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科3个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内分泌科3个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内分泌科3个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1.概述

消渴病(糖尿病 BNV060 E14.901)是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显著高

血糖的症状有多尿、烦渴、多食及体重减轻。

2.诊断标准

2.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

3.1-3.15-2007)多饮、多食、多尿、体型消瘦,或尿糖增

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有的患

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

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

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①阴虚热盛证

症状:咽干口燥,心烦畏热;渴喜冷饮,

多食易饥,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细滑数,或

细弦数。

②湿热困脾证

症状:胸脘腹胀,或食后饱满,头身困重;体形肥胖,心胸烦闷,四肢倦怠,小便黄赤,

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而数。

③气阴两虚证

症状: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饥,

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心悸失眠,

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无力,或细而弦。

④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

症状:神疲乏力,咽干口燥,腰膝酸冷,

或手足畏寒、夜尿频多;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自汗易感,气短懒言,颜面肢体浮肿,尿多浊沫,或小便量多,男子阳痿,女子性欲淡漠,

大便干稀不调。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⑤血瘀脉络证

症状:胸痛,胁痛,腰痛,背痛,部位固定,或为刺痛,肢体麻木,疼痛夜甚;肌肤甲错,口唇紫暗,面部瘀斑,健忘心悸,心烦失眠。舌质暗,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纡曲,脉弦,或沉而涩。

2.3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

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

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

11.1mmol/L或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h血浆葡萄糖≥11.1mmol/L

以上三条,具备其中一条,并经另一天复

查可确诊。

3.中医辨证治疗

3.1 阴虚热盛证

治法:养阴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白虎汤、消渴方加减。生石膏,知母,生地,麦冬,天花粉,黄连,黄芩。

加减:口渴引饮无度者,加五味子,石斛以甘酸化阴,加强生津止渴之效;大便秘结者

加大黄以荡涤肠胃,消热泻火;倦怠乏力,渴

而汗出者加人参以益气敛寒,生津止渴。

3.2 湿热困脾证

治法:益气健脾,清热祛湿。

方药:平胃散、黄连温胆汤加减。苍术,茯苓,半夏,陈皮,枳实,黄连,栀子,厚朴。

加减:小便黄赤者加黄柏泄下焦实火;心烦者加竹叶清热除烦;胸闷纳呆者加瓜蒌、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浊,理气宽中。

3.3 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减。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黄芪,生地,玉竹。

加减:口渴多饮甚者加黄精、天花粉;气短、乏力甚者加白术、茯苓;心悸失眠者加酸

枣仁、柏子仁;汗出淋漓者加浮小麦、煅龙牡。

3.4 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

治法:滋阴温阳、活血利水。

方药:右归饮加减。熟地,山萸肉,丹皮,泽泻,枸杞,附子,肉桂,茯苓,龟板,杜仲。

加减:小便频数而量多者加桑螵蛸、覆盆子,以补肾化气,收涩缩尿;遗精早泄加金樱子、芡实以固涩;浮肿尿少者加车前子、大腹皮、桑白皮等以利水消肿。

3.5 血瘀脉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当归尾,川芎,黄芪,桃仁,红花,地龙,赤芍。

加减:肢体麻木、疼痛甚者加桑枝、桂枝以温通脉络;胸痛甚者加丹参、檀香以活血行

气止痛;腰痛甚者加牛膝、川断以补肾壮骨、

活血止痛。

特色疗法:电脑糖尿病治疗,每日一次,

每次30分钟。

4.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

候积分减少≥7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或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40%,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至6.7%以下,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3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

候积分减少≥3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

无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5.入院标准:①新发现的1型糖尿病患者;②初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病人;③血糖忽高忽低

病情波动大或血糖长期居高不下者;④合并糖

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眼病、糖尿病足、

感染时;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

6.出院标准:达到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有效标

准者。

消渴病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1.概述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E14.408+)是糖尿病所致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

一种,发病率为30%~90%。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

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按临床表现分为双侧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

及单侧非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

2.诊断标准

2.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2007年)。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

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

度觉(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失,以及跟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

查的异常改变,QST和NCS中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①气虚血痹证

症状:肢体麻木不仁,肢凉刺痛,以下肢为著,入夜疼痛加剧,得温痛减,遇寒加重,面色

晄白,自汗气短,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虚细

无力。

②寒湿阻滞证

症状:患肢发凉,触之皮温降低,畏凉喜暖,皮肤苍白,遇冷则痛,得热则舒,午后患肢肿胀,且有沉重感,呈袜套样分布,趺阳脉搏动微弱,

可见间歇性跛行,口渴欲热饮,小溲清长量多,

体倦乏力消瘦,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迟。

③肝肾两虚证

症状:手足麻木,伴四肢挛急、疼痛,部分患者疼痛颇剧,状如针刺,伴头晕目眩,腰酸耳

鸣,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④脾虚痰阻证

症状:胸闷纳呆,肢体重着,麻木不仁,或如蚁行,乏力倦怠,兼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胸

胁作痛,腹胀便溏,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腻,

脉濡滑。

⑤瘀阻脉络证

症状:周身关节疼痛较剧,痛如针刺感,痛有定处,肿胀拒按,面色黧暗,肌肤干燥,渴不

欲饮,舌暗有瘀斑,脉细涩不利。

2.3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中国2

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①有明确的糖尿病(消渴病)病史。

②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症状。

初起常呈刺痛样或蚁走样或电击样,可按神经走行疼痛,夜间加剧。

中期陷入麻木状态,尤其明显足底麻木感。

晚期肌肉萎缩,营养障碍,皮肤温度低,光滑,变薄,干燥易裂。

③有异常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

温度觉(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失,以及腱

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④肌电图检查:表现为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

度减慢。

⑤排除其他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

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

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

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

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

3.中医治疗

3.1辨证分型口服中药汤剂

①气虚血痹证

治法:益气养血,温经通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生黄芪,桂枝,赤、白芍,当归,丹参,甘草。

加减:气虚较重加党参、白术;血虚明显加

熟地、阿胶;气虚卫表不固,自汗出者重用黄芪、桂枝、白芍,加重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之功;疼

痛较剧者加片姜黄;腰膝酸痛者,加牛膝、川断、杜仲以益肾健壮腰;因气候变更而疼痛加剧者加

防风、羌独活以祛风行痹通络;偏于上肢加桑枝、威灵仙;偏于下肢加木瓜、牛膝、地龙;兼瘀血

加鸡血藤、红花、桃仁。

②寒湿阻滞证

治法:温经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独活寄生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川乌,桂枝,独活,桑寄生,当归,赤芍,红花,牛膝,川断,生地,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

加减:肝肾阴虚症状明显者,加鹿角霜、仙

灵脾、菟丝子;痛甚者,加乌梢蛇粉吞服,或加

元胡、乳香、没药;风寒束表者,加防风、荆芥。

③肝肾两虚证

治法:补肝益肾,缓急止痛。

方药:虎潜丸合芍药甘草汤加减。熟地,龟板,黄柏,知母,牛膝,当归,白芍,甘草,

枸杞子。

加减:筋脉拘急作痛剧烈加丹参、木瓜;头

晕目眩加天麻、钩藤、夏枯草以平肝熄风;腰酸

膝软目涩加女贞子、旱莲草;偏于肾阴虚者加女贞子、山萸肉、生地以补益肾阴;偏于肝阴虚者

重用白芍、枸杞、生地以养肝柔肝;肌肉疼痛重

者加地龙、桑枝、鸡血藤、丹参以养血舒筋通络。

④脾虚痰阻证

治法:益气健脾,化痰通痹。

方药:指迷茯苓丸合补中益气丸加减。茯苓,半夏,枳实,陈皮,党参,白术,大腹皮,当归。

加减:湿痰盛,呕吐恶心加川朴、苍术、砂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较重加独活、防风、僵蚕;畏寒肢冷加桂枝、白芍以温阳通络和营;关节肿痛剧者加用甘遂以祛痰逐饮,消肿散结;痰浊流窜,痛麻部位不定者为风痰,加用白附子、制南星、皂角以祛风涤痰。

⑤瘀阻脉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痹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赤芍,白芍,川芎,红花,桃仁,丹参,乳香,没药,地龙,

牛膝,生地。

加减:瘀血凝滞较重者加用全蝎、山甲等虫类药以搜剔祛风,通络止痛;瘀滞日久,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气血不足,酌加桂枝、黄芪以益

气助阳,通达血脉。

3.2 特色疗法:中药熏洗治疗

①阳虚寒凝血瘀型:

用方:透骨草,川乌,草乌,白芷,艾叶,

红花,桂枝。共为细末,每日1-2次,每次100g,用1200毫升温开水溶解后浸洗患处,温度40度,浸泡20-30min,14日为1疗程。

②阴虚热壅血瘀型:

用方:银花,侧柏叶,生石膏,芒硝,冰片,红花。共为细末,每日1-2次,每次100g,用1200毫升温开水溶解后浸洗患处,温度30度,浸泡20-30min,14日为1疗程。

3.3 针灸治疗:

①气虚血痹证:取穴:内关、气海、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手法:施捻转之平补平泻法。每日

1次,14日为1疗程。

②寒湿阻滞证:取穴:外关、曲池、肾穴、命门、腰阳关、环跳、阳陵泉、绝骨、照海、足临泣;手法:施捻转平补平泻,出针后加灸。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

③肝肾两虚证:取穴: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承山、扶兔;手法:中等刺激,用

补法,出针后加灸,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

④脾虚痰阻证:取穴:合谷、曲池、脾俞、足三里、三焦俞、三阴交、丰隆、解溪、太冲,手法:施捻转平补平泻,出针后加灸。每日1次,14次为1疗程。

⑤瘀阻脉络证:取穴:肝俞、肾俞、足三里、三

阴交、太溪、曲池、合谷;手法:施捻转之平补

平泻法。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

4.疗效评定标准

4.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证候积分疗效评定标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参照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临床控制:疗效指数≥95%

显效:75%≤疗效指数<95%

有效:30%≤疗效指数<75%

无效:疗效指数<30%

4.2 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效果评价(以改善最明显者为准)

显效: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或增加≥5m/s。

有效: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3m/s 且<5m/s。

无效:神经传导速度增加<3m/s。

4.3 次要疗效指标判定

分度音叉测定足拇趾振动觉分值(若双侧均异常只统计右侧):依计量资料比较。

5.入院标准:①明确糖尿病诊断者;②有典型的四肢麻木疼痛症状者;③肌电图有神经传异速度下降≥30%者。

6.出院标准:血糖控制良好且肢体疼痛、四肢发凉、肢软麻木等症状好转。

消渴病水肿中医诊疗方案

1.概述

消渴病水肿(糖尿病肾病 E14.203+)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

化症,为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其基本病

理改变为肾小球系膜增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

底膜增厚与肾小球硬化。

2.诊断标准

2.1中医诊断标准:眼睑、双下肢水肿,尿中泡

沫增多,或腰酸、腰痛,或眩晕耳鸣;舌淡红,或舌红,或舌体胖、边有齿痕,或舌暗,有瘀

点瘀斑,或舌下脉络瘀滞;苔薄白或薄白腻;

脉细,或弦细,或兼微数。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①阴虚燥热证

症状:口干喜饮,易饥多食,心烦失眠,

尿频色黄,形体消瘦,急躁易怒,面红目赤,

心悸怔忡,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脉弦数或弦滑。

②气阴两虚证

症状:神疲乏力,自汗、盗汗,心悸气短,手足心热,咽干口燥,渴喜饮水,大便干结或

先干后稀,舌红胖大少苔有齿痕或舌淡齿痕,

脉沉细或弦细。

③脾肾阳虚证

症状:气短乏力,纳少腹胀,四肢不温,

腰膝酸软,夜尿清长,或混浊如脂膏,或少尿,

肢体浮肿,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脉沉弱。

④阴阳两虚证

症状:面色晄白,精神萎靡,畏寒肢冷,

腰酸腰痛,口干欲饮,面目浮肿,大便泄泻,

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3 西医诊断标准:

①糖尿病病史

②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尿白蛋白

排泄率(UAER)增加,6个月内连续尿检验有2次UAER达20~200ug/min(30~300mg/24h),且排除其他可能引起UAER增加的原因:如泌尿系感染、运动、原发性高血压、心衰、酮症酸中

毒等。

③临床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持续性蛋白尿,尿蛋白>0.5g/24h,连续两次以上,并排除

其他可能引起尿蛋白增加的原因(同上);肾功能呈进行性下降;可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水肿、高血压。

2.4 分期标准

丹麦学者Mogensen基于病理学改变并结合临床,把糖尿病肾病分为五期:

Ⅰ期: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Ⅱ期: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区扩张,UAER〈30mg/24h;

Ⅲ期:3个月内尿检查连续两次UAER在30~300mg/24h,并排除原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泌尿系感染、酮症酸中毒等引起尿蛋白增

加的因素;

Ⅳ期:UAER>300mg/24h,或持续尿蛋白每日>0.3g,同样需排除上述引起尿蛋白增加的因素;

Ⅴ期:肾功能不全期,大量蛋白尿、水肿、

肾性高血压,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增高。

3.中医辨证治疗

3.1 阴虚燥热证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玉女煎加减。生石膏、知母、麦冬、生地黄、黄连、天花粉、山药、沙参、牛膝。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每次8粒,每日3次,口服。

杞菊地黄丸,每次8粒,每日3次,口服。

3.2 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太子参、生黄芪、生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偏气虚

以五子衍宗丸加参芪;偏阴虚用大补元煎加减。

中成药:麦味地黄丸,每次8粒,每日3次,口服。

生脉注射液,每次30-40ml,静脉注射,每日1次。

3.3 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附子理中丸加减。附子、党参、生

黄芪、苍白术、金樱子、芡实、白术、茯苓、

山药、仙灵脾。亦可用补中益气汤加金樱子、

补骨脂、菟丝子等治疗。

3.4 阴阳两虚证

治法:滋阴补阳。

方药:济生肾气汤加减。红参、黄芪、附子、熟地、山萸肉、山药、杜仲、当归、枸杞子、仙茅、仙灵脾、炙甘草。水肿加牛膝、车

前子(包煎)、防己。

中成药:金贵肾气丸,每次8粒,每日3次,口服。

右归丸,每次8粒,每日3次,口服。

特色疗法:中药直肠滴入

方药组成:生大黄、生龙骨、生牡蛎、制

附子,水煎取汁250ml,高位灌肠,10-15分钟内灌完,保留30分钟,每日一次。

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积分降低≥50%,尿白蛋白排泄率<30mg/24h。

有效:临床症状积分降低≥30%、<50%,尿白蛋白排泄率比治疗前减少≥20%。

无效:临床症状积分及尿白蛋白排泄率未

达上述指标。5.入院标准:①明确糖尿病诊断者;②可伴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水肿者;③尿白

蛋白排泄率>20ug/min或24h尿蛋白定量>0.5g者。

6.出院标准:达到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有效者。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

路径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

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痹症。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变(ICD-10编码:E14.408+)。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常见证候:

气虚血痹证、寒湿阻滞证、肝肾两虚证、脾虚痰阻证、瘀阻脉络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

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痹症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ICD-10编码:E14.408+)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

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

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⑵肌电图、感觉定量检查或测量

⑶肢体动脉多普勒

⑷血常规、尿常规;

⑸肝功能、肾功能

⑹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四肢血管彩超、踝肱指数、超敏C反应蛋白(CRP)、血流变、动态血糖监测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⑴气虚血痹证:益气养血,温经通络。

⑵寒湿阻滞证:温经通络,散寒除湿。

⑶肝肾两虚证:补肝益肾,缓急止痛。

⑷脾虚痰阻证:益气健脾,化痰通痹。

⑸瘀阻脉络证:活血化瘀,通痹止痛。

2.熏洗(蒸)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3.针灸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体针、耳针、电针等不同的治疗手段。

4.推拿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5.其他疗法:离子导入疗法等。

6.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酌情合理选用口

服降糖药及胰岛素,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

正常,同时,配合降压、调脂药物。

7.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肢体疼痛、四肢发凉、肢软麻木等症状好转。(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

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

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心

脑血管疾病、肝、肾并发症,或患有其它严重

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

行,退出该路径。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2007年)。

⑴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⑵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

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⑶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

度觉 (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⑷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

查的异常改变,QST和NCS中至少两项异常。

⑸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它神经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中国

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

(1)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变的表现相符。

(4)以下5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则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温度觉

异常;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振

动觉异常;踝反射消失;神经传导速度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

排除其他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

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

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

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

(二)证候的诊断标准

参照2007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

诊断。

1.气虚血痹证

症状:肢体麻木不仁,肢凉刺痛,以下肢为著,入夜疼痛加剧,得温痛减,遇寒加重,面色

晄白,自汗气短,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虚细

无力。

2.寒湿阻滞证

症状:患肢发凉,触之皮温降低,畏凉喜暖,皮肤苍白,遇冷则痛,得热则舒,午后患肢肿胀,且有沉重感,呈袜套样分布,趺阳脉搏动微弱,

可见间歇性跛行,口渴欲热饮,小溲清长量多,

体倦乏力消瘦,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迟。

3.肝肾两虚证

症状:手足麻木,伴四肢挛急、疼痛,部分

患者疼痛颇剧,状如针刺,伴头晕目眩,腰酸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4.脾虚痰阻证

症状:胸闷纳呆,肢体重着,麻木不仁,或

如蚁行,乏力倦怠,兼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胸

胁作痛,腹胀便溏,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腻,

脉濡滑。

5.瘀阻脉络证

症状:周身关节疼痛较剧,痛如针刺感,痛

有定处,肿胀拒按,面色黧暗,肌肤干燥,渴不

欲饮,舌暗有瘀斑,脉细涩不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气虚血痹证

治法:益气养血,温经通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生黄芪,桂枝,赤、白芍,当归,丹参,甘草。

加减:气虚较重加党参、白术;血虚明显加

熟地、阿胶;气虚卫表不固,自汗出者重用黄芪、桂枝、白芍,加重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之功;疼

痛较剧者加片姜黄;腰膝酸痛者,加牛膝、川断、杜仲以益肾健壮腰;因气候变更而疼痛加剧者加

防风、羌独活以祛风行痹通络;偏于上肢加桑枝、威灵仙;偏于下肢加木瓜、牛膝、地龙;兼瘀血

加鸡血藤、红花、桃仁。

2.寒湿阻滞证

治法:温经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独活寄生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川乌,桂枝,独活,桑寄生,当归,赤芍,红花,牛膝,川断,生地,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

加减:肝肾阴虚症状明显者,加鹿角霜、仙

灵脾、菟丝子;痛甚者,加乌梢蛇粉吞服,或加

元胡、乳香、没药;风寒束表者,加防风、荆芥。

3.肝肾两虚证

治法:补肝益肾,缓急止痛。

方药:虎潜丸合芍药甘草汤加减。熟地,龟板,黄柏,知母,牛膝,当归,白芍,甘草,

枸杞子。

加减:筋脉拘急作痛剧烈加丹参、木瓜;头

晕目眩加天麻、钩藤、夏枯草以平肝熄风;腰酸膝软目涩加女贞子、旱莲草;偏于肾阴虚者加女贞子、山萸肉、生地以补益肾阴;偏于肝阴虚者

重用白芍、枸杞、生地以养肝柔肝;肌肉疼痛重

者加地龙、桑枝、鸡血藤、丹参以养血舒筋通络。

4.脾虚痰阻证

治法:益气健脾,化痰通痹。

方药:指迷茯苓丸合补中益气丸加减。茯苓,半夏,枳实,陈皮,党参,白术,大腹皮,当归。

加减:湿痰盛,呕吐恶心加川朴、苍术、砂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较重加独活、防风、僵蚕;畏寒肢冷加桂枝、白芍以温阳通络和营;关节肿痛剧者加用甘遂以祛痰逐饮,消肿散结;痰浊流窜,痛麻部位不定者为风痰,加用白附子、制南星、皂角以祛风涤痰。

5.瘀阻脉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痹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赤芍,白芍,川芎,红花,桃仁,丹参,乳香,没药,地龙,

牛膝,生地。

加减:瘀血凝滞较重者加用全蝎、山甲等虫类药以搜剔祛风,通络止痛;瘀滞日久,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气血不足,酌加桂枝、黄芪以益

气助阳,通达血脉。

(二)辨证选择使用中成药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益气、养阴、活血、通

络的中成药及静脉点滴药物使用。如木丹颗粒

等。

(三)内科基础治疗

1.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2007年)的血糖控制方案。

2.营养神经、改善麻木症状:可予维生素

B族、甲钴胺、腺苷钴胺、α-硫辛酸、依帕司他治疗。

3.缓解疼痛:可选用常规止痛药治疗。

(四)薰洗(蒸)法:

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证型,对寒凝血瘀证

尤为适宜。

禁忌症:过敏体质、皮肤有破损者。

不良反应:烫伤、肢体肿胀、水疱、皮肤

瘙痒、头晕不适,甚或晕厥。

应对措施:①控制水温、熏洗时间;②停

止使用;③烫伤或水疱者可参考外科常规处理;

④皮肤瘙痒者可抗过敏治疗;⑤对于晕厥者,

可采用针刺人中、合谷、十宣等穴位,促使苏

醒。

熏洗药方:

外洗方加减:透骨草、桂枝、川椒、艾叶、木瓜、苏木、红花、赤芍、白芷、川芎、川乌、

草乌、生麻黄、白芥子等。共为细末,每日1-2次,每次100g,用1200毫升温开水溶解后浸洗患处,温度40度,浸泡20-30min, 14日为1疗程。

可选用腿浴治疗器和足疗仪、智能型中药

熏蒸汽自控治疗仪等。

(五)针灸疗法:

适应症:各种证型,依“盛则泻之,虚则

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的

基本理论原则,分型施治。

禁忌症:空腹血糖≥10mmol/L者、局部皮肤有破损者、晕针、体质虚弱者。

不良反应:晕针甚者晕厥。

应对措施:可采用针刺人中、合谷、十宣

等穴位,促使苏醒。

⑴体针

气虚血瘀证:取穴:内关、气海、合谷、

足三里、三阴交;手法:施捻转之平补平泻法。

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

阴虚血瘀证:取穴: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曲池、合谷;手法:施捻转之

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

寒凝血瘀证:取穴:外关、曲池、肾穴、

命门、腰阳关、环跳、阳陵泉、绝骨、照海、足临泣;手法:施捻转平补平泻,出针后加灸。

每日1次,14次疗程。

痰瘀阻络证:取穴:合谷、曲池、脾俞、

足三里、三焦俞、三阴交、丰隆、解溪、太冲,

手法:施捻转平补平泻,出针后加灸。每日1次,14次为1个疗程。

肝肾亏虚证:取穴:肝俞、脾俞、肾俞、

足三里、三阴交、承山、扶兔;手法:中等刺激,用补法,出针后加灸,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

⑵耳针:取穴:肝、脾、肾、臀、坐骨神经、膝、神门、交感。每次选2穴~3穴。手法:中强刺激,留针15 min~30min,1日1次,14次为1疗程。

⑶电针:取穴:髀关透伏兔、风市透中渎,风市透伏兔,阳陵泉。手法:用26号长针从髀关斜向伏兔穴,进针3寸~4寸;从风市斜向中渎穴,进针3寸~4寸;从风市斜向伏兔穴进针3寸~4寸,阳陵泉直刺;并接上脉冲电流,选

用疏密波,电流温度以患者能忍受为止,通电

15min~20min,每日1次,14次为1个疗程。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

刺手法针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及经络导平

治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

(六)其他疗法:离子导入治疗:

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证型,对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疗效尤为显著。

禁忌症:对离子导入液过敏者。

不良反应:灼伤、过敏。

应对措施:灼伤者可参考外科常规处理;

过敏者给予抗过敏治疗,并停止使用。

离子导入液:川乌、草乌、透骨草、白芥子、鸡血藤、赤芍、川牛膝、元胡、红花,水

煎浓缩,取药液行中频离子导入治疗。

(七)推拿疗法:

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证型。

禁忌症:合并严重骨科疾病等不适合推拿者。

上肢麻痛:拿肩井肌、揉捏臂臑、手三里、合谷部肌筋,点肩髃、曲池等穴,搓揉肩肌来

回数遍。每次按摩时间20~30min,每日1~2次,14次为1疗程。

下肢麻痛:拿阴廉、承山、昆仑肌筋,揉

捏伏兔、承扶、殷门部肌筋,点腰阳关、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解溪、三阴交、涌泉等穴,搓揉腓肠肌数十遍,手劲刚柔相济,以深

透为度。每次按摩时间20~30min,每日1~2次,14次为1疗程。

(八)护理

⑴心理护理

关心开导病人,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一

个正确的认识,解除不必要的恐惧、焦躁和消

极悲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

治疗,控制血糖,减少此病的发生及发展。可

采用耳穴埋豆法、足底按压法改善心理症状。

⑵密切观察病情

周围神经病变以对称性远端多发性神经病

较多,观察有无双足疼痛及感觉异常,夜间是

否加重及有无肌肉无力和萎缩;四肢远端有无

呈手套、袜套样感觉,同时做好体检,看有无

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如有以上症状,及时报告

医生,给予对症治疗,防止疾病发展。

⑶加强足部护理

①足部检查:每天观察双足1-2次,注意足部皮肤颜色、温度改变;检查趾间、趾甲、

足底皮肤有无水肿、鸡眼、红肿、甲沟炎、溃疡、坏死等;评估足部感觉减退、麻木、刺痛

的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皮肤是否干

燥等。可选用震动觉检查仪。

②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冬天注意保暖,避免使用热水袋保暖,谨防烫伤皮肤而引起感染;

经常按摩足部;每天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

起坐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可选用频谱仪。

③选择合适的鞋袜,足部受伤患者应选轻

巧柔软、大小适中的鞋;袜子以弹性好,透气

及散热性好的棉毛质地为佳。

④保持足部清洁,避免感染,勤换鞋袜,

每日用中性皂水或温水泡脚,水温不超过37℃,时间20~30分钟,洗净后用清洁、柔软的毛巾

轻轻擦干。

⑤预防外伤:指导病人不要赤脚或穿拖鞋

走路,以防扎伤;足部有疾患,应及时治疗。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证侯判定标准

(1)临床痊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

≥90%。

(2)显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

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3)有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4)无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

少不足30%。

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

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症状判定标准

(1)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前患有的症状明显改善,积分

减少≥70%。

好转:治疗前患有的症状减轻,积分减少

≥30%。

无效:治疗前患有的症状未减轻或加重,

积分≤30%。

(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

疗效指数(n)= [(疗前积分 - 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积分减少≥90%。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

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积分减

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

或加重,积分减少不足30%。

(二)评价方法

1.临床症状积分

表1临床症状积分表

主要症状

症状轻中重

四肢疼痛偶尔疼痛,每日2

次以下,每次10分

钟以内

经常疼痛,每日4

次以下,每次30分

钟以内

持续疼痛,每日4

次以上,每次30

分钟以上,甚者不

能缓解

四肢发凉偶尔发凉,近衣被

即可缓解

经常发凉,近衣被

30分钟-60分钟可

缓解

持续发凉,近衣被

60分钟以上不能

缓解

肢软无力行走无力,上2层

楼即感下肢发软

行走无力,上1层

楼即感下肢发软

行走无力,平地步

行即感下肢发软感觉减退肢体感觉迟钝,10g肢体感觉迟钝,10g肢体感觉迟钝,针

尼龙丝试验阴性尼龙丝试验阳性刺试验才有感觉

肢软麻木偶尔麻木,每日2

次以下,每次10分

钟以内经常麻木,每日4

次以下,每次30分

钟以内

持续麻木,每日4

次以上,每次30

分钟以上,甚者不

能缓解

肌肉萎缩行走无力,平地步

行即感下肢发软

肌肉轻度萎缩肌肉中度萎缩

次要症状气短乏力日常活动中偶有介于两者之间稍有活动就感气短

乏力

神疲懒言日常活动中偶有介于两者之间稍有活动就有五心烦热偶有(每周1-2次)经常(每周2次以

反复(每天都有发

肢体困重稍有,不影响活动较明显,活动减少症状明显,不欲活

畏寒肢冷偶有感觉介于两者之间需加衣覆盖,比常

人穿衣多

腰膝酸软稍有,不影响活动较明显,活动减少症状明显,不欲活

头晕耳鸣偶感(每周1-2次)经常(每周2次以

上)

反复(每天都有发

作)

舌脉

舌质淡红

暗红

紫暗

暗淡

其他(如实记录)舌苔薄白

薄黄

白腻

黄腻

其他(如实记录)舌体胖大

胖大,边有齿痕

其他(如实记录)舌下脉络青紫

脉象沉迟

弦滑

弦数

结代

其他(如实记录)

注:主要症状积分方法为轻:2分,中:4分,重:6分;次要症状积分方法为轻:1分,中:2

分,重:3分。

2.Toronto临床评分

Toronto临床评分系统

症状分反射分感觉试验分

足部疼痛膝反射针刺觉

发麻踝反射温度觉

针刺感轻触觉

无力震动觉

共济失调位置觉

上肢症状

注:症状分:出现一项记1分,无为0分;反射分:每一侧反射消失2分,减退1分,正常0分,最高分4分;感觉试验分:每出现一次异常记1分,无异常0分;得分越高,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总分最高19分。

3.肌电图评价-神经反射评价

(1)密西根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评分(MDNS)疗效判定标准:(参考《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王拥军主译制定)

神经病变体征总积分减少6分为显效,减少3分为有效,

(2)肌电图疗效判定标准:(参考《抗氧化剂α-硫辛酸质量症状性糖尿病多发神经病变:一

项荟萃分析》D.Ziegler,H.Nowak, 2004DiabetesUK. Diabetic Medicine, 21,114-121)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以“米/秒”为单位,疗效判定根据治疗后传导速度提高的数值进行评价。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优化,归纳

贺州市中医医院 外一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

目录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2) 一、诊断 (2) 二、中医治疗 (2) (一)辨证施治 (2) (二)特色疗法 (3) (三)疗效评估及评价: (3) 三、中医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 (3) (一)难点分析: (3) (二)应对措施: (3) 痔病中医诊疗方案 (4) 一.诊断 (4) 二、中医治疗: (4) (一)辨证论治: (4) (二)特色疗法 (6) (三)疗效评估及评价: (6)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7) 上尿路结石中医诊疗法案 (8) 一、诊断 (8) 二、中医治疗 (9) (一)辨证论治 (9) (二)特色疗法 (9) (三)疗效评价及评估 (9)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0) 四、应对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一、诊断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施治 1、内治 (1)、瘀滞证 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2)、湿热证 症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3)、热毒证 症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燥,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2、外治 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密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加醋调敷;如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可先行脓肿

2016年老年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

老年病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ZYYXH/T3.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07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二)证候诊断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2)兼证 ①瘀证:胸闷刺痛,肢体麻木或疼痛,疼痛不移,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心烦失眠,或中风偏瘫,语言謇涩,或视物不清,唇舌紫暗,舌质暗,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苔薄白,脉弦或沉而涩。

2015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实施情况总结、分析

针推科二0一四年工作总结 一、基本建设 1.在2014年,门诊和住院部病床达到了50张,添置了局部熏蒸治疗仪2台。 2.治未病室,制定了治未病服务规范和流程,规范了治未病工作制度。 3. 存在的不足是专科设备短缺:如消炎止痛设备,微波治疗仪。 二、人才结构与培养 1.今年新进一名针灸推拿专业人员一名,重点是发展小儿推拿方向。继续发展中医针推和现代康复,组织科室三基学习和百项中医适宜技术的学习。 2.存在的不足是小针刀、水针刀治疗等微创治疗方法仍未开展。 三、特色优势建设 1.收治的“腰痛病”、“项痹病”和“面瘫”病人500余人中,有90%的走临床路径或者诊疗规范。 2.7月份开始了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500余人次。 3. 开展治未病服务,服务了498人次;蒿蛇酒、三伏敷药贴和骨痹散应用了1125人次。 4. 存在的不足是专病专治诊疗规范少,病种少。专科设备的短缺和微创治疗方法的空白,制约了中医疗效的进一步提高。 四、医疗质量管理:中医治疗参与率始终仍在90%以上。 五、业务成效:全年,收住院病人达到703人次;门诊12015人次,年业务总收入260.1万元。特色专科疗法临床使用率在88%以上。我们特色专科的治愈率达到了70%,有效率达到了96.6%。其中治疗:面神经炎(单纯性)127例子痊愈98例(77.2%),好转24例,总有效率为(96.0%),无效5例(4.0%);颈椎病123例痊愈85例(69.1%),好转35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3例(2.4%),肩周炎42例痊愈28例(66.7%),好转13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1例(2.4%);中风后遗症(恢复期)87例痊愈26例(29.9%),好转59例,总有效率为(97.6%),无效2例(2.4%)。我们着正在着手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成果,为乡镇医院培养进修人员2名。 六、科研方面:围绕特色专科项目,书写了科研论文1篇。 2015年1月10日 针推科二0一五年工作计划 一、基本建设方面 1.2015年使专科病床达到70张,添置消炎止痛仪,微波治疗仪、骨质疏松治疗仪各2台。 2.完善治未病功能,增加减肥治疗室,骨质疏松症防治室。 3.针灸走进住院临床各科室,在住院临床各科室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室,大力推广中医特色治

内分泌科3个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简介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1.概述 消渴病(糖尿病 BNV060 E14.901)是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显著高血糖的症状有多尿、烦渴、多食及体重减轻。 2.诊断标准 2.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 3.1-3.15-2007)多饮、多食、多尿、体型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①阴虚热盛证 症状:咽干口燥,心烦畏热;渴喜冷饮,多食易饥,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细滑数,或细弦数。 ②湿热困脾证 症状:胸脘腹胀,或食后饱满,头身困重;体形肥胖,心胸烦闷,四肢倦怠,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而数。 ③气阴两虚证 症状: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无力,或细而弦。 ④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 症状:神疲乏力,咽干口燥,腰膝酸冷,或手足畏寒、夜尿频多;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自汗易感,气短懒言,颜面肢体浮肿,尿多浊沫,或小便量多,男子阳痿,女子性欲淡漠,大便干稀不调。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⑤血瘀脉络证 症状:胸痛,胁痛,腰痛,背痛,部位固定,或为刺痛,肢体麻木,疼痛夜甚;肌肤甲错,口唇紫暗,面部瘀斑,健忘心悸,心烦失眠。舌质暗,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纡曲,脉弦,或沉而涩。2.3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 11.1mmol/L或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h血浆葡萄糖≥11.1mmol/L 以上三条,具备其中一条,并经另一天复 查可确诊。 3.中医辨证治疗 3.1 阴虚热盛证 治法:养阴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白虎汤、消渴方加减。生石膏,知母,生地,麦冬,天花粉,黄连,黄芩。 加减:口渴引饮无度者,加五味子,石斛以甘酸化阴,加强生津止渴之效;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荡涤肠胃,消热泻火;倦怠乏力,渴而汗出者加人参以益气敛寒,生津止渴。 3.2 湿热困脾证 治法:益气健脾,清热祛湿。 方药:平胃散、黄连温胆汤加减。苍术,茯苓,半夏,陈皮,枳实,黄连,栀子,厚朴。 加减:小便黄赤者加黄柏泄下焦实火;心烦者加竹叶清热除烦;胸闷纳呆者加瓜蒌、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浊,理气宽中。 3.3 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减。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黄芪,生地,玉竹。 加减:口渴多饮甚者加黄精、天花粉;气短、乏力甚者加白术、茯苓;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汗出淋漓者加浮小麦、煅龙牡。 3.4 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 治法:滋阴温阳、活血利水。 方药:右归饮加减。熟地,山萸肉,丹皮,泽泻,枸杞,附子,肉桂,茯苓,龟板,杜仲。 加减:小便频数而量多者加桑螵蛸、覆盆子,以补肾化气,收涩缩尿;遗精早泄加金樱子、芡实以固涩;浮肿尿少者加车前子、大腹皮、桑白皮等以利水消肿。 3.5 血瘀脉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当归尾,川芎,黄芪,桃仁,红花,地龙,赤芍。 加减:肢体麻木、疼痛甚者加桑枝、桂枝

2011年度妇产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使用总结

2011年度妇产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使用总结中医院妇产科2011年度共有三种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崩漏、妊娠恶阻、胎漏胎动不安,在临床使用中发现该诊疗方案使用方便,操作性强,标准规范,现将2011年度使用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科共收治这三种病人41人,中医参与率100%,平均治愈率93%, 平均住院日13天,中药饮片使用率96%。 其中: 2011年,我科收治“崩漏”患者16例,其中肾阴虚型6例,脾虚型7例,血瘀型3例,共治愈13例,好转3例,总治愈率82%。 2011年我科收治“妊娠恶阻”12例,其中胃虚型7例,肝热型1例,气阴两亏型4例,治愈10例,好转2例,治愈率82%。 2011年我科收治“胎漏、胎动不安”13例,其中肾气不足6例,气血亏虚5例,外伤损络2例,治愈12例,好转1例,治愈率95%。 二、存在的问题: 1、患者病情危重时,单一的中药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联合西医输血输液、手术等疗法; 2、既往关于中医药治疗做了大量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均证实中医药对于妇科常见病具有肯定的疗效,但缺乏有说服力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规范化临床研究总结资料。 3、如何运用中药增强患者体质,减少疾病发生率是一个重大临床问题。 4、患者常难以耐受中药的气味,而不愿服用中药。 5、中医特色疗法单一; 三、改进优化措施: 1、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努力做到利用“望、闻、问、切”四诊,中医辨证论治及现代化诊疗方法为病患解除病痛; 2、探索中医特色疗法在妇产科疾病中应用,尽量运用多种疗法以提高疗效; 3、加强宣传,使广大病患认识到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做好思想工作,使病人接受中药及中医疗法。 4、深入研究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全面、规范病证诊断、疗效评价体系,优化的临床治疗方案。 5、通过平时扶正固本的药物治疗和预防调护措施,增强患者抗病能力,降低疾病的临床发病率。 6、以便于推广应用为目标,提高有效性、安全性为要求,进行药物剂型改革。研制系列院内中药制剂,产生中药新药,完善包括艾灸、穴位按摩等在内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案。 1 / 11 / 1

{最新文档}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中医疗效分析11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中医疗效分析、总结、评估报告 2011年 我科自2009年对专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并于2010年原有方案进行了优化及总结。通地近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年度总结。 一.总结: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本科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2.实施方案一年多来,临床疗效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诊疗方案实施情况、疗效分析及优化方案 A腰痛病: ①诊疗方案实施情况: 门诊实施率: 83."9%,住院实施率:99% ②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方法:368例病例中,中药汤剂258例,用中药静脉制剂108例,超短波325例。就治疗方法看,中药汤剂使用广泛,下一步继续注重特色 疗法的使用。 ③辨证分型: 血瘀证164例,寒湿证98例,湿热证70例,肝肾阴虚证36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修改分型。 ④治疗效果: 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理化指标率均为87%; ⑤治疗周期: 平均10天; ⑥实施诊疗方案后疗效: 临床痊愈率40%,显效率35%,有效率24%,无效率1%、恶化率、死亡率均为0%。 ⑦中医特色: 中药使用率70%,特色疗法使用率,100%,辩证施治率100%,中医药治疗比例及去年同期中医药治疗比例提高5%。 ⑧存在问题及建议: 腰痛患者进行治疗时,由于对病情不了解、私人诊所片面夸大治疗效果, 对中医中药的不信任等原因;我科室中医特色不明显,患者对治疗方法依从性 差。在以后工作中将加大宣传力度,尤其对患者病情进行耐心、细致解释。进 一步提高治疗有效率。 ⑨优化方案: (1)腰椎间盘突出症重视康复治疗,住院期间指导及协助病人做康复锻 炼,开展腰背肌功能锻炼。

儿科三种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儿科三种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肺炎喘嗽的诊断依据。 1.1 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痰鸣等症。或有轻度发绀。 1.2 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灰白,发绀加重,或高热持续不退。 1.3 禀赋不足患儿,常病程迁延。新生儿患本病时,可出现不乳,口吐白沫,精神萎靡等不典型临床症状。 1.4 肺部听诊:肺部有中、细湿罗音,常伴干性罗音,或管状呼吸音。 1.5 血象:大多数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若因病毒感染引起者,白细胞计数可减少、稍增或正常。 1.6 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肺部显示纹理增多、紊乱,透亮度降低,或见小片状、斑点状模糊阴

影,也可呈不均匀大片阴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2006年l0月)。 2.1有外感病史或传染病史。 2.2起病较急,轻者发热咳喘,喉间痰多,重者高热不退、呼吸急促、鼻翼煽动,严重者出现烦躁不安等症状,发展为变证可出现面色苍白、青灰或唇甲青紫,四肢不温或厥冷,短期内肝脏增大。或持续壮热不已,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初生儿、素体气阳不足的小婴儿上述部分症状可不典型。 2.3肺部听诊可闻及中细湿啰音。 2.4实验室检查: (1)胸部X线检查:肺纹理增多、紊乱,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或见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2)周围血象检查: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可增多。 (3)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检测、肺炎支原体检测等,可获得相应的病原学诊断,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勉县中医医院

外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石淋(泌尿系结石)中医诊疗方案胆胀(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痈及阑尾点压痈、 反跳痈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 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痈,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 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痈,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股分四种 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疳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 脓肿。 阑尾炎在中医学中称为“肠痈”。中医学认为肠痈病在肠腑,届里、热、实证。 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生冷或寒温不适、情志失调等,致肠道传化失司,气机痞 塞,瘀血停聚,湿热阻,血肉腐败而成肠痈。其总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湿阻、 热壅,进而热蠹炽盛,结丁阳明或侵入营血,严重者可致阴竭阳脱之危候。 一、诊断 1、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 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尚华)肠痈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 症状:(1)转移性右下腹痈,持续性胀痈,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体征:右下腹固定压痈,重者可有反跳痈,腹肌紧,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 性。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比值均升高。 中医辨证: 1、瘀滞结型患者寒温不调,外邪乘虚侵袭,肠胃受损,气机失调,经络受阻,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而成肠痈,胃肠积滞,传化失积,故见脂腹胀闷,暧气纳导,大便秘积,胃失和降,则恶心欲吐,舌质暗红为肠腑瘀热,脉象弦紧或弦滑,并届充血瘀阻,不通即痈之征。 2、湿热蕴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且恣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受损,传导失司, 糟粕积滞,生湿生热,气血不和,久为败瘀,积丁肠道而为肠痈,故见右下腹痈,舌红, 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弦紧为湿热之象。 3、热蠹炽盛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嗜食膏梁厚味,致食滞中阻,损伤脾胃,脾胃受损,运化不行,湿滞郁而化热,腐蒸气血,而成肠痈,腹痈剧烈,腹皮硬,手不可近,为痈脓已溃之征,面红目赤,小便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而移浊,脉弦数或洪大均为热蠹炽盛之象。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施治 1、治 (1)瘀滞结证 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痈,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痈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舌暗红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通里攻下,行气祛瘀,佐以活热解蠹。 方药:阑尾化瘀汤加减 金银花15g 川楝子10g 大黄(后下)15g 牡丹皮10g 延胡索10g 桃仁10g 木香6g 石膏(先煎)30g 红藤10g 甘草6g 腹痈较重者加丹参活热解蠹,活血祛瘀;脂腹胀满者,加枳壳、厚朴理气消胀

外科精深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设计

临城县中医院外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第一节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诊疗方案 (1) 第二节水火烫伤(烧伤)诊疗方案 (5) 第三节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 (11) 第四节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 (17) 第五节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诊疗方案 (21) 第六节尺桡骨骨折诊疗方案 (26) 第七节掌骨骨折诊疗方案 (32) 第八节指骨骨折诊疗方案 (34) 第九节跖骨骨折诊疗方案 (36) 第十节肺癌诊疗方案 (38) 第十一节胃癌诊疗方案 (43) 第十二节乳岩诊疗方案 (47) 第十三节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 (50) 第十四节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 (54) 第十五节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 (58)

临城县中医院外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诊疗方案 一、概述:脱疽是因先天不足,正气虚弱,寒湿之邪侵袭,瘀阻脉络,气血不畅,甚或闭阻不通而发病。其特点是好发于四肢末节,下肢多于上肢。初起时患肢末端发凉、怕冷、酸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继而出现夜间痛,疼痛可剧烈难忍。后期患肢出现坏死,趾(指)节脱落,疮口经久不愈。相当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等。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多发于下肢一侧或两侧。患者可有手冷冻、潮湿、长期多量吸烟、外伤等病史。 (2)初起趾、指冷痛,小腿酸麻胀痛,行走多时加重,休息时减轻,呈间歇性跛行,趺阳脉减弱。继之疼痛呈持续性,肢端皮肤发凉,下垂时则皮肤暗红、青紫,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甲变形增厚,肌肉萎缩,趺阳脉消失。 (3)多发于老年人。 (4)超声多普勒、血流图、动脉造影、血脂等检查,除帮助诊断外,尚可了解血管闭塞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制订的诊断标准》。 (1)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2)多有高血脂、高血压病史。 (3)下肢动脉慢性缺血性改变(发凉、疼痛、溃疡、坏疽等)。 (4)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5)踝/肱动脉压力比值≤0.9。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肢体明显发凉、冰冷、呈苍白色,遇寒冷则症状加重,步履不利,间歇性跛行、多走疼痛加重,小腿酸胀,休息痛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2、血脉瘀阻证:肢体发凉怕冷,疼痛,步履沉重乏力,活动艰难,严重者持续疼痛,夜间尤甚、彻夜不寐。肢端、小腿有瘀斑,或足紫红色、青紫色。舌有瘀斑或舌质绛,脉弦涩。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 勉县中医医院 外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石淋(泌尿系结石)中医诊疗方案胆胀(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阑尾炎在中医学中称为“肠痈”。中医学认为肠痈病在肠腑,属里、热、实证。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生冷或寒温不适、情志失调等,致肠道传化失司,气机痞塞,瘀血停聚,湿热内阻,血肉腐败而成肠痈。其总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湿阻、热壅,进而热毒炽盛,结于阳明或侵入营血,严重者可致阴竭阳脱之危候。 一、诊断 1、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赵尚华)肠痈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 症状:(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体征: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比值均升高。

中医辨证: 1、瘀滞内结型患者寒温不调,外邪乘虚侵袭,肠胃受损,气机失调,经络受阻,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而成肠痈,胃肠积滞,传化失积,故见脘腹胀闷,暧气纳导,大便秘积,胃失和降,则恶心欲吐,舌质暗红为肠腑瘀热,脉象弦紧或弦滑,并属充血瘀阻,不通即痈之征。 2、湿热内蕴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且恣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受损,传导失司,糟粕积滞,生湿生热,气血不和,久为败瘀,积于肠道而为肠痈,故见右下腹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弦紧为湿热之象。 3、热毒炽盛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嗜食膏梁厚味,致食滞中阻,损伤脾胃,脾胃受损,运化不行,湿滞郁而化热,腐蒸气血,而成肠痈,腹痛剧烈,腹皮硬,手不可近,为痈脓已溃之征,面红目赤,小便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而移浊,脉弦数或洪大均为热毒炽盛之象。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施治 1、内治 (1)瘀滞内结证 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舌暗红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通里攻下,行气祛瘀,佐以清热解毒。 方药:阑尾化瘀汤加减 金银花15g 川楝子10g 大黄(后下)15g 牡丹皮10g 延胡索10g 桃仁10g 木香6g 石膏(先煎)30g 红藤10g 甘草6g

【VIP专享】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优化、总结

元江县中医医院 普外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二日

目录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2) 一、诊断 (2) 二、中医治疗 (2) (一)辨证施治 (2) (二)特色疗法 (3) (三)疗效评估及评价: (4) 三、中医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 (4) (一)难点分析: (4) (二)应对措施: (4) 痔病中医诊疗方案 (5) 一.诊断 (5) 二、中医治疗: (5) (一)辨证论治: (5) (二)特色疗法 (6) (三)疗效评估及评价: (6)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7)

肠痈(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一、诊断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施治 1、内治 (1)、瘀滞证 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2)、湿热证 症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3)、热毒证 症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 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燥,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2、外治 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密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加醋调敷;如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可先行脓肿穿刺抽脓,注入抗生素(2-3天抽脓1次),用金黄散或玉露膏外敷。

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优化模板(2013版)重点

××××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优化模板及书写要求 一、定义 1、中医定义 2、西医定义 定义书写要求:简单概述中医、西医对本病种的定义。 二、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 1、诊断依据的出处 2、诊断要点 3、中医鉴别诊断 (二西医诊断 1、诊断依据的出处 2、诊断要点 3、西医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书写要求: 1、诊断标准的选择要求公认、先进、可行、易推广应用。以医学行业标准或国内外各种专业委员会颁布的标准为准, 可以直接采用国内外的诊断标准,也可以是权威杂志上发表的临床文献所采用的标准, 但要注明出处。 2、诊断标准也可根据权威标准结合我院具体情况,进行修订,必须写明诊断依据的出处和诊断要点。

3、简单写出需鉴别的病种和要点。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证型 1:名称 1、临床表现 (1中医临床表现 (2西医临床表现 2、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中药治疗 治法: 方药(包括院内制剂 : 方药加减: 书写要求:根据不同症状,写出加减目的和加减的药物。 中成药: (2西医治疗 书写要求:在中西医结合的原则下, 写出西医针对本证型参与治疗的目的和具体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 (3其他非药物治疗 书写要求:写出治疗的目的和具体治疗方法。 3、疗效评估

书写要求:总结近 3年以来的临床病例, 用数据结合相关科研、论文等资料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评估, 指出其临床疗效, 并阐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缩短疗程上、降低费用上、减少药物毒副作用上、降低并发症上、减少患者痛苦上等方面的优势。要将我院在本病种临床实际使用的治疗方法体现在本方案中, 避免照搬教科书和相关诊疗规范的内容。 (二证型 2 ……………… (三证型 3 ……………… (四证型 4 ……………… (五证型 5 ……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难点 (一难点分析 书写要求:对本病种中西医结合治疗难点进行客观分析, 提出的难点符合临床实际,针对性强,通过中西医结合的途径有解决的可能性。 (二解决措施 书写要求:根据难点, 结合科室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提出本病种下一步的主攻方向、创新研究思路和详细、可行的具体措施。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风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脑血管病范围。 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粱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4、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5、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 证候分类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捉。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日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辩证施治 中经络:①肝阳暴亢:平肝潜阳,羚羊钩藤饮加减。 ②风痰阻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方用解语丹加减。 ③痰热腑实:化瘀涤痰开窍。方用温胆汤加减。 ④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 ⑤阴虚风动:滋补肝肾、育阴熄风。六味地黄汤、熄风汤加减。 中脏腑: 阳闭:辛凉开窍,清肝熄风,羚羊角汤加减。

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与总结优化

内科中医诊疗方案目录 咳嗽(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 (2) 中风病(脑梗塞)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6) 胃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12) 附:咳嗽(急性支气管炎)、中风病(脑梗塞)急性期、胃痛(慢性胃炎)的优化及总结 (17)

咳嗽(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咳嗽(TCD编码:BNF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ICD-10编码:J20.9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咯痰,或咽干、咽痒, (3)胸部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X 线有肺纹理增多、增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属于急性咳嗽的患者 (1)病史:由呼吸道感染引起,或冷空气、粉尘及刺激性气体诱发的一类咳嗽。 (2)主要症状:多表现为咳嗽,或咳白色黏液痰或黄浓痰。 (3)主要体征: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 (4)辅助检查:胸部X线检查有肺纹理增多、增粗。

(二)证候诊断 1. 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咯稀白痰,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气粗,喉燥咽痛,痰粘或黄,常伴鼻流黄涕,头痛,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伤肺证:咳嗽,少痰,口干,咽干,鼻燥,鼻痒,大便干,夜间咳甚,舌淡红、少津,脉细数。 三、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和中成药 1.风寒袭肺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荆芥、百部、杏仁、紫菀、甘草、陈皮、桔梗、白前。 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玉屏风颗粒等。 2.风热犯肺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桔梗、连翘、薄荷、苇根、甘草。 中成药:金贝痰咳清颗粒等。 3.风燥伤肺证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推荐方药: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豆豉、栀子、梨皮。

2013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疗效分析、总结、评估

2013年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疗效分析、总结、评估我科自2013年7月底成立以来,对本专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并对方案进行了优化及总结。通地近半年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本年度总结。 一.总结: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本科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2.实施方案以来,临床疗效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诊疗方案实施情况、疗效分析及优化方案 A中风: ①诊疗方案实施情况:住院实施率99%。 ②疗效分析:中医治疗方法:69例病例中,中药汤剂48例,用中药静脉制剂69例,针灸治疗55例,康复训练57。就治疗方法看,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下一步继续注重康复器械治疗特色疗法的使用。 ③辨证分型:凤阳上扰9例,风痰阻络60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认真辩证修改分型。

④治疗效果: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理化指标率均为87%; ⑤治疗周期:平均13.7天; ⑥实施诊疗方案后疗效:临床痊愈率40%,显效率35%,有效率24%,无效率1%、恶化率、死亡率均为0%。 ⑦中医特色:中药使用率70%,特色疗法率100%,辩证施治率100%。 ⑧存在问题及建议: 由于我科室新成立不久,团队年龄整体偏于青年,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缺乏群众信任度,加之我科室中医特色运用比例不够,患者对治疗方法依从性差。在以后工作中将加大宣传力度,尤其对患者病情进行耐心、细致解释。进一步提高治疗有效率。 B眩晕: ①诊疗方案实施情况:住院实施率:99% ②疗效分析:中医治疗方法:32例病例中,中药汤剂12例,用中药静脉制剂32例,耳穴压豆25例,针灸治疗10例。就治疗方法看,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下一步继续注重特色疗法的使用。 ③辨证分型:痰瘀阻窍2例,风痰上扰26例,肝火上炎4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修改分型。 ④治疗效果: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理化指标率均为87%; ⑤治疗周期:平均11.4天; ⑥实施诊疗方案后疗效:临床痊愈率40%,显效率35%,有效率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 总结和评估 (2013年—2015年) 2013年骨伤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和评估 2013年共收治腰腿痛、股骨颈骨折、急性腰扭伤患者例,其中腰腿痛例,股骨颈骨折例,急性腰扭伤例,现总结如下: 原 伤 效 很 此举意义不大,反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目前我们常规对卧床患者应用活血药物预防血栓,如用西药对老年患者又增加了脑出血的风险,因此我们应用中成药,丹参川芎嗪注射液5ml每日一次15天一疗程,同时在受伤后1-3周应用伤科接骨片三片/次,3次/日,接骨七厘片, 1.5/次,3次/日,全年无一例血栓形成患者。 腰腿痛的患者单纯的西医以骶疗,手术为主,但通过观察发现手术后有大部分患者疼痛仍然存在,现在改变观念不轻易手术,以系统保守治疗为主,中医治疗为主要治疗,效果比单一的西医治疗明显。方药以“腰舒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腰舒汤”药用桑寄生10g、狗脊10g、党参10g、当归10g、熟地黄10g、丹参10g、川牛膝10g、全蝎3g(研末吞服)制川乌10g 存在问题:

1.由于西医治疗诊断明确、见效快,容易被患者接受,而中医方药煎服繁锁,中医治疗见效相对较慢不容易让患者接受纯中医治疗,很多患者都是在看西医无效的情况下被迫选择中医。 2.在确定常规病诊疗常规中医病种时,没有充分考虑病源情况,运行1年来发现骨质疏松症及股骨头坏死病例在我院门诊与住院患者中并不常见。 3、无专科实验室及专科研究人员,因此没有专科人员搞科研课题,学术论文论着少。 4、中医为我国传统医学,师承及家传现象明显;中医学习周期长、见效慢,年轻人不愿学习中医,在人才建设方面较吃力。 5、诊疗常规已经制定,但执行力度不够,不能完全按照常规进行。 改进措施和下一步工作思路 1、在社区做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中医宣传。在某些病种,应用中医理论方法确实做出特色疗效,让患者接受。对待疾病,不一味强调纯中医治疗,必要时加入西医内容。 2、下一步重新制定中医优势病种诊疗常规,初步设想把膝痹病加入诊疗常规。加强科室医护人员培训,将诊疗常规贯彻落实。 3.由张文元主任牵头,提高中医专科人员待遇,吸引年轻人加入中医工作。目前我科每天利用晨会后10分钟,全科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理论, 全院每周一次中医讲座。重点培养曹世苗主治医师,今年已脱产进修半年(中医针灸、推拿),10月25日到11月4日参加山西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培训等。下一步要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到有特色、确有疗效的中医医疗机构学习;加强名、老中医的师承学习,不要求多,争取在某几个病种做出成绩,让患者在就医时能第一时间想到我院的特色专科。 2013年骨伤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和评估 我科的优势病种有三个,腰腿痛,膝痹病,急性腰扭伤行。今年年膝痹病为我科中医优势病种,现一年的运行情况总结如下: 一、疗效评价: 我科的诊疗方案以中医内治加外治法为主,目前基本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疗法,包括了内服中药,外用推拿、针灸(电针)、牵引、中药熏蒸、中频、红外等,并配合口服中成药伤科接骨片,接骨七厘片等减轻了骨折患者

颈痹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颈痹(颈椎病)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商南县中医院康复科2013年 【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或脊髓而致颈痛和其它综合症状。 本病属中医“痹症”、范畴,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本病常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久坐耗气、劳损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不通所致。 【病名】 中医病名:颈痹 西医病名:颈椎病 【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针灸治疗学》(王启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发病缓慢,以头枕、颈项、肩背、上肢等部疼痛以及进行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症。轻者头晕、头痛,恶心,颈肩疼痛,上肢疼痛、麻木无力;重者可导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二)、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颈型:主要为颈2椎间盘退行性变所引起的颈椎局部不适,活动限制及头、颈、肩等部的反应性疼痛等表现。它代表颈椎病的早期,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受损体征。 2.神经根型: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为:疼痛向上臂、前臂和手指放射,手指有麻木过敏、异样感,手指活动不灵、仰头、咳嗽、喷嚏可加重疼痛,肩胛、上臂、前胸区有疼痛感。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及椎间孔狭窄等退行性改变征象。CT 或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及脊神经受压情况。 3.椎动脉型:表现为椎间隙狭窄,颈椎不稳或颈椎关节骨质增生、手压迫或刺激,动脉血流暂时受阻,因痉挛而阻塞或梗塞。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 总结和评估 (2013年—2015年) 2013年骨伤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和评估2013年共收治腰腿痛、股骨颈骨折、急性腰扭伤患者例,其中腰腿痛 例,股骨颈骨折例,急性腰扭伤例,现总结如下:

在所收治的病例中中医参与率达到100%,所有病例中未出现无效病例原有的以西医治疗为主的疾病在加入了中医治疗后效果非常明显。急性腰扭伤以往西医认为是小关节突紊乱,以牵引、局部封闭、神经沮滞治疗为主,效果不明显,用中医手法治疗后立竿见影辅以推拿,中频,电针等疾病痊愈很快。骨伤科病人,受外伤卧床以后,以往西医均给予止血药物,临床观察此举意义不大,反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目前我们常规对卧床患者应用活血药物预防血栓,如用西药对老年患者又增加了脑出血的风险,因此我们应用中成药,丹参川芎嗪注射液5ml每日一次15天一疗程,同时在受伤后1-3周应用伤科接骨片三片/次,3次/日,接骨七厘片, 1.5/次,3次/日,全年无一例血栓形成患者。 腰腿痛的患者单纯的西医以骶疗,手术为主,但通过观察发现手术后有大部分患者疼痛仍然存在,现在改变观念不轻易手术,以系统保守治疗为主,中医治疗为主要治疗,效果比单一的西医治疗明显。方药以“腰舒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腰舒汤”药用桑寄生10g、狗脊10g、党参10g、当归10g、熟地黄10g、丹参10g、川牛膝10g、全蝎3g(研末吞服)制川乌10g 存在问题: 1.由于西医治疗诊断明确、见效快,容易被患者接受,而中医方药煎服繁锁,中医治疗见效相对较慢不容易让患者接受纯中医治疗,很多患者都是在看西医无效的情况下被迫选择中医。 2.在确定常规病诊疗常规中医病种时,没有充分考虑病源情况,运行1年来发现骨质疏松症及股骨头坏死病例在我院门诊与住院患者中并不常见。 3、无专科实验室及专科研究人员,因此没有专科人员搞科研课题,学术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