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诗一般的课堂——听王崧舟《去年的树》有感

合集下载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有感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有感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有感《细读文本巧补白》曾是我在省UC网络教研室中策划并主持的一期网络教研系列活动。

为了做好这一期活动,当时翻阅了不少相关的材料,也观看了不少的优秀课例。

后期形成文字成果,并发表于《语文研究与教学》刊物上。

曾以为自己的认识已经足够深入。

然而,就在今晚,当我有幸观摩到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让我对文本补白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大凡美文佳作,皆虚密有度,松张有弛,“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便是对作品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生动写照。

而这些耐人寻味、意蕴深邃的文本留白,不经意间便成了读者走进文本的孔眼,成了解读作品的门户。

那么关于文本补白,应该如何有效的使用这一教学策略,使它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呢?1、细读文本与文本补白之间的关系读文是补文的基础。

对文本进行补白,必须是在对文本有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

也就是说,如果不细读文本就不可能设计出很好补白,就更谈不上一个“巧”字了。

细读文本要走进去,再走出来,先是读厚,再是读薄,有了这个过程,才能够很好的驾驭文本。

体现出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恰到好处的“文本补白”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体现,更是对文本的一种深刻领悟。

如果没有智慧和领悟的碰撞,就很难设计出恰当的补白。

2、找准补白的切入点文本中生动的细节描写常常是我们挖掘教材、把握文本、走进人物心灵深处的最佳切入点。

在教材所选编的文本中,许多内容都留有发挥的余地,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

如何使得补白恰到好处,切入点的选择就尤为重要了。

补白切入点的选择不是固定的,要根据教师的专业素养,根据文本表达的内容情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进行选取。

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所以,补白训练一定要准确把握练的时机,练在当练处,练在情感的共鸣处,练在主题的升华处。

多彩的感受不仅填补了文本的空白,而且使文本的内涵更加丰满、学生的感悟更加由衷。

长虹小学韩磊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的启示

长虹小学韩磊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的启示

听王崧舟《去年的树》的启示王老师用优美的、诗性的语言把孩子们带进了这个有快乐亦有悲伤的童话里,引导孩子们用心体会到了树和小鸟的深厚情谊,被这份情谊感动了的人,若有机会,谁忍心去伐掉那棵树,谁又忍心让这份深厚的情谊蒙上死亡的阴影。

我想真切的感悟到了这份感情的孩子们更加不会。

就算是环保,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实现,即使没有明摆呼喊,不过却以另一种方式同样达到了目的。

听了王老师的课后,我觉得应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一、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表达和使用的欲望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内驱力,能够激发学生表达和说的欲望,能够化低效为高效。

教师要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表达自己看法。

这需要教师自己做好以下工作:1. 学会赏识学生当我们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并且真诚的表扬孩子,能够给孩子以无穷的动力。

而恶意的中伤和批评则会挫伤一个孩子表达和说的欲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的很多回答虽然有很多和你预设的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回答非常地富有创造性,值得表扬和肯定。

2. 拥有孩子般的童真孩子和我们成人拥有不一样的天空和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

只有拥有一颗孩子般的童心,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用一种孩子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用一种孩子的语言去倾听学生的回答。

以学生的听、读水平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说、写水平听、说、读、写水平是四个相辅相成的水平,听懂、读好是理解的基础,更是学生说和写的基础。

只有理解了文本,才能在此基础上实行说和写的操作。

钱老师这节课中的朗读指导特别到位。

在让学生回到思考问题前会让学生去充分地读,再学生理解文本以后会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读,并且能够指导好学生实行准确的朗读。

因为准确的朗读有助于学生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提升。

四二、设置课堂情境,增加语文课堂的实践活动。

语文课文为教学提供了实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

虽然阅读也是语文实践活动,但是语文实践活动又不但仅是阅读,应该借助内容和课文情境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有感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有感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有感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我被深深的打动了,如此浅近的童话故事,可以解读出如此深厚的感情,王老师在课堂上彻底放松,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

同时让我对文本补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那就是找准课文“空白点”,加强“写”的训练.时下,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总会看到老师们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读书,也总会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同时还会看到老师们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或者是你想对他说什么……可以看出,语文教学越来越接近本真,呈现出勃勃生机,读写结合这一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得以传承。

但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能力仍不见有较大提高,语文课堂依旧费时低效。

那问题的症结出在哪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认为:读写结合中的“写”,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阅读中激活的生活记忆、熔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认识的抒发与倾吐。

要想提高读写结合的有效性,关键是提高读写结合中“写”的有效性。

而找准课文“空白点”,加强“写”的训练不失为一条曲径通幽的好路径。

何为课文的“空白点”呢?《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空白点”一词的解释为:工作没有达到的方面或部分。

而课文的“空白点”,我的理解是: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写作手法的需要而略写的内容;或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含蓄表达或不写的内容。

法向我们介绍了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到多媒体的运用的基本情况,展示了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灿烂前景。

在文章结尾处作者这样写到:计算机会越来越“神”。

将来的计算机究竟能神到什么程度,作者一字未说。

这一处就留给人想象的空间,就是课文的一个“空白点”。

我这样设计教学:1.出示“计算机会越来越‘神’”这句话,请学生读读课文并想一想,将来的计算机回“神”到什么程度。

2.请学生举例说说计算机的发展前景。

3.能把你的想法写出来,回家读给家长听吗?请看学生作品:有一天,我骑着自行车外出旅游。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课有感(花园张皓)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课有感(花园张皓)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之启示花园小学张皓以往听过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慈母情深》等极具抒情色彩的精彩教学,这一次因为有了骨干教师培训的任务,我有幸聆听了了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一篇童话故事,让我又一次领略了教育专家的风采,从中汲取和很多经验,也感悟到名师的深厚之底蕴,让人佩服至极。

1、浑然天成的情境创设,将学生带进享受的课堂语文课程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掌握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在反复多次的言语实践中积累经验。

”王老师课堂情境的创设自然天成。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这是课文的第一段,教师创设情景,通过品味“天天”,把文字读成了画面。

此处的课境如此清丽,如此婉转,在清脆叮咚的回环诵读里,学生们自然感受到了树与鸟儿那一唱一听,相伴相守的美好。

学生在一次次的配乐中朗读着文本,真正地体会到了大树与小鸟之间友谊的深厚,不露声色,不留痕迹的朗读,不得不由衷地佩服。

2、掷地有声的语言文字运用,将语文诠释得淋漓尽致。

语言文字运用与课文理解、情感体会水乳交融。

王老师安排的三次练笔练习,都不是孤立的,不是为写而写,每次练笔都与课文理解、情感体会融为一体的。

如补写鸟和树的旁白,学生体会到了鸟“恋恋不舍——难过——焦急——心急如焚——伤心欲绝”的情感变化,感受到鸟和大树的深厚友情,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读好对话。

同时与原文“不写心情”对比,感受到“平淡”表达的作用,“留白”表达艺术,达到一举数得的高效。

这样“融合”的例子在王老师的课堂上举不胜举。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立足于课堂。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自然不能机械化地训练,每一次都需要浓浓的场景氛围,文本本身就是一种情境,不能把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只放到习作课,只放到口语交际课,要把它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中,要学会创设语言文字表达的情境,尽量扩大语言运用的容量,因为语言运用的频率很高,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语言运用的品位。

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

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

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前几天,有幸观看了王崧舟老师讲授的《去年的树》这堂课,感受颇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就像一个充满魔力的世界,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了进去。

一开始,他那沉稳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就让整个课堂沉浸在一种温馨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之中。

这篇《去年的树》,原本是一个简单而又纯真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可是后来,寒冷的冬天来临,树不得不离开鸟儿去了远方。

当春天回来,鸟儿满心欢喜地回来找树,却发现树已经不在了。

为了寻找树的踪迹,鸟儿历尽艰辛,一次次地询问,一次次地失落,最后在灯火中找到了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火苗。

王崧舟老师对于课文中角色的解读,那叫一个细腻入微。

他引导着孩子们去感受鸟儿和树之间那份深厚的情谊,让孩子们仿佛就置身于那个充满爱与离别的世界里。

比如说,当讲到鸟儿与树约定来年再相见时,王老师让孩子们去想象鸟儿的心情,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有的说鸟儿充满期待,有的说鸟儿恋恋不舍。

王老师微笑着点头,然后用他那充满情感的声音说道:“是啊,这一约定,饱含着多少深情厚谊啊!”在分析鸟儿寻找树的过程时,王老师更是巧妙至极。

他让孩子们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鸟儿,在一次次寻找无果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有个孩子怯生生地说:“会很难过,很着急。

”王老师立刻走上前,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头说:“对呀,这种难过和着急,鸟儿也在经历着。

”然后,王老师又让孩子们注意鸟儿每次询问的话语,那一句句简单的“你知道大树在哪儿吗?”背后,藏着的是鸟儿越来越深的焦虑和不安。

课堂上,王老师还特别注重朗读的指导。

他让孩子们通过朗读,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

当读到鸟儿与树分别的场景时,孩子们的声音中充满了不舍;而当读到鸟儿寻找树的艰辛时,孩子们的声音又变得急切而焦虑。

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仿佛都变成了那只执着的鸟儿,为了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不顾一切。

观王崧舟《去年的树》有感

观王崧舟《去年的树》有感

《去年的树》讲述了小鸟和大树这对好朋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写出了鸟儿的执着与诚。

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后,让我感受颇深。

他在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播,更是对我教学历程中的一个鞭策。

下面就谈一下我听了这节课的感受。

一、教学“实”。

听了王老师的课,我感到实实在在的教学是整节课的灵魂,这是给我的最大感触。

从整堂课来看,他都特别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朗读课文形式多样,让学生充分体会小鸟寻找大树的急迫心情,感受小鸟对大树的深情及诚信守诺。

写话训练中要求严格,耐心引导,给学生充足的训练、思考时间,没有一点不实的感觉。

教师用语真真实实,教师风格朴朴实实,学生训练扎扎实实。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感到了王老师的实还体现在细节之中。

像读课文时让学生找关键词或字体会句子的情感,学生说到好的成语马上让学生用笔记下来,像读书时注意让学生做的端正,注意认真的倾听学生的发言,精彩时对学生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老师的举手投足,就在无意中影响着学生,老师实实在在的教,学生扎扎实实的学,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润物细无声”。

二,言与意的融合在教学中,王老师紧紧扣住鸟儿与树根、门先生、小姑娘的三次对话,层层深入,引领学生不断向文本的深处进发:鸟儿向哪些人打听它的朋友──树?把它打听的话找出来,体会一下,语气有什么变化?学生反复诵读,在语速的缓急中,在语调的轻重中,孩子们逐渐体会到鸟儿看不见树的着急、失望、痛苦。

在孩子声情并茂的朗读体验中,王老师引导着孩子的情感不断突破,逐渐深入到鸟儿的内心:鸟儿一路追寻着树,一路思念着树,此刻在鸟儿心中,一定默念着一句话,呼唤着一个名字,选用“哪怕……也”、“只要……就”、“不管……都”,说说鸟儿此时的心声。

在“言”和“意”的互动中,孩子渐渐感受到鸟儿对友情的执着,对诺言的诚信,对朋友的忠贞。

三,人与文的融合。

如果我们就是那个树根,如果我们就是那个门先生,如果我们就是那个小女孩,只要你静静地看着鸟,一定看到了一双眼睛,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在文中找找看!默读和沉思了片刻,孩子们看到了一双双晶莹的眼睛──湿润的,绝望的,忧伤的,痛苦的,哭泣的……这是孩子与文本进行的一次心灵的对话,对话中,孩子已经成为文中的一分子,鸟已经成为自己心灵可以直接触摸的对象,孩子已经在文中找到了诗意的栖居。

《去年的的树》听课有感

《去年的的树》听课有感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有感王老师创设的诗意语文早已享誉大江南北,感谢市教研院给我们搭设了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终于目睹了王崧舟老师的风采,他的《去年的树》一课就如同一部文艺大片,给了我深深的震撼。

一、在解读文本时构建生命化课堂《去年的树》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文中的小鸟因为一个与朋友的约定,在离开之后的寻找过程中,一步步感受着朋友的生命在自然消陨的过程。

王老师对这篇文本的解读,并没有被大众价值体系所营造的价值左右,而是使用自身生命经历对翻译文本实行了二度创作,将其核心价值定位在爱的主题上。

正是因为爱,才有鸟与树之间息息相处的和谐;才有鸟与树海誓山盟般的自我约定;才有鸟对树孜孜不倦地爱的追寻;才有鸟在烛光的摇曳中对树生命影子的凝视。

爱给予了这个故事以更深的内涵,爱让这个故事绽放出更摄人心魄的魅力。

王崧舟老师给予这节课另一个注解在于其对于文本独到语言的解读。

整篇文字以简朴语言叙述着一个简单却是至纯的故事。

用王老师的板书来说,没有写外貌却感受着特别,没有写表情却让人浮想联翩,没有写心理却让人忧伤。

王老师一直引领着学生在浅近语言的丛林中持续穿越,体悟用浅近叙述丰厚的文本密码。

二、在学语文中重使用新程标要求我们:引领学生的整体感悟,摈弃肢解文本实行臃肿的繁琐分析。

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感到无所适从。

什么是繁琐的肢解分析?如果摈弃,语文教学还有什么可教,教师主导作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得以体现?王崧舟老师用自己的践行给予正处在困惑中的语文教师以鲜明信号。

王老师在初读课文感知过程中,以粗之线条将整篇文本分为三个开头、过程、结尾三个版块。

每个版块的感悟都将其纳入整体筹划中,不抽茧剥丝般提炼所谓的关键词、不引导众说纷纭所谓的百花齐放。

王崧舟老师始终坚信,文本的语言总能给予学生生命心灵世界中有力的一击。

这首次的一击,即是学生使用自身生命与文本语言碰撞的有效回响。

画蛇添足般的引导仅仅教师一厢情愿地将学生的思维向教师靠拢的生拉硬扯。

《去年的树》听课心得

《去年的树》听课心得

听王崧舟执教《去年的树》心得听了江南才子王崧舟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我颇受震撼,感慨良深。

我从来没有想过,如此浅近的童话故事,可以解读出如此深厚的感情,可以解读出如此丰富的语言运用技巧。

课堂充满诗意,听着,看着,仿佛欣赏一出优美动人的音乐剧,结构分明,旋律优美,语言动人。

让我由衷的感叹:语文,真是一门触碰心灵的艺术。

新课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最本质的就是运用。

语文是基础,是底色,文本中语言文字、思想感情、文本形式(怎么写)、文本内容(写什么),要有一个内容理解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完整过程。

《去年的树》完整地诠释了这一概念。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除外一如既往地重视“美美地读”,重视情感的挖掘之外,更注重贯彻“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条主线,不断创设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为孩子们提供语言文字运用平台,多次安排孩子们动笔写。

并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学习内容融合在一起、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情感陶冶融合在一起、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启迪思考融合在一起。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之处,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水平,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王崧舟老师的这一课给一直处于迷茫状态的我们指明了明确方向。

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需不断研读,领会课程标准意图,不断探索实践,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始终坚持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生成问题,获得体验,发现语言文字背后的秘密。

这简短的两句话,老师用了很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了八次,丰富学生的体验,丰满文章的内容。

同时,通过在读中感受,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探究,感受鸟儿与树间的深厚感情;也发现文字运用的美妙,发现浅近的写作方法,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落实程度有多深,制高点就有多高。

有人说,老师往讲台一站,你就是文本,你就是语文课程。

听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有感

听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有感

听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有感王崧舟老师,那深邃睿智的眼睛,那充满磁性的声音,那语文味十足的课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的“诗意语文”和他在小学语文教学这条路上不断探索的热情与执著,是多少粉丝追求的境界。

今天有幸在市骨干培训中聆听王老师的《去年的树》,心里充满着激动与敬佩。

从来没有想过,如此浅近的童话故事,课文中没有一处写鸟儿、树的外貌、表情、心理,可王老师巧妙绝伦的构思,如诗的语言,如歌的旋律,如画的色彩,整堂课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情深意浓,展现了王老师“诗意语文”的魅力,起承转合间的流畅诗意令听者如痴如醉,拍案叫绝。

这堂课除一如既往地重视“美美地读,重视情感的挖掘之外,始终贯彻了一条主线:那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围绕这条主线,不断创设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创设了三次“想象说话”的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语文运用的平台,多次安排孩子们动笔写,例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为读出句子中两个“天天”的韵味,王崧舟是这样创设的:当太阳升起;当月亮挂上树梢时;雪都融化时;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迎着风,迎着雨;走过冬,走过夏;一天天,一年年,这七个情境来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优美的歌;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这三个情境来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这样一遍遍的导读,学生从这两个“天天”词中体会到了什么,生自由地说,接着王老师又导入你的眼前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一只怎样的鸟儿,用文字写一写,写时请用上“特别”一词,安排小练笔。

在课文的结尾时,当鸟儿看到自己昔日的好朋友化为灯火时,思绪万千,它想起了——王老师又出示了刚才我说的这些情境,生再读,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树再也回不来了,火柴也已经用完了,只有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看着眼前的灯火,鸟儿一定有许多心理话想对朋友说,请学生用上“树啊,树啊”为开头写鸟儿的心理话。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有感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有感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有感有幸听了王老师的一节课,特别喜欢王老师的从容不迫、沉稳大气,主要表现在他对待学生的态度。

他耐心倾听学生的朗读,学生的表达,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

喜欢王老师尊重学生的意见,黑板上的板书都来自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是正确的答案,如:学生在交流“鸟儿”的提示语时,一生说:鸟儿肯定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

请等着我吧!”这种对学生的肯定,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也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最好说明。

喜欢王老师,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视为己任,并将这个目标贯穿课堂全程,为了达成目标回环复沓,层层推进。

王老师的文学底蕴之深厚在全国小语界也是屈指可数,这正是他能将《去年的树》解读得如此深入的原因之所在。

通过课文王老师看到的是朋友间的深厚友情,看到的是作者通过“平淡”的语言写出伟大的友情,看到的是作者巧妙的“留白”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

而这些正是学生学习本课的难点也是重点,王老师通过高超的教学艺术,巧妙地帮助学生达成了目标。

通过写法对比,感受“平淡”中的伟大。

课文的白描写法,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王老师运用了回环复沓的方法,使学生慢慢理解到接受。

第一次读故事开头,首次接触“平淡”,让学生补写鸟和树的外形,与课文中没有写树、鸟的外形对比,初次感受“平淡”的语言。

第二次读故事发展,再次感受“平淡”,老师让学生补写旁白,与课文中没有旁白比较,再次感受“平淡”的语言艺术;第三次,读故事结尾,引导学生从“看”字想象鸟儿的心情,与文中只用一个平平淡淡的细节“看”相比较,又一次感受“平淡”。

第四次接触“平淡”是教学的高潮,王老师巧妙的一连串反问:“是作者不会写外貌吗?是不会写人物表情吗?不会写心情吗?……为什么不写呢?”帮助学生探寻到了“语文之美”,课堂上学生的精彩反应,说明他们已经感受到文章描写的精彩:“作者让读者自己去琢磨”“作者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受”……最后,王老师将板书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他最后的一擦,留出的“空白”,揭示了语文的魅力:“作者用最平淡的语言,调动读者的想象,书写出人间最深厚的感情,这就是这个故事带给我们语言的魅力!”相信孩子们学完此文,鸟儿对树的那种浓浓深情便跃入脑间,挥之不去;对作者这样看似平淡而意味深长的写作艺术,深深刻在脑间,挥之不去。

听语文课《去年的树》有感5

听语文课《去年的树》有感5

观王崧舟《去年的树》有感观看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后,让我感受颇深在王老师创设的情景中久久不能出来。

《去年的树》讲述了小鸟和大树这对好朋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写出了鸟儿的执着与诚恳。

王崧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播,更是对我教学历程中的一个鞭策。

他选这是一篇童话,对学生比较有吸引力。

我感觉王老师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语言的语文世界,用他独特的淡淡和隐藏着的浪漫给了孩子们一个美丽的梦。

他的课,也如同这篇课文一样,浅近中蕴藏着深厚,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王老师对学生“语用能力”的着力培养反复——是王老师这节课里点击率最高的一道程序。

不同的情境下,孩子们在王老师抑扬顿挫的提示语声中自如变换感情,变换读法。

“你能从刚才的朗读中体会到什么?”是的,反复的,一遍又一遍的,不厌其烦的读,就能让孩子们纷纷举起手说出自己的体会,无论是对“鸟儿”与“树”之间关系的体会,对它们之间感情的体会,对人物表情的体会,对人物心理的体会……质疑,是解读文章的又一法宝。

在带领孩子们感受深情之后,王老师突地话锋一转,“刚才所说的鸟儿的外貌也好,树的外貌也好,都是同学们写出来的,课文中写了吗?”课文根本没有提及任何与“鸟儿”、“树”外貌有关的句子,在得到学生的认同后,王老师擦去了之前写的第一自然段“写外貌”的板书,这里作者写得非常“浅近”,可我们却都能想象出它们的模样,这种感受不也又是“深厚”的吗?对话,是体会文章思想,理清脉络的重要线索。

在分角色朗读的分配中,我感动于王老师的课堂用语“你愿意吗?老师也一起读可以吗?现在可以读了吗?”他低沉的声音吐出这些语句令人有种被充分尊重的感觉。

朗读过后,他又提出一个问题:“刚才的对话时有一个人读得不好,他是谁呢?”就在大家都稍有紧张的时候,王老师却说:“老师读得不好。

”学生们都好奇地睁大了眼睛,“老师读的提示语太平淡了,一点儿意思也没有。

怎么样读才能有意思一些呢?引读,教师创设情景,恰到好处地安排了往返回复、“一咏三叹”的“引读”。

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

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

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前几天,有幸观看了王崧舟老师讲授的《去年的树》这一课,感触颇深。

这堂课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把我拉进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感动的世界。

王老师就像一位神奇的引路人,带着孩子们,也带着我,在这个简单却又深刻的故事里穿梭。

课堂上,王老师的声音就像春天里的微风,轻柔而温暖。

他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语调,都像是在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心灵。

当他开始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那棵树,枝繁叶茂地站在那里,和那只小鸟欢快地交谈着。

王老师对于细节的把握简直出神入化。

他让孩子们去感受鸟儿和树之间的那份承诺,那份深深的情谊。

他问孩子们:“当鸟儿答应树,明年春天还要回来唱歌给他听的时候,你们觉得鸟儿的心情是怎样的?”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鸟儿很开心,因为能和好朋友约定;有的说鸟儿很坚定,一定会回来履行承诺。

王老师微笑着点头,然后又引导孩子们去想象树的心情。

就在这一问一答之间,鸟儿和树的形象在我的心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生动。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王老师在讲到鸟儿寻找树的过程时,那细腻的处理方式。

他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他慢慢地描述:“鸟儿飞过了高山,高山那么高,那么险,鸟儿没有停下;鸟儿飞过了大河,河水那么湍急,鸟儿没有退缩;鸟儿飞过了田野,田野那么广阔,鸟儿依然没有放弃……”我的脑海中真的浮现出了那只执着的鸟儿,不畏艰难,一心只为找到自己的好朋友——那棵树。

而且,王老师特别注重孩子们情感的体验。

他会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让他们把自己当成鸟儿或者树,去感受那种分别的痛苦,重逢的喜悦,或者找不到朋友的失落。

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读着那些对话时,我能感觉到他们真的走进了故事里,和鸟儿、树一起经历着喜怒哀乐。

在王老师的引导下,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我们是不是也像这只鸟儿一样,珍惜着身边的友情?是不是也会为了一个承诺,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个经历。

曾经,我有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我们一起上学,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乐和烦恼。

《去年的树》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去年的树》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去年的树》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1.《去年的树》读后感范文篇一读《去年的树》这篇课文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鸟儿为了自己的诺言,到处寻找树,而树终却变成了火,看到这里我十分难过。

伐木工人在砍倒大树的那一刻,他是否想到了鸟儿没有地方停栖?是否知道自己破坏环境的.后果?人类不爱护环境的后果就是地球在变暖,人类的生活环境在恶化。

今天冬天我们这里就没有下雪,春天快到了,大家期盼了一年的雪还是迟迟没有来。

我们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的愿望随着那场不会来的雪破灭了,这都是地球在变暖的结果。

如果继续下去,地球上的很多物种会消失。

人类破坏环境的事每天都在发生,难道你不着急吗?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吧!看到一点纸屑就伸手捡拣起;在家时节约用水、用电、用纸。

我们要宣传爱护环境,让每一个人都知道地球变暖的结果:温室效应、冰川快速减少、臭氧层被破坏……终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不能再让鸟儿找不到树,不能再让树变成滚滚浓烟,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地球,大家快行动起来吧!2.《去年的树》读后感范文篇二学完了《去年的树》这一课,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

春天到了,天气变暖和了,鸟儿们从很远的地方飞回来,给树唱歌。

可是树不见了。

残忍的人们用斧子把树砍到,做成火柴卖掉,点燃了灯火。

于是,鸟儿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者灯火看了一会,就飞走了。

这时候鸟儿是多么的难过呀!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要保护动物,可是,大量的’砍伐树木让许多动物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家园!可是残忍的人们和冷漠的大门却认为:不就是一棵树吗!有什么了不起的!设想一下:假如人们是鸟儿,看着自己的好朋友被砍到,心里会是多么的难过啊?伐木人砍伐树木时,不妨想一想:一棵树再怎们说也是这个世界上的一个生命!人们和树是平等的!我们家院子里的树很少,所以很少听到鸟叫声。

然而在我们老家,鸟儿很多,每天清晨,我们都是在鸟儿欢快的叫声中起床的。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课有感.2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课有感.2

观摩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后记第十五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于今天上午八点二十准时拉开了序幕,作为观众席中的一员,无疑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我终于可以一览教育名家的教学风采,从中汲取经验,汲取理念,汲取心得。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首先登场。

《去年的树》我曾在杭州任教时也教过,当时自认为自己对这类童话故事教的还不错,表情丰富、表演也到位,上课气氛活跃,学生在快乐中度过了上课的四十分钟。

今天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课方理解“闭门造车”的真正含义,他提出的“诗意语文”着实让我感受颇深,一整节课下来我几乎被打动地快流泪了。

“全文不写外貌、不写表情、不写心理,用浅近的语言体现了小鸟与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

”这是我给王老师板书总结的一句话,他让学生写外貌、写表情、写心理,体会文本,感悟文本,既让学生领悟了文本内在隐藏的诗意,又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此举甚妙,一举两得。

教学看的是成果,现场立竿见影,听着孩子们的一次次朗读,看着他们的一次次进步,我从内心就断定了这就是一节好的语文课。

通常在教学设计中,我也会经常的设计情境设置环节,现在方知我的设计是那么地微不足道。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这是课文的第一段,还清楚地记得我当时上课的流程,我和王老师一样抓住了友谊,也抓住了显示友谊的词语“天天”,看似我牢牢抓住重点,可实际上今天我知道了,我只涉及了最表层。

王老师设计了好多情境,抓住“天天”体会友谊的深厚,如:“当桃红柳绿,阳光明媚,鸟儿站在树上天天,树呢,天天;当星空点点,微风四起,鸟儿站在书上天天,树呢,天天;当细雨蒙蒙,秋风吹过,鸟儿站在树上天天,树呢,天天……”通过这一系列的情境设置,孩子们立刻不由自主地根据老师的导语说出下言,在一次次的配乐中朗读着文本,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了大树与小鸟之间友谊的深厚,不得不由衷地佩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诗一般的课堂
——听王崧舟《去年的树》有感今天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后,让我感受颇深。

《去年的树》讲述了小鸟和大树这对好朋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写出了鸟儿的执着与诚恳。

王崧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播,更是对我教学历程中的一个鞭策。

他选这是一篇童话,对学生比较有吸引力。

我感觉王老师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语言的语文世界,用他独特的淡淡和隐藏着的浪漫给了孩子们一个美丽的梦。

他的课,也如同这篇课文一样,浅近中蕴藏着深厚,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王老师对学生“语用能力”的着力培养
下面就谈一下我感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一篇童话,谁来给我们读一下第一自然段?”——直截了当的开场和他的笑容一般淡淡。

我惊讶于四年级孩子们满含感情的声音和端正整齐的坐姿,在一遍遍的诵读中,王老师带领孩子们找出关键词“天天”,配上柔和的音乐,变化不同情境的图片,让孩子们接起火车不停地反复读第一自然段。

反复——是王老师这节课里点击率最高的一道程序。

不同的情境下,孩子们在王老师抑扬顿挫的提示语声中自如变换感情,变换读法。

“你能从刚才的朗读中体会到什么?”是的,反复的,一遍又一遍的,不厌其烦的读,就能让孩子们纷纷举起手说出自己的体会,无论是对“鸟儿”与“树”之间关系的体会,对它们之间感情的体会,对人物表情的体会,对人物心理的体会……
质疑,是解读文章的又一法宝。

在带领孩子们感受深情之后,王老师突地话锋一转,“刚才所说的鸟儿的外貌也好,树的外貌也好,都是同学们写出来的,课文中写了吗?”课文根本没有提及任何与“鸟儿”、“树”外貌有关的句子,在得到学生的认同后,王老师擦去了之前写的第一自然段“写外貌”的板书,这里作者写得非常“浅近”,可我们却都能想象出它们的模样,这种感受不也又是“深厚”的吗?
对话,是体会文章思想,理清脉络的重要线索。

在分角色朗读的分配中,我感动于王老师的课堂用语“你愿意吗?老师也一起读可以吗?现在可以读了
吗?”他低沉的声音吐出这些语句令人有种被充分尊重的感觉。

朗读过后,他又提出一个问题:“刚才的对话时有一个人读得不好,他是谁呢?”就在大家都稍有紧张的时候,王老师却说:“老师读得不好。

”学生们都好奇地睁大了眼睛,“老师读的提示语太平淡了,一点儿意思也没有。

怎么样读才能有意思一些呢?”
学习一篇文章,与其倒背如流,倒不如在课文里实实在在地走一回。

王老师带着学生在这篇短短的,浅近的童话里漫步着,他在课后也对与会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希望老师们都能够在教学中落实“三个融合”:一、学习语用与情感体会融合;二、学习语用与内容理解融合;三、学习语用与思想梳理融合。

他认为如果可以很好的创设语用情境,扩充语用内容,提升学生的语用品位,对于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极大的作用。

课堂最后,王老师又问,为什么文章里不写外貌,不写表情,不写心理呢?是作者写不好吗?孩子们都已心领神会,这是为了给我们的想象空间留下一片天地。

其实,王老师的课又何尝不是为我们教师的课堂撒下一粒希望的种子呢?好的课堂,好的学生,不是平白摆在那里等你来教的,好的语用能力也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语用的品位,学生需要提升,教师就更需要精益求精。

精彩的课堂或许是今天你眼中的帷幕,但也可以是未来你脚下的舞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