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缺氧性脑病详解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足月儿多见。
缺氧是发病的核心,其中围生期窒息是最主要的病因。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足月儿多见。
新生儿硬肿症早产儿多见。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引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害的病因很多,缺氧原因有围生期窒息、反复呼吸暂停、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等。
缺血因素有心脏停搏或严重的心动过缓、重度心力衰竭或周围循环衰竭等。
足月儿主要累及脑皮质、矢状窦旁区,早产儿则易发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二)临床表现根据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有无惊厥、病程及预后等,临床上分为轻(兴奋)、中(抑制、迟钝)、重度(重度抑制、昏迷)。
特点是兴奋和抑制交替出现。
症状常发生在生后24h内。
惊厥最常见的表现。
同时有前囟隆起等脑水肿症状体征。
1.轻度机体主要表现为兴奋、激惹,肢体及下颏可出现颤动,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呼吸平稳,一般不出现惊厥。
症状于24小时后逐渐减轻。
2.中度机体主要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降低,肢体自发动作减少,病情较反应迟钝等。
足月儿出现上肢肌张力减退较下肢重,而早产儿则表现为下肢肌张力减退比上肢重。
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可见癫痫样波或电压改变,影像诊断常发现异常。
3.重度机体主要表现为意识不清,昏迷状态,肌张力低下,肢体自发动作消失,惊厥频繁发作,反复呼吸暂停,前囟张力明显增高,拥抱、吸吮反射消失,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差,心率减慢等。
辅助检查,脑电图及影像诊断明显异常。
脑干诱发电位也异常。
此期死亡率高,存活者多数留有后遗症。
(三)辅助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PK-BB)脑组织受损时升高,正常值<10U/L。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元受损时此酶活性升高,正常值<6μg/L。
B超具有无创、价廉,对脑室及其周围出血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CT扫描(首选)内出血类型,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适检查时间为生后2~5天。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演示ppt课件

02 诊断方法与标准
临床表现诊断
01
02
03
04
意识障碍
新生儿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 碍,如过度兴奋、嗜睡、昏迷
等。
肌张力改变
肌张力增高或减低,甚至松软 ,重症者肌张力消失。
原始反射异常
吸吮反射、拥抱反射等原始反 射减弱或消失。
惊厥
可有不典型局灶或多灶性阵挛 性惊厥,常见于中、重型病例
。
影像学检查诊断
本次项目成果总结回顾
临床研究进展
通过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 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以及临床表现。
诊断技术提升
新的影像学技术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 期诊断提供了更准确、更敏感的方法。
治疗策略优化
基于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已经能够针对不同程度的缺氧缺血性脑病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享研究资源和成 果,将有助于推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使用胞磷胆碱、脑活素等 营养脑细胞药物,促进受 损脑细胞的恢复和再生。
改善脑代谢药物
应用ATP、辅酶A等改善 脑代谢药物,促进脑部能 量代谢和物质代谢,减轻 脑损伤。
减轻脑水肿药物
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减 轻脑水肿药物,降低颅内 压,缓解脑水肿症状。
高压氧治疗方案
高压氧治疗原理
在高压氧舱内给予患儿高浓度的氧气吸入,提高血氧分压 和血氧含量,促进脑部组织的氧合作用,加速受损脑细胞 的恢复。
液等。
控制颅内压
对于颅内压升高的新生儿,可 给予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症状。
控制惊厥
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标准最新指南

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标准最新指南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或氧气供应不足而导致的脑部损伤。
这是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可以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关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就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最新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疾病概述缺血缺氧性脑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或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的。
其病因复杂,可以是由于动脉硬化导致脑动脉闭塞、脑内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
其临床表现也十分多样,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视力模糊、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在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甚至昏迷等症状。
二、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因患者年龄、病程、病变性质及部位而异。
常见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眩晕、耳鸣、视力模糊、周身乏力、步态不稳、肢体麻木、感觉异常、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
2.影像学检查脑部CT或MRI检查是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脑部血流情况、梗死面积、脑水肿情况等,对于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3.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确定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病因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查血液中的脂蛋白、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因,并进一步进行治疗。
4.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查瞳孔对光反射、运动、感觉、反射等神经系统功能,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5.脑电图检查脑电图检查可以帮助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
脑电图可以反映脑功能状态,对于判断脑电活动是否异常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辅助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法对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三个方面。
1.病因治疗病因治疗是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的关键,需要根据病情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1学时)PPT

• 缺氧缺血性脑病概述 • 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原则 • 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措施 • 特殊情况下的护理 • 总结与展望
01
缺氧缺血性脑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缺氧缺血性脑病是由于围生期窒 息、血流灌注不足等原因导致的 脑部缺氧缺血性疾病。
分类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 、中度、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
有效通气。
严密监测
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血氧饱 和度、血糖等指标,评估病情
状况。
保暖与舒适护理
保持患儿温暖,减少噪音和光 线刺激,提供舒适的环境。
预防感染
加强皮肤、口腔、脐带等部位 的护理,预防感染发生。
高危儿随访与家庭护理指导
定期随访
对高危儿进行定期随访,监测生长发育和神 经发育状况。
心理支持
关注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 理支持和辅导。
诊断
根据患儿病史、临床表现及头颅影像学检查(如CT、MRI),可作出诊断。
02
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原则
保持呼吸道通畅
01
02
03
04
保持患儿安静,避免不 必要的搬动和检查。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氧气吸入,维持血 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
定期监测呼吸、心率等 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处 理。
定期更换体位
每2小时更换一次体位, 以减轻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预防褥疮。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患儿安静,避免过度 哭闹。
喂养与饮食护理
少量多餐
根据患儿的吞咽和消化能 力,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 喂养,避免过饱或过饥。
选择合适的食物
选择易消化、高热量、高 蛋白、低脂肪的食物,避 免刺激性、坚硬和辛辣食 物。
缺血缺氧性脑病护理业务学习PPT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缺血缺氧性脑病? 2. 谁需要护理? 3. 何时进行护理? 4. 如何进行护理? 5. 为什么重视护理?
什么是缺血缺氧性脑病?
什么是缺血缺氧性脑病?
定义
缺血缺氧性脑病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或氧气不足 导致的脑损伤。
常见于心脏病、呼吸道疾病等患者,可能会造成 认知障碍和运动功能损害。
如何进行护理?
如何进行护理?
基础护理
提供舒适的环境,确保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 满足。
如饮食、排泄、睡眠等,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生 活质量。
如何进行护理?
功能性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 划。
通过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和 日常生活能力。
如何进行护理? 心理支持
这些人群的缺血缺氧风险较高,需定期监测和评 估。
谁需要护理?
急性发作患者
出现意识障碍、语言不清、肢体无力等症状的患 者。
对于急性病情的患者,应立即进行紧急护理和处 理。
谁需要护理?
恢复期患者
经历过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患者,需进行长期的康 复护理。
康复护理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心理辅导等 。
何时进行护理?
为什么重视护理? 提高患者满意度
良好的护理能够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增强医疗服务的信任感,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谢谢观看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
有助于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促进其康复 。
为什么重视护理?
为什么重视护理? 改善预后
有效的护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 质量。
早期的干预和持续的护理对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缺血缺氧性脑病讲课PPT课件

康复训练:通过物理疗法、 作业疗法等方式,针对患者 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 复计划,提高患者的日常生 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家庭护理和社会支持
家庭护理:提供心理支持和关爱,注意患者的饮食和起居,定期进行家庭康复训练。
社会支持:建立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互助组织,提供康复指导和支持,鼓励患者积极参与 社会活动。
辅助检查:CT、MRI等 检查结果
诊断与鉴别诊断:与其它 疾病的鉴别要点
案例分析和讨论
案例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缺血缺氧性脑病案例,以便更好地说明问题和提供借鉴。
案例描述:详细描述案例的情况、症状、病情进展和治疗过程,以便更好地了解案例。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和病情演变过程,以便更好地理解缺血缺氧性脑病的 本质。
国内研究者针对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大 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国内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研究团队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为未 来的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国内研究者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也将国内研究成 果推向国际舞台,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发病机制:缺血缺氧性脑病 的发病机制涉及到多个环节, 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代谢 异常等
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惊厥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常见的辅助检查包括脑电图、磁共 振成像(MRI)和脑脊液检查等。
THEME TEMPLATE
20XX/01/01
缺血缺氧性脑 病讲课PPT课
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PPT课件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和 水分,保持水电解质平 衡。
专业护理
01
02
03
04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 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
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 划,如康复训练、心理护理等
。
定期评估患者情况,调整护理 计划。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护理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症状包括意识障碍 、肌张力异常、惊厥等,严重时可导 致昏迷、呼吸衰竭等。
诊断
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 表现和相关辅助检查,如颅脑影像学 检查、脑电图等。根据病情轻重和病 程长短,治疗方案也会有所不同。
02 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的重 要性
提高治疗效果
01
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ppt课件
目录
• 缺氧缺血性脑病概述 • 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的重要性 • 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措施 • 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案例分享 • 总结与展望
01 缺氧缺血性脑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由于各种原 因引起的脑组织缺氧和血流减少 或中断,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组 疾病。
能力。
04 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案例 分享
案例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由于围 生期窒息引起的脑部损伤,可能 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或死亡。
护理措施包括维持良好的通气和 氧合,保持适当的体温,密切监 测生命体征,以及定期评估神经
功能。
长期护理需要关注生长发育和神 经发育,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
成人缺氧缺血性脑病可能是由于心跳骤停、严重低血压、呼吸衰竭等原因引起。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ppt课件

保持呼吸道通畅
新生儿呼吸道应保持通畅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防止窒息。
合理喂养
新生儿应尽早开始喂养, 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 方式,保证营养摄入。
0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主要目的是减轻脑水肿、 改善脑部微循环、促进神经元修复等。
胞凋亡、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方面,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02
药物与细胞治疗
在基础研究中,一些药物和细胞治疗手段被证实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
有保护作用,如神经营养因子、干细胞移植等。
03
基因与蛋白质组学研究
基因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为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有助
于开发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临床研究进展
0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与康复
家庭护理指导
01
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 湿度,定期开窗通风, 避免对流风。
02
合理喂养,少量多餐, 避免过饱或过饥。
03
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清洁卫生,及时更 换尿布,保持皮肤干燥 。
04
定期进行生长发育监测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康复训练指导
01
02
03
04
早期干预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早期干预训 练,如抚触、被动体操等。
信息支持
向家长提供有关新生儿缺 氧缺血性脑病的相关知识 ,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 照顾宝宝。
教育培训
对家长进行早期干预和康 复训练的教育和培训,提 高家庭护理和康复效果。
0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研究进展
基础研究进展
01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研究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ppt课件

HIE临床分度
分度 意识 轻度 过度兴奋 中度 嗜睡、迟钝 重度 昏迷
肌张力 拥抱反射 吸吮反射
惊厥 呼吸衰竭 瞳孔改变 前囟张力 病程及预后
正常 稍活跃 正常
无 无 无 正常
症状在生后24h 内明显,预后好
减低 减弱 减弱
常有 无或轻 无或缩小 正常或稍饱满
症状在生后72h内明 显,可留有后遗症
3.影像学检查:颅脑CT、B超,可对出血部位、
范围做出诊断,也有助于判断预后。
(四)治疗要点
1.控制惊厥:苯巴比妥钠、安定、水合氯醛。
2 .降低颅内压:可用地塞米松,如有瞳孔不等大、呼吸
节律改变可使用20%甘露醇。
3 .使用恢复脑细胞功能药物:胞二磷胆碱、脑活素、辅
酶A(CoA)、ATP、恢复期可用脑复康。 4.止血和对症处理:止血敏、安络血、输血浆或全血。 5.外科治疗
(五)常见护理诊断
1.潜在并发症 脑疝。
2.不能维持自主呼吸
3.有窒息的危险 4.体温过低
与呼吸中枢受损有关。
与惊厥、昏迷有关。
与体温调节中枢受损、保暖不够有关。 与摄入量不足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6.有感染的危险 与出血有关。
(六)护理措施
1 .严密观察病情,降低颅内压:生命征 (T、 P、 R、
二、临床表现
(一)常见症状 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有关。
1.意识改变:即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症状。 2.眼症状(瞳孔) 3.颅内压增高表现 4.呼吸改变 5.肌张力 6.其它
(二)各类型颅内出血的特点
1.硬脑膜下出血:多见于产伤
2.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好 3.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MRI表现

中央沟
胎龄20周形成压迹,胎龄24-25周完全形成
颞上沟 顶叶内侧沟
胎龄23-26周形成
额上沟、中央前 后沟和颞中沟
胎龄26-28周形成
上部:胎龄25周的新生儿T2WI图像显示顶枕沟(白箭)和早期的中央沟 (黑箭),但是没有颞上沟。
下部:胎龄29周的T2WI图像显示颞上沟(箭头)和顶枕沟(白箭)、中央沟 (黑箭)变深。
(1)脑实质出血
②基底节和(或)丘脑出血
基底节和(或)丘脑出血多伴有坏死,单纯 的基底节和(或)丘脑出血较少见,一般为 单侧,少数为双侧。
(1)脑实质出血
③大脑皮层出血,主要有以下三种
散在点状或片状出血 大脑某一主要动脉或静脉梗死出血 严重脑室内出血穿破室管膜进入脑实质
在足月儿,以前两种多见
(1)脑实质出血
A
B
C
双侧内囊后肢正常高信号消失,T2WI改变 不明显,DWI信号无明显增高(已非急性 期,出现“假正常化 现象)。
ADC值 “假正常化 ”现象
细胞水肿
假正
常化
弥散受限
细胞坏死 弥散增大
ADC值下降
ADC值升高
在损伤后3-5天DWI表现异常最明显,而 后出现假正常化
T1WI壳核后部
A
信号增高,内囊
(侧脑室前角和体部),视(三角区和枕角)和 听(颞角)放射区。
PVL多见于早产儿,也可见于足月儿。
4、深部白质病变
根据白质坏死的程度,PVL分为四种类型:
1、局灶性PVL,指脑室周围深部白质有一个或多个坏死 灶, 2、广泛性PVL,指脑室周围深部白质广泛性坏死,多呈 海绵样改变,可见星状胶质细胞增生,皮层下白质未受累
早产儿颅内出血分级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3、其他 为清除自由基可酌情用VitC0.5g/d静脉滴注或VitE1050mg/d肌注或口服;合并颅内出血者应用VitK15-10mg/d静 注或或肌注,连用2-3天。促进神经细胞代谢药物在24小时 后便可及时使用。 三、生后4-10天的治疗 此阶段治疗是在机体内环境已稳定,脏器功能已恢复,神 经症状已减轻的基础上,应用促进神经细胞代谢药物或改 善脑血流的药物,消除因缺氧缺血引起的能量代谢障碍, 使受损神经细胞逐渐恢复其功能,以下各和药物可任选一 种。 二磷胆碱、脑活素; 1、促进神经细胞代谢药物 2、复方丹参注射液;
五、新生儿期后治疗 1、治疗对象 有下列情况者需新生儿期后继续治疗,以防止 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 1)治疗至28天,神经症状仍未消失,NBNA评分<36,脑电 图仍有异常波形; 2)第2、3个月复查CT、B超或磁共振,出现脑软化、脑室扩 大、脑萎缩、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病变等; 3)第2、3个月时不能直立抬头、手不灵活、不会握物、脚尖 着地、肌张力异常,以及膝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等异常体 征; 2、治疗方法 脑活素5ml,或加bFGF1600-4000U,或复方丹 参注射液6-10ml静脉注射,每日一次,每月连用10次,共23个月或一直用至6个月时,同时按年龄及发育缺陷进行功 能训练,并从心身、行为、情绪、喂养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 早期干预。
4、MRI:对HIE病变性质与程度评价方面优于CT, 寻矢状旁区损伤的诊断尤为敏感,有条件时可 进行检查。常规采用TIWI,脑水肿时可见脑实 质呈弥漫性高信号伴脑室变窄;基底核和丘脑 损伤时呈双侧对称性高信号;脑梗死表现为相 应动脉供血区呈低信号;矢状旁区损伤时皮质 呈高信号、皮质下白质呈低信号。弥散成像 (DWI)所需时间短,对缺血脑组织的诊断更 敏感,病灶在生后第1天即可显示为高信号。 MRI可多轴面成像、分辩力高、无放射线损伤, 但检查所需时间长、噪音大、检查费用高。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饱满或紧张
死亡率高,症状72小 时内明显,大部分1周 内死亡,存活者常有 后遗症(症状持续数 周)
选择性脑损伤临床出现两种不同的综合 征: 1.病变在两侧大脑半球:特点为惊厥发 作常在生后第1天内出现,止惊药不敏感, 有前囟隆起,颅缝分裂等脑水肿症状。 2.病变在丘脑、脑干核等处:特点为惊 厥持久,肌张力减低,有脑干损伤症候 群。如瞳孔固定,无吸吮和吞咽反射等, 但无脑水肿症。 3.亦有两种临床综合征重叠出现者。
中 迟钝(嗜睡)(II)
重 昏迷(III) 松软 消失 消失、
通常伴有肌阵挛,下 多见或持续 颏抖动
中枢性呼吸衰 竭
瞳孔改变
无
无(扩大)
无或轻度
缩小
常有
不对称,扩大或光反 射消失
前囟张力
病程及预后
正常
症状持续24小 时,3天后完 全消失,预后 好
正常或稍饱满
症状持续通常在1周 后消失(24-72小时 较明显)持续10天者 可能有后遗症
2.出生后疾病:10%
如:肺透明膜病、严重肺炎、先天性心
氧浓度降低的因素均可造
成窒息。
三、 发病机制: (一)脑血流改变: 缺氧 首先器官血流重新分布 肺、肾、 胃肠血流↓;心、脑、肾上腺血流↑ 器官 受累不同而脑血流正常 持续缺氧 失代偿 第二次血流重新分布 大脑半 球血流↓;丘脑、脑干、小脑血流正常 大脑 皮层矢状区及其下的白质(大脑前、中、后 动脉灌注边缘带)最易受损。 急性完全缺氧 代偿无效 丘脑、脑干、小脑血流 ↓,脑皮层血流正常 丘脑、脑干受损而无 脑水肿(选择性易损性)。 缺氧、酸中毒 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 压力被动性脑血流 低血压 脑血流↓,缺 血损伤。
缺血缺氧性脑病科普讲座PPT

为什么缺血缺氧性脑病重要?
影响
缺血缺氧性脑病可能导致长期的神经功能障 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恢复情况因个体差异而异,但早期干预通常 有助于改善预后。
为什么缺血缺氧性脑病重要?
流行病学
在全球范围内,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病率逐 年上升,尤其在老年人群中。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投入于 相关研究和治疗。
早期发现潜在风险因素,有助于预防脑病的发生 。
何时应就医?
急救措施
在等待医疗救助的过程中,应保持患者安静,尽 量减少脑部负担。
及时的急救措施可以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
如何预防缺血缺氧性脑病?
如何预防缺血缺氧性脑病? 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提高 心肺功能,降低风险。
均衡饮食和规律运动是预防的基础。
为什么缺血缺氧性脑病重要? 社会影响
缺血缺氧性脑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 经济负担。
有效的早期识别和治疗可以减少这些负担。
何时应就医?
何时应就医?
早期症状
如发现意识模糊、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应尽 快就医。
早期就医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何时应就医?
风险评估
特殊人群如心脏病患者、吸烟者、糖尿病患者等 应定期进行健康评估。
常用药物包括抗凝药、降压药和神经保护剂等。
具体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如何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 康复治疗
康复训练对于恢复脑功能至关重要,包括物理治 疗、语言治疗等。
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可以帮助患者更快恢复。
如何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 长期管理
患者需定期随访,进行长期的健康管理。
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是关键。
如何预防缺血缺氧性脑病?
缺血缺氧性脑病演示ppt课件

常压高浓度氧疗
通过面罩或鼻导管吸入高浓度氧气, 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脑部缺氧症状 。
康复治疗
01
02
03
04
物理治疗
采用物理因子如电、光、声、 磁等进行治疗,促进脑部血液
循环和神经细胞修复。
运动疗法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运动 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训
02
病理生理机制
脑部缺血缺氧过程
血流减少
由于心脏骤停、窒息、休克等原 因,脑部血流急剧减少,导致脑
组织缺氧。
氧供不足
在缺血状态下,脑组织中的氧供不 足,无法满足神经元正常代谢的需 求。
能量代谢障碍
缺血缺氧导致ATP生成减少,能量 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脑损伤。
神经元损伤与修复机制
神经元坏死
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神经元 坏死,表现为细胞肿胀、 核固缩、溶解等。
临床表现及分型
轻度HIE
重度HIE
表现为兴奋、激惹、肢体颤动等,症 状在24小时内最明显,3天内逐渐消 失,预后良好。
表现为昏迷、肌张力松软、瞳孔不等 大或扩大、呼吸不规则或暂停等,病 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
中度HIE
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 、惊厥等,症状大多在一周内消失, 10天后仍不消失者可能有后遗症。
缺血缺氧性脑病
汇报人:XXX 2024-01-19
目录
• 疾病概述 • 病理生理机制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原则与措施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由于各 种原因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 导致的脑部病变,最常见于新生 儿。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缺氧及酸中毒还可导致脑血管自主 调节功能障碍,形成压力被动性脑 血流,当血压升高过大时,可造成 脑室周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低血 压时脑血流量减少,又可引起缺血 性损伤。
2.脑组织能量代谢障碍
缺氧→大量葡萄糖酵解→乳酸和CO2↑ ↓ ↘低血糖
脑组织的葡萄糖耗尽 钙通道开放 小血管痉挛→脑循环障碍 钙内流、还原氧 脑能量供应↓ 细胞膜通透性破坏 脑水肿 阻碍脑血流灌注 脑缺氧缺血↑
③重度:初生至 72 小时症状最明显, 昏迷,深浅反射及新生儿反射均消 失,肌张力低下,瞳孔固定无反应, 有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不规则 或暂停,常呈现去大脑状态,脑电 图呈现爆发抑制波形,死亡率高, 幸存者每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HIE 分 度
项目 意识 肌张力 拥抱反射 吸吮反射 惊厥 中枢性呼衰 瞳孔改变 前囟张力 病程及预后 轻度 中度 重度 过度兴奋 嗜睡、迟钝 昏迷松软 正常 减低 消失 稍活跃 减弱 消失 正常 减弱 消失 无 通常伴有 多见或持续 无 无或轻度 有 无 缩小 不对称、扩大 正常 正常或稍饱满 饱满 良 可有后遗症 死亡,后遗症
如缺氧继续存在,这种代偿机制失败, 脑血流灌注下降,遂出现第2次血流重新 分布,即供应大脑半球的血流减少,以 保证丘脑、脑干和小脑的血灌注量,此 时大脑皮层矢状旁区和其下面的白质 (大脑前、中、后动脉灌注的边缘带) 最易受损。
如窒息缺氧为急性完全性,上述代 偿机制均无效,脑损伤发生在代谢 最旺盛部位即丘脑及脑干核,而大 脑皮层不受影响,亦不发生脑水肿。
对遗留有后遗症的按年龄及发育缺陷进 行功能训练,并从心身、行为、情绪、 喂养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干预。
七、预后
凡气管插管经过2分钟后仍无自主呼吸、频 繁惊厥不能控制、神经症状持续1周仍未减 轻或消失、脑电图异常、血清CPK-BB持续 增高者预后均不良。幸存者遗留有不同程 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重者死亡。
缺血缺氧性脑病

新生儿颅内出血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of the newborn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血管因素:早产儿,尤其胎龄小于32周的
早产儿围产期缺氧血管壁破坏 血压波动(升高)血管破裂 脑室周围和 脑室内出血
2、压力因素:
窒息、酸中毒、迅速大量输液、高张液体等造成脑血管调 节功能障碍,及造成血压大幅度波动因素
二.发病机制
缺氧致脑损伤 缺氧 血液重新分布
(全身、脑内)
能量代谢障碍PO2PCO2
血压暂时上升
压下降
脑血管自动调节障碍
血
脑血流量增加
脑血流量
缺血性脑损伤
再灌注损伤加剧神经细胞死亡
缺氧缺血
神经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加重神经 细胞损伤 兴奋性氨基酸释放 神经细胞死亡 (急性坏死不可逆) 钙离子超载 氧自由基大量生成
的判断,分4级 Ⅰ级:正常 Ⅱ级:区域性局部密度减低 Ⅲ级:两个以上区域 Ⅳ级:大脑半球普遍性密度减低
5、核磁共振:颅后窝及脑干 6、脑电图
五.诊断
1.具有明确的围产期缺氧史,特别是围产期重度 窒息史 2.生后12小时内出现神经系统异常症状 3.惊厥 4.中枢性呼吸衰竭 5、脑电图、头颅CT及超声、CPK脑型同功酶 等
钙内流
神经细胞凋亡:在 HIE时神经细胞凋亡是可逆的,可 寻找出治疗方法
病理生理
脑血管自动调节障碍 血管壁内皮细胞肿胀 管腔变窄血流减少
缺血缺氧 葡萄糖酵解 酸中毒 ATP不足 膜功能损害
区域性脑缺血
脑梗塞白质化
K、Mg、外流,Na、Ca内流
脑水肿颅内压增高 细胞肿胀 代谢障碍
神经元死亡 花生四烯酸氧化
(二)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
儿科学缺血缺氧性脑病

脑组织缺血缺氧时,脑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导致脑细胞水肿、坏死和凋亡。同 时,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机制也参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和发展。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缺血缺氧性脑病在新生儿中发病率较 高,是新生儿死亡和神经系统后遗症 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可发生于 其他年龄段,但相对较少见。
危险因素
包括胎儿宫内窘迫、窒息、严重的心 肺疾病、休克、中毒等。
、凋亡等病理变化。
修复与重塑期
在脑损伤发生后,机体启动修复 机制,包括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 、突触的重塑等,以恢复脑功能 。但部分患儿可遗留不同程度的
神经系统后遗症。
临床表现与评估方法
临床表现
根据缺氧缺血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临床表现可分为轻、中、重度。轻度表现 为易激惹、肌张力正常或增加;中度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重度 表现为昏迷、肌张力松软、各种反射消失等。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根据缺血缺氧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临床表现可分为轻、中、重度。轻度表 现为易激惹、肌张力正常或增加、原始 反射正常或活跃;中度表现为嗜睡、肌 张力减低、原始反射减弱;重度表现为 昏迷、肌张力松软、原始反射消失等。 此外,还可出现惊厥、瞳孔改变等。
VS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缺血缺氧性 脑病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型。
04
缺血缺氧性脑病并发症处理
癫痫发作时紧急处理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
立即将患者头偏向一侧, 清除口鼻腔分泌物,避免
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防止受伤
在患者抽搐时,应使用压 舌板或开口器,避免舌咬 伤。同时,加床栏保护,
防止坠床和碰撞伤。
药物控制
根据癫痫发作类型,选用 合适的抗癫痫药物,如苯 巴比妥、丙戊酸钠等,以
《缺血缺氧性脑病》课件

发病原因和机制
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脑血管病变、心血管系统疾病、 颅脑外伤等。其机制涉及血液供应不足、氧气传递障碍、神经细胞损伤等多 个方面。
临床表现和病程特点
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各异,包括头痛、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病程 特点取决于病因、损伤程度和治疗措施,可以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
预防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康复措施包括早期康复训练、药物治疗 和心理支持等,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确保大家理解了这些内容后,让我们来看看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
பைடு நூலகம்
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完善。 目前的研究重点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技术和新型治疗方法的研发,以提高患 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诊断方法和标准
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需要综合运用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神经影 像学所见、临床表现以及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治疗原则与策略
在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时,需要根据病程和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治疗的原则包括恢复脑供血、改善脑氧 供和减轻神经细胞损伤等。
预防和康复措施
《缺血缺氧性脑病》PPT 课件
在这份PPT课件中,我们将探讨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各个方面,包括定义,发病 原因和机制,临床表现和病程特点,诊断方法和标准,治疗原则与策略,预 防和康复措施,以及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
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定义
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指由于脑供血不足或缺氧导致脑组织功能受损的一类疾病。它是很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对患 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本课件为“成人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课件,因卫生部 统编教材《内科》、《神经内科》均无该病,本文参 考《儿科》教材和其他参考资料制作
定义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 暂停,致使脑损害而引起一系列神经精神异常表现的 一种综合征,称为HIE。严重者可造成永久性神经功能 损害。
急性缺氧性脑病的三个临床阶段
去皮层状态期: 皮质下及脑干功能先恢复,皮质功能仍处于抑制状态:
无任何意识活动,不言,不语,不动,无表情,大小 便失禁,对呼唤、触压均无反应,无任何自主动作, 靠人工进食。对光反射存在,角膜反射存在,咳嗽反 射存在。但病人常睁眼凝视,知觉大多丧失,对周围 和自身事物毫无所知。可有无意识的哭闹和防御反应, 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上肢屈曲内收,双下肢伸直内旋, 呈去皮层强直状态。有明显的睡眠——觉醒周期。 部分1~3月进入恢复期,部分成持续性植物状态(外 伤12月以上,其他3月以上),部分死于并发症。
脑:对缺氧缺血最敏感的器官
成人脑质量仅占体质量的2 % , 静止时却接受心排血量的15 % , 耗氧量占全身总耗氧量的20 %; 脑组织内基本没有氧和营养底物储备,脑血流一旦停止: 10 s 内可利用氧储备耗竭,有氧代谢停止; 15 s 昏迷; 2~4 min 无氧代谢也停止、不再有ATP 产生; 4~5min ATP 耗尽,所有需能反应停止; 4~6 min 后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性损伤。
临床表现
无特异性 可表现为: 1.意识障碍:(兴奋 嗜睡 昏睡) 2.肌张力:正常 减低 松软 3.癫痫发作 4.瞳孔改变:正常、扩大、缩小、不等大,光反射迟钝或
消失 5.病程及预后:症状持续长,预后差,病死率高,存活者 多有后遗症。
取决于缺氧的快慢、程度和持续时间,其 共同点为CNS功能的广泛抑制: 轻度无意识障碍者: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下降、运
急性缺氧性脑病的三个临床阶段
恢复期: 意识活动逐渐恢复,言语重新出现,智能逐步好转。
部分死于并发症,部分遗留痴呆、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影像学辅助诊断HIE方法
CT :对脑出血敏感。可以发现脑积水。
MR改变
MR:对HIE是最敏感的影像方法; ①脑白质弥漫性水肿:细胞毒性水肿伴血管源性水肿 ② 颅内出血 ③脑白质软化 ④脑叶脑梗死:契形病灶,灰白界限消失。
中国心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苏指南2009
。
5.脑保护: 钙离子拮抗剂,谷胱甘肽,神经节苷脂等 中药:动物实验初步表明,川芎嗪、左旋四氢
巴马汀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6.高压氧治疗
皮质激素:目前不主张常规应用。
以往曾认为大剂量皮质激素可稳定细胞膜和溶酶体的 活性,改善血脑脊液屏障和脑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脑水肿 消散,故在脑复苏时常用。但经大量对照研究发现,传统 的皮质激素并不能改善脑复苏的预后,还可因增高血糖、 增加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而加重脑缺血性损害。目前 对全脑缺血后脑复苏并不主张常规应用皮质激素
2.控制癫痫治疗
3.治疗脑水肿:脑缺氧后数小时即可形成脑水肿,2~3d 达高峰,5天后开始逐渐消退
酌情应用脱水剂 :甘露醇、甘油果 糖、 利尿剂、白蛋 白
4.亚低温治疗
动物实验显示亚低温治疗能够减少神经损害,而且低温治疗开始得越 早,再灌注持续时间越长,低温保护作用就越明显越持久.
Holzer M等在对3个有关复苏后低温治疗的随机临床实验进行荟萃分析后 认为,SCA后亚低温能改善神经系统预后,且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脑:最不堪一击的器官
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高血压性脑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 肺性脑病(pulmonary encephalopathy)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肾性脑病( nephro-encephalopathy) 透析性脑病 (dialysis encephalopathy) 尿毒症性脑病(uremic encephalopathy) 风湿性脑病(rheumatic encephalopathy
4. 组织中毒性缺氧:因细胞氧化过程破坏,脑组织无 法利用血氧所致:氧化物中毒等
5. 耗氧过度性缺氧:高热或惊厥等
缺氧性脑病与缺血缺氧性脑病 没有大的差别,基本的病因都是缺氧
发病机制
(1)脑血流改变:
1.轻度或慢性缺氧时,体内血流重新分配,以保证心、脑的血 液供应。
2.缺氧时间延长,第二次重新分配,以保证基底节、脑干、丘 脑、小脑足够的血流。大脑皮层矢状旁区(分水岭区,大脑 前、中、后动脉的边缘带)及其皮下白质缺血。
4.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作用:能量衰竭可致钠泵功
能受损,细胞外钾离子堆积,细胞膜持续去极化,突 触前神经元释放大量的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过 度激活突触后的谷氨酸受体,导致一系列生化连锁反 应,引起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5.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缺氧缺血可引起二种不同类型 的细胞死亡,即坏死和凋亡,缺氧缺血后由于急性能 量衰竭造成细胞坏死,而于数小时后出现迟发性神经 元死亡(即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HIE神经细胞死亡 的主要形式。
3.重度缺氧使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失代偿,深部灰质(基地节区) 发生损伤。
缺氧和高碳酸血症: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压力被动性脑血流”
(2)脑细胞能量代谢改变:
1.缺氧时细胞内氧化代谢障碍,只能依靠葡
萄糖无氧酵解产生能量,同时产生大量乳 酸,导致酸中毒和脑水肿。
2.钙内流:缺氧时钙泵活性减弱,导致钙内流,当细胞
适应证:院外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或院内外非VF所 致的SCA,以及自主循环恢复后无意识但有满意血压的患者。溺水、低温 所致的SCA及复苏后低体温患者一般不实施诱导低温。
方法:通过血管内置入冷却导管,膀胱内注入冰生理盐水,应用冰毯、 冰袋、冰帽等,迅速将患者体温降至32~34℃,持续12~24h。
诊断 暂无标准
可参照《儿科》诊断标准,主要是排除法 有造成缺血缺氧的病因,又能排除能造成缺血 缺氧的其他疾病
治疗
迅速解除引起缺氧的病因:病因治疗是根本 进一步阻止缺氧病理生理:最大可能脑保护
1.支持治疗 (1)给氧:PaO2>60-80mmHg,避免PaO2过高或
PaCO2过低。 过度通气降颅压是脑复苏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迄今尚无证据支 持过度通气可改善预后。2005AHA心肺复苏指南:维持PaCO2在 正常水平的通气量是合适的, 高通气量的治疗方法可能有害(推荐 级别Ⅲ) (2)维持脑和全身血液灌注:避免脑灌注过高或过低。 (3)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
动不协调 严重者表现为意识障碍:昏迷、植物状态、脑死亡
急性缺氧性脑病的三个临床阶段
急性昏迷期:根据受累部位及程度的不同表现各异: 脑干上部受损:去大脑综合症:四肢伸直性强直,瞳
孔中度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脑干上下部同时损害:四肢肌肉明显松弛,角膜反射
消失,呼吸不规则。 通常持续1~2周,其中3~7天最危险
病因
1. 低氧性缺氧:以动脉血氧含量减少为特征,PO2降低: 呼吸道阻塞、肺气肿、溺水、呼吸肌麻痹、呼吸中 枢抑制、麻醉意外、高山病
2. 贫血性缺氧:大量失血、贫血、碳氧血红蛋白血症 (一氧化碳中毒)、正铁血红蛋白血症(烟硝酸盐 中毒等);
3. 循环障碍性缺氧(缺血缺氧性脑病Ischemic-Hypoxic Encephalopathy):休克、心衰、心脏骤停等
内钙浓度过高时,受钙调节的酶被激活,如磷脂酶、 核酸酶、蛋白酶等,产生一系列的神经细胞损伤和破 坏作用。
3.氧自由基的作用:缺氧缺血时,ATP降解,腺苷转变为
次黄嘌呤,在次黄嘌呤氧化酶作用下产生氧自由基, 大量的氧自由基在体内积聚,损伤细胞膜、蛋白质和 核酸,致使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破坏,血脑屏障的结构 和完整性受到破坏,形成血管源性脑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