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 新人教版
2018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戊戌变法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1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1)直接原因: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2)时间、地点:1895年、北京。
(3)内容: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4)意义: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发展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
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是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知识点2 百日维新1.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2.时间:1898年6月11日~1898年9月21日。
3.开始: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4.内容: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5.名称来源: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6.戊戌政变(1)失败原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
(2)时间:1898年9月21日。
(3)过程: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7.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8.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课件)-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13
课后练习:
A 3.在戊戌变法法令中,属于文化教育的内容是( )
A.开办新式学堂,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D.训练新式军队 4.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有( )
B A.戊戌变法历时103天,谈不上有什么影响
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戊戌变法裁撤了冗官,减少了财政开支,提高了政 府效率 D.戊戌变法训练了新式军队,建立了三支海军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 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剪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三、戊戌变法的高潮 ——百日维新 政治方面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 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方面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方面 裁剪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考点呈现
知
√
√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2年 《南京条约》签订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 《天津条约》 签定 1860年《北京条约》 签定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依据材料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根本原因:维新派力量薄弱,顽固派势力强大
依据图片及材料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材料: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 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 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时务报》
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思想 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预习提纲】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一、背景《》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二、序幕——“公车上书”时间:年春地点:北京人物:、以及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目的:请求拒和、迁都、变法结果:未上达光绪帝。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三、发展——维新思想的传播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学会——等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等宣传变法的人物代表:梁启超、严复(进化论思想)等四、高潮——“百日维新”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时间:.6.11——9.21标志: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内容: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化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五、结果——戊戌政变(变法失败)1898.9.21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戊戌六君子”:、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失败原因:①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
(妥协性、软弱性)六、历史意义1、性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的改良运动。
2、意义: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作用(最突出)。
3、启示: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亡之时。
2公车上书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经过: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正在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失败。
影响: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宣传变法维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影响最大的有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国闻报》严复主持,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课戊戌变法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课戊戌变法笔记
以下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课戊戌变法的笔记,供您参考:
1.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宣传维新思想。
2.时间:1898年6月到9月
3.内容: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思想文化上,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4.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5.结果:由于触及顽固派的根本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法令,最终失败。
6.失败原因:一是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支持;二是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三是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7.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以上是关于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课戊戌变法的笔记总结,供您参考。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预习指导 新人教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6课戊戌变法【预习指导】基础知识考点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和概况1. 简述戊戌变法的背景。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使国家富强的办法行不通2. 戊戌变法的目的:通过维新变法,发展资本主义,达到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国家富强的目的3. 戊戌变法的概况:时间:1895年—1898年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维新变法运动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基础知识考点二:戊戌变法的过程1.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了“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 维新派在割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3.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5.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变法失败。
6. 戊戌六君子指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基础知识考点三:戊戌变法的评价分析1. 戊戌变法的性质: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 戊戌变法的地位: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次尝试;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 简述戊戌变法的作用。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它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具有爱国和进步的作用。
4. 简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充满软弱性和妥协性;②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缺乏群众基础;③部分变法措施冒进;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5. 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是戊戌变法。
部编人教版历史2019八年级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共17张PPT

时间和背景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后,群情激愤。导火线
康有为、梁启超
经过 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
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 帝,要求拒和、迁都、变法。
பைடு நூலகம்
结果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失败)
影响 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创 刊于天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同 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连载严 复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在维 新运动中影响很大,成为维新派的 重要宣传工具,与上海《时务报》 分掌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戊戌 变法后遭清政府查办,1898年12月 被迫停刊。
人物扫描:严复以创办报刊,翻译西书的方式,宣扬维新思想。其中影
光绪帝为什么同意变法?
A不甘作亡国之君,希望有所作为,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 B亲政后无实权,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C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百日维新:
时 间: 1898年(戊戌年)6月11日-9月21日,共103天 开始标志: 清政府颁布 “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财政,编制国家京预师大算学。堂 ③文化教育: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④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有利于军事强大
京师大学堂门额
北京大学
百日维新: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引起顽固 派对变法的惊恐和敌视。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 令的贯彻,并决定发动一场宫廷政变来破坏变法,打击维新 派人士——
1、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2、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3、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
新人教版八上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PPT课件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
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
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
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
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
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
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
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
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
30
-
26
1.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
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
以后始也。”“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D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
掀起洋务运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
斗争。
-
27
2.左图所示机构是北京
B 大学的前身,该机构
江
清
安 庆 内 军
南 制 造
福 州 船
政
械 所
总 局
政 局
轮 船 招 商 局
汉 阳 铁 厂
湖 北 织 布 局
学.科.网
甲 午 战 争 北 洋
府
民用企业
水
内 军事企业
师 全
外 “自强”
“求富”
军
交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困
——学习西方技术,-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覆 没
1
康有为
梁启超
-
2
第6课 戊 戌 变 法
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
5、影响: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
4
人物扫描
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人
康有为
-
梁启超 5
人物扫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共22张PPT)

《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
强学会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时间:1898.6.11-1898.9.2人兴办工矿企业。
有利于资 产阶级参 与政权
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
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一篇章:国之危难思巨变 ------变法背景
1895年,甲午战后时事漫画
俄北瞰kàn 英西睒shǎn 法南瞵lí n 日东眈dān 处四强邻之 中而为中国, 岌岌哉!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族企业比较表 时间 1863—1894(战 前) 1895—1898(战 后) 企业数 119 274 资金额(万元) 680 1432
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生怎样的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第二篇章:康梁维新图存强 --------变法经过
公 车 上 书
1895年 时间: 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发起人: 康有为 、梁启超 内容: 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影响: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书生意气 、 忧国忧民 、 敢为天下先的爱 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敲响了民族危亡的警钟,唤起了民族意识的 复苏,使更多国人从麻木中觉醒,投身于爱 国斗争之中,致力于救国方案的探索。
1、触犯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2、袁世凯出卖。
3、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4、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是行不通的!
第四篇章:维新启蒙领新风 -------变法余音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 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 ·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亡之时。
2公车上书
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经过: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正在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失败。
影响: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宣传变法维新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影响最大的有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国闻报》严复主持,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
二
百日维新
1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2主要人物康有为光绪帝
3时间
1898年6月11日--1897年9月21日
4变法内容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5结果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抓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变法失败。
6影响※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本主义改良运动。
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7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知识点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1895年春,《》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就是著名的“”,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和天津的《》。
知识点2百日维新
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开始: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
变法诏令: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改试策论,开办,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
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废除变法诏令。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变法失败。
影响:在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基础过关】
知识点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陈旭麓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
由1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
A.鸦片战争的炮声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签订 D.清政府腐朽统治
2.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B)
A.曾国藩 B.康有为
C.邓世昌 D.左宝贵
3.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中,居于南北舆论界领导地位的是()
2
2
A.《中外纪闻》《湘学报》
B.《时务报》《国闻报》
C.《洲学报》《知新报》
D.《天演论》《变法通议》
知识点2百日维新
4.某班学生编导一场历史剧涉及以下素材。
主题:维新变法;地点:北京;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纲领:“明定国是”诏书。
请判断,此剧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1894年(农历甲午年)
B.1901年(农历辛丑年)
C.1898年(农历戊戌年)
D.1911年(农历辛亥年)
5.梁启超的《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而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可见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改革()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
6.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
A.奖励发明 B.废除八股文
C.精简机构 D.裁撤冗官
7.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慈禧太后”适合填写于哪一横线处()
为走救国之路,__A__七次上书;不作亡国之君,__B__下诏变法;反对变法维新,__C__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__D__慷慨就义
8.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能力提升】
9.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下表中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10.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
前车之撤,可以为鉴。
”“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
”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3
4
4
B .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 .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 .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1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
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急。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
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军队;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
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2)根据材料二,分析哪些变法措施对封建旧势力的冲击最大?
材料三:1898年,光绪帝实行变法,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3)根据材料三,指出维新变法在当时的社会上有何积极的作用?“这次变法”失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直击中考】
12.(河北中考)下图是某报刊登的上海广智书局的新书广告,其内容表明当时知识界流行的思想是
( )
A .“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 .三民主义
D .民主、科学
13.(达州中考)列强的侵略,使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之路。
下列事件中,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第6课 戊戌变法
知识管理
马关条约梁启超光绪帝公车上书时务报国闻报康有为 1898 明定国是百日维新工矿企业八股新式学堂戊戌变法光绪帝戊戌六君子思想文化
基础过关
1.C
2.B
3.B 3.C
4.D
5.B
6.C
7.B
能力提升
9.A 10.B
11.答案:(1)《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
(2)裁撤冗官冗员,废除八股,裁减绿营等。
(3)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戊戌政变。
直击中考
12.B 13.B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