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文献综述摘要:家庭是成功孩子的港湾和出发地,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既要负责孩子的身体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

本文针对家庭不正当的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进行研究,对家庭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有关家庭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因素,并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影响家长是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决定者,学生除家长由遗传给以先天性的心理素质外,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对塑造学生心理品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业成功的重要性。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所以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找好的学校,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上重点学校。

因此,我呼吁家长们不要以为教育孩子可以无师自通,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

有很多调查结果表示,家庭教育还存在多种的问题,首先,家庭教育观念不合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在对待子女的学业期望上,绝大多数家长表示管好孩子的学习,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职责,至于其他的则是其次。

这些家长认为,只有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才能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利益。

其次,家庭教育方法也不当,有很多家长认为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打一顿、全家人不理他、罚站、增加作业量、不给零花钱”等。

还有,许多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的父母经常打架拌嘴,闹离婚,给孩子心灵造成创伤;有的父母热衷于搓麻将、炒股;有的经常双双对对出入酒吧,歌舞厅。

同时,父母在家庭教育的角色也不称职,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目前主要还是依托孩子的母亲。

作为孩子的母亲,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更大程度影响了孩子的品质,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

但是应该清楚的是,在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父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性格的形成、智慧的培养、能力的形成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

《家庭养老代际支持的影响因素研究》

《家庭养老代际支持的影响因素研究》

《家庭养老代际支持的影响因素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家庭养老代际支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家庭养老代际支持是指家庭内部年轻一代对老年一代在生活、健康、精神等方面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本文旨在探讨家庭养老代际支持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提高我国养老服务水平和促进家庭和谐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家庭养老代际支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经济因素是影响代际支持的重要因素之一。

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和获得代际支持的可能性。

其次,文化传统和家庭价值观也对代际支持产生重要影响。

传统观念认为,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代际支持的提供。

此外,社会支持网络、健康状况、教育水平等因素也会对代际支持产生影响。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问卷内容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家庭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健康状况、代际支持情况等方面。

样本覆盖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家庭,以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四、研究结果1. 经济因素研究发现,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代际支持的重要因素。

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更有可能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支持、医疗支持等方面的帮助。

此外,老年人的经济自给能力也会影响其获得代际支持的程度。

2. 文化传统与家庭价值观文化传统和家庭价值观对代际支持具有显著影响。

传统观念较强的家庭更倾向于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和生活照顾。

同时,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和相互信任也是促进代际支持的重要因素。

3. 其他因素除了经济因素和文化传统外,社会支持网络、健康状况、教育水平等因素也会对代际支持产生影响。

例如,社会支持网络能够帮助老年人缓解孤独感,提高其获得代际支持的可能性;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更需要得到家庭成员的照顾和支持;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更有可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医疗保障。

五、讨论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代际支持的重要因素,政府和社会应关注老年人的经济状况,提高其经济自给能力,以促进代际支持的提供。

《家庭亲子活动研究的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2700字

《家庭亲子活动研究的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2700字

家庭亲子活动研究的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目录(一)概念界定 (1)(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3)参考文献 (4)(一)概念界定1、家庭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提到家庭教育的概念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层次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1”。

家庭教育就需要家庭内家长通过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来与幼儿互相影响。

家庭教育的概念有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之分。

赵忠心在《家庭教育》中提到的家庭教育的狭义概念也就是我们传统中说到的家庭教育是“按照传统的说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2”家庭教育的广义概念实则是说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长对幼儿的教育和影响,而是家庭成员互相影响的一种教育,家庭成员之间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

杨丽在硕士论文中提到:“杨宝忠教授认为,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家庭生活中,家庭构成人员之间的终生持续不断的一种教育和影响活动。

他认为,家庭教育活动既包括家庭成员之间自觉地或非自觉的、经验的或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多重水平上的影响;同时包括家庭的社会背景、家庭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环境因素对其成员产生的无主体影响。

3”国内有很多研究者都对家庭教育一词有自己的理解。

但本质也是相同的,家庭亲子活动也就是家庭中的成员(长者)对幼儿进行连续的影响的活动。

2、亲子活动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1.40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9.3杨丽.《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6.3“亲子”二字我们一听就不觉得陌生,经常在一些广告语和幼儿园教师的嘴里听到,但是我们对这个词的了解非常浅薄。

通过了解得知亲子活动,单从字面上来看,可以理解为父母与子女之间共同参与、互相合作进行的一系列活动4。

张枫对亲子活动概念有自己的见解,她认为亲子活动中血缘关系是基础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是教育活动的前提。

关于家庭教育文献综述

关于家庭教育文献综述

关于家庭教育文献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在家庭中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家庭教育是孩子形成个性、习惯和生活态度的重要因素,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的定义、影响因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家庭教育的定义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言传、身教以及父母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对子女的影响。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最早、最重要的一环,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父母教育水平、家庭环境、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等。

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情感发展、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责任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如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要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首先需要父母注重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做好榜样的引领。

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个性,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要注意亲子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

家庭应该注重家庭教育的持续性和系统性,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谐、安全的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父母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培养出健康、积极、向上的下一代。

【2000字】第二篇示例:家庭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分析文献综述2700字】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分析文献综述2700字】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分析文献综述1.国内外研究现状(1)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国内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目前研究的主题都是家庭教育的定义、内容、特点等。

赵忠心主要是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进行阐释。

再次是家庭教育特征的研究。

曹亮,董杰(2017)将其概括为“先入性、针对性、直观性、稳定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1]。

吴海霞(2020)研究认为家庭教育中父母注重言传身教,较为严厉管教;爷爷奶奶因为隔代表现得较为慈爱。

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处理不当的话,会对孩子的成长存在着不良的影响[2]。

”石光(2019)研究认为一个孩子的成长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其中,影响最大的教育方式就是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成功的孩子背后一定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其中,父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3]。

(2)关于家长教育素质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参与孩子的教育与成长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但与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相比,其自身的教育素质却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家庭教育需要,使家庭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和作用。

覃淋(2018)研究认为需要进一步扩大家庭教育受益面,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4]。

袁靖乔(2017)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中调查了解小学生家长教育素质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途径的运用现状,对小学生家长教育素质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描述,探讨影响小学生家长教育素质发展的主要因素[5]。

(3)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家庭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化,家庭教育的研究主题也不断丰富。

其中,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国内学者刘志宇(2017)家庭教育是具有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协调且共同作用的教育形式,家庭教育的特征及其正确的教育方式确保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6]。

吴雄录(2019)等人从心理学角度审视了家庭教育问题,重点探讨了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7]。

家园合作文献综述提纲模板

家园合作文献综述提纲模板

家园合作文献综述提纲模板家园合作文献综述。

一、引言。

1. 家园合作的概念和意义。

2. 家园合作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家园合作的理论基础。

1. 家园合作的定义和内涵。

2. 家园合作的相关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家庭教育理论等。

三、家园合作的实践模式。

1. 家园合作的实施策略。

2. 家园合作的具体实践模式,家校合作、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

3. 家园合作的实践案例分析。

四、家园合作的影响因素。

1.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文化背景等。

2. 学校因素,学校管理、师资队伍、教育资源等。

3. 社会因素,社会支持、社会环境等。

五、家园合作的效果评价。

1. 家园合作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2. 家园合作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3. 家园合作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4. 家园合作的效果评价方法和指标。

六、家园合作的挑战与对策。

1. 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

2. 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困难。

3. 家园合作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七、结论与展望。

1. 家园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2. 家园合作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3. 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结语。

本文对家园合作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旨在探讨家园合作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和实践策略,为促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希望本文能够对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有所启发和促进。

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资本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

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资本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

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资本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这一过程中,家庭因素,特别是父母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本,被认为在塑造大学生就业意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理论上分析父母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探讨这种影响在实际中的表现。

我们将对“父母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本”进行明确的定义和界定。

父母的社会地位通常指其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包括职业地位、教育水平、经济收入等。

而社会资本则是指个体或团体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所获取的资源,包括信息、权力、信任等。

我们将分析这两种因素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就业期望和就业动力。

我们将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回顾国内外关于父母社会地位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意愿影响的研究。

通过梳理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将了解当前研究的进展和不足,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基础。

我们将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收集大学生及其父母的相关数据,分析父母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具体影响。

通过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等方法,揭示这种影响的程度和方向。

我们还将结合访谈、问卷调查等定性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内心想法和就业动机,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家庭教育和社会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在探讨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时,不可忽视的是家庭因素在个体职业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过去的研究已经表明,家庭背景、父母的教育水平、职业地位以及所拥有的社会资本,都会对子女的教育选择、职业倾向和就业机会产生深远影响。

父母的社会地位通常通过他们的职业、收入和教育水平来体现。

有关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综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 邓博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同时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为了促进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升居民财产收入占比、促进消费扩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因素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从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变量、研究方法、对策建议三个方面入手梳理了当前国内外针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并总结出当前研究的不足,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因素;经济新常态本文索引:邓博.有关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综述[J].商展经济,2021(18):066-069.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18.21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对转变发展方式、改变发展动能、促进消费拉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金融市场和挑战丛生的国际金融局势的不断冲击。

2020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23个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指出,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增加居民投资途径等意见与措施。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总量不断提高,2018年我国人均财产达20.88万元,相比上年增长7.49%。

但从结构上看,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具有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居民储蓄在我国家庭金融资产中占比高达57.75%,牢牢占据主导地位。

另外,我国家庭金融资产中以储蓄为首的长期稳健收益账户已经超过了50%,这大大挤占了金融资产在其他投资渠道的配置,同时也不利于这部分金融资产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所以,鼓励居民合理有效地配置金融资产,提高居民家庭中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有利于进一步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向需求拉动型转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鼓励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创新。

家庭结构类型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家庭结构类型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小学教育家庭结构类型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研究【前言】家庭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是以一种多因素、多侧面的复杂方式来实现的,因此具有特殊且重要的意义。

传统意义上家庭环境对儿童个性形成影响的研究主要是从父母的个性与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等角度展开的,人们往往忽视了家庭结构类型和家庭关系对孩子个性发展的影响。

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导致了家庭结构形态日趋复杂。

破裂的家庭结构和新的家庭模式的出现造成儿童生存环境的更改、教育方法的变化以及与父母感情的疏远淡化。

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品行及学业形成不利影响。

过分紧张的生活气氛和感情冲突,家庭缺乏温暖和关怀,致使他们失去了生活目标,于是在思想观念、情感、行为、性格等方面出现动荡,易于向不良的方向发展。

因此,动员各种力量稳定家庭结构,对于保证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家庭结构类型儿童个性形成【正文】一、相关概念(一)家庭结构及家庭结构类型自社会学在我国重建以来,家庭和家庭结构就备受关注,许多学者就对家庭结构下了定义。

如关颖在《家庭结构的涵义及类型》一文中就指出,家庭结构是在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共同生活关系的统一体,是既包括代际结构,也包括人口结构,并且是二者组合起来的统一形式。

所谓家庭结构,就是家庭成员间横竖关系的总合。

横的关系,是指同代人之间的关系,如夫妻和兄弟姊妹间的关系;竖的关系,是指代际之间的关系,如父子、母女、祖孙的关系[1]。

潘允康则认为,家庭结构是指家庭分子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家庭分子间相互配合和组织,家庭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于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家庭规模、类型和家庭模式。

家庭结构一般是指由家庭中全体分子和各种角色所形成的综合关系[2]。

费孝通在1986年对自己关于家庭结构的论述进行了补充说明,认为他所说的家庭结构就是指“一个家庭里包括哪些成员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的探究一、问题的提出马卡连柯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一书中说:谁在教育儿童?是家庭,还是学校?既是家庭,又是学校,这充分地说明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同等重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才会使一个人更趋于完美。

而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所接受的启蒙教育和终身教育,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一位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中学可以说是一个人求学生涯中第一个也是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在为孩子的成长欣喜的同时可能绝大部家长会感到困惑: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做家长的如何去做才能更有利于孩子学习绩的提高与发挥呢?这也是现在急需要处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学习的影响非常大,积极地说,学生可以从父母亲的正面教育或者潜移默化中获取前进的动力获得成功的喜悦,消极地说,可以淡化斗志,磨灭意志,一蹶不振乃至一事无成,如何使这种负面的影响降到最低,正面的影响浮出水面。

而影响孩子的成绩关键家庭因素都有哪些呢?这正是我要探究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摘要】通过分析、比对、整合不同的文献,探究影响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家庭因素有哪些。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家庭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成绩好的学生常常会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三方赞美。

然后,人们也不禁会思考,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哪些呢?近来一位心理科学实验引发人们的思考。

实验表明,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与所生活的家庭环境有关,孩子成绩的优劣又取决于智力发展的水平。

因此,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

本文拟从笔者所收集的相关文献出发,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此领域所做的研究进行综述,揭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家庭因素,并就此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二、相关研究状况简述笔者对近八年来(2007-2014)刊登在中国知网上的有关文章进行了检索,得到了有关研究问题的九篇文章,并对其中五篇文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统计结果如下:1、研究方法问卷调查、访谈得出相关研究结论。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篇一:家庭因素对儿童发展影响文献综述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学前教育本科闫坤20111217039摘要:家庭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

家庭环境包括主观家庭环境和客观家庭环境,二者相互影响,并作为一个统一体共同作用于子女发展。

本人通过文献法,全面论述家庭诸要因素如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父母职业、文化程度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与态度、父母期望、家庭人际关系等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儿童发展客观家庭环境主观家庭环境研究综述一、客观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影响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此形成的联系模式,包括横向的组合(同代人之间的联系式) ,和纵向的组合(代际之间的联系模式) ,可以1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

从家庭成员的构成和数量来看,可以把家庭分为核心家庭和主干庭。

核心家庭是指父母和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是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杨善潭等人对两代和三代人家庭的儿童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两类家庭幼儿在独立性、自制力、敢为性、自尊心、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按照家庭结构的完整情况,可以把家庭分为完整型和残缺型家庭。

完整家庭是由父母和子女等构成。

而残缺家庭则是指由于死亡、离异、遗弃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家的家庭。

许多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在智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情绪障碍、自我控制和问题行为等方面与完整家庭的儿童相比,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家庭结构与儿童的行为发育密切相关,桑标,席居哲的论文《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中研究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组不完整家庭的比率显著比健康组高。

(二)、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许多研究认为,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会影响儿童的成长。

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儿童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的经历, Bradley 发现,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的经历,间接影响了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

关于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因素的文献综述

关于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因素的文献综述

关于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因素的文献综述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支持、亲子关系等。

以下是一篇关于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因素的文献综述。

一、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的稳定性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家庭内部的冲突、父母离婚、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幼儿的心理问题。

一项研究发现,经济困难的家庭更容易出现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因为这种环境可能导致父母之间的冲突和压力,进而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

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幼儿心理健康的另一重要因素。

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师生关系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研究指出,学习环境的积极评价和支持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正面影响。

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一项研究发现,幼儿被尊重和获得教师支持的程度与其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性。

三、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周围人们对幼儿提供的情感支持、实际支持和信息支持。

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在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幼儿中,具有积极社会支持系统的幼儿展示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更低的心理压力。

四、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与幼儿之间亲密、支持和温暖的关系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研究发现,与父母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连接能够促进幼儿的心理和社会发展,并且减少行为问题的出现。

综上所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支持和亲子关系等因素都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关注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支持和社会支持,以及建立亲密、支持和温暖的亲子关系。

这样可以为幼儿提供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亲子关系文献综述

亲子关系文献综述

亲子关系文献综述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家庭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关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亲子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亲子关系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1. 父母教育水平:父母的教育水平对亲子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水平越高,他们越有可能采用积极的育儿方式,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亲子关系的重要因素。

贫困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往往较差,因为父母可能无法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导致孩子产生负面情绪。

3. 父母的婚姻状况:父母的婚姻状况也会影响亲子关系。

离婚或分居的家庭中,孩子的亲子关系往往较差,因为他们可能缺乏稳定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关爱。

4. 父母的育儿方式:父母的育儿方式对亲子关系有着直接的影响。

民主式育儿方式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专制式育儿方式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二、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1. 心理健康: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降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2. 学业成绩: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业成绩,因为他们在家庭中得到了足够的关爱和支持,更有动力去学习。

3. 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容易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自我价值感: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使他们更有信心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三、改善亲子关系的策略1. 增进沟通:父母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给予关爱和支持。

2. 调整育儿方式: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采取适当的育儿方式,避免过度溺爱或严厉管教。

3. 提高自身素质:父母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心理素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文献综述范文,影响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一、引言。

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发展,因此,研究影响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因素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影响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因素及对策,为提高青少年学习成绩提供理论支持。

二、影响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因素。

1.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家庭的教育背景、家庭氛围、家庭支持等因素都会对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比如,家庭教育背景较好的青少年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资源和指导,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2.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影响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学习动机高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而学习动机低的学生则往往缺乏学习的动力,导致学习成绩不佳。

3. 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影响青少年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采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而采用不当的学习方法则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4.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也是影响青少年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社会环境的稳定与和谐对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社会环境不稳定和紧张的地区往往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

三、提高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对策。

1. 家庭教育。

家长应该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给予孩子充分的关心和支持。

2.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校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学校和家长应该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4. 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结论。

青少年学习成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环境、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社会环境等都会对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产生重要影响。

现代家庭教养方式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现代家庭教养方式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现代家庭教养方式调查研究文献综述李昌前言现代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它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

目前现代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涉及的对象十分广泛,在年龄段的选择上主要以婴幼儿为主,扩展到小学生、中学生及大学生,已有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不同发展阶段,现代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为儿童的教育和成长提供了实践依据。

1 现代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心理发展1.1现代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父母的教养方式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提供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指导中。

教养方式与自我概念也有关系,鼓励、支持和积极参与可以促进儿童自我概念的健康发展,并会提高儿童的自尊水平。

张丽华等指出,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不一致型、溺爱型的教养方式起消极作用[1-2]。

王燕等人发现,父母的专制型教养风格会抑制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使儿童在诸多领域的自我接纳和评价水平降低[3]。

以惩罚拒绝为主,过分干涉的父母的孩子学业要差些。

父母情感上的温暖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子女的学业自信,从而影响学习成绩,并且民主、鼓励、宽容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智力发展,而专制、过度保护、溺爱、忽视则会造成社会退缩、急躁、任性等问题[4]。

方平等人发现,权威型教养有利于子女掌握目标,有利于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而专制型和放任型反之[5]。

1.2 现代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情绪发展目前,人们对父母控制和儿童焦虑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父母控制即父母让儿童以他们想要的方式去思考、感受和行动。

研究表明,父母的控制可能会增加儿童的焦虑,并且父母的高焦虑程度能影响父母控制程度的发展。

杨春等研究发现,父母情感的温暖理解与子女特质焦虑水平呈负相关[6]。

现代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情绪、情绪调节及其策略的发展都有影响,Lafreniere 从依恋模式、社会学习模式和归因模式对此作了解释。

家庭教育与儿童的社会化的研究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与儿童的社会化的研究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与儿童的社会化的研究文献综述家庭教育是实现儿童社会化基本内容的有效途径。

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儿童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培养儿童的亲近社会行为和正确的角色意识、帮助儿童建立起和谐的友伴群体。

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是其人生发展的垫脚石,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儿童社会化是儿童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的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步。

儿童的社会化是在现实生活环境中逐步完成的长期的过程。

家庭对儿童的抚养方式是对儿童的社会化最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对儿童的早期社会化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章主要概述国内学者对儿童社会化的相关研究,文章从家庭结构、父母的文化素养、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模式、家庭教育目标、家庭气氛几方面进行对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进行综述。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探讨该领域的发展变化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揭示了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重要性,表明研究思路逐渐出现生态化和立体化的趋势,说明了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表现出综合化、现代化和实用化的一些特点。

社会化是儿童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家庭教育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社会化的重要中介变量,它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

随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关于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国内外学者都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一、儿童社会化概念的综述涂尔干认为: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成员中形成“足够的同质性”,在儿童的内心初步确立为集体生活所必须的“相似性”,即形成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共同价值观和信念①。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系安娜·萨恩森博士认为,“社会化就是指儿童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爱别人、怎样接受别人的爱”②。

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皮亚杰认为:“社会化就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青少年对社会化所做出的贡献正如他从社会化所得到的同样多,从那时便产生了‘运算’和‘协同运算’的相互依赖和共同性。

留守儿童论文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论文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论文文献综述在当代社会中,留守儿童问题备受关注。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在外地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长期分离的儿童。

他们通常在家乡的亲属照料下成长,缺乏足够的家庭陪伴和关爱。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关研究的进展。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源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人口流动。

在中国,农村地区的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许多儿童被迫留在家乡。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中国有近6000万左右的留守儿童,占全国儿童总数的约一半。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家庭陪伴和关爱,面临着许多问题。

其中,情感问题是最为突出的。

他们无法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温暖,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

此外,留守儿童还存在教育问题、身心健康问题以及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困扰。

二、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学者们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问题与家庭因素、社会支持以及教育资源等因素密切相关。

1.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多研究指出,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普遍存在着经济困难、父母关系不和谐等问题。

这些问题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2.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一些组织和政府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和帮助。

例如,一些中小学设立了留守儿童关爱班,提供家庭作业辅导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3. 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教育资源的差异很大,导致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的机会较少。

因此,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方向。

三、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途径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

例如,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质量;设立更多的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改善农村地区教育条件等。

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来关注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的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我国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各界关注。

文章采用文献法对有关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

[1]结果发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父亲参与家庭教育这四个方面,其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2]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家庭因素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生活的重要环境,也是儿童早期生活的最基本的环境,也是儿童最早的教育场所。

[2]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前儿童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学习环境,因此家庭因素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开展了对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及其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家长寻求正确的教育方式提供依据。

[3]一、研究概况(一)研究现状通过文献法调查发现,国内很多学者都是从父母的遗传素质、父母的心理素质、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职业等他们的自身条件方面来调查研究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多家庭中一些微观的影响因素和除父母以外的影响因素并没有涉及太多,但近年来有关专家学者认为: 应把家庭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性研究。

[2]例如,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以及家庭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微观和宏观的综合方面进行的研究比较少。

因此,本人从家庭教育的微观角度出发如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父亲参与教养四个方面对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进行调查研究。

[4](二)研究目的从家庭教育的微观角度进行研究,初步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家庭因素有哪些,尤其是可以初步了解这些主要家庭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产生的影响。

[2]通过研究以期发现,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找出相应对策,为进一步研究家庭教育中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提供依据,为父母能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供帮助,为改善不良家庭教育环境提供帮助。

最终引起广大父母对正确的家庭教育的重视,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视,从而促进学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5]二、研究过程研究内容: ①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家庭因素。

②各主要家庭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

研究方法:文献法本课题的研究运用了文献法,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有很多,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最主要的是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父亲参与教养,通过收集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并处理研究结果,对研究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5]三、研究结果分析(一)家庭结构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影响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纽带构成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家庭结构就是家庭成员间横竖关系的总合。

横的关系,是指同代人之间的关系,如夫妻和兄弟姊妹间的关系;竖的关系,是指代际之间的关系,如父子、母女、祖孙的关系。

所以,家庭结构是代际关系与同代关系的总合,是二者统一的组合形式。

[6]1.父母的分居、离异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家庭结构都是完整的,但还存在一种特殊情况的家庭即破裂型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因某种原因缺损,使家庭功能受到损害。

这种功能损害常使孩子心理上长期存在焦虑,并影响他们的个性的发展,破裂型家庭有几种不同的情况:父母死亡、父母离婚和父母争斗。

[13]这些情况无论对孩子或父母都是不幸的。

父母离婚比父母死亡对孩子的个性形成影响要大,而经常争斗的家庭又比父母离婚对孩子的个性影响更大。

父母经常吵架、打架、孩子始终潜在着未解决的冲突,使孩子倍感孤独,使孩子处于持续的焦虑和紧张的状态。

[8]由于父母对事情的看法不同,一产生矛盾,孩子便成了出气筒、替罪羊,造成家庭动荡不稳定。

有的孩子也会被卷入冲突中,如,父母双方都争取孩子的支持,一孩子这一次站在这一方,下次站在另一方,导致心理紧张;孩子如果固定站在某一方,那么就会造成与另一方关系紧张;甚至有的父母以斥责孩子来发泄自己的愤愈。

在这样家庭气氛中成长的孩子,经常处于没有欢乐和无所适从的状态,父母对孩子的感情逐渐淡漠,孩子对父母则产生畏惧心理。

在这种家庭里,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容易形成孤癖、抑郁、冷漠、暴怒、厌世、自卑等特征的性格,犯罪率也比正常家庭的孩子高。

[9]2. 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独立性差。

这些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极强,基本上没有独立完成过任务。

其中性格比较外向的孩子通常表现出任性霸道的性格,而性格内向的孩子则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与同龄的孩子玩耍,通常是独自活动,不愿与人交流,见了陌生人则表现胆怯,不敢说话。

[2]由于家中仅有一个孩子,家庭中的成人往往把所有的爱全部倾注于孩子一个人身上,给孩子最好的东西。

因此,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的父母更多的爱,对智力的开发也更多,更易于发挥才能,有更广泛的兴趣。

同时,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宠爱导致孩子养成自私、任性、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克服困难的能力差及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的个性特点。

[7]通过文献查阅发现, 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3. 三代以上家庭结构对学期儿童心理的影响三代以上家庭通常指三代或三代以上的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

家庭中祖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都会尽其所能去满足,对孩子犯的错误很少批评教育,甚至在孩子父母对孩子进行管教时也百般袒护。

[2]在调查中还发现,这些家庭中的祖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日常饮食营养丰富,这些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肥胖的症状,实际上是不利于孩子身心成长的。

很多父母认为由于自己工作比较忙,陪孩子的时间比较少,而祖父母可以代替他们陪伴照顾孩子,认为这样的家庭结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而实际上祖父母长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对幼儿的要求更加宽容,对孩子的错误和无理要求更加容易纵容和满足,祖父母的溺爱也容易使孩子出现对父母提出的某些正当要求产生抵触心理甚至抵制行为。

[9]与父母照顾长大下的孩子相比,祖父母照顾的孩子可能有比较大的依赖性,生活自理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爱哭、易怒、爱发脾气。

祖父母在思想上趋于成熟,行为习惯上也趋于安静,迟缓。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

[10]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

综合我国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的研究,主要分为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

民主型的家长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应该要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见,在教养方式上要尊重孩子同时不可没有原则;专制型的父母较多地干预孩子的行为,让孩子遵照家长的意愿,不可违抗;放任型的父母则对孩子不设任何要求和行为规范,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下面从对三种主要的家庭教养方式进行分析。

[11]1.民主型教养方式民主型家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态度是平等的,爱是相互的,双方是相互关心、相互教育。

据调查,家长对孩子采取爱而不娇、民主而又严格的态度,孩子的行为特征就大不一样,娇气、任性、攻击性等特点都消失了,在诚实、利他等方面都比较强。

一般说来,民主型家庭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创造精神。

家里的普通事情,可适当征求孩子的意见,与孩子商量。

如:星期日活动的安排、对一些文艺作品的看法等。

[2]幼儿的一个特点是好奇、好问、好动、好模仿、富于幻想。

在民主型的家庭里,家长尊重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探求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满足幼儿对知识渴求的正当要求,家长能给予孩子动手实践的自由,通过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敬锐性及解决问题的新颖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12]因此,生活在这种民主、和谐、欢乐的家庭环境中,幼儿有较多的独立自由生活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

2.专制型教养方式专制型教养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孩子过度干涉、过度保护。

这样的父母要求孩子对自己绝对服从,缺乏积极情感,很少迁就孩子。

在调查中发现,属于这样的教养方式的家庭占到30%。

[2]采用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往往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期望过高,希望孩子能按照他们认为正确的方式进行成长。

他们对孩子缺乏耐心并常打骂,对孩子的自由活动加以限制。

父母的这种行为会使子女容易形成不良的性格,例如,情绪不稳、残暴、缺乏同情和反社会人格倾向,甚至还可能导致人格障碍、孩子长大后产生攻击性,对子女惩罚过多会使孩子感到威胁,对自身安全产生焦虑,会导致孩子自我接纳程度较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影响孩子情绪健康的发展。

[13]采用这种教养方式教育下的孩子在父母眼中大部分时间表现的比较听话,但是,在幼儿园与其他孩子在一起时往往表现为缺乏自信交往能力差,而另一种极端则表现为脾气暴躁,容易出现反集体活动的行为。

父母要求孩子的绝对服从,通常带有较多的体罚和训斥,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极高,在教育中缺乏一致性,会导致孩子的学习困难以及子女产生自责的个性特点。

3.放任型教养方式采用放任型教养方式教育孩子的父母没有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他们平时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听之任之,不管也不问,放任自流。

[13]通过对相关文献分析发现,这类父母因为生活压力较大,忙于工作或挣钱,对孩子只是满足其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家长文化水平往往比较低,他们只注意到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或者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思想教育。

在这种放任型教养方式的教育下,容易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使孩子心态发生扭曲,性格变得内向、怪癖、冷酷、自私,在幼儿园了里不合群。

这种教养方式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他们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容易导致违法犯罪。

(三)家庭氛围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影响所谓家庭氛围,指的是在环境中家庭成员产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它包括:生活环境、生活作风、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传统习惯、道德规范、为人处世等。

[15]家庭氛围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家庭氛围对幼儿而言是长期生活环境中的精神环境,当幼儿在家庭中时他们就一直受家庭氛围的影响。

[16]因此,家庭氛围具有长期性。

不同的家庭中有不同的家庭氛围,其对幼儿性格可能也随之改变。

某些情况下,不好的家庭氛围造就的孩子不一定就是不好的。

相反,可能会更好。

1.父母关系及与儿童关系相关研究显示,父母与子女关系和睦、融洽,共同承担家庭教育,管教态度一致的家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低。

父母与子女关系和睦,儿童可以生活在安静、温馨的环境下,父母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儿童的行为问题;同时在教育儿童过程中,亲子双方可以收到对方积极的反应,受到鼓励,无论对于父母的教育还是儿童良好行为的养成,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