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震带断裂分布示意图

合集下载

1_首都圈地区的三维地壳结构

1_首都圈地区的三维地壳结构

一、首都圈地区的三维地壳结构1. 多条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联合反演在首都圈已有人工地震测深宽角反射/折射剖面中,选择了其中6条剖面联合反演计算。

这6条剖面是NE 向的石家庄—喀喇沁旗和太原—宣化2条剖面,NW 向的文安—蔚县—察哈尔右翼中旗和盐山—大兴—延庆2条剖面,以及NWW 向的北京—怀来—丰镇剖面和NNW 向的塘沽—密云剖面2条剖面(图2.3.1)。

同时得到了每个剖面的二维速度结构(图2.3.2)。

由上述6条人工地震测深剖面处理结果,再进行线性内插,得到首都圈地区三维地壳速度结构(图2.3.3a、b)。

由图2.3.3a 可见,在首都圈地区的地壳可分为上、下2层结构。

由地表至P 2波的反射界面(康氏界面)之间为上地壳,康氏界面以下到莫霍界面之间为下地图2.3.1 首都圈地区联合反演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位图 2.3.2 北京-怀来-丰镇剖面地壳速度结构图2.3.3a 首都圈地区地壳三维速度 图2.3.3b 首都圈三维地质结构示意图①沉积盖层;②上地壳上部结晶基底;③上地壳下部角闪岩类变质岩;④下地壳麻粒岩类变质岩;⑤上地幔尖晶石二辉橄榄岩;⑥上地幔尖晶石-石榴石-二辉橄榄岩;⑦低速体壳(图2.3.4)。

区域内地壳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变厚。

东南部华北平原区地壳厚31~34 km,天津地壳厚31~32 km,由天津向西北逐渐变厚。

大兴、保定向西北地壳等厚线变密,由33~34 km 很快变厚到37 km。

北京、易县、涿鹿之间莫霍面较平缓,地壳厚度约39 km,张家口一带厚42 km,蔚县、涞源向西南地壳厚度变化不大,一般为40 km。

首都圈地区上地壳包括沉积盖层及其下的结晶基底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由3个不同的速度梯度层组成: 第1层为新生代低速沉积盖层,速度一般为2.00~3.50 km/s;第2层为一强速度梯度层,速度从盖层以下的3.00~4.20 km/s 急增至结晶基底顶部的5.70~5.90 km/s;第3层为下部的弱速度梯度层,速度由6.10km/s 左右增至底部的6.40 km/s。

第二节 首都圈地区活动构造 一、第四纪断陷盆地

第二节 首都圈地区活动构造 一、第四纪断陷盆地

第二节 首都圈地区活动构造一、第四纪断陷盆地第四纪断陷盆地是指受第四纪断裂控制发育的盆地。

由于地震活动与活动断裂密切相关,活动盆地也常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场所。

区内属于第四纪活动的地堑式断陷盆地计有 10个。

它们是怀涿盆地,延矾盆地,蔚广盆地、马池口—沙河盆地、顺义盆地、怀柔盆地、大厂盆地、固安—廊坊—永清盆地、平谷隐伏盆地、昆明湖凹陷(图2.2.1)。

表2.2.1是平原区第四纪隐伏凹陷要素一览表。

在区内上述10个第四纪断陷盆地中,北京平原区隐伏着的8 个规模不等的盆地。

这些盆地的形成是区域隐伏断裂强烈活动作用的产物。

这些第四纪沉积凹陷的边缘绝大多数受到NE 或NW 向隐伏活动断裂的控制,共有已知第四纪活动断裂12条,其中NE 向活动断裂8条,NW 向活动断裂3条,EW 向活动断裂1条(见表2.2.2)。

在历史记载中,在这些隐伏断陷盆地中的大厂盆地曾发生过1679年 8级大地震。

调查结果表明,该次8级大震的发震断裂就是控制大厂盆地西边界的夏垫断裂带。

凹陷(盆地) 名称长轴方向长度/km 第四系最大厚度/m 控制凹陷的断裂图2.2.1 首都圈第四纪断陷盆地分布图表2.2.1 平原区第四纪隐伏凹陷要素一览表 表2.2.2 首都圈平原区主要断裂基本要素一览表编号 断 裂 名 称 断层产状 断裂长度/km主要活动时期最新活动时期1 南口山前断裂 NE60°/SE 60 Q Q32 东北旺―小汤山断裂 NE22°/SE 24 Q Q3 3 黄庄―高丽营断裂 NE/SE 130 E、N、Q Q4 4 顺义―良乡断裂 NE/SE 100 Q Q45 大兴―通县断裂 NE/NW 60 N、Q Q36 夏垫断裂 NE/SE 120 E、N、Q Q47 香河断裂 NE/NW 22 N、Q Q28 河西务断裂 NE/SE 60 1) E、N、QQ3 9 南口―孙河断裂 NW/SW.NE 60 Q Q4 10 永定河断裂 NW/SW.NE 26 MZ、Q Q2 11 廊坊―武清断裂 NW/SW 50 Q Q3 12宝坻断裂EW/S401)MZ、EQ1-2怀 柔 凹 陷NE 16 300 黄庄―高丽营断裂 顺义凹陷鲁町次级凹陷NNE16700~900黄庄―高丽营断裂 南口―孙河断裂 顺义凹陷东坝次级凹陷 NW 18 700~800 南口―孙河断裂东段 大兴―通县断裂北段 大 厂 凹 陷 NE 35 700~800 夏垫断裂 平 谷 凹 陷 EW 5 500 夏垫断裂马池口-沙河凹陷 NW 20 600 南口―孙河断裂西段 固安北小型凹陷 NE 10~13400~700 夏垫断裂带分支 廊 坊 凹 陷 NE 501) 500 夏垫断裂带分支 廊坊南侧凹陷 NE 20 800~1300河西务断裂昆 明 湖 凹 陷NWW5250?。

看看你的城市是否在地震带上

看看你的城市是否在地震带上

看看你的城市是否在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中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在我国发生的地震又多又强,其绝大多数又是发生在大陆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都在20公里以内。

因此,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大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但20世纪有1/3的陆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我国,死亡人数约60万,占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

20世纪死亡20万人以上的大地震全球共两次,都发生在中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余人;另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万余人。

这两次大地震都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了惨痛的损失。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

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地震局公布的中国地震活动断裂层带高清图

地震局公布的中国地震活动断裂层带高清图

地震局公布的中国地震活动断裂层带高清图
查看方法:下载本文件然后设置500%
日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公布了我国21个大城市活动断层带。

按照这些断层带的指示,如果建房时能够避开,就可以有效防震。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国家地震局在北京、上海、天津、福州和沈阳等21个大城市进行探测研究,基本查明了这些城市,以及邻区的主要断层的分布、最新活动性和发震危险性,同时排除了上海、天津、广州、沈阳、银川、青岛等城市的其中80条断层的活动性。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表示,我国处于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等几个板块相接的地方,至少有495个地震断裂带。

如果将断裂带很详细地勾画出来,可以有效减轻地震的破坏。

据了解,这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早在2004年就开始实施了,同时已经把地层活动断层带的准确位置勾画了出来,建房时可以避开活动带。

报道援引徐锡伟的话称,“到2020年左右,我们要把中国内地存在的主要地震活动带勾画出来。

此外,还要编制新一代的地震区划图,作为国家建设的依据和抗震的有效措施,这也是国家强制性标准,按这个标准建的房子可以有效减轻地震的破坏。

”■。

中国地震带分布图

中国地震带分布图

W4K《中国国家地理》联合新浪房产解读中国地震带来自:新浪房产编辑:余时容发布时间:2008-06-16 14:21:19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如果这句话不是出自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韩竹君研究员之口,我会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谎言。

不是日本吗?”我脱口而出。

当然,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和日本一样,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 他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

中国人常为我们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自豪,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这7% 的国土上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世界上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

中国人抗震意识的薄弱,是我国和日本最大的区别。

以地质学家的专业眼光来看,这却是毫不意外:地震是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的。

在中国,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再加上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巨大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十分发育,而这些断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温床。

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大陆的几乎所有的8级和80-90%的7级以上的强震都发生在这些断裂的边上。

西部地震频度高,东部地震影响大都说中国发生地震多,可是我们为什么没有觉察呢?”我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邓乃恭研究员提出了这个问题。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汶川大地震以前,我国近年的大地震是哪次?”“19年唐山大地震,7.8级。

”我仔细想了想才回答。

不对,其实在2001年就有一场8.1级的地震一一东昆仑地震。

因为发生在荒无人烟的青藏高原,所以并不被大众所知了,中国西部的很多地震都是这样。

”邓乃恭的手指在《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上自北向南沿贺兰山、六盘山、秦岭、大凉山一线划过:这是南北地震带,它把我国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西部地区的地震在频度和烈度上都远远高于东部地区。

地震带分布

地震带分布

地震带分布中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地震带可划分为:东南沿海及台湾地震带;燕山南麓,华北平原两侧与太行山东麓、山西中部盆地和渭河盆地地震带;贺兰山、六盘山,向南横越秦岭,至滇东地区地震带;喜马拉雅—滇西地区,是地中海—南亚地震带经过中国的部分;从西昆仑至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地震带;新疆帕米尔至天山南北地震带。

三大地震带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

世界火山和地震带分布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中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

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山脉)。

活动时间地震带内的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显著活动和相对平静交替存在,一定时期后又重复出现。

各地震带的重复期从几十年到几百年,甚至千年以上。

发生方式各地震带的大地震发生方式有单发式和连发式之分。

前者以一次8级以上地震和若干中小地震来释放带内积累的能量;后者在一定时期内以多次7级以上地震释放其绝大部分积累的能量。

地震带内显示的各种不同的地震活动性与该地带地壳介质性质、构造形式和构造运动强弱有关。

地震带一般被认为是未来可能发生强震的地带。

在各地震带内还划分出不同的区段,作为独立的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区域划分的统计研究单元。

另外还有一种是由于人为活动所引起。

编辑本段世界主要地震带地震的震中集中分布的地区,且呈有规律的带状,叫做地震带。

从世界范围看,地震活动带和火山活动带大体一致,主要集中在下列地壳强烈活动的地带。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带上: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地震分布示意图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它像一个巨大的环,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西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斐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高清版:中国21个大城市地震断层带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高清版:中国21个大城市地震断层带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高清版:中国21个大城市地震断层带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公布,台湾地震断层最多最多,山东东北部有零星分布.中国地震断层探清看看你所处的省市有没有地震危险:#中国地震断层:国内21个大城市断层带摸清已有准确位置(图)中国地震断层什么是地震断层?#地震断层是指近代大地震造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带。

又称地震断裂。

研究人员通过多年的研究显示,在地震断层上的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都相对严重。

如果建房时避开地震断层,就能有效地预防地震伤亡。

研究人员已经呼吁立法禁止在地震断层建筑房屋。

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

它的分布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严格地依照断裂运动发生的。

从这个观点说,地震直接与断裂运动有关。

人类历史时期的地震活动,对整个地质时期来说,虽是短暂的一瞬间,但无论是历史地震还是现代地震,都属于地壳运动阶段中的最新活动。

#为何中国地震断层多?我国处于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等几个板块相接的地方,至少有495个中国地震断层带。

如果将中国地震断层带很详细地勾画出来,可以有效减轻地震的破坏。

到2020年左右,中国内地存在的主要地震活动带将全部被勾画出来,精确的地震区划图将作为建造房屋的新标准。

地震断层是指近代大地震造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连续分布的中国地震断层带。

又称地震断裂。

研究人员通过多年的研究显示,在地震断层上的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都相对严重。

如果建房时避开地震断层,就能有效地预防地震伤亡。

研究人员已经呼吁立法禁止在中国地震断层建筑房屋。

#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从2004年开始,中国已经开始在人口集中的21个大城市进行了地层活动断层带的研究,并且将研究成果绘制成图。

研究显示,中国至少有495个地震断裂带,现在所研究出的地震断层分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到了2020年,中国内地所存在的主要地震带将被全部勾画出来,那个时候可根据这个中国地震断层图表有效地建立预防地震的措施。

北京地区的地质构造

北京地区的地质构造

北京地区的地质构造(一)地质构造分区北京市大地构造处于华北地台中部—燕山沉降带的西段。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既经历过大幅度地下降、接受巨厚的沉积,又产生过剧烈的造山运动。

特别是在中生代以燕山运动为主的构造变动,奠定了北京地区地质构造的基础骨架以及地貌发育的雏形。

伴随着地壳运动的发展,褶皱变动与断裂变动广泛发育,岩浆活动也很频繁,特别是酸性深成侵入岩体和中性喷出岩体的分布最广。

反映了中生代燕山运动的强烈活动程度。

之后,再加上新生代自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使北京市的地质发展历史和地貌类型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

北京市除去最北端(指怀柔县长哨营以北地区)外,广大地区都位于燕山沉降带范围之内。

在此区间,中、上元古界特别发育,是一套基本上没有变质的沉积岩系,呈明显不整合关系覆盖在变质岩系之上,成为古老变质岩系之上的第一个盖层。

属于华北地台上一个狭长下陷地带。

再根据地质构造和岩浆活动等特点,可将本市划分为三个大的地质构造区。

(见图2-1)。

1.西山凹陷(1)北京西山褶皱隆起区(2)北京向斜区(3)大兴隆起区2.北山隆起(4)青白口穹窿区(5)延庆昌平活动断裂区(6)密怀升起断裂区3.蓟县凹陷(7)平谷稳定褶皱区图2-1北京地质构造分区示意图1.西山凹陷包括北京西山山区和平原区的大部分。

地质特征是自晚古生代到中生代期间,地壳运动一直处于下降凹陷状态,因而堆积了巨厚沉积物(见表2-5上古生界、表2-6中生界地层表)故称之西山凹陷。

后经燕山运动影响,西部褶皱隆起成山(即北京西山);其东部则下沉埋藏于现代平原之下,上面覆盖有新生代的松散沉积物,形成北京平原。

根据地质构造变动的差异本区又可划分为三个地质构造单元(见图2-2)。

图2-2北京西山地质剖面图中的几个褶皱构造(l)北京西山褶皱隆起区位于西山凹陷的西北部,包括整个北京西山地区以及山前隐伏地带,简称京西隆起。

主要由几个大型向斜和背斜构造组成隔档式褶皱构造区,其中著名的有:髫髻山向斜:轴向为北东—南西向,略成“S”状,西南又有百花山向斜,东北可延至妙峰山一带。

第四纪断裂

第四纪断裂

24 30~40°/SE,NW∠60~70° Q4 正断
8 北石城—河防口断裂 北石城、梨树沟、北白岩
51 20~50°/SE∠30~50°
Q2 正断
庙城、北七家、芦井、大灰厂、,
9 黄庄—高丽营隐伏断裂
131 20~50°/SE∠55~75°
晓幼营、磁家务
Q3 正断
10 前门—良乡隐伏断裂 孙河、前门、良乡、马坊
位于京西北的延怀盆岭区,全新世活动断层比较发育,在这些盆地边缘断裂 带,多处发现古地震的地质遗迹,包括断错地貌面的断层陡坎、坎前陷落带、地 裂缝、充填楔、构造楔、崩积楔、液化喷沙等古地震标志。根据对第四纪松散地 层测年资料,可约束对古地震发生的时间的了解。京西北盆—岭区发现有多条全 新世活断层的古地震遗迹。图 2.2.3 是怀柔盆地北缘断裂的沈庄北探槽剖面。
活动 活动 时代 性质
1 怀涿盆地北缘断裂
杏林堡、黄土窑、沈庄、长疃 55.5 50°/SE∠50~75°
Q4 正断
2 延矾盆地北缘断裂
营盆、黄柏寺、狼山、黑山寺 102 20~85°/SE∠50~80°
Q4 正断
3 蔚广盆地南缘断裂
大堡、松枝口、西张、黑土洼 115 50~70°/NW∠55~70°
的关系,在平均同震位移大体相同的情形下,强震原地平均重现间隔与平均活动 速率呈反比,即当一条活动断裂带的活动速率较低时,发生在该断裂带的强震原 地重现间隔将较长,反之,则较短。该公式表现为:
RX=D/(S - C)
公式中,R X 代表单条活动断裂带地震原地重现间隔,D 代表该断裂带发生强震时 的同震位移,S 代表断裂带的长期的活动速率,C 代表断裂带的蠕滑速率。该公 式展示了活动断裂带的活动速率与该断裂带强震重复间隔的关系。

二、首都圈地区的深部断层

二、首都圈地区的深部断层

二、首都圈地区的深部断层1. 利用航磁资料推测深部断裂通过计算上延5 km、10 km、15 km、20 km、30 km 和40 km 六个延拓高度的航磁异常图,利用这些延拓异常图,计算了NE45°和NW310°方向的航磁方向导数,突出了NW 向和NE 向的构造异常。

在上述各类航磁异常图上,地壳深断裂表现为不同走向的磁异常的分界线、线性的正负磁异常带、线性的密集梯度带或较大规模的正、负异常的分界线等。

这些特征在上延不同高度的延拓图上和方向导数图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形迹表现,根据形迹的方向, 形迹所反映的深、浅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可推测断裂的分布走向、倾向和大致的倾角等。

区内主要分出了三组断裂(图2.3.6),分别是近NE 向,近NW 向和近EW 向。

(1)NE 向断裂带NE 向断裂是本区最为发育的断裂。

主要可分出8条,其中5条为壳内深断裂,由东到西分别为香河断裂(4号断裂)、夏垫断裂(12号断裂)、顺义—磁家务断裂(1号)、南口—沿河城断裂(14号)和康庄断裂(2号)。

其它3条NE 向的顺义—良乡断裂(30号)、延庆—矾山镇断裂(21号)和怀来—涿州北缘断裂(16号)是深度小于5 km 的浅部断裂,其中除了康庄断裂(2号)倾向西北外,其它均向图2.3.6 首都圈推测的深断裂分布图东南倾,倾角60°~80°。

表2.3.2 推测的首都圈深断裂参数航磁推测断裂 转换波推测断裂深地震测深推测断裂断 裂 走 向 断 裂 编 号 相应地质断裂深度 (km)倾向、倾角(°) 17 武清坳陷北界断裂 5~7 南倾78 20 崇礼—赤城断裂 5~7 北倾70~80 25 密云-兴隆断裂 5~7 北倾7028 宝坻断裂5~7 南倾70~80切断M 面断距2~3km 东 西 向33 蓟县断裂 5~71 顺义—磁家务断裂 15~20 东南倾,701a 黄庄—高丽营断裂在小汤山附近断裂切断G、C、M 界面,断距2~4km,倾向东南,逆断层,倾角约80度,在北京西北的红山口一带,切断G 和M 界面断距2~3km,倾向东南,倾角70~80度在北京颐和园附近M 面断距3~5km 2 * 10~15北浅缓60,南深陡,70~804 香河断裂15~20 东南倾,70~80断至G、C 界面,深度10~20km,近直立12 夏垫断裂10~15 东南倾,80在夏垫附近切断G、C 和M 界面,断距依次为4、2、1km,倾角近直立,在永乐店一带断裂未到达M 面M 面上断裂 断距2~3km14 南口—沿河城断裂5~710~15东南倾, 北段80南段60 延深10~20km,近直立,断至G、C 界面16怀来—涿州北缘 断裂浅 21 *2~3北 东 向 30 顺义—良乡断裂3 近直立切断G 界面,埋深10多公里,近直立 3 二十里长山断裂带 15~20 北东倾,70~80在三河附近切断G 和C 界面倾向NE,断距2~3km13 沿河城—良乡断裂 10~15 西南倾,60 北 西27 涞水断裂2~3向 34 南口—孙河断裂 5~7在昌平附近切断G、C界面断距21km,近直立,延深约20km,在夏垫附近切断G和C界面,断距1~2km,倾向NE,逆断层* 没有相应的浅部断裂对应(2)NW向断裂共分出4条NW向断裂,其中3条为深度超过5km的深断裂,由北往南它们分别是二十里长山断裂带(3号)、南口—孙河断裂带(34号)和沿河城—良乡断裂(13号)。

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深部速度结构特征及强震构造分析

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深部速度结构特征及强震构造分析

第5卷第3期震灾防御技术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Vol. 5, No. 3 Sep., 20102010 年 9 月高战武,陈棋福,黄金莉,齐诚,李乐,2010. 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深部速度结构特征及强震构造分析. 震灾防御技术, 5(3) :271—280.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深部速度 结构特征及强震构造分析1高战武 陈棋福 黄金莉 齐 诚 李 乐(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摘要根据分别由人工地震测深速度结构剖面数字化和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建立的北京地区三维地壳速度结构模型,本文绘制了剖面图。

同时将剖面两侧 5km 的地震震中投影到剖面上,分析了北 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深部速度结构特征,证实两种方法得到的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具有很大的相 似性。

同时,顺义凹陷、马池口凹陷下方存在近垂直的深断裂,此深断裂可能为未来的发震断裂, 地壳浅部与此对应的活动断裂是顺义-前门-良乡断裂北段、黄庄-高丽营断裂北段以及清河断裂, 地壳内部的深断裂与地壳浅部控制盆地发育的活动断裂之间可能处于“汇而未交”的状态,具有 地震孕育的深部构造背景。

关键词:活动断裂 速度结构 北京地区引言根据多年来北京地区活动断裂研究成果(汪良谋等,1990;陈国星等,1994;向宏发等, 1995;张先康等,1996;胡平等,2000;江娃利等,2000;2001;马文涛等,2004) ,目前, 北京地区及附近发现有全新世地表或近地表活动地质证据或迹象的断裂有 5 条(段) :顺义前门-良乡断裂的顺义-孙河段(北段) ;黄庄-高丽营断裂的怀柔-北齐家段(北段) ;南口-孙 河断裂的南口-东三旗段;清河断裂;新夏垫断裂。

另外,在黄庄-高丽营断裂的芦井-晓幼营 段和南口山前断裂上发现有晚更新世活动的地质现象。

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是新夏垫断裂(徐锡伟等,2001;张先康等,2002) ,并已根据近垂直深 地震反射剖面,建立了发生在该断裂上的 1679 年 8 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型,认为发震构造是地壳 浅部铲形断裂之下近垂直的深断裂,震源破裂向上改造铲形断裂并已出露地表,即新夏垫断裂。

北京地震带断裂分布示意图

北京地震带断裂分布示意图
北京附近发生过如此可怕的大地震,北京还安全吗?
“北京的问题不大。”一位地震专家讲述了他的理由:“每一次地震,都是地球释放内部能量的过程。能量释放后,就又进入能量积蓄阶段,直到发生新的地震。”
“积蓄能量的阶段大概要多久呢?”我想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5级以下的地震,积蓄的时间短,大概在300年左右。8级地震需要的能量,就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大概是10万年以上吧。”
图为中国主要地震带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第6期)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图为中国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第6期)
上图由三个方面的主体信息组成。首先,以1998年版《中国自然地理图集》中的《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为蓝本。其次,给出了《中国城市近源地震等效震级分类图》,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徐伟、王静爱、史培军、周俊华)。在研究中,上述学者参照国际惯例,把以城市为中心、30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内发生的地震定义为城市近源地震。另外,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邓起东等发表的《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一文中,迄今为止,有记载以来的8级巨大地震发生地。(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6期)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地震带上。
北京地震带断裂分布示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为中国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第6期)
上图由三个方面的主体信息组成。首先,以1998年版《中国自然地理图集》中的《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为蓝本。其次,给出了《中国城市近源地震等效震级分类图》,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徐伟、王静爱、史培军、周俊华)。在研究中,上述学者参照国际惯例,把以城市为中心、30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内发生的地震定义为城市近源地震。另外,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邓起东等发表的《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一文中,迄今为止,有记载以来的8级巨大地震发生地。(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6期)
北京地震带断裂分布示意图
(转载)腾讯网
华北地震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地震区,它对北京、天津、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等10个省和直辖市都有影响。这一地区又是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中心,就像是中国的心脏,心脏一旦遭到大震,全身都会倍受打击。
《清史稿》中记载了(康熙)十八年北京附近发生的一次强震。
北京附近发生过如此可怕的大地震,北京还安全吗?
“北京的问题不大。”一位地震专家讲述了他的理由:“每一次地震,都是地球释放内部能量的过程。能量释放后,就又进入能量积蓄阶段,直到发生新的地震。”
“积蓄能量的阶段大概要多久呢?”我想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5级以下的地震,积蓄的时间短,大概在300年左右。8级地震需要的能量,就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大概是10万年以上吧。”
图为中国主要地震带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第6期)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邓乃恭的理由和这位专家不同,他说:“北京位于地震带上,还三面环绕着小震群,看上去很危险,但实际上,这些小震群都是能量释放口,在能量还没有积蓄到可以发生大地震时,就以小地震的形式释放出去了。就像一个水库,如果在蓄水的过程中隔三差五放放水,就很难蓄满了。”
韩竹君对北京地震风险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和北京有关的几条断裂带,如八宝山断裂、黄庄-高丽营断裂南段、顺义-良乡断裂南段,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活动性都很弱或基本不活动,这些断裂引发大地震的可能性并不大。他最后还强调了一点:“地震最可怕的是它在你毫无准备的时候给你致命一击。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这两方面工作到位,就算遭遇大地震也不会造成惨痛的后果。”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地震带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