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十七篇

合集下载

传记类文言文及翻译

传记类文言文及翻译

王羲之,字逸少,晋代琅琊临沂人也。

生于公元303年,卒于公元361年,年五十九。

羲之幼聪颖,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精书法。

其书风遒劲,意境深远,被誉为“书圣”。

羲之少时,家贫,然志向高远。

及长,入仕途,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中书令等职。

然其一生,心系书法,醉心于翰墨之间。

每有闲暇,辄挥毫泼墨,或题壁于山川,或书卷于案头,笔走龙蛇,气势磅礴。

羲之书法,初学卫夫人,后改师王献之。

献之书法,飘逸潇洒,深得羲之喜爱。

羲之学之,得其精髓,遂自成一家。

其书法作品,如《兰亭序》、《快雪时晴帖》等,皆传世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羲之性好山水,常游历名山大川。

一日,羲之与友人在山间赏景,忽闻瀑布声如雷鸣,遂挥毫题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成,众皆叹服,以为绝妙。

羲之尝与友人之子王献之游于洛水之滨,见一老妪抱子求医,献之问其病状,妪曰:“儿患眼疾,久治不愈。

”献之遂为儿医,数日而愈。

妪感激涕零,赠以金帛,羲之却之,曰:“吾闻医者仁术,岂可受人之金?”遂不受。

羲之年逾不惑,渐觉身体日衰。

一日,羲之对友人说:“吾生虽未尝一日懈怠于书,然自觉功力尚浅,恐不能尽善尽美。

”友人慰之曰:“子之书法,已为天下所推崇,何必自谦?”羲之答曰:“吾志在超越古人,岂敢自满?”后羲之因病辞官,隐居会稽山。

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羲之在此养病,并继续研究书法。

一日,羲之病愈,遂登山远眺,见山川秀丽,心旷神怡,遂挥毫作《会稽山居图》。

图中描绘山川草木,飞鸟游鱼,笔触细腻,意境深远。

王羲之,一代书圣,其书法造诣之深,影响后世千年。

然其为人谦逊,不以名利为念,令人敬佩。

羲之之传,传于后世,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翻译】传记:王羲之传王羲之,字逸少,是晋代琅琊临沂人。

生于公元303年,卒于公元361年,享年五十九岁。

羲之自幼聪慧,好学不倦,广泛阅读书籍,尤其擅长书法。

他的书法遒劲有力,意境深远,被誉为“书圣”。

羲之小时候,家境贫寒,但志向高远。

高考语文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十七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十七篇

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十七篇(一)萧何追韩信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于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萧何追韩信译文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

项梁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

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

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

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

高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

高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

高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文言文阅读目录:1、田豫2、元德秀3、晁错4、张砺5、曹参6、曹端7、贺若弼8、刘健9、袁枚10、孔奋11、何武12、刘宰13、樊姬14、马中锡15、苏武16、司空图17、陈表18、范纯仁19、杜乔20、张承业21、曹摅22、韩安国23、王导24、钟离意25、郑当时26、韩信27、陈平28、陈群(一)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

刘备之奔公孙瓚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

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公孙瓚使豫守东州令,瓚将王门叛瓚,为袁绍将万余人来攻。

众惧欲降。

豫登城谓门曰:“卿为公孙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还作贼,乃知卿乱人耳。

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门惭而退。

瓚虽知豫有权谋而不能任也。

瓚败而鲜于辅为国人所推,行太守事,素善豫,以为长史。

时雄杰并起,辅莫知所从。

豫谓辅曰:“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

宜速归命,无后祸期。

”辅从其计,用受封宠。

太祖召豫为丞相军谋掾,除颍阴、朗陵令,迁弋阳太守,所在有治。

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为相。

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

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阵,弓弩持满于内,疑兵塞其隙。

胡不能进,散去。

追击,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迁南阳太守。

先是,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

前太守收其党羽五百余人,表奏皆当死。

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

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

具以状上,太祖善之。

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魏明帝)欲征之而难其人,中领军杨暨举豫应选。

乃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之。

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

豫度贼船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随无岸,当赴成山。

成山无藏船之处,辄便循海,案行地势,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

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沈没,波荡着岸,无所逃窜,尽虏其众。

古文人物自传文言文翻译

古文人物自传文言文翻译

余生于唐之开元末年,名子昂,字伯鱼,吴郡人也。

少而聪颖,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嗜诗赋。

及长,得游学于长安,遂负笈从师,学艺有成。

弱冠之年,以文才荐举,遂登科第,授官左拾遗。

自登仕途,余矢志忠君爱国,夙夜在公,勤于职守。

每遇国家大事,必竭尽所能,以献言献策。

尝上疏言事,直言极谏,虽触怒权贵,亦无所惧。

然时值宦官专权,朝政日非,余心忧国,常欲有所作为,以正朝纲。

一日,余游历至蜀,适逢蜀中疫病流行,民不聊生。

余心念百姓疾苦,遂留蜀中,亲临疫区,慰问病患,施药济贫。

蜀人感余之德,皆呼余为“白衣卿相”。

后归京,因直言进谏,触犯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江州,余虽身居闲职,然心系天下,仍不时上疏言事。

一日,余游庐山,见山川壮丽,心有所感,遂作《庐山谣》以抒怀。

岁月荏苒,余年已老,然仍不忘忧国忧民。

晚年,余隐居于嵩山之下,以诗酒自娱,常与山僧野叟谈诗论道。

一日,余于嵩山之巅,望见天下大势,感慨万千,遂作《嵩山赋》以述怀。

余生于乱世,历经沧桑,虽未能尽展抱负,然一生忠诚于国,无愧于心。

今老矣,愿以此生所学,传之后世,使后人得以继承发扬。

【翻译】我生于唐朝的开元末年,名叫子昂,字伯鱼,是吴郡人。

自幼聪慧过人,好学不倦,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喜爱诗歌和赋文。

长大后,我有幸到长安游学,于是背起行囊跟随师傅学习,技艺有所成就。

二十岁时,凭借文才被推荐,于是高中科举,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

自从步入仕途,我立志忠君爱国,日夜为公,勤于职守。

每当遇到国家大事,必定竭尽全力,献言献策。

曾经上疏陈述事情,直言极谏,虽然触怒了权贵,但我也无所畏惧。

然而当时宦官专权,朝政日益败坏,我忧心国事,常常想有所作为,以端正朝纲。

有一天,我游历至蜀地,正逢蜀中疫病流行,民不聊生。

我心中想着百姓的疾苦,于是留在蜀地,亲自前往疫区,慰问病患,施药救济贫民。

蜀地的百姓感激我的恩德,都称呼我为“白衣卿相”。

后来回到京城,因为我直言进谏,触犯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打印学生版经典文言文人物传记翻译

打印学生版经典文言文人物传记翻译

经典文言人‎物传记翻译‎一、《孟尝君列传‎》原文节选及‎翻译【原文】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逃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

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使……倾倒)下之士。

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孟尝君姓田‎名文)等。

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

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赠与)其亲戚。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

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

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

客惭,自刭(jǐng 用刀子割脖‎子)。

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Jīng)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

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

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ǒu)人与土禺人‎相与语。

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

’土禺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

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

’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刚刚丧夫,最初指卓文‎君丈夫去世‎不久),好音。

故相如缪(miù假装‎)如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

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

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卓王孙大怒‎曰:“女不材,我不忍杀,一钱不分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

文君久之不‎乐。

曰:长卿第(只要)俱(一同)如(到)临邛,从昆弟..(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假犹足为生‎,何到自苦如‎此。

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lú酒肆),相如自著犊‎鼻裈(kūn,围裙)与保庸(佣人)杂作(一起工作),涤器于市中‎。

常考传记类文言文翻译

常考传记类文言文翻译

陶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

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

尝着《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所作皆寓言以讥刺世事,不复出仕。

年四十有一,会郡守江州刺史王弘,命为建威将军参军。

谓颜延之曰:“潜若枕化,依我于门下,足以仪形范物矣。

”延之以为不可。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求之耳,本非望也。

”亲旧云:“似闻执事云:‘云何世故,而令心愤愤?’虽世故,未至于此。

”渊明曰:“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亲旧见余如此,或谓:‘生事亦可乐,何为自苦如此?’常言:‘人生归田,力耕不吾欺。

’”后为彭泽令。

在官八十余日,公田悉以分赐亲故,余不悉用。

书报子安:“吾始为吏,本不欲为,而势不得耳。

今少日,吾将求之去。

”及少日,辄阻,不复出。

州召为建威将军参军,闻之,叹曰:“吾本怀归也,岂谓今夕复见此!”因出,舍舟,步归。

告诸人曰:“吾作彭泽令,奉事公田,悉以酒得。

既不复用于世,欲奉养亲族,故求为建威参军。

自谓是永毕,不意复为彭泽令。

吾去何辞?即今当去。

”于时骖 俱至,便自屈乘,止车请罪。

亮曰:“昔陶朱公辞秦相而不受,况吾之不得意,何至于是!”彭泽令闻之,解印绶,赋《归去来兮辞》。

自免去职,既耕且读。

及少日,遣子刘和之游学京师,告之曰:“吾少而贫,事亲数迁。

二十有五,家贫,应州郡命,为建威将军参军。

及吾亲老,归闲养亲。

余闲居,高卧东篱,以养性也。

吾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吾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吾之不饮,盖以吾志在酒也。

吾之饮酒,盖以吾志在酒也。

吾之饮酒,盖以吾志在酒也。

吾之饮酒,盖以吾志在酒也。

吾之饮酒,盖以吾志在酒也。

古代人物传记译注24篇(文言文阅读材料)

古代人物传记译注24篇(文言文阅读材料)

古代人物传记译注24篇(文言文阅读材料)1. 羊耽妻辛氏羊耽妻辛氏,字宪英,陇西人,魏侍中毗之女也。

聪朗有才鉴。

初,魏文帝得立为太子,抱毗项谓之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

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弟敞为大将军曹爽参军,宣帝将诛爽,因其从魏帝出而闭城门,爽司马鲁芝率府兵斩关赴爽,呼敞同去。

敞惧,问宪英曰:“天子在外,太傅闭城门,人云将不利国家,于事可得尔乎?”宪英曰:“事有不可知,然以吾度之,太傅殆不得不尔。

明皇帝临崩,把太傅臂,属以后事,此言犹在朝士之耳。

且曹爽与太傅从受寄托之任,而独专权势,于王室不忠,于人道不直,此举不过以诛爽耳。

”敞曰:“然则敞无出乎?”宪英曰:“安可以不出!职守,人之大义也。

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也。

且为人任,为人死,亲昵之职也,汝从众而已。

”敞遂出。

宣帝果诛爽。

事定后,敞叹曰:“吾不谋于姊,几不获于义!”其后钟会为镇西将军,宪英谓耽从子祜曰:“钟士季何故西出?”祜曰:“将为灭蜀也。

”宪英曰:“会在事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

”及会将行,请其子琇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吾为国忧,今日难至吾家矣。

”琇固请于文帝,帝不听。

宪英谓琇曰:“行矣,戒之!古之君子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下于国;在职思其所司,在义思其所立,不遗父母忧患而已,军旅之间可以济者,其惟仁恕乎!”会至蜀果反,琇竟以全归。

祜尝送锦被,宪英嫌其华,反而覆之,其明鉴俭约如此。

泰始五年卒,年七十九。

——《晋书列女》【注释】毗(pí )殆(dài ):危险。

属:通“嘱”。

四个辅佐大臣:司马懿、曹爽、刘放、孙资。

祜(h ù )[译文]羊耽的妻子辛氏,字宪英,陇西人,是魏侍中辛毗的女儿。

为人聪明,有才干和鉴察力。

当初,魏文帝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抱着辛毗的脖子对他说:"辛君你知道我高兴吗?"辛毗把这件事告诉了宪英,宪英叹息道:"太子是要继承君王、宗庙和国家的人。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承载着无数学子的梦想。

每年的高考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诞生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人物。

本文以文言文的形式,撰写了几位高考英雄的传记,希望能够向广大学子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鼓励他们在求学路上勇往直前。

一、冯一青——铸就奇迹的坚韧冯一青,天津市一位普通的高中生,用自己的努力和毅力创造了不可思议的高考成绩。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经济拮据,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学业的追求。

每天,他早起晚归,埋头苦读。

他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

冯一青备战高考的日子里,他从不怨天尤人,也从不抱怨生活的不公平。

他坚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

他在备考期间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个知识点都精心准备,挑战每一份模拟考试,不断经验,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改正。

高考之日,冯一青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顺利进入了中国著名的一流大学。

他的事迹不仅仅是一个个数字,更是对于坚韧和努力的无声宣扬。

二、李华——执著引领梦想的航行李华,来自山西的一名高考生。

从小,她就对航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航空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发展给她带来无限的遐想,激发了她对航空工程的热爱。

然而,由于家境贫寒,她的梦想一度被现实无情地打击。

李华没有放弃,她努力寻找机会,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她积极参加各种英语角、机械制图培训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知识。

她还立下愚公移山的决心,每天晚上看航空工程方面的书籍和资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高考前夕,李华全力备战,白天刻苦攻克各种难题,晚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在关键时刻,她以出色的表现顺利通过了高考,顺利进入了国内顶尖航空工程学院。

李华的坚持和执著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信心的榜样,她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只要有梦想,就要勇敢追逐,坚持不懈,最终必将收获成功。

三、王云飞——书写辉煌的勤奋之字王云飞,河南省阿克苏市的一名高考生,他的家境并不富裕。

父母虽然不富有,但他们一直给予王云飞最大的关爱和支持。

人物传记文言文及翻译

人物传记文言文及翻译

人物传记文言文及翻译傅永【原文】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平南长史。

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击之。

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

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

”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营。

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趋淮水。

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

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

康祖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帝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

永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

”聪等不从,一战而败。

聪等弃甲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

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

藻徙边,永免官爵而已。

不经旬,诏永为汝阴镇将,带汝阴太守。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

齐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

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

仙琕烧营卷甲而遁。

英曰:“公伤矣!且还营。

”永曰:“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

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

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

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

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

后为南衮州刺史。

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

(《北史傅永传》,有删节)【译文】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

幼时跟随叔父傅洪仲投奔北魏,不久又投奔南方。

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

高考文言文传记阅读

高考文言文传记阅读

高考文言文传记阅读篇一:高中文言传记阅读《尹翁归》附答案及翻译尹翁归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

翁归少孤,与季父居。

为狱小吏,晓习文法。

喜击剑,人莫能当。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

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

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

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瓮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

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招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史,便从归府。

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

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

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

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

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坐后堂待见。

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

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汉书七六》)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为狱小吏,晓习文法。

文法:文章格式B.案事发奸,穷竟事情。

案事:案子C.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中伤:受到毁谤D.历守郡中,所居治理。

治理:政治太平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后去吏居家遂召上辞问A B昂其直,居为奇货莫辞更坐弹一曲除补卒史,便从归府所举应法,得其罪辜C D乘楼车,从吏卒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指尹翁归)B.延年大重之 (称代前文的事情)C.得其罪事 (称代前文的所举)D.不敢见其邑子 (指于定国)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尹翁归奉职守法的一组是①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

②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③独伏不肯起。

④案事发奸,穷竟事情。

⑤征拜东海太守。

⑥不敢见其邑子。

传记类文言文附翻译

传记类文言文附翻译

汉武帝刘彻,字通明,西汉第十一位皇帝,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在位。

武帝承继汉室大统,锐意进取,开拓疆域,兴修水利,改革政治,开创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

刘彻生于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6年),其父刘启,即汉景帝。

武帝幼年聪慧,喜好文学,博览群书,尤好黄老之术。

景帝崩后,武帝继位,年方十六。

武帝即位之初,国力尚弱,百姓疲惫。

武帝深知此情,故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开创一代盛世。

武帝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

一、政治改革武帝即位后,首先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

他设立中书省、尚书省等机构,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武帝实行察举制,选拔贤能,任人唯贤,使得朝政清明,国力日益强盛。

二、经济改革武帝时期,国家经济繁荣。

他实行均田制,减轻农民负担,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此外,武帝还大力兴修水利,开凿运河,使水患得到有效治理,农业产量大幅提高。

三、文化繁荣武帝时期,文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重视儒学,设立太学,培养人才。

同时,武帝推崇道家思想,提倡“无为而治”,使得儒家、道家等学派争相发展,文化繁荣昌盛。

四、军事扩张武帝时期,国家疆域不断扩大。

他先后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北击匈奴,使匈奴不敢南下牧马。

同时,武帝还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五、宗教信仰武帝崇尚道教,亲自前往泰山封禅,祈求国家安宁。

他还派遣使者前往印度,学习佛教文化,使得佛教在中国逐渐传播。

汉武帝刘彻,一生功绩卓著,开创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

他锐意进取,改革政治,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

然而,武帝晚年好大喜功,导致国库空虚,百姓疲惫。

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七十岁。

【译文】《汉武帝刘彻传》汉武帝刘彻,字通明,西汉第十一位皇帝,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在位。

武帝继承了汉室的帝位,锐意进取,开拓疆域,兴修水利,改革政治,开创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

高中文言文人物传记

高中文言文人物传记

高中文言文人物传记(一)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

刘备之奔公孙瓚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

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公孙瓚使豫守东州令,瓚将王门叛瓚,为袁绍将万余人来攻。

众惧欲降。

豫登城谓门曰:“卿为公孙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还作贼,乃知卿乱人耳。

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门惭而退。

瓚虽知豫有权谋而不能任也。

瓚败而鲜于辅为国人所推,行太守事,素善豫,以为长史。

时雄杰并起,辅莫知所从。

豫谓辅曰:“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

宜速归命,无后祸期。

”辅从其计,用受封宠。

太祖召豫为丞相军谋掾,除颍阴、朗陵令,迁弋阳太守,所在有治。

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为相。

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

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阵,弓弩持满于内,疑兵塞其隙。

胡不能进,散去。

追击,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迁南阳太守。

先是,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

前太守收其党羽五百余人,表奏皆当死。

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

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

具以状上,太祖善之。

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魏明帝)欲征之而难其人,中领军杨暨举豫应选。

乃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之。

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

豫度贼船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随无岸,当赴成山。

成山无藏船之处,辄便循海,案行地势,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

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沈没,波荡着岸,无所逃窜,尽虏其众。

初,诸将皆笑于空地待贼,及贼破,竞欲与谋,求入海钩取浪船。

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

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为豫克壮,书喻未听。

拜太中大夫,食卿禄。

年八十二薨。

豫清俭约素,赏赐皆散之将士。

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贫匮。

虽殊类,咸高豫节。

嘉平六年,下诏褒扬,赐其家钱谷。

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通用7篇)

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通用7篇)

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通用7篇)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通用7篇)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篇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高三文言文人物传记

高三文言文人物传记

高三文言文人物传记《贤士张公传》张公讳_____,生于_____之_____村。

其家素以耕读为业,虽非大富大贵,然衣食无忧,门风清正。

公幼时,性聪慧,好读书,每至塾中,必专心致志,先生所授之业,皆能速记于心,且能举一反三,同窗皆羡之。

及年长,入县学,学业益精,文章出众,常为师长所赞。

公为人忠厚,待友真诚。

有同窗_____,家贫,常衣食不足。

公每有所得,必分与_____,助其度困。

_____感其恩,曰:“君之恩德,吾此生难忘,若有来日,必当厚报。

”公笑曰:“吾与汝为友,相助乃理所当然,何言报乎?”张公志存高远,常以报国为民为己任。

时科举之制尚存,公欲赴试,以求功名。

然其家道中落,经济困窘,无力供其读书应考。

公不气馁,昼耕夜读,不辞辛劳。

终得中举人,乡人皆贺。

及赴京会试,路途遥远,艰辛异常。

公囊中羞涩,风餐露宿,然其心坚定,无畏艰难。

至京城,见繁华之景,公不为所动,一心备考。

会试之时,公沉着应答,尽显其才学。

榜发,公中进士,入翰林院。

初入翰林,公谨言慎行,虚心求教。

常与同仁研讨学问,交流心得。

其见解独到,深受同僚敬重。

后逢灾年,民不聊生。

公上书朝廷,陈灾民之苦,恳请开仓赈济。

朝廷从其言,灾民得活者甚众。

公又亲赴灾区,安抚百姓,组织救灾,不辞辛劳。

又有奸佞当道,结党营私,危害朝政。

公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弹劾奸党。

虽遭奸党报复,被贬他乡,公亦无悔。

公在任期间,清正廉洁,一心为民。

修水利,兴农桑,办学校,政绩卓著。

百姓皆颂其德,称其为“张青天”。

公晚年致仕归乡,乡人皆迎之。

公虽年高,然精神矍铄,常与乡人讲论时事,教诲晚辈。

公一生,历经风雨,然其志不改,德不变。

以其才学、品德,为后人所敬仰。

其事迹,当传之于后世,以为楷模。

公卒于_____年,享年_____岁。

葬于_____之_____山,乡人立碑以记之。

噫!张公之贤,非独其才学之高,更在其品德之美,忧国忧民之心。

其风范,当永为后人所传颂。

经典文言人物传记翻译

经典文言人物传记翻译

经典文言人物传记翻译一、《孟尝君列传》原文节选及翻译【原文】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逃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

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使……倾倒)下之士。

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孟尝君姓田名文)等。

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

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赠与)其亲戚。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

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

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

客惭,自刭(jǐng用刀子割脖子)。

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Jīng)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

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

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ǒu)人与土禺人相与语。

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

’土禺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

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

’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

【译文】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

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

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

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

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

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

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

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

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

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并请求见到孟尝君。

记传类文言文及翻译

记传类文言文及翻译

汉光武中元二年,余生于东海郡之莒县,名攸,字子安。

吾父攸公,仕于汉室,官至东海太守。

母氏王氏,贤良淑德,勤俭持家。

吾自幼聪慧,好学不倦,承父荫,入仕汉室,官至中书令。

攸公教余以孝悌为先,以礼义为本,故余性宽厚,好施与,不记仇怨。

每遇贫病之人,必倾囊相助,故得邻里称颂,曰:“攸公子安,仁心仁术,天下无双。

”余少时,尝游学于外,遍访名山大川,广交贤达。

一日,余游历至泰山,见山川壮丽,心生敬仰。

遂登山祭拜,感念天地之恩,遂作《泰山赞》一篇,传颂至今。

余性好山水,又喜诗词歌赋。

年十七,作《秋夜思归》一诗,词意凄美,传遍四海,人皆传颂,曰:“攸公子安,才子风流,天下独步。

”汉章帝建初元年,余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好和亲。

匈奴单于闻余名,亲自出迎,曰:“闻公才高八斗,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

”余与单于交好,互赠礼物,结为兄弟。

归汉后,余以汉章帝之命,与单于修好,两国自此和睦相处。

汉和帝永元元年,余奉旨巡抚江南,察访民情。

见江南之地,水乡风光,民风淳朴,遂有《江南行》一诗,描写江南之美,流传后世。

余在任中书令期间,勤政爱民,政绩斐然。

然余性刚直,不阿谀奉承,故得罪权贵。

汉和帝崩,新帝即位,权贵诬陷余有谋反之意,遂被贬为庶人。

虽遭贬谪,余不改其志,仍以诗书自娱,作《自题小像》一诗,以抒胸臆。

诗云:“岁月如梭,世事如梦,唯有诗书,伴我终身。

”余晚年隐居东海,以耕读为乐。

一日,余于莒县郊外偶遇一老者,自言乃东海神君,知余一生行善积德,特来相访。

神君赠余《神仙赋》一篇,曰:“子安有德,当得长生。

”余读赋而悟,遂放浪形骸之外,以诗酒自娱,直至八十二岁高龄,无疾而终。

余生虽坎坷,然一生行善积德,传颂后世。

今将余生平事迹编纂成传,以警世人,勉励后人。

《故里贤达传》原文:汉光武中元二年,余生于东海郡之莒县,名攸,字子安。

父攸公,仕汉室,官至东海太守。

母王氏,贤良淑德,勤俭持家。

余幼聪慧,好学不倦,承父荫,入仕汉室,官至中书令。

攸公教余以孝悌为先,以礼义为本,故余性宽厚,好施与,不记仇怨。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doc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高考语文传记阅读(一)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

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

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

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

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

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

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

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

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

他们冒风雨,顶烈日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给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

关于人物传记的文言文及翻译

关于人物传记的文言文及翻译

关于人物传记的文言文及翻译【篇一】关于人物传记的文言文及翻译王蓝田性急原文王蓝田性急。

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翻译王蓝田性子很急。

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得逞,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

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就从席上下来用鞋踩,又没有踩到。

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王羲之听到后大笑着说:“即使安期(王蓝田父亲王承)有这个脾气,也不是很好,何况是王蓝田呢!”【篇二】关于人物传记的文言文及翻译孟德传原文北宋:苏辙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

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

嘉?中戍秦中,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

”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

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

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

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

德自分死矣。

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

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

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

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

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

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翻译孟德以前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

他小的时候很喜欢山林,就入了军营,“好山林”的愿望没有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十七篇(一)萧何追韩信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于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萧何追韩信译文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

项梁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

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

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

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

同他谈话,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荐给汉王。

汉王派他做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

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

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

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

”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

”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

”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象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

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

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

”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回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

”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

”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

”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

”萧何说:“太好了。

”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

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象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

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

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二)管鲍相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鲍相知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时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才干。

管仲因贫穷,经常沾鲍叔的便宜,鲍叔始终能很好地对待他,不因此而说他的闲话。

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当小白被立为齐国国君的时候,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管仲被齐桓公任用,在齐国主持政事,齐桓公因此也成霸业,多次联合各国诸侯主持盟会,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这都是管仲的谋划。

管仲说:“我当初贫穷时,曾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自己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啊!我曾经替鲍叔办事,结果使他处境更难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利有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

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

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之而死,我却被囚受辱,鲍叔不认为我不懂得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是以功名没有显露于天下为耻。

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推荐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属。

鲍叔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吃俸禄,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成为有名的大夫。

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能了解人。

(三)赵宣孟将上之绎赵宣孟将上之绎,见翳桑下有卧饿人不能动。

宣孟止车为之下飧,自含而餔之,饿人再咽而能视。

宣孟问曰:“尔何为饥若此?”对曰:“臣宦于绎,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以故至若此。

”宣孟与之壶飧,脯二朐,再拜顿首受之,不敢尽食。

问其故,对曰:“向者食之而美,臣有老母,将以贡之。

”宣孟曰:“子斯食之,吾更为汝。

”乃复之箪食,以脯二束与钱百,去之绎。

居三年,晋灵公欲杀宣孟,置伏士于房中,召宣孟而饮之酒。

宣孟知之,中饮而出。

灵公令房中士疾追杀之。

一人追疾,先及宣孟,见宣孟之面,曰:“吁,固是君耶!请为君反死。

”宣孟曰:“子名为谁?”反走,且对曰:“何以名为,臣是夫桑下之饿人也。

”还斗而死。

宣孟得以活,此所谓德惠也。

故惠君子,君子得其福;惠小人,小人尽其力。

夫德一人活其身,而况置惠于万人乎!故曰:“德无细,怨无小。

”岂可无树德而除怨,务利于人哉?利出者福反,怨往者祸来,形于内者应于外,不可不慎也。

此《书》之所谓“德无小”者也。

《诗》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人君胡可不务爱士乎!赵宣孟将上之绎译文赵宣孟要到绎县去,见桑树树阴下睡着一个因饥饿不能动弹的人。

宣孟停车下来为饿人喂熟食,自己嚼烂了熟食喂进饿人的嘴里,饿人咽了两次熟食才能睁开眼睛。

宣孟问:“你为什么饿成这个样子?”饿人答道:“我在绎县做贵族的仆役,回家又绝粮,羞于行乞要饭,而又憎恨自行窃取,所以到了这种地步。

”宣孟给了饿人壶装的干粮和两块干肉,饿人拜了两拜磕头接受了,但不敢全部吃完。

宣孟问其原故,饿人答道:“刚才吃了觉得味道很美,我有老母,将把剩下的给她吃。

”宣孟说:“你把这些全部吃了,我再给你。

”又再给他一篮子饭,两束干肉和一百枚钱,离开了他到绎县去。

过了三年,晋灵公想杀掉宣孟,在房里安排了士兵埋伏着,叫宣孟来喝酒。

宣孟知道有伏兵后,中止喝酒出了门。

晋灵公令房中士兵急速追杀他。

一个士兵跑得快,先追到宣孟,见了宣孟的面孔,说:“啊,原来是您呀!请让我为您回去而死。

”宣孟说:“你叫什么名字?”此人往回跑,一边说道:“要问什么名字呢?我就是桑荫下的饿人啊!”回去和灵公的士兵格斗而被杀死。

宣孟得以逃脱,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德惠(感激恩惠)啊。

所以帮助君子,君子将感谢他的福惠;帮助平凡人,凡人将尽自己的力来报答。

对一个人有恩德,能使自己活下去,更何况把恩德施加给万人呢!所以说:“德治无小事,招怨也没有小事。

”怎么可以没有施恩而去除怨恨,尽力从他人那里谋来利益?给人利益者会得到福祉,给人怨恨者将带来灾祸;内部有表现,外部就有相应的回报,不可不谨慎啊。

这就是《尚书》所说的“德治无小事”。

《诗经》上说:“雄赳赳的武夫,是公侯的盾牌和城墙。

”“人才济济,周文王得以安宁。

”国君怎可不努力爱惜人才呢!(四)钱若水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知州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若水固争不能得,辄曰:“当陪奉赎铜耳。

”己而果为朝廷及上司所驳,州官皆以赎论,知州愧谢,己而复然,前后如此,数矣。

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

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鞫之。

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

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

具上,州官审复无反异,皆以为得实矣。

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录事诣若水厅事诟之:“若受富民钱,欲出其死罪耶?”若水笑谢曰:“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孰观其狱词耶?”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

若水一日诣州。

屏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

”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因密送女奴于知州。

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日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

父母泣曰:“是也。

”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

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

”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

”其人趣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曰:“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

论功非本心也。

”知州叹服。

录事诣若水叩头愧谢。

于是远近翕然称之。

钱若水译文钱若水担任同州推官,知州性情急躁气量狭小,多次凭臆测决断事情而不恰当,若水坚持争论但不能达到目的,就说:“又该陪着你一起交纳赎罪的钱了。

”(意思是这样错下去,你受罚,我也要陪着你受罚。

)不久果然被朝廷及上级批驳,知州和推官都被处以罚款。

知州向钱若水表示惭愧道歉,但不久又是老样子。

前前后后像这样子已经好多次了。

有个富民家的小女奴逃跑了,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

女奴的父母告到州里,知州命录事参军(州里掌管文书的官)审问这件案子。

录事曾向富民借过钱,没借到,于是就揭发富民父子数人共同杀死了女奴,并抛尸于水中,于是找不到尸体。

这些人中有的是主犯,有的是跟着做帮凶的,都应该是死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