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工科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工科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探索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工科毕业生能力的基本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从工科院校的就业工作实际出发,结合工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和社会需求,探索工科院校做好工科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标签:社会需求;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每个高校的重要课题。随着国家的扩招,大学生毕业生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有关部门統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756万人,2017年大学毕业生数达到795万人,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表示2018届全国高校普通毕业生预计820万人,就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式。而高校的工科专业虽然就业面较广,但仍难以满足企业的就业需求。因此,掌握当下的就业形势以及工科最新的就业前景,为高校工科毕业生提供更为有效的就业指导,加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能力培养工作,加强学校与企业、社会各方力量的联系协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高校急需面对和探索的问题。

一、工科大学生的特点

建国初期,我国高校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院系调整,工科院校形成以工学院为主的模式,本科工程教育有了飞速发展,其突出特点之一即许多工科院校专攻工程专业,隶属于相应的部门。工科专业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代表性的学科有土建类、水利类、电工类、电子信息类、热能核能类、仪器仪表类、化工制药类等。与数学、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不同,工学重应用和经验(实验),而不是特别重视机理。因此,工科的培养目标是在相应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是要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工作人员。

工科生逻辑思维较强,处事认真、严肃审慎,习惯于学习和提高自己实践动手能力,这与工科院校注重学生的技术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加强技术与实践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同时,工科生尊重传统观念和行为标准,很少追求新鲜事物,过于保守。工科生较偏重推理,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就决定了理工科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更加强调怎样解决问题,即结果。另一方面,使他们追求理想趋向功利化,讲究实惠,可能失去判断力,表现在就业中趋向高收入工作,离职率较高。工科生之所以有这些人格特征,也与工科院校本身的一些局限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工科院校专业性较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过多地偏重于学生专业技术方面的培养,而不重视其人文素质的养成及健全人格的提高。导致工科生形象思维、辩证思考的能力欠佳,不太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民情,对现在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辩证的思考,容易出现心理困惑。

倪青、马庆玲曾经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对某工科大学1-4年大学生进行问卷抽样测验,得出如下结论:“工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师范类大学生,女生心理卫生水平明显高于男生群体”。可能与其角色心理、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有关。校园文化氛围的有效传递性和强力渗透性,对理工科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及人格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工科学生虽然还未走出校门,但未来的职业、社会角色已时时影响着他们。

二、社会对工科毕业生能力的基本需求

(一)就业能力的概述。

就业能力(Employ ability)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于1909年首先提出。他认为就业能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就业能力不仅包括狭义上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工科学生对就业能力往往存在片面的理解,甚至将就业能力等同于实践动手能力。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如果学生在合作精神、责任感、工作态度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些学生在面临招聘时则很困难。因此,笔者认为,这些因素是社会对工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基本需求,用人单位可通过了解学生的成绩、获奖情况、社会实践情况、文字表达能力,以及面试环节等方面考察学生的基本就业能力。基本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基础,不论是企业还是国家机关单位,都需要工科毕业生具备这些方面的素质。

(二)社会对工科毕业生的能力需求。

社会对工科毕业生能力需求有很多种,而影响力最大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素质能力等。适应能力是指在各种环境中驾驭自我的心理、生理的调节能力,它是大学生就业乃至完成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职业角色顺利转变的关键;学习能力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是学生就业后顺利工作的基石;实践能力是指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工科生就业环节中的点睛之笔,是各种能力综合应用的外化体现;素质能力是指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情感道德品质的综合体现,它是大学生思想成熟与否的标志,也是毕业生持续发展的保障。

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一般对工科毕业生有明确的专业要求。若专业与岗位较匹配,毕业生的长处与职业环境更为协调,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就会提高,职业成功几率也将大大增强,反之,毕业生的职业满意度就会降低。因此,高校就业工作应该在学生求职前或职业生涯规划之初,加强学生的有效测评,充分了解自身就业特征,提升就业能力。

三、高校工科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工科毕业生就业去向。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一带一路”政策推动了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人才

和制造业人才的需求。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联合在2017年2月发布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对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进行了预测:至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950万人,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将达450万人,航天航空装备领域缺口将达47.5万人,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缺口将达26.6万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缺口将达10.6万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缺口将达103万人,电力装备领域缺口将达909万人,农机装备领域缺口将达44万人,新材料领域缺口将达400万人,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缺口将达45万人。工科学生的就业去向以面向生产企业为主,到施工、科研、生产一线从事设计、开发、管理等岗位的工作。因此,工科专业的毕业生,要有下基层、去工地、进车间的就业思想准备。工科院校、工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满足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在目前形势下,施工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人才需求量大,待遇相对较好,是工科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流向地。70%左右毕业生在施工单位或地产公司、10%左右如愿到设计单位、10%左右成功选择公务员或事业单位、10%左右选择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

(二)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绝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工科学院人才培养措施和质量方面评价良好,但也有少数用人单位反馈工科毕业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一是择业认识片面,就业预期过高。二是职业素质不足,与社会要求脱节。三是人文素養缺失,就业价值取向功利化,应聘被动。四是就业意向受家庭环境因素干预严重。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1、择业认识片面,就业预期过高。随着工科院校逐步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互联网+ ”时代也为高校大学生带来了就业机遇,使得工科类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显著好转。工科毕业生的就业观、竞争意识形成,工科优势专业逐步升温。地方工科类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工程师的摇篮,面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部分毕业生在择业认知方面仍存在片面化,部分工科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环境下自主择业意识不强,求职过程持观望的态度导致错过最佳就业时机;部分学生的就业期望较高,一味力求薪酬高、环境好、稳定的就业单位,在就业选择中对基层企业、一线岗位、工作地点流动大的单位存在排斥心理,就业期望较为理想化。有的抗挫能力弱,应聘失败后难以正确面对。有的毕业生未能客观认识自我,不能正确评价自身职业兴趣、爱好、个性及个人能力,不愿到施工及生产企业工作,把考研考证考编作为唯一的工作出路,这种观念性的错误是导致工科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甚至有些大学生在就业时缺乏诚信,随意对用人单位毁约,产生信任危机,与一些好工作好岗位失之交臂。究其原因,是对就业认知片面,不能正确把握就业方向。

2、职业素质不足,与社会要求脱节。现行工科院校的教育机制和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应加强工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提升。工科生虽然就业形势好转,但是大多企业对专业技术要求高,许多大公司都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大部分工科毕业生倾向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正是缺乏工作经验。同时,工科大学生由于工科专业的特殊性,学习压力较大,英语过级率较低,而许多用人单位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