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体感知特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是运动觉系统,作用是感受并指出四肢和身体不同部分的相对位置。
1.平衡觉
定义:人对自己头部位置的各种变化及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
2.运动觉
定义:人对自己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及其运动状态的一种内部感受。
第2章人体感知特性
2.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个别属性的反应
产生过程:人的感觉器官(眼耳口鼻、皮肤)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将其传至大脑皮质感觉中枢,产生感觉
类型: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化学感觉(味觉,嗅觉),肤觉
本体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
中脑:位于延髓、脑桥和中脑中央部位的一个广泛的区域称为脑干网状结构
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级部位。传导功能和反射功能。
2.周围神经系统
除了中枢神经以外全部神经的总称,基本功能是在感受器与中枢神经之间以及中枢神经与效应器之间传导神经冲动。包括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2.3人体知觉特性
1.选择性:
定义:把某些知觉对象从背景中优先区分出来,并予以清晰反映的特性。
2.知觉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
3.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两者皆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大脑产生的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知觉的前提、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
知觉的产生以头脑中各种感觉信息的存在为前提,并与感觉同时进行。不同于感觉的是,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高一级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形象的反映。知觉的反映要借助于过去经验,以及记忆和思维的参与。知觉要比感觉更深入、完整。
展示设计时,充分考虑视角因素,确定展品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以及光环境。
2.视力
定义:眼睛分辨物体细节能力的一个生理尺度,用临界视角的倒数来表示。
影响因素:年龄,观察物亮度,背景的亮度,两者间的亮度对比等。
3.视野
定义:静视野:头部和眼球固定不动,眼睛观看正前方物体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
动视野:头部固定不动,眼球可以转动时所能见到的空间范围。
颜色视野:颜色对眼的刺激能引起感觉的范围。白色>黄色>蓝色>红色>绿色
观察时,头部转动角度,左右不超过45°,上下不超过30°
站立时的自然视线,标准视线(水平线)下10°
坐着时的自然视线,标准视线(水平线)下15°
4.视距
定义:人在工作过程中正常的观察距离。
操作时视距范围:380~760
5.色觉
可பைடு நூலகம்光范围:380~780nm
丘脑:大脑皮层的低级感觉中枢,是各种感觉的中继站,
间脑嗅觉外的其他感觉均传至丘脑,再传向大脑各级感觉中枢。
脑下丘脑:较高级的中枢,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调节与校正肌肉紧张度和协调肌肉的运动。
脑桥:联系小脑两半球上下行神经纤维
中枢神经系统脑干延髓:有“生命中枢”之称,是食物反射,某些防御反射,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反射性自动调节中枢
提高周围环境照度,以减少反射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亮度对比。
9.视觉向光性
定义:对于光亮不同的入口,陌生人总是趋于光亮的入口。
二.视觉规律
1.视线运动习惯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顺时针方向。
最佳视域:左上部和上中部
2.双眼运动
3.人眼的辨色能力
单色:红>绿>黄>白
双色:黄底黑字>黑底白字>蓝底白字>白底黑字
5.错觉
定义:对客观事物不相符的知觉。
分类:错视觉,错听觉,错嗅觉等。错视觉又分为:长度错觉,透视错觉,对比错觉。
2.4视觉
一.视觉机能
1.视角
定义:确定被观察物体尺寸范围的两端点光线射入眼球的相交角度。
公式:
临界视角:眼睛能分辨被观察目标物最近两点的视角。视力1.0,临界视角为1°
应用:
细部处理时,考虑视角,通过科学计算确定部件大小。
4.运动中的视觉
5.人眼的其他运动规律
直线比曲线好接受,简单图形比复杂图形好接受
2.5听觉
范围:20~20000HZ
掩蔽:一个声音被另一个声音所掩盖的现象
掩蔽效应:一个声音的听阈因另一个声音的掩蔽作用而提高的效应。
双耳效应:声源发出的声音到达两耳的距离不同,传播途中屏障条件不同,最终到达两耳的声波强度和时间先后不同。
基本特性:
A.适宜刺激:
即能引起感觉器官有效反应的刺激。例如:眼—可见光。耳—一定频率的声波
B.感觉阈限。
刺激阈:使人从没有到获得感觉的刺激强度的界限值,是刺激下限。
痛阈:刺激强度达到人不能承受,引起相应感觉器官损伤,刺激强度的上限
绝对感觉阈值:能被感觉器官所感受的刺激强度范围。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强度的最小差别量。
2.6肤觉
分类:触觉,温度觉,痛觉
1.触觉:皮肤表面承受物体压力或触及物体时产生的感觉。
2.温度觉:人体对冷的刺激比较敏感。生理零度为32°C
3.痛觉:刺激强度达到对皮肤组织有破坏作用时引起。
2.7嗅觉
嗅觉刺激的特点:挥发性,可溶性
2.8本体觉
本体感觉系统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耳前庭系统,作用是保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2.2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的产生过程:
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的信息,把适宜刺激的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向大脑中枢神经传递。
各种传入大脑中枢神经的神经冲动在大脑皮层相应的感觉代表区转化为感觉。
因此,大脑皮层相应感觉代表区的活动是产生各种感觉的主要生理基础。
1. 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半球: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C.适应:
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后,如果刺激强度不变,一段时间后,感觉会逐渐减小以至消失。
D.相互作用:
各种感觉器官对其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都将因收到其他刺激的干扰影响而降低。
E.对比:
同一感受器官接受不同刺激时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F.余觉:
当刺激取消以后,感觉还继续存在一极短时间的现象。
条件:
(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越容易区分
(2)对象的运动: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3)主观因素:任务、目的、知识、经验、兴趣、情绪等。
2.整体性
定义: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影响因素:
(1)接近
(2)相似
(3)封闭
明视条件下,人眼最敏感的波长是555nm,
暗视条件下,人眼最敏感的波长是507nm,
6.对比感度
定义:临界亮度差与背景亮度之比。
7.视觉适应
应用:设计照明时亮度需均匀也不产生阴影。
8.眩光
定义:物体产生刺眼和耀眼的强烈光线
来源:外界物体表面过于光亮,亮度对比过大或直接强光照射。
减少方法:
改变物体表面材质,使之不反射或少反射
(4)连续
(5)美的形态
3.理解性
定义: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来理解当前知觉对象特征的过程。
影响因素: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实践活动、个人兴趣爱好等。
4.恒常形
定义: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而知觉映像仍能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1.平衡觉
定义:人对自己头部位置的各种变化及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
2.运动觉
定义:人对自己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及其运动状态的一种内部感受。
第2章人体感知特性
2.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个别属性的反应
产生过程:人的感觉器官(眼耳口鼻、皮肤)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将其传至大脑皮质感觉中枢,产生感觉
类型: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化学感觉(味觉,嗅觉),肤觉
本体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
中脑:位于延髓、脑桥和中脑中央部位的一个广泛的区域称为脑干网状结构
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级部位。传导功能和反射功能。
2.周围神经系统
除了中枢神经以外全部神经的总称,基本功能是在感受器与中枢神经之间以及中枢神经与效应器之间传导神经冲动。包括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2.3人体知觉特性
1.选择性:
定义:把某些知觉对象从背景中优先区分出来,并予以清晰反映的特性。
2.知觉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
3.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两者皆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大脑产生的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知觉的前提、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
知觉的产生以头脑中各种感觉信息的存在为前提,并与感觉同时进行。不同于感觉的是,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高一级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形象的反映。知觉的反映要借助于过去经验,以及记忆和思维的参与。知觉要比感觉更深入、完整。
展示设计时,充分考虑视角因素,确定展品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以及光环境。
2.视力
定义:眼睛分辨物体细节能力的一个生理尺度,用临界视角的倒数来表示。
影响因素:年龄,观察物亮度,背景的亮度,两者间的亮度对比等。
3.视野
定义:静视野:头部和眼球固定不动,眼睛观看正前方物体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
动视野:头部固定不动,眼球可以转动时所能见到的空间范围。
颜色视野:颜色对眼的刺激能引起感觉的范围。白色>黄色>蓝色>红色>绿色
观察时,头部转动角度,左右不超过45°,上下不超过30°
站立时的自然视线,标准视线(水平线)下10°
坐着时的自然视线,标准视线(水平线)下15°
4.视距
定义:人在工作过程中正常的观察距离。
操作时视距范围:380~760
5.色觉
可பைடு நூலகம்光范围:380~780nm
丘脑:大脑皮层的低级感觉中枢,是各种感觉的中继站,
间脑嗅觉外的其他感觉均传至丘脑,再传向大脑各级感觉中枢。
脑下丘脑:较高级的中枢,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调节与校正肌肉紧张度和协调肌肉的运动。
脑桥:联系小脑两半球上下行神经纤维
中枢神经系统脑干延髓:有“生命中枢”之称,是食物反射,某些防御反射,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反射性自动调节中枢
提高周围环境照度,以减少反射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亮度对比。
9.视觉向光性
定义:对于光亮不同的入口,陌生人总是趋于光亮的入口。
二.视觉规律
1.视线运动习惯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顺时针方向。
最佳视域:左上部和上中部
2.双眼运动
3.人眼的辨色能力
单色:红>绿>黄>白
双色:黄底黑字>黑底白字>蓝底白字>白底黑字
5.错觉
定义:对客观事物不相符的知觉。
分类:错视觉,错听觉,错嗅觉等。错视觉又分为:长度错觉,透视错觉,对比错觉。
2.4视觉
一.视觉机能
1.视角
定义:确定被观察物体尺寸范围的两端点光线射入眼球的相交角度。
公式:
临界视角:眼睛能分辨被观察目标物最近两点的视角。视力1.0,临界视角为1°
应用:
细部处理时,考虑视角,通过科学计算确定部件大小。
4.运动中的视觉
5.人眼的其他运动规律
直线比曲线好接受,简单图形比复杂图形好接受
2.5听觉
范围:20~20000HZ
掩蔽:一个声音被另一个声音所掩盖的现象
掩蔽效应:一个声音的听阈因另一个声音的掩蔽作用而提高的效应。
双耳效应:声源发出的声音到达两耳的距离不同,传播途中屏障条件不同,最终到达两耳的声波强度和时间先后不同。
基本特性:
A.适宜刺激:
即能引起感觉器官有效反应的刺激。例如:眼—可见光。耳—一定频率的声波
B.感觉阈限。
刺激阈:使人从没有到获得感觉的刺激强度的界限值,是刺激下限。
痛阈:刺激强度达到人不能承受,引起相应感觉器官损伤,刺激强度的上限
绝对感觉阈值:能被感觉器官所感受的刺激强度范围。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强度的最小差别量。
2.6肤觉
分类:触觉,温度觉,痛觉
1.触觉:皮肤表面承受物体压力或触及物体时产生的感觉。
2.温度觉:人体对冷的刺激比较敏感。生理零度为32°C
3.痛觉:刺激强度达到对皮肤组织有破坏作用时引起。
2.7嗅觉
嗅觉刺激的特点:挥发性,可溶性
2.8本体觉
本体感觉系统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耳前庭系统,作用是保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2.2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的产生过程:
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的信息,把适宜刺激的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向大脑中枢神经传递。
各种传入大脑中枢神经的神经冲动在大脑皮层相应的感觉代表区转化为感觉。
因此,大脑皮层相应感觉代表区的活动是产生各种感觉的主要生理基础。
1. 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半球: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C.适应:
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后,如果刺激强度不变,一段时间后,感觉会逐渐减小以至消失。
D.相互作用:
各种感觉器官对其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都将因收到其他刺激的干扰影响而降低。
E.对比:
同一感受器官接受不同刺激时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F.余觉:
当刺激取消以后,感觉还继续存在一极短时间的现象。
条件:
(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越容易区分
(2)对象的运动: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3)主观因素:任务、目的、知识、经验、兴趣、情绪等。
2.整体性
定义: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影响因素:
(1)接近
(2)相似
(3)封闭
明视条件下,人眼最敏感的波长是555nm,
暗视条件下,人眼最敏感的波长是507nm,
6.对比感度
定义:临界亮度差与背景亮度之比。
7.视觉适应
应用:设计照明时亮度需均匀也不产生阴影。
8.眩光
定义:物体产生刺眼和耀眼的强烈光线
来源:外界物体表面过于光亮,亮度对比过大或直接强光照射。
减少方法:
改变物体表面材质,使之不反射或少反射
(4)连续
(5)美的形态
3.理解性
定义: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来理解当前知觉对象特征的过程。
影响因素: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实践活动、个人兴趣爱好等。
4.恒常形
定义: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而知觉映像仍能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