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体液与酸碱平衡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合集下载

7.酸碱平衡紊乱

7.酸碱平衡紊乱

第七章酸碱平衡紊乱第1节概述一、概念维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举行正常生命活动的须要条件。

普通哺乳动物的细胞外液为弱碱性,PH为7.25-7.54,平均值为7.4,变动范围较小,各种动物之间差异不大。

在正常代谢过程中,固然机体不断生成酸性或碱性物质,也常常摄取一些酸性或碱性食物,但是依赖体液的缓冲系统,以及肺和肾的调节功能,血浆pH值仍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维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稳定性,称为酸碱平衡。

病理情况下,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酸碱超负荷或调节机制障碍而导致的体液环境酸碱稳定性破坏,称为酸碱平衡紊乱。

主要调节机制:①血液缓冲系统的调节:最重要的缓冲对是[HCO3一]/[H2CO3]缓冲对。

②肺的调节:通过CO2呼出量调节H2CO3的浓度。

③肾脏的调节:主要通过重吸收HCO3一和排出H+举行调节。

④细胞内外的调节:通过细胞内外H+-Na+、H+-K+等离子交换的方式举行调节。

二、常用指标1.血液pH:与呼吸性因素及代谢性因素密切相关。

pH大于正常表明碱中毒;pH小于正常表明酸中毒。

2.血浆CO2分压(PaCO2):指血浆中呈物理溶解状态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张力,是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障碍的主要指标。

·呼吸性酸中毒时,PaCO2高于正常(通气不足有CO2潴留)·呼吸性碱中毒时,PaCO2低于正常(CO2呼出过多)3.血浆CO2结合力(CO2CP):指血浆中呈化学结合状态的CO2量,即血浆中HCO3—含量,是反映代谢性酸碱平衡障碍的主要指标。

·代谢性酸中毒时,血浆CO2CP降低,血浆中HCO3—含量降低·代谢性碱中毒时,血浆CO2CP升高,血浆中HCO3—含量升高第 1 页/共8 页第2节酸中毒体内[HCO3—]↓或[H2CO3]↑时,[HCO3—]/[H2CO3]比值减少,血液pH值降低,称为酸中毒。

一、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是以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病理过程,pH值降低,是酸碱平衡紊乱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见于体内固定酸生成过多(如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酮病)、酸性物质摄入过多(如大量使用水杨酸)、酸性物质排出减少(如肾功能不全)或碱性物质丧失过多(如肠液走失)。

高职高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第七章酸碱平衡紊乱

高职高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第七章酸碱平衡紊乱

高职高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徐久元内容提要:笔者以张忠、王化修主编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八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

本教案主要供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使用。

本教案学时安排72学时,共十九章。

本章为第七章酸碱平衡紊乱。

本教案内容全面、新颖,参考了步宏、李一雷主编的病理学第九版教材及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

高职高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第七章酸碱平衡紊乱任务一酸碱平衡的概念正常人血液的酸碱度即pH值始终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其变动范围很小。

血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

机体每天在代谢过程中,均会产生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并不断地进入血液,都可能影响到血液的酸碱度,尽管如此,血液酸碱度仍恒定在pH值7.35-7.45之间。

健康机体是如此,在疾病过程中,人体仍是极力要使血液pH值恒定在这狭小的范围内。

之所以能使血液酸碱度如此稳定,是因为人体有一整套调节酸碱平衡的机制,使体内酸碱度保持相对平衡状态。

这种在生理条件下维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稳定性称为酸碱平衡。

疾病过程中,尽管有酸碱物质的增减变化,一般不易发生酸碱平衡紊乱,只有在严重情况下,机体因酸碱负荷过度或调节机制障碍而导致体液正常酸碱度稳定性破坏的基本病理过程,称为酸碱平衡紊乱。

任务二反映酸碱平衡的指标及其意义1、pH值(1)概念:pH值为H+浓度的负对数。

正常人动脉血pH值为7.35~7.45,平均为7.4。

(2)意义:pH值的变化反映了酸碱平衡紊乱的性质及严重程度,pH值降低为失代偿性酸中毒;pH值升高为失代偿性碱中毒。

但pH值的变化不能区分引起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是呼吸性还是代谢性。

pH值在正常范围内,可表示酸碱平衡正常,亦可表示代偿性酸碱平衡紊乱或酸碱中毒相互抵销的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1)概念: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是指血浆中呈物理溶解状态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张力。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自考重点(1)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自考重点(1)

蛋白质与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的代谢紊乱清蛋白:运输游离脂肪酸、某些激素、胆红素、多种药物等。

急性时相反应(APR):(名词解释)血浆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浓度出现相应下降的炎症反应过程称之为急性时相反应前清蛋白(PA):(名词解释)在SPE(正常血清蛋白电泳)中显示在清蛋白前方故而得名,主要包括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甲状腺素转运蛋白(TTR),两者均由肝脏合成。

前清蛋白(PA)的临床意义:属负性APP,作为肝功能不全的指标触珠蛋白(Hp):(名词解释)又称结合珠蛋白,在SPE(正常血清蛋白电泳)中位于α2区带,为а2в2四聚体。

触珠蛋白(Hp)临床意义中溶血性疾病,连续观察可用于监测溶血是否处于进行状态。

所有的缩写:急性时相反应(APR)、正常血清蛋白电泳(SPE)、前清蛋白(PA)黄醇结合蛋白(RBP)、甲状腺素转运蛋白(TTR)、清蛋白(Alb)、а1-抗胰蛋白酶(а1-AT或AAT)、蛋白酶抑制物(Pi)、а1-酸性糖蛋白(AAG)、触珠蛋白(Hp)、α2-巨球蛋白(α2-M或AMG)、铜蓝蛋白(Cp)、转铁蛋白(Tf)、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转铁蛋白(Tf)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缺铁性低血素贫血,转铁蛋白(Tf)代偿性合成增加CRP是第一个被认识的APPCRP主要用于结合临床监测疾病:①筛查微生物感染;②评估炎性疾病的活动度;③监测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和外科手术后并发的感染;④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的监测;⑤监测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蛋白质特有的结构或性质:①重复的肽链结构;②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对酚试剂反应或紫外光吸收;③与色素结合的能力;④沉淀后借浊度或光折射测定。

凯氏定氮法:是公认的参考方法,目前用于标准蛋白质的定值和校正其他方法等,并适用于一切形态(固体和液体)的样品。

双缩脲法是体液总蛋白测定的常规方法。

直接紫外吸收法常用于较纯的酶、免疫球蛋白等蛋白质测定。

第七章体液与酸碱平衡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第七章体液与酸碱平衡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第七章体液与酸碱平衡紊乱的生 物化学检验
第一节 概述
一、体液平衡及其紊乱
体液:机体内存在的液体。正常成人体液占体重的60% 体液以细胞膜为界分为:
〔1〕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fluid,ICF〕占40% 〔2〕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ECF〕占20%
A. 血管内液 B. 组织液 各部位体液之间受机体生理机制的调节处于动态平衡
可由水增多或钠减少引起 临床常见水增多引起的低血钠症 病因可分为
1〕肾性原因 2〕非肾性原因
〔二〕钾平衡紊乱
人体中的钾98%存在于细胞内,2%存在于细胞外液 生理功能
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 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维持肌肉、神经的应激性 参与细胞内的合成代谢
影响血钾浓度的因素 酸中毒血清钾升高,碱中毒血清钾降低 细胞外液浓缩时血钾增高,稀释血钾降低 输注葡萄糖造成钾进入细胞,血清钾降低
原发性PCO2增高〔高碳酸血症〕,血液pH有下 降趋势。
病因:
①呼吸中枢抑制,如中枢神经系统〔CNS〕药 物损伤〔麻醉药和巴比妥类药等〕、CNS创伤、 CNS肿瘤或CNS感染等;
②肺和胸廓疾病,如异物阻塞、气胸、肿瘤压 迫、慢性梗阻性肺病、肺纤维化、哮喘〔严重〕、 肺部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腹部膨胀等。
②[HCO3-]原发性下降;
③PCO2代偿性下降;
④血清K+〔由细胞内转移至细胞外〕增高, 当固定酸增 多时,AG增高;如HCO3-丧失过多 时,AG正常,[K+ ]
下降〔由于K+ 的丧失〕而[Cl-]增高。
代偿机制
①呼吸调节:加大通气量,使CO2呼出。
②肾脏调节:通过H+-Na+交换,分泌有机酸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PowerPoint演示文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PowerPoint演示文
各组织器官。以视网膜、胰腺及前列腺含锌量较高。
2、去路:由消化道、肾、肝、乳汁及头发排泄。失血是丢锌的主要途径。 (二)锌的生物学作用 1、锌作为多种酶的功能成分或激活剂。 2、促进机体生长发育。锌是调节DNA复制、转录DNA聚合酶的必需成分。缺
锌----伤口难愈合、性器官发育不全或减退、机体发育不良,儿童缺锌易导致 侏儒症。
导致输精管退变、精子减少、性功能减退以致不育。锰还是硫酸软骨素合成酶 的必需基团。锰缺乏可致软骨生长障碍。 (三)锰缺乏病 1、侏儒症。 2、贫血。
(四)锰中毒
1、非职业性中毒 服用高锰酸钾,轻者可引起恶心、呕吐、胃痛、口腔溃烂。
重者可呈现口唇粘膜肿胀糜烂、血便、腹剧痛,甚至死亡。
2、职业性中毒
矿工、油漆工、电焊工和生产电池、陶器的工人,长期接
(三)铜缺乏症 1、原因: (1)生长阶段,供给量不足;(2)长期腹泻和营养不良;(3)伴肠道 吸收不良病变;(4)肾综,铜丢失过多;(5)长期使螯合剂。 2、临床表现: (1)贫血,因为Cu2+的缺乏影响了铁的吸收、转运、利用以及细 胞色素与Hb的合成;(2)骨骼发育障碍, Cu2+缺乏导致骨质中胶原纤维合成障碍。 (3)生长发育停滞;(4)肝、脾肿大等。 (四)铜中毒 1、急性铜中毒 食用含铜丰富食物或误服铜盐等。表现为铜中毒、呕吐、上腹 部痛、腹泻、眩晕、金属味等,重者出现高血压、昏迷、心,甚至死亡。 2、慢性铀中毒 长期接触或食用铜含量丰富的食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呼吸 道症状、眼结膜剌激症状、皮肤病变等。
6、保护心血管和心肌。硒保护细胞膜结构功能、消除自由基的毒性、抑制脂质 的过氧化反应,从而保护心肌和血管功能。 7、调节Vit A、C、E、K的代谢。 8、对肿瘤有显著抑制作用。硒通过干扰致癌物的代谢达到抗癌作用。 (三)硒缺乏(了解) 缺硒或致克山病,一种以心肌坏死为主的地方病。表现为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 心律失常、心功能失代尝。 (四)硒中毒(了解) 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恶心、汗液蒜臭味、脱发和脱指甲、寒战、高热、指 颤等。

酸碱代谢紊乱实验报告

酸碱代谢紊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酸碱代谢紊乱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掌握酸碱平衡紊乱的实验方法及原理;3.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酸碱平衡紊乱对细胞功能的影响;4. 提高对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意识。

二、实验原理酸碱平衡紊乱是指体内酸碱度(pH)偏离正常范围,导致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病理状态。

人体正常pH值约为7.35-7.45,维持这一平衡对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实验中,通过改变细胞外液的pH值,观察细胞在不同酸碱环境下的功能变化,从而了解酸碱代谢紊乱对细胞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细胞悬液、NaOH、HCl、缓冲液、酶活性检测试剂等;2. 仪器:恒温培养箱、酸碱度计、酶标仪、离心机、移液器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细胞悬液分为正常组、酸中毒组、碱中毒组,每组设3个平行样本;2. 酸碱平衡紊乱制备:a. 酸中毒组:向细胞悬液中加入适量HCl,使pH值降低至6.8;b. 碱中毒组:向细胞悬液中加入适量NaOH,使pH值升高至8.2;c. 正常组:不进行任何处理,维持细胞悬液pH值在正常范围内;3. 酸碱平衡紊乱处理:将各组细胞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分别培养1小时;4. 酶活性检测:采用酶标仪检测各组细胞中酶活性,以评估细胞功能;5.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

五、实验结果1. 酸中毒组细胞酶活性显著低于正常组,碱中毒组细胞酶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2. 酸中毒组细胞形态异常,细胞膜出现皱缩现象,部分细胞出现破裂;3. 碱中毒组细胞形态正常,但细胞膜出现松弛现象。

六、实验讨论1. 酸碱平衡紊乱对细胞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酸碱平衡紊乱可导致细胞功能受损。

在酸中毒环境下,细胞膜受损,酶活性降低,细胞代谢紊乱;在碱中毒环境下,细胞膜松弛,细胞代谢功能受到影响;2. 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维持酸碱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饮食均衡,适量摄入富含钾、钙、镁等矿物质的食物,以维持酸碱平衡。

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生物化学检验

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生物化学检验
8
衰竭
3.等渗性脱水
❖主要是细胞外液的丢失,丢失的电解质和水基 本平衡,血浆渗透压仍维持在正常水平。 ❖原因:如烧伤、失血及胃肠液的丢失等,各部 分液体之间无明显水的转移。
9
3.等渗性脱水
❖特点 (1)细胞外液减少,细胞内液正常,血浆渗透 压正常 (2)血浆Na+浓度130--150mmol/L (3)由于细胞外液量减少,造成有效循环血容 量减少和循环障碍,表现出尿少、口渴、血压下 降等临床表现。
4
水平衡紊乱
➢ 基本原因:水摄入和水排出不相等,不能维持 体内水的动态平衡。
➢ 水平衡紊乱的表现: ①总体水过少或过多; ②总体水变化不大,但水的分布有明显异常。 ➢ 水平衡紊乱多伴有体液中电解质的改变及渗透
压的变化。
5
(一)脱水(总体水过少)
❖ 脱水是由于水摄
入过少和/或水
丢失过多而引起
细胞外液减少。
13
(二)钾平衡
➢ 人体K+主要来自食物。蔬菜、果品、肉类均含有
丰富的K+。成人每日约需K+2~3g,其中98%存
在于细胞内液,仅有2%存在于细胞外液。维持钾
的梯度平衡依赖于细胞膜上的钠钾泵来维持两者正
常梯度,使细胞排钠储钾。
➢ 食物中所含的钾90%在消化道以离子的形式吸收,
排泄主要通过肾脏随尿排出。钾的代谢特点为多吃
10
(二)水过多和水中毒
➢ 当机体摄入水过多或排出减少,使体液中水增 多、血容量增多以及组织器官水肿。
➢ 按照体液晶体渗透压的不同,水过多可分为高 渗性(盐中毒)、等渗性(水肿)和低渗性 (水中毒)三种。
➢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水肿,一般水增加使体液超 过体中的10%以上时,可出现水肿症状。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酸碱)(课堂PPT)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酸碱)(课堂PPT)
在H—H方程中H2CO3代表了呼吸成分,并直接影响pH值,即:
[NaHCO3] pH=6.1+log—————
0.03Pco2
【参考范围】动脉血PCO2:35-45mmHg(4.67-6.0kPa)
是否为呼吸性酸碱紊乱,
代偿后的代谢性酸碱紊乱。
.
28
(三)氧分压 pO2
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O2)是指血浆 中物理溶解的O2所产生的张力。
.
2
血气分析仪的发展历史
20世纪五十年代末,丹麦的Poul Astrup 研制 出第一台血气分析仪
大致可将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50年代末-60年代 手动、笨重、样品用量大、项目 少
70年代-80年代 自动定标、自动进样、自动清洗、 自动检测仪器故障和电极状态,并自动报警,电极的 使用寿命和稳定性不断提高,仪器的预热和测量时间 也逐步缩短。几百~几十微升 ,测量+计算
血浆HCO3-的含量。
反映代谢性酸碱紊乱
【参考范围】22-27mmol/L
呼吸性酸碱紊乱后的肾代偿
(五) 实际碳酸氢盐
实际碳酸氢盐(actual bicarbonate,AB)指血浆中HCO3-的
实际浓度。即指未接触空气的血液在37℃时分离的血浆中
HCO3-的含量。
受呼吸和代谢两方面的影响
【参考范围】22-27mmol/L 当AB=SB =24mmol/L时,正常
.
17
采集标本的标准化
确保密闭
必须防止外界空气进入。抽血时必须做到: ①抽血针筒不漏气; ②抽气时应让血液自动进入注射器,切勿用力拉 针蕊,以免空气沿针筒壁进入; ③针头拔出时应立刻将针头刺入橡皮塞内,注意 针头不要穿通橡皮塞。

无机及分析化学_第七章_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无机及分析化学_第七章_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第七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学习要求:1.熟悉弱电解质的特点,弱电解质的离解平衡,离解度及其影响因素,离解平衡常数,离解度和离解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稀释定律。

掌握酸碱平衡理论及溶液pH值的计算;2.掌握缓冲溶液的含义;掌握缓冲溶液酸碱度的计算,了解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3.了解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掌握其理论变色点和变色范围,掌握指示剂的选择。

4.掌握各类酸碱滴定曲线的特点、化学计量点pH的计算及指示剂的选择;掌握影响pH 突跃范围大小的因素;5.掌握各类酸碱准确滴定、分步滴定及指示剂的选择依据,了解酸碱滴定法的应用,掌握酸碱滴定结果的计算。

前面已介绍了化学平衡的一般规律,本章主要讨论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酸碱平衡在生物体中也同样存在,生物体液需要维持一定的pH范围,pH的改变将会影响生物体内细胞的活性。

因此酸碱平衡及其有关反应与生物化学反应有密切关系。

与气相中的反应相比,溶液的反应活化能较低,热效应较小,因此反应速率快,而且其平衡常数受温度、压力的影响较小,一般可以只考虑浓度1对平衡的影响。

酸碱滴定法是酸碱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它不仅能用于水溶液体系,也可用于非水溶液体系,因此酸碱滴定法是滴定分析中最重要的和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在酸碱滴定中,溶液的pH如何随滴定剂的加入而发生变化,如何选择合适指示剂使其变色点与化学计量点接近,如何将酸碱滴定法用于实际测定中等,都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本章将学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实例。

第一节电解质溶液一、电解质的分类电解质是一类重要的化合物。

凡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解离出离子而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如NaCl。

1923年,德拜(P. J. W.Debye)和休格尔(E. Hückel)提出强电解质理论,电解质可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两大类。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是能完全解离成离子的化合物,如离子型化合物:NaCl、=1,因此处理问题通常可进近似地1在本章讨论中的所涉及的溶液都是较稀的溶液,活度系数i用浓度代替活动度。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7 体液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7 体液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

第一节 体液、电解质平衡及其紊乱一、体液、电解质平衡及其紊乱 (一)体液分布细胞内液40%体液 血浆5%细胞外液20% 功能性细胞外液组织间液15%无功能性细胞外液(脑脊液、关节液、消化液) 成年男性体液量占体重60%.女性占50%,新生儿可达70%。

细胞内液——男性占体重40%,.女性占35%。

细胞外液——男女性均占20%。

水在血管内外转移的主要因素:血浆胶体渗透压 水在细胞内外转移的主要因素:血浆晶体渗透压(三)电解质的分布①细胞外液主要离子成分:主要阳离子是Na+,主要阴离子是Cl-、HCO3-和蛋白质。

②细胞内液主要离子成分:主要阳离子是K+和Mg2+,主要阴离子是.HPO42-和蛋白质。

③阴离子间隙(AG):指细胞外液中所测的阳离子总数和阴离子总数之差。

AG =(Na+ + K+)-(Cl- + HCO3-)正常参考值:8~16mmol/L,平均12mmol/LAG值对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及类型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各种原因引起代酸时,其酸性代谢产物增多,表现为AG增加。

见于:①肾功能不全引起氮质血症时,磷酸、硫酸盐潴留;②缺氧导致乳酸堆积;③饥饿、糖尿病时脂肪动员增加,导致酮体堆积。

④正常血浆渗透压290~310mmol/L,渗透压的稳定对维持细胞内、外液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血浆中主要渗透物质:Na+ + K+、葡萄糖和尿素mOsm/(kg.H2O)=1.86(Na+ [mmol/L])+葡萄糖[mmol/L]+尿素[mmol/L]+9 (9代表血浆中其他渗透物质:K+、Ca2+和蛋白质等)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一)水平衡紊乱等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别称急性脱水,混合性脱水慢性脱水,继发性脱水原发性脱水血Na+135~150mmol/L <135 mmol/L >150 mmol/L渗透压正常降低升高主要病因消化液或体液急性丢失(大量呕吐、肠外瘘、肠梗阻、烧伤、腹腔内或腹膜后感染)消化液或体液慢性丢失(慢性肠梗阻、长期胃肠减压、大创面慢性渗液);排钠利尿剂水分摄人不足(食道癌)、大量出汗、糖尿病昏迷、溶质性利尿、大面积烧伤失水部位细胞外液为主组织间液与血浆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为主组织间液丢失比例大于血浆以细胞内液为主组织间液与血浆丢失血压降低严重降低(易发生休克) 正常(严重时降低) 休克偶尔发生容易发生不容易发生临床表现恶心厌食、乏力少尿,不口渴脱水征:皮肤干燥、眼窝凹陷恶心呕吐、视觉模糊,不口渴头晕、起立时容易晕倒口渴,乏力舌干、烦躁不安、谵妄昏迷水中毒 病因:①ADH分泌过多;②肾功能不全,排尿能力下降;③机体摄入或输注水分过多 急性水中毒-水过多-脑细胞肿胀-颅内压增高-引起神经、精神症状慢性水中毒一可有软弱无力、恶心、呕吐、嗜睡等(二)钠平衡紊乱Na+功能保持ECF容量、调节酸碱平衡、维持渗透压和细胞生理功能低钠血症ECF Na+ <130mmol/L低钠血症可由钠减少或水增多引起,常见引起原因有:肾性因素、非肾性因素高钠血症ECF Na+ >150 mmol/L高钠血症可因摄入钠过多或水丢失过多而引起电解质排斥效应血浆中一些不溶性物质(高脂蛋白血症高球蛋白血症)和可溶性物质(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或甘露醇)增多,使单位体积的水含量减少,血钠或钾等电解质浓度降低(钠钾等只溶解在水中),从而引起假性低钠或低钾血症。

体液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课件

体液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课件
肾调节
排酸保碱 特点 作用最慢、强、持久;
排酸(固定酸)保碱作用重要。
途径 重吸收HCO3-、酸化尿液、分泌氨。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 监管部 门对第 三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许可 (含变 更和延 续)的 现场核 查,第 二类医 疗器械 批发/ 零售经 营企业 经营备 案后的 现场核 查,以 及医疗 器械经 营企业 的各类 监督检 查
名称
酸碱度 动脉血氧分压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碳酸氢根浓度 标准碳酸氢根浓度 缓冲碱 剩余碱 二氧化碳结合力 氧饱和度(动脉血)
正常范围
7.35-7.45 98-100mmHg 35-45mmHg 22-27mmol/L 24mmol/L 45-55mmol/L ±3mmol/L 22-29mmol/L 98%
体液的渗透压
决定水通过生物膜(半透膜-细胞膜、血管 内皮)扩散(渗透)程度
取决于体液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数目
正常血浆渗透压(mOsm/L)=
2×[Na+(mmol/L)+K+(mmol/L)]+BUN(mg/dl)/2.8+Glu (mg/dl)/18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 监管部 门对第 三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许可 (含变 更和延 续)的 现场核 查,第 二类医 疗器械 批发/ 零售经 营企业 经营备 案后的 现场核 查,以 及医疗 器械经 营企业 的各类 监督检 查
高钾血症
定义:高钾血症是指血钾浓度>5.5mmol/L,一般高 血钾比低血钾更危险
高钾血症临床表现 高钾血症在心脏毒性发生前通常无症状 进行性高钾血症的心电图变化呈动态性 血钾>5.5mmol/L时ECG可出现QT间期缩短和高 耸,对称“T”波峰 血钾>6.5mmol/L时则可能表现为交界性和室性 心律失常,QRS波群增宽,PR间期延长和“P”波消 失 血钾浓度进一步升高可导致QRS波异常、心室颤 动或室性停搏

临床生化检验习题4

临床生化检验习题4

第七章体液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一、A型题1. 体内总体水量约_____C____升。

A. 14B. 24C. 34D. 442.血浆含水量约占ECF的__A____。

A. 1/4B. 3/4C.2/3D.1/33.细胞内钾约占总钾量的98%,血浆中仅占__D____。

A. 2%B.0.2%C.1.5%D.0.3%4.___B_____使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引起高血钾症。

A.急性肾功能不全B.代谢性酸中毒C.代谢性碱中毒D.严重呕吐、腹泻5.冷藏保存电解质分析的标本,会引起___A_____。

A.血清钾增高B.血清钾降低C.血清钠增高D.血清钠降低6.血清钾、钠测定的参考方法是____D______。

A.分光光度法B.离子选择电极法C.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D.火焰光度法。

7.血清钾、钠直接ISE法___D____,使结果更真实反映临床情况,大多数临床医生推荐使用该方法。

A.免去了样本的稀释B.为参考方法C.可控制离子的活度系数D.免除了电解质排斥效应8.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BA. 溶液中气体分压的总和总是等于大气压P(Amb)的B. 溶液中气体分压的总和不一定等于实测压力C. 混合气体分压的总和不一定等于实测压力D. 混合气体分压特性同样适合于溶液中的气体9.血气分析中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DA. PO2仅与cdO2有关B. ctO2= cdO2+O2HbC. PCO2仅与cdCO2有关D. ctCO2= cdCO2+CO2Hb10. O2在肺泡里被摄取主要受以下因素支配,但除__C___外。

A. 肺泡气中PO2B. O2自由扩散通过肺泡膜的能力C. Hb释放CO2换取O2的能力D. HHb对O2的亲和力二、X型题1.参加水、电解质和pH调节的主要器官有_A、C____?A. 肺B.肝C.肾D.肠2.关于总体水在体内的分布,以下哪些是正确的?ABCDA. 1/3存在于ECFB. 2/3分布在ICFC. ECF的3/4为细胞间液D. ECF的1/4为血管内液3.血浆中主要渗透物质有哪些?ABCDA. Na+B.Cl-C.葡萄糖D.尿素4.钾在人体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ABCD____?A. 参与细胞内的正常代谢B. 维持细胞内容量、离子、渗透压及酸碱平衡;C. 维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D. 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5.影响血钾浓度的因素有__ABCD___?A. 钾自细胞内移出或细胞外液钾进入细胞B. 细胞外液受稀释C. 钾总量过多D. 体液酸碱平衡紊乱6.常见高血钾症引起的原因有_BCD____?A.细胞外液受稀释B.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C.输入过多D.排泄障碍7.临床实验室常采用的测定钠、钾的方法有哪些?ABDA.火焰发射分光光度法B.离子选择电极法C.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D.分光光度法8.测定钠、钾的分光光度法主要有哪些方法?BDA. 染料结合法B.酶法C.荧光滴定法D.大环发色团法9.临床常用氯的检测方法有哪些?ABCDA. 汞滴定法B.分光光度法C.库仑电量分析法D.ISE法10.O2在肺泡里被摄取主要受哪些因素支配?ABCA. 肺泡气中PO2B. O2自由扩散通过肺泡膜进入血液的能力C. 静脉血红细胞中还原血红蛋白对O2的亲和力D. 动脉血PO2三、名词解释1. 电解质排斥效应2. P503. Donnan平衡学说4. 阴离子隙5. 气体分压四、问答题1.简述体内水的分布情况。

酸碱平衡紊乱的实验室诊断PPT课件

酸碱平衡紊乱的实验室诊断PPT课件

态监测血气和电解质等。
实验室检查
项目 H+ (nmol/L) pCO2 (kPa) HCO3- (mmol/L) pH Na+ (nmol/L) K+ (mmol/L) Cl- (mmol/L) 乳酸 入院1d 25.7 1.29 11.9 7.58 140 3.8 109 4.8 入院2d 25.1 2.05 15.0 7.60 133 4.2 106 2.3 入院3d 34.7 2.73 14.5 7.46 134 4.1 104 1.9
这正是低钾性碱中毒的尿液特征。 肾小管细胞重吸收Na+的过程中,与之交
换的是H+而不是K+,导致代谢碱中毒病人
排出反常的酸性尿。
病例二
• [病史]女性,11个月,因呕吐、腹泻三日
入院。起病后,每日呕吐5~6次,腹泻10 次,进食少,低热,嗜睡,尿少,脉搏
160次/min,呼吸38次/min,精神萎靡,

代谢性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
主要原因: HCO3- 丢失↑; 固定酸过多 1.HCO3- 丢失过多 肠道丢失
THANK
YOU
SUCCESS
2019/4/15
2. 固定酸产生过多,HCO3-被缓冲消耗:
(1)固定酸产生过多:
乳酸酸中毒(lactic acidosis) 酮症酸中毒(keto-acidosis): (2)外源性固定酸摄入过多: 水杨酸中毒
3.H+向细胞内转移 低钾
3. 肾功能评价
• 病人尿素和肌酐浓度均增加,且尿素增高 大于肌酐。考虑病人存在肾前性肾功能衰 竭,由病人严重呕吐加重脱水,造成血容 量减少所致。
肾衰可分为: 肾前性: 肾脏血供不足 肾后性:由于阻塞致肾脏排尿障碍 各种肾脏疾病致肾组织内在损害 肾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血氧饱和度:
血液中HbO2的量与Hb总量(包括Hb和HbO2)之比
氧的运输与氧解离曲线
(3)氧解离曲线(Oxygen dissociation curve):
以血氧饱和度对PO2作图所得的曲线。 Hb的氧解 离曲线呈S形,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4) P50:血氧饱和度达到50%时相应的PO2。
103
114
27
31
16
5
2
1
154
细胞内液 28(TBW=42)
12 156 3 26
4 12 55
阴离子间隙(anion gap,AG)
ECF中阳离子总数和阴离子总数之差 AG =(Na+ + K+)-(Cl- + HCO3-) AG增加常见于酸性代谢产物增加,主要见于: ①氮质血症,磷酸盐和硫酸盐潴留; ②乳酸堆积; ③酮体堆积。
吸加快、加深; ④皮肤丢失。如高热、剧烈运动大量出汗; ⑤烧伤等造成的创面渗出; ⑥各种原因造成的水摄入不足。
1. 高渗性脱水
以水丢失为主。 原因:进水量不足、高热出汗过多、胃肠道和泌尿道丢失大
量低渗液体。 结果: (1)使总体水减少。 (2)血浆渗透压增高[>295mOsm/(kg·H2O)]。 (3)血浆[Na+]>150mmol/L或 [Cl-]+[HCO3-] >140mmol/L。 临床表现:剧烈口渴、体温上升以及各种神经精神症状(记忆
体液的交换
血浆与细胞间液: 血浆胶体渗透压与静水压之差 细胞间液与细胞内液: 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
血浆中主要渗透物质:Na+、Cl-、葡萄糖和尿素计算
mOsm/kg(水)=1.86(Na+[mmol/L])+葡萄糖[mmol/L]+尿素[mmol/L]+9
9 代表血浆中其他渗透物质:K+、Ca2+和蛋白质等
尿 Na+可变
UOSM(mOsm/kg)
<800
>800
中枢性或肾 源性尿崩症
隐性丢失 -肺 -皮肤
低渗性
脱水伴或不 伴 Na+过剩
尿 Na+(mmol/L)
>20
等或低 渗性尿
<10
高渗性尿 (UOSM>800)
渗透性利尿 利尿治疗和 摄入水减少
肠道或皮肤 丢失并摄入 水减少
(二)钾平衡紊乱
生理功能 参与细胞内的正常代谢 维持细胞体积、离子、渗透压及酸碱平衡 维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 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
3.等渗性水肿
亦称全身性水肿。 可原发于心脏、肝、肾等疾病。 通过醛固酮和ADH使水、钠排出减少,体内水、钠潴留,
ECF增多,但渗透压正常。 临床表现——主要为组织间液与血容量增多,血液被稀释。
三、电解质平衡及紊乱
体液电解质的作用: 维持体液渗透压,保持体液正常分布
电解质的组成: 阳离子: Na+、K+、Ca2+、Mg2+ 阴离子:Cl-、HCO3-、HPO42-,H2PO4-、 SO42-以及乳酸和蛋白质。
电解质:体液中存在的离子,具有维持体液 渗透压、保持体内液体正常分布的作用,参与机 体重要的生理和生化过程
二、水平衡紊乱
脱水
水肿
原因:总体水的变化,或水分布有差异, 水摄入和排出不相等,不能维持平衡。
水平衡的调节机制
1. 水平衡的调节中枢 下丘脑。 2. 调节途径 通过口渴中枢、抗利尿激素
(antidiuretic hormone,ADH)以及肾 三大环节完成调控。 3. 水摄入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血管肾张素Ⅱ增多、生活习惯 等刺激下丘脑的渴觉中枢,引起口渴而增加水摄入量;摄入量 到一定程度后,渴饱满中枢兴奋,口渴感受消失。 4. 水的排出 主要依赖于ADH、醛固酮和肾脏等。
(一)脱水 (Dehydration )
脱水 :由于水摄入过少 和/或水丢失过多而引起 细胞外液减少。
根据血浆钠浓度的变化 分为高渗性、等渗性和 低渗性脱水三种 。
临床上常见脱水原因
①消化道丢失。如呕吐、腹泻、消化道梗阻等; ②肾脏丢失。如尿崩症、肾小管疾病、糖尿病等; ③肺脏丢失。如由于呼吸道、神经系统疾病造成的呼
钾平衡紊乱
影响血钾浓度的因素: 钾自细胞内移出或进入细胞 ECF稀释或浓缩 钾总量改变或细胞内外比例改变 酸碱平衡紊乱,影响钾细胞内外分布及肾排量变化
观察钾平衡时,除血钾外,还应考虑什么因素
低钾血症(血清钾<3.5mmol/L)
引起原因: 摄入不足 排出增多
血浆稀释 细胞外钾进入细胞内 低血钾神经肌肉症状
力减退、烦躁、谵妄以至昏迷),同时还有尿量减少,体重明 显下降。
2. 低渗性脱水
以电解质丢失为主。 原因见左图。 表现: (1)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由血液
经组织间液流向ICF。 (2)血容量明显降低、尿钠减少。 (3)血浆[Na+] <130mmol/L [Cl-]+[HCO3-] < 120mmol/L (4)出现眼球凹陷、皮肤干燥及弹
(1)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fluid,ICF)占40% (2)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ECF)占20%
A. 血浆 5% B. 细胞间液(interstitial fluid)15% 各部位体液之间受机体生理机制的调节处于动态平衡
体液的组成
➢水 ➢溶解于其中的物质——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 和蛋白质等。
影响心肌功能
高钾血症(血清钾>5.5mmol/L)
引起原因: 输入过多 排泄障碍 细胞内钾向外转移
神经肌肉症状 影响心肌功能
(三)氯平衡紊乱
➢ 氯是细胞外液中主要阴离子,血清浓度为 96~108mmol/L。
➢ 机体通过膳食及食盐的形式摄入氯和钠。通常摄入 体内NaCl的量大于其需要量。
➢ 肾脏是氯的主要排出途径。
温度降低时,Hb与氧结合牢固,氧解离曲线左移; 温度升高时,曲线右移,释放氧增加。
(3)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的影响
2,3-DPG与脱氧Hb结合,直接导致Hb构象的变化 ,降低Hb对氧的亲和力,促进HbO2解离而释放O2。
CO2的运输
血液中CO2三种存在形式: ①物理溶解(8.8%):溶于水中形成H2CO3 ②HCO3-(77%):红细胞内碳酸酐酶(CA)作用下CO2
参考值: 275~300mOsm/kg(水)
(一)钠平衡紊乱
Na+功能:保持ECF容量、调节酸碱平衡、 维持渗透压和细胞生理功能 钠平衡紊乱常伴有水平衡紊乱 ECF Na+<130mmol/L 低钠血症 ECF Na+>150 mmol/L 高钠血症
低钠血症
渗透压不同分为等渗、低渗和高渗性低钠血症:
➢ 氯在体内的变化基本与钠一致。
➢ 血清氯水平一般与碳酸氢盐水平呈相反关系。 ➢ Cl-与HCO3-为细胞外的两个主要阴离子,机体为
了重新吸收和再生更多的碳酸氢盐,就必须从尿 中排出更多的氯以维持电解质平衡。
四、酸碱平衡及其紊乱
血气:血液中的气体,包括O2、CO2、N2及空气中其它
的气体。主要是指参与物质代谢和气体交换有关的O2、 CO2两种气体。
ADH代偿性分泌增多——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肝 硬化和肾病综合征等。
肾功能障碍引起水排出减少——见于急性肾衰竭少尿期、慢 性肾衰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肾小球滤过量减少而引起的排 水困难,而摄入水分未加限制时。
1.高渗性水肿
原因:高张盐水或高张NaHCO3的大量输入。 表现:
血浆Na+浓度增高(>150mmol/L) 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ICF的水分向ECF转移 ——引起细胞脱水﹑组织间液和血容量明显增多, 出现血压增高﹑颈静脉怒张、心脏负荷增加和四肢浮肿 等症状。
肾丢失:
利尿剂 肾上腺皮质激素不足 代谢性碱中毒
非肾丢失:
消化液丢失 皮肤丢失
高钠血症
过度水丢失 钠增加过多 钠排泌减少
渗透压不同分为: 低渗性高钠血症 等渗性高钠血症 高渗性高钠血症
高钠血症
高渗性
水过剩伴大 量 Na+过剩
醛固酮增多症 Cushing’s 综合征 高渗液体治疗
等渗性
单 独 Na+ 过 剩
血气分析:通过测定血液pH、PO2、PCO2和碳酸氢盐
(HCO3-)等几项指标,了解心肺的功能状况,评价患者 呼吸、氧化及酸碱平衡状态。
(一)血液中的气体和酸碱度
大气、血液和组织中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
氧的运输与氧解离曲线
(1)氧的运输:
HbO2占血液中总O2量的98.5%(化学方式) 物理溶解在血浆的O2仅占1.5%(物理方式)
体液中电解质与水的分布
成分(单位)
血浆 细胞间液
水(L) Na+(mmol/L) K+(mmol/L) Ca2+(mmol/L) Mg2+(mmol/L)
3.5
10.5
142
145
4
4
5
2~3
2
1~2
痕量物质(mmol/L)
1
总阳离子(mmol/L)
154
Cl-(mmol/L) HCO3-(mmol/L) 蛋白质(mmol/L) 有机酸(mmol/L) H2PO4-(mmol/L) SO42-(mmol/L) 总阴离子(mmol/L)
卫生部“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李贵星
一、概述 二、体液与酸碱平衡紊乱的主要检测指标 三、体液及酸碱平衡紊乱检测指标的临床应用
掌握:水平衡的概念和水平衡紊乱的类型,低钠血症、高钠血 症、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概念,常用酸碱平衡紊乱诊断指标 的意义和各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血气、钠、钾、氯测定的 方法学原理与评价,血气分析标本的采集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