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第三章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2、“-3/2”自疏法则
随着植物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的生长发 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这一过程叫自疏。
密度与生物个体平均株重呈现负相关关系,在对数图上为-3 /2斜率。这种关系叫做“-3/2”自疏法则。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2、“-3/2”自疏法则
其公式可以表述为: W = C×d-3/2;W为平均每株重,d为密度;C为一个常数。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1、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种群的密度如何,其最后产量差 不多总是一样的。 例如,Donald对车轴草的种植研究,不同密度种植,发现60天后产量和 密度呈正相关,但181天以后收获时,产量与密度无关。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1、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公式表示为: Y = W ×d。 Y为总产量,W为平均 每株重,d为密度,总产量最终接近于一个定值。 意义:种植密度
高斯原理-竞争排斥原理
需指出的是:两个物种竞争的结果或竞争的激烈程度与各自生态位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生态位越接近,则竞争越激烈。 在同一生境中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不可能长期共存,这个原理称竞争排斥原 理,也称高斯原理; 在一个稳定的自然群落中,各生物种群的生态位必定是有差异的,种群间都是趋向于 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因此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群落,要比单一物种 所组成的群落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维持较高的生产力,并具有更高 的稳定性。
1、竞争
北极熊在打斗
大象和狮子抢夺水源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
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高斯原理-竞争排斥原理
左:双小核草履虫增长较快,竞争占优,大草履虫灭亡。 右:双小核草履虫多生活于培养试管的中、上部,以细菌为食;而袋状草履虫 生活于底部,以酵母菌为食。两个竞争种之间出现了食性和栖息环境的分化。
两种种群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
相互作用类型 中性作用
物种1 物种2 相互作用的一般特征
0
0 两物种彼此不受影响
竞争
-
负相互
作用 偏害作用
-
相互干扰型:每一种群直接抑制另一个种群 -
资源利用型:资源缺乏时的间接抑制 0 种群1受抑制,种群2无影响
寄生作用
+
- 种群1寄生者,通常较宿主2的个体小
捕食作用
+
1、领域性
生殖领域-求偶、交配、繁殖
1、领域性
驯鹿在觅食
2、社会等级
社会等级: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 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 象。等级的数量和配置情况构成 种群的社会结构。
社会形成的基础是支配行为或称 支配-从属关系。等级地位较高 的优势个体比等级地位较低的从 属个体优先获得资源,满足其食 物、栖息场所、配偶等需要。
一、种内关系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 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根据影响因素的种类,可将其作用类型划分为 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一、种内关系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目前发现植物的密度效应有两个基本的规律 1、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2、“-3/2”自疏法则
生态学基础 第三章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教学目标: 1、种内关系 2、种间关系
一、种内关系
种内关系:是指种群内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种内竞争同样是基 本的种内关系。
植物种群与动物种群的种内关系有很大的不同,除种内竞争外, 植物种群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集群生长、密度效应等,动物 种群的种内关系则主要表现为生殖行为、空间行为、社会行为、 通讯行为和利他行为等方面。
D、同类相食
2、捕食










类 相

2、捕食
(3)捕食的生态学意义 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在自然界中通过各种 调节机制控制着种群的数量波动,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任一环节受到干扰就可能破坏平衡。
① 人类过度猎取某些生物,就可能引起生态失衡。人类为发展鹿群而大量猎
杀美洲豹和狼,使得鹿群数量大增,对牧草过度利用,导致草场褪化。
2、社会等级
社会等级的生态学意义: (1)非争斗性地获得有限资源。 (2)调节种群数量。
二、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的类型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可以 是间接,也可以直接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 利的。如果用“+”表示有利,“-”表示有害,“0”表示既无利又 无害,那么,种群之间的关系见下表。
- 种群1捕食者,通常较猎物2的个体
偏利作用
+
正相互
原始合作
+
wk.baidu.com作用
互利共生
+
0 种群1偏利者,而宿主2无影响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有利,但不是必然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必然有利
+表示有利;-表示有害,0表示无利也无害
1、竞争
特征:
两种生物为竞争同一对象(空间和资源)。竞争的双方都力求抑制对
方。竞争结果对他们的增长和存活起着负影响。 例: ① 农田中的作物与杂草竞争光、热、水、气、肥及生长空间。 ② 各类塘鱼对浮游生物的竞争。 结果: ① 两个物种形成协调的平衡状态,实现生态位的分化。 ② 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消灭掉。 ③ 一个种群被赶跑到另一空间,利用另一种食物。
该模式表明产量与密度变化无关,即在很大播种密度范围内,其最终产 量是相等的。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2、“-3/2”自疏法则
密度与生物个体平均 株重呈现负相关关系, 在对数图上为-3/2 斜率。
(二)、动物的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1、领域性 由动物个体、配偶或家族积极保卫的,不允许其他动物,通常 是不让同种动物的进入的区域或空间就称为领域,而动物占有领 域的行为则称为领域行为或领域性。 领域性是保持个体或群之间间隔的积极机制; 高等动物的隔离机制是行为性的,低等动物或植物的 则是化学性的,即:通过抗生素或他感物质产生隔离。
北美地区,五种莺都从同一种云杉树上取食。 通过"瓜分"不同区域以减少相互间的竞争
2、捕食
(1)概念
捕食是指某种生物消耗另一种其他生物活体的全部或部分身体,直接获得营养 以维持自己生命的现象。前者称为捕食者,后者称为猎物。
(2)类型
广义的捕食关系包括四种类型:
A、传统捕食(狭义捕食)
B、植食
C、拟寄生(会杀死宿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