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2bb33185727a5e9846a611b.png)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正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四 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二 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 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七 布置作业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口语交际应对》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口语交际应对》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1647d2e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e.png)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口语交际应对》教学设计共3篇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口语交际应对》教学设计1本次教学设计的主题是《口语交际应对》,是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语文下册第1单元。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将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锻炼应对各种口语交际情景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口语交际情景,掌握应对方法。
2.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自信心。
3.运用语言交际技能,增强人际沟通能力。
二、教学过程1.教师引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口语表达技巧的视频,引导学生对正确的口语交际有更具体的印象。
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个人口语表达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什么,让他们写下自己的答案。
2.讲解口语交际情景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讨论一个口语交际情景,例如:问路、打招呼、谈论天气等,在小组内,学生可以彼此讨论交流意见,探讨该情景下最合适的交际方式,并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经验来总结交际技巧。
3.讲解应对方法每个小组分别展示出讨论的结论,并邀请整个班级进行评审,评出最佳答案。
教师进行点评和解释,指出学生学习各种情景口语交际的优劣之处,以及如何运用针对不同场合的应对方法,最终建立起有效的口语应对技巧。
4.练习口语表达学生进行情景模拟口语交际练习,运用所学技巧,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尽可能多地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方法,例如:模拟打电话、聊天等场景,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以便更好地掌握应对方法。
5.总结提升在练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价,鼓励学生不断总结提升口语交际技巧,帮助他们体验到流利自如的口语表达,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个人应对能力和沟通技巧。
三、教学评估1.学生展示口语练习成果,并互相反馈。
2.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练习口语表达的情况,调整课程内容。
3.在学生家长的帮助下,分别进行口头测试和书面测试,以便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口语技巧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总结本次教学通过针对不同口语交际情景的讲解和应对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正确认识并使用口语交际技能的能力。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课《社戏》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课《社戏》精品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f476f2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6.png)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社戏》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
文章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淳朴热情的民风。
作品围绕“社戏”展开情节,事件集中,人物鲜活,夜间水乡之景非常有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单元课文或表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
要求学生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情感,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感受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了小说的赏析评价能力,能读懂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对作者情感的深入挖掘和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赏析会流于表层。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虽然写的是童年趣事,但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有隔膜,既新奇又有很多疑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汇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聚焦课文的矛盾之处。
2.把握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感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法】教法:提问法、引导法、点拨法、【学法】自主阅读法、圈点勾画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910年,北平城。
一位中年人买戏票,看演出。
可戏没唱一半,他便难以忍受的出来了。
这所谓名角的戏和他童年时看过的一出戏相差太远了。
(简化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简化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efd7cf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14.png)
(简化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简介本文档旨在对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单元进行教材分析,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概述第一单元的教材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 文学作品:介绍了多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和小说等。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文学素养。
2. 阅读技巧:介绍了一些阅读技巧和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这些技巧包括注释、概括和阅读文献。
3. 语言运用:重点讲解了一些常用的语言运用技巧,例如修辞手法、比喻和拟人等。
通过研究这些技巧,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4. 文学常识:介绍了一些与文学相关的知识,如文学流派、文学作品的分类等。
通过了解这些常识,学生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研究目标通过研究第一单元的教材,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掌握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技巧,例如注释、概括和理解难句等。
2. 培养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能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主题。
3.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以提升自己的写作和口语表达水平。
4. 增加对文学常识的了解,能够对不同文学作品进行分类和归类。
教学建议为了更好地教授和研究第一单元的教材,以下是一些建议:1. 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呈现文学作品,例如朗读、解读和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多进行阅读实践,例如通过阅读散文和小说等作品,提升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4. 提供一些有趣的写作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进行创作。
5.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自主研究,例如推荐优秀的作品给学生,让他们自行阅读和欣赏。
总结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单元教材涉及了文学作品、阅读技巧、语言运用和文学常识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教材,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并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c37cfab4daa58da1114ab0.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的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
从《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这四篇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从中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并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社戏》是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作品,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灯笼》一文,作者围绕“灯笼”,从不同方面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
小小的灯笼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而且寄寓了作者赤诚的情感。
“写作”要求“学习仿写”。
仿照学习过的课文或其他课外优秀的文章进行写作,学习它们所运用的体裁、题材、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应对”。
通过假设情景、综合实践等方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如何随机应变、巧妙应对自己所面临的境况,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学措施1.反复诵读,加强学生的自我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反复诵读来品味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初步体会文章的内涵和主旨,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
2.联系生活实际,由课本延伸到生活。
本单元通过不同的文体形式,展示了我国丰富的民俗风情,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如图片或视频,展示文章中所提及的民俗风情,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7c2f349b89680202d825bd.png)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教材分析作者:张泽都一、教材体系结构本册教材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不同单元穿插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栏目。
其中现代文单元四个、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按照课程目标来考虑。
二、教材编排及单元分析下面我们将按照单元来加以说明:第一单元,是以民俗为主题的单元。
《社戏》记录了鲁迅在童年时归省平桥村的一段回忆;《回延安》给我们展示了陕北的浓郁风情;《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给我们描绘了安塞腰鼓的粗犷豪放、刚健雄浑;《灯笼》则为我们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童年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主要由事理说明文构成。
学习本单元,主要是要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第三单元,是以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等为内容的古诗文。
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口味精美的语文,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第四单元是:活动•探究。
本单元,我们将跟随演讲者,走入演讲的现场,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
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撰写演讲稿。
第五单元,以旅游为主题,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浏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
第六单元,文言文单元,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
这些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
三、具体内容分析八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内容包括:六个单元的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共24课。
首先,课内阅读与名著导读,本册教材的课内阅读分为教读和自读两种,它一方面强调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一方面也体现由教师引导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便于学生自主构建阅读方案,形成阅读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a8b5cd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3.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整体结构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整体结构清晰,内容安排合理。
教材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如“人与自然”、“民间文化”等。
每个单元包括四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个写作、一个综合性学习和一个名著导读。
此外,教材还包括两个课外古诗词诵读和一个文言文单元。
二、课文选文特点本册教材的课文选文具有以下特点:1.题材广泛:选文涵盖了古今中外不同题材,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有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2.思想性强:选文注重思想性,选取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难度适中:选文难度适中,适合八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三、语文知识系统本册教材的语文知识系统包括字、词、句、段、篇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课文的学习和练习,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并能够在口语交际和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教材还注重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四、写作训练体系本册教材的写作训练体系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材按照由易到难、由模仿到创作的原则进行编排,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有特色的文章。
五、综合性学习设计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设计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综合性学习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展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课外古诗词诵读本册教材的课外古诗词诵读注重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通过诵读优秀的古诗词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诗词资源,并配有赏析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和背景。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诗词进行阅读和欣赏。
七、名著导读与推荐本册教材的名著导读与推荐旨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兴趣。
部编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备课及教学建议
![部编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备课及教学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3cf1ae957e21af45b207a8b1.png)
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备课及教学建议一、教材编写思路本册的编写思路与本套教材前三册一脉相承:首先是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原则,在教材中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究有机渗透、自然融入;其次,注重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素养的养成,就八年级来说,既有一般性的、普遍性的语文能力培养,也有针对不同文体(科普作品、演讲、游记等)的读写方法的训练;最后,着力打造“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二、教材内容构成三、“阅读·写作”单元本单元是八年级唯一一个以人文主题组织的现代文读写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安排了四篇文学作品(一篇小说,一首现代诗,两篇散文)。
其共性在于:(1)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定的民风民俗,有助于学生体会民俗的价值和意义;(2)都能按照表达的需要综合使用多种表达方式;(3)都体现了作者的情思,语言富有表现力。
其中“按照表达的需要使用表达方式”这一点,关键不在“综合”,不在“多种”,而在“根据需要”。
因为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文章都存在“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情况,关键在于按需使用,用得恰当。
比如小说《社戏》以记叙为主,但同时也穿插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篇幅不多,但都运用得恰如其分,在烘托气氛、凸显主题、传达情感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于表达方式合理使用的分析不仅适用于本单元,也适用于其他单元的课文,比如《大雁归来》中浓重的抒情色彩,《核舟记》中大量细致的描摹,《壶口瀑布》中精当的议论,《卖炭翁》以记叙为主、描写极精简、没有任何直接抒情议论语句的写法,都是作者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表达需要做出的合理安排,值得分析品鉴。
个性:《社戏》:(1)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理解“我”口中的“好豆”“好戏”。
这是本文传统的教学重点,课后练习均有涉及。
(2)阅读删节部分,体会作者的情思。
这是本套教材新开发的教学点,删节部分写“我”成年后在剧场看戏的经历,与儿时的看戏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对于两种生活状态的态度。
部编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解析与教学提纲
![部编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解析与教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81a8759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97.png)
部编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解析与教学提纲一、教材解析本教材为部编统编的《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材内容涵盖了课文阅读、写作技巧、语法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1. 课文阅读教材中的课文选取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包括现代小说、古代诗词等,旨在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学生可以培养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策略。
2. 写作技巧教材中的写作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思维逻辑和语言组织能力。
3. 语法知识教材中的语法知识部分系统介绍了八年级下学期的语法内容。
通过学习语法知识,学生可以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二、教学提纲为了有效地教授本教材内容,以下是一个简要的教学提纲:第一单元:阅读与写作- 课文阅读: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和主题,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 写作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单元:古代诗词- 课文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古代诗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 写作技巧:学生通过模仿古代诗词的写作风格,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第三单元:现代小说- 课文阅读:学生通过阅读现代小说,了解当代社会问题,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 写作技巧:学生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进行创作,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第四单元:语法知识- 语法知识学习:学生学习八年级下学期的语法知识,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则和技巧。
- 语法应用:学生通过练习和应用语法知识,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以上是《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解析与教学提纲的简要内容。
根据教材特点,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40aa0d0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1.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大自然的启示”,包括《荷塘月色》、《春》、《济南的冬天》三篇课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自然景物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
但部分学生对文字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仍需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有待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观察自然、感悟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品味阅读法:引导学生细读、精读课文,品味语言美,感悟生活美。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美。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3.操练(2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类似的文章,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文章。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c6dd204a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32.png)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版一、课本结构与单元主题。
1. 第一单元。
- 主题:民俗文化。
这个单元的课文通过描写各地的民俗活动,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内涵。
- 写作手法:文中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这里从嗅觉、视觉等多方面写景,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急切又兴奋的心情。
2. 第二单元。
- 主题:自然之美。
课文着重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魅力。
- 阅读技巧:在阅读这类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时,要注意抓住描写景物的顺序,如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同时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情感。
3. 第三单元。
- 主题:科技之光。
介绍了一些科学知识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 学习目标:学习本单元要了解说明文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并且能够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4. 第四单元。
- 主题:演讲词。
让学生了解演讲词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 演讲技巧:学习演讲词要注意演讲者的观点表达、语言节奏、情感的抒发等方面。
在演讲时,要根据演讲的内容调整语速、语调,与听众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
5. 第五单元。
- 主题:古代游记。
带领学生领略古人笔下的山水名胜。
- 文言文学习方法:学习文言文要多读多背,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
同时,可以通过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等方式理解文意,并且要学会分析文言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6. 第六单元。
- 主题:古代人物传记。
讲述了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
-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古代人物传记中的人物形象,要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事件的发展等方面入手,如宋濂的勤奋、刻苦、谦虚等品质就是通过他的求学经历和对马生的劝勉表现出来的。
二、字词积累。
1. 重点字词读音。
2. 重点字词含义。
三、写作训练。
1. 记叙文写作。
- 描写方法:结合第一单元民俗文化的描写,可以学习到如何描写人物、场景等。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ca3336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52.png)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一、内容概览亲爱的同学们,即将开启的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之旅,我们将会遇见一系列精彩的文学作品,让我们共同探索这一单元的奥秘吧!首先我们要明白本单元涵盖哪些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接下来就让我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这个单元的重点内容。
1. 介绍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教学背景和目标八年级下册的语文第一单元,是学生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学习阶段。
这个单元涵盖了古诗文、现代文以及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学生们在之前的学习基础上,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和鉴赏能力。
我们都知道,八年级是学生从基础学习到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所以这个单元的学习尤为关键。
接下来我们先了解一下具体的教学背景和目标。
二. 教案正文亲爱的同学们,欢迎来到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学习之旅!本节课我会引导大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探索其中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
课程目标:本单元以古诗与现代诗文为主要内容,通过课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领会诗人情感,品味语言艺术,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第一课时:古诗学习——《静夜思》。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感受诗意;接着讲解诗句背景、含义和表现手法,着重分析诗人如何在静夜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我们还将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象静夜的情景,体验诗人的情感世界。
第二课时:现代诗文学习——《春望》。
通过阅读理解,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我们将重点分析诗中的意象、语言和结构特点,感受现代诗的节奏与韵律。
此外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对春天的体验进行诗歌创作尝试。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
结合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背景图片和音乐,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相关的诗歌鉴赏练习题,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仿写或创作,培养创作能力。
第一单元单元导语解读--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单元导语解读--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3786617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c8.png)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语解读单元导语原文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
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单元导语解读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意义、价值本单元的主题是“民俗”,共四篇课文,一篇小说,一首现代诗,两篇散文。
《社戏》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叙述,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回延安》是一首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现代诗,诗歌通过“我”重返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表达了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安塞腰鼓》主要叙写了安塞腰鼓宏大的场面和其给人带来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灯笼》一文叙写了一些关于灯笼的记忆,表达了灯笼在不同时代对于个人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从单元主题来看,七年级更强调感受与体验,而八年级更侧重于理解与思考。
本单元以“民俗”为主题,每一篇文章都带着浓郁的烟火气息。
可以说“民俗”就是人间烟火,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民俗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甚至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承载我们民族文化的驳船逆水行舟,所以需要我们引领学生热爱民俗、传承文化。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七八九年级的单元教学内容,就会发现是由语文的基础技能向思维系统化层级递进的。
整体来看,七年级以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为主,从八年级开始以文体阅读为主,阅读方法开始转向专业,阅读策略指向文体学习,更强调自主学习和深入分析。
二、本单元的内在逻辑结构及指向的核心素养(一)本单元内在逻辑结构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_及各单元目的要求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_及各单元目的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d753ec90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89.png)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及各单元目的要求本册特点:新课文多,以名家名篇为主,文化内涵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当代意识。
本册目标:培养阅读记叙文、抒情文、科学文艺作品和浅易文言文水平;增强表达水平和语文实践水平;提升人文素养,养成良好习惯。
一、各单元目标及要求第一单元以人生轨迹为专题(记叙文)(一)达成目标1、知识与水平: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品味含义丰富的词句。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自我观照,使学生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只有奋斗过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只要你付出爱你一定能得到爱。
(二)各课基本内容《藤野先生》本文集中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作者对人生的追求。
文章叙事线索:明线,以作者与藤交往的过程来组材;暗线,以作者思想感情变化来贯穿。
《我的母亲》(自传)作者表达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长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我的第一本书》(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列夫·托尔斯泰》(传记)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再塑生命》文章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的精神追求。
(三)单元教学要求让学生读有所感,学有所悟,在读中联系个人的人生、生活体验。
(四)综合性学习内容:学会感受爱,理解爱和奉献爱,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美德。
形式:通过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使用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质。
目标:培养学生口语交际水平和书面表达水平,本单元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展开综合性学习,可通过“道不尽的母爱”“剪持续的‘脐带’”“多角度看母爱”“报得三春晖”等项内容,展开学习活动。
第二单元以心灵之声为专题(散文诗)(一)达到目标1、知识与水平:学习联想和想象,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不同表达方式,品味抒情性语言。
《灯笼》说课稿
![《灯笼》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8c66143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64.png)
《灯笼》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灯笼》。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所选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
《灯笼》是吴伯箫的一篇散文,以“灯笼”为线索,回忆了与灯笼相关的往事,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担当精神。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文化内涵丰富。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较为复杂的文本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作品,学生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在学习自读课文时,可能会缺乏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线索。
(3)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线索。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家国情怀,感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 自主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189d202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7e.png)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民俗文化”选编了一组文体多样的文章,包含小说、诗歌和散文。
四篇课文除含有“民俗文化”的元素外,还有本身所具有的意蕴。
语言富于表现力,在写法上也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单元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思路】《社戏》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在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理解写作意图,同时找出文中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地方,体会其作用,掌握方法,从而领会文章主旨。
《回延安》是一首模仿“信天游”民歌形式写成的抒情诗,教读课。
通过朗读,梳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在读中感受陕北的地方民俗,在比较中掌握“信天游”的形式特点,在品读中学习抒情这一表达方式的作用,从而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感激、依恋之情。
《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自读课。
学生通过运用前面两课教读课中梳理、概括内容的方式,拎出线索,再通过分析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灯笼》也是一篇抒情散文,自读课。
以“散文的自由笔法”为主线,通过“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运用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主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民俗内涵,理解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有特色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
写作《学习仿写》先指导学生通晓仿写的相关知识,再引导学生研读范文,确定仿写点,然后按步骤进行仿写,在训练中掌握仿写的技巧,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1+X设计】【课时安排】1.《社戏》(3课时)2.《回延安》(2课时)3.《安塞腰鼓》(2课时)4.《灯笼》(2课时)写作《学习仿写》(1课时)1社戏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重点句段,进而掌握记叙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说说在我们这个地方有哪些民俗?(生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0774ee0c22590102029d30.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社戏》教案【教材分析】《社戏》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
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教学目标】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
【教学难点】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
当我们长大成人,历尽沧桑之后,却难忘童年的往事、童年的美景、童年纯真善良的伙伴。
因此使我们更觉得童年的美好与幸福。
今天我们就随鲁迅先生走入《社戏》,回到江南水乡,回到梦幻般的童年。
二、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部编八下语文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八下语文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4dc52f83c4bb4cf7ecd1fa.png)
八下语文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为2018年春季全新部编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八年级下册六个单元的专题分别是: 部编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六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一习俗风尚、二科学探索、三自然美景、四演讲技巧、五人文胜迹、六哲思与情怀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说明文章为主,第二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元,编排在第三、六单元中。
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本册教材中写作有六个单元安排,体现出新版教材对写作的重视,并结合本单元课文文体特点进行写作;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
口语交际安排了两个单元,分别是第一、五单元;与以往教材相比显示出对口语交际的重视;综合性学习安排了三个单元,分别是第二、四、六单元,活动注重中国传统美德与文化的熏陶。
第一单元主题:民风民俗单元目标1、了解课文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及民俗文化知识。
2、学习多角度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精彩语句体味作者情感。
3、感受我国各具特色的民俗和淳朴的人性美极平凡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
教材分析本单元四篇文章分别为:鲁迅的小说《社戏》运用了人物和景物描写详略得当的写了我十一二岁在平桥村河。
伙伴们夜航去赵庄看戏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贺敬之的现代诗歌《回延安》,用陕北信天游的格式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延安人民在战争年代的巨大贡献和如今的建设成就。
刘成章的抒情散文,安塞腰鼓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对安塞腰鼓的场面进行描写,这既是对高原生命的歌颂,也是对民族魂的礼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二、编写意图
本单元是一个多文体的单元,课文包含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
《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的敦厚和睦的民风。
教学时要把教学重点放在领会文学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
《回延安》是当代一首著名的抒情诗,教学时要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饱满的情感,感知诗作的明亮、瑰丽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并体会诗作模仿陕北民歌旧形式以表现新时代内容的特点。
《安塞腰鼓》是一篇新时期的经典课文,它写陕北高原,写高原腰鼓,写打腰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弃放雄健的精神气质。
它在语言运用和修辞方法方面尤其值得认真学习。
《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
它以“灯笼”为话题,申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率”的意志和热情。
选取这四篇课文,主要是考虑它们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的元素(同时也考虑这些课文的不同时代、不同生活场景和不同体裁的多样性特点),以便于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
但这些课文的主题并不局限于民俗文化,而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例如《社戏》还表达了作者对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淳朴人性的期盼,《(回延安》还表现了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安塞腰鼓》还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灯笼》还表达了保家卫国的意志和热情。
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另外,选取这几篇现当代文学名作,还着意于进行文学鉴赏教学。
可以分析《社戏)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可以品味(回延安》的一系列意象,分析其修辞手法,并训练现代诗歌的朗读方法;可以通过学习《安塞腰鼓》和《灯笼》理解抒情散文写作的切入点(“腰鼓”“灯笼”),理解散文的构思章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散文优美而精巧的语言等。
三、教学指导
鉴于本单元课文文体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实施相应的策略,又要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实施共同性的教学策略。
其中共同性的教学策略,包括从文本中挖掘民俗的意义和价值,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品味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等。
这两种教学策略可以紧密地结合起来,目标是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民俗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对民俗文化的热爱。
一要感知课文的叙述内容,二要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在此基础上理解文本的民俗的意义和价值。
理解民俗意义和民俗价值,是增进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这里的“文化”与语文的紧密结合,将丰富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素养。
第二,理解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这一点的关键不在“综合”,不在“多种”,而在“根据需要”。
即根据作者不同的写作目的、表达需要做出的合理安排,值得分析品鉴。
第三,体会课文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强朗读,训练语感。
品味语言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之一,在本单元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本单元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其语言都富有文学性,值得分析品味和借鉴运用。
品味语言的教学要与朗读教学相结合。
本单元文体多种多样,语言表达方式、语言风格也多种多样,朗读课文要结合课文的文体特点进行。
朗读是对作品语言的直接感知,朗读好了,品味语言便有了基础,不待老师点明,学生已经了然于心。
从一定意义上说,朗读的效果实际上就是品味语言的结果。
品味语言还要与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相结合。
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需要通过具体的品味语言的实践来进行,需要对多种不同的语句作比较分析,两个教学重点或教学目标其实具有相似性、共同性,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进行。
第四,引导课外阅读相关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将课内的学习引向课外,建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模式,是这套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之一,这一指导思想同样适用于本单元。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应当与课内结合,也就是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或是同主题对比,或是同题材对比,或是同作家的不同作品对比等,通过这些对比丰富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课时安排:《社戏》建议3一4课时,《回延安》建议2课时,《安塞腰鼓》建议2课时,《灯笼》建议2课时。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