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二十四诗品_别笺_凌郁之
《荟珍集:二十四诗品》记录
《荟珍集:二十四诗品》阅读随笔目录一、序言 (2)1. 《二十四诗品》的背景与意义 (3)2. 阅读《二十四诗品》的动机与期待 (4)二、导论 (5)1. 《二十四诗品》的作者与版本 (6)2. 《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7)3. 《二十四诗品》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8)三、诗歌风格与《二十四诗品》 (9)1. 风格分类与特点 (10)a. 高古游丝 (11)b. 繁缛清丽 (12)2. 《二十四诗品》中的风格体现 (13)a. 豪放与婉约 (15)b. 沉郁与明快 (16)c. 冷峭与热烈 (17)d. 古朴与典雅 (18)四、《二十四诗品》的审美追求 (20)1. 追求自然与真实 (21)2. 追求意境与神韵 (22)3. 追求创新与传统 (23)五、结论 (25)1. 《二十四诗品》的价值与意义 (26)2. 对现代诗歌创作的启示与借鉴 (27)一、序言本书对于诗歌创作的审美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王之涣在书中提出了“气韵生动”、“神采飞扬”等审美标准,强调诗歌要具有生命力和情感表达力。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也注意到了作者在审美观念上的独特之处,如他将“清新”作为诗歌的一个重要品质,这与后来的文人诗歌创作中的“清新”理念不谋而合,显示出作者对于诗歌审美的独特见解。
本书对于诗歌创作的技巧要求也有详细的论述,王之涣在书中提到了许多具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如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丰富诗歌的表现力,如何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等。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在实际创作中提高诗歌技巧具有很大的帮助。
我也注意到了作者在技巧要求上的严谨性,如他强调诗歌要有明确的主题和情感基调,这使得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诗歌的整体性和内在逻辑。
本书对于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王之涣在书中通过对历代诗歌作品的评述,展示了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这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我也注意到了作者在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分析上的独到之处,如他将“风雅”作为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为我们认识古代社会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十四诗品原文及翻译
二十四诗品原文及翻译二十四诗品原文及翻译《二十四诗品》,是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
旧提为晚唐司空图撰,实则作者存疑,其继承了道家、玄学家的美学思想,以道家哲学为主要思想,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囊括了诸多诗歌艺术风格和美学意境,将诗歌所创造的风格、境界分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十四诗品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1、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內充。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
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
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
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
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
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2、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作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
诗歌饱含着自然的气势,像伴随幽独的白鹤一起高飞。
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衣,又好像响动的翠竹,柔声呼唤你同归故里。
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
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
3、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鶯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將不尽,与古为新。
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阳春繁花烂漫。
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
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
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
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4.沈著绿林野屋,落日气清。
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绿林中深藏着朴陋的小屋,一抹斜晖余照更显得天朗气清。
《二十四诗品》与江南园林
《二十四诗品》与江南园林作者:凌郁之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2年第06期明清文人的楹联集句,与他们所居处的园林环境息息相关。
园林生活是文人风雅的重要部分,园林题联又是显示其风雅的重要表达方式。
这一点,我们在江南园林中不难体察到。
苏州园林的楹联匾额,经常可以见到《二十四诗品》中的佳句。
如拙政园玲珑馆行书对联:“林阴清和,兰言曲畅。
流水今日,修竹古时。
”拙政园见山楼西南走廊额:“柳阴路曲。
”狮子林真趣亭重修时题联:“浩劫空踪,畸人独远。
园居日涉,来者可追。
”狮子林古五松园月洞门宕砖刻:“得其环中。
”怡园画舫斋头舱内额:“碧涧之曲,古松之荫。
”怡园藕香榭联:“与古为新,杳霭流玉;犹春于绿,荏苒在衣。
”虎丘致爽阁额:“明月前身”、“远引若至”。
天平山三陟阪石刻:“青春鹦鹉。
”皆意与境偕,恰到好处。
究其原因,乃在《诗品》之趣与园林之境两相契合。
《诗品》中有许多诗句的意境与园林艺术相通。
这也是江南文人雅士喜欢撷取其中佳句题写园林的深层原因。
本来《诗品》中就有许多涉及园林景致的佳句,如“玉壶买春,赏雨茆屋”;“采采流水,蓬蓬远春”;“柳阴路曲,流莺比邻”;“阅音修篁”;“空潭泻春”;“露余山青,红杏在林”;“晴涧之曲,碧松之阴”;“乱山高木,碧苔芳晖”。
这样的佳句,萧疏淡雅,随意取来,即可作园林写照。
或勒石,或篆额,皆为园林生色。
若精心结撰为楹联,则更能显其风雅。
《诗品》所显示的平淡冲和的审美趣味,与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精神正相一致。
这种艺术精神殆自中晚唐以降,渐次形成。
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卷三:“李翱习之论山居,以怪石、奇峰、走泉、深潭、老木、嘉草、新花、视远八者为胜。
今吾山所乏者独深潭、老木耳。
”李翱所论之八条,也是此后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元素。
《诗品》所表达的审美趣味,在古典园林中有着具体的反映,而古典园林的审美也能在《诗品》中找到根据。
如沈复《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
二十四诗品再检讨
《二十四诗品》再检讨凌郁之提要:既然在宋、元及明中叶以前《二十四诗品》源流难讨,真相莫明,我们就不仅有理由怀疑和考证此书是否司空图所作,而且也有理由怀疑和考证此书是否一定就是诗学著作。
《二十四诗品》不符合唐宋时期诗评体的普遍风尚,作为论诗诗,这种四言诗体在中国诗学史上很难梳理出它的形成和承传的脉络。
我们有理由提出这样的推论:《二十四诗品》本来未必是诗学著作;所谓“二十四诗品”及各品标目,皆有可能系他人妄加。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论诗诗诗学体系伪书自复旦大学陈尚君先生、汪涌豪先生“《二十四诗品》伪书说”[1]提出以来,赞同褒扬者有之,反对诋诮者有之,有时甚至使人感到这本来一场纯粹的学术问题也带上了火药的气味,本是学术的争鸣也掺和了门户的偏见,似乎一时情感的因素或多或少已影响了我们理智的思考和表达。
在激烈争论渐趋平静之后,在关于《二十四诗品》真伪问题尚未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兹将一管之见冒昧提出来,未知可有价值否。
一、“伪书”而非“伪作”前段时期学者们讨论《二十四诗品》真伪问题时,或称之为“伪书”,或称之为“伪作”,他们在使用这两个词时并无分别,但实际上,在目前关于《二十四诗品》尚未定性的情况下,为准确起见,似以“伪书”称之为宜。
“伪作”与“伪书”虽一字之差,但“伪作”似乎含有蓄意伪造以假乱真之意,说“某人伪作《二十四诗品》”,就是说某人有意识地把此书当作“诗品”来写,并妄托司空图之名。
但如果作者本无此意,而他人取来而妄署司空图之名,并视为论诗诗,那它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伪作”,而通称之为“伪书”可能比较合适一些。
有许多证据显示,《二十四诗品》不象是一部“伪作”,因为若是后人有意“伪作”并托名司空图的话,可以设想他在文中会尽量袭用或模仿司空图的诗句及论诗之言,以增强其作伪的可信度,而不必一味朦胧其言,因为那样就不会引起类似翁方纲“所谓‘撑霆裂月’者,竟不知何在也”(《石洲诗话》卷二)的责问[2],这其实也是一般作伪者的常识。
《二十四诗品》全文-古籍
二十四诗品《二十四诗品》专谈诗的风格问题,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风格”多称为“体”。
司空图在刘勰等前人探讨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提升,将诗的风格细分为二十四种,即: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每种都以十二句四言诗加以说明,形式整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诸体毕备,不主一格”。
《二十四诗品》论风格的最大特点,便是着眼于各种风格的意境,而不注重它们形成的要素与方法。
作者用诗的语言,为各种风格描绘出一幅幅意境,对这种风格的创造方法则在行文中略加点拨。
有的通篇是感性的形象画面,而毫不作理性的逻辑分析。
如“清奇”:“娟娟群松,下有漪流。
晴雪满汀,隔溪渔舟。
可人如玉,步屟寻幽。
载瞻载止;空碧悠悠。
神出古异,澹不可收。
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只是给出了一种“清奇”的意境而全不说破,让读者自己去咀嚼、体悟、把握,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大部分篇章虽有几句对表现方法与特点的理性点拨,却也尽量保持形象性与诗意,与整篇的意境相一致,相融会。
如论“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诗中所描绘的幽远、静谧、明丽的春日景象,便是所谓“纤秾”风格。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等句,可以视为对此风格的理论分析,即愈是深入体验观察这自然风光,便愈能认识它、把握它,在表现上也愈会避免与古人陈陈相因,从而新意无穷。
这无疑是说客观世界是诗的源泉。
但“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又可视为诗中那位主人公在深入探胜寻幽,而与前面的诗句仍保持着形象上的一致。
《二十四诗品》虽被称为“诸体毕备,不主一格”,其实全都打上作者世界观的烙印,体现着作者作为一名希心释道、笃好虚淡、落落寡合、内心悲凉的隐者的倾向与情绪。
他以意境说明风格,其中的“意”往往是“幽”、“独”、“淡”、“默”,其中的“境”则往往是荒旷,是虚寂,是月夜,是夕照。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郭绍虞
最专业的学习资料下载网站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绪论●一文学批评是怎样产生的文学批评的产生和发展,是在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之后。
在文学产生并且相当发展以后,于是要整理,整理就是批评。
经过整理以后,类聚区分,一方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的不同,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之“本同而末异”,于是也就认清了文章的体制和风格。
所以《诗赋略》在《艺文志》中占有一席地位,也是批评的开端。
于次,再要选择,选择也就是批评。
选择好的,淘汰坏的,不能不有一些眼光,这眼光就是批评的眼光;同时也不能不有一些标准,这标准也就是批评的标准。
以前的目录学者常把总集与文史合为一类,是也有相当理由的。
所以挚虞《流别》,李充《翰林》,也就成为文学批评的滥觞。
这两种可以说都是帮助读者解决问题的。
再进一步,于是再要给以一定的评价,这就是所谓品第,而品第就更是批评了。
曹丕之于建安七子,就是在这方面开了风气的。
但是这种批评,很容易凭各人主观的爱好,妄加论断,于是变得批评没有准的,也就更需要批评的理论作根据。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也就产生了,这样,批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也再可以指导作家。
到这地步,才发挥了批评的力量,文学批评的意义和价值就在这一点。
这样讲,是说文学批评必须在文学相当发展之后,才能产生,才能发展,才能完成。
可是,事实又不完全如此。
文学批评和文学又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这两种都是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生的。
所以文学批评的产生虽在文学之后,但是只须文学在发展中有一点缺点,自然会有人看到而指出、而纠正。
同时,也只须文学在社会中发生了一些作用或影响,也自然会有人肯定它的成绩的作用。
所以儒家尚文尚用的主张和墨家尚质不尚文的主张,都透露了一些批评的理论,而后来的批评理论之所以能建立,还是以这种思想作依据的。
所以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二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又一是文学批评完成期。
《二十四诗品》再检讨
A Revisit to Grades of Poetry
作者: 凌郁之
作者机构: 苏州科技大学中文系,苏州215009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8-93页
主题词: 二十四诗品;论诗诗;诗学体系;伪书
摘要:在宋、元及明中叶以前<二十四诗品>源流难讨,真相莫明,既然如此,我们就不仅有理由怀疑和考证此书是否司空图所作,而且也有理由怀疑和考证此书是否一定就是诗学著作.<二十四诗品>不符合唐宋时期诗评体的普遍风尚,作为论诗诗,这种四言诗体在中国诗学史上很难梳理出它的形成和承传的脉络.作者认为:<二十四诗品>本来未必是诗学著作;所谓'二十四诗品'及各品标目,皆有可能系他人妄加.。
《二十四诗品》别笺
《二十四诗品》别笺
凌郁之
【期刊名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卷),期】2004()4
【摘要】《二十四诗品》前人笺注有多种,本文于前人所注之外续有所获;或有可助理解文义之材料,亦并录以备考。
【总页数】6页(P89-94)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注释
【作者】凌郁之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3
【相关文献】
1.《二十四诗品》中的“佳人幽姿”——浅论《二十四诗品》秀美风格 [J], 柴红新
2.试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纤秾和绮丽之区别——读张国庆《<二十四诗品>之纤秾、绮丽及其与王维诗风》有感 [J], 黄倩芸
3.《二十四诗品》中的"佳人幽姿"——浅论《二十四诗品》秀美风格 [J], 柴红新
4.《二十四诗品》美学风貌的深度呈现——评张国庆教授《〈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 [J], 张震
5.借来"诗品"三分韵炼得教学一脉香--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在语文"真"教学中的解析 [J], 张蓉[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十四诗品》全文解析(下)
《二十四诗品》全文解析(下)《二十四诗品》是唐代司空图论诗的风格和意境的重要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重要影响。
司空图把诗歌风格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加以品评和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说,司空图的《诗品》是对唐朝诗多样化风格的总结。
在名称上为了与钟嵘的《诗品》便于区别,习惯上又称为“二十四诗品”。
(六)、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茅屋。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玉壶:珍美的酒器。
春:这里指酒。
唐时酒名多带“春”字,如“富水春”、“若下春”、“土窟春”、“石冻春”、“烧春”等。
修竹:美竹。
竹子岁晚不凋,挺拨而立,为过去的诗人所爱。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荫,上有飞瀑。
眠琴绿荫,在绿荫下枕琴而眠。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人淡如菊:人像菊花一样淡素,凌寒风,傲严霜而开放。
书:书写。
岁华:年华、时光。
[译文]:玉壶买酒,茅屋赏雨。
座中有佳士,四周是美丽的竹林。
初晴的天空浮白云,幽谷的鸟儿互相追逐。
绿荫之下枕琴而眠,仰视飞溅的瀑布。
落花默默无言,人像菊花淡泊。
写下这四时景光,就是可读的好诗。
[简析]:典雅,指的是质朴无华、高雅不俗的风格。
典训为质朴、庄重,与华丽、艳冶相对而言;雅指风雅、素雅,与粗野、卑俗相对而言。
在这首诗里,作者描绘了他所理想的典雅的意境;在茅屋中赏雨,玉壶自斟,四周竹林。
雨后初晴,听鸟鸣相逐,枕琴而眠,仰看飞瀑。
一派“高人雅士”的“雅”兴。
虽然秋风袭人,落花片片,默默地凋谢,人却要像淡泊的菊花,挺寒风,傲严霜,孤芳自赏。
创作风格典雅的作品,作者首先要是雅人佳士,才能写出情景交融的这样典雅的意境。
(七)、洗炼:犹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
超心:专心。
绝爱:毫不爱惜。
缁磷:黑云母石,非金属元素,耐火,冶炼金属时遇之必弃。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
二十四诗品原文
二十四诗品原文第一篇:二十四诗品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由唐代周临所撰。
这本书对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指导,对于我们今天依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在二十四诗品中,作者从语言、正音、清新、淑丽、节度、意象、典拟、清新、凝神、推诚、玄怪、翔实、多义、怪异、哀怨、狂妄、妙用、韵趣、新奇、胆力、机智、豪放、抑扬、起承转合的角度,详细阐释了诗歌的各个方面,并且用很多实例进行了说明。
在我的理解中,二十四诗品的写作重点在于传授诗歌的基本技巧和创作要领。
例如,正音就是指正确地使用韵律和音律,这是诗歌创作的重要基础,它关系到作品是否优美、通畅;清新则是指诗歌应该表现出明朗、秀逸、柔和、委婉,而不是沉闷、低沉、呆板、平淡。
此外,二十四诗品中的用词分析也十分严谨。
作者贯穿全书的用词准确、简练、生动,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其中的要领。
例如,在讲解节度的时候,使用了“襟怀摄心、修辞策略”这样生动的形容,使得我更容易地理解它的含义。
总的来说,二十四诗品是一本十分精彩的书籍,对于喜爱诗歌的人来说是不容错过的。
它不仅对古诗的欣赏和创作有所帮助,也可启迪人们的写作思路和审美观念。
第二篇:二十四诗品是唐代周临在中文诗歌理论方面的垂范代表,它汇集了当时大量的诗歌欣赏、赏析经验,并借鉴欧阳修、李清照等人的创作之长,创造出了一套系统、规范的诗歌写作指南。
在二十四诗品中,作者对诗歌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解读和阐述。
例如,狂妄是指诗文中出现的夸张、离奇的情节和表现手法,而哀怨则是指诗文中所表现出的悲痛、悲愁、悲壮等情感。
这些要点一个个串联起来,组成了一部具有完整性的诗歌理论。
同时,二十四诗品的用词也十分精准。
作者在描述诗歌写作的技法时,往往选择准确、细致、生动的词汇,如“意境奇巧、乘机妙用、想象勃发、富于变化、意趣盎然”等。
这些精致的用词为读者呈现出了一幅具有鲜明特色的美好世界。
总的来说,二十四诗品是中国古代诗歌文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实用、可操作的诗歌写作技巧。
《二十四诗品》讲记
读书笔记
文本旁征博引,考据精微,解读条理清晰,论述精到,对学习者阅读《二十四诗品》,大有裨益。 一以贯之是诗心之培植,现在西方的很多思想老祖宗早已提到了朱良志老师学养深厚,非常值得一读。 古人品评诗的水平非常高,放在当今时代,这妥妥就是一篇博士后论文!写的是关于“语言文字的传神输 出”。 联系整合了多家的注释,阐发出了文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深层意蕴,打通古今中外学术思想史,论断精当有 力,发人猛醒!朱良志的书,我是相信的。 与其说是诗品,毋宁说是中华传统美学思想的综述。
《二十四诗品》讲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诗
内容
二十四品
篇章
品目
诗家
自然
诗
虞集
中国 精神
家
品
旷达
侍书
诗
丁附录
丙总
高古
内容摘要
《二十四诗品》(原名《二十四品》),是元代著名学者、诗人虞集所撰写的《诗家一指》的一部分,也是 这部流传并不广泛的诗学著作的核心部分。本书称得上是一篇中国诗学史上的奇文。其词美,其音和,其义深。 这是一篇浓缩唐宋以来中国人(尤其是文人艺术)审美特性的妙文字。这本《红炉点雪——二十四诗品讲记》, 主要疏解二十四品的内容,联系《诗家一指》其他部分、联系虞集存世文献中的相关内容来讲。讲它的文本来源、 篇章校核,讲它原本的意思,以及在虞集整体思想背景下的应证;放在文艺美学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下,讲这部中 国诗学史、艺术观念史、美学史上奇文的理论贡献;讲这部论诗篇章中提出的问题,在今天美学思考中的价值, 等等。在每品的分解之后,有一个“延伸讨论”环节,一般提出一到两个关涉中国美学和诗学的重要问题进行讨 论,试图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品的内容。
《诗品》序原文及翻译
《诗品》序原文及翻译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只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昔南风之词,卿云之颂,厥义敻矣。
夏歌曰:“郁陶乎予心。
”楚谣曰:“名余曰正则。
”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
逮汉李陵,始着五言之目矣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
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
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
诗人之风,顿已缺丧。
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
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
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
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
尔后陵迟衰微,迄于有晋。
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
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爰及江表,微波尚传。
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先是,郭景纯用(人隽)上之才,变创其体;刘越石仗清刚之气,赞成厥美。
然彼众我寡,未能动俗。
逮义熙中,谢益寿斐然继作。
元嘉中,有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以含跨刘、郭,陵轹潘、左。
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干、仲宣为辅。
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
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
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
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故云会于流俗。
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义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若专用比兴,则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
若但用赋体,则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蔓之累矣。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二十四诗品详解
二十四诗品集解雄浑[杨振纲诗品解引皋兰课业本原解](以下简称“皋解”)“此非有大才力大学问不能,文中惟庄马,诗中惟李杜,足以当之。
”[杨振纲诗品解(以下简称“杨解”]“诗文之道,或代圣贤立言,或自抒其怀抱,总要见得到,说得出,务使健不可挠,牢不可破,才可当不朽之一,故先之以雄浑。
”[杨廷芝诗品浅解](以下简称“浅解”)“大力无敌为雄,元气未分曰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无名氏诗品注释](以下简称“注释”)“见于外曰‘用’,存于内曰‘体’。
腓(féi),变也。
充,满也。
言浩大之用改变于外,由真实之体充满于内也。
”此即体精用宏之旨。
体精用宏,自然达到雄浑之境。
[孙聊奎诗品臆说](以下简称“臆说”)“理扶质以立干,是体;文垂条而结繁,是用。
”反虚入浑何谓“浑”?浑,全也,浑成自然也。
所谓真体内充,又堆砌不得,填实不得,板滞不得,所以必须复还空虚,才得入于浑然之境。
这是“浑”,然而正所以助其“雄”。
[浅解] “必返而求之于虚,一物不着,自到浑然之地。
”[臆说] “即所谓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者也。
”积健为雄。
何为“雄”?雄,刚也,大也,至大至刚之谓。
这不是可以一朝袭取的,必积强健之气才成为雄。
此即孟子所谓“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的意思。
这是“雄”,然而又正所以成其“浑”。
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假使用这意思来说诗,就是必须有大才力、大学问,才能随处触发,成为真诗。
学深养到而写来却一物不着,并不卖弄学问,侈谈理论,这是所谓雄浑。
[臆说] “返虚入浑是认题,返字有心力;积健为雄是使笔,积字有笔力。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万物,万理也。
具于内者,至备乎万理而无不足,斯发于外者,也就塞于天地之间,自成一家,横绝太空,而莫与抗衡了。
杜甫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庶几近之。
二十四诗品(18)
二十四诗品(18)
18.实境ຫໍສະໝຸດ 【原文】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一陰一。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译文】
选取用语极其质朴,作品构思也不艰深。正像忽然遇见一位高雅的人,一下就领悟了那道的精神。弯曲的山溪辉映着一陽一光,苍翠的松林一片浓荫。一位樵夫挑着柴担走过,诗人在独自听琴。凭着真情创造意境,妙在不是勉强自寻。切实的感受来自天然,这才是美好的心的声音。
《二十四诗品》详解(六)转载[古诗词]
《二十四诗品》详解(六)转载[古诗词]
精神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
明漪绝底,奇花初胎。
青春鹦鹉,杨柳池台。
碧山人来,清酒满杯。
生气远出,不著死灰。
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诗品臆说
人无精神,便如槁木;文无精神,便如死灰。
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
意象欲生,造化已奇。
水流花开,清露未晞。
要路愈远,幽行为迟。
语不欲犯,思不欲痴。
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春于绿,万物一色,明月雪时,月雪两物上下交融,形容缜密的境界。
诗品浅解
缜,缕也,结也。
密,稠也,秘也。
缜显而密隐。
疏野
惟性所宅,真取弗羁。
拾物自富,与率为期。
筑屋松下,脱帽看诗。
但知旦暮,不辨何时。
倘然适意,岂必有为。
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真取
真,天真。
取,取材。
随其天真以取,如
马之弗羁束也。
脱帽
形容豪放,无所检束。
唐杜甫《饮中八
仙歌》:“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
前。
”
天放
放任自然。
《庄子·马蹄》:“一而不党,
命曰天放。
”
皋兰课业本原解
此乃真率一种。
任性自然,绝去雕饰,与“香奁”“台阁”不同,然涤除肥腻,独露天机,此种自不可少。
(转)二十四诗品解读(二十一、超诣篇)
(转)二十四诗品解读(二十一、超诣篇)二十一、超诣原文:匪神之灵⑴,匪几⑵之微。
如将白云,清风与归。
远引若至,临之已非。
少⑶有道契⑷,终与俗违。
乱山乔木,碧苔芳晖。
诵之思之,其声愈希。
解释:⑴、灵,灵敏,出自《庄子*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⑵、几,天机。
⑶、少,年少之时。
⑷、契,契合。
意义分析:首四句讲的是它不是心神之灵敏、天机之微妙,而是像清风、白云之回归太空,绝非任何人力所能达到,而有不可言喻之妙。
中四句是说远远的向这种境界行进,似乎已经快要到达,然而临近一看却又不是,实际并无途径可通。
他年少之时即有“道气”,其本性与自然之道相契合,故最终必然与世俗相违背。
后四句是说高人生活在清静超脱的山林丘壑,“乱山乔木,碧苔芳晖”,口诵心思皆合自然,有如天籁之音,大音希声,若有而若无,这才是“超诣”的景和情。
总体论述:“超诣”一品是说超脱世俗一切尘垢,而达到比“虚伫神素”、“妙机其微”还要高出一筹的清高境界。
“超诣”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艺术境界,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盖绝句之作,本于诣极,此外千变万状,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岂容易哉?”说的就是这种艺术上的“超诣”境界。
例诗介绍:嵇康的《赠秀才入军》:“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入逝矣,谁与尽言”。
垂钓鼓楫,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优游容与,怡然自得,其心境超脱世俗人间,与自然造化相合,而从艺术意境上说则是脱略形似,传神写照,含无穷之意于言词之外。
他山之石:*“违俗向道内在超越——贯穿《诗品》的重要精神”,主要通过考察《超诣》、《高古》、《洗炼》三品并联系“超越”文化理论和整部《诗品》,来讨论《诗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指向——违俗向道、内在超越。
违俗向道、超越向美,全力倡扬、探究和呈现那与高洁自由的人格精神紧密相联的美和审美的丰富多彩的样态或境界,正是《诗品》诗歌美学突出的整体美学特质和文化特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7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Jul. 2004 第4期Journal of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Studies No.4《二十四诗品》别笺凌郁之*(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33)摘要:《二十四诗品》前人笺注有多种,本文于前人所注之外续有所获;或有可助理解文义之材料,亦并录以备考。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注释中图分类号:G2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17(2004)04-0089-06自复旦大学陈尚君先生、汪涌豪先生《二十四诗品》伪书说[1]提出以来,围绕着《二十四诗品》真伪问题,学界展开了持久而激烈的争鸣,迄今尚无定论。
论者多致力于文献考据或理论阐释,而一时对于《二十四诗品》的本文考释似乎被冷落了。
有鉴于此,笔者数年来处处留心,薄有所获。
现在整理出来,以求教于方家。
《二十四诗品》注解本主要有清代孙联奎《诗品臆说》、杨廷芝《廿四诗品浅解》、杨振纲《诗品续解》、无名氏《诗品注释》等,今人有郭绍虞《诗品集解》、乔力《二十四诗品探微》、刘禹昌《司空图诗品注释》、曹冷泉《诗品通释》、赵福坛、黄能升《诗品新释》、杜黎均《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祖保泉《〈二十四诗品〉语词征信录》、《〈二十四诗品〉解说》(《司空图诗文研究》)、萧水顺《司空图诗品注释》(《司空图诗品研究》)、詹幼馨《司空图〈诗品〉衍绎》等数种。
笔者笺释皆出上述各家之外。
本文以《二十四诗品》品目先后为序,先录须注之诗句,后用括号标以所在品目。
主要从语源上考释,备录材料,但求直观,一般不作强解。
因为《二十四诗品》的真伪及其究竞出于唐宋或元初尚未定论,故本文基本是就《二十四诗品》的文本作稽考,力求客观讨源,不受主观拘牵。
间或涉及前人所注而略致商榷;有些材料有助于理解文义,亦备录之;为求清楚悦目,每条之下往往分数小段;为避免繁冗,除今人著述作尾注并标明版次、页码外,其他均只作随文简注。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雄浑》)《五灯会元》卷一二福严保宗禅师:“独超象外,且非捉兔之鹰;混迹尘中,未是咬猪之狗。
”宋释正觉诗:“默游量外,直照环中”(《禅人写真求赞》,《全宋诗》卷一七八一),又“劫外游神,环中契真”(《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全宋诗》卷一七八三)。
祖保泉《〈二十四诗品〉校正》:“怀悦本作‘寰中’,‘寰’字误。
……前人偶有把‘得其环中’写成‘得其寰中’的,只能视为笔误。
”[2]然观《五灯会元》之以“象外”与“尘中”相对,知作“寰中”或亦有理。
王夫之《姜斋诗话》引作“规以象外,得之圜中”。
诸家注本多援引《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及《文心雕龙・体性》“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句,意亦可通,但于“环中”一词似犹未惬。
[备考]饶宗颐曰:“司空表圣之《赞香严长老》,曰:‘大师之旨,吾久得之。
’……表圣自言得之,则其参禅必有所得。
观《二十四诗品》,以‘雄浑’居首,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虽用庄子之言,而‘环中’即圆相之○也。
又其句云:‘不似香山白居士,晚将心境著禅魔。
’其不缚于禅,信能深知禅者。
”[3]收稿日期:2003-11-09作者简介:凌郁之(1968—),男,安徽舒城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主要从事唐宋文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风日水滨”、“柳阴路曲”(《纤秾》)《文镜秘府论・九意・冬意》:“经中遥见,路上逢迎。
”句末注云:“美人。
”又《秋意》:“风飘绮袖,日照金堤。
”亦注云:“美人。
”窃谓《纤秾》诸句意境正相仿佛。
《诗家一指・四则・格》:“犹清风徘徊于幽林,遇之可爱;微径萦纡于遥翠,求之愈深。
”或演其义。
[备考]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一引郑厚云:“乐天如柳阴春莺”“如有佳语,大河前横”(《沉著》)“大河”前人或释为江河,或释为恒河,窃以为当释为银河。
释正觉诗:“秋高月转,天淡河横”(《禅人写真求赞》,《全宋诗》卷一七八一)、“寒潭月落,霁夜河横”(《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全宋诗》卷一七八三)、“天与之形,月皎河横”、“天空霁阔而河横”(同前)、“露寒斗湿,秋淡河横”(《真首座写真求赞》,《全宋诗》卷一七八三)。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句之前有“夜渚月明”(《诗家一指》怀悦本作“夜睹月明”,《虞侍书诗法》本作“夜露月明”),知“大河”必指银汉也。
或有引证黄庭坚诗“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山谷内集诗注》卷一五),但此与“沉著”之境无关。
祖保泉《〈二十四诗品〉语词征信录》释“大河前横”云:“此处‘大河’特指印度恒河”,复云:“‘如有佳语,大河前横’中之‘大河’,取‘恒河沙多’,比喻‘佳语’多得不可言说。
”[4]可谓失之远矣。
[备考]《诗式・取境》:“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
”若以此意释之,似亦可通。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高古》)《文镜秘府论・九意・风意》:“经过芍药,参次芙蓉。
”“月出东斗”(《高古》)苏轼《前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陈尚君、汪涌豪《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业已征及[5]。
台湾萧水顺《司空图诗品研究》第二章《司空图诗品注释》于“月出东斗,好风相从”一句注中亦引《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至于“羽化而登仙”一节[6]。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典雅》)注者率以“玉壶”为酒器,以“春”为酒名。
窃以为“酒”与“典雅”何涉?况《二十四诗品》又以“何如尊酒,日往烟萝”为“旷达”,故绝知此“玉壶买春”非关酒也。
苏轼《壶中九华诗》有“九华今在一壶中”之句,其“壶”则显非“酒器”所能诠释也;又东坡诗:“误入仙人碧玉壶,一欢那复间亲疏。
……欲穷风月三千界,愿化人天百亿躯。
”(《刁景纯席上和谢生二首》之一,《苏东坡全集》卷六)此“碧玉壶”中有“风月三千界”,那复玉壶买酒之俗趣!此盖即道徒所喜称之壶中之乐。
《诗人玉屑》卷四《风骚句法》有“万象入壶”格;南宋临安有玉壶园(施谔《淳祐临安志》卷六);元武汉臣有杂剧《李素兰风月玉壶春》(《元曲选》),剧中复有曲牌《玉壶春》,从中俱可推知“玉壶买春”之意。
清人汤右曾诗:“玉壶买得春多态,茅屋听残雨滴声。
”(《怀清堂集》卷一四《壬辰九月十一日行在启事恺功都宪以近诗见示循讽周咏因作小诗八章》之五)当即从“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化出,自然也可迻作注脚。
《虞侍书诗法》本作“赏花茅屋”,意较“赏雨”更近“买春”之意。
或释“买春”之“春”为春景,庶几近之;或释“春”为春酒,则扞挌难通矣。
[备考]苏轼《壶中九华诗》引曰:“湖口人李正臣蓄异石九峰,玲珑宛转,若窗棂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遐也。
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
”诗云:“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虚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三八)后又作《予昔作壶中九华诗,其后八年复过湖口,则石已为好事者取去,乃和前韵以自解云》,有云:“赖有铜盘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璁珑。
”(《集成》卷四五)黄庭坚有《追和东坡壶中九华》诗,有“浮岚暖翠”之语(《山谷内集诗注》卷一七)。
朱彧《萍洲可谈》卷二、《诗话总龟前集》卷二○“咏物门”俱载此事。
窃谓此亦“玉壶买春”之乐也。
“犹矿出金,如铅出银”(《洗炼》)《神会和尚禅话录・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譬如金之与矿,俱时而生。
得遇金师炉冶烹炼,金之与矿各当自别。
金即百炼百精,矿若再炼变成灰土。
《涅槃经》云:金者喻于佛性,矿者喻于烦恼。
”又云:“譬如金之与矿,相依俱时,而不逢金师,只名金矿,不得金用。
若逢金师烹炼,即得金用。
”《古尊宿语录》卷二:“但是一切有无凡圣等法喻如金矿,自己如理喻如于金。
金与矿各相去离,真金露现。
”《苏东坡全集》后集卷七《崔文学申携文见过,萧然有出尘之姿,问之则孙介夫之甥也,故复用前韵赋一篇示志举》,有云:“清诗要锻炼,乃得铅中银。
”《诗家一指》:“文字频改,工夫自出,所以顽铁久炼成钢,铅锡冶而银出。
”“超心炼冶,绝爱缁磷”(《洗炼》)韩愈《北极赠李观》:“方为尽石姿,万世无缁磷。
”(《全唐诗》卷三三七)刘禹锡《送华阴尉张苕赴邕府使幕》:“风霜苦摇落,坚白无缁磷。
”(《全唐诗》卷三五四)释正觉诗:“涅不缁而磨不磷,仰弥高而钻弥坚。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全宋诗》卷一七八三)而此曰“绝爱缁磷”,正反其意而用之。
《焦氏笔乘》卷四《坚白》:“嶢嶢者易缺,坚而磷者也;曒曒者易污,白而缁者也。
孔子则不然,不曰坚矣,我无以受磨而奚磷?不曰白矣,我无以受涅而奚缁?此所谓‘无可无不可’也。
若谓坚不磷、白不缁,非物理也。
非物理何以喻大?”此意亦可解《二十四诗品》作者为何“绝爱”缁磷也。
王楙《野客丛书》卷二九《不磷不缁》:“《论语》‘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今读磷字,多作去声,读缁字多作平声,而古来文人以磷字为平声,如挚虞、傅咸以至李、杜、元、白之流皆然。
缁字作去声协,见沈约《高士赞》。
今《礼部押韵》(凌按,当即《礼部韵略》),缁字只平声一音,盖当时未分四声故尔。
”按,实际宋人作诗也以缁、磷字为平声,如黄山谷:“青眼向来同醉醒,白头相望不缁磷。
”(《山谷外集》卷一二《再次韵》)又云:“千里同明月,相期不磷缁。
”(《山谷外集》卷八《庭坚得邑太和……十首》之二)“古镜照神”(《洗炼》)此句注家多忽而不注。
实则“古镜”与“照神”联系时,其内涵极为丰富,而古镜信仰,在中国亦可谓源远流长。
《全后汉文》卷九七《镜铭》:“洞照心胆,屏除妖孽。
”朱昼《赠友人古镜》云:“我有古时镜,初自坏陵得。
蛟龙犹泥蟠,魑魅幸月蚀。
摩久见菱蕊,青于蓝水色。
赠君将照心,无使心受惑。
”(《唐诗纪事》卷四一)而小说中附会尤多,如《洞冥记》卷一、《西京杂记》卷一及卷三,王度《古镜记》、《酉阳杂俎》前集卷一○,等,多以镜为照妖或厌胜之符,《李义山诗集》卷一《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我闻照妖镜。
”李剑国说:“以照妖镜名神镜,此语一出,千古莫替,盖缘神镜之功特以伏妖为最也。
”[7]钱钟书以为《庄子・应帝王》、《韩非子・饰邪》等“早有镜形之喻,然不若释氏著作之发挥尽致”,且举《宗镜录》卷一○引《〈起信论〉疏释》之镜喻四解,谓彼“推阐无賸义矣”,其解有云:“登楼持镜,则黄河一带尽入镜中,瀑布千丈,见于迳尺……”[8]按,此引语或有助于我们理解《诗品》何以以“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二者对举、何以此二句与“洗炼”有关,盖“古镜照神”喻屏弃文中渣滓杂质也。
苏轼《仇池笔记》卷二《古镜》:“元丰中余自齐安过古黄州,获一镜。
……其铜黑色如漆,照人微小,古镜皆然。
此道家聚形之法也。
”意者古镜亦禅家之话头,师徒喜以古镜发起问端,如《五灯会元》卷八龙济绍修禅师,“问:古镜未磨时如何?师曰:照破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