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张名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千载古南安
继往开来新大余
——大余的十张历史文化名片
引语:“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这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赞誉大余形胜地迹的千古佳句。大余古称“南安”,秦时设关、汉代筑城、唐时开路、明清置府,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特别是梅关古驿道的开凿,形成了一条“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古之“京广线”,使昔日偏僻之隅成为“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商贸重镇。经贸的鼎盛繁华、人流物流的高度汇集,大余自然而然地搭建起了文明承传的绝佳平台,也成为人文交流融合的活跃地带。梅花诗国、理学祖地、牡丹亭故乡、世界钨都……一连串闪烁着人文音符的美誉,成全了大余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也注定让大余成为了一方承载厚重人文的沃土、闪耀璀璨人文的宝地、耸立繁荣人文的岭峰。丰盈多彩的历史文化底蕴,绘制出南安大余一张张精致独特的历史文化名片,呈现出南安大余人文历史的悠久渊源和鲜明的个性特点,声震海外、名扬全球。
第一张历史化名片:一驿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朝阳喷薄而出,俯瞰庾岭群山,险峻挺拔;隘口雄关,关门伟岸。匍匐群峰之间梅关驿道,蜿蜒曲折,犹如一条巨龙,昂视南方、守卫岭关。梅岭因驿道而生辉;南安因驿道而精彩。
梅岭又称大庾岭,古称塞岭、东峤山、横浦关,是一处驰名中外
的历史文化名山。因秦时梅鋗、汉代庾胜将军曾分别驻守于此,拓土扩疆,筑城防御,因此,“梅岭”与“大庾岭”互通其名。梅岭居五岭之首,界赣粤之交,素有“南控北粤、北邑三江”战略要地之称。
梅岭的梅关是连接南赣章江与广东浈江最短的一条陆路通道。秦时就成为中原与南蛮连接的驰道,隋唐以后,京津地区沿京杭大运河入长江,进鄱阳湖,溯赣江章水而上,越过梅岭,到达广东浈江,珠江,直通海外。唐开元10年,为适应“海外诸国日以通商”的需要,内供奉张九龄公奉旨开凿“大庾岭”路,成为中原和海外的重要交通孔道,加强了中原与海外的密切联系,造就了“梅关驿道”之“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千古繁华。南安(大庾)晋升为州府治地,辖南康、大庾、上犹、崇义四县。梅岭雄关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段重要节点,南安大余也由此成为了江南的经贸重镇,造就了南安府的鼎盛繁荣。
梅岭又是中原与南越的地理、人文、气候分界线。越岭而南,顿起离家去国之感;入岭而北,则觉返家归国,暖流袭全身。“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公元242年,三国东吴大将陆凯越梅岭远征,忆好友范晔,折梅相赠。“一枝春”也由此成了庾岭梅花的代名词,开创了梅岭梅文化的先河。列朝列代中,解职充军、流放犯人、失意文人、窜匪流寇、三教九流来来往往于此。文人骚客或感慨、或抒怀、或悲愤、或失意,以梅岭梅花为题材,创作了近千首梅花诗词,孕育了内涵丰厚的梅情花韵。南宋咸淳年间,南安知军赵孟蓬踏雪赏梅时,见梅岭漫山遍野的梅花,似玉龙翻腾,溅起千层雪浪,欣然提笔,写下“梅花国”匾额,自兹南安大余又有了一个美好的名称——“梅花诗国”。“庾岭寒梅”已成为中国有名的四大探梅胜地之一。
宋元直至明清,因外扰、战乱等诸多原因,通往亚细亚的陆上“丝
绸之路”受阻,中国与东南亚、澳洲、非洲、欧洲的贸易往来,则大都经由梅关驿道,通往海外。欧洲各国的景德镇陶瓷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由梅关驿道销往出去的;而海外的贡品、海鲜、食盐等也都是从梅关驿道运入中原。明清时期,梅关古驿道的税收占整个江西税收的四分之一多,历史上有“驿道兴,江西兴”的文化特征。
没有驿道的繁华,就没有南安大余的人文荟萃。梅岭及其驿道是孕育南安文明的源泉,是演奏大余人文的音符。被誉为“古之京广线”的梅关古驿道成为中国南方保留最为完整的古驿道之一。
第二张历史文化名片:一圣学——宋明理学的始祖发祥地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周敦颐,也是儒家理学的开山始祖和奠基人,究其理学发端却在南安大庾。
周敦颐年青干练,办事公正,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被举荐为南安军(军治在今大余县)司理参军。一天,他独上梅岭,见到处都是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梅树,一条繁华的驿道在花丛中蜿蜒穿行,直通关隘。周敦颐惊讶之中,想起梦中仙翁在石壁上题写的:“梅花常驻于此,岭由将军而名。此处南通水域,教化安民待汝。”
思及此处,周敦颐恍然大悟,自己身处的“南安梅岭”不正是仙翁诗中所含之处吗?周敦颐心中豁朗,大庾才是自己的成就之地。此后,潜心研究学问,教化百姓,并常与梅岭宝界寺主持交谈心得,将儒家与佛学的要义精髓融为一体,自成一家,创造了新的学说——理学。周敦颐成为了儒学千年传统的真正传人。
周敦颐在南安大庾写出了《太极图说》、《通书》。提出了“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
互为其根”。认为阴阳的流转生成万物,所以要从“无极”之中、寻求造化之理。同时在南安大庾构思了《爱莲说》,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成为传唱千古之名句。
庆历六年(1046年),兴国县令程大中调任南安军通判,“视其气貌非常人”,十分崇拜周敦颐的人品和学说,便携儿子程颢、程颐拜周敦颐为师。程颢、程颐深受教诲,学问越来越高,“二程”也终成为一代理学大师。在周、程布学教化之下,南安大庾学子有近千余人拜在门下授业。南安崇学之风愈加浓烈,盛极一时。斯此,有了“儒雅之邦,礼仪之乡”之美誉。
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年),南安知府饶应龙上疏云:南安之地是周敦颐教“二程”之地,“道学(即理学)之源,实肇于此”,“南安乃道学发源之地”。宋理宗赵昀准秘书郎李心传奏议,手诏周程并祀孔子庙,并亲书“道源书院”匾,以表彰“周程”在大庾孕育理学之功。
朱熹仰慕周敦颐在大庾创立的理学学说,任江西茶盐公事时,假借到赣州、南安(大庾)考察灾情之机,专门考察了“周程书院”的办学经验,拜谒了宝界寺、正觉寺主持,游览了梅关驿道及新城周屋村。寻踪问祖,了解周、程在南安大庾的一些史实、轶事,补正、扩充已完稿的《周敦颐传》部分内容。朱熹成为理学之集大成者。
王阳明践行“知行合一”,文稻武略,谋略有方,一举平定南赣匪患。抚民创学,教化百姓,提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理学名句,赋予了心学鲜活的思想内涵。
发祥于南安大庾的理学,被历代圣贤不断光扬,为历朝统治者所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第三张历史文化名片:一魂情——《牡丹亭》故事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