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面修复的影响因素与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皮肤创面修复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皮肤创面修复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皮肤创面修复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皮肤创面修复材料是指用于治疗和修复各种皮肤创面的材料,包括慢性创面、烧伤、手术切口和外伤等。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皮肤创面修复材料的应用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对皮肤创面修复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自体皮肤移植自体皮肤移植是目前常用的一种皮肤创面修复方法。

它的原理是将患者自身的健康皮肤组织移植到受损的皮肤部位,以促进创面愈合和修复。

自体皮肤移植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良好的愈合效果,但也存在着供体皮肤不足、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等问题。

近年来,研究者们对自体皮肤移植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创新。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培育出了大量的自体皮肤修复材料,包括自体角质细胞移植、自体表皮移植和自体真皮移植等。

这些自体皮肤修复材料不仅可以大大减少供体皮肤的需求,还可以避免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自体皮肤修复材料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生物活性膜生物活性膜是一种由天然或合成生物材料制成的膜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生物活性膜可用于覆盖创面表面,促进创面愈合和修复。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生物活性膜主要包括胶原蛋白膜、透明质酸膜和生物膜等。

胶原蛋白膜是一种天然的生物活性膜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

研究表明,胶原蛋白膜可促进创面内新生血管的生成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有助于提高创面愈合速度和质量。

透明质酸膜是一种合成的生物活性膜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湿性和生物活性。

研究表明,透明质酸膜可增加创面内透明质酸水平,促进创面愈合和再生。

生物膜是一种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复合生物活性膜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研究表明,生物膜可促进创面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有助于提高创面愈合质量和功能重建。

五、纳米技术在皮肤创面修复材料中的应用纳米技术是一种利用纳米尺度材料进行制备和加工的新技术,可用于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药物释放效果。

伤口伤口愈合以及影响愈合因素课件

伤口伤口愈合以及影响愈合因素课件
因此对难以愈合的所有创面都有必要进行检查以排除异物的可能, 如采用X-线照射等。在清洗创面时,一方面要完全彻底,另一方面, 又要避免残留异物和对创面有损害的溶液。一般情况下,以生理盐 水最为合适。
伤口伤口愈合以及影响愈合因素
创面感染
创面常常会被细菌等微生物污染,但不一定会导致感染。正常皮肤 有一些正常菌丛生长,当形成创面时,这些正常菌丛就会移行至创 面。如果条件成熟且机体抵抗力下降,则会引致感染。 防治措施:切口感染的预防应遵循的原则是:(1)严格无菌操作 技术;(2)严重污染切口的延期缝合;(3)增强病人的抵抗力等; (4)根据手术需要预防使用抗生素,减少切口感染。
伤口伤口愈合以及影响愈合因素
创面的湿度与温度
传统的观点认为保持创面干燥可以预防创面感染,因此临床 实践中常常尽可能地使创面干燥。然而,1962年Winter博士 在动物(猪)实验中证实了创面在湿性环境下愈合速度要比 干性环境快一倍。随后Hinman(1963)博士在人体创面上也 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从而产生一种全新的愈合理论以及由此 而产生的新的创面护理用敷料 ----- 湿性愈合理论和闭合 性敷料。 同样,Lock(1979)证实保持创面局部温度接近或者恒定在正 常的37℃时,细胞的有丝分裂速度增加108%。传统创面护理 是频繁更换敷料和用冷溶液冲洗创面,这样常常是局部温度 比正常体温低2-5℃,从而阻碍创面的愈合过程。
伤口伤口愈合以及影响愈合因素
局部血液供应状态
血液供应不足会导致组织细胞再生时所需的营养供给不够。 从而阻碍创面愈合进程。引起局部血液供应不足的主要原因 是局部压力、摩擦力以及剪切力增加,如褥疮的形成。另外, 局部血管的炎症而引致的血栓形成或者小动脉硬化而致的血 管变窄,也会产生同样的后果,如下肢静脉性溃疡和糖尿病 性足溃疡。

伤口愈合的病理生理及影响因素

伤口愈合的病理生理及影响因素
一、细胞周期 (Stages of the cell cycle)
3
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1、不稳定细胞:总在不断地增殖,以代替
衰老破坏的细胞(生理过程),如被覆 上皮,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
2、稳定细胞:具有再生潜力,平时不表现
出来,当受损伤时,则表现出很强的再 生能力。如各种腺体、间叶细胞。
3、永久性细胞:出生后丧失再生能力。如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 (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 TIMPs)
31
第三节 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
一、皮肤创伤愈合
(一) 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1、早期变化:
炎症反应:数小时内出现,充血、浆液渗出及白细 胞游出,局部红肿,白细胞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 主要,3天后以巨噬细胞为主。
(三)抑素与接触抑制
19
第二节 纤维性修复
一. 肉芽组织的形态和作用
[概念]
新生的毛细血管、成 纤维细胞构成,并伴 有炎细胞浸润
[结构]
眼观: 鲜 红,柔软湿润 颗粒状
镜观:毛细血管垂 直生长,周围有丰 富的纤维母细胞, 表面有炎性滲出物
20
[作用]
1、抗感染保护创面; 2、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3、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等异物。
23
2. 对机体不利的一面
➢瘢痕收缩,使关节活动受限 或管腔狭窄; ➢瘢痕性粘连; ➢广泛纤维化,可使器官硬化; ➢肥大性瘢痕/瘢痕疙瘩。 ➢比原组织结构薄弱,在腹壁可形成疝, 在心壁可形成室壁瘤。
24
•瘢痕收缩使关节活动受限
25
•广泛纤维化器官硬化
肝硬化
26

损伤修复的基本过程

损伤修复的基本过程

损伤修复的基本过程引言:损伤修复是生物体在受到外界损伤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化过程,使组织或器官恢复正常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损伤修复通常包括炎症反应、再生修复和瘢痕形成等阶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损伤修复的基本过程。

一、炎症反应阶段炎症反应是损伤修复的第一个阶段,其主要功能是清除伤口区域的细菌、病毒或其他有害物质,并为后续的修复过程提供保护作用。

炎症反应的特征包括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在炎症反应过程中,血管扩张,使得血液流量增加,血浆和白细胞等细胞成分渗出到伤口区域,形成炎性渗出物。

炎症反应还会激活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进一步调控炎症反应和促进组织修复。

二、再生修复阶段再生修复是损伤修复的关键阶段之一,它主要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来恢复组织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在再生修复过程中,损伤部位的细胞被激活,开始进行增殖和分化。

对于一些具有再生能力的组织,如皮肤和肝脏,损伤后很快就能恢复正常结构和功能。

而对于一些缺乏再生能力的组织,如心脏和神经组织,再生修复的能力比较有限,往往会形成瘢痕组织。

三、瘢痕形成阶段瘢痕形成是损伤修复的一种典型结果,它主要发生在那些无法进行完全再生修复的组织或器官。

在瘢痕形成过程中,损伤部位的细胞会分泌胶原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等胶原类物质,填充伤口,并最终形成瘢痕组织。

瘢痕组织通常比正常组织的结构复杂,功能较差,容易影响组织或器官的正常功能。

在一些严重的瘢痕形成情况下,还可能导致畸形或功能障碍。

四、修复过程中的细胞信号通路损伤修复过程中的细胞信号通路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在炎症反应阶段,炎症介质通过调控炎症反应过程中的细胞黏附、细胞迁移和细胞增殖等过程,促进炎症反应的进行。

而在再生修复阶段,一些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则通过激活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信号通路,推动再生修复的进行。

在瘢痕形成阶段,一些细胞外基质蛋白和细胞因子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降解,影响瘢痕组织的形成和结构。

(完整)影响伤口愈合因素

(完整)影响伤口愈合因素

影响伤口愈合因素伤口的愈合类型、时间以及修复程度与创面大小、受伤原因、患者自身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可以将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分为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两大类。

全身因素包括年龄、营养状况、血管功能不全、新陈代谢疾病、免疫力低下、神经系统障碍、凝血功能障碍、药物的使用、心理因素、吸烟等;局部因素包括伤口感染、异物、结痂、坏死组织、局部太干燥或过于肿胀、局部牵拉/压迫/摩擦、局部伤口组织缺氧、无效的纤维蛋白分解。

这两种因素相辅相成,决定伤口的愈合速度。

(一)全身因素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个组织细胞自身的再生能力会逐步减弱。

高龄人群较青壮年的炎症反应减慢、新血管与胶原蛋白合成减少、真皮的附着力减低、皮脂腺功能降低致皮肤干燥、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明显延长,这些均导致伤口愈合速度的减慢。

2.营养状况蛋白质的缺乏或消耗增加使机体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导致胶原蛋白合成受影响,伤口缺乏愈合必须的基质,影响伤口愈合;伤口愈合过程必需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铁、锌.其中维生素A缺乏可导致伤口炎症期正常的炎症反应不充分;锌参与伤口愈合的各时期,其缺乏则会影响愈合的每一步。

3.血管功能不全包括动脉功能不全和静脉功能不全两种形式。

动脉功能不全时,局部组织没有足够血流供应导致缺血缺氧、伤口愈合延迟、不愈合;静脉功能不全时,下肢回流受阻、静脉压力升高、水肿,纤维蛋白原渗出至局部组织,阻挡组织中氧气运输、营养交换、废物排出.4。

组织氧气灌流不足组织的氧分压须≥32mmHg,才能维持细胞的再生、胶原蛋白的合成及白细胞的活性。

5。

药物使用过量的抗炎药物抑制炎症反应期,导致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无法进入伤口组织,成纤维细胞和表皮细胞活动受阻;化疗药物则导致炎性细胞、血小板数量降低,相关生长因子不足;大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明显抑制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胶原合成,并加速胶原纤维的分解,导致愈合不良;类固醇药物稳定溶酶体膜,阻止蛋白水解酶及其他促炎因子释放,使血液中锌含量减少,影响伤口愈合。

手术后出现伤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及处理

手术后出现伤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及处理

手术后出现伤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及处理手术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但手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却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伤口愈合不良不仅会延长患者的康复时间,增加痛苦,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了解其原因并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至关重要。

一、手术后伤口愈合不良的原因1、感染感染是导致伤口愈合不良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手术过程中,如果消毒不彻底,或者术后伤口护理不当,细菌就容易侵入伤口,引起感染。

感染会导致伤口红肿、疼痛、有脓液渗出,严重影响伤口的愈合。

2、营养不良身体需要足够的营养物质来支持伤口的愈合。

如果患者在术前或术后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比如缺乏蛋白质、维生素 C、锌等营养素,伤口的愈合速度就会减慢。

蛋白质是身体修复组织的重要原料,维生素 C 有助于胶原蛋白的合成,锌则参与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3、基础疾病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会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从而妨碍伤口的正常愈合。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长期偏高,容易导致血管病变和神经损伤,影响伤口部位的血液供应和神经调节,使伤口愈合困难。

4、伤口张力过大手术切口的位置和缝合方式不当,可能导致伤口张力过大。

当伤口周围的组织受到过度的牵拉时,会影响细胞的生长和修复,导致伤口愈合不良,甚至可能出现伤口裂开的情况。

5、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伤口部位的血液供应充足与否对愈合起着关键作用。

如果手术损伤了局部的血管,或者患者本身存在血管疾病,导致伤口处血液循环不畅,营养物质和氧气无法及时输送到伤口,代谢废物也不能及时排出,就会影响伤口的愈合。

6、异物残留手术过程中,如果有异物如纱布纤维、缝线等残留在伤口内,会引起异物反应,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阻碍伤口的愈合。

7、吸烟吸烟会使血管收缩,减少伤口部位的血液供应,同时尼古丁还会影响细胞的功能,延缓伤口的愈合过程。

8、心理因素患者的心理状态也会对伤口愈合产生影响。

长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身体的应激反应,释放一些激素,影响免疫系统和代谢功能,不利于伤口的愈合。

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研究进展I. 综述慢性难愈性创面(Chronic nonhealing wounds)是指在较长时间内未能达到正常愈合状态的创面,通常超过23个月。

这类伤口的治疗难度较大,容易引发感染、疼痛、瘢痕和功能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对慢性难愈性创面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重点关注新型敷料、生物材料、生长因子、干细胞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

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定义和常见原因慢性难愈性创面是指在正常治疗和护理措施下,创面愈合时间超过6周,甚至更长时间仍未愈合的创面。

这类创面通常由于感染、糖尿病足、缺血坏死等原因引起,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并发症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康复进程。

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是导致创面难以愈合的主要原因之一。

感染会导致创面炎症反应加重,破坏组织结构,影响创面愈合。

缺血缺氧:血管病变、血液循环障碍等因素导致局部组织供血不足,缺氧从而影响创面的愈合过程。

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良,容易发生神经病变、血管病变等并发症,导致足部溃疡、感染难以愈合。

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系统受损或功能低下的患者,如长期使用激素、放疗、化疗等药物或患有某些免疫性疾病,容易导致创面感染、炎症反应加重,影响愈合过程。

外伤:严重的外伤创伤可能导致组织损伤严重,创面面积大、深度深,使得创面愈合难度增加。

其他原因:如营养不良、放射治疗后遗症、手术后并发症等都可能导致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形成。

当前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创面愈合机制复杂: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如炎症、感染、血管新生、细胞增殖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创面的愈合过程变得异常复杂,难以预测和控制。

因此在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时,需要深入研究创面愈合的各种机制,以便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有限:目前针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主要包括局部应用药物、生物敷料、物理疗法等。

皮肤损伤修复的生物学机制与新疗法的研究进展

皮肤损伤修复的生物学机制与新疗法的研究进展

皮肤损伤修复的生物学机制与新疗法的研究进展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保护身体的功能。

然而,皮肤损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它可能由于创伤、烧伤、手术或疾病引起。

为了促进皮肤损伤修复,科学家们探索了多种生物学机制和新的疗法。

本文将介绍皮肤损伤修复的生物学机制以及一些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皮肤损伤修复的生物学机制1. 表皮细胞迁移和增殖在皮肤损伤的初始阶段,表皮细胞开始迁移和增殖,以覆盖伤口表面。

这种过程被称为上皮化。

上皮细胞通过分裂和迁移,填补创伤区域,并恢复其完整性。

2. 创伤愈合中的炎症反应创伤引发炎症反应是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炎症反应包括白细胞的迁入和炎症介质的释放,这些介质有助于清除伤口中的细菌和死亡组织,以及刺激新的组织生长。

3. 纤维母细胞的活化和基质合成在伤口愈合的过程中,纤维母细胞被激活并开始合成胶原蛋白和其他基质成分。

这些物质形成了伤口的新生组织,并最终形成了疤痕。

4. 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是皮肤损伤修复中的一个重要过程。

新生血管可为伤口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和氧气,以促进伤口愈合。

血管生成的过程受到多种血管生成因子的调控。

第二部分:新疗法的研究进展1. 干细胞治疗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皮肤损伤修复中。

干细胞治疗可以通过促进上皮细胞的增殖和防止疤痕形成来加速伤口愈合。

2. 生长因子疗法生长因子是一类能够刺激细胞增殖和组织修复的蛋白质。

生长因子疗法可以通过应用外源性生长因子来促进伤口愈合,加速新血管生成和组织再生。

3. 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是一种快速制造物体的方法,近年来在皮肤损伤修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使用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出具有复杂结构的人工皮肤,用于替代或修复受损的皮肤组织。

4.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引入特定基因来修复受损组织的方法。

在皮肤损伤修复中,基因治疗可以通过引入促进组织生长和血管生成的基因来促进伤口愈合。

总结:皮肤损伤修复的生物学机制和新疗法的研究进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修复皮肤损伤的选择。

创面修复临床研究进展

创面修复临床研究进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关键词:创面修复、临床研究、 进展
一、情节展开
1、慢性创面的治疗研究在慢性创面的治疗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改 善创面微环境、促进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合成等方面促进创面愈合。一项研究 发现,使用含有表皮生长因子的敷料可以显著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愈合质 量。另外,高压氧治疗也被证实能够通过增加组织氧含量,促进创面愈合。
1、深入探讨创面修复的机制:目前我们对创面修复的机制仍知之甚少,需要 进一步的研究来深入了解其过程和调控机制。这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方法和技 术。
2、临床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在临床研究中,需要遵循严格的研究设计和 数据分析方法,以确实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同时,还需要进行多中 心、大规模的研究来验证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2、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是一种新型的物理治疗方法,在创面修复中逐渐受到重视。其原理 是通过提高组织氧含量,促进成纤维细胞和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加速创面愈 合。在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研究者们发现高压氧治疗可以显著加快创 伤患者的创面愈合速度,同时减轻疼痛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三、展望与结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创面修复的临床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目前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新型敷料的应用、生物治疗方法以及细胞疗法等多个领域。这些 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结果。然 而,这些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仍需进一步的临床证据来验证其长期疗效和安 全性。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2、急性创面的治疗研究在急性创面的治疗方面,早期清创、控制感染和防止 再次损伤是关键。一项关于创伤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使用新型的生物敷 料可以降低感染率,减轻疼痛,并加速创面愈合。此外,还有研究如何通过改 善护理方式、增加换药频率等措施来提高创面愈合效果。

干细胞在皮肤创面修复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在皮肤创面修复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在皮肤创面修复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引言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保护身体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和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

由于外部创伤、火灾、烫伤等原因,皮肤创面修复一直是临床上常见的难题。

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存在着愈合时间长、疤痕形成明显等问题。

近年来,干细胞在皮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能够修复受损组织,促进创面愈合,因此对于皮肤创面修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就干细胞在皮肤创面修复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干细胞类型及其特性1.1 脐带血干细胞脐带血干细胞是一种来源于脐带血的多能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和分化能力。

研究表明,脐带血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皮肤表皮细胞、真皮细胞、皮脂细胞等皮肤相关细胞,具有促进创面愈合和皮肤再生的潜力。

1.2 脂肪干细胞脂肪干细胞是来源于脂肪组织的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和分化能力。

研究表明,脂肪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真皮细胞、毛囊细胞、皮脂细胞等皮肤相关细胞,具有促进创面愈合和皮肤再生的潜力。

1.3 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存在于成人骨髓、脂肪组织、胎盘等多种组织中的多能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和分化能力。

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角质形成细胞、角质母细胞、真皮细胞、毛囊细胞等皮肤相关细胞,具有促进创面愈合和皮肤再生的潜力。

二、干细胞在皮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2.1 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是将培养好的干细胞直接移植到创面部位,利用其增殖和分化的能力促进创面愈合和皮肤再生。

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可以显著加速创面愈合时间,减少瘢痕形成,并能够促进新生皮肤的形成,从而达到更好的美容效果。

2.2 干细胞因子治疗干细胞因子治疗是将培养好的干细胞释放的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物质应用于创面部位,通过调控创面微环境、促进创面愈合和皮肤再生。

研究表明,干细胞因子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创面愈合环境,加速创面愈合速度,并能够减少瘢痕形成,提高创面愈合质量。

手术后出现创面愈合不良的原因及处理

手术后出现创面愈合不良的原因及处理

手术后出现创面愈合不良的原因及处理手术是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有时手术后会出现创面愈合不良的情况,这不仅会延长患者的康复时间,增加痛苦,还可能导致一系列并发症。

了解手术后创面愈合不良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对于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一、手术后创面愈合不良的原因1、感染感染是导致创面愈合不良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手术过程中,如果消毒不彻底、手术器械污染或者术后伤口护理不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就可能侵入创面,引起感染。

感染会导致创面局部红肿、疼痛、渗出增多,影响创面的正常愈合。

2、营养不良患者在手术前后如果摄入的营养不足,特别是缺乏蛋白质、维生素C、锌等营养物质,会影响胶原蛋白的合成和细胞的再生,从而导致创面愈合缓慢。

例如,蛋白质是组织修复的重要原料,缺乏蛋白质会使创面愈合缺乏足够的物质基础;维生素 C 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缺乏时会影响创面的胶原沉积;锌对于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也具有重要作用,缺锌会延缓创面愈合。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良好的血液循环对于创面愈合至关重要。

手术创伤可能会损伤局部血管,导致血液供应不足。

此外,患者如果本身患有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血管病变等,也会影响创面的血液供应。

血液供应不足会使创面组织缺氧、营养物质缺乏,从而影响愈合。

4、创面张力过大手术切口的设计不合理、缝合过紧或者术后患者过早活动,导致创面张力过大,会影响创面的愈合。

过大的张力会使创面边缘的组织受到牵拉,不利于细胞的生长和愈合。

5、基础疾病某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代谢状态,从而导致创面愈合不良。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长期升高,会影响血管和神经功能,容易并发感染,且伤口愈合能力下降;免疫系统疾病患者自身的免疫调节功能紊乱,难以有效抵御病原体的侵袭和促进组织修复;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细胞的消耗和代谢异常,也会影响创面的愈合。

6、药物影响患者在手术前后使用的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可能会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的增殖,从而影响创面的愈合。

创面愈合的基本理论

创面愈合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创面愈合的基本理论一、创面修复的概念创面是机体正常皮肤组织在外界致伤因子如外科手术、外力、热、电流、化学物质、低温,以及机体内在因素如局部血液供应障碍等作用下所发生的皮肤损害,常伴有皮肤完整性的破坏以及一定量正常组织的丢失,同时皮肤的正常功能受损。

根据创面的愈合时间,分为急性创面和慢性创面。

有关急性/慢性创面的定义尚未有统一的标准。

一般认为急性创面指自创面形成2个星期内的所有创面。

之后,由于某些不利的影响因素如感染、异物等导致创面愈合过程受阻,愈合过程部分或完全停止,使创面愈合时间超过2个星期,这时的创面称为慢性创面。

由此可见,所有慢性创面都是由急性创面发展而来。

常见的急性创面有:手术切口(surgical incision)、皮肤擦伤(abrasion),烧伤(burn)、供皮区(donor site),常见的慢性创面有:压疮(pressure sore)、下肢血管性(动脉性/静脉性)溃疡~(leg ulcer)、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以及其他难愈合创面。

创面一旦形成,机体就会迅速做出反应后动愈合过程进行修复。

然而不同的创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其愈合过程也有差异,这就导致了创面愈合的不同方式。

根据创面损伤的深度,可将创面分为三种:①I类创面——表皮性损伤,损伤仅限于皮肤的表皮层,表现为表皮剥脱。

当创面较小时,其愈合是通过基底细胞的分裂、增生和分化后向上移行而实现的;如创面较大,则愈合是从创周健存的基底细胞开始分裂、增殖来启动愈合过程的。

通常于伤后2~4日即可完全恢复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故这类创面的愈合也相应地简单。

②Ⅱ类创面——真皮性损伤,损伤较深,达真皮层甚至皮下组织。

③Ⅲ类创面——全层性损伤,损伤深达筋膜、肌腱或肌层,常伴随着血管、神经甚至骨骼的断裂。

二、创面治疗的过去和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长期与自然环境做艰苦斗争的历史,在各种生活、生产实践中,人们随时有可能发生创伤。

伤口的修复及影响因素及护理PPT课件

伤口的修复及影响因素及护理PPT课件
生物性损伤
生物性致伤因子所造成的损 伤,如犬、毒蛇、毒虫等
伤口的修复及影响因素
(一)伤口的修复(3个阶段) 炎性反应阶段: 肉芽形成阶段 组织塑形阶段
影响损伤愈合的因素
❖局部因素
①细菌感染;②创口内异物;③血运障碍;④伤口特点:如创口引 流不 畅或创口位于关节处。
❖全身性因素
①年龄:如老年人血液循环差、合成能力减弱等;②慢性疾病:如 糖 尿病、结核、肿瘤等;③营养状况:营养素摄入不足、营养不良 或肥胖;④药物:大量使用 抑制细胞增生类(如皮质类固醇)药物等; ⑤免疫功能低下。
一、抢救生命 最优先处理的损伤:颈椎损伤、呼吸机能减弱、心血
管机能不全、严重外出血等。
二、判断伤情
检查伤情的注意事项
(一)发现危重情况,如窒息、大出血等,必须先立即抢救,不 应为了检查而贻误抢救时机。
(二)检查步骤应尽量简捷,检查动作要谨慎轻巧,以免加重损 伤。
(三)重视症状明显部位的同时,应仔细寻找比较隐蔽的损伤。 例如有肋骨骨折的患者,可能有肝、脾破裂存在。
(四)有多个病人时,不要忽视不出声的病人。患者可能有窒息、 休克或昏迷。
(五)一时难以诊断的患者,应在对症处理的过程中密切观察, 及早诊断。
三、呼吸支持 维持呼吸道通畅
四、迅速有效止血 采用止血带止血时,要做明确标记、记录开始使用
时间、每小时松开一次。
五、循环支持 积极抗休克
六、严密包扎、封闭体腔伤口
(二)全身表现
1. 体温增高:创作出血或组织坏死分解产物吸收以及外科术 后均可发生。一般在38℃左右。
2.生命体征变化:心率↑脉搏↑呼吸↑ 。
3. 其他:可有口渴、尿少、疲惫、失眠、食欲不振等,妇女 可有月经失调。

创面修复发展趋势

创面修复发展趋势

创面修复发展趋势
创面修复是指对建筑物或其他结构上的受损、破损或严重磨损处进行修复和恢复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不断关注,创面修复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 可持续性发展:创面修复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材料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影响。

传统的修复材料中常使用的化学物质可能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人们开始寻求更环保的修复材料。

例如,使用可再生材料或通过生物制造方法生产的材料。

2. 新材料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创面修复领域也不例外。

例如,纳米材料和高强度材料可以用于修复混凝土、石材等结构材料,使得修复效果更持久和耐用。

3.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正在越来越普遍。

例如,使用3D扫描技术能够快速获取被修复对象
的准确模型,便于制定修复计划。

另外,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也可以用于辅助修复过程中的操作和判断。

4. 长期维护和管理:随着人们对建筑物的关注不再仅局限于修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建筑物的长期维护和管理。

这也意味着创面修复不再是一次性的过程,而是需要进行持续监测和维护,以确保建筑物的持久性和安全性。

总之,创面修复领域的发展趋势包括可持续性发展、新材料的
应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及长期维护和管理。

这些趋势都与环境保护、科技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密切相关。

外科学创面修复技术简介

外科学创面修复技术简介
分类
根据创面性质和治疗手段的不同,创面修复技术可分为传统创面修复技术和现代 创面修复技术两大类。传统创面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清创、缝合、包扎等,而现代 创面修复技术则包括湿性愈合、负压封闭引流、生物材料应用等。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创面修复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各种自然物质如蜂蜜、动物油脂等涂抹 伤口以促进愈合。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创面修复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现代创面修复技术的体 系。
01
02
03
局部因素
包括创面感染、异物残留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神 经支配受损等。
全身因素
包括年龄、营养状况、免 疫功能、激素水平、药物 使用等。
其他因素
如吸烟、饮酒、心理压力 等也会对创面愈合产生不 良影响。
促进创面愈合的措施
彻底清创
清除创面上的异物、坏死组织及不健 康的肉芽组织,为创面愈合创造良好 条件。
心理干预
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减轻其焦虑、 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 从性和生活质量。
01
02
控制感染
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创面感染,促 进炎症消退。
03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采用理疗、按摩等方法,改善创面局 部血液循环,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和细 胞增生。
05
04
营养支持
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包括蛋白 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促进创面愈 合。
颅脑外伤创面处理
应用清创、止血、去骨瓣减压等创面修复技术,处理颅脑外伤创 面,降低颅内压,挽救患者生命。
脑脊液漏修补
采用自体组织或人工材料修补脑脊液漏,防止颅内感染。
头皮缺损修复
应用皮瓣转移、植皮等创面修复技术,修复头皮缺损,恢复患者 外观。

创面愈合的影响因素

创面愈合的影响因素
愈合缓慢。 创面局部血液供应不足会导致组织细胞再生时
所需的营养供给不够. 从而阻碍创面愈合进程;引起局部血
液供应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压力、摩擦力以及剪切力增
加,如褥疮的形成。 另外,局部血管的炎症而引致的血栓形
成或者小动脉硬化而致的血管变窄,也会产生同样的后果,
如下肢静脉性溃疡和糖尿病性足溃疡。
( 四) 创面异物
创过程受阻;另一方面,免疫抑制剂会增加感染的机会,从而
干扰创面愈合的过程。
(5) 青霉素因能在体内转化成青霉胺,而后者会阻碍胶
原蛋白的交连而使新形成的胶原纤维强度下降,影响创面的
愈合。
( 七) 放射治疗
离子射线不仅对恶性肿瘤细胞具有杀伤力,同样对正常
组织细胞也具有强大的破坏性;同时,放疗所带来的副作用
以及化疗及放疗的影响。
(4) 结缔组织病、免疫力低下、脉管性疾病以及长期卧
床、截瘫、偏瘫、运动能力及自身活力下降,发生褥疮则经久
不愈。
( 五) 肥胖
脂肪组织的血液供应相对较少,而且太多的脂肪组织会
导致创面的张力增加( 一期缝合创面) ,这样会更加阻碍创
面局部的血液循环。
( 六) 抗炎、抗癌用药情况
(1) 非特异性消炎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因能阻
断前列腺素的合成;而抑制创面愈合过程的炎症反应,而使
其愈合缓慢。
(2) 类固醇皮质激素能抑制免疫反应,而且还会阻止成
纤维细胞的分裂与增殖而延缓创面的愈合,这一作用在蛋白
质营养不良时更为明显。
(3) 细胞毒性药物能杀伤免疫细胞、抑制细胞的分裂增
殖,从而对创面愈合产生严重的影响。
(4) 免疫抑制剂一方面降低白细胞的活性,使创面的清
进程,提高愈合质量。

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ppt课件

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ppt课件
阻碍氧气及养分的运送 抑制细胞的废物排除
呈现类似黄褐色的皮革覆盖在伤口 上,须清除
渗液较多或局部有细菌感染: 处理:用双氧水冲洗,再用生理盐水冲洗, 再减掉坏死组织,用3%的NaCl覆盖肤或深部血管、肌肉组 织受损及坏死 导致局部血液供应不足影响营 养的供给
急性损伤
急性损伤常伴有失血和大量液体丢失 ,引起电解质和微循环紊乱,继发组 织细胞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 致氧的供需失衡以及代谢产物的清除 延迟,尤其影响伤口愈合和免疫应答 的初始阶段
药物
免疫抑制剂、细胞抑制剂、抗炎药物(以糖 皮质激素为主)和抗凝剂对伤口有直接的负面 效应。这些药物能影响止血、炎症过程,抑制 细胞增生,影响组织的修复机制,因而肉芽和 上皮的形成均受抑制,伤口的抗拉力能力也下 降。
免疫状态
免疫应答在伤口愈合过程中起着重 要的作用,手术创伤、感染营养不良 、大面积烧伤(>50%)、电辐射损 伤、肠源性或肾源性疾病及免疫抑制 治疗后,可导致系统缺陷和功能不足 ,易引起伤口局部和全身感染,使伤 口愈合不良。
原发疾病
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使机 体免疫功能受损,可抑制伤口愈合。 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血管疾病 可延迟伤口愈合,特别是糖尿病对伤 口愈合的影响是肯定的。因为伤口愈合主
外伤性表皮样囊肿:创伤过程中,皮肤 表皮的部分生发层被损伤带入创伤的深 部,在此可继续生长而成为能
赘肉:创伤愈合过程中,肉芽组织过度 生长所形成的瘤样赘生物。多见于皮肤 (末梢血管扩张性肉芽肿)和牙龈(肉 芽肿性牙龈瘤)
并发症
浆液瘤形成:指在伤区组织内有较大的 空腔,并在此腔隙内被血液、血清和淋 巴所充满形成“囊肿”。当血细胞崩解 时,则液体呈浅黄色或黄褐色。此腔隙 有纤维性结缔组织细胞包围和覆盖(即 纤维性“上皮”),影响创伤的继续愈 合。

皮肤创面修复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皮肤创面修复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皮肤创面修复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皮肤创面修复材料的应用研究也日渐进步。

皮肤创面可以是外伤、手术切口、烧伤等多种原因导致的组织损伤,如何更好地修复皮肤创面成为了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对皮肤创面修复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皮肤创面修复材料的分类根据材料的来源和性质,皮肤创面修复材料可以分为自体材料和异体材料。

自体材料一般采用患者自身组织进行修复,如自体皮肤移植、自体软骨移植等;异体材料则是来源于他人或动物的组织,如异体皮肤移植、异体软骨移植等。

还有一些人工合成的生物材料,如生物胶原蛋白、聚乳酸等,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逐渐成为了皮肤创面修复的重要选择。

二、自体皮肤移植在皮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自体皮肤移植是一种常见的皮肤创面修复方法,其原理是将患者健康皮肤组织移植到受损部位进行修复。

自体皮肤移植的优点是来源可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创面愈合。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手术创伤大,移植部位囊块脓肿、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近年来研究人员对自体皮肤移植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如利用自体干细胞进行皮肤再生修复、应用生物材料进行自体皮肤移植等,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生物材料是指来自于生物体内,或以生物体内的成分为基础的材料,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生物活性,可以促进皮肤创面的愈合和再生修复。

目前,生物材料在皮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迅速,其中以胶原蛋白和聚乳酸等生物合成材料为代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案例。

这些生物合成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且在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疤痕形成等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还有一些新型的生物材料,如干细胞、生长因子等,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预示着在未来的皮肤创面修复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五、结语随着生物医学领域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对皮肤创面修复材料的应用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面修复的影响因素与治疗进展作者:杨瑞,李亚洁【摘要】从局部、全身和心理精神三大方面介绍影响创面修复的因素,综述促进创面修复的治疗进展。

提示影响创面修复因素有局部、全身和心理精神因素,创面修复的治疗进展主要体现在基因工程、生物工程材料、纳米技术、中西医结合技术、创面覆盖物的应用以及营养辅助、氧气、心理治疗等方面。

【关键词】创面;修复;影响因素;治疗1影响创面修复的因素1.1局部因素1.1.1创面感染:感染区中性白细胞吞噬细菌后,释放的蛋白酶和氧自由基可破坏组织,使胶原溶解超过沉积,而且感染后渗出物多,加大创面局部张力,引起创面延迟愈合[2]。

1.1.2缺氧、低灌流量:良好的局部血液循环,既能保证创面修复所需要的营养和氧,也有利于坏死物质吸收、运输,控制局部感染。

Jonsson等[3]研究发现,创面胶原含量、创面强度与创面组织氧张力及组织灌注呈正相关。

1.1.3早期活动:固定体位对于骨、神经、血管、肌腱的修复很重要。

邻近关节的伤口过早活动容易加重炎症过程中的渗出反应,加剧局部肿胀,影响供血,而且新生肉芽组织非常脆弱,牵扯易致损伤出血,影响纤维母细胞分化和瘢痕组织形成[4]。

1.2全身因素1.2.1营养因素:胶原代谢是机体蛋白质代谢的一部分,营养不良所致机体负氮平衡必然影响胶原合成,延缓伤口愈合[4]。

创面修复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有①蛋白质。

创伤后蛋白质代谢主要表现为蛋白质的丢失,机体的尿氮排出量增多,出现明显的负氮平衡,主要是由创伤后全身组织处于分解状态所致,并可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造成机体蛋白质缺乏[5]。

蛋白质缺乏可减慢新微血管形成、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也可影响吞噬作用,导致感染的高危状态,使创面不易修复。

②维生素。

维生素A可通过对溶酶体膜作用提高炎症反应,增加进入创面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调节胶原酶活性,有助于胶原合成成熟、上皮再生及血管形成,还可改善由手术创伤造成的免疫功能抑制[5]。

但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过量的维生素A可使溶酶体膜不稳定,增加炎症反应[5]。

维生素C是中性粒细胞产生过氧化物杀灭细菌所必需的,有利于巨噬细胞吞噬和游走,同时它作为脯氨酸和赖氨酸羟化的辅助因子,可促进胶原合成和交联,提高伤口强度[6]。

维生素E可用于修正瘢痕形成,其抗氧化特性可保护伤口免受粒细胞释放的氧自由基损害,其不良反应比激素小,但大剂量应用时也可明显地延迟愈合[4]。

维生素B1是糖代谢过程中丙酮酸氧化酶的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赖氨酸羟化酶活性,促进胶原肽链交联,增强创面强度;维生素B2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5]。

③微量元素。

与创伤愈合有关的微量元素主要有锌、铜、铁等,其中锌所具有的生理功能最多。

由于锌极易与血浆中一些低分子量化合物结合,由肾滤过而排出,当蛋白从尿中丢失时,锌也可随之丢失。

故在创伤或手术后,补锌十分必要[5]。

铁和抗坏血酸在一起,对伤口愈合也是必需的。

铁丢失主要原因是创伤失血,血红蛋白分解及组织溶解渗出。

铜以金属酶的形式存在于体内,位于酶的活性部位,在胶原和弹性蛋白的交联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变化趋势和锌、铁的变化基本一致[7]。

1.2.2疾病因素:糖尿病病人高血糖可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创面炎症反应弱,直接导致纤维母细胞生长和胶原合成减少。

此类病人创面皮肤真皮乳头层的透明质酸也较正常减少,而胶原酶含量却显著增加,这一现象可影响愈合组织张力强度和胶原聚集[8]。

此外,糖尿病病人因血管病理改变,使血流灌注低下、组织缺氧,伤口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尿毒症病人伤口不易愈合,其主要机制可能在于全身性营养不良、伤口低血容量和氧供量不足。

此外,高脂血症也能使伤口中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功能有所降低[9]。

1.2.3药物因素:化疗药物可减少骨髓中的细胞成分,使炎性细胞和血小板数量降低;相关生长因子不足,可延缓伤口正常愈合。

抗肿瘤药可抑制代谢,使胶原直径减小,创面胶原积累减少,张力强度降低。

外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妨碍伤口愈合,主要是泼尼松稳定溶酶体膜阻止蛋白水解酶及其它促炎症反应物质释放,抑制伤口早期的炎症反应,这种作用以损伤后3 d内给药尤著。

大剂量类固醇还可抑制脯氨酸羟化酶和赖氨酸羟化酶活性,增强胶原酶活性,并使巨噬细胞功能受抑,分泌TGFΒ减少,影响伤口愈合[4]。

1.2.4其它因素:如放射线的照射,放射线会损伤小血管,造成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并直接损伤各类细胞;创伤病人随着年龄增长,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周期明显延长,致使愈合延迟;病人的肥胖程度也可影响修复,因为广泛的皮下脂肪组织易形成死腔和伤口血肿,妨碍血氧向创面释放,从而为感染提供了病灶[4]。

此外,由于吸烟者血液循环中一氧化碳(CO)含量增加,而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降低了氧的释放,故吸烟也可影响创面修复[4]。

1.3心理、精神因素社会、职业不稳定以及精神、情绪、焦虑等因素,通过对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影响,也会影响创伤愈合过程。

孙溦[10]应用SCL 90自评量表对创伤病人心理进行评估,发现创伤病人各因子分和阳性项目数、总均分都明显高于正常人,特别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偏执因子上有显著差异性。

Kiecolt等[11]研究表明,心理紧张组伤口愈合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2创面修复的治疗进展2.1基因工程的应用血小板中含有高浓度的生长因子,是多种生长因子的天然来源,故其首先被应用于伤口愈合的研究,并被证实对难愈伤口的愈合有很强的疗效[12]。

近年来基因重组技术迅速发展,大量制备体内含量甚微的蛋白或多肽的技术已成熟。

许多研究证实,生长因子对治疗慢性难愈性皮肤伤口和大面积烧伤创面有着广阔的前景,尤其是合理的联合应用生长因子促进特殊伤口的愈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有着不容忽视的临床价值[12]。

2.2生物工程材料的使用80年代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热门课题之一就是生物工程技术制成细胞外基质,在体外或体内进行上皮细胞培养形成一种新的人工皮肤[13]。

目前,加拿大和欧洲国家对边缘整齐的伤口使用组织粘合剂或对选择性伤口同时使用粘合剂与生长因子越来越普遍。

对于大面积创伤和烧伤等严重创伤,应用皮肤代用品对促进上皮再生和再上皮化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自体或异体培养上皮皮片移植于Ⅲ°创面后,为产生较理想的愈合,可提供含有胶原成分的真皮类似物移植于创面。

这类人工真皮具有生物降解性能,长期存留体内不被排异和脱落,创面间质细胞可长入人工真皮,并逐渐形成结缔组织[4]。

2.3纳米技术的应用纳米技术[14]是指在<100 nm的量度范围内对物质或结构进行制造的技术。

从90年代初起,纳米科技得到迅速发展。

纳米烧(烫)伤敷料是将银离子加工成100 nm以内的银颗粒,其中90%的颗粒控制在25 nm左右,分布均匀,很少呈团族。

再采用精细化工和生化技术将超细微粒的纳米银均匀牢固地附着于植物纤维上。

其抗菌杀菌机制是通过银离子的缓慢释放与带电荷的菌体蛋白结合,使其变性沉淀[14]。

其与传统的外用药磺胺嘧啶银相比,其抑菌和杀菌作用更好。

它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有超强的渗透性,故对多种细菌的切口感染控制比一般敷料效果好,且能在杀菌消炎、修复组织损伤的同时产生热效应,改善创周的微循环,从而加速愈合[14]。

2.4中西医结合技术的应用我国在应用中草药治疗烧伤创面的历史悠久,以往多数采用收敛抗炎抑菌的中药处理创面,使创面结痂,实现痂下愈合,但对于深Ⅱ°及Ⅲ°创面效果不理想。

徐荣祥[13]研制的美宝湿润烧伤膏,在局部治疗上,立足无损伤性地排除坏死的皮肤层,保留烧伤残存的存活组织,利用残存上皮组织再生修复皮肤,开辟了抗感染的另一新途径;在全身治疗上,对西医疗法取长补短,突出了休克期强心保护脏器功能的治疗,使我国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烧伤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彭爱莲[15]用中西医结合"三步法"在伤口愈合的不同阶段灵活应用中西药物处理伤口,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许多研究者认为,中医去腐生肌法疗效确切,但随着社会进步、国际交流发展,研制不含重金属的中药已成为发展趋势。

近十年来人们对单味药、复方药的体内体外药理,也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认为这些中药具有酸化、营养创面,调节免疫,促进血液循环,杀菌抑菌,形成保护膜保护创面以及止痛等作用[4]。

2.5创面覆盖物的应用与传统的油纱敷料相比,密闭性敷料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能保持湿润环境,减少敷料与创面粘连;加速了创面上皮化、肉芽形成、纤维素和坏死物质的降解;抑制细菌的繁殖和扩散,从而缩短了创面愈合的时间、降低感染率。

临床上对密闭性敷料的选择应根据病人个体情况、伤口的类型、皮肤情况等,以适应不同条件创面的治疗需要[16]。

研究发现,具有透气性的水胶体覆盖物在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葡萄球菌感染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对感染的创面,采用蜂蜜覆盖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17]。

2.6营养辅助治疗创伤病人需要高蛋白、高热能、高维生素饮食,保证正氮平衡,促进创面愈合。

尤其是不能缺乏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C及锌。

如有不能经口摄入者,可采用胃肠道或静脉内营养疗法,以满足病人在创伤修复过程中所需的营养。

也可对创面局部进行营养处理,如可用10%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 ml加胰岛素16 U;复方氨基酸10 ml加胰岛素16 U,在红外线灯照射时滴洒在创面上,交替更换用药,1次/周[18]。

2.7氧气治疗高压氧可改善创伤创面的缺血缺氧,有利于创面的愈合[19]。

从用高压氧治疗局部溃疡取得显著疗效中受到启发,许多临床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简便的治疗方法,即用塑料袋罩在创面表面,向袋内送入纯氧,几分钟后可见坏死组织液化,活体组织红润,客观上达到清创、事实上达到了去腐生肌的目的。

每天治疗1~2次,创面可迅速愈合[18]。

2.8心理治疗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对病人疾病转归的影响有时比应用治疗新产品显得更重要[20] 。

护士应高度重视病人的紧张、焦虑心理,为病人营造适于交谈的环境,了解其心理需求,可消除病人的不安及担忧,促使其恢复自信心。

2.9其它治疗方法①真空辅助创口愈合技术(V AC)[20]。

就是通过一个开放细胞聚氨酯泡沫敷料给创口床施加负压,可去除过多的渗出物,并为伤口闭合提供一个湿润而非潮湿的环境,减轻伤口周围组织水肿。

该疗法可促进常规疗法无法医治的复杂的伤口复原。

②蛆虫疗法[21]。

许多研究者在实验中发现蛆虫能清除创面的细菌,大量吞噬各种坏死组织,其分泌液还能刺激成纤维细胞,促进肉芽组织增生。

1995年英国在南威尔士成立了生物外科研究所,使该疗法得以迅猛发展。

但该疗法将活蛆导入伤口,让许多病人难以接受,而将蛆虫以"袋袋茶"形式供应,虽解决了美观、使用和清除的问题,但疗效却大打折扣[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