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点和习俗文化

合集下载

苗族传统民居建筑

苗族传统民居建筑

苗族传统民居建筑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建筑而闻名。

苗族民居建筑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又反映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本文将介绍苗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一、苗族建筑特点1. 纵横交错的结构:苗族民居建筑多为木结构,采用挂篮搭建,以木柱、木梁和木板相互扣接而成。

其特点是纵横交错,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种结构不仅使建筑更加坚固耐用,还能有效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2. 坡屋顶的设计:苗族民居的屋顶通常呈坡形,一般是由精心选料的青瓦覆盖。

坡屋顶能够有效排水,并在雨季和雪季为建筑提供保护。

此外,屋顶还被用作堆放农作物和其他物品的场所,充分利用了空间。

3. 彩绘和雕刻的装饰:苗族民居的外立面常常以鲜艳的彩绘和精美的雕刻装饰,有时还会绘制苗族人物、花鸟等图案。

这些装饰既美化了建筑本身,也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4. 紧密连接的村落布局:苗族民居多集中于山区,村庄布局紧密,房屋相互依托,形成村寨群落。

村落内的房屋之间用木桥或石桥相连,以方便人们来往。

这种布局不仅带来了交流和便利,还强化了苗族人民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二、苗族建筑的文化意义1. 生态环境保护:苗族民居建筑多以自然材料为主,如木材、石头、竹子等,并采用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施工方法,如雕刻、绘画等。

这一传统使得苗族人民不仅注重了建筑的实用性,还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2. 传统文化传承:苗族民居建筑中的彩绘、雕刻等装饰元素蕴含了苗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如神话传说、祭祀习俗等。

这些装饰不仅美化了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传承了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3. 社会交流与合作:苗族建筑的集中布局和村寨群落形成,鼓励了苗族人民之间的社会交流和合作。

这种紧密的村落布局不仅便于人们之间的互访互助,还为传统节日、婚嫁等集体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强了社区和家庭的凝聚力。

中元节的民间传统建筑和村落风情

中元节的民间传统建筑和村落风情

中元节的民间传统建筑和村落风情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人们在这一天祭拜祖先和祈福亡灵,祭祀的场所往往是民间传统建筑和村落。

这些建筑和村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古朴的韵味,闪耀着中元节的光芒。

本文将带您领略中元节时民间传统建筑和村落的风情。

一、民间传统建筑的风格与特点民间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格和特点因地域和民族差异而各具特色。

在中元节期间,各地民间传统建筑被装点得庄严而又热闹,与祭祀仪式相得益彰。

1. 四川木构建筑的雅致四川是中国著名的木构建筑区域,而四川所产的川花雕木桩是中国木艺之冠。

在中元节期间,四川的木构建筑犹如巨大的艺术品一般,悬挂着丰富多彩的彩灯和花式纸饰,散发着浓郁的巴蜀民俗风情。

2. 江南水乡的古雅情怀江南水乡以其独特的水墨风景和古朴雅致的建筑而闻名。

在中元节期间,江南水乡的民间传统建筑被装点得如诗如画,迷人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和红灯笼的组合,营造出幽静神秘的节日氛围。

3. 北方古寺的庄严肃穆北方地区的古寺林立,作为中元节祭祖的重要场所之一,古寺建筑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中元节时,寺庙中的殿堂、佛像、钟楼鼓阁被点亮,金光闪闪的场景令人肃然起敬。

二、村落风情和民间传统习俗与民间传统建筑相辅相成的是各地村落的风情和丰富多样的民间传统习俗。

中元节时,村落里的热闹景象和欢快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游人。

1. 吴山村的“夜秀”浙江的乌镇吴山村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情和文化底蕴而著名。

每年中元节期间,吴山村都会举办精彩的“夜秀”活动,包括舞龙、舞狮、灯光秀和民间音乐表演等,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观赏。

2. 广东梅州的“迎鬼大道”梅州是广东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元节庆祝活动最为盛大的地方之一。

当地居民会在中元节期间挂红纸、点红灯,将庙宇和街道装饰得喜气洋洋。

节日期间,梅州的“迎鬼大道”活动吸引了大批游人前来观赏,人们身着传统服装互相玩耍,神秘又欢乐。

建筑历史知识:黄土高原上的土家建筑——中华文明的独特表现

建筑历史知识:黄土高原上的土家建筑——中华文明的独特表现

建筑历史知识:黄土高原上的土家建筑——中华文明的独特表现在中国的黄土高原上,有着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土家建筑。

这种建筑风格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和工作中的创造和结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土家建筑不仅是黄土高原上的独特表现,更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和文化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土家族是中国汉族的主体之一,土家建筑也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表现。

黄土高原上的土家建筑受到黄土高原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建筑形式多为木结构,结构设计十分巧妙,可以有效地适应天气的变化,保证人们的生活安全和舒适。

土家建筑的外观给人以简朴、自然、朴实的感觉。

土家建筑一般为木质结构,屋顶则采用黄土筑成。

这种筑法可以保证屋顶不漏水,同时还能够防止楼房屋顶的受腐,寿命也比较长久。

土家建筑一般由数室组成,前后左右对称,宽敞明亮,室内空气流畅,且光线充足,能够保证人们有良好的居住环境。

土家人在建筑设计上也非常注重节约资源。

黄土高原地区土质松脆、地基不稳,因此房屋的建设需要数百年的积累才能形成。

土家人采用的多数是松木、柞木等树种。

在木材不足时,土家人还用石头和土坯代替木材进行建筑。

在木材和石头的使用方面,土家人还有独特的设计方法。

比如,当土家人使用木材时,往往会在木材的末端留下一部分,用于支撑建筑的另一部分,这种构造方式极大地节约了资源,同时还能够保证建筑的坚固稳定。

土家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也有着很大的意义。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

土家建筑中不仅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特点,也融合了土家族群众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这种文化融合使得土家建筑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遗产。

土家建筑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比如,土家建筑中的瓦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装饰元素,瓦当的形态丰富,包括“鱼鳞状”、“笋节状”等多种形式。

这些瓦当不仅有装饰作用,还能够有效地保护屋顶不漏水,以及隔音和防火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村落

中国的传统村落

中国的传统村落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它们作为历史文化的瑰宝,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这些传统村落保存着古老的建筑风格、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文化传承。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村落的特点,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并提出保护传统村落的建议。

一、中国传统村落的特点1. 建筑风格:中国的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如四合院、吊脚楼、木结构房屋等。

这些建筑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结构,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2. 生活方式:传统村落中的居民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如种植传统农作物、制作手工艺品、从事传统手工业等。

传统村落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承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和手工技艺。

3. 文化传承:传统村落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承载者。

这些村落保存了丰富的传统节日、习俗和民间传说,它们是中国古老文化的重要见证,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村落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传统村落不仅是历史文化的遗产,也是当代社会的宝贵资源。

1. 促进旅游业发展: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

发展村落旅游业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村民的收入。

2. 保护传统文化:传统村落保存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建筑、习俗、传说等。

通过保护传统村落,可以确保这些文化元素得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得以保护。

3. 打造城乡结合部:传统村落不仅是农村的象征,也是城乡结合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可以实现城乡经济的互动与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保护传统村落的建议为了保护中国的传统村落,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确保传统村落的保护得以落地实施。

2. 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村民和游客的文化保护意识,让大家共同参与到传统村落的保护中来。

3. 加强对传统村落的维修与保护工作,确保村落的原貌得以保存。

4. 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传统村落保护领域,实现公私合作,推动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目录
1·中国传统民居的总体特征 2·中国传统民居的分类 3·中国传统民居的结构形式 4·中国传统民居的地域分布 5·华北民居的具体分析 6·总结
一·中国传统民居的总体特征
1.种类繁多,形式复杂 2.民族文化,地域特色 3.选址讲究,环境风水 4.坐北朝南,采光通风 5.主体突出,层次渐进 6.中央为尊,四面围合 7.外观朴素,封闭内敛 8.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土坯墙,多绘有彩画。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 的楼房。一般为三至四层,最高为六层,包含庭院,可 住五十多户人家。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 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 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 窑洞式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
主要类型
• 1.北京四合院 • 2.山西大院 3.关中大院
华北民居--窑洞
•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 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 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 掘出拱形窑洞。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 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窑 洞一般可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 窑或土坯窑三种
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
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
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南水乡住宅
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

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 一颗印式
• 云南省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 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 子房”。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 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 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

中国建筑特色介绍

中国建筑特色介绍

中国建筑特色介绍中国建筑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建筑的特色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外观和结构上,更表现在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和人文内涵中。

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传统的中国建筑大多采用木材、砖瓦和石头等天然材料,以及传统的工艺技术,使得建筑与周围的山水景色相互呼应,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

例如,中国古代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常常借助山石的自然形态,营造出一种山水画卷般的意境,给人以宁静和美好的感受。

中国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其注重平衡和对称。

无论是古代宫殿、庙宇还是民居,都追求建筑的整体均衡和对称美。

这种对称美不仅表现在建筑的外观上,还体现在布局和空间的组织上。

例如,中国传统庭院的布局通常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前后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空间结构。

中国建筑还注重建筑与人的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筑的设计和布局都考虑到人的需求和舒适感。

例如,中国传统庙宇和宫殿的建筑往往注重通风和采光,以及内外空间的衔接,使人在其中感受到舒适和宁静。

中国建筑的特色还体现在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和人文内涵中。

中国古代建筑往往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文化符号为题材,通过建筑的装饰和雕刻来表达特定的意义和价值观。

例如,中国古代的宫殿和庙宇常常以龙和凤为装饰,象征着皇权和吉祥。

而民居中的门楼、屋檐和窗棂等装饰,则常常以花鸟、山水和人物等元素为题材,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中国建筑以其独特的外观和结构、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平衡和对称的美感、注重人的需求和舒适感,以及丰富的象征意义和人文内涵而闻名于世。

无论是古代的宫殿和庙宇,还是民间的传统建筑,都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人文的敬畏之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建筑的概念

传统建筑的概念

传统建筑的概念传统建筑是指从古至今,在特定地域和文化背景下,建造的具有独特形式、风格和文化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体现了地域文化和建筑美学的精髓。

以下是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1.地域文化传统建筑的地域文化特点体现在其与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

不同地区的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多采用木材作为主要材料,注重庭院设计,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而欧洲的传统建筑则以石材为主,注重建筑立面和装饰,强调秩序和对称的美感。

2.历史价值传统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们不仅是某个时期或某个时代的见证者,还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传统建筑的设计、结构和装饰等方面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

因此,传统建筑对于历史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建筑美学传统建筑的美学特点体现在其独特的造型、色彩和装饰上。

传统建筑的造型多采用对称或非对称的形式,注重建筑的比例和节奏感。

色彩方面则多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搭配,以达到视觉上的冲击效果。

装饰上则多采用雕刻、绘画、镶嵌等工艺手法,以表现建筑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4.工艺技术传统建筑的工艺技术特点体现在其建造过程中所采用的技艺和手法。

传统建筑的建造技艺包括木工、石工、砖工、瓦工等,每种技艺都有其独特的工艺流程和技巧。

此外,传统建筑还注重细节处理,如门窗的雕花、墙面的彩绘等,都体现了传统建筑的工艺之美。

5.空间文化传统建筑的空间文化特点体现在其对于空间布局和功能的规划上。

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注重轴线对称和层次感,通过庭院、天井等空间元素的运用,创造出一种空间秩序和和谐感。

同时,传统建筑的功能规划也具有其独特之处,如寺庙建筑中的佛堂、道观中的丹房等,都体现了传统建筑对于空间文化和功能的关注。

总之,传统建筑是一种具有独特形式、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建筑类型。

它不仅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的房屋结构和建筑风格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房屋结构和建筑风格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房屋结构和建筑风格有哪些特点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房屋结构和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特色。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特点:1.木结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木构架结构是古代中国建筑的核心技术。

木结构建筑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和可持续性,有利于环保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2.庭院式布局:中国古代建筑通常以庭院为单位进行布局,形成了一种“四合院”式的建筑模式。

庭院式布局有利于提高居住的舒适性和私密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文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念。

3.屋顶造型: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造型非常丰富,如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等。

屋顶造型不仅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而且还能有效防止雨水侵入,提高房屋的防水性能。

4.建筑装饰:中国古代建筑在梁、枋、柱、墙等部位进行了精美的雕刻和彩绘,表现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常见的装饰题材有龙、凤、山水、花鸟等,寓意吉祥如意。

5.风水学说: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风水学说。

通过选择地理位置、朝向、地形等,以求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6.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使用木材、砖石、瓦等材料。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防火性能,有利于提高居住舒适度。

7.建筑规模与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建筑规模宏大,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如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反映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8.建筑风格演变: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经历了从秦汉时期的古朴厚重,到唐宋时期的雄浑豪放,再到明清时期的精细繁复等阶段。

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9.建筑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施工技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如榫卯结构、悬挑结构等。

这些技术在现代建筑领域仍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10.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社会制度等。

建筑中的雕刻、彩绘、装饰等,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

通过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建筑在房屋结构和建筑风格方面的独特魅力,这些特点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也对现代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工艺、形制和修建理念,构建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载体和历史见证。

无论是宏伟庄严的宫殿,如今在紫禁城中所展现的壮美,还是精巧别致的庭园,如苏州园林中的灵秀,都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类型传统的中国建筑主要可以分为四类:宫殿、庙宇、园林和民居。

宫殿通常作为皇家居所,其规模大,建筑物多,繁复且壮观;庙宇则是农民祀神、祭祖的地方,其设计多元,色彩丰富,充满神秘感;园林则是拟真自然,小景大意,寓有文人的意境;民居则最能体现当地民众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各具特色。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中国的传统建筑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它们强调对称和平衡。

例如,在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立面构图中,往往采用两边对称、中间高起的布局方式,使建筑整体稳定而和谐。

其次,色彩鲜艳,例如红色和黄色被大量应用于宫殿等建筑上,象征着权力、繁荣和吉祥。

再次,历代建筑工艺精良,无论是砖木构造还是石刻篆刻,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中国的传统建筑无疑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技术和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和谐、秩序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同时,它们也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重要资料。

此外,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复也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例如,它们可以提供现代建筑设计的参考和启示。

尤其是在现在强调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传统建筑更显得无比重要。

四、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在现代化的建设中,传统建筑往往处于被摧毁和遗弃的境地。

因此如何保护好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的建筑成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首先,需要立法保护,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历史建筑;其次是增进人们的awareness,只有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且认同历史建筑的价值,才能投入更多的力量来保护它。

中国传统建筑立足于历史,丰富了现在,也必将指引未来。

我们应举全社会之力,共同保护好这些无比珍贵的历史遗酿,让传统建筑的光芒继续照耀后人。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下面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的简述:1.木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木结构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古代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技术非常发达,通过榫卯和用绳索固定木材实现结构的稳定。

2.抬梁大柱:传统中国的建筑追求稳定和持久,因此常常采用高大的梁和柱,作为建筑结构的主要支撑。

这些抬梁大柱为建筑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使建筑具备了极高的抗震能力。

3.坡屋顶: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常采用坡面屋顶,即四斜面或多斜面的屋顶结构。

坡屋顶能够更好地抵御风雨和积雪,同时也带来了美观的外观特征。

4.围墙院落:中国古建筑的常见形式是围墙院落,即由一道高墙围合起来的建筑群落。

这种布局形式可以保护居民的隐私,同时也体现了封闭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5.对称和平衡:中国古建筑非常注重对称和平衡,追求建筑的整体和谐。

例如,建筑的平面布局常常采用对称的形式,建筑元素的摆放也追求左右对称。

同时,建筑的整体形态和比例也要求平衡和谐。

6.建筑装饰:中国古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使用雕刻、彩绘、琉璃、彩瓦等装饰技术。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美化建筑外观,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龙、凤、鳌等神兽和吉祥图案。

7.室内布局:中国古建筑的室内布局也非常讲究。

宅院通常按照主次次序进行布局,中轴线是主要的布局原则。

古建筑的室内常常设置有钟鼓楼、偏房、庭院等区域,以及宴会厅、客厅、卧室等功能区域。

8.风水文化:中国古建筑还深受风水文化的影响。

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观念,追求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建筑的选址、建筑形式、布局和装饰等方面,都要符合风水学的原则,以达到吉祥、避邪和保护居住者的目的。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文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它们不仅是建筑的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

这些特征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中国建筑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建筑风格独特,充满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中国古代建筑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之一。

从早期的木结构建筑到后来的宫殿建筑,再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中国古代建筑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演变,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成为了世界文化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风格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风格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的理念,即建筑是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产物。

中国建筑早期的木结构建筑以森林为材料,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

后来的宫殿建筑则考虑到了神圣和尊贵的因素,强调了建筑的威严和气势。

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则更多的体现了精细的雕刻和细节,包括亭台楼阁、园林、庭院等。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风格形成和发展源于中华文明和哲学思想,如儒家、释家、道家等。

这些思想在建筑中体现出来,使得建筑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是一种哲学和文化的体现。

例如,儒家注重人伦关系和社会礼仪,这在宫殿建筑和庭院设计中都有所表现;而道家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这在园林与亭台的设计中也有所反映。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涵盖面广泛,包括思想、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多个方面。

例如,故宫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宫殿建筑之一,其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故宫建筑的规划和设计遵循了古代的“八卦”格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故宫馆舍的命名和布局也与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相关联,如“万寿殿”、“紫禁城”等。

中国古代建筑还具有地域和时代性的特点,如长城、洛阳龙门石窟等,呈现出不同的地域和时代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宗教建筑。

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建筑的设计和装饰也往往反映出其信仰和文化的特点。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价值中国古代建筑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审美和文化价值上,还涉及到文化传承、历史保护等多个方面。

首先,古代建筑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建筑形式和样式具有长期的历史性和文化独特性。

中国民居文化的文化传承

中国民居文化的文化传承

中国民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建筑特色。

文化传承涉及到建筑、室内布局、装饰、风水、家居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中国民居文化的文化传承方面的一些主要特点:
1. 传统建筑形式:中国传统的民居建筑包括四合院、吊脚楼、土楼等不同风格,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理念、结构工艺和审美观念。

保留和传承这些建筑形式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

2. 木雕、砖雕工艺:传统的民居常常采用精湛的木雕、砖雕工艺,用以装饰房屋的梁柱、门窗等部分。

这些工艺代表了古代艺术的高水平,对后代的艺术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3. 风水理念: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影响了建筑的选址、布局和设计。

这些理念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方位选择来追求吉祥和平安。

4. 传统家居文化:家庭礼仪、家训、节庆习俗等传统家居文化是中国传统家庭生活的一部分,通过代代相传,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例如,过年时的家庭团聚、中秋时的赏月习俗等。

5. 传统工艺技艺:民居的建筑和装饰往往涉及到多种传统工艺技艺,如木工、砖雕、陶艺等。

这些工艺通过师徒传承和家族传统得以保存,保留了古代技艺的精华。

6. 文学艺术体现:中国古代文人往往在自己的民居中布置了文学艺术的作品,如诗词、书法、绘画等,通过这些艺术作品体现了主人的修养和文学审美。

为了促进中国民居文化的传承,一些地方性的文化保护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得以开展,力图通过保护传统手工艺、建筑文化、家庭传统习俗等方式,让传统文化在当代得以传承和发展。

有关中国文化遗产的资料

有关中国文化遗产的资料

有关中国文化遗产的资料中国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遗产,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这些文化遗产包括建筑、艺术、文学、音乐、舞蹈和传统习俗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文化遗产的资料:1. 中国古代建筑:中国的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

例如,长城是中国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之一。

寺庙如少林寺和峨眉山则代表了佛教文化的瑰宝。

2. 中国传统文学: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包括古代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中国的传统戏剧包括京剧、豫剧和粤剧等,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戏剧技巧吸引着观众。

3. 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代表性的乐器包括古筝、琵琶、二胡和笛子等。

中国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调和韵律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被誉为“乐器之王”,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4. 中国传统舞蹈:中国有着多种多样的传统舞蹈形式,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京剧舞蹈、民间舞蹈和古代宫廷舞蹈都是中国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舞蹈通过优美的动作和华丽的服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5. 中国传统习俗:中国的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和传统仪式,如舞龙、舞狮和放鞭炮等。

清明节和中秋节也是中国人民传统习俗的重要节日。

总之,中国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和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对于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至关重要。

中国建筑特征ppt课件

中国建筑特征ppt课件

近代建筑中出现了一种中西合璧的风 格,既有西方建筑的立面构图和装饰 手法,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传统建筑风格的延续
在近代建筑中,仍可见到中国传统建 筑风格的影子,如四合院、庙宇等建 筑形式。
现代建筑的探索与创新
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
01
20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传入中国,强调功能主义、简洁
明快的建筑风格。
05
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与 社会价值
建筑与文化传承
01
02
03
传统建筑元素
斗拱、飞檐、藻井等,体 现中国古代建筑技艺与审 美。
建筑风格
四合院、江南水乡、福建 土楼等,展现地域文化特 色。
建筑装饰
彩画、雕刻、楹联等,富 含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建筑与社会生活
居住建筑
反映家庭观念、等级制度 和生活习俗。
中国建筑特征ppt课件
目录 CONTENT
• 中国建筑概述 • 中国古代建筑 • 中国近现代建筑 • 中国建筑的技术与艺术 • 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 • 中国建筑的未来展望与发展趋势
01
中国建筑概述
建筑的定义与分类
建筑的定义
建筑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活、生 产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包括 房屋、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遵循中轴线对称原则,前朝后 寝,左祖右社。
建筑风格
高大雄伟,富丽堂皇,体现皇 权至上。
屋顶形式
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等, 彰显皇家尊贵。
斗拱结构
独特的斗拱结构,既承重又起 装饰作用。
坛庙建筑
祭祀对象
建筑风格
坛庙布局
祭祀仪式
天坛祭天,地坛祭地, 日坛祭日,月坛祭月。
庄重肃穆,体现对神灵 的敬畏。

中国古代地域特色建筑与陈设

中国古代地域特色建筑与陈设

中国地域特色建筑与陈设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

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

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

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

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

“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

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

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

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

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中国民居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民居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民居建筑是指在中国大地上,各地区、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居住建筑。

这些民居形式多样,构造各异,体现了不同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建筑材料的影响。

1. 四合院:起源于周代,是中国北方传统住宅的主要形式,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

它由四面环合的房屋构成一个封闭式的庭院,通常正房居北,东西厢房,南向为倒座房或门房,中轴对称,讲究风水布局和家庭伦理秩序。

2. 窑洞:主要分布在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利用黄土直立性强的特点挖凿而成,冬暖夏凉,节能效果显著,有靠山窑、地坑窑等多种形式。

3. 土楼:流行于福建及广东等地,以客家土楼最为著名。

土楼多为圆形或多边形,外部用泥土夯筑而成,内部结构复杂,集居住、防御于一体,体现出团结互助和集体安全的理念。

4. 吊脚楼: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如苗族、侗族等少
数民族聚居区。

吊脚楼建于山坡上,部分楼层悬空而建,采用木质结构,下部支撑柱子深深插入山体或水面,适应了湿热气候和地形地貌。

5. 江南水乡民居:江南地区的民居以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为特点,注重园林与居室的融合,常见有临水而建的“水阁”和“廊棚”,室内布局紧凑实用,精致细腻。

6. 蒙古包:草原游牧民族传统的可移动式住所,便于拆卸和迁移,顶部圆拱,框架由木杆组成,覆盖毛毡或皮革,适应四季变化和游牧生活。

以上只是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几种代表类型,实际上各地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民居,它们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民居文化景观。

中国建筑的特点和习俗文化

中国建筑的特点和习俗文化

中国民居文化习俗1.四合院的影壁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人口,人们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嵌在上面的吉辞颂语。

四合院宅门的影壁,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

影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为基座,中间为影壁心部分,影壁上部为墙帽部分,仿佛一间房的屋顶和檐头。

影壁与大门有互相陪衬,互相烘托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它虽然是一座墙壁,但由于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在四合院入口处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

2. 北京胡同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

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

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

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

胡同是元朝的产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胡同——据说这蒙古语的意思是指水井。

莫非那时候每条胡同都挖有一眼水井(作微型水库),供居住的军民饮用?想一想也可以理解,来自沙漠与草原的游牧民族,是很重视水源的。

当年水井可是深宅大院的居民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摩肩接踵的社交场所,在井边与左邻右舍谈天说地、嘘寒问暖,恰恰可以弥补四合院的封闭性所带来的不足——既保护了每个家庭的隐秘空间,又为邻里之间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胡同与四合院的完美组合。

体现出元大都统治者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聪明之处。

胡同横平竖直,四合院错落有致,怎么看都像是军事化管理的结果。

有了胡同的分割与疏通,北京城便成了一座由游牧民族安营扎寨的大军营。

难怪汪曾祺要赞叹:“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城里有大街,有胡同。

大街、胡同都有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

”方位感强恐怕也是蒙古人的遗传,他们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游牧时,一般都要根据日出日落来辨认方向,才不至于迷路。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简介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简介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简介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底蕴。

它代表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国古代优秀的建筑技术和审美观念。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建筑结构、建筑造型和建筑装饰等方面。

在建筑结构方面,中华传统建筑注重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榫卯结构进行组装,以实现建筑的稳固和灵活性。

这种结构体系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并形成了丰富的结构形式,如斗拱、柱头、斗栱等。

同时,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追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在建筑造型方面,中华传统建筑追求简洁、谦逊和平衡的原则。

建筑形式多为
单层或多层的檐式建筑,强调线条的简洁和建筑的比例关系。

建筑的布局也注重五行学说和风水的影响,以求达到吉祥、福气的效果。

在建筑装饰方面,中华传统建筑追求精美的装饰和细致的雕刻。

建筑表面常常
装饰有对联、雕花、彩绘和窗棂等。

这些装饰既满足了建筑的功能,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和故事。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人们居住和工作
的场所,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中华传统建筑,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人民的智慧、审美观念以及对自然和环境的理解。

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它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中国古典建筑介绍

中国古典建筑介绍

中国古典建筑介绍
中国古典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代表,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其建筑特点在于追求天人合一,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同时,中国古典建筑也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中国古典建筑的布局通常以院落为单位,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以主体建筑为中心,两侧配以厢房或耳房等辅助建筑,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落。

在建筑造型方面,中国古典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屋顶曲线优美,屋檐起翘,给人以宏伟壮观的感觉。

中国古典建筑的色彩也非常丰富,主要采用红、黄、黑、白等颜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装饰方面,中国古典建筑采用各种木雕、石雕、彩绘等工艺手段,使得建筑外观更加华丽、精美。

此外,中国古典建筑还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通过利用自然地形、水系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自然环境。

同时,建筑内部的空间布局也十分灵活多变,能够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总之,中国古典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国古典建筑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对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广府文化传统建筑

广府文化传统建筑

广府文化传统建筑
广府文化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地区独特的建筑风格,它融合了岭南文化和客家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和历史底蕴。

这些建筑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

广府传统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其独特的风格和结构。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和斗拱,屋顶呈弯曲的线条,给人以古朴而典雅的感觉。

建筑的外墙常常采用传统的灰白色,给人一种清新素雅的感觉。

在建筑的设计中,还融入了许多传统的装饰元素,如雕花、木雕和壁画,这些都展现了当地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除了建筑风格,广府传统建筑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建筑通常是由整个家族共同建造和维护的,代代相传。

在建筑的布局中,也融入了许多传统的文化习俗和信仰,如祭祀祖先和尊重长辈的观念。

这些建筑不仅是一种居住空间,更是一种家族和文化的象征。

广府传统建筑的保存和传承对于当地文化的保护至关重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建筑面临着拆迁和改造的压力。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让它们继续为我们讲述历史和传承文化。

总的来说,广府文化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它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和历史底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它们继续为我们的后代传承文化和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居文化习俗
1.四合院的影壁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人口,人们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嵌在上面的吉辞颂语。

四合院宅门的影壁,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

影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为基座,中间为影壁心部分,影壁上部为墙帽部分,仿佛一间房的屋顶和檐头。

影壁与大门有互相陪衬,互相烘托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它虽然是一座墙壁,但由于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在四合院入口处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

2. 北京胡同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

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

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

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

胡同是元朝的产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胡同——据说这蒙古语的意思是指水井。

莫非那时候每条胡同都挖有一眼水井(作微型水库),供居住的军民饮用?想一想也可以理解,来自沙漠与草原的游牧民族,是很重视水源的。

当年水井可是深宅大院的居民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摩肩接踵的社交场所,在井边与左邻右舍谈天说地、嘘寒问暖,恰恰可以弥补四合院的封闭性所带来的不足——既保护了每个家庭的隐秘空间,又为邻里之间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胡同与四合院的完美组合。

体现出元大都统治者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聪明之处。

胡同横平竖直,四合院错落有致,怎么看都像是军事化管理的结果。

有了胡同的分割与疏通,北京城便成了一座由游牧民族安营扎寨的大军营。

难怪汪曾祺要赞叹:“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城里有大街,有胡同。

大街、胡同都有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

”方位感强恐怕也是蒙古人的遗传,他们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游牧时,一般都要根据日出日落来辨认方向,才不至于迷路。

北京人是讲究走路的。

因为老北京城无论大街小巷,多是横平竖直,所以北京人走路无法取巧,无论选择什么都是拐硬弯儿,比较比较也还是一样长短。

即使是这样,北京人走路依然是有选择的。

走大街,干净倒是干净,就是乱,搅和得你不得安生。

穿胡同,鞋子容易吃土,但似乎更安全,你不愿意见的人或事儿,多绕一下也就“躲过去”了。

老北京的地名生活化,不像其他城市的胡同街道,总喜欢用城市名称来命名——比如“南京路”、“广州路”什么的。

北京的“扁担胡同”有11条,“井儿胡同”有10条。

既然人们开门就有七件事,所以北京也就有了柴棒胡同、米市胡同、油坊胡同、盐店胡同、酱坊胡同、醋章胡同和荼儿胡同;既然人在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金、银、铜、铁、锡这五种金属,于是就又有了金丝胡同、银丝胡同、铜铁厂胡同、铁门胡同和锡拉胡同。

走在这类名字的胡同国,人觉得塌实。

3.南方自由式民居
自由式民居指不采用院落形式,总体构成和单体造型都十分自由的民居,主要分布在南方乡野和小城镇,多为中下阶层所用。

自由式民居多数规模较小,特别重视空间的合理利用,不特别强调礼法制度,一切在其他民居中特别重视的尊卑上下亲疏的区分,在这里都不太受重视,设计思想近于"功能主义"。

但它们仍然追求造型的完美,因为冲脱了礼制的约束,思想解放,组合灵活,所以更加多样。

自由式民居的造型特点为:
3.1多数是在平面和屋顶都相连的一栋建筑上,施展多样手法,创造出内部上下左右都可走通的丰富空间,外向则开敞显露,不用院墙,和自然溶成一体;
3.2形式自由,不求规整对称。

或屋坡前小后大,或楼房与平房毗连,或屋顶上又部分高出为阁楼,或在外墙某处局部挑出悬楼,上覆披檐;平面有一字形、曲尺形或各种无以名之的形状。

内部空间富于变化,常在屋顶下铺板为阁楼,阁楼或在前坡、后坡,或在中部。

地面随基地标高的不同,不同室可以有高有低,同室也可不在同一平面,或房屋一面和另一面的层数不同。

总之,与规整式民居比较,处理无所成见,完全依据现场情况而定,极尽变化之妙;
3.3这些变化多是使用称为“穿斗架”的一种民间轻便构架完成的,仅只作一些简单的处理,便可巧变万端,显示了极大的灵活性;
3.4所用材料都是土生土长最易得最经济的产品,以小青瓦或茅草铺顶,以小青砖、编笆抹灰、木板、乱石、块石或泥土筑墙。

木不加彩,墙圬而已,随宜而用,形成了色彩、肌理、质感的自然对比。

墙面上自然暴露木结构,显出其结构穿插之美,另有一种单纯天真的趣味。

4.傣家竹楼
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不仅居住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不仅居住在“竹”楼里,还吃着“竹”筒饭、喝着“竹”筒酒,真是比神仙还逍遥。

来到版纳,最令人心动的就是那成片的竹林以及掩影在竹林中的一座座美丽别致的竹楼。

从外形上看,它像开屏的金孔雀,又似鹤然起舞的美丽少女,美丽的景致让人恍然如在梦中。

4.1竹楼的传说
相传很远的古代,傣家有一位勇敢善丽的青年叫帕雅桑目蒂,他很想给傣家人建一座房子,让他们不再栖息于野外,他几度试验,都失败了。

有一天天下大雨,他见到一只卧在地上的狗,雨水很大,雨水顺着密密的狗毛向下流淌,他很受启发,建了一个坡形的窝棚。

后来,凤凰飞来,不停向他展翅示意,让他把屋脊建成人字型,随后又以高脚独立的姿势向帕雅桑目蒂示意,让他把房屋建成上下两层的高脚房子。

帕雅依照凤凰的旨意终于为傣家人建成了美丽的竹楼。

4.2 竹楼内外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

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

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室内的布局很简单,一般分为堂屋和卧室两部分,
堂屋设在木梯进门的地方,比较开阔,在正中央铺着大的竹席,是招待来客、商谈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设有阳台和走廊,在阳台的走廊上放着傣家人最喜爱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这里也是傣家妇女做针线活的地方。

堂屋内一般设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个三角支架,用来放置锅、壶等炊具,是烧饭做菜的地方。

从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围子或木板隔出来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铺上竹席,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

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整个竹楼的所有梁、柱、墙及附件都是用竹子制成的,竹楼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含义。

走进竹楼就好象走进傣家的历史和文化,傣家的主人会一一告诉你它的含义。

竹楼的顶梁大柱被称为“坠落之柱”,这是竹楼里最神圣的柱子,不能随意倚靠和堆放东西,它是保佑竹楼免于灾祸的象征,人们在修新楼时常常会弄来树叶垫在柱子下面,据说这样做会更加坚固。

除了顶梁大柱外竹楼里还有分别代表男女的柱子,竹楼内中间较粗大的柱子是代表男性的,而侧面的矮柱子则代表着女性,屋脊象征凤凰尾,屋角象征鹭鸶翅膀……。

过去傣家人的等级、辈份是非常严格的,体现在竹楼的建造上也很明显。

比如凡是长辈居住的楼室的柱子不能低于6尺,楼室比楼底还要高出6尺,室内无人字架,显得异常宽敞明亮,竹楼的木梯也有规定,一般要在9级以上。

晚辈的竹楼一般较差一些,首先高度要低于长辈的竹楼,其次木梯也只能在7级以下,室内的结构也显得简单许多。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们不仅在云南能看到美丽的竹楼,在许多旅游景区,也能领略它的独特风采。

无论在哪里,只要你走进竹楼,一定会有不同的精彩迎接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