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合成二甲醚的铜_锰催化剂_侯昭胤
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的研究进展
![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4812d0b03d8ce2f00662314.png)
摘 要 : 二甲醚是近年来开发的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 在现代化工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本文综 ̄ T- _- -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
醚的反应机理 、 化剂的研究进展 , 阐述 了催 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助剂 的添加对 其催 化剂性能的影响。 催 并
p id i d r h mia n i e r g ma u a t r .T e r a t n me h n s a d t ec tl s o O2 y r g n t n sn h s e l n mo e n c e c e gn e i n fc u e h e c i c a im n h aay t f e l n o C d o e ai y te i h o z d me h leh rw r e i w d,a d te efc fp e aa in meh d a d a dt e n t e c tl s a t i e e d s u s d i t y t e e e r ve e n h f to r p r t t o n d i v s o h aay t c i t w r ic s e . e o i vy Ke r s i t y t e ;c r o ix d ;c t y t y wo d :d meh leh r a b n d o i e aa s l s
杨 明霞等 采用 共沉 淀浸渍法制备 的 C u—Mn— n—Y系 Z (n / ( n C u—Z O—A 催化剂 的分 散 ,制得 的复 合催 化剂 酸强 度 较 列 催 化剂 中 n Z )n M )摩 尔 比对 催 化 剂 性 能 有 较 大 的 影 响 , n 1 O 高, 酸性位分布相对集 中,因此二 甲醚的收率较高。 当 n Z )n M ) ( n / ( n 比例 在 12~13时 , / / 催化 剂对 C O加 H 一 步
浙江大学理学院第十期SRTP教师立项评审汇总表
![浙江大学理学院第十期SRTP教师立项评审汇总表](https://img.taocdn.com/s3/m/68b295d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e.png)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 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浙江大学理学院第十期SRTP 教师立项评审汇总表序号立项人职称项目名称备注1.许晶波教授非谐振子广义相干态的非经典特性04级黄炜04张龙2.李宏年教授C60-Eu 庞磁阻材料制备研究04李纲3.林强教授半导体激光输出特性研究04李秋子04王浩4.徐云飞副教授半导体激光器的互锁研究04林睿04吴旻5.吴明证副教授自尊结构与个体注意偏差的关系徐沙09 丁莹186.钟建安副教授商品类别与消费者态度关系的研究-探索广告类别的作用郭筱琳01 王婧02 刘寅49 施丽华38 7.徐琴美副教授2—6岁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邵羽洁12 李晓倩42 林苗40 戚佳溪57 8.杨宏飞副教授儒道互补对失败后情绪的调节作用研究沈佳斌96 吴昊30 9.郑全全教授双边谈判中的群体决策心理实验研究叶君惠05 丁楠33 刘天纬90 10.曹立人教授三维图形与三维实体识别的认知策略差异比较研究吴晓颖42 莫建娟13 雷婧宇55 11.何贵兵教授分布式团队动态决策过程的认知分析罗舒罗舒(39) (39) 陈慕陈慕(37) (37) 林静林静(40) (40) 刘谞刘谞(34) (34) 姜群姜群(43) (43) 12.沈模卫教授视觉工作记忆中的运动客体表征及其存储机制姚远03 雷虹36 黄翔53 13.马剑虹教授社会两难情景下社会认同因素对合作行为的影响罗舒婷39 林静40 何巧云15 14.马剑虹教授电子商务交易中消费者信任特点的研究方慧珍08 童丽琛35 江东3115.15.张秋和张秋和副教授副教授中国学习者有效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在跨文化情境下的应用及其在跨文化情境下的应用冉杉04许赟春36 马剑萍09 林阳73 16.16. 徐青徐青 讲师讲师 大学生自我监控与自我评价及体验的相关研究相关研究郑昊29 陈慕琳37 胡优俊26 17.17. 徐青徐青 讲师讲师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百年发展回顾和综述综述徐沙09 娄玮瑜10 陈慕琳37 18.18. 徐琴美徐琴美 副教授副教授2岁儿童的气质测量岁儿童的气质测量赵冬冬95 李斌寅34 薛妍华73 马涵74 19.19. 徐琴美徐琴美 副教授副教授 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干预研究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干预研究曾宇静14 李迦勒58 保启斌54 吴剑斌5620.20. 许百华许百华 教授教授 视觉警戒情境下任务特征与个体特征对心理负荷与绩效的影响对心理负荷与绩效的影响江东31 21.21.许百华许百华教授教授高中生心理压力的成因与干预策略研究王佳娜30余霁燕85 胡婷婷13 22.22. 徐海玲徐海玲 讲师讲师 大学生学习困难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胡优俊26 王祯31 23.23.钱秀莹钱秀莹教授教授视觉触动觉交互研究在交通安全中的应用应用赵丹赵丹 41 41 戴文婷36 李洪昌22 杨婷婷3324.24.钟建安钟建安副教授副教授短期促销对消费者长期购买活动影响的研究的研究汪琼41严旻10 徐婷婷45 徐文盛5025.25. 杨宏飞杨宏飞 副教授副教授儒道互补对发展积极心理的作用研究儒道互补对发展积极心理的作用研究 沈鑫伟59陈宇曦15 袁路66 26.26. 吴明证吴明证 副教授副教授自尊结构与个体记忆偏差的关系自尊结构与个体记忆偏差的关系汤文洁08李洪昌22浙江大学 理 学院第十期SRTP 学生立项评审汇总表序 号立 项 人 年 级 项 目 名 称备 注1.1. 耿昕耿昕 04数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李胜宏李胜宏2.2. 来能来能 04数 调度和相关组合优化问题的算法研究调度和相关组合优化问题的算法研究 谈之奕谈之奕3.3. 陈舒怡陈舒怡 04统 SAS 统计软件上机指导教程统计软件上机指导教程张彩伢张彩伢4.4. 张海舟张海舟 04数 “系统老龄化”与医疗保险可持续问题研究 的数学建模与程序开发的数学建模与程序开发徐林荣徐林荣5.5. 田野田野 04数 马尔可夫转换模型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马尔可夫转换模型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张立新张立新6.6. 马骏马骏 04统 浙江大学教授“近亲繁殖”现象的调查研究浙江大学教授“近亲繁殖”现象的调查研究 刘继荣刘继荣(人事处(人事处(人事处7.7. 王昕王昕 04统 A 股与H 股的股价联动性实证研究股的股价联动性实证研究 林正炎,林正炎,王秀云王秀云王秀云8.8. 金峰金峰 04统 精算学中相关问题研究精算学中相关问题研究 张奕张奕9.9. 徐永鑫徐永鑫 05统 股指期货风险控制分析股指期货风险控制分析李胜宏李胜宏 10.10. 吴涛吴涛 05计 中国象棋的棋子价值评估与遗传算法中国象棋的棋子价值评估与遗传算法 叶兴德叶兴德 11.11. 田洪飞田洪飞 05数 晶体群的分类晶体群的分类黄兆镇黄兆镇 12.12.袁韬袁韬05数 代数学(代数学(Algebra Algebra Algebra)的发展)的发展)的发展 李方李方13.13. 郑蒙迪郑蒙迪 04级 半经典辐射场理论半经典辐射场理论罗民兴罗民兴 14.14. 孙李真孙李真 04级 高温超导体磁通在棘齿势中的动力学高温超导体磁通在棘齿势中的动力学 罗孟波罗孟波 15.15. 陈天然陈天然 04级 液相基底表面的磁性纳米系统液相基底表面的磁性纳米系统 叶高翔叶高翔 夏阿根夏阿根 16.16. 陈 飞飞 04级 MG 模型分析与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模型分析与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郑大昉郑大昉 17.17. 张 龙龙 04级 空心光束的角动量研究空心光束的角动量研究 陆璇辉陆璇辉 18.18. 顾宇翔顾宇翔04级 Feynman Path-integral朱国怀朱国怀 罗民兴罗民兴 19.19. 李振乾李振乾 04级 外部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外部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ERP ERP ERP)研究)研究)研究 唐孝威唐孝威 胡萌胡萌 20.20. 杨致远杨致远 04级 超导新材料探索超导新材料探索 许祝安许祝安 21.21. 刘 波波 04级 金融市场的多体微观模型金融市场的多体微观模型 郑波郑波 22.22. 李秋子李秋子04级细菌基因调控的网络模型天空细菌基因调控的网络模型天空李有泉李有泉23.23. 陶天炯陶天炯 04级 基因序列的统计性质及其生长模型基因序列的统计性质及其生长模型 郑波郑波 24.24. 戴隆贵戴隆贵 04级 IV-VI 族半导体的光电特性研究族半导体的光电特性研究 吴惠桢吴惠桢 25.25. 柯继伟柯继伟 05级 Hartley 变换用于光学图像处理变换用于光学图像处理 赵道木赵道木 26.26. 蒋立臻蒋立臻 05级 激光加速电子的理论模型激光加速电子的理论模型盛正卯盛正卯 27.27. 王理程王理程 05级 地球磁尾亚暴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地球磁尾亚暴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马志为马志为28.28. 朱元勋朱元勋 2005 从氨基糖合成硫尿衍生物从氨基糖合成硫尿衍生物包伟良教授包伟良教授 29.29. 邵东贝邵东贝 2005 以β以β--酮酸酯为配体亚铜盐催化的卤代烯烃的偶联反应偶联反应包伟良教授包伟良教授 30.30. 王翀王翀 2005 双苯并-双苯并-24-24-24-冠-冠-冠-88衍生物的模板合成衍生物的模板合成 黄飞鹤教授黄飞鹤教授 31.31. 郑波郑波 2005 双吡啶双吡啶-24--24--24-冠冠-8衍生物的模板合成衍生物的模板合成 黄飞鹤教授黄飞鹤教授 32.32. 邓人仁邓人仁 2005 新型荧光传感器的合成及传感性能研究新型荧光传感器的合成及传感性能研究 吕萍教授吕萍教授 33.33. 丁宇琦丁宇琦 2004 加成产物C 80O 2异构体的电子结构何光谱研究异构体的电子结构何光谱研究 滕启文教授滕启文教授 34.34. 朱威朱威 2005 镧系元素的变价对金属富勒烯的产率的影响镧系元素的变价对金属富勒烯的产率的影响 刘子阳教授刘子阳教授 35.35. 林辉林辉 2005 Cu/TiO 2-Al 2O 3的合成及对NO+CH 4反应性能的研究蒋晓原副教授蒋晓原副教授 郑小明教授郑小明教授36.36. 陈宏桦陈宏桦 2006 等离子体与新催化体系协同脱除NO X 的研究的研究 蒋晓原副教授蒋晓原副教授 郑小明教授郑小明教授 37.37. 刘青杨刘青杨 2005 联烯基环丙烷衍生物的环扩张反应联烯基环丙烷衍生物的环扩张反应 黄宪教授黄宪教授 38.38. 阮月垒阮月垒 20052004 糖基修饰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糖基修饰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姚加副研究员姚加副研究员 39.39. 段谨钊段谨钊 2005 ZSM-5分子筛的改性研究分子筛的改性研究楼辉教授楼辉教授 40.40. 方文斌方文斌 2005 聚合物电解质在鋰离子二次电池中的研究聚合物电解质在鋰离子二次电池中的研究 王建明王建明 41.41. 李晋超李晋超 2004 苯炔参与的三组分串联反应研究苯炔参与的三组分串联反应研究 王彦广教授王彦广教授 42.42. 潘茜潘茜 2005 碱性离子液体中的新型有机合成研究碱性离子液体中的新型有机合成研究 林贤福教授林贤福教授 43.43. 张云霞张云霞 2004 微流控环境气体检测系统研究微流控环境气体检测系统研究 方群教授方群教授 44.44. 吕晓晴吕晓晴 2004 微流控系统接口技术研究微流控系统接口技术研究方群教授方群教授 45.45. 宋跃通宋跃通2005过渡金属催化下苯并亚烃基丙烷与碳-碳双键的键的 [3[3++2]2]成环反应研究成环反应研究成环反应研究 陈万隆里讲师陈万隆里讲师46.46. 夏钦钦夏钦钦 2005 亲电试剂诱导的环化重排反应研究亲电试剂诱导的环化重排反应研究黄宪教授黄宪教授47.47. 颜杨颜杨 2005 通过纳米自组装构建磷酸钙光学器件通过纳米自组装构建磷酸钙光学器件 唐睿康教授唐睿康教授 48.48. 汪旭汪旭 2005 芴酮与芳香化合物进行反常的还原性Friedel-Crafts 反应的机理研究反应的机理研究 吕萍教授吕萍教授 49.49. 戴晓璟戴晓璟 2005 微波萃取在分离分析天然植物有效成分中的应用应用潘远江教授潘远江教授 50.50. 胡梦龙胡梦龙 2005 四吡啶四吡啶-24--24--24-冠冠-8及衍生物的模板合成及衍生物的模板合成 黄飞鹤教授黄飞鹤教授 51.51. 俞泽奇俞泽奇 2005 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张玉红教授张玉红教授 52.52. 姚晔姚晔 2005 高性能CeZrAlO 复合氧化物材料制备的研究复合氧化物材料制备的研究 周仁贤教授周仁贤教授 53.53. 吕延龙吕延龙 2005 富氢中CO 选择性氧化催化剂纳米Cu-CeO 2的研究周仁贤教授周仁贤教授 54.54. 许凡许凡 2005 离子液体离子液体//酶催化加成和酰化反应一锅法研究酶催化加成和酰化反应一锅法研究 林贤福教授林贤福教授 55.55. 李秀斌李秀斌 2005 酶催化合成手性高分子药物酶催化合成手性高分子药物 吴起副研究员吴起副研究员 56.56. 杨同辉杨同辉 2005 细胞层次上生物矿化的研究(模拟)细胞层次上生物矿化的研究(模拟) 唐睿康教授唐睿康教授 57.57. 李季李季 2005 金属酞菁的合成及固载化研究金属酞菁的合成及固载化研究许宜铭教授许宜铭教授 58.58. 马欢马欢 2005 液质联用快速分析原料药中的微量成分液质联用快速分析原料药中的微量成分 潘远江教授潘远江教授 59.59. 罗小燕罗小燕 2005 稀土复合层状催化新材料的构-效关系研究稀土复合层状催化新材料的构-效关系研究 陈敏教授陈敏教授 60.60. 黄子帅黄子帅 2004 有机金银N-N-杂环卡宾化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性杂环卡宾化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性质陈万芝教授陈万芝教授 61.61. 李夏李夏2005层析法分离纯化多种酶混合物层析法分离纯化多种酶混合物曾秀琼副教授曾秀琼副教授62.62. 刘阳刘阳 2005 纳米无定形碳酸钙在生物矿化中的作用纳米无定形碳酸钙在生物矿化中的作用 徐旭荣副教授徐旭荣副教授 63.63. 胡萌胡萌 2004 关于仙鹤草抗氧化活性的研究关于仙鹤草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孙翠荣副教授孙翠荣副教授 64.64. 赵伟洁赵伟洁 2005 烯酮亚胺参与的三组分串联反应研究烯酮亚胺参与的三组分串联反应研究 王彦广教授王彦广教授 65.65. 温旭光温旭光 2004 C 80(CH 2)n 异构体的电子结构和光谱研究异构体的电子结构和光谱研究 吴师高工吴师高工 66.66. 周懿周懿 2005 金粟兰多糖的提取与分离纯化金粟兰多糖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孙翠荣副教授孙翠荣副教授 67.67. 周俊周俊 2005 在高聚物片上制备金属微器件在高聚物片上制备金属微器件 陈恒武教授陈恒武教授 68.68. 叶佳叶佳 2005 双官能团化联烯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双官能团化联烯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傅春玲教授傅春玲教授 69.69. 刘清刘清 2005 端粒酶逆转录酶作为靶点的肿瘤免疫治疗基础研究础研究汤谷平教授汤谷平教授 70.70. 沈高锋沈高锋 2005 蛋白质磷酸化修饰的电化学研究蛋白质磷酸化修饰的电化学研究 王敏副教授王敏副教授 71.71. 周亮周亮2005环保型纳米氧化物制备方法的研究环保型纳米氧化物制备方法的研究王敏副教授王敏副教授72.72. 孙明道孙明道 2004 《地球物质基础II II》课件制作》课件制作》课件制作 董传万董传万 73.73. 詹远增詹远增 2004 空间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包设计与开发空间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包设计与开发 李 睿 74.74. 应晓航应晓航 2005 就杭运河(浙江段)遗产旅游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对策范今朝范今朝 75.75. 田方兴田方兴 2005 杭州降水状况和农产品产量及价格相关性分析汤燕冰汤燕冰 76.76. 胡文焘胡文焘 2005 紫金港校区景观生态研究紫金港校区景观生态研究李 睿 77.77. 葛智渊葛智渊 2005 塔里木盆地中新生代碎屑岩中磁性矿物牲塔里木盆地中新生代碎屑岩中磁性矿物牲 沈忠悦沈忠悦 78.78. 杨 晶 2005 塔里木盆地中新生代碎屑岩中鋯石的形态特征沈忠悦沈忠悦 79.79. 陈 欣 2005 近年来浙江省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的特征分析及其发展对策探讨及其发展对策探讨金平斌金平斌 80.80. 吴 翔 2005 不同地表界面下的大气温度差异不同地表界面下的大气温度差异汤燕冰汤燕冰 81.81. 叶俏汝叶俏汝 2005 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研究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研究---------以杭州市为例以杭州市为例以杭州市为例 张兴平张兴平 82.82. 周伊莎周伊莎 2005 新型microtube stand 设计与推广应用设计与推广应用 盛弘强(医学院 ) 83.83. 朱银燕朱银燕 2005 杭州市各县市旅游形象定位调查及研究杭州市各县市旅游形象定位调查及研究 汪 波 84.84. 俞春娜俞春娜2005湖州“农家乐”特色生态优化设计研究湖州“农家乐”特色生态优化设计研究黄冲平(农学院)院) 章孝灿章孝灿第十期SRTP 项目汇总表校级校级院级院级教师师立项数教师师立项数学生立项数学生立项数 合计合计 教师师立项数教师师立项数学生立项数学生立项数合计合计数学系数学系12 12 5 3 8 物理系物理系 4 15 19 3 11 14 化学系化学系 44 44 28 5 33 地科系地科系13 13 1 6 7 心理系心理系 22 22 1 16 17 学院学院 2 2 26 84110 384381浙江大学 理 学院第十期SRTP 院级教师立项评审汇总表序 号 立 项 人职 称项 目 名 称备 注1.1. 武俊德武俊德 教授教授 量子测度理论量子测度理论2.2.武俊德武俊德教授教授量子逻辑数学基础量子逻辑数学基础3.3. 梁克维梁克维副教授副教授网面搜索引擎的研究及其应用网面搜索引擎的研究及其应用4.4. 朱建新朱建新 教授教授 声在带有损耗的海洋中传播计算与分析5.5.朱建新朱建新教授教授光在带有损耗的波导中传播计算与分析6.6. 王兆英王兆英 时序控制与Labview 应用应用 04杨睿杨睿04陈文豪陈文豪 7.7. 吴惠桢吴惠桢 教授教授 ZnO 的掺杂及其物理特性研究的掺杂及其物理特性研究 05陈笑松陈笑松 05程毅程毅 8.8.吴惠桢吴惠桢 教授教授 氧化锌基光电器件工艺与物理特性研究05郏寅郏寅9.9. 侯昭胤侯昭胤 教授教授 仿生纳米催化材料的合成与应用仿生纳米催化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10.10. 方文军方文军 教授教授 分形固体表面的制作及其超疏水性能分形固体表面的制作及其超疏水性能11.11. 王敏王敏 副教授副教授 基于Nafion/Nafion/血红素修饰电极的血红素修饰电极的NO 检测12.12. 陈幼芳陈幼芳 讲师讲师 布洛芬微胶囊的layer-by-layer 法制备工艺研究备工艺研究13.13. 刘清刘清 副教授副教授 羰基类化合物溶剂效应的红外光谱相关研究关研究14.14. 蒋晓原蒋晓原 副教授副教授 Ce x Ti 1-x O 2的合成及对NO x 催化还原性能的研究的研究15.15. 费金华费金华 教授教授 高稳定性Cu-Mn-Zn/Y 直接合成二甲醚催化剂研究催化剂研究16.16. 吴师吴师 高工高工 C 78O 6稳定构型的分子设计及光谱学研究17.17. 滕启文滕启文 教授教授 聚乙烯咔唑衍生物的导电性能与光谱性质研究性质研究18.18.崔艳丽崔艳丽副教授副教授神经酰胺顺式异构体制备神经酰胺顺式异构体制备19.19. 余明新余明新 副教授副教授 含噻吩杂环的α含噻吩杂环的α,,β-不饱和腈类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20.20. 张玉红张玉红 教授教授 有机合成中间体-芳炔反应研究有机合成中间体-芳炔反应研究 21.21. 吴师吴师 高工高工 扩展的1,3二噻烷辐射状轮烯发光材料的物性研究料的物性研究22.22. 滕启文滕启文 教授教授 氧修饰单壁碳纳米管氧修饰单壁碳纳米管(SWNT)(SWNT)(SWNT)电子结构电子结构和光谱研究和光谱研究23.23. 李浩然李浩然 教授教授 酰胺型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酰胺型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24.24. 陈敏陈敏 研究员研究员 新型金属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新型金属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 25.25.王从敏王从敏 李浩然李浩然 副研究员 教授教授 铵型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应用铵型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应用26.26. 张子张张子张 教授教授 Perkin 反应: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底物合成研究底物合成研究27.27.汤谷平汤谷平教授教授新型纳米转基因载体作用于神经胶质瘤的研究瘤的研究28.28. 吴庆银吴庆银 教授教授 新型Preyssler 结构杂多酸的合成与性能性能29.29.莫流业莫流业副教授副教授负载型纳米复合氧化物的制备于性能、结构表征能、结构表征30.30.方卫民方卫民副教授副教授坡缕石的化学增白技术研究坡缕石的化学增白技术研究31.31. 陈平陈平 副教授副教授 新型环保制冷剂三氟甲醚的催化合成新型环保制冷剂三氟甲醚的催化合成 32.32. 郑豪郑豪 副教授副教授 改性纳米TiO 2空气净化材料的合成与表征表征33.33. 郑豪郑豪 副教授副教授 纳米级磁共振造影剂的制备研究纳米级磁共振造影剂的制备研究 34.34. 方文军方文军 教授教授 高超音速推进用吸热型碳氢燃料的热稳定性研究稳定性研究35.35. 陈幼芳陈幼芳 讲师讲师 纳米微囊化呋塞米缓释药物的构筑和表征表征36.36. 毛建新毛建新 副教授副教授 负载型国体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表征性能表征37.37. 毛明海毛明海 副教授副教授 分水江河流健康评价分水江河流健康评价38.38.钱秀莹钱秀莹教授教授立体知觉的ERP机制立体知觉的ERP机制李斌李斌 77 77 盛峰盛峰 92 92浙江大学 理 学院第十期SRTP 院级学生立项评审汇总表序 号立 项 人 年 级项 目 名 称备 注1.1. 罗越伟罗越伟 05数 TeX 的幻灯片制作与文档转换的幻灯片制作与文档转换 黄丹黄丹2.2. 吴弘毅吴弘毅 05数 基于特殊需要的指派问题基于特殊需要的指派问题李胜宏李胜宏 3.3.袁韬袁韬05数 西方数学思想的传入以及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影响李方李方4.4. 李金勉李金勉 05级 湍流特性研究及模型应用湍流特性研究及模型应用 盛正卯盛正卯5.5. 申 伟伟 04级 地球磁层顶磁重联的动力学问题地球磁层顶磁重联的动力学问题马志为马志为 6.6. 杨 睿睿 04级 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及相关程序的改进关程序的改进马志为马志为 7.7. 陈默迪陈默迪 04级 中西方金融动力学的对比研究中西方金融动力学的对比研究 郑波郑波 8.8. 罗钊罗钊 04级 有限维激发奇偶相干态的研究有限维激发奇偶相干态的研究 许晶波许晶波 9.9. 张广鹏张广鹏 04级 量子势中双极化子激发态的数值计算量子势中双极化子激发态的数值计算 阮永红阮永红 10.10. 周伟强周伟强 05级 液相基底表面的磁性薄膜液相基底表面的磁性薄膜 夏阿根夏阿根 叶高翔叶高翔 11.11. 黄日俊黄日俊05级椭圆光束的焦移椭圆光束的焦移赵道木赵道木12.12. 魏晓东魏晓东 05级 a 粒子散射实验的经典和量子研究与分析粒子散射实验的经典和量子研究与分析 罗民兴罗民兴 13.13. 金才龙金才龙 05级 光在介质的物理过程光在介质的物理过程罗民兴罗民兴 陈星陈星 14.14. 刘治华刘治华 05级 离子对水分子团簇亚稳态结构的影响离子对水分子团簇亚稳态结构的影响 盛正卯盛正卯15.15. 王晓明王晓明 2005 新型有机分子荧光化合物的优化合成及相关机理研究机理研究吕萍教授吕萍教授 16.16. 冯晨虓冯晨虓 2005 分子内片呐醇耦合的新型催化体系研究分子内片呐醇耦合的新型催化体系研究 潘远江教授潘远江教授 17.17. 王晨王晨 2005 从阿拉伯胶中分离纯化单糖从阿拉伯胶中分离纯化单糖 潘远江教授潘远江教授 18.18. 李畅李畅 2005 葡萄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葡萄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潘远江教授潘远江教授 19.19. 陈欢陈欢 2005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合成及污水处理研究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合成及污水处理研究 曾秀琼副教授曾秀琼副教授 20.20. 王 剑 2005 珠宝鉴赏课件的编制珠宝鉴赏课件的编制沈忠悦沈忠悦 21.21. 王 杰 2005 Vcrystal 1.0单形图形软件的开发单形图形软件的开发 沈忠悦沈忠悦 22.22. 王晓杰王晓杰 2005 关于浙大学生对气象关心度的调查关于浙大学生对气象关心度的调查 汤燕冰汤燕冰 23.23. 姚泽伟姚泽伟 2005 岩石在建筑上的应用的研究岩石在建筑上的应用的研究 沈忠悦沈忠悦 24.24. 周晨腾周晨腾 2005 关于杭州地区春季变迁的假设及研究关于杭州地区春季变迁的假设及研究 汤燕冰汤燕冰 25.25. 徐 鸿 2005 浙江省宗教旅游市场特征及其开发策略研究浙江省宗教旅游市场特征及其开发策略研究 汪 波 26.26. 胡婷婷胡婷婷13 2004 个人空间上限的高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个人空间上限的高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张智君张智君 27.27. 吴俊杨吴俊杨 2004 危机反应策略与公众知觉的关系研究危机反应策略与公众知觉的关系研究 马剑虹马剑虹 28.28. 陶双双10 2005 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激励研究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激励研究 马剑虹马剑虹 29.29. 徐美玲3050659 2005 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动机体系的研究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动机体系的研究 马剑虹马剑虹 30.30. 张芷张芷 2005 信任的初始:团队情境定义对信任的影响信任的初始:团队情境定义对信任的影响 马剑虹马剑虹 31.31. 周冰心05 2005 公务员基层干部胜任力模型初建公务员基层干部胜任力模型初建 马剑虹马剑虹 32.32. 关斯婷06 2004 不同动机强度下不确定性对信任的影响不同动机强度下不确定性对信任的影响 马剑虹马剑虹 33.33. 邓玮03 2005 2-4岁儿童的掌握性动机发展研究岁儿童的掌握性动机发展研究 徐琴美徐琴美 34.34. 吴燕32 2005 2-4岁儿童对真实和虚假情绪的区分岁儿童对真实和虚假情绪的区分 徐琴美徐琴美 35.35. 蔡丹超蔡丹超47 2005 立体知觉中的触动觉因素立体知觉中的触动觉因素 钱秀莹钱秀莹 36.36. 吴烨吴烨2005运动中的知觉补偿机制运动中的知觉补偿机制钱秀莹钱秀莹。
cu-zn-al-zr合成二甲醚浆状催化剂的完全液相制备及表征
![cu-zn-al-zr合成二甲醚浆状催化剂的完全液相制备及表征](https://img.taocdn.com/s3/m/e29d1353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82.png)
2008年第66卷化学学报V ol. 66, 2008第3期, 295~300 ACTA CHIMICA SINICA No. 3, 295~300*****************.cnE-mail:*Received July 13, 2007; revised August 30, 2007; accepted October 15, 2007.973计划(No. 2005CB2212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s. 20471040, 20706039)、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No. IRT0517)、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No. 2006021010)、太原市大学生专项(No. 07010774)资助项目.296化学学报V ol. 66, 2008由于在现行的制备方法中催化材料的形成及成长环境与其使用环境不相符, 催化剂的表面状态不适应使用时的有机介质环境, 润湿性不好、粘度大、流变性差, 易于团聚、结块、直至失活. 针对浆态床催化剂的使用特性, 基于催化材料的形成及成长应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完成的这一思想, 我们提出了从溶液到浆液直接制备浆态床催化剂的完全液相方法, 其主要特点是不经过传统的干燥和焙烧处理, 在有机介质中从原料直接形成具有固体催化剂相结构和孔结构的、可直接使用于浆态床反应器的浆状催化剂. 在前期研究中, 利用完全液相法成功地制取了用于浆态床二甲醚合成的CuZr和CuZnAl 催化剂. 结果发现, 利用该法制得的催化剂在浆态床反应中具有优异的稳定性, 在近500 h变温变负荷实验中催化剂没有任何失活现象[3,4]. 同时实验也发现CuZr催化剂发生沉降后, 形成性质类似细沙的沉积物, 重新搅拌极易恢复成均匀的浆液, 表明催化剂的流变性好, 但其催化活性较差; 与CuZr催化剂相反, CuZnAl浆状催化剂发生沉降后, 形成性质类似淤泥的沉积物, 重新搅拌不易恢复成均匀的浆液, 表明催化剂沉降后流变性变差, 但其有较好的催化性能. 考虑到两种催化剂各自的优点, 本文研究了Zr修饰的CuZnAl催化剂, 以期扬长避短, 在保持CuZnAl催化剂性能的同时, 改善其流变性能, 更好地适应浆态床反应器停开自如、负荷可变、操作弹性大的特点.1 实验部分1.1 Cu-Zn-Al-Zr浆状催化剂的制备制备催化剂时, 不同的加料顺序会直接影响催化剂各组分的相互结合方式, 进而影响催化剂的性能[5~7]. 本文采用三种加料方式来制备Cu-Zn-Al-Zr催化剂前驱体, 催化剂组成配比为固定Cu∶Zn∶Al=2∶1∶1.84(原子配比), 通过改变Al/Zr比例来添加Zr.方式一: 将一定量的异丙醇铝(分析纯, 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和硝酸氧锆(分析纯, 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加入蒸馏水中, 在353 K下搅拌回流2 h, 然后同时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铜(分析纯, 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和硝酸锌(分析纯, 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水溶液, 加热搅拌直至形成粘稠状溶胶, 室温下静置老化10 d.方式二: 将一定量的异丙醇铝加入蒸馏水中, 在353 K下搅拌回流1.5 h, 然后加入一定量的硝酸氧锆水溶液, 于353 K下继续搅拌1.0 h, 最后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铜和硝酸锌水溶液, 加热搅拌直至形成粘稠状溶胶, 室温下静置老化10 d.方式三: 将一定量的异丙醇铝加入蒸馏水中, 在353 K下搅拌回流2 h, 然后同时加入一定量的硝酸氧锆, 硝酸铜和硝酸锌水溶液, 加热搅拌直至形成粘稠状溶胶, 室温下静置老化10 d.对上述Cu-Zn-Al-Zr前驱体进行丙酮置换, 然后将其浸入150 mL的液体石蜡中, 同时添加3 mL span-80, 在高剪切混合乳化机作用下使其均匀分散, 最后在常压下通入N2, 程序升温至553 K进行热处理, 即得到浆状催化剂(具体参见文献[4]).为方便起见, 将由方式一、二和三制备的催化剂分别记为: t-Al x Zr y, s-Al x Zr y和f-Al x Zr y(x, y分别为催化剂中Al和Zr的原子配比), 选取x/y=20, 10, 5, 2.5四个点, 作为对照, 利用上述方法制备了不添加Zr的Cu-Zn-Al 浆状催化剂, 记为CuZnAl.1.2 活性评价将高压釜中经过N2处理的浆状催化剂用含20% H2/ N2混合气在常压、563 K、搅拌速度500 r/min条件下还原10 h, 降至室温后切换合成气, 入口气体流速为100 mL/min, 合成气中H2/CO的体积比为1∶1, 反应温度为553 K, 反应压力为4.0 MPa, 反应尾气由上海海欣生产的GC-930气相色谱仪分析. 利用外标法定量测定反应尾气中各组分的含量, 经碳平衡后计算CO的转化率和甲醇、二甲醚的选择性, 计算公式如下(活性数据为某一温度下反应稳定后的平均值).CO转化率X co (单位: C-mol%):X co=N(2Y D+Y M+Y CH4+2Y C2H4+3Y C3H6+Y CO2)/0CON Y二甲醚的选择性S D(指在有机产物中的选择性, 不计入CO2, 单位C-mol%):S D=2Y D/(2Y D+Y M+Y CH4+2Y C2H4+3Y C3H6) 甲醇的选择性S M:S M=Y M/(2Y D+Y M+Y CH4+2Y C2H4+3Y C3H6)式中: N0, N分别为反应前后气体混合物的流量(mL/ min); 0COY为反应前混合气体中CO摩尔分数; Y D, Y M,Y CH4, Y C2H4, Y C3H6, Y CO2分别为反应后气体混合物中二甲醚、甲醇、甲烷、乙炔、丙烯和二氧化碳的摩尔分数.1.3 催化剂表征为了获得可用于表征的固体样品并完全反映催化剂的真实情况, 经过反复摸索, 探索出溶剂抽提方法: 首先将浆状催化剂抽滤, 再将滤饼用三氯甲烷(分析纯, 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进行索氏抽提, 去除吸附的液体石蜡, 然后在室温下自然干燥. 由于所得样品未经过任何加热处理, 前期探索性实验也表明催化剂表面活性组分不被自然氧化, 因此认为此方法保持了催No. 3 高志华等:Cu-Zn-Al-Zr合成二甲醚浆状催化剂的完全液相制备及表征297化剂原貌.催化剂的XRD谱在日本Rigaku D/max-2500 X射线衍射仪上测定.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用意大利SORPTOMATIC 1990 型吸附仪在77 K进行N2吸附得到. TPR实验在天津先权应用技术研究所生产的TP-5000装置上进行, 催化剂用量100 mg, 升温速度10 K/min, 以5% H2-95% N2为还原气, 流速20 mL/min, 热导检测耗氢量. XPS表征在ESCALAB250型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上进行, 采用Al Kα (1486.6 eV)作激发源, 电子结合能数值用样品污染碳(C1s=284.6 eV)为内标进行校正. NH3-TPD实验在天津先权仪器生产的TP-5000装置上进行, 催化剂用量为100 mg, NH3吸附前首先进行TPR, 之后在423 K下吸附NH3至饱和, 降温至323 K, 经N2气吹扫除去物理吸附的NH3后, 以10 K/min的升温速率进行脱附.2 结果与讨论2.1 XRD表征图1为不同方式制备的催化剂还原前XRD谱图, 其中2θ在43.30°, 50.43°和74.13°的衍射峰归属为金属图1 不同Cu-Zn-Al-Zr浆状催化剂还原前和反应后的XRD 谱图Figure 1 XRD patterns of different Cu-Zn-Al-Zr catalysts be-fore and after reaction(1) CuZnAl; (2) t-Al10Zr1; (3) s-Al10Zr1; (4) f-Al10Zr1. (a) before reduction;(b) after reaction Cu相, 在36.52°和61.46°的衍射峰归属为Cu2O相, 28.18°和64.98°的衍射峰归属为AlOOH相. 显然, 与传统催化剂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相比, 采用完全液相法制备的催化剂有以下特点: 首先催化剂中Al以AlOOH形式存在, 而不是传统方法的γ-Al2O3; 其次, 所有催化剂在还原前就存在Cu2O, Cu相; 另外, 采用方式一和二添加Zr后催化剂的各衍射峰强度明显降低, 谱峰弥散, 表明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分散性提高. 反应后催化剂XRD各衍射峰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强度变化也不大, 说明在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相结构稳定.2.2 BET表征图2为反应前不同催化剂的孔径分布曲线. 从图可见, 添加Zr后催化剂孔径分布与CuZnAl催化剂基本相同, 即都存在两种孔道, 其最可几孔径分别为3.8和4.6 nm, 而且Zr的不同添加方式对孔径分布影响不大, 但对催化剂比表面积有着显著的影响. 由表1可见, 与CuZnAl催化剂相比, 当采用方式一和二时, 催化剂比表面积都降低, 其中方式一下降幅度尤为明显, 而采用方式三时, 催化剂比表面积基本保持不变.图2 不同Cu-Zn-Al-Zr浆状催化剂的孔径分布曲线Figure 2The pore distribution curves of different Cu-Zn-Al-Zr catalysts表1 反应前不同催化剂的比表面积Table 1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different catalysts before reactionCatalyst CuZnAl t-Al10Zr1s-Al10Zr1f-Al10Zr1S BET/(m2•g-1)73.53 42.12 62.91 76.95 2.3 TPR结果图3为不同催化剂的TPR谱图. 从峰位上看该耗氢峰可归属为铜氧化物的还原, 结合前面的XRD及后面的XPS表征结果, 可认为是Cu2O→Cu的还原. 对于CuZnAl催化剂, 还原峰顶温度为543 K, 当采用不同方式添加Zr后, 催化剂的还原峰顶温度出现不同的变化规律, 其中t-Al10Zr1和s-Al10Zr1的还原峰顶温度与不加Zr时相比向低温位移, 分别为530和539 K;298化 学 学 报 V ol. 66, 2008图3 不同Cu-Zn-Al-Zr 浆状催化剂的TPR 谱图 Figure 3 TPR profiles of different Cu-Zn-Al-Zr catalysts(1) CuZnAl; (2) t-Al10Zr1; (3) s-Al10Zr1; (4) f-Al10Zr1f-Al10Zr1的还原峰顶温度则向高温位移, 为558 K. 从上述现象可以看出, Zr 的加入方式对催化剂的还原性有一定影响, 采用Cu 和Zn 一起加入可以使催化剂中活性组分分散性提高, 还原变得容易; 而Zr 和Cu, Zn 一起加入时, 则导致还原困难. 2.4 XPS 表征对不同催化剂进行XPS 表征, 结果发现添加Zr 后催化剂的Cu2p 3/2和Zn2p 3/2结合能位置以及峰形与CuZnAl 催化剂一致, 而Al2p 出现明显的宽化现象, 对反应前Cu-Zn-Al-Zr 催化剂的Al2p 进行拟合, 发现催化剂中存在两种不同种类的Al. 从图4a 可以看出, Al2p 除在74.3 eV 左右出现与CuZnAl 催化剂一样的Al —O 特征峰外, 在72.8 eV 出现了低结合能Al 的峰(图4a 中77.0 eV 左右的峰归属于Cu3p). 在对Cu-Zn-Al-Zr 催化剂的Zr3d 进行拟合时, 发现Zr3d 曲线(见图4b)不仅在182.2 eV (3d 5/2)和184.6 eV (3d 3/2)出现了与CuZr 催化剂一样的ZrO 特征峰, 而且在180.5 eV (3d 5/2)和182.9 eV (3d 3/2)处也有低结合能Zr 峰出现[8]. 由此可见, 添加Zr 后催化剂中出现了低结合能的Al 和Zr, 但不同方式制得的催化剂中低结合能的Al 和Zr 所占比例不同, 峰面积计算结果显示(见表2), 按方式一到三的顺序, 催化剂表面低结合能Al 含量逐渐增加, 而低结合能Zr 含量逐渐减少, 这表明虽然添加Zr 后Al 和Zr 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 但Zr 的不同添加方式造成两者相互作用程度不同.对比反应前后催化剂的XPS 表征发现, 采用方式一和二制备的催化剂反应前后其Al2p 和Zr3d 峰形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表明催化剂表面结构稳定, 但是采用方式三制备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Al2p 和Zr3d 峰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从图5可以看出, 反应后f-Al10Zr1催化剂的Al2p 和Zr3d 曲线中只有Al —O 和Zr —O 的特征峰, 而属于低结合能Al 和Zr 的峰消失, 说明该催化剂表相结构不稳定, Zr —Al 间相互作用不强, 在反应条件下各自分开, 独立存在.图4 不同Cu-Zn-Al-Zr 浆状催化剂的XPS 拟合曲线Figure 4 XPS fitting curves of different Cu-Zn-Al-Zr catalysts (a) Al2p and (b) Zr3dThe small inserted peaks are the curve-fit components, which are summed to obtain the smooth drawn line. The line with a visible noise component is the experi-mental raw data (1) t-Al10Zr1; (2) s-Al10Zr1; (3) f-Al10Zr1表2 不同Cu-Zn-Al-Zr 浆状催化剂Al2p 和Zr3d 5/2拟合曲线分峰面积Table 2 The Al2p and Zr3d 5/2 area of different Cu-Zn-Al-Zr catalysts after curve fittingAl2p Zr3d 5/2Catalyst72.8eV (I)74.3eV (II)I/II180.5eV (III)182.2eV (IV)III/IVt-Al10Zr1 2718.13 6015.63 0.452 3275.10 610.84 5.376 s-Al10Zr1 3276.67 4822.88 0.679 2351.00 891.69 2.639 f-Al10Zr1 4251.73 4168.29 1.020 2016.33 1913.69 1.054No. 3 高志华等:Cu-Zn-Al-Zr合成二甲醚浆状催化剂的完全液相制备及表征299图5 f-Al10Zr1催化剂反应前后的XPS曲线Figure 5 XPS curves of f-Al10Zr1 catalyst before and after reaction(1) before reaction; (2) after reaction. (a) Al2p; (b) Zr3d表3列出反应前不同催化剂的表面原子含量. 可以看出CuZnAl催化剂中添加Zr后, 催化剂表面Cu/Zn比例降低, 其中采用方式二和三制备的催化剂降低幅度最大, 表明Zr的存在使Zn在催化剂表面富集, 同时发现f-Al10Zr1催化剂表面的(Cu+Zn)/Zr比例最小, 证明采用方式三制备CuZnAlZr催化剂时Zr覆盖了表面Cu, Zn 组分.表3 反应前不同催化剂表面原子含量Table 3The surface atom of different catalysts before reaction Catalyst Cu Zn Al Zr Cu/Zn(Cu+Zn)/Zr CuZnAl 1.14 1.14 13.81 — 1.00 —t-Al10Zr1 1.72 2.45 17.65 0.90 0.70 4.63s-Al10Zr1 0.82 2.27 14.14 0.65 0.36 4.75f-Al10Zr1 0.80 2.10 14.83 0.76 0.38 3.82 2.5 NH3-TPD结果图6为不同催化剂的NH3-TPD谱图. 从图可以看出, 与CuZnAl催化剂一样, 采用方式一和二制得的催化剂都有两个脱附峰, 表明它们都有两个酸性中心, 即弱酸和强酸中心; 弱酸位与低温脱附峰相对应, 强酸位与高温脱附峰相对应. 而方式三制得的催化剂只有一个脱附峰, 并且脱附峰位置与CuZnAl催化剂的第二个脱附峰位置相一致, 说明该催化剂只有一个强酸中心, 而图6 不同Cu-Zn-Al-Zr浆状催化剂的NH3-TPD谱图Figure 6 NH3-TPD profiles of different Cu-Zn-Al-Zr catalysts(1) CuZnAl; (2) t-Al10Zr1; (3) s-Al10Zr1; (4) f-Al10Zr1弱酸中心消失, 这与本课题组以前的Cu-Zr催化剂表面酸性研究结果相似. 可见采用方式三制备催化剂时, 大部分Zr覆盖在Al的表面, 致使催化剂表现出与Zr基催化剂类似的酸性. 而采用方式一和二时, Zr可参与Al网络结构的形成或进入Al网络结构的孔道中, 因而催化剂表面酸性没有明显改变.2.6 不同Cu-Zn-Al-Zr浆状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结果表4示出了不同Cu-Zn-Al-Zr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结果. 可以看出三种催化剂对二甲醚的选择性都高于85%, 醇醚总选择性大于94%. 但制备方式不同时, 二甲醚(DME)和CH3OH选择性, 尤其是CO转化率存在明显差异. 采用方式一和二时, CO的转化率和DME的选择性要比方式三高. 结合前面表征结果认为, 催化剂中活性组分的分散状态和还原难易对应着催化剂的活性高低, 分散度好、易于还原的催化剂活性较好, 分散度差、难于还原的催化剂活性较差; 催化剂中含较多高结合能Al和低结合能Zr有利于二甲醚合成反应的进行;弱酸中心也有利于二甲醚合成反应. 由于采用方式三制备催化剂时, Zr会对活性中心造成覆盖, 进而影响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和酸性, 导致催化活性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 不论采用哪种制备方式, 只要在CuZnAl催化剂中添加Zr, 催化剂的流变性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同时由于Zr比Al具有较强的耐磨损性能, 在CuZnAl中添加Zr表4不同Cu-Zn-Al-Zr催化剂上一步法合成二甲醚的催化活性aTable 4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catalysts for direct synthesis of DME from syngasCatalyst X CO/% S D/% S M/%CuZnAl 17.09 90.95 4.45 t-Al10Zr1 17.31 91.56 6.22s-Al10Zr1 16.46 89.91 6.57f-Al10Zr1 7.64 86.08 8.15 a Reaction conditions: 4.0 MPa, 553 K, V(H2)/V(CO)=1.0.300化学学报V ol. 66, 2008有望提高催化剂的抗磨损性. 因此, Cu-Zn-Al-Zr催化剂在浆态床合成二甲醚, 尤其是在工业放大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7 不同Zr含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由2.6节可知, 在三种Zr加入方式中, 采用方式一时催化剂的活性和DME选择性最好, 因此本节利用方式一制备了不同Al/Zr比例的催化剂, 进一步考察了Zr的不同添加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Zr含量对CO的转化率以及二甲醚和甲醇的总选择性影响不明显, 但它对甲醇和二甲醚各自的选择性有显著影响. 当Al/Zr=10时, 二甲醚的选择性略高于不含Zr的催化剂, 而其余三个催化剂二甲醚的选择性均有所降低, 但甲醇选择性有所提高, 可见Zr的加入量主要影响了催化剂的脱水能力.表5 不同Zr含量对一步法合成二甲醚催化活性的影响a Table 5 The effect of Zr content on 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direct synthesis of DME from syngasCatalyst X CO/% S D/% S M/% CuZnAl 17.09 90.95 4.45 t-Al20Zr1 15.23 80.25 12.54 t-Al10Zr1 17.31 91.56 6.22 t-Al5Zr1 17.51 83.34 10.56 t-Al2.5Zr1 16.31 84.55 11.34 a Reaction conditions: 4.0 MPa , 553 K , V(H2)/V(CO)=1.0.3 结论Zr不同加料顺序对催化剂的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与Al同时加入时, 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分散均匀, 易于还原, 表面结构稳定, 拥有与CuZnAl催化剂相似的强弱酸中心; Zr的不同加入量对CO转化率和总醇醚选择性影响不大, 但影响催化剂的脱水能力. 当Al/Zr=10/1时, 催化剂的CO转化率和DME选择性与CuZnAl催化剂相当; Zr的引入明显改善催化剂的流变性, 并有望提高催化剂的耐磨性能, 使该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工业应用前景.References1 Chen, Z.-H.; Niu, Y.-Q. Coal Conversion1996, 19, 37 (inChinese).(陈正华, 牛玉琴, 煤炭转化, 1996, 19, 37.)2 Xie, K.-C.; Li, Z. J. Chem. Ind. Eng. 2004, 55, 1393 (inChinese).(谢克昌, 李忠, 化工学报, 2004, 55, 1393.)3 Gao, Z.-H.; Hao, L.-F.; Huang, W.; Xie, K.-C. Catal. Lett.2005, 102, 139.4 Gao, Z.-H.; Huang, W.; Hao, L.-F.; Xie, K.-C. Chin. J.Catal.2006, 27, 86 (in Chinese).(高志华, 黄伟, 郝利峰, 谢克昌, 催化学报, 2006, 27,86.)5 Fang, D.-R.; Liu, Z.-M.; Li, X.-Q.; Zhang, H.-M.; Xu, L. J.Fuel Chem. Technol. 2004, 32, 734 (in Chinese).(房德仁, 刘中民, 黎晓琼, 张慧敏, 许磊, 燃料化学学报, 2004, 32, 734.)6 Xu, Y. The Catalyst Design and Preparation Technology,Chemical Industry Press, Beijing, 2003, p. 255 (in Chinese).(许越, 催化剂设计与制备工艺,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北京, 2003, p. 255.)7 Yan, Z.-L.; Lin, R.; Luo, M.-F.; Xin, Q. Chin. J. Catal.2004, 25, 615 (in Chinese).(闫宗兰, 林瑞, 罗孟飞, 辛勤, 催化学报, 2004, 25, 615.)8 Haag, M. C.; Krug, C.; Dupont, J.; Galland, G. B.; Santos, J.H. Z.; Uozumi, T.; Sano, T.; Soga, K. J. Mol. Catal. A:Chem. 2001, 169, 275.(A0707134 DING, W. F.; ZHENG, G. C.)。
含氮合成气直接制二甲醚的Cu基催化剂研究
![含氮合成气直接制二甲醚的Cu基催化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bdfe904eff9aef8941e06ef.png)
代提 出的造气 方法 , 此方法 可显 著降低 合成气 用 的生产 成 本 ,从 而进 一 步 降低 二 甲醚 的生 产成 本 . 我 们采 用催 化 天然 气 和空 气 部分 氧化 ( 需空 分设 无
定床 反应 器 中由合成气 一 步制= 甲醚 的双功 能催化 剂 ,得 到 了较 好 的结 果 ;另外 ,由 二氧 化碳 加 氢直 接合 成二 甲醚 , 也是 近年 来研 究的热 点 . 出台 成气 直接 翩 二 甲醚 的生 产 成本 ,在很 大程 度 上取 决于 合成 气 的生产 装 置投资 和操 作费用 .传 统 的合 成 气 制造 方 法 为 蒸 汽重 整 法 ,其 投 资 昂贵 ,
催化恬性 ; 脏悔沉积{ 备的 C O— n z o 一 HZ M一 用 去 u Z O ̄r Al / S 5驵功 能催 化剂 , C O 晶粒小 、 O 其 u 分散好 、易于还 原 .同时增强 了各组分问 的协 同作用 ,表现 出良好的催化性能 关 键 词: 双功能催 化荆 ; N 成气 :二 甲醚 含 台
能 耗 甚 高 .催 化 天 然 气 部 分 氧 化 制 合 成 气 , 9 是 O年
1 2 1机 械混 合 法 将 由共 沉 淀 法制 得 的 C O .. u Z O— r n z O:A 和 nZ M 一 1 0 S 5以 1: 1的 比 例 机 械 混 合后 , 磨 、压片成 型. 研 1 2 2浸 渍 法 I 、 - 将 粒 径 为 0 0 6 mm 以 下 的 . 7 HS Z M 加 人到 含有 一定 浓度 的铜 、锌 、铝 和锆 的 硝 酸盐 溶 液 中 , 拌 .用 水 浴加热 蒸 去溶 剂后 再 于 搅
铜锰氧化物催化剂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铜锰氧化物催化剂制备方法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675afed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39.png)
铜锰氧化物催化剂制备方法研究进展郭薇;张华【摘要】The transition metals are an important type of the catalysts, which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in the catalysis field. Their catalytic performance is more excellent after the transition metals are oxidized. It is foreseeable that the transition metal oxides will become the import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catalyst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copper manganese metal oxide catalysts in recent years were reviewed. The catalyst preparation methods, such as dipping method, hydrothermal synthesis, coprecipitation method, solidstate reaction and sol-gel method were discuss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rious methods were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Their development prospects were also outlined.%过渡金属是一类重要的催化剂,在催化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将过渡金属氧化后,其催化性能更加优良,可以预见过渡金属氧化物将是催化剂发展的重要方向.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铜锰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讨论了铜锰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各种制备方法,如浸渍法、水热合成法、共沉淀法、固相法和溶胶-凝胶法等,对各种制备方法的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展望铜锰氧化物催化剂的发展前景.【期刊名称】《工业催化》【年(卷),期】2012(020)012【总页数】6页(P15-20)【关键词】催化剂工程;过渡金属;铜锰氧化物催化剂【作者】郭薇;张华【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改性与功能纤维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天津工业大学改性与功能纤维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26.6;O643.3贵金属催化剂具有氧化活性高、不易中毒和氧化温度低等特点,在催化领域应用广泛,但因贵金属资源缺乏和价格昂贵,一直在寻找新的高效催化剂取代贵金属催化剂[1-2]。
《化工环保》荣获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
![《化工环保》荣获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8fe89bf4910ef12d2af9e770.png)
催化 剂 用 量 ( 以每 10mL 甲醇 使 用 的催 化 剂 0
Re c o o d to s H3 W 1 04 s c t l s , 8 a d 6 h at ncn i n : P i i 2 0 a aa y t 1 0 o n C
3 结论
Re c o o d t n : t a o 0 a t n c n i o s me h n l 0 mL, l 0 6 0 g a d 6 h i i 2 H3 PW 2 04 . n
l 侯昭胤 , 费金华 , 齐共新等. 直接 合成二 甲醚的铜 一锰催 化剂. 石 油化工 ,0 0 2 ( 1 8 9~8 l 2 0 ,9 1):l 2 2 郭俊旺 , 牛玉琴 , 张碧江等. 态床合成气制二 甲醚的宏观动力学 浆
研 究 . 然 气 化 上 ,0 0,5 1 4~7 天 2 0 2 ( ):
() 2 采用 磷钨 酸作催化 剂催化 甲醇液 相合成 D ME较适 宜 的工 艺 条件 为 : 应 温 度 10o 反 应 反 8 C、
时 间 6h 每 10mL甲醇 的催 化 剂用 量 30g 、 0 . 。在该 条件 下 , 甲醇转 化 率 为 6 .% 、 ME收 率为3 .% 、 54 D 26
He rp l A i. p l aa , 2 0 2 7 1 ) 17~1 3 t o oy cdA p t A,04,7 ( ~2 :6 e C l 1
越 高 , 以适 宜 的催化 剂用 量为 30g 所 . 。
用于二甲醚合成的催化剂及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用于二甲醚合成的催化剂及制备方法[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f6a45895a26925c52dc5bf01.png)
专利名称:用于二甲醚合成的催化剂及制备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周焕文,唐恒然,童景超
申请号:CN200810012501.6
申请日:20080723
公开号:CN101327426A
公开日:
20081224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一种用于二甲醚合成的催化剂及制备方法,属于化学催化剂及其制备领域。
这种用于二甲醚合成的催化剂的主要成分是活性AlO和C元素,其中活性AlO的质量百分比为97-99%,C元素的质量百分比为1-3%。
该催化剂与同类催化剂相比,反应温区宽、选择性高、不易结炭、稳定性明显提高、使用寿命大大延长。
申请人:大连瑞克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116023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工业开发区顺乐街327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大连星海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花向阳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二甲醚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发明专利]
![二甲醚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8b8d4aeb844769eae109ed43.png)
专利名称:二甲醚催化剂的合成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谢瑜,金珠,韩璐
申请号:CN200710191596.8
申请日:20071213
公开号:CN101195092A
公开日:
2008061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二甲醚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分子筛催化剂,低压甲醇催化剂,分子筛催化剂与低压甲醇催化剂配比1∶2,用植物淀粉作成孔剂,羧甲基纤维素为黏合剂,焙烧温度为550℃,催化剂粒度分别为20-40目,从而制得活性高的二甲醚催化剂,制成的催化剂在焙烧温度550℃、配比0.5情况下没有生成其它的复合型氧化物,沸石分子筛在催化剂中分散较好,并对CuO\ZnO有一定程度的遮盖。
申请人:吴江市方霞企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215200 江苏省吴江市松陵镇江新村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结论
(1) 用共浸渍法制备的 Cu - Mn/γ- Al2O3 催
化剂对 CO 加氢生成二甲醚有较好的活性和选择 性 ,当催化剂中 n ( Cu) / n ( Mn) 为 1/ 2 时 ,CO 的加 氢活性及二甲醚的选择性均最好 。
(2) 添加铁 、钴 、镍等加氢活性强的过渡金属氧 化物 ,主要使 CO 发生甲烷化反应 ;添加锌 、铬等主 要使产物中甲醇含量增加 ,由于平衡的限制 ,使 CO 转化率降低 。
(3)
Δr Hm (298. 15 K) = - 2471468 kJ / mol
213 载体γ- Al2O3 用量的影响 上述试验结果表明 ,当催化剂中加入性可以达到
1015 % , 而 甲 醇 进 一 步 脱 水 又 可 以 生 成 二 甲
醚[11 ,12 ] 。
[ 2 ] 侯昭胤 ,费金华 ,郑小明 1[J ]1 石油化工 ,1999 ,27 (1) :52 - 621 [ 3 ] Manara G , Notari B ,Fattore V ,et al1Catalyst for t he Production
of Dimet hyl Et her [ P ]1US :4177167 ,1978 - 06 - 291 [ 4 ] Pagani G , Ger E1Dimet hyl Et her by Hydrogenation of Carbon
表 1 助剂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助剂 添加量 CO 转化率
产物选择性/ %
/ mmol·g - 1 / %
DM E CO2 CH3O H CH4
W 0. 25 Mo 0. 15 Fe 0. 15 Co 0. 15 Ni 0. 25
43. 97 33. 23 59. 56 98. 36 94. 56
59. 69 57. 71
图 3 载体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从图 3 可见 ,随着载体用量的增加 ,CO 的转化率 和甲醇的选择性都下降 ,但当催化剂中载体的质量分 数为 50 %时 ,二甲醚的选择性可以增加到 73 %。 214 助剂铬的影响
Zn - Cr 、Cu - Zn - Cr 都是合成甲醇的有效催 化剂 ,而甲醇是 CO 加氢合成二甲醚的重要中间体 , 所以我们在试验中引入助剂铬以期增加合成二甲醚 催化剂的活性 ,试验结果见图 4 。图 4 显示 :除 CO 的转化率随铬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外 ,产物的选择性 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变化 。
[ 收稿日期 ] 1999 - 12 - 16 。 [ 作者简介 ] 侯昭胤 ( 1968 - ) , 男 , 山东省人 , 博士 , 副教授 , 电话
0571 - 8273272 。 [ 基金项目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ZD 9903) 。
· 8 20 · P
第 11 期 侯昭胤等 :直接合成二甲醚的铜 - 锰催化剂 ·819 ·
研究与开发
直接合成二甲醚的铜 - 锰催化剂
侯昭胤 ,费金华 ,齐共新 ,郑小明
(浙江大学 催化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28)
[ 摘要 ] 以 Cu - Mn 为主要活性组份 ,以锌 、铬 、钨 、钼 、铁 、钴 、镍等为助催化剂 ,采用共浸渍法 ,将铜 、锰等直接负载在 氧化铝上 ,获得了一种新型的负载型一步合成二甲醚催化剂 。该催化剂具有制备工艺简单 、强度高 、稳定性好 、易重复 等特点 。试验结果显示 :在负载的 Cu - Mn 催化剂上 ,CO 加氢可以生成二甲醚 ,而且当 n ( Cu) / n ( Mn) = 1/ 2 时 ,CO 的转化率和二甲醚的收率均佳 ;少量锌的添加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二甲醚的选择性 ;而铁 、钴 、镍的添加主要使 CO 发生甲烷化反应 。 [ 关键词 ] CO 加氢 ;二甲醚 ;Cu - Mn 催化剂
(3) 在保证足够活性组份含量的条件下 ,适当 地增强载体的酸性 ,有利于提高二甲醚的选择性 。
[ 参 考 文 献 ]
[ 1 ] Stile A B1Proceedings - Annual International Pittsburgh Coal Conference 11t h [ C]11994 ,1 :80 - 861
1 试验部分
111 催化剂的制备 催化剂以共浸渍法制备 ,其过程 :按一定比例配
制硝酸铜 、硝酸锰及第三种组份的混合溶液 ,放入 20~40 目γ - Al2O3 载体 , (试验所用γ - Al2O3 的 B ET 比表面积 300 m2/ g ,孔容 0145 cm3/ g) ,浸渍约 1 h ,然后在电炉或煤气炉上炒干 ,于 500~600 ℃焙 烧 2~4 h 。 112 催化剂活性评价
第 11 期 侯昭胤等 :直接合成二甲醚的铜 - 锰催化剂 ·821 ·
图 4 助剂铬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215 助剂钨 、钼 、铁 、钴 、镍的影响 在试验过程中还分别引入了钨 、钼 、铁 、钴 、镍等
助剂 ,考察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试验结果见表 1 。
石 油 化 工 ETROCHEMICAL TECHNOL
O
GY
2000
年第
29
卷
图 1 锰铜摩尔比对合成二甲醚反应的影响
转化率随锰铜摩尔比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从 28 %增 加到 65 %) , 同时二甲醚的选择性从 16 %增加到 69 % ;在 n ( Mn) / n ( Cu) = 2/ 1 时 ,二甲醚的收率最 大为 4414 %。但是 ,过大的锰铜摩尔比会导致 CO 的转化率和二甲醚的选择性逐渐降低 。主要副产物 CO2 和甲醇的选择性随锰铜摩尔比的增加而逐渐下 降 。在试验过程中还发现 ,在单纯的 Mn/γ- Al2O3 催化剂上 ,CO 的转化率低于 10 % ,而且副产物主要 是 CO2 (CO2 选择性 > 67 %) 。 212 助剂锌的影响
H2O + CO CO2 + H2
(1)
由于上述变换反应的发生 ,二甲醚合成反应的计量
方程式也可以由方程 (2) 变为方程 (3) 。
2CO + 4 H2 CH3OCH3 + H2O
(2)
Δr Hm (298. 15 K) = - 2071382 kJ / mol
3CO + 3 H2 CH3OCH3 + CO2
lysts [ P ]1J P :02280836 ,1989 - 04 - 211 [ 7 ] Nojima S , Imai T ,et al1Synt hesis of Catalysts for Preparation of
Dimet hyl Et her from Hydrogenation and Carbon Monoxide [ P ]1 J P :0308446 ,1990 - 10 - 161 [ 8 ] 陈劲松 ,王 昌 富 1 二 甲 醚 催 化 剂 的 制 备 方 法 [ P ] 1CN : 1090222A ,1994 - 08 - 031 [ 9 ] 齐共新 ,费金华 ,侯昭胤 ,等 1[J ]1 石油化工 ,1999 ,28 (10) :660 - 6621 [ 10 ] 侯昭胤 ,费金华 ,郑小明 ,等 1 直接合成二甲醚的铜锰催化剂
锌是工业化合成甲醇催化剂的主要组份 ,而许 多研究者认为甲醇是二甲醚合成反应中的重要中间 体 ,我们在 Cu112 - Mn214/γ- Al2O3 催化剂中添加了 锌作为助催化剂 ,考察其对反应的影响 ,试验结果见 图 2。
的转化率从 6011 %下降到 4315 % ,二甲醚的选择性 也从 7010 %下降到 5411 % ; 而主要副产物 CO2 的 选择性从 2616 %增加到 3715 %。由于锌是水蒸汽 变换反应的有效催化剂 ,因而较多量锌的添加有利 于下列反应 。
我们在 CO2 加氢的研究中发现 ,以 Cu - Mn 为 主要活性组份 ,浸渍在γ - Al2O3 上 ,得到的 Cu Mn/γ- Al2O3 催化剂 ,可以生成甲醇[9 ] 。因而我们 将该催化体系引入二甲醚的合成反应中 ,成功地开 发出了一种新型的一步合成二甲醚催化剂[10 ] ,该催 化剂具有制备工序短且简单易行 、催化剂强度高 、稳 定性好 、易重复等特点 。本文主要研究锰铜摩尔比 及添加助催化剂 ,对 Cu - Mn - M/γ- Al2O3 催化剂 (M 表示助催化剂金属组份) 上 CO 加氢直接合成二 甲醚的影响 。
Monoxide [ P ]1US :4098809 ,1974 - 07 - 111 [ 5 ] 孙承林 ,蔡光宇 ,易霖霖 ,等 1 由合成气转化为二甲醚反应用金
属沸石催化剂[ P ]1CN :1087033A ,1992 - 11 - 171 [ 6 ] Nojima S , Imai T1Preparation of Dimet hyl Et her Synt hesis Cata2
2 结果与讨论
211 锰铜摩尔比的影响 首先考察锰铜摩尔比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试验
条件如 112 节所述 ,反应选用的催化剂中铜的负载 量为 112 mmol/ g ,锰的负载量随 n ( Mn) / n (Cu) 而 变化 ,结果见图 1 。 从图 1 可见 ,当 n (Mn) / n (Cu) < 210 时 ,CO 的
[ 文章编号 ] 1000 - 8144 (2000) 11 - 0819 - 04 [ 中图分类号 ] TQ 426182 [ 文献标识码 ] A
由于二甲醚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和很好的市场前 景[1 ,2] ,因而用合成气一步合成二甲醚 (DM E) 的新方 法正被广泛研究 ,以代替传统的甲醇脱水制二甲醚的 两步合成工艺 ,新工艺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催化剂。 目前一步合成二甲醚的催化剂大多是将合成甲 醇催化剂和具有酸性的脱水剂直接进行机械混合而 成 。在 已 经 报 道 的 合 成 二 甲 醚 催 化 剂 的 专 利 中[3~8 ] ,这种复合催化剂所采用的合成甲醇催化剂 主要是 Zn - Cu 、Zn - Cu - Al 、Zn - Cu - Cr 等 ,脱水 剂主要采用γ- Al2O3 、分子筛等 。催化剂制备工艺 过程包括沉淀 、洗涤 、过滤 、干燥 、混匀 、造粒等 ,具有 工序多 、设备多 、生产成本高 、催化剂的性能随制备 条件的波动变化较大等缺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