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的中国社会语言学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近十年来,国内对于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许多学者对于该领域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索。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总结其中的发现与进展。
关于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们主要从认知因素、语言输入和学习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在认知因素方面,研究表明,个体认知能力对于二语词汇习得具有重要影响。
学习者的记忆能力、注意力和分析能力等都会对二语词汇习得产生影响。
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和词汇学习历史也会对二语词汇习得产生影响。
在语言输入方面,语言输入的多样性、频率和可理解性都被认为是影响二语词汇习得的重要因素。
学习者在语言环境中接触到的词汇越多,其词汇习得的效果就越好。
在学习策略方面,研究表明,学习者采取的学习策略对于二语词汇习得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词汇记忆技巧、词汇拓展策略和词汇运用等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效果。
关于二语词汇习得的方法与技术,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促进学习者的词汇习得。
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词汇教学方法备受关注。
这种方法通过提供大量的词汇输入和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积累和巩固词汇。
还有研究者提出了词汇SRS(Spaced Repetition System)技术等电子技术在词汇习得中的应用。
这些电子技术能够根据学习者的记忆曲线和遗忘曲线,自动调整词汇的复习间隔,以提高学习者的记忆效果。
关于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手段,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和评估学习者的词汇习得过程和效果。
研究者采用词汇测试、语篇理解和语言产出等方式来评估学习者的词汇掌握情况。
还有研究者使用眼动追踪技术、脑功能成像技术等实验方法来研究学习者在词汇习得过程中的认知加工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学习者的词汇习得过程和效果,对于教师的词汇教学策略和词汇教材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
近几年我国社会语言学研究概述
近几年我国社会语言学研究概述作者:宋云凤宫永利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7期摘; 要:语言与社会紧密相联,人们在关注语言本体的同时,注意到了社会对语言的强大影响,学者们从多种角度考察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将语言本身的结构变化、功能等与社会结合起来。
本文通过对近些年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发现在社会语言学研究方面,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语言调查语言与社会紧密相联,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语言这一特殊社会现象产生,人类社会是纷繁复杂且不断变化的,语言这一人类交际工具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人们在关注语言本体的同时,注意到了社会对语言的强大影响,于是学者们从多种角度考察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将语言本身的结构变化、功能等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
我国汉语本体研究一直备受重视,无论是历时还是共时,或者各个语言内部子系统,都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
通过对近些年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发现在社会语言学研究方面,虽然不像汉语本体研究那样全面深入,但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研究特点。
近些年,国内社会语言学关注的研究热点分布于语言文字的方方面面。
研究者们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实践操作,不断扩大研究范围,并结合相关理论将研究细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基本理论研究社会语言学作为一个交叉性学科,在我国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理论方法大多来自于国外欧美地区,我国本土理论比较匮乏。
不过在陈章太、郭熙、祝畹瑾、徐大明、李宇明等有志学者的带领下,几十年来中国社会语言学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近几年来涉及社会语言学方面的理论著作除了一系列精品社会语言学概论教材外,还有一些专著进行再版发行,如: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2016),赵蔚青《社会语言学》(2016),王娟《社会语言学基本理论问题审视及应用》(2018),张廷国《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2018)等。
这些学者们从基本概念到研究方法,从理论发展到前景展望,比较全面地进行论述说明,在学习和研究方面为我们理清了思路、指明了道路,还提供了方法,具有很高的学习参考价值。
最近十年的中国社会语言学
最近十年的中国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在中国出现以来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初创阶段(1979—1987,从自发到自觉)、迅速发展阶段(1987—1993,从引进走向结合中国实际)、稳定深入发展阶段(1994至今,从热潮走向冷静和成熟)。
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后,中国社会语言学领域一度曾显得有些沉寂,但这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冷静和反思阶段。
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一批中青年学者也开始积极参与和组织有关的学术交流活动,掀起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高潮。
十年里以“社会语言学”为标题或关键词的论文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
我们对1994—2003年间国内学术期刊上所发表的与社会语言学有关的论文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结果发现:中国社会语言学在学科理论、语言变异、语言接触和语言规划这4个主要研究领域中各有新的进展,其中语言变异研究近年来取得的成果最多,其次为语言接触研究。
1.学科理论研究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开始阶段,理论方面的工作主要在于引介国外相关理论,而最近十年里的成果则越来越多地体现了中国学者的独立思考与探索。
在学科理论研究方面,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科综述、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地位、社会语言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地位等。
从理论性质来看,中国学者普遍认为社会语言学是功能主义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思路符合现代语言学越来越重视使用者话语的大趋势,理论与实践价值兼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语言变异研究变异理论是社会语言学的经典和核心,也是国内介绍得最早、最完整的社会语言学理论。
我们的调查表明,最近十年来,国内的变异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在成果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社会语言学其他方向的研究,但特别具有理论深度和个性的成果还比较缺乏。
变异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语言变异的理论、语言的各种变体(性别、年龄、行业、语域……)等,其中称谓语和网络语言研究是近年的热点。
这一领域内的研究还在不断拓展,具体材料的开发和理论的深入是大趋势。
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综述
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综述方言语言学是中国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分支,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方言资源。
研究方言语言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语言多样性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例如,研究发现中国方言的区域差异以及随时间的变化,这对于社会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变异与变体是社会语言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语言的变异和变体是社会变迁和交流影响下的产物。
研究发现,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中,语言变异较为普遍。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词汇和发音上,还存在于语法和句法结构中。
研究语言变异与变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以及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语言规范化与规范也是中国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语言规范化是指对语言进行修正和标准化,以使其符合社会规范。
中国的语言规范化工作主要由国家语言文字学会和其他有关部门来完成。
研究发现,语言规范化工作对于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和社会地位有重要影响。
同时,语言规范化也存在一定的争议,研究者们通过对不同阶层和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研究,探讨了语言规范化的问题。
语言政策与规划是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另一个研究重点。
中国拥有众多的民族和语言群体,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国家的语言多样性和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不同的语言政策对语言社会化和教育方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语言社会化与教育是中国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研究发现,语言在社会化和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对语言社会化和教育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社会群体和不同阶层的语言使用规范和习惯,进而对语言教育进行和创新。
总体来说,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现状非常丰富多样。
从方言语言学到语言政策与规划,从语言规范化到语言社会化与教育,各个方面研究都在不断推进。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语言多样性、语言变异和语言社会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述略
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述略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述略引言: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之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语言学研究旨在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异、演化和使用规则等,揭示社会背景对语言习得和使用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进行述略,介绍其发展历程、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发展历程中国社会语言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受到国际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影响,中国学者开始探索语言与社会关系的研究。
在国内,研究者们主要关注方言、语言变异、语言政策等问题。
在国际上,中国学者积极参与国际社会语言学的学术交流,为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研究领域1. 语言变异与语言变体:中国拥有丰富的语言资源,各地方言和方言之间的差异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调查采样、语音学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地区、年龄、性别、社会阶层等因素对方言变异的影响。
2. 社会语言学与教育:社会语言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是语言习得和语言教育。
研究者们探讨教育背景对语言习得和使用的影响,以及学习者对教师语言使用的认知和感知。
3. 语言政策与规划: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语言政策与规划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者们关注语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及不同语言社群之间的相互影响。
4. 语言与社会身份认同:语言是社会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人们使用的语言往往与其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有关。
研究者们探讨语言与社会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三、研究成果近年来,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例如,一些研究探讨了政治、经济、社会的变革对语言使用的影响,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方言减少、标准语增加的趋势。
同时,一些研究关注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此外,社会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研究者们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网络语言、移动通信等新兴语言形式。
国内语言学近十年研究热点识别
国内语言学近十年研究热点识别杨书霞【摘要】本文以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R语言和Gephi 等开源工具,对2007-2016年的语言学课题进行了内部文献特征分析,并将结果通过可视化技术呈现.通过对课题的年度分布、热点语种和研究领域进行考查,并对高频主题词进行共现图谱绘制,发现当前我国语言学研究正在经历实证转向,语料库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翻译研究三个学科发展势头强劲.此外,汉语和英语是课题的重点关注语种,少数民族语言和日俄等小语种在立项数量和分析角度上均明显落后.【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4)004【总页数】8页(P87-94)【关键词】语言学课题;实证转向;强劲学科;重点语种【作者】杨书霞【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06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自1991年设立以来,已对包括语言学在内的26个学科进行资助。
立项种类包括青年项目、一般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后期资助项目、成果文库,以及中华外译项目八个类别。
作为我国级别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人文社科研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项目一向被视为反映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周丽琴,2015:48)。
研究表明,针对基金立项课题进行探讨,有助于识别研究热点和重点,对相关学科的发展有指引和启示作用(文秋芳等,2017:23)。
因此,本文拟借助开源工具,对2007—2016年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语言学项目(以下简称语言学项目/语言学课题)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全面呈现国内语言学研究现状和热点,以期为今后课题的选择和申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文献回顾针对语言学项目的研究可以从内容和方法两个层面进行回顾。
从研究内容来看,已有文献集中在整体考察和专项分析两个方面。
整体考察主要从宏观角度对立项课题进行分析。
例如,贾蕃(2016)从产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赢的视角,对语言学项目进行了量化分析;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语言学课题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历时统计分析(苏新春等,2015;蒋跃等,2016)。
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综述
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语言作为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语言的使用不仅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必备条件,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因此,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的学科,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其中的社会语言学更是备受重视。
本文旨在对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一、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社会语言学是指研究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和功能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语言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语言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变异、语言变化、语言政策、语言规范、语言教育等方面。
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主要关注的是语言的地域分布和方言研究。
20世纪50年代,随着社会学的兴起,社会语言学开始关注语言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功能。
70年代以后,社会语言学逐渐成为语言学的一个独立分支,研究的领域也逐渐扩大。
二、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1.语言变异和方言研究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各地方言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
因此,语言变异和方言研究一直是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中国方言地图的制作和研究。
此外,还有大量的方言调查和方言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2.语言规范和语言政策语言规范和语言政策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在中国,语言规范和语言政策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普通话推广和规范化展开的。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话在不同地区的使用情况、普通话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语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等方面。
3.语言教育语言教育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中国,语言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外语教学和中文教学展开的。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外语教学和中文教学的方法、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教学评价等方面。
4.语言变化语言变化是社会语言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
在中国,语言变化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汉语的变化展开的。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汉语的历史演变和现代汉语的演变,以及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变化等方面。
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综述
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语言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而社会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正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使用语言的规律、方式和变化。
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方面,对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一、社会语言学的定义社会语言学是对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使用语言的规律、方式和变化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的是语言与社会、文化、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关系,旨在揭示语言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的变化和演变规律。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语言变异、语言变化、语言变迁、语言社会化等方面,它不仅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社会学、人类学、语言教育等多个学科的重要交叉点。
二、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方言和语言变异中国地域广阔,方言众多,方言之间的差异和语言变异现象十分明显。
社会语言学家通过对方言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方言的产生和演变规律,探究方言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从而揭示方言在中国语言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语言变化和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语言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演变。
中国社会语言学家通过对语言变化和演变的研究,可以了解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探究语言变化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揭示语言变化和演变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3.语言社会化语言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
中国社会语言学家通过对语言社会化的研究,可以了解语言的习得和使用规律,探究语言社会化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关系,从而为语言教育和语言规范化提供理论支持。
三、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中,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通过编制问卷,对一定人群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语言使用情况和态度。
中国社会语言学家通过问卷调查法,可以获取大量的语言数据,从而了解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和问题,为语言规范化提供参考。
语言与社会变迁我在中文系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工作与成果
语言与社会变迁我在中文系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工作与成果语言与社会变迁:我在中文系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工作与成果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语言也在不断演变和变迁。
作为中文系社会语言学研究人员,我致力于探讨语言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回顾和总结我的工作,并分享关于语言与社会变迁的一些见解。
二、语言变迁的背景1.社会变革对语言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各种社会因素对语言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技术的出现、移民潮的涌入、国际交流的增加等,都使得语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我在研究中积极探索这些社会变革对语言变迁的具体影响机制。
2.地域因素对语言的变迁不同地域的语言使用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的方言和口音成为了地域文化的一部分。
我在研究中对不同地域的语言变迁进行了考察,并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现象。
三、我的研究工作1.语言使用与社会身份我关注语言使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及身份认同对其语言行为的影响。
通过观察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语言使用情况,我研究了语言与社会身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一些理论假设,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2.新兴媒体对语言的影响随着新兴媒体的普及,如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等,语言表达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我对这些新兴媒体普及前后人们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了解新媒体对语言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相关观点。
3.语言规范与语言变体在现代社会中,语言规范与语言变体的关系备受关注。
我通过对语言规范与变体在社会中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揭示语言规范化和变体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为语言规范与变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研究成果1.发表论文和学术专著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将我的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的形式发表出来。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和赞赏,也为学术界对语言与社会变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我积极参与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与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交流和合作。
近十年国内话语分析研究述评
关键调 : 话语分析 ; 研宛 ; 达评
中圈分类号 : 0 0 H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78 20 l 0 4 O 17 0 6 (0 7 O 一 0 2一 4 J
其的 论 述 相 当 多 , 益 清 (99 20 ) 叶 起 昌 廖 19 ,0 1 、 (0 220 ) 20 ,04 等从社会语言学 的角度定义话语分 析。另外, 胡壮麟 (9 4 、 19 ) 马博森 (95 等认 为 19 ) 话 语 分析 主要 是对语 篇衔 接和 连贯 的研 究 。刘戈 (00 、 20 )奠爱萍(99 等从话语分析的研究和内 19 ) 容上 来定义 它 。李 悦蛾 和范宏 雅 (02 认 为话 语 20 ) 分 析是 对超句 单位结 构 的静态 描写 和对 交 际过 程 意义传递的动态分析。李战子(0 2 认为话语分 20 ) 析涉 及 到 对 人 际 意 义 的 研 究 。 此 外 .徐 赳 赳 ( 05)介 绍 了 V n Dj 20 a i k的 话 语 观 。 马 博 森 (04 评 述 了 Sh r 20 ) ci i H mio f n& a ln关于话 语 的看 t 法 。单就其 基 本 术 语 而 盲 , 国外 学 者 对 dsor i us c e 和 tx 的理解 迄 今 没有 形 成较 为 一致 的 看法 , et 国 内学 者 的译 名也 比较 混 乱 , 许 多论 文 中这 两个 在 表 B o na dY l,ae al e rw n ueJn s u e等相关 学 者的理论 概念 常常混 用 , 达 相 近 的 意思 。笔 者 认 为话 语 P G 本身 定义有 广 义和 狭 义 之 分 , 分 的界 限不 是 很 划 及著作相继被引进 围内, 我国学者利用这些理论 对英 语和 汉语 进 行 了 深 入 的研 究 , 得 了不 少研 绝对。理论不同, 取 分析的 目的不同, 话语 的定义也 就不 同 。 究成果。但由于许 多学者煎在弓 进, f 相对忽视了 理 论 的吸收 与创 新 , 产 生 了不 少 问 题 。本 文 总 也 ( ) 语分析 的理论 基础 二 话 结我国学者近 十年研究话语分析的概况, 分析其 话语分 析 的产 生有 其 深刻 的 理论 基 础 。认识 研究特点并指出其不足之处, 提出一些亟待解决 话语 分析 的理 论 基础 , 助 于我 们 更 好 的理 解 这 有 的问题 , 并对话 语 分 析 的研 究发 展 方 向和 趋 势 提 学 科 区别 于其 他 学 科 的 特 征 及 理 论 应 用 的 过 程。目前 , 内学者在这方面 的讨论较 多。冉永 国 出个人 建议 。 平 (97 、 云英 (0 1 等 运用 语用 学 中的 AI 19 )孙 20 ) L. S 话语 分析 的课题 研 究 t n er … 的言语 行 为 理论 以及 其 他语 用 原 i adS a e n l ( ) 语分 析的定义 一 话 并融 台 了社 会 语 亩 学 的理 论 进 行 话 语 分 析。 对话语分析的定义的理解直接影响到话语分 则 ,
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
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更新。
中国社会语言学,作为研究社会变迁与语言发展关系的学科,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新发展。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包括其研究领域的拓展、理论框架的完善、研究方法的创新以及实践应用的深化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新发展的探讨,本文旨在揭示中国社会语言学在应对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学科建立以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理论贡献。
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近年来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包括研究领域的拓展,如网络语言、跨文化交流等;理论框架的完善,如语言与社会互动理论、语言变异与变化理论等;研究方法的创新,如语料库建设、大数据分析等;以及实践应用的深化,如语言政策与规划、语言教育等。
通过对中国社会语言学新发展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中国社会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公众对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语言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进。
二、中国社会语言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社会语言学的起源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语言学界开始逐渐认识到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随着社会语言学理论的引进和本土化,中国社会语言学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初期,中国社会语言学主要关注语言在社会交流中的应用和变化,特别是语言与身份、权力、性别等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
学者们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揭示了语言在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使用差异和演变规律。
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社会语言学逐渐扩展了其研究领域,涵盖了语言政策、语言规划、语言接触、语言变迁等多个方面。
特别是在语言政策与规划方面,中国社会语言学紧密结合国家语言政策,探讨了普通话推广、方言保护、语言教育等问题,为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以及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学习第二语言的需求逐渐增加,二语词汇习得成为了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近十年来国内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近年来国内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涵盖了广泛的语言对,包括英汉对、日汉对、法汉对等。
在英汉对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主要关注词汇习得的模式和策略,并深入探讨了学习者在语料库学习、认知词典学习以及语境语境学习等方面的表现。
而在日汉对和法汉对的研究中,重点则放在语音、语法和语义等方面的差异性分析上。
这些研究丰富了我们对不同语言对之间的词汇习得机制和规律的认识,为不同语言对的单词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方法论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们在采用实验设计、问卷调查、语料库分析等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增加了眼动追踪、脑成像、实时语音识别等先进技术的应用。
这些新的研究方法不仅丰富了词汇习得研究的手段和手段,同时也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这些方法的引入使得学者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词汇习得的过程和机制,为词汇习得教学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指导。
在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中,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成为了研究的一大亮点。
认知心理学研究者们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的认知机制、认知策略、认知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些研究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词汇习得的心理认知过程,也为词汇习得教学提供了认知科学的支持。
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也开始关注词汇教学的实践与应用。
研究者们通过调查、实验等手段,探讨了不同教学法对词汇习得效果的影响,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在线教育、智能教育等新兴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通过结合技术手段,设计专门的词汇教学软件和平台,可以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词汇习得的效率和效果。
当代汉语词义的发展变化
当代汉语词义的变化与发展摘要: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与社会是共变的,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的时候,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由封闭走向了开放,近几十年来,汉语语言词义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本文从当代汉语词义发展变化的特点、方式、原因来阐述。
关键词:词义发展变化建国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社会中一切可以察觉到的时代演进和社会变化都充分反映在语言这一“信息载体”上,因为语言中的词汇就具备了折射时代以及反映社会的功能。
尽管对于汉语的整个发展历程来说,新时期的汉语的历史只是弹指一瞬间——短暂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但就是这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各种变化的情况对汉语的词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什么叫词义呢?词义是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对象的认定,对所指事物表征、本质的感受、理解和评价,对于词语所含情感、语态的细腻体会,对于生物化构词依据的习惯性联想,以及对词的实际使用条件、方式(在语法上和语义上)的判断等方面的总和。
①新时期词义的主要变化主要有四个表现。
首先新时期的词义在总体上呈现一种单一性和明晰性,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第一是单义现象和多义现象比例失衡,前者远远多于后者,单义现象已经成为新时期词义现象的主体。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订本)后附的“新词新义”包括单义词1051个,约占总数的87.6%,包括多义词149个,约占总数的12.4%。
这种结构分布,使得新时期词义构架相对呈现出单一性。
其中原因应该来自两方面:首先,大量涌入的新词使用的时间太短,一时间,除了本义之外,很难产生新的派生义。
因为词义的派生要有一个过程,先是在言语中使用,而后逐渐约定俗成、固定为词义,因此较高的使用频率和一定的时间是词义派生的两个重要指标和参数,而新词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在目前呈现单一性是必然的。
另外,许多社会化的行业语目前依然是单义,当然这种特点是暂时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行业语会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其词义的派生的步伐也会加快,也会逐渐呈现多义性的特点。
近十年来中国生成语法研究现状与趋势
近十年来中国生成语法研究现状与趋势生成语法理论是目前国际语言学的主流理论之一,近年来在国内也兴起了研究热潮。
本研究在统计国内较为权威的12种语言学专业期刊、近十年来308篇生成语言学论文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内容进行分类,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分析了我国生成语法研究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与所有现代科学一样,语言学也经历了许多范式的转变。
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生成语法脱胎于语言学机械论、经验论和行为主义,先是将心智重新归还给大脑,探索通过语言表征心智的运行机制,然后提出语言与实现底层机制的大脑物质之间的关系问题,逐步使语言学转变成为一门理论性与解释性的自然科学成为可能。
[1]从经典理论、标准理论、管辖与约束理论再到最简方案,生成语法理论尽管在过去的50多年经历了较大的变化,但其目标却始终如一,即追寻人类语言的本质——语言的普遍原则。
因而可以说,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理论的变化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其每一次的变化都是乔姆斯基以开放的眼界,充分汲取新鲜的信息、观点、科技成果和思想,经过反复琢磨而成,以使其理论更为严密,更为理性,这也正是生成语法理论强大的生命力所在。
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一些学者,如黄长著、徐烈炯、宁春岩、方立、侯方、吴道平等撰写、翻译了大量介绍生成语法理论的著作,而以黄长著等人的译作《句法理论面面观》和徐烈炯的专著《生成语法理论》最具代表性。
他们的工作为生成语法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成语法理论在中国出现了迅猛强劲的发展势头,国内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生成语法理论的论文越来越多,生成语法理论成为中国语言学研究一大热点,研究的内容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
反思生成语法研究在国内的发展现状,明确我们的任务和前进的方向,并尽快使我们的研究与国际接轨是完全必要的。
[2]张法科、周长银[3]和吴红岩[2]曾先后对一定时期内国内学者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评论。
近十年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综述一、概述近十年来,语料库语言学在国内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突破。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语料库语言学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它基于大规模真实文本数据,运用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对语言现象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语言结构、语言变异、语言使用、语言教学等多个领域。
研究者们利用语料库资源,深入探讨了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层面的语言问题,揭示了语言现象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同时,随着语料库建设的不断完善,语料库语言学在国内的应用也愈加广泛,为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信息检索等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和技术基础。
近十年内,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不仅注重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还引入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先进技术二是研究领域的拓展,语料库语言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言结构研究,而是向语言教学、语言规划等应用领域延伸三是语料库资源的不断丰富,各类专题语料库、多语种语料库等不断涌现,为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样的数据来源。
总体而言,近十年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推动了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也为语言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语料库资源的日益丰富,语料库语言学在国内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为语言学研究和社会应用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1. 语料库语言学的定义与重要性语料库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学研究方法,主要依赖于大规模、结构化的语言数据集合,即语料库,来进行语言分析和研究。
它通过对真实语料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旨在揭示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和内在规律。
近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语料库规模的日益扩大,语料库语言学在国内语言学界的地位逐渐提升,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语料库语言学的定义在于其研究方法和数据基础。
其研究方法强调实证和量化,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统计手段对语料库中的语言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进而揭示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
近十年社会语言学研究热点述评
近十年社会语言学研究热点述评
近十年来社会语言学研究热点可以分为三类:
一、语用学研究:其中,涉及语用学的研究热点包括话语交流、议论
技巧、话语社会角色、文本上下文分析以及话语变体分析等。
近年来,话语理论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使得与之相关的
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词汇学研究:随着英语的发展,语言研究领域越来越多地面向词
汇学的研究和应用。
通过计算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视角,探索词汇、
表达情感和情绪的大脑机制,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交际理论学研究:语言交际理论主要探索人们互动语言的规律及
模式,围绕此,近年来引入多重编码模式、认知编码理论等,使得研
究的内容开始从语言本身的编码转向了不同语言编码间的互动模式,
开始注重语言交际过程中编码的综合运用。
总之,近十年来社会语言学研究热点一直都在不断发展,从语用学、
词汇学以及交际理论等多重视角探究语言,使得研究内容多样化,这
有利于我们客观理性地看待语言。
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
作者: 徐大明[1]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210093出版物刊名: 南京社会科学
页码: 123-129页
主题词: 中国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语言学会
摘要:近20年来中国社会语言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20世纪90年代,由于缺乏足够的国际交流,中国社会语言学曾经进入了“文化语言学”的发展模式。
2001年以后,中国社会语言学开始脱离了“文化语言学”的导向,通过与国际语言学界的交流,逐步转向语言变异、语言变化、言语社区等重点研究领域。
而2002年起始的连续几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开始把中国社会语言学推向了世界。
随后,以2003年中国社会语言学会的成立为契机,中国社会语言学进入了一个组织化、国际化、理论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社会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流变
中图分类号 : H o一 0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一 2804(201 1)0尽0 14乐05
社会语 言学 (so eioli n guisties )是 20 世纪 60 年代 起 源于 美 国的一 门边缘 性学科 "早 在 1952 年 , 美 国 语 言学 家 哈佛 #丘 里 ( H a e r C .C u v r r ie ) 在 他 的论
正是由于社会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或者说本质上就是多元学科5j它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形成了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模式其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所取得的成果使人们对语言与社会语言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刻认识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3 9 卷第 6 期/20 1 1年 n 月 JournalofLanzhou U ni e rsi v t y (Soei l Sei a enees) V o l .39 N o.6/N o e m ber, 2011 v
( 二 ) 中 国近现代有 关社会 语 言学 的研 究 就近 现代 中 国历 史上 的语言运 动而 言 , 2 0 世纪 曾经掀起 过 三大 语文 运动 ) 切音 字运 动 ! 国语 运 动和 白话 文运 动 "这三 大语 文运动 以及 193 4 年在上 海掀起 的大众语 运动在 当时社会 形成 了声势 浩大 的 群众 性运 动 , 具 有社 会语 言学 的性 质 "中国近 现代 语 言运 动所 提倡 的 / 言文一 致 0与 /国语统一 0思想 使 得 民众 对于 民族 与 国家的概念 有 了全 新 的认识 , 促
潮 , 进人了蓬勃发展 的阶段 " 这 一时期 出现 了很 多社 会语 言学 的专 题研 究 , 研 究成 果为 出版 了大量 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近十年的中国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在中国出现以来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初创阶段(1979—1987,从自发到自觉)、迅速发展阶段(1987—1993,从引进走向结合中国实际)、稳定深入发展阶段(1994至今,从热潮走向冷静和成熟)。
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后,中国社会语言学领域一度曾显得有些沉寂,但这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冷静和反思阶段。
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一批中青年学者也开始积极参与和组织有关的学术交流活动,掀起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高潮。
十年里以“社会语言学”为标题或关键词的论文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
我们对1994—2003年间国内学术期刊上所发表的与社会语言学有关的论文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结果发现:中国社会语言学在学科理论、语言变异、语言接触和语言规划这4个主要研究领域中各有新的进展,其中语言变异研究近年来取得的成果最多,其次为语言接触研究。
1.学科理论研究
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开始阶段,理论方面的工作主要在于引介国外相关理论,而最近十年里的成果则越来越多地体现了中国学者的独立思考与探索。
在学科理论研究方面,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科综述、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地位、社会语言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地位等。
从理论性质来看,中国学者普遍认为社会语言学是功能主义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思路符合现代语言学越来越重视使用者话语的大趋势,理论与实践价值兼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语言变异研究
变异理论是社会语言学的经典和核心,也是国内介绍得最早、最完整的社会语言学理论。
我们的调查表明,最近十年来,国内的变异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在成果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社会语言学其他方向的研究,但特别具有理论深度和个性的成果还比较缺乏。
变异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语言变异的理论、语言的各种变体(性别、年龄、行业、语域……)等,其中称谓语和网络语言研究是近年的热点。
这一领域内的研究还在不断拓展,具体材料的开发和理论的深入是大趋势。
3.语言接触研究
社会语言学自始至终强调语言的多样性,而个人和社会的语言多样性起源于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
总的看来,国内关于语言接触的具体研究(如双语)开展得较多,综合性研究还比较欠缺。
双语(包括双方言)研究是我国社会语言学内部发展较快的领域,最近十年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研究成果多达1400余项,充分体现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我国的双语研究涉及面很广,其中包括双语的一般问题、国家双语状况、双语制度、辞书编撰、双语心理、双语失语恢复、网络双语、语码转换等。
4.语言规划研究
不少学者在回顾和总结中国社会语言学的进展时都曾提到,我国在宏观社会语言学方面的成就十分显著,这和国家在语言建设方面的实际需要是分不开的。
我国历史上先后有过不少具有社会语言学性质的语言规划活动,为该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实际素材。
改革开放以来,语言规划研究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这一社会语言学的宏观领域内加入了更多微观的内
容,和语言变异研究在许多方面联系起来了。
在语言状况的研究方面,近年来人们非常重视濒危语言问题,有关濒危语言的研究正在成为中国宏观社会语言学领域内的新热点。
最近十年中,国内的语言规划研究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对国外语言规划理论与实践的介绍;
(2)对国内多年来语言规划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3)对语言规划的理论思考,有人已经提出,语言规划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应用语言学分支学科;
(4)具体领域的语言规划,它和语言变异研究关系十分密切。
我们相信,随着变异研究的深入开展和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这种微观化的语言规划研究将成为迅速发
展的一个领域。
为把握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总体发展态势,我们特地将最近十年里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社会语言学的文献进行了主题分类,并将几个主要研究领域的成果数量进行了对比(见下图),结果发现:语言变异和语言接触是最活跃的两个领域。
这一结论多少改变了过去认为变异研究是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弱项的看法。
至于各个领域中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变异研究在理论探讨和实际分析方面成果显著,正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语言接触中的双语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应用性成果比较多;语言规划和学科理论研究发展得比较平稳,不断深化是共同的趋势。
从学科整体来看,重视理论探讨和实际材料的开发是大趋势,结合不同学科所进行的多元化研究越来越多。
随着21世纪的到来,语言生活的不断丰富、学术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手段的改进都为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未来的中国社会语言学应该是一门学科门类齐全、理论体系完整、研究方法完备、实践价值明显、特色鲜明的学科,它将在中国的语言学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