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地面塌陷共42页文档

合集下载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及技术PPT教案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及技术PPT教案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2) 跨越法:用于较深大的塌坑、土洞。 (1)地面板 对直径较小且深的单个塌陷坑,上
部需承载,两端有稳定可靠的地基时, 可用钢筋混凝土板跨过。一般釆取就地 浇筑,也有做成周边固定的钢筋混凝土 板。
35
二、 塌陷防治技术 (二)工程加固措施 2) 跨越法:用于较深大的塌坑、土洞。 (2)钢轨梁(板) 对直径较大且深的单个塌陷坑,或
黄土湿陷
3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3. 塌陷分布特征
4
一、 —地—引自面刘传塌正 陷基础知识
3. 塌 陷 分 布 特 征
5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6
一、 地面塌陷基础知识
3.地面塌陷分布特征
地面塌陷在我国的分布发育具有一 定的时间和空间规律性。
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岩溶强烈及中 等发育的覆盖型碳酸盐岩地区。
当坑内有基岩出露时,或陷坑内未出 露基岩,塌坑危害较小时,首先在坑内 填入块石、碎石做成滤层,或采用地下 岩石爆破回填,然后上覆粘土夯实。
33
二、 塌陷防治技术 当陷坑内未出露基岩,当塌坑的危害
较大,应先把塌坑内松软的塌陷土体清 除再回填块石、碎石,做成反滤层,然 后填土夯实。
清除填堵施工现场
34
3、地面塌陷的应急措施
③ 对建筑物附近的地面裂缝应及时填塞,地面的塌陷 坑应拦截地表水防止其注入。 ④ 对严重开裂的建筑物应暂时封闭不许使用,待进行 危房鉴定后才确定应采取的措施。
填塞地裂缝
撤离危房
22
二、 塌陷防治技术
4、岩溶地面塌陷的治理技术
(1)塌陷前的预防措施 ① 合理安排厂矿企业建设总体布局; ② 河流改道引流,避开塌陷区; ③ 修筑特厚防洪堤; ④ 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和防止突然涌水,以减少塌陷 的发生; ⑤ 建造防渗帷幕,避免或减少预测塌陷区的地下水位下 降,防止产生地面塌陷; ⑥ 建立地面塌陷监测网。

地面塌陷形成机理、分布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地面塌陷形成机理、分布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二) 共生现象 岩溶地区在自然和人为因
素作用下除产生塌陷外,还可由于自身所具有 的条件出现与之共生的地面变形现象,如沉陷 和地裂。它们与塌陷没有必然的成因联系,而 是与塌陷不同的另一类变形现象,认识它对于 区别塌陷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造运动形成的地裂可偶见外,较常见的是岩溶地区的红粘 土中因具有胀缩性(遇水膨胀、失水收缩) 土中因具有胀缩性(遇水膨胀、失水收缩)而产生的地裂, 并常使建筑物开裂损坏。另一类地裂是由于地面沉降而引 起的,伴随地面沉降而出现和分布。沉降愈强烈,地裂也 愈密集,其延伸长度由数十米至百余米不等。如江西乐平 花亭锰矿在放水试验时伴随降出现地裂150多条,最大长度 160米,可见最深2米。
地面塌陷形成机理、分布特 点及其防治措施
2009年 22日是第40个 世界地球日” 2009年4月22日是第40个“世界地球日”。 在这样一个“爱护地球、保护家园” 在这样一个“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日子里,人 们都希望能减少日渐增多的地质灾害。中国是世界 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崩塌、滑 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地质 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制约着社会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滑坡和泥石流是人们少见的地 质灾害,但是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就比较常见。
1.4 岩溶塌陷的分布
我国岩溶塌陷分布广泛,除天津、 上海、甘肃、宁夏、以外的26个省 上海、甘肃、宁夏、以外的26个省 (区)中都有发生,其中以广西、 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广东、 云南、四川、河北、辽宁等省(区) 最为发育。据统计,全国岩溶塌陷 总数达2841处,塌陷坑33192个, 总数达2841处,塌陷坑33192个, 塌陷面积约332平方公里,造成年经 塌陷面积约332平方公里,造成年经 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 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

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稳定性评价方法

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稳定性评价方法

水源枯竭
河水漏失 泉水干涸
天然 О О О О О О О О О О О О О О О О О
О О
人为 Δ
Δ
Δ Δ Δ
Δ Δ Δ Δ Δ Δ Δ Δ Δ
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条件的综合 • 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 • 地质构造 • 地形地貌 • 水文地质 • 工程动力地质作用 • 天然建筑材料
东嚷口滑坡治理工程全景
格构锚固工程
兴山县金乐滑坡治理工程
施 工 前
施 工 后
秭归县白水河与巴东县赵树岭滑坡专业监测
白水河滑坡专业监测
赵树岭滑坡滑坡专业监测
兴山县鹰嘴岩滑坡与巴东县红石梁滑坡搬迁避让工程
鹰嘴岩滑坡
红石梁滑坡
地质灾害治理与市政工程相结合
地质灾害治理与地方文化相结合
地质灾害治理与环境美化相协调
工程措施
长 早 演 参 相 多数 防 期过 期 化 数 互 场据 治 安程 识 机 裂 作 信挖 效 全控 别 理 化 用 息掘 果 性制
内容


三峡库区滑坡

素 地质灾害研究学术观
采 集
研究方法
理现 模 现 数 数 论场 型 场 值 据 分试 试 监 模 挖 析验 验 测 拟 掘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三维激光扫描仪 SNMR 微震 土壤水势、水分、基质吸力仪 全自动气象要素装备 地下水位计 钻孔倾斜仪 土压力盒 钢筋计 光纤传感器
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缺乏学术思想指导下的矩阵式时空数据 (2)不同类型滑坡形成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3)滑坡岩土体原位试验成果偏少 (4)滑坡-防治结构体系作用机理研究起步较晚 (5)滑坡防治工程立体监测网与多场监测成果较少 (6)滑坡地质灾害数据资料的信息化程度低

地质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演示文稿

地质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演示文稿
⑤当洞体开口较小,开挖清理困难时,可用灌浆填塞,灌填材料视要求而定 ,可选用砂石砂浆或混凝土,也可用小压力灌浆法加固基底下一定厚度的溶隙及 破碎岩体。
3)水的整治
对水的处理应贯彻宜疏勿堵的原则,对地表水做好有组织的排水,对地 下水以疏导为主,即使堵也应留有出路,设置反滤层以减少淘蚀。
目前二十一页\总数四十九页\编于十九点
④塌陷区内不宜把土层作为基础持力层,一般多采用柱(墩)基。广东某工程采用钢桁
架代替排架,金属挂板代替围护墙,尽量减轻结构自重,并能承受20m范围的塌陷变形。
目前二十三页\总数四十九页\编于十九点
五.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作为地质灾害的一种灾种,区别于崩塌滑坡, 它是地面岩土体在自重应力场(或构造应力场的参与)条件下垂向变 形破坏及向深部架空或潜在空间方向的运动。 5.1 地面沉降的分类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1999年出版的美国地面沉降研究报
告中将地面沉降按引发的原因(未考虑构造因素造成的区域性沉 降)分为:
地下水开采型(Mining Ground Water-Introduction );
土壤疏干型(Drainage of Organic Soils-Introduction);
①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段及地下水静动水位均低于基岩面的地段进行建筑。 ②场地应与取(排)水点中心有一定距离。塌陷范围小于抽水井的降落漏斗, 据已有资料,大面积降水时,塌陷范围约在降落漏斗中心的0.3~0.7直径范围之 内 ③合理控制取(排)水工程的水位降深值,据某工程资料,塌陷区边缘地下水降深 值大于2.0m,塌陷范围l与水位降深S和渗透系数K之乘积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云南乌东德岩溶洼地
目前十二页\总数四十九页\编于十九点

地面塌陷事故应急救援

地面塌陷事故应急救援
地面塌陷事故应急救援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4
• 地面塌陷事故概述 • 应急救援准备 • 应急救援实施 • 事后处理与预防 • 案例分析
01
地面塌陷事故概述
定义与类型
定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 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类型
根据塌陷规模、成因和发生条件,地面塌陷可分为自然塌陷 和人为塌陷两大类。自然塌陷是自然地质作用的结果,如地 震、降雨等;人为塌陷则是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引发的, 如地下水开采、矿山开采等。
对塌陷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布 预警信息,确保救援人员和群众安全 。
对塌陷区域周边设立警戒线,疏散无 关人员和车辆。
医疗救治与转运
医疗救治
在现场设立临时医疗点,对受伤 人员进行初步救治和紧急处理。
转运伤员
将受伤人员转运至附近医院,接受 进一步治疗。
心理疏导
为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提供心理疏 导和安抚服务,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
储备应急物资
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食品、水、 药品、帐篷、保暖用品等,以满足受 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救援预案制定
分析事故风险
对可能发生地面塌陷事故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制定救援预案
根据事故风险和救援需求,制定详细的救援预案,明确救援流程和责任分工。
救援培训与演练
培训
定期组织救援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救援技能和应对能力。
修复受损设施
对受损的建筑物、道路、管道等设施进行修复,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救援经验总结与改进
总结救援经验
对救援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救援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救援工作提供借鉴。

地质灾害之四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

地质灾害之四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
火山喷发前、喷发过程中形成。
2. 非构造成因
不同地区由于其地质结构与影响因素不同,导致其地 面沉降的范围与沉降速率不同。一般而言,地面沉降 的面积较大,沉降速率多在80mm/a以上。
二、分布特征
分布:平原、盆地的大城市和油气开发区 沉降速度:几~几十厘米/年。 沉降量:几米~近十米。
我国的地面沉降区
大型河流三角洲及沿海平原区(上海、天津、 沧州等) 小型河流三角洲区(福州、湛江、宁波等) 山前冲洪积扇及倾斜平原区(北京、保定、郑 州等) 山间盆地和河流区(西安、太原、运城等)
北京市的地面沉降(最大速率):
1966年以前:缓慢形成,2~5mm/a。 1966~1973年,加速,10mm/a。 1973~1981年,快速发展,50mm/a。 1981年以后,下沉减缓,29mm/a。 1966年地下水开采量增加,70年代中期猛增。
2. 地下油气开采
开采油气造成地下压力亏损,引起地 面沉降。
三、形成机制
(一)形成的地质条件 (a)松软的第四纪沉积物 黏土 粉砂质黏土 黏土质粉砂 粉砂 细砂 粗砂 砾石 (b)新构造运动的沉降区
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
近代河流冲积环 境模式
近代三角洲平原 沉积环境模式
断陷盆地沉积环 境模式:临海式 断陷盆地;内陆 式断陷盆地
(二)地面沉降的致因
如加州的长滩市的地面沉降量达9 米。我国的大庆、胜利油田都出现地 面沉降。
3. 人类工程
地面建筑物增多,负荷过重。 地下隧道 如意大利的比萨斜塔:
1173~1185年,建 至3层,塔发生倾斜。 1274~1284年,建 至7层,塔斜增加。 1350年,塔建成, 塔顶偏离中心1.5m。

4. 新构造运动、火山喷发

地质灾害地面塌陷讲义

地质灾害地面塌陷讲义
其二,地下空洞为具有多个临空面的空腔,空洞的顶、底板 和侧壁在周围岩压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应力集中,而处于稳定性 很差的状态,一旦受到外力干扰,容易失稳而发生覆岩的冒落, 甚至发生波及地表的塌陷。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UG
三、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
二、我国地面塌陷分布的特点
2、南方岩溶塌陷区
位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碳酸盐岩分布最集中、面积 最大的区域,总面积约176.08×104km2。气候温热湿润,植被 茂密,地质构造多为紧密的褶皱和密集的断块,现代岩溶十分发 育。
裸露岩溶区和半裸露岩溶区的面积占碳酸盐岩总面积的41.3%, 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江西、湖北等省。 湖南省岩溶塌陷居全国之首,其次为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再其次为贵州、云南、四川。
二、我国地面塌陷分布的特点
1、北方岩溶地面塌陷区
长江以北,由于华北地台大多为大型宽缓的褶皱和断块构造, 气候较干旱,降水量少,岩溶发育程度不高,除古代的岩溶洞穴 系统有部分残留外,现代岩溶主要以溶蚀裂隙为主。
岩溶地面塌陷大多集中在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如辽宁省的 南部、山东的泰安、枣庄、莱芜、河北的唐山、秦皇岛柳江盆地、 江苏的徐州、安徽的淮南、淮北等地。
地下空洞的形成,可以是自然力,也可以是人工挖掘的结果。 在可溶盐岩分布区的岩溶洞穴包括各种形态的溶洞、溶隙、 管道等。一般而言,当可溶岩岩性较纯,岩层厚度较大,出露分布 广,断层较发育、岩层较破碎时,岩溶较易发育。
岩溶洞隙的发育一般受岩溶地下水排泄基准面的控制,多发育 于浅部,向深部逐渐减弱。浅部岩溶洞隙由于地下水活动频繁,交 替强烈,一般连通性较好,成为塌陷物质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 塌陷坑与开口洞隙存在着密切的垂向对应关系。洞穴愈大,塌陷规 模也愈大;洞隙开口愈大,塌陷速度愈快。 地下井巷系统是最易引发地面塌陷的一种人工洞室。

地质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地质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2)地基基础措施
①当条件允许时,尽量采用浅基,充分利用上覆性能较好的土层为 持力层或使基底与洞体间保留相当厚度的完好岩体。 ②当以岩石作持力层时,局部加深基础,通过钻孔灌注桩或墩穿过 单个洞体,使基础荷载传递到下部完好的岩体上 ③对已外露的浅埋洞隙,可采用挖填置换,清理洞隙后以碎石或混 凝土回填。当洞体深度较大,而两侧岩体完好,可挖填至一定深度,回 填体断面呈倒梯形,对有地下水活动的洞体,应回填反滤层并留有水流 排泄之通道。 ④当顶板薄、跨度大时,可在洞底设置附加支撑以减少洞跨,也可 加固洞顶,用浆砌块石嵌补洞顶岩体及洞隙边坡。 ⑤当洞体开口较小,开挖清理困难时,可用灌浆填塞,灌填材料视 要求而定,可选用砂石砂浆或混凝土,也可用小压力灌浆法加固基底下 一定厚度的溶隙及破碎岩体。
1986年.广西忻城大塘乡遭遇春旱,地下水位下降 产生了40多个塌陷,4月底一场大雨后,塌陷增至140多 个,使两幢房屋倾倒,地面多处裂缝。村舍变电所场地 开挖后,雨水蓄积渗入,也导致地面塌陷。
3.河水涨落致地面塌陷 岩溶裂隙、洞穴管道中的地下水与附近河水相通时, 随着河水位的升降,横向发育的岩溶裂隙、管道中的地下 水位也随之升降,这种作用也可导致地面的塌陷。 广西都安县位于红水河岸的一段公路,由于受河水涨 落影响,公路路面上发生了塌陷。
4.2 地面塌陷分类
根据地面塌陷成因的主要原因可分为: ①自然地面塌陷;②人为地面塌陷;③复合型(自 然——人为)塌陷。 根据塌陷区是否在喀斯特地区的岩溶发育地段分为: ①岩溶地面塌陷;②非岩溶地面塌陷。 按塌陷坑数量分为:塌陷坑大于100个者为巨型塌陷、 50~100个者为大型塌陷、10~50个者为中型塌陷、小于 10个者为小型塌陷。 在各类地面塌陷中,我国以岩溶地区塌陷分布最广, 已有22个省(区)发生此类地面塌陷,危害最重。矿山采空 区地面塌陷的分布和危害仅次于岩溶地面塌陷。

地质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地质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精品课件
广西合山电厂灰场塌陷 1999年5月6日
广西玉林莲塘塌陷
桂林体育场塌陷 1996年
岩溶塌陷形成演化过程示意图
4.3 岩溶地基处理方法
1.岩溶地基处理的一般原则
(1)重要建筑物宜避开岩溶强烈发育区; (2)当地基含石膏、岩盐等易溶岩时,应考虑溶蚀继续作用的不利影 响; (3)不稳定的岩溶洞隙应以地基处理为主,并可根据其形态、大小及 埋深,采用清爆换填、浅层楔状填塞、洞底支撑、梁板跨越、调整柱距 等方法处理; (4)岩溶水的处理宜采取疏导的原则; (5)在未经有效处理的隐伏土洞或地表塌陷影响范围内不应作天然地 基。对土洞和塌陷宜采用地表截流、防渗堵漏、挖填灌填岩溶通道、通 气降压等方法进行处理,同时采用梁板跨越。对重要建筑物应采用桩基 或墩基; (6)应采取防止地下水排泄通道堵截造成动水压力对基坑底板、地坪 及道路等不良影响以及泄水、涌水对环境的污染的措施;
地质灾害概述(二)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主讲人:赵其华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精品课件四.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指在人为和自然地质因素作用下,地表岩、土 体中洞穴顶部向下断错坍塌,形成塌陷坑、塌陷洞、塌陷槽 的一种地质现象。
4.1 地面塌陷成因
地面塌陷,实质上是岩、土体内洞穴的抗塌力(洞穴顶 部支撑力)小于致塌力的结果。
精品课件
5.荷载导致地面塌陷
在有隐伏洞穴部位上人为增载(建筑物荷载、人 为堆积荷载等),当这些外部荷载超过洞穴拱顶的承受能 力时,将引起洞穴直接受压破坏,从而致使地面塌陷。
6.矿山采空致地面塌陷
地下采掘活动形成的采空区,其上方岩、土体 失去支撑,导致地面塌陷。这种由于矿山采动引起地面 塌陷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活动。此类地面塌陷在许多矿区 都有发生,并造成相当程度的危害,即损坏交通设施、 水利设施、建筑物、道路、农田等,甚至引起山体滑坡 和崩塌。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特点及防治建议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特点及防治建议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特点及防治建议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特点:地面塌陷是指地表的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向下陷落、坍塌,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在我们管线建设时期应尽量避开此类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区域。

地面塌陷的发生、发展和分布主要受岩石组分与结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溶发育程度、地下水动力条件和上覆第四系土层的组分与厚度等因素的控制。

地面塌陷一般分为岩溶塌陷和非岩溶塌陷,非岩溶塌陷一般又分为采空塌陷及黄土湿陷,在我省主要发育的主要是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

非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和分布,除了与岩石性质和地质构造有关外,主要受人类工程活动的控制;而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和分布规律,除了与岩石性质和结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上覆第四系土层的性质和厚度等因素有关外。

主要还受岩溶发育程度和地下水的动力条件控制。

在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较为发育的地区,若与管道交叉处产生塌陷,会导致管道悬空失稳,在上部负压较大时甚至可能导致管道泄露、光缆损坏,对我方管道安全产生较大影响。

发生前兆:(1)地面形变:地面产生地鼓、小型垮塌、出现环型开裂、出现沉降等;(2)建筑物:嘎嘎作响、倾斜、开裂等;(3)井、泉的异常变化:如井、泉的突然干枯或浑浊翻沙,水位骤然降落,地下水位、水量等突变;(4)地面有积水时出现冒气泡、水泡、旋流等。

(5)植物变态(颜色、生命状况)、动物惊恐等。

常用治理措施:塌陷前预防措施:①管道敷设路径尽量避开塌陷区;②收集管道周边矿产企业采矿范围及采矿平巷埋深等信息;③管线周边为岩溶区时,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和防止突然涌水,以减少塌陷的发生;④建造防渗帷幕,避免或减少预测塌陷区的地下水位下降,防止产生地面塌陷;⑤建立地面塌陷监测网。

塌陷后治理措施:岩溶塌陷的治理措施包括:控水措施(地表水防水措施;地下水控水措施;)、工程加固措施(填堵法;跨越法;强夯法;平衡水气压力法;注浆法;高压旋喷桩加固法;综合治理)和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开展岩溶地面塌陷的风险评价;开展岩溶地面塌陷的试验研究找出临界条件;增强防灾意识,建立防灾体系)。

地面沉降、滑坡、岩溶塌陷灾害与防治 共104页

地面沉降、滑坡、岩溶塌陷灾害与防治 共104页

沟谷型泥石流
沟谷型泥石流示意图
滑坡的形成条件
地形地貌 斜坡的高度、坡度、形态和成因与斜坡的稳定性有着
密切的关系。高陡斜坡通常比低缓斜坡更容易失稳而发生 滑坡。斜坡的成因、形态反映了斜坡的形成历史、稳定程 度和发展趋势,对斜坡的稳定性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地层岩性
除上述措施外,还应查清地下地质构造,对高层建筑 物的地基进行防沉降处理。在已发生区域性地面沉降的地 区,为减轻海水倒罐和烘劳等灾害损失,还应采取加高固 防红堤,防潮提以及疏导河道,兴建排涝工程等措施。
4.2 滑坡灾害防治
基本定义: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 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地面沉降1米多 露出旧时防空洞
地面沉降的监测与预测
地面沉降的监测 地面沉降的监测项月主要有大地水准测量、地下水动
态监测、地表及地下建筑物设施破坏现象的监测等。根据 地面沉降的活动条件和发展趋势,预测地面沉降速度、幅 度、范围及可能产生的危害。
监测的基本方法是设置分层标、基岩标、孔隙水压 力标、水准点、水动态监测网、水文观测点、海平面预测 点等,定期进行水准测贷和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位、地 下水压力、地下水水质监测及地下水回灌监测,同时开展 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因地面沉降而破坏的定期监测等。
地面沉降的特征分布
地面沉降的分布规律 1. 世界地面沉降分布概况 地画沉降主要发生于平系和内陆盆地工业发达的城市以
及油气田开采区。 2. 中国地面沉降分布规律 从成因上看,我国地面沉降绝大多数是因地下水超量开
采所致。从沉降面积和沉降中心最大累积降深来看,以 天津、上海、苏锡常、沧州、西安、阜阳、太原等城市 较为严重,最大累积沉降量均在lm以上;我国地面沉降 的地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主要位于厚层松散堆积 物分布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