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概述

合集下载

社会化概述

社会化概述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含义所谓社会化,概括地说,就是指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由此可知,广义的社会化指生命的整个过程,“活到老,学到老”即是,狭义的社会化指未成年人变成成年人的过程。

微观意义上讲,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生物个体的人(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与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这一教化过程就是社会化。

因此,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抛弃生物性,增加社会性的过程,也就是不能以生物性的冲动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宏观意义上讲,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为了自己的群体发展,延续下去,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培养一代代的新人,把工作接替下去的过程。

综上所述,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实质社会化是人的需要和教育的辩证统一,是个体自我选择和社会教化的矛盾统一,是个体社会互相作用的双向过程。

(一)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内部要求,是个人积极活动的内因,也是个人行为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人的需要是人的社会化的基础和前提,人的需要只能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并得到满足和发展。

(二)社会教化社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品格来塑造个人,它力图把业已形成的社会关系,文化传统和制度灌输给个人,以使其在原有的,既定的轨道上运行,社会教化具有强制性特点。

社会赋予它的各种机构以教化大众的职能,它总是把社会中的个人当作客体进行整合,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明显带有该社会的烙印,就是社会教化的结果。

(三)自我选择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发展目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接受社会的文化和知识,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

自我选择明显具有差异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构成社会的多样性。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六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六章
• 个体分化意味着,随着现代社会的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和生产体系的不断发展,个人之间日益呈 现出明显的差别性和异质性。个体的分化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个体的独特 性得以生动地展开,每一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也形成了明显的分殊。他们给自我利益赋予不同 的定义,对自身的权利做出不同的理解,其目标取向是多元的,行动能力是有差异的,手段方 式也是多样的。与此相应的是,个体在社会空间中的分布状态在不断变化、解组和重组,这些 都会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具体地反映出来。不同个体的专业分工、职业岗位、社会阶层、角 色身份等等标识,也会表现出层化、级化甚至极化现象。由此,个体分化过程必然对现代社会
三、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 (一)早期社会化 • 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 • (二)成人继续社会化 • 在成年期,人在生理上已经完全成熟,并将面临许多重大生命事件的发生,比
如恋爱、结婚、生子、就业等等。成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的 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 • (三)代差问题 • 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 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差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 的 速度和程度。
二、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 (二)社会化的主体 •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其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
称为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 • 1.家庭 (社会化的第一个机构,初始社会化赖以进行的关键环境) • 2.学校 (人生第一个正式的社会化机构,主要内容是预期社会化) • 3.同龄群体 (eg.群体亚文化) • 4.工作单位 (社会化成果的检验与调整) • 5.大众传媒 (形成虚拟的社会环境)
一、社会化概述
• (二)社会化的类型 • 社会化包括五种类型: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化概述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化概述
第二章 社会化
内容摘要: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他的社会性。本
章将主要介绍个体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社会化 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文化、家庭、学校和大众 传媒等。
关键词:
社会化 文化 家庭 同辈群体 大众传媒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定义
1、定义: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 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 员的过程。(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的人)
四、学校
(一)特点
1、按事先确定好的目标、计划,根据社会要求塑造 年轻一代。
2、有专门训练的教师来执行这一计划。
3、有专门的影响媒介(包含课程、教材等)
4、根据个体的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来施加影 响。
5、根据文化遗产的要素来选择教育内容。
6、使来自不同背景的年轻一代集合在一起,增加了 他们学习交往的机会。
(二)学校社会化的作用
1、形成个体系统的文化知识,开发个体的潜能 2、形成个体系统化的价值观念、政治道德观念体 系。 3、使个体的价值观与主流文化一致。 (三)学校的影响因素 1、学校的风气 2、教育内容和教科书 3、教学组织
4、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威信、品德、爱心、榜样、期望、学 识以及师生关系等都将会影响到个体的社会化。
五、社会化的内容
1、政治社会化 2、道德社会化 3、民族社会化 4、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二节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一、本能与环境
二、生物因素(遗传因素) 三、社会文化
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 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它是经过 世世代代传递下来的,其中包括价值观、知识、 信仰、艺术、风俗传统、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 以及衣食住行等用物的制作方式、待人接物、举 止言谈等交际方式和风度。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考点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考点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考点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内涵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社会化的内涵:(1)从时间方面理解,是个人社会化设计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没,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二)社会化的内容从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基本需求来说,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方面。

二、社会化的类型(一)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基本社会化的任务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生理性成熟,即通过人的生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础;二是社会性成年,即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与自我内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

预期社会化:一个人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

如职业学校教育、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等。

(二)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

继续社会化的一种特殊表现是发展社会化,这是一种为适应生活的变化、承担起新的角色而主动学习与调适的过程,它的突出表现为拓展知识基础、变更职业技能、改变角色能力等,例如成人教育。

(三)再社会化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个行为模式的过小。

再社会化的两种基本类型: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正向社会化: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的传递和教化过程。

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文化反哺。

2.1 社会化概述

2.1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特点
1.以遗传素质为基础。

2.个体社会化是通过“代理人”实现的。

3.社会化是个别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4.社会化贯穿于个体的一生。

三、语言社会化的特殊地位化的特
社会化过程的目标非常广泛,凡是与适应社会生活、成功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都属于社会化的目标。

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语言是人们理解别人和让自己为别人所理解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本身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四、社会化的基本路径
1.社会教化。

2.个体内化。

个性化与社会化是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形成或个性化的过程。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三章 社会化
• 个人的社会共同性通过个性中所具有的社
会意识及一定的与社会、文化要求相适应 的行为方式得到体现,而个人的独特性则 通过高度带有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方式,通过稳定而特殊的个人能力、气质 和性格等特点得到显示。
第三章 社会化
• 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的、同
时实现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 个性形成或个性化的过程。个人随着身体 的成熟和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角色的变化, 其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增加。
第三章 社会化
所谓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 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 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 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 织的基础。通俗地讲,就是社会舞台上特 定角色的表演者,即有着特定的权利、义 务、行为规范的人。
第三章 社会化
•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
第三章 社会化ຫໍສະໝຸດ • 这些技能的掌握对于成年的和未成年的个
人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未成年的人必须 首先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并在此基础上逐 步掌握专业技能;成年的人除了不断深化 专业技能外,也需要不断发展基本生活技 能。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 会,学习基本生活技能与专业技能对所有 人几乎都具有相同的意义。也正是在这个 意义上,角色学习过程应当包括基本生活 技能的学习和专门技能的发展,以及与此 同时出现的对角色的理解。
第三章 社会化
心理学者侧重于社会化过程中个人成 长,关注人格的自我形成及学习过程;社 会学与人类学侧重于研究社会是如何将个 人培养成为一定的社会成员。总的来说, 对社会化的研究都是集中在研究人是如何 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 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 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社会化在心 理学领域又叫做发展,使个体在社会影响 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 得,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 式,其目的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社会化和个体化

社会化和个体化
1、人旳主体性是取得旳:前当代社会只有极少部分人享有特权和主体身份, 绝大多数社会组员受着老式社会关系旳束缚;当代人则是普遍具有主体性旳人。
大旳“当代之谜”,集中了当代社会诸多现象中旳问题、矛盾和冲突。 (二)社会化与个体化有其各自特定旳含义 社会化是每个人必然经历旳基础性发展过程;个体化意味着人旳社会化过程具有了早期当代社会所未有旳特征,
从而提升了个人旳发展指向,同步也更新了个人旳当代性内涵。两者含义不同,不能彼此取代。 (三)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老式社会化旳超越 个体化不但内含了自然旳生物个体向社会人旳转变,而且意味着一种社会人向更新旳当代人旳连续迈进。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社会化旳过程和内容
(一)早期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涉及小朋友期和青年期旳社会化。 小朋友期是社会化过程旳开端,进行旳主要是初级社会化。 青年期大量进行旳是预期社会化。 青年人“自我认同危机” (二)成人继续社会化 成年人旳社会化主要是初级社会化基础上旳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 在当代社会,社会变迁速度快,而且程度剧烈,个人要适应时代旳迅速变化,就必须不断接受新
色,而是将来要扮演旳角色。 3、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是相对于基本社会化而言旳,而且是在基本社会化旳基础上进行旳。 4、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旳社会化。 5、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全方面放弃原已习得旳价值原则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旳价值原则和行为规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社会化概述
(二)社会化旳类型 社会化涉及五种类型: 1、基本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是发生在生命早期旳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是这么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旳不是目前要扮演旳角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 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 社会化

第四章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是指人学习社会生活的技能、规范,获得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类型1、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生命早期。

这种社会化的任务主要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

2、预期社会化——任务是为将来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

3、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在基本社会化的成果基础上所进行的社会化,对象是进入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即现实社会中的成年人。

4、逆向社会化——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知识等。

5、再社会化——指个人改变以前是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人生目标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意义1、从个人角度分析:首先,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其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2、从社会角度分析:首先,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其次,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一致性,共同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最后,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个人生物基础▪人有语言的能力▪人有思维的能力▪人有学习的能力▪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二、外界社会环境1、家庭2、学校3、同龄群体4、工作单位5、大众传播媒介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1、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可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以及情感(感觉与感情)。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首先,我们察觉到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自己的行为。

(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

主我包括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

客我是自我的社会部分——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那些要求的个人意识。

从米德的观点看,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极不相同的阶段,有三种形式:模仿、嬉戏(角色借用)与群体游戏。

第三章 社会化的发展

第三章   社会化的发展

第三章社会化的发展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一)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每个人从来到社会的第一天起,就比人生活在一个具有某种关系(如阶级关系、亲属关系)的社会环境里,而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标准,对人们的要求也不同。

例如,剥削行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被视为合法的行为,而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不允许的。

所以说,个体的社会化体现了社会的特点与时代的风貌。

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通过各种直接与间接的渠道进行的。

所以,个人对社会要求的认识与掌握可能是自觉的、积极的与主动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消极的与被动的。

也就是说,个人的社会化有时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有时是无意识、潜移默化进行的。

总而言之,社会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管个人喜欢还是不喜欢,总是会在他身上实现的。

(二)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人,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个人,刚从母胎里分娩出来,就被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

任何时代的社会都会使用种种方法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合该社会要求的成员,使他懂得什么是正确的,是被社会所提倡与鼓励的;什么是错误的,是被社会所禁止与反对的。

与此同时,个人也随时随地对当前的社会环境以其自身的独特方式做出种种反应,反作用于环境,从而表现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由此可见,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系列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

(三)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许多事实证明,儿童要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不仅需要在身体上受到照顾,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否则社会化就会受到损害。

社会学概论—05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05社会化


2.2 习惯层次(conventional level):


2.3 后习惯层次(postconventional level)

二、道德社会化(2)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 1、皮亚杰:

他律阶段(5~8岁) 自律阶段(8岁以后)
二、道德社会化(3)

2、科尔伯格的理论:三个层次六个阶段 2.1 前习惯层次(preconventional level):

第一阶段:避罚服从取向 第二阶段:工具相对主义取向 第三阶段:乖娃娃取向 第四阶段:法律与法令取向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条文取向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原则取向

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生命的相关性 生命的时间安排 人的能动性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儿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1)

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早期社会化需要到一致性的、权威性的社会 环境 困境:不同社会化主体之间的分化、脱节甚 至冲突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2)
一、社会化的含义(1)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 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 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 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 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 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 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自我意识和人格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是在不 断观察和反省他人对自己的反应的过程中形 成的 三个阶段
1、自我和人格发展理论(2)



1.2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自我意识的发展取决于人把自身作为一 个符号来思考的能力 主我(I)与客我(me)及其相互建构 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

社会化

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2.认知加工
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认 知加工,把现实世界内化的过程,并 从中建立自身的认知体系。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3.角色扮演 扮演真实角色;扮演假想的角色; 暂充当某一角色。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4.主观认同
它是个体主观上把自己属于某一 个体或群体,并在行为模式上向其看齐 的过程。
第三节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论第二阶段:
道德概念 合作的道德或自主的道德; 观 点 能把自己置身于别人的立场,不做绝对的判 断,知道有不止一种观点的可能; 意 向 性 用行为的意图而非行为的后果来判断; 规 则 认识到规则是人制定的,可由人来改变; 对 权 威 与权威和伙伴的互相尊敬使之较高地评价自 己的意见和能力,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惩 罚 赞成惩罚应是较温和、带补偿性的,应当依 错误的性质而决定,能导致对受害者的赔 偿,并帮助犯错误者认识其行为的性质而 使其改过; “内在公正” 不把自然灾祸与惩罚混淆起来。
第三节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世俗的水平(10—13岁)
满足社会希望,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要。 A)人际协调的道德定向阶段 认为一个人行为正确与 否在于其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 到赞扬。 B)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认为社会秩序依 赖于“尽本份”和尊重已建立的权威。为了维护社 会秩序,完成自己的义务,就要遵守不变的法则和 尊重权威,并要别人也遵守。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3.学校的社会教化功能 儿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对其社 会化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教师、同学、 校规校纪以及责任、义务等因素的影响下, 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4.1社会化概述

4.1社会化概述
认知是社会化的前提,社会化丰富了情感和认知,情感推动着认知和 社会化,共同构成人的心理过程的发展。
三、社会化的目标



1.儿童社会化的目标: 形成完整的自我 2.自我(自我意识、自我概念) ⑴什么是自我?
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

⑵自我的内容:
角色系统和能力结构
课堂小结:


一、社会化的含义
1.什么是社会化
C
B
巩固练习



7.儿童社会化的目标是形成完整的() A认知 B情感 C自我 D角色 8.自我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包括() ①对自己的认知 ②对他人的认知 ③对自己的情感 ④对自己的评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完整的自我包括()两个方面 ①角色期待 ②角色系统 ③角色失调 ④能力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社会化概述
垦利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王广东
一、社会化的含义

1.什么是社会化
儿童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逐步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 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⑴社会化的内涵
⑵ 社会化的实质:
人对社会的认识过程
⑶儿童实现社会化重要标志:
独立掌握社会规范,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一、社会化的含义

2.儿童的社会化
⑴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发展过程
①认知和行为符合社会要求,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 ②不是消灭个性,也不是消除个人差异
⑵个人社会化程度越高,社会适应性就越强
二、社会化的前提

1.儿童认知发展:
对社会的认知和对自我的认知。

2.儿童社会化的前提:
认知没有真正的社会化 4.认知、社会化和情感的关系:密不可分。

第三章社会化

第三章社会化

二、家庭
家庭(family)是由婚姻、血缘或 收养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家庭是社 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和侧面。
家庭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家庭主要是通过家庭生活的某些 方式把社会的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儿 童,使之逐渐社会化。
父母对人、对已、对物的态度, 往往就是儿童的行为准则。
家庭物理环境
瑞典 理学家丹尼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把10~15岁的儿童分别安置在两个不同的
重过程,重结果
在美国的学校里,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 很多,不仅是玩的内容自由选择,教师们 还极力鼓励幼儿自由发挥、自由创造。譬 如画画,多鼓励孩子自由创作,对画的内 容、形式、技法均不限,所以美国的孩子 总是画得满身、满脸都是颜料,画出的 “作品”则让大人们不知为何物。
在中国的幼儿园里,孩子们更多地是按照 老师的要求去做,画画往往是照着老师的 样子画,画得越像得到的评价就越高,所 以中国的孩子总能画出挺像样的画,画技 高超的小画家也层出不穷。
与美国教师注意幼儿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 幼儿进行相互比较的做法正相反,中国的教师 最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即利用小红花、小红 旗等方式鼓励孩子们竞赛,看谁表现得好。
在中国,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当纠正孩子的 不良行为时常常是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 孩子作榜样的方式。所以中国人从小就学会用 外在的、客观的标准衡量自己的行为,特别是 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
2.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为 一个社会人
3.社会化是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得以 延续的基础
案例:
安娜,被人发现时只有6岁,是个私生子, 她的外祖父坚持把她藏在顶楼的一个房间 里,不许她见人,没有参与社会相互作用 的机会。她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不会保 持清洁,也不会自己吃东西;她感情麻木, 表情呆滞,对人毫无兴趣。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二章 社会化

个体的初级社会化已经完成,成人的自我 已经发展起来了,他们选择、学习与尝试 各种社会角色,对现行角色进行重新定义 与再创造,生活趋于稳定,心理更加成熟。 成人晚期,个体必须调整自己,以面对声 望的降低、身体的衰老、失败及死亡。 老年个体必须调适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完 善自己的人格、适应新的社会角色,重新 回归社会度过生命的维持期。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三)认同

认同是将自己与另一个人或群 体在感情上融为一体,它是人 们社会交往活动中一种重要的 心理历程。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是人类的天生本性还是后 天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个体发展 起决定性作用的争论一直备受人们的 关注。尽管这场争论至今尚无定论, 但是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支配和影 响个体行为发展的因素很多,而生物 遗传因素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是必 不可少的。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
社会化为人类所独有,动物是谈不 上什么社会化的。为什么人能社会 化,而动物却不能呢?这是因为人 类有社会化的基础,其中生物遗传 是我们能成为社会人的基本前提。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二、社会环境因素
国内外的很多研究都不同程度地说明了 遗传因素对行为的作用,然而即使是遗 传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双生子间也存在 行为差异,可见文化及环境因素对个体 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容质疑的事实。近现 代以来,无数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社 会心理学家的研究都证明了社会文化和 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人成长的不可或缺性。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教养方式
式对儿童的人格、行 为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1)宠爱型。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在人格上多 表现为依赖性强,遇事退缩,缺乏同情,情绪不 稳定,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易受别人意见的左 右。 (2)放任型。采取这种方式不能使子女养成是非 观念,子女缺乏教养,因而以后很难适应集体生 活。 (3)专制型。这类家庭出身的儿童在性格上多表 现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任,但在其他方面 却表现羞怯、自卑、敏感、对人屈从的性格。 (4)民主型。这类家庭的孩子表现为自立、自信, 主动,独立,情绪稳定,易理解他人。

社会化概述

社会化概述
实现的条件。构成了人赖以社会化的文化 环境。 •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为家庭和社会 对儿童长期而系统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性。
2
四、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影响源) • 家庭的特殊作用 • 同辈(参照群体) • 学校 • 媒体
3பைடு நூலகம்
社会角色
• 概念: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 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理想自我
反思自我 5
自我概念形成、发展三阶段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生理自我
3周岁 出生8个月
13周岁
6
身份的概念 身份的特点
身份
客观性 主观性 多重性 稳定性 契约性
7
自尊
自尊=成功/抱负
自尊的概念 影响自尊的因素分析
8
• 分类:先赋角色与成就角色 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 角色扮演过程: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 • 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
色失败
4
自我
概念
➢自我(自我意识,自我概念):
➢主体我和客体我:
➢镜我:
物质自我
自我结构: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一、社会化概念 定义: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内容 1.掌握生活誉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按照社会规范形成习惯、信念和调节约束行为 3.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 4.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履行社会角色行为。
1
三、社会化的条件 • 人的遗传素质决定了人类社会化的可能性
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智能基础。 • 人类的语言现象为社会经验的传递提供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
所谓社会化,概括地说,就是指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由此可知,广义的社会化指生命的整个过程,“活到老,学到老”即是,狭义的社会化指未成年人变成成年人的过程。

微观意义上讲,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生物个体的人(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与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这一教化过程就是社会化。

因此,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抛弃生物性,增加社会性的过程,也就是不能以生物性的冲动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宏观意义上讲,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为了自己的群体发展,延续下去,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培养一代代的新人,把工作接替下去的过程。

综上所述,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
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实质
社会化是人的需要和教育的辩证统一,是个体自我选择和社会教化的矛盾统
一,是个体社会互相作用的双向过程。

(一)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内部要求,是个人积极活动的内因,也是个人行为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人的需要是人的社会化的基础和前提,人的需要只能
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并得到满足和发展。

(二)社会教化
社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品格来塑造个人,它力图把业已形成的社会关系,文化传统和制度灌输给个人,以使其在原有的,既定的轨道上运行,社会教化具有强制性特点。

社会赋予它的各种机构以教化大众的职能,它总是把社会中的个人当作客体进行整合,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明显带有该社会的烙印,就是社会
教化的结果。

(三)自我选择
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发展目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接受社会的文化和知识,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

自我选择明显具有差异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构成社会的多样性。

三、社会化的类型
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这五种类型,有的是人生的必须经历的,比如初始社会化;有的则是不一定会经历的,比如再社会化。

(一)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二)预期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的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比如,学生在大学里进行的大量学习都是为将来在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这种学习过程就是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
化大量发生在青年时期。

(三)发展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始社会化基础上的进行的。

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发展
社会化亦称为继续社会化。

(四)逆向社会化
在过去,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给长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就是逆向社会化,比如,网络计算机方面的知识,长辈就应该向晚辈请教和学
习。

(五)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有已经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第一,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

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

而其他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一个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四、社会化的意义
人与社会处在复杂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中,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双向的适应和改造的关系。

它对整个社会和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社会角度分析
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其二,没有社会化,社会就不能延续发展,社会也就难以存在。

其三,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
去。

(二)从个人角度分析
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存在的必要前提。

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化就是把自然人或生物人塑造成社会人的过程。

对每个人来讲,都必须首先通过社会化的途径接受社会化,学习生活技能,掌握社会生活的方式,才能适应社会,才能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

另外,社会化还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须的途径。

社会变迁会造成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由于整个社会相互适应变为相互不适应,从而使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感到严重的心理紧张感和压迫感,甚至使个人的生存活动和发展出现困难。

这时,个人就必须要有意识地进行继续社会化,以期与社会变化相适应。

诸如,更新观念,转变意识,继续学习新的知识,接受新的事物,克服心理障碍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