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富营养化过程20090522

合集下载

富营养化PPT课件

富营养化PPT课件

.
8
机理
• 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在地表淡水系统
中,磷酸盐通常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 而在海水系统中往往是氨氮和硝酸盐限制 植物的生长以及总的生产量。导致富营养 化的物质,往往是这些水系统中含量有限 的营养物质 。天然水体接纳这些废水后, 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 生长,特别是蓝藻和红藻的个体数量迅速 增加,而其他藻类的种类则逐渐减少。
营养元素丰富,但由于当地工业,生活污水的大量
排放,导致了水体滞留,缺氧,富营养化问题严重,
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
back
.
22

•钾 钾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它是一种活
性很高的碱金属。比重为0.862g/cm3,熔 点336.65K,常保存于煤油之中。40K是放 射性核素,丰度为0.0118%,因此对建材原 料中40K的放射性进行检测,显得尤其重要。
.
19
水中氨氮的性质
• 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 (NH4)形式存在的氮。 动物性有机物的含氮 量一般较植物性有机物为高,同时人畜粪便 中含氮有机物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氨。因 此,水中氨氮含量增高时指以氨或铵离子 形式存在的化合氨。
.
20
⑵、磷源
• 水体中的过量磷主要来源于肥料、农业废弃物和城市污水。 据有关资料说明,在过去的15年内地表水的磷酸盐含量增 加了25倍,在美国进入水体的磷酸盐有60%是来自城市污 水。在城市污水中磷酸盐的主要来源是洗涤剂,它除了引 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外,还使许多水体产生大量泡沫。水体 中过量的磷一方面来自外来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另方 面还有其内源作用,即水体中的底泥在还原状态下会释放 磷酸盐,从而增加磷的含量,特别是在一些因硝酸盐引起 的富营养化的湖泊中,由于城市污水的排入使之更加复杂 化,会使该系统迅速恶化,即使停止加入磷酸盐,问题也 不会解决。这是因为多年来在底部沉积了大量的富含磷酸 盐的沉淀物,它由于不溶性的铁盐保护层作用通常是不会 参与混合的。但是,当底层水含氧量低而处于还原状态时 (通常在夏季分层时出现),保护层消失,从而使磷酸盐释 入水中所致。

水体富营养化介绍课件PPT

水体富营养化介绍课件PPT
18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
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太湖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 重,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 注。太湖水污染治理是国家 确定的“三河三湖”治理的 重要任务之一。2001年9月, 国务院在苏州召开太湖水污 染防治第三次工作会议,温 家宝总理亲临会议并作了重 要讲话,提出了太湖水资源 保护“以动治静,以清释污, 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十 字方针。2015年两会期间, 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也被提 上记事日程,引起社会的重 视。
(3)恢复水体使用功能,有效缓解我国水资源严 重匮乏的问题。
(4)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22
23
3、积极组织打捞。同采取人工和机械化打捞与藻 水分离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理太湖蓝藻,虽是治 标之策,但仍是一种比较直接、高效的方法。
21
五、治理意义
(1)对富营养化河湖水体进行治理修复,是社 会经济发展、城市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 具有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
(2)明显提高富营养化河湖水体的处理效果、大 大缩短治理周期、有效降低处理成本。
水体富营养化 --太湖
组员:
1
目录
一、概念 二、成因
三、危害 四、防治措施
五、治理意义
2
一、概念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由于大量的氮、 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 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 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 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3)水葫芦在生长的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溶解氧, 腐烂后又造成二次污染,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
12
水体富营养化之蓝藻
蓝藻是原核生物,又叫蓝绿藻,蓝细菌;在一些营养 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 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 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和海洋发生的赤潮 对应)。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 成鱼类的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如微 囊藻)还会产生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简称MCs), 大约50%的绿潮中含有大量MCs。MCs除了直接对鱼类、 人畜产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

化学法
1.化学除磷技术:化学除磷常用的化学药剂有3类:石灰、铝盐、铁盐。投加石灰与磷酸盐 反应生成羟基磷酸盐沉淀。投加的铝盐主要为硫酸铝,与磷酸盐反应形成磷酸铝沉淀。铁 盐主要为三氯化铁、氯化亚铁、硫酸亚铁、硫酸铁等,与磷酸盐反应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铁 沉淀。化学除磷去除磷效率较高,去除率达到85%以上。使氮磷比例失调,营造不适宜藻 类繁殖的的水体营养环境。但由于该法成本较高,同时有二次污染的可能性,在饮用水源 地应禁止使用。
水体富营养化机理
在地表淡水系统中,磷酸盐通常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而在 海水系统中往往是氨氮和硝酸盐限制植物的生长以及总的生产量。 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往往是这些水系统中含量有限的营养物质, 例如,在正常的淡水系统中磷含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增加磷酸盐 会导致植物的过度生长,而在海水系统中磷是不缺的,而氮含量却 是有限的,因而含氮污染物加入就会消除这一限制因素,从而出现 植物的过度生长。
奥 运 森 林 公 园 水 环 境 生 态 工 程
治理案例
谢谢!
4.紫外线法。藻类等微生物在受到 紫外线照射时, 藻细胞内的 DNA 螺旋体被紫外线的电磁能所破坏, 导致细胞无法增殖,达到灭活效应。 紫外线法除藻工艺的运行成本低, 不会生成有害消毒副产物,但该技 术目前在生产上的应用还不成熟, 推广应用有限。
5.机械法除藻 /除草。机械法适用于藻类和水 草严重泛滥的富营养化水体,是一种应急处理 方式,但不能从根本上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 6.曝气技术。曝气的作用是增加水中的溶解氧, 使溶解氧与水体充分混合,供应微生物呼吸之 需,使其生长繁殖,已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该技术适用于溶解氧含量较低(一般低于 4mg/L)的封闭或缓流水体。
6.噬藻体。噬藻体( Cyanophage) 是以蓝藻为寄主的浮游病毒类群 ( 也称蓝藻病毒) ,因其能特异性 地感染蓝藻并导致其死亡,是蓝藻 “水华”潜在的控制因子。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多,导致生物生长过度的现象。

富营养化不仅对水质造成污染,还会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从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成因1.1 农业活动排放的农业废水中的化肥、农药残留物质,以及养殖业排放的饲料残渣和排泄物,都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1.2 工业废水中的有机废物、重金属离子等也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1.3 都市生活中排放的生活污水中的有机废物、磷和氮等也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1.4 大气降水中的大气沉降物质,如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也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来源。

二、危害2.1 富营养化使水中的藻类和细菌繁殖迅速,导致水体异常浑浊,影响水质,使得水中的透明度下降。

2.2 过多的藻类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导致水体中缺氧,对水生生物造成威胁。

2.3 富营养化还会导致蓝藻等有毒藻类的产生,危害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

2.4 富营养化还可能引发水华,大量藻类的逝去会导致水体富集有机质,使水体变得更浑浊,极大地影响水的净化和利用。

三、防治措施3.1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农田和水体的生态修复。

3.2 加强工业废水的处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水中的有机废物和重金属排放。

3.3 加强都市生活污水的处理,推广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水污水资源利用率。

3.4 优化城市规划,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对水体的冲刷,增加湿地等生态设施,净化城市水体。

3.5 加强大气污染的控制,减少大气沉降对水体的影响,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6 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普及环保知识,提高人们对水体保护的重视程度。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严重威胁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的健康。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严重威胁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除了上文提到的防治措施外,还有一些其他有效的手段可以进一步减轻和解决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一)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

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

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

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1.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在地表淡水系统中,磷酸盐通常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而在海水系统中往往是氨氮和硝酸盐限制植物的生长以及总的生产量。

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往往是这些水系统中含量有限的营养物质,例如,在正常的淡水系统中磷含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增加磷酸盐会导致植物的过度生长,而在海水系统中磷是不缺的,而氮含量却是有限的,因而含氮污染物加入就会消除这一限制因素,从而出现植物的过度生长。

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

天然水体接纳这些废水后,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特别是蓝藻和红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而其他藻类的种类则逐渐减少。

水体中的藻类本来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蓝藻的大量出现是富营养化的征兆,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最后变为以蓝藻为主。

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

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

因此,富营养化了的水体,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到正常状态。

水体富营养化ppt课件

水体富营养化ppt课件
水体富营养化后,由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 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中则叫做赤潮。
;
3
一般指标
水体富营养化
N 超过0.01~0.02 mg/L
P 超过0.2~0.3 mg/L
BOD 超过 10 mg/L
细菌总数 超过10 万个/mL
叶绿素a
超过 10 μg/L
pH为 7~9 的淡 水
;
4
•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来源








外源

生活污水的排放
农田肥料 农药污染 地面径流污染 大气沉降污染 固废淋溶下渗
内源
沉降至湖泊底部的营养物质的释放
;
5
影响因素
;
6
2.水化学平衡变化
水化学平 衡
pH
水体富营养化后,pH上 升
DO
①氮、磷营养盐浓度与浮游植物组成及优势种, 包括蓝藻水华之 间的关系.
②以水生植物为主的草型生态系统与以浮游植物为主的藻型生态 系统的演替.
;
10
①水体中氮、磷营养盐增加, 使得 浮游植物大量生长, 甚至出现水华. 调查显示, 随着营养盐增加与叶绿 素浓度升高, 蓝藻在整个浮游植物 生物量中所占的比例也随之增加, 说明富营养化和营养盐富集使蓝 藻生物量增加, 并且在浮游植物组 成中成为优势物种。
eutrophic shallow lake in China. Limnol Oceanogr, 2010, 55: 469–480
[6] Smith V H. Eutrophication of freshwater and coastal marine ecosystems: A

《水体富营养化》课件

《水体富营养化》课件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水体富营养化 的认识,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减少 污染源的排放。
控制策略
化学方法
通过投放化学药剂,如硫酸 铜等,降低水体中的藻类数 量,从而控制富营养化的发 生。
生物方法
利用微生物、鱼类等生物资 源,通过生态学原理,控制 藻类的生长和繁殖,达到防 治富营养化的目的。
工程措施
03
水体富营养化的检 测与评估
检测方法
化学检测
通过检测水体中的氮、磷、钾等 营养盐以及有机物、重金属等污 染物的含量,判断水体的富营养
化程度。
生物检测
利用水生生物(如藻类、鱼类、浮 游动物等)的生理反应和种群结构 变化,评估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
遥感技术
通过卫星或飞机搭载的遥感设备, 监测水体的颜色、浑浊度等物理特 征,推断水体中藻类的生长状况。
生态修复和保护
这是预防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措施,需要 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工业废水等污染源的 排放,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
通过生态工程措施,如湿地修复、植被恢 复等,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少富营养 化的发生。
加强监测和预警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建立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网络,及时发现 并预警富营养化的发生,为采取应对措施 提供依据。
人工湿地技术
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通 过植物、微生物等净化水质。
曝气增氧技术
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促 进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分解有 机物。
生物操纵技术
通过调整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 量,优化生态结构,控制藻类
生长。
富营养化治理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湖泊的富营养化治理:通过源 头控制、生态修复和曝气增氧技 术,成功降低了湖泊的富营养化 程度,恢复了水体的生态功能。

水体富营养化介绍课件

水体富营养化介绍课件
工业和农业排放的控制
加强工业和农业废水处理,减少废水 中营养物质的流入,降低富营养化的 发生风险。
结论
通过对富营养化的成因和危害进行总结,强调控制和治理富营养化的重要性,以保护水体生态。
参考文献
引用相关研究和报告的参考文献,提供更多深入了解水体富营养化的资料来源。
水体富营养化介绍课件PPT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物质浓度过高,导致藻类过度繁殖的现象。本 课件将介绍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影响、分类、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方法。
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浓度超过自然水体富营养状态的程度,导致藻类等富营养化生物过 度繁殖的现象。 富营养化的影响包括水体的变色、臭味、氧气不足等,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扰乱生态系统平衡
富营养化改变了水体的营养 结构,影响水生生物的物种 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富营养化的防治
1
生物控制和修复技术
2
运用生态修复技术,如生物阻挡网、
人工湿地等,控制藻类繁殖和改善水
体生态环境。
3
行政管理和政策措施
加强水质管理,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 法规,加大对富营养化的监测和治理 力度。
富营养化的分类
自然富营养化
自然富营养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如植物残体和有机物的富集水体中营养物质过量输入,如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排放。
富营养化的成因
1 土地利用变化
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和整治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流失至水体,加剧水体富营养化。
2 城市化和工业化
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大量废水排放进入水体,含有富集的养分,促进藻类生长。
3 农业和畜牧业
农业和畜牧业的化肥和畜禽粪便流入水体,提供了大量养分,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

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

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

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

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1过程是这样的:大量有机废物(主要是N、P,如大量使用氮肥磷肥和含磷洗衣粉以及有机残渣残液等)被排入水体,水体有机物过多(N、P的作用最突出),藻类大量繁殖,继后大量死亡,残败物加原有有机成分,使水体有机成分更多,微生物(主要是厌氧型)迅速繁殖,分解有机物,水体含氧量急骤下降,其它的鱼、虾等水生生物也大量死亡。

这种现象若发生在河流、湖泊叫水华,发生在海洋叫赤潮。

2.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在地表淡水系统中,磷酸盐通常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而在海水系统中往往是氨氮和硝酸盐限制植物的生长以及总的生产量。

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往往是这些水系统中含量有限的营养物质,例如,在正常的淡水系统中磷含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增加磷酸盐会导致植物的过度生长,而在海水系统中磷是不缺的,而氮含量却是有限的,因而含氮污染物加入就会消除这一限制因素,从而出现植物的过度生长。

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

天然水体接纳这些废水后,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特别是蓝藻和红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而其他藻类的种类则逐渐减少。

水体中的藻类本来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蓝藻的大量出现是富营养化的征兆,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最后变为以蓝藻为主。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解析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机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通常发生在淡水湖泊、河流和水库等静态水体中。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被排放到水体中,导致水生生物的大量繁殖,进而引发水质恶化、生态系统失衡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水体富营养化的基本概念和形成过程,然后详细阐述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最后提出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

从自然角度来看,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主要来源于土壤侵蚀、大气沉降和生物活动。

例如,当雨水冲刷过富含养分的土地时,这些养分就会随着水流进入水体,为水生生物提供养分。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人为因素逐渐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驱动力。

农业活动,特别是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城市和工业排放的废水,含有大量未经处理的营养物质,也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

这些人为排放的营养物质远超出水体的自然处理能力,导致水生生物过度繁殖,进而引发富营养化现象。

水产养殖和旅游业等人类活动也对水体富营养化产生了影响。

水产养殖过程中投放的大量饲料和肥料,以及旅游业带来的污染,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因此,可以看出,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

而人为因素,特别是农业、工业和城市排放的污染物,是当前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驱动力。

三、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其危害深远且广泛。

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体的生态平衡被打破。

大量的营养物质促进了藻类的过度繁殖,形成“水华”或“赤潮”,这些藻类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可能因缺氧而死亡,破坏水生生态链,影响生物多样性。

3.2.13.2水体的富营养化课件

3.2.13.2水体的富营养化课件

二、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 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 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DO)下降,鱼类及其他 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起因是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自养生物如藻类等大 量繁殖,出现疯长的现象,尤其在夏季,环境温度、光照条件 适合植物生长,当长到一定规模时,同时由于水温高,CO2的 溶解度减小,水中溶解的CO2和营养素又相对不足,自养生物 开始死亡,残体经过微生的好养分解、厌氧分解过程,使水体 的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变臭,引起异养生物水生动物如鱼类 等的大量死亡,水质进一步恶化,严重破坏了水体生态系统。
目录
1 水中营养元素 2 富营养化 2 富营养化的危害
一、水中营养元素
限制因素
H2O CO2
N Fe P Mn
Zn
一、水中营养元素
地表淡水系统中,磷酸盐(Total Phosphorus, TP) 是限制的营养物;而在海水系统中往往是氨氮和 硝酸盐(Total Nitrogen, TN)限制植物的生长和 总的生产量。 通常使用N/P值的大小来判断湖泊的富营养化状况: N/P > 100时,贫营养湖泊状况; N/P < 10时,富营养状况。
二、富营养化
二、富营养化
太湖蓝藻水华
二、富营养化
水生植物蒿草类大量繁殖
二、富营养化
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的乳白色海水
二、富营养化
红藻大量繁殖引起的赤潮
二、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指标
TN含量 > 0.2~0.3 mg/L TP含量 > 0.01~0.02 mg/L BOD > 10 mg/L 叶绿素-a > 10 μg/L 细菌总数 > 10 万个/mL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水和绿色水产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就我国目前水资源的现状来看,淡水紧缺,水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十分严重,直接危害水产品的质量及人类的健康。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由于人类的活动,使得水体中营养物质富集,引起藻类以及其它水生生物过量繁殖,水呈绿色或混浊呈褐色,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造成水质恶化,严重时发生“水华”,使整个水体生态平衡发生改变而造成危害的一种污染现象。

池塘、水库、湖泊等多发。

一般认为水体全氮量大于0.2mg/L、全磷量大于0.02mg/L时属于富营养化水体。

美国环境保护局(EPA)提出:水体总磷大于20 mg/L~25mg/L,叶绿素a大于10mg/L,透明度小于2.0m,深水的饱合溶解氧量小于10%的湖泊可判断为富营养化水体。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成因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成因是营养物质的增加,使得藻类和有机物增加所致。

营养物质主要是磷,其次是氮,还有碳、微量元素或维生素等。

藻类生长遵循李比希最小定律,即其生产量或生物量取决于外界供给它的所需养分中数量最少的那一种。

由于磷在水体中不完全循环,使得世界上很多地区的水域都严重缺磷,以致磷成为其初级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因素,一旦大量磷进人水体往往引起浮游植物的迅猛生长,而使水体呈现富营养化。

用藻类生长潜力方法来判断湖泊中藻类繁殖限制物质时,发现在氮磷比低于10∶1时,或在某一季节,氮也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营养物的主要来源:土壤大量施肥,农田流失的氮、磷进人水体;人和家畜排泄产生的氮、磷;渔业规模集约化养殖带来的大量营养物质。

如池塘精养,投喂高蛋白饵料及鱼虾排泄物和施肥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池塘水质恶化,影响鱼虾生长,爆发鱼病,给养殖生产造成损失。

近几年,淡水养殖业已由池塘转向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并应用池塘精养高产技术与大水面优越的生态条件相结合发展“三网”养殖,虽然提高了水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但加速了我国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进程。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危害和防治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过量的氮、磷等养分进入水体,导致水中植物生长速度过快的情况。

这种现象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一、形成原因1.点源污染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城市和工矿企业的废水、畜禽养殖污水以及农田灌溉用水中的农药、化肥等都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养分,这些污染物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2.非点源污染也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田的化肥过量使用和不合理施肥、农田和禽畜养殖场的农田面度过小、农作物残渣不及时清理等都会导致养分的流失,最终进入水体。

3.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化肥、农药、污水和垃圾进入水体,加剧了水体中有机物和养分的浓度,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加剧。

二、危害1.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体中浮游植物过度繁殖,形成水华。

水华会导致水体中溶解氧的减少,造成水生动物大规模死亡,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2.由于水体中养分过多,水体中的藻类、浮游植物等植物生长旺盛,消耗了水中的光照和氧气,使水体中的水生植物和动物丧失了生存条件。

3.富营养化使水体中藻类过度繁殖,百慕大藻类呈盛发,高耗氧和有毒藻类爆发,导致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面积死亡。

这不仅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4.水体富营养化还会导致水质恶化,使水变得浑浊,影响水的利用和净化,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三、防治措施1.加强对农业生产和行业排放的监管,减少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物的排放。

建立完善的废水处理体系,加大对畜禽养殖场、农田等污染源的治理力度。

2.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农业技术。

采用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作物利用养分的效率,减少养分流失。

3.加强水体的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

通过植被恢复、河道整治、湿地建设等方式,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水生物多样性,恢复水体的生态平衡。

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机理

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机理

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机理、危害以及治理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加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水体中N和P的受纳量大大增加,湖泊海洋等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不断加重,其中的N和P主要来自于未经处理的和经过处理的但是处理效果不佳的各行各业的污水。

水体富营养化不仅致使水体丧失了应有的功能,且使水体生态环境朝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变,最终将会影响人类的健康以及社会的发展。

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江河湖泊被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则被成为“赤潮”。

根据富营养化的程度,湖泊环境的富营养化水平可以被分为7种:贫营养、较低程度的中营养、中营养、较高程度的中营养、富营养、超富营养和极端超富营养。

一般认为水体中总磷为20mg/m3,无机氮为300mg/m3以上就会出现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机理:在自然的条件下,水体有可能从贫营养状态过度到富营养状态,但是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

人为的排放富含N和P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则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自养型生物比如藻类能够利用无机盐制造有机物,供自身的营养需求。

自然水体中的N和P在一定程度上是浮游生物数量的控制因子。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一些农田排水中都含有大量的N和P以及其他无机盐。

当这些物质进入水体侯,水中的营养物质增多,促进了大量的绿色植物和微型藻类的旺盛生长。

藻类的生长周期短,在适宜的条件下很容易大量的繁殖。

活藻主要分布于水表,红色颤藻的出现是富营养化的征兆。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藻类个体数量速增,然而种类速减,水体由以硅藻和绿藻为主发展到以蓝藻为主。

蓝藻中又以微囊藻属、腔球藻属和鱼腥藻属为主。

死亡的水生生物被好氧微生物耗氧分解;或者被厌氧微生物分解;同时湖泊渐浅,直至成为沼泽。

富营养化状态一旦形成,水体中营养物被水生生物吸收成为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在水生生物死亡后的腐烂过程中,营养物又释放入水中,再次被生物利用;如此形成循环。

因此,已经富营养化的水体,即使完全切断外界营养物来源,在短时间内也是很难得到自净和恢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频繁 很少出现 绿藻科(Chlorophyceae) 角星鼓藻属

微囊藻属(Microcystis)
(Staurastrum)
湖 泊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erugrinosa) 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 具缘微囊藻(Microcystis marginata)
贫营养湖泊
贫乏 稀少 稀疏 较深 砂石、砂砾 清澈透亮 较低(冷水) 鲑鱼等
富营养湖泊
丰富 较多 茂盛 较浅 淤泥沉积物 混浊发暗 较高(温水) 鲤、草、鲢等


数量 品种
养 分布
富营养湖泊
丰富 较少 主要生长在水体表层
贫营养湖泊
稀少 很多 可生长至深层
与 昼夜间的迁移

水华现象 主要藻类

有限 经常发生 蓝藻纲(Cyanophyceae) 色球藻科(Chroococcaceae)
锥囊藻属(Dinobryon)

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
的 比
颤藻属(Oscillatoria) 等片硅藻科(Deatomaceae) 直链藻属(Melosira)

脆杆藻属(Fragilaria)
冠盘藻属(Stephanodescus)
星杆藻属(Astericoolla)
2.3 我国湖泊的富营养化状况
4.1 含氮化合物在水体中的转化 4.2 含磷化合物在水体中的转化
4.1 含氮化合物在水体中的转化 (1) 氮的生物地化循环
4.1 含氮化合物在水体中的转化
③硝酸 盐同化 作用
NH4+
生物体 有机氮
①生物固氮
④氨化作用 ⑤铵盐同化作用
NO3②硝化作用
⑥异化性硝 酸盐还原作 用
大气N2
⑦ 反
N2O
长江 中下 游湖 泊富 营养 化过 程中 沉水 植被 演替 模式
滇池原生沉水植物
海菜花 Oa. 沉水植物.喜 demersum. 沉水植物,无
光,耐阴。要求水体清澈 根,密集成簇,漂浮于水面
见底,抗污能力差。
下,对藻类有抑制作用。
营养状态指数
90
80
重度富营养状态:>70
70
中度富营养状态:>60 60
轻度富营养状态:>50 50
40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巢湖
滇池
太湖
“三湖”水质变化趋势
2002年:
➢ “三湖” 湖体水质均为劣Ⅴ 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总磷。 ➢ 太湖、巢湖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滇池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
的 来 了 一 趟 我的家 ,交代 了诸如 作息时 间、着 装一类 的事项 。这让 我心情 平静了 不 少 。 今 晚 早 睡 ,争 取明天 能够有 一个好 的开端 ! 学 校 实 习 日记【 二】
今 天 老 师 比 较有空 ,特意 给我上 了一下 课,讲 了一些 关于他 自己的 故事, 还有就 是 他 想 传 授 给我的 学习经 验。让 我进一 步加深 了对老 师的认 识。 我 问 他 为什 么 会 想 到 走 上教师 这条路 ,他说 他那个 年代很 穷,没 有钱读 书,好 不容易 考上个 大 学 , 当 时 听人家 说读师 范最好 ,然后 他就报 了师范 大学, 渐渐的 就喜欢 上这个 行 业 , 由 于 性格比 较内向 又来自 农村, 所以当 人家都 去搞革 命时, 他就自 己默默 在 图 书 馆 中 看书, 这点在 现在看 来真的 很难得 ,也许 正是这 段经历 才造就 了他后 来 的 辉 煌 和 今天的 成绩。 学 校 实 习 日记【 三】 今 天 带 我的 这个老 师开始
1.1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
湖泊、水库等水域的植物营养成分(氮、 磷等)不断补给,过量积聚,使水体营养 过剩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称为水体“富 营养化”。
江湖
海洋
水华(花)
赤潮
下 面 是 美 文阅 读网小 编为大 家整理 的学校 实习日 记,欢 迎大家 阅读。 更多学 校 实 习 日 记 请关注 美文阅 读网实 习日记 栏目。 学 校 实 习 日记【 一】 明 年 即 将 开 始 我 的中学 物理老 师实习 ,这难 免会让 我十分 紧张, 以至于 从昨晚 开始就 辗 转 难 眠 了 。 一 切 都 是 未知 数,一 切都是 陌生的 。作为 一个工 科男, 实习教 师 , 我 还 有 很多东 西要学 ! 还 好 , 在 晚上的 时候, 要带我 的任课 老师很负责任
正反馈(左)和负反馈(右)
污染↑ ↑ ↑ 污染↑ ↑ 污染↑
鱼死亡↑ 鱼死亡↑ ↑ 鱼死亡↑ ↑ ↑
狼狼 饿吃 死饱
兔兔 吃饿 饱死
狼↑ 狼↓
吃了 吃了 较少 较多 兔子 兔子
兔↑ 兔↓
植物↓ 植物↑
吃了 大量 的草
吃了 较少 的草
Shelford 耐受性定律

不能生存






数 量
亚 适

中营养69%
贫营养4% 中营养35% 贫营养0% 中营养15%
贫营养4% 富营养27% 富营养61%
70年代后期
80年代后期
富营养85%
90年代后期
滇池在80年代初期还处于三类水体,90年代后期全湖范围 已急剧恶化到劣五类水体,陷入重富营养状态。
1991-2000年“三湖”营养状态指数年际变化比 较
亚 适
不 适 范
范 围

范 围
不 适 范


因子梯度 渐增
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曲线
3.3 藻类的“经验分子式”与利贝 格最小值定律
在适宜光照、温度、PH和充分营养物质的 前提下,藻类进行光和作用并合成自身的 原生质的基本反应式为:
106CO2 + 16NO3- + HPO42- + 122H2O + 18H+ + 能量 + 微量元
P、N元素含量过多 藻类大量繁殖,水体变浑浊呈黄、绿色 藻类死亡,(需氧微生物繁殖)溶解氧
急剧降低 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厌氧微生物繁殖 水变黑发臭。
3.2湖泊富营养化水华暴发机理
营养盐限制
光限制
挺水植物
底栖固 相

着藻类





浮游植物
沉水植物
增加营养
湖泊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在营养盐增加时的相互关系
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与治理
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角媛梅
授课提纲
1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与危害 2 水体富营养化的类型与判断标准 3 氮、磷对富营养化影响的机理 4 氮、磷在水体中的转化 5 富营养水体的治理 6 滇池污染及其治理
1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与危害
1.1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 1.2 水体富营养化对水体的影响 1.3 富营养水体中的产毒藻类与毒性
1.3 富营养水体中的产毒藻类与毒性
(2)主要有毒藻类
铜绿微囊藻 绿色微囊藻 鱼腥藻 颤 藻 念珠藻
铜绿微囊藻
Microcystis aeruginosa Kuetz.
• 富营养化湖泊藻类群落的优势种之 一。通常形成囊状不定形群体,群 体呈粗筛孔状,由几十个、甚至上 千个单体细胞组成。
• 铜绿微囊藻易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改变水体生态系统群落结构,藻类 死亡时造成水域大面积缺氧,鱼类 生长受到影响,水体环境严重恶化。
给我讲授课方
赤潮
1.2 富营养化引起的水质变化
藻类为优势物种,并大面积覆盖 水体表面
感观性状恶化,透明度下降,水 质污浊发臭
水中溶解氧不足,鱼类及其他生 物大量死亡
加速水域的消亡过程
1.3 富营养水体中的产毒藻类与毒性
(1)毒性表现
肝毒性(可以引起肝癌) 神经毒性(麻癖) 肾毒性(腹泻) 遗传毒性 胚胎及发育毒性
营 85 养 80
状 75
态 指
70
数 65
60
55
50
中度富营养化
1998年 1999年
重度富营养化
太湖
巢湖
滇池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3 氮、磷对富营养化影响的机理
3.1 水体富营养化污染过程 3.2 水体富营养化水华暴发机理 3.3 藻类的“经验分子式”与利贝格最小
值 定律
3.1 水体富营养化污染过程
贫营养 <0.01 <4 > 3.7 > 80
中营养 富营养
0.01- 0.02 >0.02
4-10
>10
2.0-3.7 <2.0
10-80
< 10
2.2 水体富营养化的判断标准(2)
贫营养和富营养湖泊特征比较
1. 营养物质 2. 浮游藻类 3. 有根植物 4. 湖盆深度 5. 湖底物质 6. 水质 7. 湖水温度 8. 特征鱼类
• 某些铜绿微囊藻能产生1种微囊藻毒 素(肿瘤促进剂),可诱发急性肝损 伤和肝肿瘤
绿色微囊藻
Microcystis viridis (A.Br.)Lemm
•绿色微囊藻主要产 生三种毒素,在适 宜条件下,每毫克 干重细胞可产生3-4 微克微囊藻毒素, 其总毒素含量可达 到细胞干重的3‰以 上,是毒素含量最 高的一种藻类。
鱼腥藻
Anabaena
鱼腥藻(Anabaena) 藻 丝单一,或群集成群体; 自由漂浮,或粘附基质上。 藻丝直走,弯曲,藻丝外 面有透明、无色的水样胶 鞘。细胞一般为球形或腰 鼓形。
易形成水华,是水体富营 养化的标志。水华鱼腥藻 具有毒株,含有鱼腥藻毒A、 B、C和D,其中鱼腥藻毒 A研究较充分,是一种低分 子量的含氮的生物碱,对 动物的最低致死剂量为每 千克体重250微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