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发展历程完整版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的时代开始,儒学逐渐形成并传承至今。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转变以及当代的影响等五个部份,详细阐述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1.1 孔子的思想奠定了儒学的基础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逐渐兴起并形成为了多个流派,如孟子、荀子等。
他们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更多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
1.3 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秦汉时期,儒学成为了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开始被广泛传播。
儒学的教育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成为了社会上层阶级的重要修养方式。
二、儒学的发展2.1 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理学强调理性与道德的统一,注重思辨和理论的研究。
朱熹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发展。
2.2 清代儒学的复兴与变革清代的儒学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复兴。
程朱理学成为主流,但同时也浮现了一些新的学派,如王夫之的“格物致知”和黄宗羲的“经世致用”等。
这些新的思想和观点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3 近现代儒学的转变与挑战近现代,儒学面临了许多挑战和转变。
西方思想的传入,特殊是科学和民主思想的兴起,对传统的儒学观念进行了冲击。
儒学学者开始思量如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观点。
三、儒学的影响3.1 儒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政治体制以及教育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的思想和价值观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基石。
3.2 儒学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儒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还扩展到东亚地区。
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受到了儒学的影响,儒学成为了东亚地区共同的文化传统,对东亚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儒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1. 起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儒学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并提倡“仁爱”、“礼治”等思想。
他的弟子们将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2. 孔子后继者的发展(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孔子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例如,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和谐。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则注重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观点。
3. 儒学的统治地位(汉朝-明清时期):自西汉以来,儒学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并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和推崇。
儒学经过了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例如,汉代的文学家刘向整理了《尚书》,明代的学者朱熹撰写了《四书集注》,都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儒学的变革与挑战(近现代):近现代以来,儒学面临了来自西方思想的冲击和挑战。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和科学文化的引进,对传统的儒学思想提出了质疑。
在这个时期,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儒学的内涵和价值,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新儒家”思想,试图将儒学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总结起来,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阶段、孔子后继者的发展、儒学的统治地位以及近现代的变革与挑战。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社会、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仍然对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5则
儒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5则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儒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1)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 “礼”的学说2、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3、重创:4、正统: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5、冲击:道教的冲击6、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融合7、理学: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年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一、近代戊戌变法的主将梁启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警句自勉。
他以忧国忧民的精神,参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结合史实,查找资料,谈谈顾炎武和梁启超为什么有同样的感受。
答案提示:顾炎武和梁启超生活的时代都处在国家危亡之际,不约而同地产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
二、收集一些现实生活的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说应该如何辨证地看待传统思想文化。
答案提示:(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A、传统文化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B、传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C、传统文化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D、传统文化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A、尊卑等级观念;B、重男轻女的观念;C、因循守旧的观念;D、重利轻义的观念;E、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传统文化应采取的态度:A、批判、继承、改造;B、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儒学的发展历程(2)儒学的发展历程:(1)春秋战国时期:①创立:春秋时由孔子创立;(2分)②发展:战国时期,由孟子、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学派,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文化、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其起源、发展、兴盛到衰落,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人们追求稳定和和谐的社会秩序的需求愈发迫切。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政治、伦理、教育和礼仪的思想,成为儒学的奠基人。
二、儒学的发展1.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初期发展主要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的学说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提倡“仁爱”、“忠诚”和“礼仪”,并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和领导能力。
在这一时期,儒学逐渐成为士人的主流思想。
2.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儒学受到了压制,但在汉朝的刘邦和汉武帝的支持下,儒学重新兴起。
儒学经典《论语》、《孟子》等开始广泛传播,成为士人的教育基础。
此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乱,儒学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但仍有一些儒家学者如王充、郭象等在此时期继续推动儒学的发展。
4. 唐宋时期:唐朝和宋朝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赵匡胤都非常重视儒学,将其作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唐代的儒家学者有韩愈、柳宗元等,宋代的儒家学者有程颢、程颐等。
他们对儒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元明清时期:元朝时期,儒学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但仍有一些儒家学者如王阳明等在此时期继续推动儒学的发展。
明清时期,儒学成为了科举制度的核心内容,儒学经典的研究和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儒学的衰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儒学在近代中国逐渐衰落。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面临了来自西方的冲击和挑战,新兴的思想如民主主义、科学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开始流行。
这些思想对儒学的传统价值观和观念提出了质疑,使得儒学的地位逐渐下降。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和重要事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兴旺、衰落和复兴等方面的内容。
一、起源阶段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那时的社会处于分裂和动荡的状态。
在这个背景下,一些思想家开始思量如何解决社会问题,提出了一些关于人伦道德和政治管理的理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等重要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派广泛传承和发展,成为儒学的基石。
二、兴旺阶段儒学在秦汉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
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严厉的法家政治和思想统一,但随着秦朝的灭亡,儒学重新兴起。
汉朝时期,儒学成为了国家的官方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等方面。
在汉朝,儒学的发展浮现了几个重要的学派,如东汉时期的新儒学、西汉时期的经学等。
这些学派对儒学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为后来的儒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三、衰落阶段儒学在唐宋时期浮现了一定的衰落。
唐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使得儒学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宋朝时期,儒学逐渐被理学所取代,理学强调经学的研究和儒家经典的解释,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四、复兴阶段儒学的复兴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儒学重新得到了重视,成为了国家的官方思想。
明代的理学家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为了明代理学的学派。
清朝时期,儒学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清代的理学家们进一步发展了儒学的理论。
近代以来,儒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学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回归。
如今,儒学在中国的教育、文化和社会伦理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总结起来,儒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源、兴旺、衰落和复兴等多个阶段。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起源、发展阶段和影响等方面。
起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战争频繁,社会秩序混乱,人们渴望寻找一种道德伦理体系来维护社会稳定。
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提倡“仁者爱人”,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善社会。
发展阶段一:先秦儒学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除了孔子,还有许多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孟子、荀子、墨子等。
这些儒家学派在儒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例如,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教育。
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主张通过礼仪和法治来约束人的行为。
发展阶段二:汉代儒学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汉朝统治下,儒学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学说。
当时的儒学家主要有董仲舒、扬雄、贾谊等。
他们将儒学与政治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治理和社会伦理的理论。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和“五德合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展阶段三:宋明理学宋明时期(960年-1644年)是儒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主导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程朱理学强调“理”与“性”的关系,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达到“性即理”的境界。
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尊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影响与传承儒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儒学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对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学的核心理念如仁、义、礼、智、信等,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其源流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的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是儒学的奠基人。
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倡“仁者爱人”、“君子克己复礼”等思想,形成为了儒学的核心理念。
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儒学”,并广泛传播开来。
二、儒学的发展1.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初步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儒学逐渐形成为了自己的体系和理论。
孔子的弟子们将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学经典之一。
同时,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也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发展和拓展,提出了“性善论”和“兼爱”等重要观点,进一步丰富了儒学的内涵。
2. 秦汉时期:儒学的推广与发展在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但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儒学得到了恢复和重视。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推崇儒学为国家的正统思想,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同时,汉代的儒学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儒学与天命相结合,对儒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分化与复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儒学经历了分化与复兴的过程。
儒学分为两个主要派别,即“气学”和“理学”。
气学强调天人之间的气的交流与变化,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而理学则强调理的本体和运动,注重理性思辨和学术研究。
南朝宋代儒学家程颐和程颢提出了“理学复兴”的主张,使得儒学重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4. 宋明清时期:儒学的巅峰与挑战在宋明清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912年),儒学达到了巅峰,并面临着新的挑战。
宋代的儒学家朱熹对儒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述,形成为了“朱子学派”,成为后世儒学的主流。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1. 先秦儒学的起源与发展(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起点,孔子被视为儒学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的弟子们将其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儒家经典《论语》等。
2. 秦汉儒学的兴盛与衰落(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在汉朝时期,儒学重新兴起。
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加强了儒学的教育地位。
汉代儒学家如董仲舒、扬雄等进一步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流派。
3. 魏晋儒学的分裂与多元化(公元220年-公元420年)魏晋时期,儒学出现了多个流派,如王弼的“理学”、郭象的“气学”等。
这些流派在儒学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分歧,但都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时期,儒学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交流和融合。
4. 唐宋儒学的繁荣与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儒学家孔颖达、韩愈、柳宗元等推崇儒学的实践和道德伦理。
宋代的儒学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了“理学”的主流。
此时期的儒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元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公元1279年-1912年)元代儒学受到了政权的压制,但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儒学传统。
明代,朱熹提出了“心学”,强调内心修养和人性的善良。
清代,儒学成为官方思想,但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6. 当代儒学的现状与发展儒学在近代中国经历了起伏,但在当代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现代儒学家如胡适、钱穆、牟宗三等对儒学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
儒学的研究也逐渐走向国际化,与西方哲学进行了对话和交流。
总结: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与发展、兴盛与衰落、分裂与多元化、繁荣与复兴、变革与挑战以及现状与发展。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儒学的核心理念是仁、义、礼、智、信,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和谐以及君臣之间的道德关系。
下面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1.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和分裂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成为儒学的奠基人。
孔子的学说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一系列的道德准则,对后世儒学影响深远。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儒学受到了统治者的压制和限制,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
儒学经典《论语》和《孟子》成为了后世儒学的重要文献,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此外,儒学的教育思想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逐渐成为了社会上流行的学派之一。
儒学家们开始将儒学与其他学派进行对比和辩论,形成了多元化的学术争鸣。
这个时期的儒学家王充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强调人的本性即是道德的根源。
此外,儒学家陆机也对儒学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为后世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学成为了统治者的官方思想,并且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个时期的儒学家程颢和程颐提出了“心即理”的观点,强调人的内心感悟与道德行为的关系。
此外,朱熹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理气二元论”的观点,对后世儒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明清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后期阶段,儒学的地位逐渐受到了挑战。
在这个时期,儒学与其他学派的辩论愈加激烈,如理学与心学的争论。
此外,明朝学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对后世儒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其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被后人称为儒学。
孔子提倡“仁”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二、儒学的发展阶段1.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并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发展。
除了孔子,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儒家思想家,如孟子、荀子等。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良好品德。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礼仪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
这些思想家们的思想和学说对后来的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儒学受到了压制,但仍有一些儒家思想家坚持传承儒学的理念。
其中最重要的是东汉时期的董仲舒,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应该与天地自然相合,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个人的修养。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段复苏和发展的时期。
儒学家王弼注释了《易经》,将儒学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学说。
此外,儒学家郭象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强调人的本性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性。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在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儒学家程颢和程颐提出了“理学”学说,强调理性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实现个人的道德修养。
此外,朱熹提出了“心学”学说,认为人的心灵是最重要的,通过反思和内省来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
三、儒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体制:儒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以教育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主要源自于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提倡仁爱、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
他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儒学的发展阶段1. 先秦儒学阶段(公元前551年-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有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贡献。
孔子的学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的弟子们逐渐发展和完善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孟子则进一步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并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争议。
2. 儒学的兴盛与衰落(公元前221年-公元618年)秦朝统一中国后,儒学受到压制,但儒学的思想仍然流传下来。
汉朝时期,儒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学说。
儒学经典如《论语》、《大学》等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然而,随着东汉末年的动荡和战乱,儒学逐渐衰落,被佛教和道教所取代。
3. 儒学的复兴与发展(公元618年-现代)唐朝时期,儒学得到了新的复兴和发展。
唐代的儒学家们注重经世致用,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宋代时期,儒学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理学、心学等不同的流派。
理学强调理性思维和道德修养,心学则注重个体内心的修养和自我完善。
明清时期,儒学成为官方的教科书,儒学经典被广泛研究和传承。
三、儒学的影响儒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学的核心思想如仁爱、孝道、忠诚等被广泛传承,并成为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儒学还对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和风貌。
总结: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先秦儒学阶段到儒学的兴盛与衰落,再到儒学的复兴与发展,儒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约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儒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儒学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
1.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被誉为儒学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孔子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仁爱、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并强调君子的修养和道德品质。
他的弟子们将他的教诲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学经典之一。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压制。
然而,在汉朝建立后,儒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了官方学说,并开始在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被编纂成《四书五经》,成为官方经典。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这一时期,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王充的《论衡》提出了儒家学说与其他学派的对立,并强调了儒家学说的独特性。
王弼的《周易注》对《易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释,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南朝刘宋时期的儒学家刘勰撰写了《文心雕龙》,对文学创作和修辞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代的儒学家韩愈和柳宗元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强调儒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宋代的程颢和程颐创立了“二程学派”,强调心性修养和人性的善良。
此外,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注重经典文献的研究和理论的系统化。
5.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明清时期,儒学成为了官方学说,并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朱熹的理学成为了官方教育的核心内容,儒学经典的研究和注释达到了巅峰。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儒学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际关系、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儒学发展历程的详细内容:1.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分裂和战乱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孔子作为儒学的奠基人,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和理论,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主张“仁者爱人”,并强调礼仪、孝道和忠诚等价值观。
2.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和战争最为激烈的时期,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形成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孔子的弟子们所提出的各种观点和理论。
同时,儒家思想也与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和交流。
3.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了中国,儒学受到了压制,但在汉朝的时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朝时期,儒学成为了官方的学术思想,被列为国家的官方学说。
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等开始被广泛传播和研究,儒学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4.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为了多个王朝,社会动荡不安。
儒学在这个时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
一些儒家学者如王弼、郑玄等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发展,形成为了新的学派,为儒学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5. 唐宋时期(618年-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学家如孔颖达、程颐、朱熹等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6. 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儒学继续保持着官方的地位,但也面临了来自其他学派和思想的挑战。
在这个时期,儒学逐渐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进行了融合和交流,形成为了新的思潮和学说。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起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最早的儒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及其学派。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强调道德伦理、仁爱、忠诚等价值观,并提倡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孔子的弟子们将其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二、发展阶段1.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初兴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并开始传播。
除了孔子之外,还有其他儒家学派如孟子、荀子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儒家学派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君主道德、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理念,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秦汉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在秦汉时期,儒学成为了统治者的官方思想,并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的教育体系。
儒学的经典著作《大学》、《中庸》等被列为国家经典,儒学思想被广泛传播和教育。
同时,儒学也与道家、墨家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了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思想格局。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衰落与复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儒学逐渐衰落。
然而,在南北朝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次复兴。
南朝刘宋时期的儒学家邵康节提出了“心学”思想,强调个体内心的修养和道德自觉。
这一思想对后来的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宋明清时期:儒学的全盛与变革在宋明清时期,儒学达到了全盛时期,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
宋代程朱理学强调经世致用,注重实践和实用,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明代的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儒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发展。
清代的朱熹思想则重视经典注释和学术研究,对儒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和总结。
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影响:儒学强调君主道德和仁爱之道,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伦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历程
儒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体系之一,它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儒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概述:1.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儒学的起源和形成。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儒家的核心理念,包括仁爱、忠恕、礼仪等,并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施了焚书坑儒政策,烧毁了大量儒家经典,禁绝了儒家学术的发展。
3.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武帝恢复了儒家的地位,儒家学术得以重新发展。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将儒学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4.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这一时期由于政治混乱,儒学经历了衰落。
但是,儒学与佛教和道教产生了一些交流和融合。
5.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儒学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复兴。
隋炀帝和唐太宗都非常看重儒学,加强了对儒学的推崇和支持。
儒学成为国家的主导思想,并被用于国家的治理和教育。
6. 宋代(960年-1279年):这一时期出现了新儒学的兴起,如程颢、程颐的“二程”学派和朱熹的“理学”。
这些学派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儒学的经典体系。
7. 元明清时期(1271年-1911年):元明清三个朝代,虽然通过儒学取得了政权,但儒学逐渐僵化,形成了一种教条主义的倾向。
儒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是对经典的解释和注释。
总的来说,儒学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但它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基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过程。
1. 起源和初期发展(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最早的儒家思想家是孔子。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责任。
他的学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学说被后来的儒家学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为了儒学的初步框架。
2. 兴旺与衰落(公元前221年-公元618年)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法家思想,儒学受到压制。
然而,在汉朝时期,儒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朝的儒学家如董仲舒和贾谊等人,通过解释经典和发展儒家思想,使儒学重新成为主流思想。
儒学在汉朝达到了巅峰,对后世的儒学影响深远。
然而,随着东汉末年的动荡和外族入侵,儒学逐渐衰落。
3. 唐宋儒学的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儒学再次得到了复兴。
唐代儒学家韩愈和柳宗元等人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强调儒学的实践价值。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主流,程颢、程颐、朱熹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宋代的儒学注重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公元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儒学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明代的王阳明提出了“心学”,强调个体内心的反思和自我修养。
清代的程朱理学逐渐僵化,儒学面临了来自西方思想的冲击。
一些儒学家开始反思传统儒学,并试图与西方思想进行对话和融合。
5. 现代儒学的发展(1912年至今)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儒学经历了新的发展和变革。
20世纪初,新儒家学派兴起,如胡适、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新儒家”思想,试图将儒学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同时,一些学者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评和反思,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儒学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对社会和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儒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源和初期发展、兴旺与衰落、唐宋儒学的复兴、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以及现代儒学的发展等阶段。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衰落、复兴和当代影响等五个部分来详细阐述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1.1 孔子创立儒学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在春秋时期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德,奠定了儒学的基本理念。
1.2 孟子的发展孟子是儒学的重要传承者,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1.3 荀子的影响荀子是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利论”,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儒学的发展2.1 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兴盛秦汉时期,儒学成为了统治者的主流思想,儒家经典被列为国家经典,儒学在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儒学与道家、墨家、法家的争鸣在战国时期,儒学与其他诸子百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儒学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2.3 儒学在汉唐时期的繁荣汉唐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传承,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儒学的衰落3.1 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危机宋明时期,儒学逐渐式微,受到佛教、道教等思想的挑战,儒学陷入了危机。
3.2 儒学在清代的挫折清代,西方思想的传入使得儒学受到了冲击,传统的儒学教育体系逐渐瓦解。
3.3 儒学在近现代的沉寂近现代,儒学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逐渐式微,传统文化受到了挑战,儒学陷入了沉寂。
四、儒学的复兴4.1 新儒家的兴起近现代,新儒家兴起,他们试图重新解读传统儒学,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4.2 儒学在当代的影响当代,儒学在中国社会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儒家思想被重新关注,成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
4.3 儒学的国际传播儒学在国际上也逐渐受到关注,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传播。
五、儒学的当代影响5.1 儒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儒学思想在中国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5.2 儒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儒学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倡仁爱、礼仪、忠诚等传统价值观,影响了中国的社会风气和政治文化。
(完整版)儒学的发展历程(原创总结)
儒学发展历程(总结作业)一、创立——春秋时期1、时代特征:奴隶社会走向瓦解。
2、代表人物:孔子。
春秋时期鲁国人,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地位:我国和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3.主张:(1)政治上:核心思想“仁”。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的: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意义:遏制暴政,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礼”的思想。
“克己复礼为仁”。
礼,具体指周礼。
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尊卑有序的统治秩序。
德治:“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教育上:因材施教,全面发展(3)古代文化的整理:编订整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4.著作:后人弟子集成《论语》。
二、发展——战国时期1、时代特征:封建社会逐步形成。
2、代表人物及主张(一)孟子:政治主张: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含有早期民本思想与孔子儒学的关系: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二)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
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3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4百家争鸣出现的影响:三、低潮——秦朝时期1.背景根本原因:确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巩固统一直接原因: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2具体步骤焚书坑儒3评价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作用:①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统治②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四、主流——汉代儒学1、时代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董仲舒。
主张:①针对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针对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③针对维护统治秩序——三纲五常④针对土地兼并——限田薄敛省役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五.新发展——宋明理学1 时代特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阶段。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儒家学派的形成到现代儒学的发展,包括关键人物、主要思想和重要事件等方面的内容。
一、儒家学派的形成(公元前6世纪)儒家学派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圣人。
孔子的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主张“仁者爱人”,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儒学的繁荣与衰落(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在孔子之后,儒学逐渐繁荣起来。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儒学的第二代代表人物,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并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然而,儒学在战国时期遭遇了一系列的挑战,其他学派的思想也开始兴起,儒学逐渐衰落。
三、汉代儒学的复兴(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在汉代,儒学得到了复兴。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被称为“经学”。
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有东汉末年的郑玄和西汉末年的董仲舒等。
郑玄注释了《论语》等儒家经典,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董仲舒则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天地与人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四、宋明理学的兴起(公元10世纪-公元17世纪)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宋代的程朱理学和明代的王阳明心学。
程朱理学强调经典的研究和理性思维,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来获得知识。
王阳明心学则注重人的内心体验和道德修养,主张“知行合一”,即知行统一。
五、现代儒学的发展(20世纪至今)在现代,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20世纪初,新儒家学派兴起,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
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主张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
近年来,儒学在中国的复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新研究和发展儒学思想,试图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发展历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在中国灿烂的文明发展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是极其重要的一条支流,就像长江注入大海那样,在几千年来不断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并沉淀出了深厚的内涵文化。
从汉代被立为正统之后,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一、儒学起源
儒起源于古代民间的主持葬礼的葬师。
《周礼·天官》云:“儒以道得民。
”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
”贾公彦疏:“诸侯师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不与天子保氏同名,故号曰儒。
”在西周初年,儒已存在,他们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
以此得知,早期的儒是一种职业或身份。
《仪礼》、《周礼》就是“儒”为周代贵族立身处事而制定的生活手册。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社会正在走向瓦解崩溃,社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强大起来的诸侯们互相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着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代表着没落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社会各阶级复杂的礼仪秩序。
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含义很广泛,几乎触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尔后孟子荀子又将仁和儒家思想进一步增加新的内涵发扬光大。
二、受到打击
秦朝的时候,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统治阶段了,温文尔雅的儒家思想没有得到秦始皇的青睐,非但如此,为了统一思想巩固江山,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儒学受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三、成为正统
所幸的是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很快就被推翻了,儒学的经典书籍得以流传下来。
西汉初年修生养息,到了汉武帝时已经强盛起来了,为了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
于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
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然后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四、三教合一
因为儒学出现了危机,所以在魏晋至隋唐,儒学是进一步改造时期。
儒、道、佛纷争与融合,魏晋时儒学玄学化。
至隋唐两宋,不仅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
冻国栋先生也通过对《唐崔暟墓志》等史料的考释,认为:“儒、释、道兼习乃是隋唐时代士人及其家族的普遍趋向”。
同时,“中唐以后,天子生日举行有关三教的传统性活动──三教讨论”,致使“中唐产生了三教一致的思想”。
不过由于这些辩论的主题方向往往是在儒家经世致用的框架下展开的,目的是为了皇朝的“鼎祚克昌”和“天下大定”,故三教连称在唐代,虽然亦将三教置于相同的地位,但此时三教内的重心,已由佛教转入到儒家。
五、转型时期
宋明新儒学分为两支,一曰程朱理学,二曰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将孔孟之政治伦理思想之人性论起点,升华至追问世界终极存在之本体论高度,促成儒学质的飞跃。
宋明新儒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二程的思想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完整独特的朱子学说。
明初理学官学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权威。
“存天理灭人欲”,儒学思想进一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六、批判继承
明清时期是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批判时期。
此时出现了反专制蒙昧的呼声和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
这段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手工业发达的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和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和工商皆本的经济主张,具有时代特色。
七、近现代的发展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为了给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他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抨击。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为了动摇封建
思想的统治地位,宣扬民主与科学,解放人们的思想,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扬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
结语: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之所以能独领风骚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并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吸收外界差异文化融合成为新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
且儒家主张的“仁”的思想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儒之含义与儒家之起源》
《儒学发展史》
《国史十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