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宗教比较
中西宗教的差异
Different from Buddhism's stress on human spirit, Taoism focuses on human body and life.
Chinese Buddhism
Buddhism is originated in ancient India, then it has experienced four developmental periods in China. ① Begining: the Western Han and the Eastern Han Dynasties ② Interflow of Metaphysics and Buddhism: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③ Peak: the Sui and the Tang Dynasties ④ Transformation: the Song and the Ming Dynasties --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creasing Number BeingYounger in Average Age
Asking the Gods for Wealth
6. Influence of Western Religion on Modern Culture
Prevailing Number in Christians
Moral and Ethical Foundation of Capitalism
Reconstitution of Social Value
东西方宗教共同点
具有超自然性 信仰的彻底性 相信来世幸福 信仰全能的神灵 弘扬爱的精神 维护社会正常运行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中东最早的宗教是犹太教,而西方的最早宗教是古希腊的多神教。
古希腊人认为各个区域有相应的守护神,并且经常给这些神祭祀。
犹太教则是唯一的神,没有其他神可以崇拜,并且在圣经中明确规定了每年要遵循的节日。
后来,基督教在西方逐渐兴起,并成为主要的宗教信仰。
基督教强调对上帝的信仰和敬畏,教徒们必须信仰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并且遵循圣经中规定的道德准则。
基督教根据教义进行礼拜,其中包括祈祷、颂歌和圣餐等仪式。
而天主教与基督教分离,强调圣职人员的权威地位,并且教徒必须通过圣洗和做多次忏悔来获得上帝的宽恕。
然而,在中国有一系列的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佛教强调修持,提倡“解脱”和追求人的内在平静。
道教注重个体内观与自修,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伊斯兰教则是中国最年轻的宗教,强调对真主的信仰和对先知穆罕默德的顺从。
回族是中国最大的穆斯林民族,他们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戒律。
在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1.宗教信仰:西方以基督教为主要信仰,而中国则以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
西方人注重对上帝的信仰和敬畏,而中国人则倾向于修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2.宗教仪式: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礼拜有固定的仪式,包括祈祷、颂歌和圣餐等。
而中国的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则强调个人的修行和内在的祷告。
3.教义和教义解释:基督教强调相信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并在几个教义上有固定的规定。
天主教则更注重圣职人员的权威,教徒必须通过圣洗和做多次忏悔来获得上帝的宽恕。
而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注重个人体验和理解教义。
4.圣地和圣物:基督教有耶路撒冷和梵蒂冈等重要的圣地,信徒会去朝拜。
天主教强调圣物的重要性,认为圣物具有神圣的能力。
而佛教和道教则没有特定的圣地和圣物,他们认为信仰是一种内在的修行。
5.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西方国家基本上是基于基督教的价值观和法律制度建立的。
宗教在西方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在法律中得到相应的保护。
中西方宗教的对比
浅谈中国和西方宗教的对比宗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东西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存在的文化现象。
宗教最初的产生是人们对于自己无法理解的现象的精神寄托,简单来说即是对神灵的崇拜,而神则是人的外化。
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来说,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创造了神。
而对于不同的文化地域,其所产生的宗教文化也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也不例外。
本文结合了部分书籍和我自己的了解,简单谈谈中国与西方宗教的对比。
一、天生之神与人身成神——神的形成在西方的宗教体系里,上帝是唯一的神,而这个神是天生的,由他创造了世界,而耶稣则只是他在人间的使者,代理他在人间传道,而耶稣也只不过是肉体凡胎,只因为他是耶和华之子,“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聪明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
”上帝是永恒的,他居住在天国,是一个超脱于整个世俗的净土之地,远离人世,高高在上。
相比之下,中国虽然在早期也曾有过“天帝”、“上帝”的传说,但那不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人格神,而只是指某种外在于自己的神秘的自然的或社会的力量。
中国的大多数神显得“亲民”得多,他们大多是有名望、有过巨大功绩的或是有大智慧的人,经过一代代中国百姓的传说,逐渐被捧上了神坛。
例如,道教所尊奉的太上老君的原型就是老子,他是春秋是一位有名的智者;佛教中所传的大肚子弥勒佛的原型就是五代时一位布袋和尚。
此外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杰出的人物在后来也由于各种原因成了神,享受百姓的祭祀和侍奉,例如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商代的名臣比干都被尊奉为神,而且受到历代从皇家到黎民百姓的虔诚祭祀。
在中国还有个有趣的现象: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所尊奉的“祖师爷”,在老一辈的从事这一行业的人的眼中,如果不尊重自己的祖师爷,那就是欺师灭祖的行为,是很严重的罪行。
这种“祖师爷”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神,比如工匠行业的鼻祖鲁班,戏曲行业的鼻祖唐玄宗等,都可以被奉为他们所在行业的神灵。
二、一家独大和三教并存——一元的西方宗教和多元的中国宗教西方的基督教从罗马帝国灭亡起就已经成为西方世界唯一的宗教,因此基督教认为自己世界上唯一合法的宗教。
英国和中国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哪些差异?
英国和中国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哪些差异?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宗教信仰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
英国和中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其宗教信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英国和中国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的主要差异:一、宗教的历史背景在英国,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信仰。
在罗马帝国早期时期,罗马天主教传播到英国,随后又出现了基督新教、长老会、浸信会等多个分支。
而在中国,道教、儒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来源非常丰富,且历史源远流长。
二、宗教的地位和影响在英国,基督教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信仰,其地位也非常高。
英国皇室本身就是基督教中的安立甘宗派,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也受到基督教影响。
而在中国,虽然宗教信仰在中国文化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在政治体制上受到较大的限制。
三、宗教仪式和礼仪在英国,基督教中的圣礼、婚礼、葬礼等已经成为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基督教中的礼拜和忏悔仪式也是悠久的传统。
在中国,道教中的道场、儒家的祭祀礼仪,佛教中的经堂和闭关修行等在宗教仪式上有其独特的特点。
四、宗教信仰的传承和发展在英国,基督教的信仰和传承非常重视个人的选择和决定。
同时,基督教的教义和传承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调整完善。
而在中国,宗教信仰的传承和发展往往受到政治、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其社会和文化环境也随时代变迁而有所调整。
五、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在英国,虽然基督教在社会和文化中非常重要,但英国的宗教信仰也比较开放和多元。
在英国可以找到各类基督教教派、佛教、伊斯兰教等多个宗教信仰。
而在中国,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较低。
总体来说,英国和中国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基督教教派、宗教地位、宗教仪式、宗教信仰的传承和发展,和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不过不管是哪种信仰,宗教均为人们提供了寄托和力量,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提供帮助和引导,为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浅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是相当显著的,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信仰的对象和信仰方式上,还体现在宗教对社会、政治、法律等领域的影响上。
本文将从信仰对象、宗教理念、宗教组织和宗教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信仰对象上。
在西方,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体系,其核心信仰是对耶稣基督的崇拜。
而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教是主要的宗教体系,分别代表着修行、信仰和道德伦理的不同方面。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西方注重个人的救赎和灵魂的拯救,而东方强调修身养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宗教理念上。
在西方,宗教被认为是个人信仰的私事,个人有自由选择宗教信仰的权利。
而在中国,宗教往往与家庭、社区和文化传承紧密相连,是一种集体意识和社会认同的体现。
中国人更倾向于将宗教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而西方人更关注个体的信仰体验。
此外,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宗教组织方面。
在西方,教会在基督教社区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宗教组织有明确的等级结构以及行使宗教权威的方式。
而中国的宗教组织更为灵活,有时会与传统文化、政治、社会生活等融为一体,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同时,在西方,宗教组织通常独立于政府,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而中国的宗教组织通常与国家密切相关,受政府管理。
最后,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可从宗教对社会的影响上得以体现。
在西方,宗教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信仰者的人数不断减少,宗教已不再是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
相反,中国宗教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还对社会和政治产生着重要影响。
尽管国家对宗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宗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仍然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信仰对象、宗教理念、宗教组织和宗教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之间的不同,也反映了中西方国家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差异。
东西方宗教
论东西方宗教神祗观念的异同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既可以适应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也可以适应同一时代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适应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
宗教与人类文明、文化及历史发展进程息息相关,研究分析宗教产生、发展、传播以及影响等,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世界文明发展及东西方古代文化内涵。
比较分析东西方宗教异同,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正确认识宗教信仰的地区性和世界性有很大的帮助。
一、东西方主要宗教派别及各自的神祗观念东方(以中国为例):有佛教、道教、儒教。
(1)佛教:最根本的思想是一切皆苦,一切皆空。
佛教主张人们忍受现世的痛苦,多做善事,六根(眼、耳、鼻、舌、身、心)清净,心无杂念,消灭欲望,静心修炼,以求取下一世的幸福。
(2)道教:道教的基本教义是尊道贵德,羽化登仙。
(3)儒教:仁义是儒教文化的重要思想。
西方: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1)基督教:基督教的教义主要归纳为四个方面有1、创世记2、原罪说3、救赎说4、天堂地狱说(2)伊斯兰教:1、信仰独一的造物主2、信天使3、信经典4、信先知5、信后世二、东西方宗教神祗观念的相同点(1)信奉来世幸福、以及善恶有报。
宗教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相信人的灵魂与肉体相分离且死后灵魂不死,并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存在于人的来世,而来世幸福的获得则取决于个人今世的各种行为。
对此,宗教观点认为,教徒今生只有严格履行教义的各种规定,如行善、行义,方有机会获取来世的幸福;而倘若所言所行与教义相悖则断无幸福来世之可能。
(2)信仰全能的神灵,如基督教中的上帝、伊斯兰教中的真主安拉、佛教中的佛主释迦牟尼。
(3)爱的精神。
在各大宗教的教义中,普遍流露出博爱、仁爱等精神,当然其范围更多的是限制在同类教徒之间。
(4)佛、道、基、伊四大宗教,其教义的共同之处在于:强调现实生活的苦与恶,要求人们接受并忍耐人世间的痛苦,相信有一个保护众生的神存在,虔诚的信仰唯一的真神,坚信还有来世的幸福生活,多做善事,少行恶事,以求在死后,主会根据他今生的行为,判决他的来生去想——天堂或是地狱。
东西方宗教比较
宗教仪式的神圣感
宗教都有其独特的仪式和节日,体现人类对 神圣存在的崇敬和虔诚。
东西方宗教的差异
1 神观
东方宗教如儒教、道教崇尚天 道、仙道,注重自然万物的和 谐统一,而西方宗教如基督教 、伊斯兰教强调单一的至高无 上的神。
2 价值观
东方重视道德修养、内心修炼 ,而西方强调个人信仰和救赎 。两者对善恶、天命、人生意 义等有不同的理解。
宗教为人们提供精神寄托,帮助他们探索生命的本质和价值。它还 能促进社会团结,维护道德秩序,在困难时刻给人以安慰和希望。
宗教的历史渊源
远古信仰
宗教最早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及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宗教的发展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宗教信仰形式日趋复杂,出现了神话、祭祀等仪式。
世界宗教的形成
公元前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宗教相继出现并传播。
宗教在当代社会的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1 道德引导
2 精神寄托
宗教为人们提供了道德指引,塑 造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
宗教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慰藉和 情感寄托,帮助他们度过人生艰 难时刻。
3 社会凝聚力
4 文化交流
宗教能够凝聚社会成员,增强群 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宗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促 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
宗教的现代转型
1
世俗化趋势
现代社会受科技进步、城市化等因素影响,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
和影响力日渐减弱,呈现世俗化趋势。
2
宗教多元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宗教文化交流融合,宗教信仰呈现多元
化趋势,传统教义也在不断调整变革。
3
宗教现代化
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许多宗教开始融合现代思想,重新诠释教
东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
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
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因为地域的不同,产生的文化、政治、经济的形态也不同。
当然,文化的差异也包括了宗教为文化的差异。
具体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中西方宗教的起源不同。
东方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儒教(儒教是否为宗教,现在人又争议)。
佛教是王子释迦牟尼创立的,一个王子创立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治因素。
东汉末年佛教也从天竺传入中土,虽然是外国宗教,传入后中化程度也很大。
同时期,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兴起,道教是为了迎合当时诸多的士大夫求不老之术,而产生。
儒教是一种孔家文化,成为信仰,随着时间和政治的变化而成为的一种宗教文化,具有很强的中国气息。
西方的宗教主要有:伊斯兰教、基督教,(这些宗教后来分化出许多宗教,这里亦作大的方面的分析)。
和佛教相近,伊斯兰教在麦加,默罕默德创立,经历了血腥风雨。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创立者耶稣,基督教更是血腥,耶稣受难,严厉的刑罚都极其的残忍。
其实,在不同的地域宗教产生的方式不同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纵观东西宗教的起源,可以清楚地知道:东方宗教文化是产生于当时士族的嫉妒奢糜物质追求下的欲望的扩张;西方宗教文化却相反,他是在血腥的政治斗争里,人们在精神上的寄托,而产生的信仰。
第二:东西方宗教的信仰不同。
在中国,宗教很大程度上都寄托了人们太多的物质的欲望。
道教,产生时就是用来球不老之术的,炼仙丹,求福避祸,基本都是物质追求的寄宿地。
佛教,烧香拜佛,求的也只是物质上的富足,肉体上的平安。
儒教,和前两个宗教不同,两千多年都是用于政治,统治者用它束缚人们的思想,现代,则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西方,不管是哪个宗教,人们的信仰都是精神上的。
东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东西方宗教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religious beliefsThe world is a diverse place with different cultures and religions spread across it. Among thes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have developed their own unique religious beliefs over centuries. While they may have similarities in some aspect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religious cultures.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some of these differences.1. Philosophical basis: The Eastern religious culture, such as Hinduism and Buddhism, is primarily based on philosophical teachings. These religions focus on spiritual enlightenment, inner peace,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through meditation and self-real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Western religious cultures, such as Christianity and Islam, are primarily based on a belief in a personal God and focus on faith, worship, and obedience to divine laws.2. Concept of God: In Eastern religious cultures, the concept of God is often non-theistic or pantheistic, where God is seen as an impersonal force or energy that permeates the universe. In contrast, Western religious cultures believe in a personal God who is separate from the universe, is all-powerful,and often interacts with humans through revelations, miracles, and prayers.5. Role of spirituality: Eastern religious cultures emphasize the role of spirituality in daily life, with practices like meditation, yoga, and mindfulness being integral to one's well-being. These practices help individuals to achieve self-realization and transcendence. In contrast, Western religious cultures often view spirituality as separate from everyday life, with a focus on attending religious services, following moral codes, and participating in religious rituals on specific occasions.6. Approach to authority: Eastern religious cultures often have a more flexible approach towards religious authority, with individuals having the freedom to interpret and adapt teachings based on personal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Westernreligious cultures, especially organized religions like Christianity, have a more structured and centralized approach, where religious teachings are often based on authoritative texts and interpreted by religious leaders.In conclus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religious cultures arise from their differing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beliefs about God, worship practices, views on the afterlife, role of spirituality, and approach to authority. While these differences create unique identities for eachculture, 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and respect the diversity, as it contributes to the richness and variety of human existence.。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
中国的道教建筑
道教是中国外乡宗教, 以老子为教祖。 道教建筑也常常建于名 山大川之间,表达了道 家“王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的 思想。
道教建筑也为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多坐北朝南,中轴对称,主要殿堂 设在中轴线上,层层院落依次递进。山门多为三个门洞,意指进入山 门,通过三界〔无极界、太极界、现世界〕,才可以成为真正的道士。 山门后一般有三清殿、玉皇殿、灵官殿等。 三清殿一般是道观的主殿,供奉道教三清。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异同 Nhomakorabea提纲
一 、中国宗教建筑形式 二、 西方宗教建筑形式 三、东西方宗教建筑的相同点 四、东西方宗教建筑的不同点 五、结论
中国宗教类型及其建筑形式
佛教建筑:洛阳白马寺、北京广济寺 道教建筑:北京白云观、太原晋祠 伊斯兰教建筑:清真寺 基督教建筑:北京天主教堂东堂
中国的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不注实体, 而更注重“虚〞 、’‘空〞 。中国 佛教建筑采用木构架,也常常采用格扇门、格扇窗,注 重内外空间的相融和流通,其内部空间也比较明亮。
5、建筑细节
教堂尖拱、尖券、尖顶的运用,建筑立面 越向上划分越见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 珑,是整个教堂充满着一种超尘脱世、升 腾而上的动感。
垂直向上的飞腾动势令人迷惘,又尖又高的 塔群,瘦骨嶙峋笔直向上的束柱,筋节毕现的 飞拱尖券,仿佛随时能使得这些巨大的石头 建筑脱离地面,冲天而起,人们的灵魂也随之 升腾,直向苍穹,升到天国上帝的脚下。
西方的佛教建筑
佛教起源于印度,“婆罗浮屠〞, 就是建在丘陵上的寺庙的意思,位 于爪哇岛中部马吉冷婆罗浮屠村。 大约建于公元7—8世纪,长宽各 123 米,高42 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佛 教遗址。这座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 宏伟佛教建筑是由100万块火山岩一 块块巨石垒起来的十层佛塔,可分 为塔底、塔身和顶部三大局部。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中西方宗教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为基础,而西方文化则以基督教为主。
这两种宗教文化的差异在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以下是关于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的一些主要观点。
首先,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在于宗教信仰的根源。
在中国,宗教信仰主要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之上。
中国传统宗教和哲学思想强调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主张通过遵循道德规范和思考人生意义来达到灵性上的满足。
与之相反,在西方,基督教的宗教信仰是以神为中心的,并强调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基督教文化认为人类的存在和目的是为了敬拜并遵循上帝的旨意,通过信仰上帝来达到灵性上的满足。
再次,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在于道德和伦理观念的体现。
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道德和伦理观念是通过儒家的“仁爱之心”和佛教的“舍己为人”来体现的。
这种观念认为道德行为是为了培养个人的美德和修养,同时也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基督教文化中,道德和伦理观念是通过《圣经》中的戒律和教义来传达的。
基督教强调的是爱的原则,即爱上帝和爱邻舍。
最后,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在于对宗教艺术的态度。
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对宗教艺术的态度较为宽容开放。
中国的庙宇、佛塔、石刻、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都是为了表达对神灵和自然的敬意和崇敬。
而在基督教文化中,对宗教艺术的态度较为保守。
在天主教教堂和东正教教堂中,壁画、雕塑和装饰品旨在向信徒传达宗教故事和义务。
综上所述,中西方宗教文化在根源、仪式和礼仪、道德和伦理观念以及对宗教艺术的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宗教文化差异是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重要一步。
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表现及比较
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表现及比较选题意义:宗教自古以来对我们中西方的文明有着重大的影响,对我们的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西方最大的两个教派莫过于佛教与基督教。
佛教分为大乘教与小乘教。
在宗教不断发展中佛教为中国艺术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敦煌的莫高窟,云岗石窟,等等的雕刻的佛像以及复制的壁画不计其数。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主的宗教。
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基督教马龙派统称基督教中西方宗教在其社会文化历史上都有着主要的地位。
当基督教在欧洲有了重要的社会地位时,宗教意识得到了最完满的发展,教会为了广泛的传播宗教思想通过诗章,颂词,灵歌教导教徒。
唱歌赞美上帝从而成为了基督教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督教音乐由此便欣然产生了。
罗马帝国也因此成为了当时欧洲最大的音乐中心.无论是佛教还是宗教对其社会的贡献及影响都是深远的。
佛教与基督教由于所处地域环境与历史背景差异,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文化。
当今世界是逐步走向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都是如此。
宗教在文化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探讨中西方宗教的起源、发展就更加重要。
本文取最具代表性的中西方两大宗教——佛教与基督教进行对比,旨在探寻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具体剖析它们两者之间在教义上的差异,以及与节日关系上的异同,和各自文化上的联系,以及两者在充当统治阶级统治工具时的区别。
通过比较宗教建筑、宗教智慧等,来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研究内容:前言:概述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发展以及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西方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1、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2、基督教在西方社会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佛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及西方社会后的主要发展阶段1、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主要发展时期及特点。
2、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主要发展时期。
三中西方宗教所信奉的神明的思想意识1、中国佛教所信奉神明的思想意识及教义。
从东到西的宗教信仰有何差异?
从东到西的宗教信仰有何差异?一、东方宗教信仰的特点在东方地区,诸如佛教、道教和印度教等宗教信仰具有较大影响力。
1. 佛教佛教起源自印度,后传入中国及其他东方国家。
佛教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实现内心的觉悟与解脱,追求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佛教注重修行、禅定与慈悲,通过辩论和逻辑推理等方式推崇智慧,追求灵性的提升。
2. 道教道教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合一。
道家思想注重个人修炼,通过修道追求长生不老与超越尘世苦难。
道教提倡自然无为、无欲为本的生活态度,并通过炼丹、辟谷等方式探索人体与自然之间的奥秘。
二、西方宗教信仰的特点西方地区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
1. 基督教基督教信仰源自中东地区,基督教徒相信耶稣基督是救世主,通过信仰与祈祷与上帝建立联系。
基督教注重爱和慈善,秉持着上帝的教导去行善与传播福音。
基督教信仰对个人的心灵抚慰与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2.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地区,穆斯林认为先知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伊斯兰教徒通过五功(信仰、祷告、斋戒、天课和朝觐)来践行宗教。
伊斯兰教崇尚虔诚与奉献,强调对真主的顺从与敬畏,追求宗教法律的实践。
三、东西方宗教信仰间的差异东西方宗教信仰在思想体系、信仰对象、仪式与教义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1. 思想体系东方宗教信仰注重个人修行与内心觉悟的追求,追求人的内心与宇宙的和谐。
西方宗教信仰则更加注重个人与神的关系,强调人与神之间的依存与敬畏。
2. 信仰对象东方宗教信仰中常以佛、道或印度教神明为信仰对象,着重尊崇智慧和自然之神。
而西方宗教信仰则以上帝、真主和犹太教的耶和华为信仰对象,追求与单一神的联系与奉献。
3. 仪式与教义东方宗教信仰具有丰富多样的仪式与教义,如佛教的禅坐、道教的祭祀与道教典籍的研习等。
西方宗教信仰则常有祷告、礼拜与圣经的阅读等教派固定的仪式与教义。
总结起来,从东到西的宗教信仰在思想体系、信仰对象、仪式与教义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中西方宗教的对比
中西方宗教的对比关于中西方宗教的对比引言每一门哲学不一定是一种宗教,但每一种宗教必定是一门哲学,中西方宗教文化对比。
它代表着一个时期内人的情感、思想和信仰,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期内其所在地区的政治和文化理念。
在各个宗教产生的初期,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对自身及生存的环境缺乏整体的、科学的认知。
而宗教的产生正是给了人类在无知而萌生的恐慌中一种及时的情感依托。
而后,由于宗教的迅速发展,它逐渐由被统治阶级迫害的地位上升成为一种统治阶级用以集中和麻痹人的思想感情的工具。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今天,宗教作为政治工具的时代已经逝去,它重新成为一种思想和文化的体现,在人类社会中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中西方宗教在充当政治工具和体现思想文化上的异同,并取最能代表中西方宗教,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二的佛教和基督教作为论述的对象。
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于公元前五世纪由印度的释伽牟尼创立,公元一世纪(西汉)时由印度传入中国。
东汉明帝时,开始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
佛教的教义反对把人分成等级,反对不平等的现象,同情不幸的人。
同时,佛教还宣扬因果报应,主张逃避严酷的现实,用自我解脱的方法削除烦恼,而否定斗争。
这是佛教消极的一面。
中国历代的统治者正是因为这一点而广泛宣扬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极一时,影响波及各个阶层。
它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开始以一种融和的姿态进入中国文化的主体。
佛教逐渐由“外来方术”变成了一支很有影响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力量,引起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两教的关注。
在不断的冲突当中,三教相互渗透,它们冲突的过程也正是融合的过程。
仅在北魏时期,全国的佛寺即从东晋时的1700余所一跃而达30000余所。
佛教徒还开凿了云冈、龙门、巩义、敦煌、麦积山、炳灵寺等十几座著名石窟,雕塑的佛像和绘制的壁画不计其数。
这些石窟的开凿使得中国的雕塑和绘画艺术得到很大推动。
这一时期的画匠在遵循佛教图本的同时,不断加入个人的'理解和想像,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情趣渗透其中,使得佛教的文化艺术逐渐中国化,最终汇入中原文化的母体之中,成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和补充。
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是源自于其不同的历史背景、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下面将从宗教信仰、宗教实践和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在于宗教信仰的差异。
中西方的主要宗教分别是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等东方宗教与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等西方宗教。
东方宗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心灵与肉体的统一,强调个体的内心修炼,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和谐。
而西方宗教强调个人与神的关系,注重信仰和敬畏神灵,强调信仰的个人选择权和神圣的法律。
因此,东方宗教更加注重个人修炼和自我提升,西方宗教更加注重个人与神灵之间的关系和信仰的规范。
其次,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宗教实践方式上。
东方宗教的实践方式注重思考、冥想、打坐、禅修等个体修炼的方式,强调个体意识的觉悟和心灵的修养。
而西方宗教的实践方式强调信仰的具体行为和仪式,例如参加礼拜、祷告,守节日等。
西方宗教更加强调宗教仪式和制度的规范性,东方宗教更加注重个体的自我修炼。
最后,中西方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东方国家,宗教文化往往与国家和社会相融合,宗教被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例如,佛教在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具有广泛的信仰群体和庞大的文化影响力。
而在西方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家和宗教往往保持一定的距离,宗教往往被视为个人和私人生活的一部分,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相对较低。
但是,西方宗教在社会道德、法律、教育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总结起来,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宗教信仰的差异、宗教实践方式的差异以及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差异。
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有关宗教的东西方比较及其原因
有关宗教的东西方比较及其原因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重要产物,对于人类文明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东西方文明勃兴之初,宗教的作用都是比较小的。
看看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发达文化,再看看中国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哪里有什么宗教的影子。
最多有一点原始崇拜意意味的迷信,而且还登不了大雅之堂,从没有进入文明的主流。
大家注意到这样的一个事实没有:西方基督教势力的大发展是在西罗马被灭亡之后,中国佛道二教兴盛也是在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天下大乱,世道不好”。
只有当高级文明因战乱衰败之机,宗教才能得发展。
因为从根本来说,传统宗教就是落后的文明形式。
我们学中国古代史,讲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的勃兴,百家争鸣;讲秦汉是政治大一统;讲隋唐是封建社会的高峰;讲宋朝是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讲明朝是资本主义萌芽。
总体来说,这些时代都是向上的,是进步的。
而对于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以及辽金元,我们常用来描述这个时代主要特征的词是“民族大融合”。
呵呵,实事求是地讲,这个民族大融合就是:蛮族杀进来了,你打我,我打你,杀得昏天黑地,血流成河。
这种融合,本质是强暴,它不是高级文明对低级文明的有序同化,而是蛮族闯进了高级文明的群体,把高级文明撞得七零八落,直到蛮族融入了高级文明,再次建立有序体系。
这个时候,文明没有进步,而是停滞,甚至倒退。
而每当此时,天下大乱,世道很不好的时候,也就是宗教发展最猛的时候。
还有,为什么南北朝时佛教在北方胜过南方?这难道是历史的巧合?中国的佛教道教兴起于文明衰败的时代,西方基督教又何尝不是呢?西元476年,长期名存实亡的西罗马帝国终于灭亡于蛮族手中,欧洲进入所谓的黑暗中世纪。
也正是在中世纪,基督教的势力空前膨胀,独立于世俗王权,威胁着国王。
中世纪末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民族国家出现,这些都不是孤立的,都是针对基督教的黑暗文化。
虽然结果不一样,但从文明发展的实质上来说,黑暗中世纪就是放大版的“五胡乱华”。
中西方宗教比较
——佛教与基督教
教
义
佛 教
从某种意义上,佛教教义的主要 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善恶 因果与修行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 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 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 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 又自有其殊胜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 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 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基 础上的成果。当然,从具体内容上看, 这两大方面是不可能截然分割开来的。
总的来说,中方宗教以自力信仰为主--以见为 基础--偏重于理性--不畏惧思辨--信者与教主可以 最终平等。西方宗教以他力信仰为主--以信为基础-偏重于感性--不崇尚思辨--信者与他力不能最终平 等。总之,无论是东方宗教或是西方宗教,在经过 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中,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 化。
宗教文化在文化交流、哲学和语言领域结出 的丰硕的果实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新时代的宗教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和 调整,以适应世俗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宗教中唯 心的和虚幻的东西将会逐渐被人们抛弃,宗教中 积极的科学的成分仍将为人们所保留和继承,并 与社会进步的伦理道德相融合,成为推进社会文 化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些都是中西方宗教文化的 共通点。
信和行 基督教首先强调的是“信”。基督教虽然也讲 “行”,但是,“行”是次要的。“圣经”很明确: 没有人能够因为自己的行为“上天堂/得永生”,不 管你怎么努力,你都是罪人,“圣经”讲:“一个义 人都没有”。基督教最核心的教义就是“因信称义”, 因为“信”,所以被算作了“义人”,可以“上天堂 /得永生”了。信的人上天堂得永生,不信的下地狱, 这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我有专门的帖子详细的 论述了这一点的“圣经依据”。 佛家强调的是行,修行修行,不“行”还修什么 行?不管你信不信,自己的言行,自己背这个因果。 当然,光是“行”还不够,最根本的还是心灵的境界。
中东某国的宗教信仰和中国的宗教信仰有何不同?
中东某国的宗教信仰和中国的宗教信仰有何不同?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国与地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
不同的文化、宗教信仰也在这一过程中相互碰撞和交流,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东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
中东某国的宗教信仰与中国的宗教信仰也有着不同之处,下面将就此展开讨论。
一、信仰历史的不同中东某国的宗教信仰以伊斯兰教为主,而其宗教信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7世纪的穆罕默德时代,出现于今天的沙特阿拉伯。
而中国的宗教信仰多元而复杂,五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信仰,如儒教、佛教、道教等等。
这些不同的信仰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宗教文化的不同中东某国的宗教信仰以伊斯兰教为主,这种宗教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在该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中,都可以看到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
伊斯兰教文化注重个人虔诚、奉行正义、互相尊重等,这些特点都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中东某国家的社会发展。
而在中国,宗教文化则是多元而复杂的。
各种信仰之间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而又多元的宗教文化体系。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宗教文化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心态。
三、宗教信仰的不同中东某国的宗教信仰以伊斯兰教为主,而伊斯兰教的核心是信仰上帝阿拉,并遵循《古兰经》等经典。
在伊斯兰教发展初期,它与基督教、犹太教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随着后来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与信仰体系。
而在中国,宗教信仰则是多元的,各种信仰之间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而又多元的宗教信仰体系。
这些信仰通过历史的演进和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四、宗教历史地位的不同中东某国的宗教信仰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伊斯兰教深深地植根于该国家的社会生活中。
它被广泛地运用于该国的政治体系、文化传承、道德规范等方面。
而在中国,宗教持续扮演着重要但是相对次要的角色。
相对于中国的历史文明、工艺与文学等方面,宗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内在结构和社会秩序的规定有相当的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缘起论
所谓缘起,指“诸法因缘生”,或“诸法因 缘而起”,“缘起论”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无造 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 一切事物的生成,都是由 相互依存的关系和条件决定的,是受因果规律 支配的,而不是靠造物主。
唐卡:佛本生故事
无造物主 无我
指包括我在内的万物和宇宙世界 是指任何事物都不存在永恒的固
唐代手绘观世音像
苦 因
灭
道
中国佛教:
苦(人生皆苦)
因(烦恼:贪、嗔、痴)
灭(入灭:解脱)
道(解脱方法、途径)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魏晋时,玄学与佛学合流,形成
“六家”(本无、心无、即色、识含、
幻化、缘分)“七宗”(本无、本无
异、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
分);隋唐时,有天台宗、华严宗,
最本土化、影响最大的禅宗(改变
第四章 东西方宗教文化比较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东西方宗 教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进而探索这种差异 的原因。重点是东西方方不同的宗教态度与
影响,难点是基督教神人观与中国宗教文化
的天人观之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差异与影响。
“宗教”源于拉丁文“religare”,
有“联系”、“联接”之意,宗教的
本义是指人与神之间的联系。 “神” 是某种被神秘化的超自 然力量,宗教的主要特征就是人 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
见自性 顿悟
即排除自己心中的欲念,是明白心性和 顿悟的必然延伸,是禅宗的最高法旨,与老子的“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思相同。
指空幻的万千事物背后那个实在的本体,隐于现象之后 不生不灭,只有追求瞬间灵动方能洞见。 顿悟、照见自性即可成佛,无需再执著,而心性还需进一步 的解放,于是有了随缘,有了心不离禅的行无碍。
信条、适性自得的生活情趣。
平衡快乐、融融自足
的感受和体验
2、以爱感拯救罪感
“罪感”是基督徒最基本的心理体
验。人感到自己的有限、渺小和卑微,
也渴望从自然生命中挣脱出来,重返
伊甸园,恢复与上帝原初的关系;渴
望得到救赎。
有“罪感”,才有得救的希望
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
耶 稣 受 难 : 唯 灵 主 义 灵 肉 分 离 的 痛 苦
中国儒学:
孔子发现了“人”,对鬼神敬
而远之,开始由“天”转向“人” (人格化——天赋:人伦道德 ——善性、善端);汉董仲舒 的“天人感应”(神化)。
周敦颐
宋明理学(新儒学) 佛、道、儒融为一体 理论:人学化—天理、天道、 本心、良知 方法:修身养性,明心见性 豁然贯通 目的:存天理、灭人欲— 主静、居静;
基督教认为:人的存在是有限
且有罪的,因而自救和自我解脱是
不可能的。人只能把得救的希望寄
托于彼岸的上帝,倾听天国的福音。
无论是肉体痛苦还是灵魂拷问,目
的都是要让人在精神上得到超升、
原罪得以解脱。
二、多元与一元的宗教信念 泛神的多元信仰 一神的上帝崇拜
东西文化选择了不同的价值
尺度(人本、神本)和发展方向,故对待宗教
加尔文派
Calvinism
宗教改革之前的天主教
Lutheranism
宗教改革之前的天主教
• 罗马天主教会 教会的绝对权威:绝对无误,赦罪权 “昂贵”的特权阶级:敲诈掠夺 知识的垄断 • 罪恶观—神圣的理想-强烈的罪感 • 救赎观—神人合作说-得救的焦虑
慧学 指按照闻、思、修的
程序,努力领悟佛法以洞彻 四谛的道理,达到无漏和正 常的解脱。 在佛教中,还有许多具体繁琐的修行法门,即 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 正道等三十七道品。
影响:
1)哲学:
般若学——使玄学更高层次
深化;隋唐佛学:宋明理学
2)文学艺术: 诗、书、画(境界:禅理)
基督象征仁爱的“你”与忏悔 的 “我”的宽恕和帮助,体现爱是基 督 教最大的律法。罪感和爱感是基督 教最重要的信仰体验,只有“爱感” 才能使基督徒从沉重的“罪感”中 解
四、王权与教权 政治权力下的出家人 王权分庭抗礼的教会 宗教文化在东方社会政治生活 中处于边缘;西方基督教处于中心 地位,世俗权则一直受到教会的制 约和挑战。
宗教的产生是人类文化活动
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
一个重要环节。宗教在发展中与
各种文化现象密切相连。哲学、
文学、艺术及人们的生活习俗、 社会心理、文化特征。
宗教的发展: 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图腾崇拜—— 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多神崇拜——一神崇拜
一、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的宗教态度
非宗教的人生——理性的文明宗教
[清]袁江:荷净纳凉图 当代佛学大师弘一法师
佛教人格
2. 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处逆如顺
佛教视万物为空无,对顺逆讲究自性的清 静。说到底是清除一切人生的欲念。一般人率 性而为的追求不过是对欲合情合理的需求,然 而人生无常,五蕴皆空,诸法唯识,唯有真如 佛性。视逆为顺的人生态度,对于饱受生活艰 难的人讲,不失为一种对待逆境的超脱手段, 而佛教追求清静恬淡,根绝欲念,随缘而安, 忘却今世,求得解脱,在物欲横流的纷扰世界 中,不失为一种超脱、潇洒、自由的风度,是 佛道并流共同塑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精神品格 的重要方式,也形成了一种追求心境恬淡和谐 的精神和审美诗意文化,影响了包括儒道在内 的哲学和学术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艺术。
佛教人格
1. 面对大千世界:心如古井
“苦”和“空”是佛教的两个基本核心 ,中国佛教,则 更注重宣扬一个“空”字,大千世界,纷纷万象,荣辱兴 亡,酒气财色……只不过是一场梦幻,即使人自身,依 然是幻景中的假象。一切无,一切空,是佛教对待客 观世界和现实社会的基本态度。在对真如佛性的追求 中,不以生死牵累其精神,不 以爱憎之情牵累其生命,做到 超凡绝俗,泯灭七情六欲。
古希腊文明为西方文化奠定 了理性认识的基础;希伯来文明 则为西方文化提供了超越的宗教 尺度。
前10世纪后,开始对自身进行反省,精神
潜力得到充分展开;前8世纪前 6世纪,苏格拉底追寻道德 的“普遍定义”、柏拉图的“理念 论”、亚里斯多德的总结冲破 了原始宗教的禁锢。
后期希腊城邦理想的破灭 和现实世界的扩大,人的思想 走向两个极端:理性对待整个 世界;退却寻找精神的家园。
东方文化:对现世生活的热爱而具有
人本的价值尺度;
西方文化:对超越现世的彼岸的向往而
具有以神为本的价值尺度。
1、非宗教的人生 中国文化更多地关注于现世 和“人间性”。反思人本身。 西周时期,中国文化对后世 最大的影响就是人本思潮的兴起。
如“天”观念的转变。
中国道教: 始于东汉。来源:鬼神 崇拜;神仙方术;黄老道(秦汉) 信仰:“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目的:通过修炼,返本还源,与道合一;
禅宗的基本观点
讲究“ 禅悟” ,所求由远而近,由外 而内 ,一切修行的目的与路途只是认识本心、自性, 把脱离苦海成佛,定位到主体对自我的认识上。
禅宗把人心佛性化,人人皆可成佛,认 为一切的修行不过是明自性,也即认识本心,直指本心 的“顿悟成佛”,依靠灵性“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 性 ”。
元代禅宗大师 高峰原妙禅师像
了传统佛教的面貌)。
禅宗形成的原因
敦煌壁画:西域众生图
禅宗的形成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也体现了佛教由繁琐到简捷 的变化,其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点: 1. 佛教发展的自身规律 佛教传入的客观因素是由于世乱人非, 信仰危机,人们追求遁世。内部原因是中国 传统的老庄哲学中有着与佛教相通的因素。 魏晋时老庄哲学被高门望族知识分子所垄断, 中下人士不具谈玄论道的知识修养,人们只能 在传播方式大众化的佛教中寻求寄托。佛教随 着寺院经济的发展、统治者的提倡而强盛,加 上经卷浩繁、学派理论日益丰富,宗派斗争 日趋尖锐,以及佛教上层人士走出寺院加入到 统治集团,成为身披佛衣的显贵,都使佛教陷 入严重的危机,而禅宗以独特的“即心即佛”、 “见性成佛”、“言下顿悟”迎合了下层民众的趣味。所得的仍是佛教的精 神,但修行的方法却变得明快简捷。
无念
证实相
自由
佛家文化的理想人格
释迦牟尼:
超度一切世人出苦海
的宏愿:佛教最初的
宗旨即是劝喻众人在
佛法的指导下走向灵
魂的超脱与自由。
佛教传到东土,佛教思想 在渐进中发生了巨变,其基本
禅宗图
的精神与印度佛教有相通之处 但也有明显的不同。其融合了 中国文化与国情的特殊需要, 形成了完备的中国佛教。同时 佛教与儒道并流,互为补充, 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完善 了中国人性格的诸元素,形成 了佛家文化的理想形态与人生 模式。
张载
儒家的“天”是道德之天、
义理之天,即“天人合德”。
孔子:对天的敬畏——敬德
孟子:“尽心”:扩大人性的
善;
“知性”:心也,性也、天也;
“知天”:对天德的体认和彻 悟
“天”是人格化的、
有德性的实体,是一
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
来源。
关注现世人生,但并不是 消灭神性。 “未知生,焉知死,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充分反 映出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
封 建 社 会 的 金 字 架 式 等 级 结 构
基督教简介
基督教
Christianity
基督教的两次大分裂
11世纪:东西分裂
东正教 Greek Orthodoxy
天主教
Roman Catholic
新教
Protestant
16世纪:南北分裂
基督教的两大核心概念
路德派
圣公会
Anglican Church
影响:化学、医学、文学;
四圣谛:苦因灭道
是指佛法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 包括人生的全过程,都是无量之苦。 或称集,是指佛法揭示了人们由于 贪、嗔、痴、慢、疑、恶见这“六根本烦恼”,还 有行为(身)、言语(口)、思想(意)“三业” 所造成的因果报应,使自己陷入了无休止的生死 轮回的痛苦中。 是佛法指出只有信奉佛法最后达到涅 槃,才是彻底实现苦的消灭的唯一出路; 是佛教给信奉佛法者达到涅槃、实现 灭苦的一系列理论和具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