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之比较研究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58a8055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bf.png)
2023-10-31contents •战后经济恢复期(1945-1955)•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经济调整与泡沫破裂(1973-1990)目录contents •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1990-2010)•当前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及挑战(2010-至今)目录01战后经济恢复期(1945-1955)二战后,日本经济体制受到严重破坏,经济一度陷入崩溃。
经济体制崩溃国民经济水平下降物资匮乏战争期间,日本经济被强制征用,导致国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战后初期,日本物资极度匮乏,生活必需品严重短缺。
03战后经济崩溃0201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施军事占领,并推动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
美军占领撤消军队,实行和平宪法,禁止军事武装力量。
非军事化改革建立议会民主制度,实施普选,允许自由政治活动。
政治民主化改革美军占领与民主化改革随着美军的援助和国内重建的需要,日本经济逐渐恢复。
经济恢复与产业重建经济恢复政府扶持重要产业,如钢铁、煤炭、电力等,以重建工业基础。
产业重建政府优先发展重工业,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军事需求。
优先发展重工业02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产业升级与工业化总结词这一时期,日本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和工业化,为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详细描述日本在战后初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逐渐向重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转型。
政府对新兴产业给予税收和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
这些措施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工业化,使得日本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总结词日本通过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实现了贸易自由化和资本积累,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详细描述在产业升级和工业化过程中,日本成功地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并实施了一系列贸易自由化政策,如降低关税、取消进口限制等。
这使得日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日本市场。
这些措施促进了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为日本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论文范文:中日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研究
![论文范文:中日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71083dd647d27284a73518a.png)
论文范文:中日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研究第1 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失业和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和日益加剧,人们对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成为了各国关注的问题。
各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逐渐从“经济的发展”转变为“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并不断探索经济社会的合理发展路径。
人类发展指数是以“预期寿命、教育质量和生活水平”三项作为基础变量,来代替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它不仅从经济方面,还从社会发展方面提出了综合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状况的方法,比以往用GDP 来表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各项制度也正处于调整当中。
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对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进行探讨、总结,有助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中日两国同属亚洲国家,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日本则是亚洲第一个发达国家,也是早期实行资本主义的国家,这两个国家影响着东亚经济的发展。
从历史路径角度来说,中日两国也有相同之处,战后的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经济、教育、科技等方面迅速复苏甚至超过战前。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发展到鼎盛时期后进入成熟阶段,但同时伴随着经济泡沫以及90 年代泡沫破灭,在长达15 年的萧条之后,从2002 年至2008 年 2 月日本经济持续了73 个月的复苏状态,在此期间日本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被中国所取代。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得到飞快发展,人民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但同时伴随着虚拟经济的不断膨胀、人民币升值、楼市价格的快速增长,这与日本经济泡沫经济时期有多处相似,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同。
因此,中国在选择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道路时,应可以借鉴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徐玲玲,郝胜涛,王利运用了主成分——聚类分析的方法,选取了能够综合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辽宁省100 个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综合的分析评价,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提出了对策建议[1]。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1829347fe4733687e21aaa3.png)
—
—
—
盈
战后 日 本经济发展历程对 中国径济发展的启 示
口 马丛 丛 山西 财 经 大 学 国 际 贸 易 学 院
摘
要: 战后 的 日本 经 济发 展 历程 与我 国现 阶段 的经 济 发 展 状 况 有 很 多相 似 之 处 , 文 在 回顾 战 后 日本 经 济 发 展 历 程 的 基 础 上 , 该
虽 然 中 日两 国在 各 自的 经 济 增 长 时 期 存 在 很 多 的相 似 点 和
共 同 的 情 境 , 是 由于 所 处 的时 代 不 同 , 日两 国在 经 济 发 展 过 但 中 程 中 的非 类 似 性 也 有 很 多 , 要 表 现 在 以下 几 点 : 一 , 日两 主 第 中
代初 , 日本的实际经济增长率 达到了 1%, 了 2 0 到 0世纪 7 0年代
时, 日本 的 G P 已经 超 过 了 当 时 的 西 德 , 为 仅 次 于美 国 的 资 N 成
展方式、 节能减排、 构筑循环经济等的政策和理念 , 如何尽快落实和
实 现 以上 政策 和 战略将 成 为产业 结 构调 整 和优 化 的关 键 。 们要 吸 我
达 到 一定 水平 后 往 往 导 致 金 融 资 产 膨 胀 发 生 ,而 金 融 资 产 危 机 引发 流动 性 和 信 用 紧 缩 , 而导 致 实 体 经 济 衰 退 。经 过 近 几 十 年 进 的快 速发 展 , 国虽 然 已 经 发 展 成 为 世 界 第 二 大 经 济 体 , 金 融 我 但 制 度 还 不 完善 , 且 现 在 还 面 临 着 国 际 收 支 双 顺 差 、 民 币升 值 而 人 压 力 等 一 系列 亟待 解 决 的 问 题 。 因此 , 们要 顶住 来 自美 、 我 日等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5684804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c7.png)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战后经济恢复、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低速发展、长期经济停滞这四个阶段。
一、战后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日本穷兵黩武,侵略亚洲、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使国内军事经济畸形发展,国民经济疲惫不堪。
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 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
特别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
与1934-1936 年相比,1946 年国民经济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情况是:实际GNP 为62%,人均实际GNP 为55%,人均实际个人消费为57%,创造业实际工资为30% (1947 年),工矿业生产为31%,(其中煤炭53%、钢材10%、纺织品7%),农业生产为79%。
由于战败,对外贸易几乎彻底中断了,与战前相比,1947 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不少艰难和蜿蜒,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946-1951 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 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2年)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
神武景气 (1954 年11 月-1958 年6 月) :景气持续了31 个月,实际经济增长率1956 年度7.5% 、1957 年度7.8% ,1958 年降为6.2%。
岩户景气 (1959 年4 月持续到1962 年10 月) :景气持续42 个月,1959、1960 、1961 年度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9.4% 、13.1%和11.9%,1962 年降为8.6%。
伊奘诺景气(1965 年11 月-1970 年7 月):景气持续期间为57 个月,1966- 1970 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2% 、11.1% 、11.9%、12.0% 、10.3% ,1971 年降为4.4%。
中日经济对比
![中日经济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54a37944336c1eb91a375dd3.png)
二战后中日经济对比刘武斐 09日语 2009012049日本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国土窄小,物产资源贫乏。
对比而言,中国地大物博。
在发展经济方面本应占很大优势,但在二战以前,中国却比日本落后更多,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以后,专心发展经济,使日本成为全球强国之一,而中国仍然在末代封建的残余中生死挣扎。
经受了二次大战的灾难,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几乎完全被战火破坏掉了。
也许我们可以说,中国与日本大体上曾经具有相同的经济起点、相同的物质基础起跑线。
但是,在此之后,日本却以惊人的速度与惊人能耐迅速崛起,远远地将中国抛在了后面。
到了21世纪,我们仍不得不承认,中国在在经济上与日本存在很大差距。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从奇迹的战后复兴到泡沫经济的崩溃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殖民地丧失了,剩余武器被收缴,正在研制的先进武器,如喷气战斗机、导弹、洲际轰炸机等,连同样机、图纸和实验设备等也被美国拆除运走。
大量的工厂和建筑被摧毁,战后日本满目苍夷。
从明治开始经历了约100年,又回到了原点。
但是大和虽然沉没,但创造大和的大量熟练技术工人,钢铁、航空、机械、电子、光学、化学等各门类的技术及技术人才都完整的保留下来。
那时日本已基本消灭了文盲,有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人才。
而且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强迫中国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割让台湾等。
2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政府10年的总收入。
日本将赔款的绝大部分用来办教育。
加上日本是美国的小弟弟,干儿子。
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实行非军事化,是由美国保护的,没有国防负担,所有的钱全部用来发展经济,而且美国战后给了日本很多的投资,另外日本没有支付最重要的对华战争赔款。
所以日本在战后经济奇迹复兴是必然的。
1945年日本解散了财阀,随后又进行了两次土地改革,是日本社会渐渐步入安定,法制也趋于完善。
1946年,吉田茂内阁成立,实施了《金融紧急措施令》,以煤炭为中心的倾斜生产方式,致力于经济复兴,所以1947年起日本就逐步打开了国际市场。
中日两国经济比较
![中日两国经济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bd304ee04a1b0717fd5dd55.png)
3、中国经济指标与 GDP 之间的关系-----典型变量分析
选取的经济指标如下: 1、中国 GDP(万美元)Y1 2、中国 GDP 增长率 Y2 3、人口(万人)X1 4、就业人员(万人)X2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X3 6、货物进出口总额(亿元)X4 7、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X5 8、中央财政收入比重 X6 9、外汇储备(亿美元)X7 10、黄金储备(万盎司)X8 11、科研和开发机构专利申请授权数(件)X9
图 2.1 相关阵的特征值、累计贡献 由图 2.1 可以看出,选取 3 个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为 76.62%。
5
图 2.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因此,得出 3 个因子得分函数: F1 =0.97x3 ∗ +0.97x2 ∗ +0.95x10 ∗ +0.81x1 ∗ -0.02x8 ∗ +0.46x9 ∗ -0.31x4 ∗ -0.04x6 ∗ +0.01x7 ∗ +0.48x5 ∗ F2 =-0.07x3 ∗ -0.07x2 ∗ +0.21x10 ∗ -0.03x1 ∗ 0.78x8 ∗ +0.66x9 ∗ +0.53x4 ∗ -0.72x6 ∗ -0.16x7 ∗ -0.37x5 ∗ F3 =-0.15x3 ∗ -0.15x2 ∗ -0.11x10 ∗ +0.08x1 ∗ -0.10x8 ∗ +0.03x9 ∗ +0.26x4 ∗ +0.55x6 ∗ +0.89x7 ∗ -0.60x5 ∗ 第一综合因子为 GDP 综合指标,第二综合因子为贸易综合指标,第三综合指标为资产能源。
(1) 、标准化变量的典型变量系数------------------------------ 3 (2) 、标准化方差被典型变量所解释的比例------------------------3 (3) 、复相关系数平方-
在1945-1990年间中日经济对比的启示
![在1945-1990年间中日经济对比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68d5c0b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0d.png)
在1945-1990年间中日经济对比的启示1945年至1990年期间,中日经济发展的比较可以提供以下启示:1. 重视教育和技术创新:日本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部分原因是他们重视教育和技术创新。
他们在教育系统中注重培养技术人才,并积极鼓励创新,这使得日本能够在许多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因此,中国应当重视教育和技术创新,并努力培养创新人才,以推动经济发展。
2. 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的重要性:日本在1960年代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包括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关税、鼓励外资投资等。
这些改革措施为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中国可以从中学习,通过推行类似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引导外资投资和提升市场的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
3. 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日本在战后迅速重建了其基础设施,并继续在整个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企业和人民提供了良好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支持。
中国应当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覆盖范围,以支持经济发展。
4. 人口红利的关键时期:中国和日本在20世纪后半期都经历了人口红利的时期,即青壮年人口比例升高,劳动力供给充足。
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然而,中国目前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劳动力供给将逐渐减少。
因此,中国应当利用当前的人口红利时期,加快经济发展,同时采取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总的来说,中日经济在1945年至1990年期间的对比表明,重视教育和技术创新、推行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合理利用人口红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可以从中学习,以引领经济发展。
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
![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84d0be30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4.png)
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自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由一个战争破产国家,成为一个先进工业国家。
但是,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期也伴随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日本在高速增长期间经历了“泡沫经济”,这导致了1991年的泡沫经济崩溃。
在此期间,银行与公司之间建立了暧昧的金融关系,导致了银行资产质量的下降。
为了避免金融系统的崩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并以债券进行融资。
这些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但也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债务。
这个问题告诉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
在我国,银行也存在类似的金融关系。
此外,我们需要重视政府财政的可持续性,以避免出现财政状况无法控制的情况。
其次,随着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原材料依赖增强,农业和服务业比例降低。
这导致了对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依赖增大。
同时,外国进口商品的价格波动和汇率波动会对日本经济造成影响。
这个问题告诉我们,需要实现经济结构多样化,避免过度依赖制造业。
同样,我们需要关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的风险,特别是在贸易政策上。
此外,为了应对汇率波动,我们需要加强外汇储备和金融市场完善。
第三,与日本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并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
污染和资源耗竭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个问题告诉我们,应对环境和资源问题应该变得更加重视。
在发展新产业技术的同时,应该增加对环境的投资。
在管理和监管层面,我们应该引入更加严格的政策来保护环境和资源。
最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期间,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的建设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人们的福利和社会保险的不足,造成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这个问题告诉我们,应该重视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建设。
我们需要扩大社会保障与福利范围,并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提高全民素质,以缩小贫富差距。
总之,虽然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经验。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的差异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9f34b6c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07.png)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的差异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着重探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两国经济的发展差异。
一、九一八事变后的中日经济状况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成功占领中国东北,并在随后的几年里继续扩张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这为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对中国的控制不断加强,日本开始进行经济上的殖民统治。
然而,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而日本的侵略导致许多重要工厂被摧毁或被日本占领。
这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工业产能,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和贫困。
二、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策略差异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两国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策略。
日本继续实行对中国的殖民统治,通过控制中国的资源和市场,来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
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了工业化的建设,以满足其军事扩张的需要。
同时,日本还在中国其他地区设立了投资企业,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
相比之下,中国采取了抵抗措施,积极抵制日本的侵略。
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抗战经济政策,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提高自给自足能力,并加强对抗日战争的物资保障。
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工和农业生产,努力提高国内产能,以应对日本的侵略。
三、战后中日两国的经济重建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重建任务。
日本在战后迅速实现了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大国之一。
而中国则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乱和动荡,经济建设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日本经过改革开放和外资引进,快速发展其制造业,并积极向世界市场出口产品。
日本企业实施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而中国在1949年建国后,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国家计划,重点发展工业和农业生产。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72f64e43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7f.png)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历程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历程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功故事。
从二战结束后的废墟中崛起,到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二战结束后,日本面临的是废墟和贫穷。
战争造成的破坏使得国家基础设施严重受损,人口流离失所。
但是,日本人民勤劳智慧,通过自力更生和努力工作,逐渐恢复了国家的经济。
1950年代,美国对日本实施了一系列援助计划,包括金融援助和技术转移,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日本经济迅猛发展。
它以制造业为主导,特别是汽车、电子和钢铁制造业。
日本生产出了高质量和创新的产品,如丰田汽车和索尼电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市场份额。
这些产品的成功部分归功于日本企业的精益求精和追求不断改进的精神。
此外,日本经济也受益于其优良的教育体系和高素质的劳动力。
日本政府在教育领域投资巨大,并注重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这使得日本的技术人才得以快速积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然而,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19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开始放缓,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日本几乎没有自然资源,所以必须依赖进口,导致资源供应不足。
此外,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也给环境带来了重大压力,导致严重的污染问题。
另一个挑战是日本的人口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日本的人口开始老龄化,导致劳动力短缺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
这对日本未来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鼓励科技创新和研发投资,以提高产业竞争力。
其次,他们加大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力度,推动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此外,他们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例如延迟退休年龄和提高养老金待遇。
总的来说,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
尽管面临许多问题,但日本政府和人民以其勤奋和创新精神,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繁荣。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fd4aa5d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04.png)
02
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 )
产业政策的实施
产业结构调整
日本政府在战后初期,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 向以制造业为主的转变。这包括对传统产业的扶持和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如钢 铁、汽车、电子等。
企业自主创新
在政府的引导下,日本企业开始注重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逐渐形成了以企业 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为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பைடு நூலகம்
经济崩溃与重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 经济遭受重创,国家经济陷入
崩溃边缘。
美国占领期间,日本政府开 始着手重建经济,通过恢复 生产、重建基础设施等措施
,逐步恢复经济秩序。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 如土地改革、解散财阀等,为
经济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美国占领与改革
01
美国对日本进行了军事占领,并 实施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 改革。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汇报人: 2023-12-26
目录
• 战后初期与经济复兴(19451955)
• 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
• 石油危机与经济调整(19731985)
• 泡沫经济与崩溃(19851990)
• 经济全球化与新经济模式( 1990-至今)
• 日本经济的未来展望
01
战后初期与经济复兴(19451955)
贸易立国战略
出口导向型经济
日本政府实施贸易立国战略,将出口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 要手段。通过扩大出口、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日本企 业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
贸易自由化与市场开放
日本政府逐步推进贸易自由化,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吸 引外国资本和技术进入国内市场。这为日本经济的全球化进 程奠定了基础。
中日对比
![中日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b2411259312b3169a451a498.png)
我们的建议
1.在面对外来的政治文化,我们必须吸收外来政治文化的精 华,并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手段来引导来弘扬国粹。 3. 闭关锁国、闭门造车不是保护我国的本土文化,是让我国 的发展停滞,让我国的文化不能走向全球,鸦片战争就是最 好的例子。只有文化的开放,文化的交流,才能够更好的促 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4.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同时,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我国还 应该注重对本国文化的保护。
专家解读
中国:“相对粗放型”经济更 易发展
从数量上来看,中国实现GDP 赶超日本,相对要比较容易。“相 对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在数量上 更容易达到和完成赶超日本的目标。 专家提醒,除了数量之外,更 应该关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质量。 外放型的投资的确对某一时段的经 济发展影响较大。不过,必需考虑 到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比如,可 持续发展的问题、能源是否绿色等。
专家解读
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专家认为,1978年以后,中国在少 数几个年份进行了变革,为经济发 展注入了强心剂,比如1979年十一 届三中全会,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经济取得长 足发展,GDP总量及其增幅逐年增 加,尤其是1984年沿海城市开放以 后。 1989年到1992年间,中国经济 有些回落,这主要是受经济封锁、 外资撤出等事件的影响。2005年,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日本的一半 左右。
8区。东西距离约五千二百公里。中国领土南 北跨越的纬度近五十度,南北距离约为五千五 百公里。
中日国体和政体
明仁天皇夫妇
中国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 国家。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日本
国家政权:资本主义国家
政治体制: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天皇为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
浅谈战后日本政治经济发展历程及未来中日合作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
![浅谈战后日本政治经济发展历程及未来中日合作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322fddc2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27.png)
浅谈战后日本政治经济发展历程及未来中日合作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摘要] 2012年非法“购岛”事件后,中日关系跌入谷底,如何让两国重回正常发展轨道、朝着“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方向迈进,进而持续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将会是下一阶段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瞩目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日本;政治经济;发展;合作;日本,一个自然资源匮乏、国内市场狭小的外向型发展国家,一个让大多数亚洲国家经历切肤之痛的“问题”国家,在二战结束后,凭借美国全面的扶持援助,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跻身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行列。
研究其战后发展历程,对于运筹中日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政治上的右倾保守主义依旧占据上风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百废待兴,无条件接受了美国的单独占领和管制。
美国此举,既是为了保持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以最大限度遏制日本威胁;又为其在亚太地区不断扩大综合影响力、获取更大国家利益在做打算。
日本当局自此开始了多领域的全面改革发展,不仅解放了生产力、夯实了经济基础,而且整饬了封建思潮、巩固了上层建筑,民主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
其进步的最显著标志,即为《日本国宪法》的颁布实施,这对战后亚洲以至于世界秩序的和平稳定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让从战争苦痛中走过来的人们看到了希望曙光。
但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亚洲的格局和态势发生巨变,迫使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指导。
对外,取消“扶华抗日”政策,调转枪头、携日本一起,开始遏制以苏联、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内,放纵右翼势力死灰复燃,扶植右翼势力打击左翼进步团体,使得之前在日本推行的较为彻底的“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戛然而止、功亏一篑。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五五体制”的崩溃和自民党的分裂,直接导致左翼势力大伤元气,右翼势力所代表的新保守潮流逐渐成为日本政治的主流。
其政治主张,大家都耳熟能详,包括“修宪”、谋求回到“正常国家”,“入常”、积极向海外派兵等等。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5a8d466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6d.png)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战后经济发展是指二战后初步恢复之后,日本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历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时期,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
以下是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主要历程。
第一阶段:战后恢复与经济(1945-1952年)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几乎被摧毁。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恢复和重建措施,促进了战后经济发展。
针对农业,政府推出了土地政策,将大规模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对于工业部门,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刺激政策,通过提供财政补贴和贷款来重建企业。
此外,政府还通过制定劳动法和推动劳资和谈来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工人的待遇和福利。
第二阶段:高度增长时期(1952-1973年)1955年至1973年期间,日本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年均增长率达9%以上。
这一时期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的黄金时代。
这是通过工业化和出口导向的经济政策实现的。
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增加了投资,包括修建高速公路和建设港口设施,促进了经济发展。
此外,政府还提供了财政补贴和低利率贷款,帮助企业进行现代化和技术升级。
在出口方面,政府实施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以发展制造业的出口为重点,通过提供关税减免和财政支持来支持出口企业。
第三阶段: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年)泡沫经济时期是指从1973年石油危机开始到1991年泡沫破裂为止的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特别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
政府鼓励银行放贷,金融业获得了大量资金。
同时,房地产业蓬勃发展,价格飙升。
在此期间,日本的股票和土地市场都处于高涨状态。
然而,这种增长模式积累了许多问题,包括过度借贷和过度投资。
1991年,泡沫破裂,日本陷入长时间的经济低迷。
第四阶段:经济停滞时期(1991年至今)自泡沫破裂以来,日本经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包括降息、财政刺激和结构性等。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日本经济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和高债务等。
中日两国社会经济背景对比
![中日两国社会经济背景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2ac224b6fe4733687f21aad2.png)
中日两国社会经济背景对比
1.日本不同阶段农村及农业发展状况: (3)日本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全面展开的20世纪70年代末,农业对GDP的贡献已经不足 5%,2010年更是降至1.3%。1970年,日本城镇化率已达72.1%,基本完成城市化;2015年 城镇化率高达91.49%,接近饱和,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而自70年代以来,农业生 产已经实现现代化,农村家庭收入和城市家庭收入基本持平,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 和农村对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既有需求又有承担相应治理责任的能力。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中日两国社会经Biblioteka 背景对比中日两国社会经济背景对比
1.日本不同阶段农村及农业发展状况: (1)早期日本社会偏重工业而忽视农业发展,农村地区的工业仅限于传统农副产业、农 具制造等农村自给自足产业。1920年,日本农业对GDP的贡献值为24.7%,低于工业对 GDP的贡献值(32.1%)和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值(43.2%)。城镇化率仅为18%,农村仍是 日本社会的主要形态; (2) 20世纪40年代,日本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由于战争的影响, 以军需工程为主的企业逐渐从城市地区转移到农村,促进了农村工业结构的调整,为后期 提振农村经济打下了基础。同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农业占比则持续 下降。1940年,日本农业对GDP的贡献值降至16%,工业对GDP的贡献值达到52%;城镇 化率在1940年上升至37.7%后,在40年代中期又降至27.8%。整个社会对农村地区开展环 境管理的需求不高,能力也不足;
中日两国社会经济背景对比
2.我国不同阶段农村及农业发展状况:
(1)在社会经济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体系逐步建成,粮食逐年增产,但总体来看国 农村及农业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活力得到全面放,乡 镇企业快速发展; (2)在城镇化发展方面,2007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5%,2017年进一步上升到58.5%。从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城市化看,我国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所处的阶段大概相当于 日本20世纪60-70年代的状况;与日本相比,我国农业和农村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位置 举足轻重; (3)目前,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对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升农业绿色化水平都有迫切的需求, 但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还不足,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还处在艰难爬坡阶段,农民在承担相应 责任方面的能力还十分有限。
当前中国经济和80年代日本经济状况比较研究
![当前中国经济和80年代日本经济状况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324e768783e0912a2162a1c.png)
当前中国经济和80年代日本经济状况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1-001-02摘要在某些方面,中国经济的情况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惊人的相似,如轻监督重协调的企业治理模式,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本币升值的压力等。
鉴于日本经济在上世纪末经历了从繁荣到停滞的巨大转变,这便不免令人担忧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本文从分析日本经济繁荣与停滞的根源出发,与中国经济的现状进行对比,力图给中国经济以启发和警示。
关键词日本经济中国经济企业治理社会保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日本经历了一次堪称现代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泡沫经济过程。
但是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从此一蹶不振。
一般认为,日本经济之所以经历了从繁荣到停滞的巨大转变,关键是日本经济的制度性缺陷本身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并不试图解释日本经济这一由盛而衰的过程,而是力图通过揭示日本经济逆转的因果机制,比较中日两国经济体制的相似点,这种比较涉及到微观的企业治理层面,也涉及到宏观的政府的财政政策及社会保障乃至国际经济环境。
一、企业治理结构青木昌彦、奥野正宽认为:“所谓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在股东、债权人、职工、关联企业、顾客等企业权益人之间有关经营与权利的配置机制”。
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日本在微观的企业治理层面进行一些制度安排,在企业内部实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制;在企业之间通过相互持股建立密切的联系;在企业融资方面则主要建立主银行制度来协调贷款。
这些制度安排有着很强的增长取向,从而为日本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保障。
但是,这种企业模式偏向于重协调而轻监督,从而弱化了企业所有者的功能,会导致企业监督机制作用流于形式,容易导致经营者权力膨胀。
中国的企业治理与日本的企业治理相似,也向来有重协调轻监督的传统,尽管两国在形成这一机制的制度性安排方面有很大差异。
首先,我们知道,计划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国家层面对生产进行统一协调,对监督机制的构建并不热心。
战后(1945-1970)日本经济发展评析
![战后(1945-1970)日本经济发展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98b5dac281e53a5902ff94.png)
战后(1945-1970)日本经济发展评析摘要:自1945年二战结束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之前的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总量以及经济发展势头都位居资本主义世界前列,长期以来,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作为一个建立在废墟上的战败国,日本为何能够取得如此引人瞩目的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日本在战后(1945-1970)创造经济发展奇迹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由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和日本自身的内政外交政策所共同推动。
在美苏争霸的战后国际形势下,日本迅速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同时也倚仗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美苏冷战中大获红利,初步恢复了战后经济建设的元气。
而日本政府在战后积极推行符合日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的内政外交政策,成为日本在战后经济能够迅速崛起的重要助推器。
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对于日本乃至整个亚洲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日本不仅借此机会升级了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依靠奥运会带动了经济,同时也提振了国民精神,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战后崛起的“新日本”。
关键词:战后;日本经济;国际格局一、战后初期的国际格局与日本1945年,在遭受两次原子弹轰炸和日军在亚太战场的全面溃败后,日本作为仅存的法西斯轴心国,终于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盟国的伟大胜利而宣告结束。
在共同打击法西斯的任务完成后,在战时并不突出的美苏矛盾,即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以意识形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企图争夺战后世界霸权、建立战后秩序的争霸活动拉开了帷幕。
战后的日本由美军独占,因此这也大大方便了美国把日本纳入自己的全球争霸战略,作为其在远东对抗苏联的基地。
在“冷战”的国际关系格局中,日本虽然是二战的战败国,但是此时已经成为美国布局东亚的一枚重要棋子,日本也因此在军事、经济等方面获得了美国所提供的“巨大福利”。
这对于日本战后经济的重建和发展相当于起到了“造血性的作用”。
在军事上,日本成为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在东亚的反共堡垒和后勤基地,同时日本也借此机会取得了庞大的军备订单,获得了大量外汇。
中日经济比较
![中日经济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6b05bfd482fb4daa48d4bcc.png)
中日经济比较:中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日本?文 / 华尔街见闻2015年12月27日 20:21:12 83本文作者为华创证券债券分析师吉灵浩,文章来源于微信号屈庆债券论坛从之前的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中日两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差异。
在第四篇专题中,我们将着重对中日经济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并探究中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日本。
一、中日经济的相似点(一)经济增长说到中日经济的相似点,就不能不提到中日经济十分相似的崛起过程。
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的崛起过程中,大体上经历了50-60年代的高速增长阶段,70-80年代的中速增长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低速增长阶段。
经济增速由50-60年代的年均10%左右下降到70-80年代的年均5%左右,再下降到90年代以来的年均接近0的水平。
与日本相似,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了10%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正如日本在70年代初经历了石油危机的冲击,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速增长阶段一样,中国在2008年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也开始由年均增长10%以上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从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来看,在中日两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投资和出口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日本依靠持续高速增长的投资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造就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当中经济增长的奇迹。
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同样依靠持续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加入WTO后的出口持续高速增长,造就了连续30年经济增长10%以上的增长奇迹。
投资和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中日两国的工业都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两国经济崛起时期的支柱产业,中日两国分别成为了不同时期的“世界工厂”。
由此可见,同样经历了经济增长的下台阶,经济崛起同样以来投资和出口,中日两国无论在经济增长的阶段划分,还是在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方面,都有诸多相似之处。
(二)人口作为东亚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中日两国在二战后均经历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之比较研究作者:吕紫慧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第18期摘要: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中国将选择怎样的发展之路,还能不能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都是我们要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和日本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有着许多的异同,比较中日经济,探讨日本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问题,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克服它他们的缺点,也许能够揭开我国经济发展之谜,为我国找到一条可行之路。
关键词:中日经济;比较;科技;内需;启示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9-0004-0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我国制定了一系列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策略,国民经济以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左右的速度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改善,国际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据2010年8月21日《大众日报》报道:“日本17日公布的第二季度GDP 数字显示,二季度其GDP 已被中国超越。
”①消息是令人振奋的,可是也让人担忧。
首先,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的。
中国GDP超过日本,只意味着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并不意味着经济实力的超越。
如果从人均产值来看,中国只相当于日本的十分之一,我国与日本还有很大的差距。
其次,中国经济30多年的发展历程和日本上个世纪的发展之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日本在经过了快速发展之后,房产价格快速上涨,日经指数扶摇直上,呈现了一派繁荣的景象,但是,在上个世纪末,随着日元的快速升值,泡沫很快破灭了,结果造成日本经济出现较长时间的停滞,直到今天也没能走出衰退的泥沼。
中国房产价格在最近几年也出现了快速上涨,金融危机前,股票指数也曾疯长,中国会重蹈日本的覆辙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我国和日本虽然有着不同的政治体经济体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国民素质,但是前车之鉴,后世之师,如果将战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作一个比较,也许能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指明方向。
一、中日两国不同的发展环境,相同的发展机遇1.冷战的世界格局,给日本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会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在东亚,美国为了和苏联抗衡,加大了对资本主义力量的培植,把日本当作了自己重点发展目标。
为了把日本变成它抵抗社会主义的“桥头堡”,促进日本发展成为自由资本主义的一部分,美国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对日本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加大了对日本的扶持,帮助日本肃清军国主义力量和封建残余,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这一时期,美国发动了对朝和对越战争,需要大量的战略物资,美国本土又远,这些就要由日本来供应。
因此,美国在技术上和资金上给予了日本大力的支持。
冷战的世界格局,使得美国对外政策也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给日本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遇。
二战后日本,在建立军事强国的愿望破灭之后,日本的对外和对内政策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确立了建立经济大国的奋斗目标。
为了经济的快速崛起,日本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企业改革,50年代,日本许多大企业推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把个人的利益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在日本形成了“以厂为家”的敬业精神。
良好的外部发展机遇和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
2.多极化的世界格局,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良机随着苏联的解体,日本和发展中的国家不断崛起,美国在世界的霸主的地位也摇摇欲坠,世界进入了由两极向多极化格局的过渡阶段,大国之间的关系出现缓和,各方力量处于相对平衡时期,世界范围的战争危险在消除,暂时处于相对和平时期。
世界经济蓬勃发展,全球化趋势明显,亚洲也成为了世界上较有活力的经济中心之一,这些都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工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八十年代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建立经济特区,采取免税、减税等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外资,世界500强中大部分在中国落了户。
同时大力发展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重视科学创新,提高生产率,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各项措施推动了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形成了30多年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国家主导的经济体制下,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日本和美国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同样是市场经济,但是,美国和日本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式。
美国实行的是自由的市场经济,除了涉及到国家安全等重大项目外,其它,美国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由市场自由调节。
日本采取的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开放程度上远比不上美国,许多项目都要由国家来主持。
中国目前正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虽然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目前也是国家主导,和日本有着一定的相似,但其内涵又有着根本的不同。
1.日本“注重内生”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内生增长是指不依赖外力推动而实现的持续增长,这种增长的关键是内生的技术进步。
日本在发展过程中,走的是一条“注重内生”的经济发展模式。
从资本运用角度来说,日本主要靠国内资本,日本并没有吸收大批的国外投资,国外资本占得比例很小。
日本同美国不同,也是一个高储蓄的国家,但是,日本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将储蓄转化成了产业资本,大大提高了资本的使用率。
从企业运作模式来看,日本有许多世界著名的企业,他们坚持独立自主,大都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对国外依附程度较低,就是那些已走向国外的企业,他们也把大部分生产流程留在了国内,比如,日本的汽车、电子等行业。
日本基本上不直接从国外引进机械设备,而是引进先进的技术。
二战后,在亚洲,美国为了和苏联抗衡,大力扶植日本,日本从美国引进先进技术后,再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生产出产品,向国外销售,这样既缩短了科技研发的时间,又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优势,为经济的腾飞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中国“以外促内”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外促内”是指通过吸引外资和扩大外贸来拉动就业与内需。
中国对外资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对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②“先进技术企业按照国家规定减免企业所得税期满后,可以延长三年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
”③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要“以外促内”带动扩大内需。
中国要积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以外需带动就业和收入增加,进而扩大消费内需。
我国在改革初期走的就是一条“以外促内”的经济发展之路。
从资本运用角度来说,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郭树清说:“综合国内外各有关机构、研究团体及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65%左右归因于资本投入;8%左右归因于劳动力增加;6%左右归因于人力资本增强,即教育;20%左右归因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包括技术进步、结构改善和管理提升等等。
”④可见,中国同日本相比对外资依附度较高。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国投资,由于国内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一时间,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外来的投资带动了出口迅猛增长。
但是,由于对外依附度较高,这种资金链比较脆弱,一旦外围环境发生变化,就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
从企业运作模式来看,我国的许多外向型企业,一类是加工企业,技术含量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差;一类是合资企业,由于这些企业大量引进了国外的技术设备,虽然使得出口大幅度增加,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但是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别人手里,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造成企业利润低下,缺少竞争力,如我国的汽车和电子行业。
这种企业运作模式,一方面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缩短了赶超世界的时间,但是,企业活力不强,出口大多是靠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抗风险能力较差。
一旦外围环境发生变化,势必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例如,2007年金融危机,就有许多的企业破产倒闭。
三、同样的经济发展速度,不一样的经济发展结果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如今,人民的生活已今非昔比,有了极大的改善,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有了极大地提高,成为超过日本的第二大经济实体。
日本在二战后至上个世纪末,也经过了多年的快速发展,日本在一片废墟上建立一个强大的经济帝国,在上个世纪末发展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一个国家的富裕,最主要的体现在国民的富裕上。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中日两国同样的发展速度,并没有带来相同的发展结果。
1.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总值的协调发展,实现全民真正的富裕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政府很快地意识到扩大内需的重要性,把提高国民收入当做一项基本国策来抓。
在五、六十年代改革了分配制度,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工资,加强了社会保障的投入,采取了扩张性的经济策略,如削减税率,降低利率,鼓励消费信贷,促进民间消费和企业设备投资等。
强劲的措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国民工资的增长速度甚至大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人民很快地富裕起来,极大地刺激了内需,为日本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人民实现了真正的富裕。
就是现在,日本经济处于滞涨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
2.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总值的不协调发展,贫富悬殊较大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城市和农村,经济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城乡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可是,如果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相比,人民的收入增长明显落后。
今年,国民生产总值虽然超过了日本,但是人均收入却不及日本的十分之一,距离一个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相距甚远。
人民收入偏低,内需就缺少动力。
同时,城乡差别、贫富悬殊也逐渐加大,我国目前,20%的人口已经拥有了80%的财富。
有些人,刚解决温饱问题,子女教育和医疗对他们来说还是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
但是,有些人,已经极为富有,他们的消费能力让一向以高消费为自豪的欧洲人也乍舌,我们在媒体经常看到,几百、上千万的汽车,一踏上中国的国土,就被抢购一空,中国的炒房团可以涉足香港甚至美国。
可是大部分人,没有房子住,如今还住在“蜗居”里,他们关心国家的廉租房、保障房,他们关心柴米油盐的涨价,甚至为了一袋碘盐而去抢购,这不是因为他们的素质差,而是因为他们没有钱,经不起涨价。
贫富悬殊已经到了红线区域,人民并没有实现和国家发展相协调的富裕。
四、吸取日本的经验,发挥我国的优势,确定发展的方向综上所述,日本经济和我国的经济相比虽然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也提供了可以供我们借鉴的经验。
笔者认为主要是:首先,日本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拥有许多独立的知识产权。
其次,日本重视内需,人民生活富裕,幸福感强。
第三,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但是资源利用率非常高。
同日本相比,我国也有自己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