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玩味,领略古诗语言美-2019年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玩味,领略古诗语言美

古诗是古老的文学体裁。入选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古诗都是语言艺术精品,它们音韵和谐,读起来赏心悦耳,如听乐曲;用字精确凝练,品起来意味无穷,如饮甘泉。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反复玩味,既能加深对古诗内容、情感的理解,又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这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语言欣赏和运用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启发想象,领略语言的画面美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中有画”是作诗的最高境界。小学教材中就有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它们或是旖旎的自然风光画面,如《小池》《绝句》《望庐山瀑布》《鹿柴》《山行》等;或是趣味盎然的生活画面,如《所见》《小儿垂钓》《赠汪伦》《寻隐者不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由于句数、字数限制,诗人既不可能像画家那样极尽所能运用线条、色彩对形象绘形摹状,也不可能像小说家那样对形象作细致入微的刻画,只能对形象进行概括的勾勒。这样的画面自然只能是浓缩的、模糊的。因此,古诗教学首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找到这些模糊点,也就是古诗的艺术空白处,通过想象,将它们补充成具体、清晰的形象,形成绘形绘色、形神兼备的图画。一般来说,古诗的形象空白点,就是那些实词的运用

之处,尤其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运用之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抓住这些实词,以它们为中心,引导学生多向联想,发散想象,使形象血肉丰满。

《寻隐者不遇》描写的就是一幅生活场景。古诗仅二十字(包括诗题也只有二十五字),就运用了六个名词―――隐者、松、童子、师、山、云,三个动词―――寻、问、言,一个形容词―――深。教学中,就可抓住这些实词,以人物形象为焦点,引导学生想象:隐者为何样?为何而隐?怎样以采药为乐?寻者为何人?是何状?为何而寻?怎样寻?怎样问?心情有何变化?童子为

何貌?怎样答?山到底怎样奇?云到底怎样深?通过想象,学生的脑海中定会产生一幅有声有色的生活图景。尽管他们想象的画面细节不可能完全一样,但画面的大致内容应该是一致的:群山起伏,云雾缭绕,森林葱郁,古木参天,寻者攀山越岭,终于来到挺拔的松树下,遇上了稚气未脱的童子,彬彬有礼地询问隐者的去处,聪明机灵的童子有趣的回答,使诗人的表情由忧转喜再转惘。通过想象,学生对人物也定会有更深的认识:隐者,满腹经纶,不随波逐流;寻者,虔诚有礼,为利不争;童子,稚气未脱,机灵可爱。

二、反复诵读,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诗是流动的音乐。”除极少数律诗外,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古诗均为绝句,其中又以唐朝的居多。唐朝绝句大多诉诸管弦,其它绝句即使不配乐,但读起来也同样铿锵悦耳、琅琅上口,呈

现一种顺畅的音乐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古诗讲究节奏的和谐、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与对仗的工整。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感受这种音韵美。

第一,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古诗的音韵知识和技巧。诗歌的抑扬顿挫主要来自于诗的节奏、停顿。一般来说,轻松喜悦的心情往往表现为明快简短的节奏,悲哀幽怨的心情往往表现为舒缓悠远的节奏。五言诗一般一句三个音步,七言诗一般一句四个音步,每个音步由一至两个音节组成。朗读时,每个音步的末尾可适当拖腔。平仄的讲究也是抑扬顿挫的一个原因所在。句中平仄相间,句间平仄相对或相粘。朗读时一定要读准声调,尽量遵循“平长仄短”的基本原则。古诗的琅琅上口,主要因押韵而成。教材中的古诗多为近体诗,不仅双句押韵、一韵到底,而且首句也大多入韵。朗读时,对于韵脚不能一味重读,以免混淆逻辑重音与意义重音,但也可适当拉长,放响亮些。

第二,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声音形式里悟出意蕴。声音虽然只是语言的形式,但高妙的作家、诗人常常会在声音形式里寄寓耐人寻味的意蕴。杜甫就是杰出的一个。在《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三四句里,他极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字与象声词。“留连”“自在”均为双声,如贯珠相联,音调宛转。“恰恰”为象声词,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时时”“恰恰”为叠字,既使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又使语言形象生动。这两句除“莺”“舞”二字外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给人一

种喁喁自语的感觉,维妙维肖地写出了看花人为美景所陶醉不已、惊喜不已的感受。格律诗一般押平声韵,而柳宗元在《江雪》中押的全是仄声韵(韵脚是““绝”“灭”“雪”),更好地流露了诗人政治上失败后郁闷难抒的心情。这些深刻的意蕴,小学生们不一定能真切地领悟,但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感觉总是会有的。而朦朦胧胧的感觉正是审美的开端。

三、披文玩味,体验语言的含蓄美

诗歌讲究意境,“情”是意境的灵魂。“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情在言外,旨在冥中”。诗人的感情常常隐藏在对景物、人物、事件的描写之中。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披文”,抓住这些藏情的词语、诗句引导学生反复揣摩、玩味,体会语言的含蕴。

如《宿建德江》一诗前两句叙事,交代诗人宿建德江的?r 间、地点及心境。后两句写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写的是夜空寥廓、树影婆娑、月色明净、江水清清的自然之美。然而,这自然之美里隐藏着诗人的千愁万绪。教学时,就可紧紧扣住含情的“近”字引导学生讨论:“近”可组成哪些词语?在这里取哪一种意思最好?为什么?学生“愤悱”之时,教师予以点拨:日暮时刻,百鸟归巢,牛羊归栏,主人回家。此情此景自会触动独处孤舟、客居他乡的游子孟浩然心底之情丝:家在何处?谁与吾亲?然而在这苍茫、广袤的宇宙中,唯有一轮孤月与诗人相伴。明月虽给诗人带来了一丝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诗人

的旧忧新愁: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这里表面上写月与人“亲”,实则衬托诗人的忧愁与孤寂。

又如教《早发白帝城》时,就可抓住第四句的“轻”字进行玩味:“轻”的反义词是什么?同是一只船,为什么去时“重”,归时“轻”呢?从而引导学生领悟“轻”字中深深的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是在流放夜郎途中,所以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如今顺流而下,是在遇赦途中,所以不仅行船轻如无物,而且心情更是轻如飞燕。这一个“轻”字既是写景,也是抒情,确切地再现了李白途中遇赦后的轻松喜悦之情。四、推敲比较,体会语言的精练美

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既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誓言,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行动。古代诗词经过千锤百炼,可谓字字珠玑,不少语句达到了独步千古的境界。这样精美的语言便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字斟句酌,推敲比较,真正领悟到语言的精确、凝练。

如教《暮江吟》时,就可抓住“铺”字,让学生将它与“映”“照”“射”进行比较、对照,领悟“铺”字之妙:“铺”指把东西展开摆平,夕阳“铺”水中,一则形象地描摹了光照角度几乎与江面相重之形,二则使人自然联想到柔软波动的棉被,体现夕阳的柔缓。一个“铺”化无形为有形,变静止为生动,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