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合集下载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的一首诗,以下是其翻译、时代背景和作者境遇的赏析:一、翻译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翻译: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人群开始安静了。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二、时代背景这首诗是苏轼在黄州定慧院寓居时所作。

当时,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被贬到黄州。

由于受到排挤,他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无人能理解。

在这个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诗,通过鸿的孤独缥缈,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三、作者境遇苏轼是一个才情横溢的人,他曾经在朝堂上叱咤风云,但因为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被贬到黄州。

在黄州,他的生活都成问题,但他依然乐观旷达,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然而,他的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却无人能理解。

他曾经写下“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词句,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同时,他也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来表达自己旷达的人生观。

在这首诗中,苏轼以鸿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孤寂的心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他通过描绘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等细节,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同时,他也通过鸿的形象来表达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总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的一首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鸿的形象和孤独心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高洁品质。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试卷及答案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试卷及答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试卷及答案一、解释字词(每题3分,共15分)1. 请解释“缺月”在文中的含义。

2. “疏桐”在这里指的是什么?3. “漏断”在古代文中的具体意义是什么?4. “幽人”一词在词中如何体现诗人的情感?5. “缥缈”一词在描述孤鸿影时,传达了怎样的意境?二、句子翻译(每题5分,共25分)1. 请将“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其意境。

2. 请将“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其表达技巧。

3. 请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阐述其情感内涵。

三、默写填空(每题3分,共15分)1. ________,__________。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2. 惊起却回头,__________。

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

四、内容理解概括(10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词的内容,并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描绘环境和人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五、描写手法分析(15分)1. 请分析诗中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表现月夜的宁静与诗人的孤独。

2. 诗中的“缥缈孤鸿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效果。

六、句子赏析(15分)选择诗中的任意一句进行赏析,从语言、形象、情感、哲理等角度进行分析。

七、人物环境情感分析(15分)1. 请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以及这一形象如何体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2. 描述诗中的环境特点,并探讨这些环境描写如何服务于诗人情感的表达。

八、主旨剖析(15分)1. 请阐述这首词的主旨,以及诗人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深层次的思想。

2. 结合诗人的生平背景,分析这首词在诗人整体创作中的意义。

九、创意写作(20分)请以“缺月挂疏桐”为开头,发挥想象,创作一段描绘月夜景象的散文或诗歌,不少于200字。

答案:一、解释字词(每题3分,共15分)1. “缺月”在文中指的是不完整的月亮,通常指月牙或被云遮掩的月亮。

2. “疏桐”在这里指的是枝叶稀疏的桐树。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作品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作品注释:⑴词题一本作“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

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⑵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⑶“时”有版本用“谁”;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⑷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⑸省(xǐng):理解,明白。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⑹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⑺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接,恐非。

作品译文: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

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

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1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谓夜已深。

幽人:幽居之人。

此是形容孤雁。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了解。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释放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

词作动、传神地描绘了孤雁的形象,它孤傲、自甘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

黄庭坚称其“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2卜算子·席上送王彦猷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

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

人是岭头云,聚散天谁管。

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

翻译在江北送你乘船归去,再若相见该是在对岸的江南,江南江北几度秋风吹过,如梦的岁月会使我们都苍老了容颜。

人就像是山头的云彩,谁也难料是聚是散,你好似一片孤云要飘向何方,我仿佛是一只离了群的大雁。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

王彦猷:王之道,字彦猷,号相山居士。

江北、江南:指长江北岸、南岸地区。

朱颜换:衰老之谓。

时王之道已六十七、八岁,周氏亦当半百以上。

赏析上片直陈其事,直说别情。

“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将江北与江南对举,由别离联根到聚会。

二句所说,并非实写,而将这次别离推而广之,即将这次别离看作一般的聚散离合,而不仅仅是尔汝之间的别离。

意即:聚久必散,散了还聚,送往迎来乃人生之常事。

二句所说,似甚通达,并未将这次别离看得太重,而“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则流露出借别之情。

谓:江北江南,几度春秋,人们对于不断的迎送似已司空见惯,但人的一生经不起几次迎送。

“朱颜”在梦里更换谓岁月不饶人,只能在不断的迎送中老去。

这里所谓“朱颜”更换,不是在镜中,而是在梦里,含有“人生如梦”之意。

这是上片,既说别情,又抒发感慨。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经典诗歌阅读答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经典诗歌阅读答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经典诗歌阅读答案第一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经典诗歌阅读答案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注:本诗写于作者被贬于黄州时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7.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

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2分) 答:8.结合诗句分析整首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答:7.幽独凄清的心境;(1分)作者自己。

(1分)8.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1分)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1分)第二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

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

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

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三、品读鉴赏: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缺月”“疏桐”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孤寂亦可)的氛围。

2.“谁见幽人独往来?”反问句子表达怎样的意思?“缥缈孤鸿影”,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阅读答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阅读答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阅读答案《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阅读答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13.上片开头两句写出了寓居环境的。

(2分)
13.(2分)寂静。

(意思对即可)
14.下片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14.(6分)答案示例:下片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写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不愿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表现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幽愤寂苦之情。

(6分,表现手法2分,简要分析4分。

如从“虚实结合”“比喻”“象征”“衬托”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及同步习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及同步习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习题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

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背景】“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

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主题思想】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诗句与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诗句与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诗句与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全词内容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的意思是:残缺的月亮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计时的沙漏声断,夜深人静。

谁能见那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句话的意思是:孤鸿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此句以象征手法,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作者以鸿自比,通过描写孤鸿的形象,表达了自己虽然被贬黄州,但依然保持着清高的气节和独立的人格,不愿意向世俗妥协,宁愿在寂寞中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这句话不仅是作者对自己遭遇的一种倾诉,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深刻思考和感悟。

它反映了作者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自由、独立、高洁的向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阅读题答案苏轼卜算子阅读题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阅读题答案苏轼卜算子阅读题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阅读题答案苏轼卜算子阅读题《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李之仪卜算子阅读题及答案,希望你喜欢。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文言文阅读材料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①人初静。

谁见幽人②独往来,缥缈③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④。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①这首词是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初到黄州贬所所作。

②漏断:指夜深。

漏,古代计时器。

③幽人:深居简出之人。

这里作者自称。

④缥缈:隐隐约约。

⑤省(xǐng):理解,领会。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文言文阅读题1、词中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词句是?(2分)2、这首词写出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3、你认为本词哪些词或句子用得好?为什么?(2分)(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

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 (3分)(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文言文阅读题答案1、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2、孤独、寂寞、凄清3、言之有理即可。

如:“缺”、“疏”、“断”几个字写出了幽独凄清的心境。

①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

②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这首词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词人托意所在,试从塑造形象、传达心境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1)特点是寒落疏冷。

作用是烘托了词人冷落孤独的心境。

(2)此句塑造了一只寂寞孤独、心怀幽恨、傲岸不群的孤鸿形象。

词人以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而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的孤鸿自比,表达词人幽居清冷的心境和不甘随俗的高洁品格。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推荐8篇)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推荐8篇)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推荐8篇〕篇1: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创作背景: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自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赏析: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别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风光。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气氛,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

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非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彷徨,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

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假设仙的孤鸿之影。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选择、简答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选择、简答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对《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B、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C、“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这两句,既是虚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D、“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孤鸿遭遇不幸,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

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分析:C项,是实写,不是虚写。

2、下列对《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上片主要通过对缺月、疏桐、人声、孤鸿等事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B.“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是虚写,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C.“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D.词作托物写怀,是词人对人生的反省,也是对理想的坚守。

【解析】B这两句是实写。

二、简答题: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

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答: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

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3、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考经典赏析试题(共17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考经典赏析试题(共17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考经典赏析试题(共17题)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译文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上,深夜人们安静了。

时常能见幽居之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隐隐约约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匆匆回首,心里有恨却无人知晓。

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独宿于荒冷的沙洲。

2.主旨情感上片用缺月疏桐、漏断人静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不肯随意栖息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表现了词人抑郁寂寞、孤独痛苦的心绪,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3.请自选角度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表达效果。

答:①(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出寒落疏冷的特点,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烘托了词人冷落孤独的心境,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②(炼字)“缺”“疏”“断”几个字感情色彩浓烈,写出了词人孤独凄清的心境;“幽人”指词人自己,表现了词人孤高的心境。

4. 请自选角度赏析“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的表达效果。

答:①(修辞手法)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表现了词人孤高的心境。

②(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5.词的上阙描写了哪些事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上片主要通过对缺月、疏桐、孤鸿、人声等事物的描写,营造(渲染)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6.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的表达效果。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鸿与人同写,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孤寂的心境。

7.请自选角度赏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表达效果。

答:①(表现手法)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阅读答案附赏析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阅读答案附赏析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阅读答案附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这首词是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初到黄州贬所所作。

①定惠院:在湖北黄冈县东南。

②漏:古代盛水滴漏计时之器。

漏断,漏壶水滴尽了,指时已深夜。

③幽人:幽居之从,苏轼自谓。

④飘渺:即缥渺,陷约、记远的样子。

⑤省:明白。

1、词中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词句是,。

2、这首词写出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3、你认为本词哪些词或句子用得好?为什么?(2分)【参考答案】1、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2、孤独、寂寞、凄清3、言之有理即可。

如:“缺”、“疏”、“断”几个字写出了幽独凄清的心境。

二:(1)苏轼一生遭际坎坷,但乐观自强,笔耕不辍,从而拓宽了宋词的新境界,开创了宋词豪放一派。

历来公认,最能代表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是。

与此相对的宋词婉约派,历来公认,最能体现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则是“ ” 。

(2分)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杨柳岸晓风残月(2)请结合全诗,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

(6分)答:本词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拟人化……),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

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也可认为是良禽择木而栖,故无枝可栖),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

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塑造形象:塑造方法、形象特点(孤独)各1分,对于该句的解释分析2分,作者心境2分三: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

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3分)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柄”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宋词赏析详解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宋词赏析详解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宋词赏析详解《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也题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此词咏孤雁,寄托自己的情思。

特点是人和鸿两个形象融为一体。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①》作者: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②,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③。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注释】①卜算子:词牌名。

②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幽人:幽囚之人。

作者自指。

③省(xǐng):了解。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翻译】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 人群开始安静。

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及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及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及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及赏析原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注释⑴词题一本作“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

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⑵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⑶“时”有版本用“谁”;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⑷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⑸省(xǐng):理解,明白。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⑹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⑺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赏析: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注释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注释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注释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导航】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上皇帝表中有“难以追陪新进”等词,得罪了一帮靠变法骤然升迁的人,即所谓“新进”。

这些人就从苏东坡的诗词里寻章摘句,指斥其“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伤教乱俗”,甚至要求皇上将苏东坡处死。

苏东坡被抓到御史台关押数月,一日数惊,最后虽然免去了性命之忧,却从一方长官贬为无职无权的黄州团练副使,并不得签书公事——性质形同流放。

因为是犯官,官府不配备官舍。

苏东坡只得暂时借住在一座名为定慧院的寺庙里。

或许是初来乍到人地两生,或者是朋友远去心情难复。

白天,他把自己关在小屋里,闭门不出,晚上才一个人悄悄出门。

这首《卜算子》就是在这种苦闷凄惶的心情下填写的。

夜,朦朦。

一弯残月,斜挂在稀疏的梧桐。

漏壶水尽,喧嚣的大地复归宁静。

有谁看见,一个幽人,独自徘徊于,这夜色沉沉?宛如,那缥缈的孤鸿,掠过浩渺的天空。

惟留下一道,淡淡的身影。

孤鸿啊!是什么,打破了你忧伤的孤独?惊恐的回首中,谁知道,饱含了多少心酸与折磨?那高高的枝条,令人艳羡。

你却深知,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与其委曲求全,缩颈折翅,宁愿,飞到那清冷的沙洲,独自面对,砂石一样的荒凉,水一样的寂寞!——孤鸿放弃了令人羡慕的高枝,选择了荒僻的沙洲;苏东坡只愿凭着自己的良心做事,不愿“追陪新进”,以致被人诬陷诽谤。

他们之间似乎有相通的灵魂。

是啊,选择了独立,就选择了孤独,甚至是凄凉寂寞。

不过,良禽择木而栖,事实上,苏东坡也并非不想任事。

在他做地方官期间,尽心竭力为百姓分忧解难,并做出了令人称道的成绩。

可是,当今执政者的思路与之截然不同,他既不能装聋作哑视而不见,更不能昧着良心高唱赞歌。

现在的他,该怎么办呢?现在的他,能怎么办呢?明知其非而无可奈何,苏东坡的痛苦已然不是他一个人的痛苦了,而是对整个国家命运忧虑的痛苦。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记游定慧院》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记游定慧院》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记游定慧院》含答案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乙】记游定慧院苏轼黄州定慧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

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

主虽市井人①,然以予故,稍加培治。

山上多老枳木②,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花白而圆,香色皆不凡。

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③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

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

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

醉卧小板阁上,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意非人间也。

晚乃步.出城东,入何氏、韩氏竹园。

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

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

(有删改)【注】①市井人:商贾。

②枳木:也称枸橘,果实可入药。

③稍稍:全都。

51.根据甲词乙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有恨无人省.②稍稍伐.去③晚乃步.出城东④乃径.归52.下列对乙文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B.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C.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D.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53.联系乙文,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

②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

54.下列对甲词乙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词“缺月”“疏桐”“漏断”等景物,构成了一个清亮明丽的世界。

B.甲词借鸿“拣尽寒枝不肯栖”,表现词人急于得到别人赏识的心理。

C.乙文作者特别喜欢定惠院海棠树的繁茂和枳木花色香形的不凡。

D.甲词乙文均按时间顺序,写在定惠院寓居和游玩的所见所闻所感。

55.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的心境,与后来到定慧院游玩的心境有所不同。

八下12《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八下12《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字词解释:①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②漏断:指深夜。

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

③幽人:幽居之人。

④省:知晓。

⑤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内容描述:弯弯的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静。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孤鸿突然受惊,骤然飞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无限幽恨却无人知晓,它不断挑选寒冷的树枝,却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寒冷。

全诗赏析:这首词托物抒怀,描写了苏轼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闻。

是苏轼对人生的反省,也是对理想的坚守。

苏轼因写诗获罪,刚被贬到黄州时,仍惊魂未定。

“缺月”、“疏桐”“漏断”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

词人与“孤鸿”心境相通,写孤鸿独宿荒冷沙洲。

正体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主旨:描写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表现词人心境孤独但志趣高洁,坚守理想的情怀。

写作特色:这是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托物言志。

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排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考点精炼:题组一1.【内容筛选】请找出词中表现“孤鸿”卓你不群行为的句子。

(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思想感情分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组二(题目来源:黄皮书)2.【画面描绘】“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想感情分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现出词人怎样的心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组三5.请结合全诗,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
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
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
沙洲冷。

(1)这首词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词人托意所在,试从塑造形象、传达心境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
(1)特点是寒落疏冷。

作用是烘托了词人冷落孤独的心境。

(2)此句塑造了一只寂寞孤独、心怀幽恨、傲岸不群的孤鸿形象。

词人以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
而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的孤鸿自比,表达词人幽居清冷的心境和不甘随俗的高洁品格。

赏析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
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
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
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
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
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
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
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
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
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
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
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
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
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
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
“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
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
人省。

”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人孤独的时候,总
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
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
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
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
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
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
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
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
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
高妙的艺术技巧。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
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

有恨的,究竟是孤
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
儿依然残缺。

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
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

作为刚到黄州
时的词作,可以看出作者心内的紊乱。

可正是在黄州,
作者完成了自己处世哲学的形成。

《赤壁怀古》、《赤壁赋》等篇章,才是作者对人生乐观冷静的态度。

而写作此词时,应该还没有完成这种成熟。

所以,从词中,读者
看到的是一种冷清与寂寞的情怀。

即使如此,此词还是
很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

”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
俗气”则不能到。

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
对这首词的主旨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为王姓女子而作,
有人认为是为温都监女作,即这是一首爱情词;但也有人认为是作者对现实不满,抒发愤懑之情的,也就是说这是一首影射、刺时之作;还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作者的寂寞之情的。

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

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

摘录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

年十六,不肯嫁人。


坡至,甚喜。

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

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
子为姻。

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

坡回惠,为赋此词。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
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

年十六,不肯嫁人。

”颇有点
遇仙的感觉。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
女在窗外徘徊。

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


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缺月挂疏桐,漏断
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由此说来,
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
此事了。

当时苏轼六十几岁,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岁也不
算什么的。

有人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那个女子为妾,却
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

这个女子好像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

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

于是,就赋了
这篇著名的《卜算子》。

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
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
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感
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
案叫绝。

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
读者不能解。

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

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

夜冷月堕幽虫泣,
鸿影翘沙衣露湿。

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这个记载好像是为了证明那个序言的真实性而作,
甚至还有诗为证。

且不论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这个故
事在当时深入人心是肯定了的。

现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为此词上
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

此词借物比兴。

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

东坡又有诗云:“人似
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

”(《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

但一个人的经历又像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

可以
作为对照。

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周济论词主
“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以为“非寄托不入”,
而“专寄托则不出”。

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
寄托而为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

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