的一半[1]。

种子生物学一直是植物生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

而关于种子萌发与休眠的研究又是种子生物学研究中的热点,但是,直到今天众多的研究仍然没有将种子萌发及休眠的机理阐释清楚。

种子的萌发与休眠均是复杂的生命现象。

甚至对它们的定义都存在较大的争议。

种子的萌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指从干燥静止的种子开始吸胀吸水到胚根伸长的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1]。

胚根的伸长被看作是萌发过程的完成标志。

在种皮被胚根突破之前实际上在种子内部就已经发生了若干的变化,其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事实上,在萌发完成之前所有已知的细胞和代谢过程在休眠与不休眠的种子中都会发生,只是由于某些目前还不清楚的原因使得具休眠特性的种子不能实现胚根的伸长。

关于种子的休眠,由于在不同的物种中其发生及被破除的方式都不同(Vleeshouwers等,1995),因此尽管有很多的研究者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但是关于种子的休眠一直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

目前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定义是,完整的有生活力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不能完成萌发过程的现象(Bewley,2002)。

导致种子具有休眠特性的原因是复杂的,有一类种子休眠是由于胚周围包被组织的限制,比如机械性的限制、水分和氧气通透性的限制以及化学抑制物的存在等,一旦将胚从种子中分离出来,其休眠性即被打破。

而另一类种子休眠却是由于胚本身所引起。

其原因可能是某些基因或植物生长调节因子的表达,影响了一些重要代谢途径的活性,以及养分的运输或利用等。

在打破休眠方面,更是有趣。

当种子受到剌激时,受体启动一个串联的信号传递链,这当中可能包括合成赤霉素(发芽的促进剂)或提高细胞对赤霉素的敏感性,从而导致发芽[2]。

也有人提出细胞膜上钙离子蛋白激酶的磷酸化活性的变化与休眠和发芽有关[3]。

种子学 第4章 种子的休眠

种子学 第4章 种子的休眠
种子硬实(内脐) 种子发芽抑制剂(ABA、酚类) ▪ 豆 类 种皮有角质层和栅栏层等特殊的 水分控制机制形成硬实
第三节 种子休眠的调控机理
主要学说:
内源植物激素调控的三因子学说 光敏素调控假说 呼吸代谢调控假说 膜相变化论
一、内源植物激素调控的三因子学说
提出:khan.A和Waters( 1971,1975)
三、种子休眠的类型
1.自然休眠 生理未成熟或发育障碍~。
2.强迫休眠 发芽条件不具备~。
3.原生休眠 成熟中后期自然形成。 往往在植株上已休眠。
4.次生休眠:原本无休眠或已通过了休眠的, 遇到不良环境因素重新陷入休眠。
→环境胁迫导致的生理抑制。
四、影响种子休眠的因素
成熟度 成熟期间环境条件影响 贮藏中的温湿度
赵永华[1] 杨世林[2]
紫外分光光度法340nm处测定西洋参种子磷 酸戊糖途径(PPP)的关键酶葡萄糖-6-磷酸 脱氢酶吸光度 (每克鲜重5min吸光度的变化)。 结论: ▪ 层积初期,G6PDH活性水平很低,进入生理后 熟期后,G6PDH活性迅速持续升高。 ▪ 呼吸抑制剂NaN3可以增加萌发过程中G6PDH的 活性,加速种子休眠的解除。 ▪ 西洋参种胚后熟过程中,PPP在糖代谢途径中的 作用越来大,最终导致休眠的解除。
硬实----特殊的水分控制机制
种皮结构特性:角质层、栅状细胞、明线 含可变性果胶:水分一旦迅速失去,即硬化 种脐:种脐的瘤状突起起阀门作用,外界水分
高就膨胀关闭
硬实形成
遗传性——先代硬实率高,后代也高 成熟度——种子愈老熟,愈易成为硬实 成熟期环境——高温干燥、施钙肥多,易形
成硬实 干燥贮藏条件——曝晒干燥,低温低湿贮藏
黄连:种子胚需要低温下90d完成分化, 如果5℃和10~100μl·L-1GA同时处理, 48h打破休眠。

植物种子休眠原因与机理的研究进展(综述)

植物种子休眠原因与机理的研究进展(综述)

A bst a t: S e o m a y h si p ra c l g i ni c c o l n sk e i i w nm u t l rc e d d r nc a m o tnt o o y sg f a ef rp a t e png t ro e i n he lpy i
且 取得 了不少成果 。
种子休眠原因大致可归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 内源因素 ,即胚本身的原因,包括胚的形态发育未完 成 ,生理上未成熟 ,缺少必需的激素或存在抑制萌发的物质 ;第二类是外源因素 ,即胚 以外 的各种组
收稿 日期 :20 .1 9 091- 0 基金项 目:国家林业 局‘4” 目 ( 045资助 ' 8项 9 2 0—) 作 者简介 :黄丹 ( 94 ) 18一,女 ,江苏海 门人 ,硕士 研究生 ,从 事城 市森林 生态 、水 土保 持 与防护 林研 究。 注 :胡海
文 章 编 号 :10 —7 12 1 )20 7 —6 097 9 (0 00 —0 80
Re e r h Pr g e so Ca e fS e Do m a y a t e h nim s a c o r s n us so e d r nc nd IsM c a s
Ke w d y or s:s e s d r a c e d ; omn y
种子休眠是指具有活力 的种子处于适宜萌发的条件下而不能正常萌发的一种生理现象 。种子休 】
眠对处于恶劣环境中的植株保持其 自 身的繁衍发展具有重要 的生态学意义r。休眠的种子对不 良环境 2 J 的抵抗力强,虽长期贮藏却仍保持生活力 ,能在恶劣的季节里存活下来 ,这对人类也有所裨益L。但 3 J
11种 皮和 胚 乳与种 子 休眠 的 关 系 .

种子的休眠

种子的休眠

种子休眠的深浅,是以休眠期的长短作指标
种子休眠期——从种子收获到发芽率达到80%所 经历的时间
种子休眠为一群体概念,是将一批种子,从 收获开始每隔一定时间测一次发芽率,然后计 算该批种子从收获至最后一次发芽试验置床时 的天数。
三、种子休眠的原因 种子休眠的原因很复杂,造成一种种子休眠,可 能是单方面原因,也可能是多方面原因综合影响的结 果。
二、硬实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1、发生的原因 角质层的疏水性
种皮结构特性——有角质层、有栅状细胞、有 明线
含可变性果胶——所含水分一旦迅速失去,即 硬化不再吸水
种脐特性——种脐象一个阀门,外界水分高就 膨胀关闭
2、影响硬实形成的因素
遗传性——凡先代硬实率高的,后代也 高
成熟度——种子愈老熟,愈易成为硬实
第三章 种子的休眠
一、种子休眠的概念和原因 二、禾谷类、棉花及芸苔属种子的休眠 三、硬实 四、种子休眠的生理机制 五、种子休眠的控制
种子的休眠
休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不仅 植物界有,动物界也有植物种子。的休眠现象 尤为普遍、典型。
第一节 种子休眠的概念和意义
一、 概念
种子休眠——指具有生活力的种子在适宜发芽条件下不 能萌发的现象。
水而不能吸胀发芽的种子,称为硬实。
硬实的形成是种子较深的一种休眠形式, 有利于种子寿命的延长和后代的繁衍。硬实分 布很广,在豆科、锦葵科、旋花科、睡莲科、 椴树科等许多科属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小粒豆 科和木本豆科种子中比例甚高。
2、硬实的测定 检测种子的硬实率必须浸种查算,但硬实
的顽固性在群体和个体间均有差别,有的浸泡 时间长了可以透水,也有浸泡10年不透水的。 因此,一般以浸泡24h不透水吸胀为判定硬实 的标准。

种子休眠

种子休眠

第一节种子休眠原因和机理休眠(dormancy)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不仅植物界有,动物界也有。

只不过植物种子的休眠现象尤为普遍、典型。

一、种子休眠的概念和意义1. 概念及内涵:种子休眠——指具有生活力的种子在适宜发芽条件下不能萌发的现象。

休眠的内涵:种子休眠(seed dormancy)是植物在长期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抵抗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所以休眠有利于种族的生存和延续。

被动:种子具发芽能力,因缺乏发芽必需条件处于静止状态--强迫休眠自发:种子是活的,给以适宜条件也不发芽--自发休眠或生理休眠(本章内容)休眠包括两种情况:原初休眠——指种子在成熟中后期自然形成的在一定时期内不萌发的特性,又称自发休眠二次休眠——又称次生休眠,指原无休眠或已通过了休眠的种子,因遇到不良环境因素重新陷入休眠 ,为环境胁迫导致的生理抑制种子休眠的深浅,是以休眠期的长短作指标。

种子休眠期——从种子收获到发芽率达到80%所经历的时间。

种子休眠为一群体概念,是将一批种子,从收获开始每隔一定时间测一次发芽率,然后计算该批种子从收获至最后一次发芽试验置床时的天数。

2. 种子休眠的意义:种子休眠在生物学上和农业生产上均有重要意义:生物学上——种子休眠是一种优良的生物特性,是种子植物抵抗外界不良条件的一种适应性,有利于世代延绵;干湿冷热交替地区生长的种子一般都有明显休眠期。

避免成熟时遇雨穗发芽,丰产丰收有利方面有利于延长种子寿命.减少贮藏时损失影响发芽结果,不利于播种不利方面有时降低种用价值造成加工、除草困难农业生产上二、种子休眠的原因种子休眠的原因很复杂,造成一种种子休眠,可能是单方面原因,也可能是多方面原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一)胚休眠1. 种胚未成熟——从植物种子的外表看,各部分组织已充分成熟并已脱离母株,但内部的种胚尚未成熟,种胚相对较小,有些情况几乎没有分化,需从胚乳或其他组织中吸收养料,进行细胞分化或继续生长,直到完成生理后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子的休眠性
——导致穗发芽的遗传本质
记得添加小标题,将其并入休眠基因精细定位开题报告!
前言
种子是人类食物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仅禾谷类作物种子就占了全世界食物的一半[1]。

种子生物学一直是植物生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

而关于种子萌发与休眠的研究又是种子生物学研究中的热点,但是,直到今天众多的研究仍然没有将种子萌发及休眠的机理阐释清楚。

种子的萌发与休眠均是复杂的生命现象。

甚至对它们的定义都存在较大的争议。

种子的萌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指从干燥静止的种子开始吸胀吸水到胚根伸长的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1]。

胚根的伸长被看作是萌发过程的完成标志。

在种皮被胚根突破之前实际上在种子内部就已经发生了若干的变化,其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事实上,在萌发完成之前所有已知的细胞和代谢过程在休眠与不休眠的种子中都会发生,只是由于某些目前还不清楚的原因使得具休眠特性的种子不能实现胚根的伸长。

关于种子的休眠,由于在不同的物种中其发生及被破除的方式都不同(Vleeshouwers等,1995),因此尽管有很多的研究者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但是关于种子的休眠一直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

目前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定义是,完整的有生活力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不能完成萌发过程的现象(Bewley,2002)。

导致种子具有休眠特性的原因是复杂的,有一类种子休眠是由于胚周围包被组织的限制,比如机械性的限制、水分和氧气通透性的限制以及化学抑制物的存在等,一旦将胚从种子中分离出来,其休眠性即被打破。

而另一类种子休眠却是由于胚本身所引起。

其原因可能是某些基因或植物生长调节因子的表达,影响了一些重要代谢途径的活性,以及养分的运输或利用等。

在打破休眠方面,更是有趣。

当种子受到剌激时,受体启动一个串联的信号传递链,这当中可能包括合成赤霉素(发芽的促进剂)或提高细胞对赤霉素的敏感性,从而导致发芽[2]。

也有人提出细胞膜上钙离子蛋白激酶的磷酸化活性的变化与休眠和发芽有关[3]。

但因缺乏确凿证据,这些建议只能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人们对种子萌发及休眠的认识一直以来都进展缓慢,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困难:一是长期以来对这一领域的诸多现象缺乏研究与认识,很多内容都还
是空白,对种子萌发的过程就没有一个清晰和准确的认识,因此更无法了解与萌发相比休眠到底是在哪些环节上受到了阻碍,因此研究的起点较低;二是研究种子的萌发与休眠存在较大的困难,因为种子完成萌发的过程或是破除休眠的过程往往都是不同步的,且易受环境影响,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影响种子的休眠和萌发过程的关键事件可能仅发生在胚根轴中不多的几个相关的细胞中,不同物种的具体情况可能还存在差异,因此研究的难度较大。

植物本身这种萌发与休眠的特性,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为适应环境和自身的繁衍进化而来的。

适当的休眠能使物种躲过恶劣的气候,在适宜生长并可以完成其生命周期的季节才开始萌发。

在人类活动施加于这些物种之前,可以想见它们应当都是具有休眠特性的,因为要在自然界中生存这是必需的。

然而所有的农作物其进化历程已经带有了太多的人类活动的痕迹,人们往往会按自己的意愿让它们朝着某个方向发展。

于是今天的许多农作物已经不再像它们的祖先类型那样具有清晰的休眠特性。

对一年生植物而言,休眠是一种重要的适应性,对许多农作物来说它也是重要的农艺性状。

因为对许多作物(水稻、小麦、大麦等)的生产造成了较大危害的穗发芽现象,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作物种子的休眠性的丧失[4]。

国内外研究者利用不同来源的遗传群体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种子休眠性进行QTL分析。

至今,已检测到100多个与水稻种子休眠相关的QTL,分布在水稻基因组12条染色体上,尤其在第1、3、5、6、7、11染色体上分布较多[5-7]。

尽管利用分子标记已经成功地定位了多个水稻种子休眠性QTL,并存在较多稳定表达的种子休眠性基因,但不同群体控制种子休眠性的QTL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8]。

但由于水稻种子休眠的复杂性,使得种子休眠相关基因/QTL 的精细定位研究进展相当缓慢。

仅有3例关于休眠性QTL精细定位的报道,它们分别位于第2染色体上的Sdr1[9],第7染色体上的Sdr4[10],第12条染色体上的qSD12[11],而已经克隆的QTL就只有Sdr4[10]。

因此,对于水稻种子休眠性的研究,一方面要不断挖掘新的休眠相关基因资源,另一方面要在现有初步定位的基础上精细定位水稻休眠性相关QTL,进而深入揭示水稻种子休眠性的遗传机制。

参考文献
[1]J.DerekBewley ,任成伟,鄢波. 种子的发芽和休眠(Ⅰ)[J]. 种子,2002,06:84-86.
[2]Vleeshouwers, L. M, Bouwmeester, et al. Redefining seed dormancy: an attempt to integrate physiology and ecology.[J]. Journal of Ecology, 1995, 83(1995):1031-1037.
[3]Blowers D P, Trewavas A J. Phosphatidylinositol kinase activity of a plasma membrane-associated calcium-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from pea[J]. Febs Letters, 1988, 238(1):87-89..
[4]J.DerekBewley ,任成伟,鄢波. 种子的发芽和休眠(Ⅱ)[J]. 种子,2003,01:42-43.
[5]Ye H,Foley M E,Gu X Y.New seed dormancy locidetected from weedy rice-derived advanced populationswith major QTL alleles removed from the background[J].Plant Science,2010,179(6):612–619.
[6] Rathi S,Baruah A,Chowdhury R,et al.QTL analysisof seed dormancy in indigenous rice of
assam,India[J].Cereal Researeh Communications,2011,39(1):137–146.
[7]Marzougui S,Sugimoto K,Yamanouchi U,et al.Mapp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eed
dormancy QTLsusing 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in rice[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es,2012,124:893–902.
[8]唐九友, 江玲, 王春明, 等. 水稻种子休眠性QTL定位及其对干热处理的响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12): 1794-1796.
[9]Takeuchi Y., Lin S.Y., Sasaki T., et al. Fine linkage mapping enables dissection of closely
linked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seed dormancy and heading in rice [J].TA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03,107(7):1174-1763.
[10]Sugimoto K, Takeuchi Y, Ebana K, et al. Molecular cloning of sdr4, a regulator involved in
seed dormancy and domestication of rice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 107(13): 5792-5797
[11]Gu X Y, Liu T, Feng J, et al. The qSD12 underlying gene promotes abscisic acid accumulation
in early developing seeds to induce primary dormancy in rice [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2010,
73(1-2): 97-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